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信息化;采购;商业模式;研究
信息化采购比一般的电子商务和一般性的采购在概念上有了更多的延伸,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电子网络的信息化采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目前的网上交易金额直线上升,带动了快递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快递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网上交易的进一步繁荣。
一、信息化采购的优势
信息化采购使企业不再采用人工办法采购它们的商品,在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下,买方和卖方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实现商业交易的无缝对接,其具有的优势相当明显。
(1)拓展采购渠道。采购方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以及网络搜索工具的帮助,可以最大限度地找到更多的、适合自身要求的供应商。获取更多的供应商资源和情报,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以及供应商的资信等供应商信息。对采购方来讲,通过信息网络使自身的采购渠道得到充分的拓展,让采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优中选优,找到最适合自身需求的供应商和产品。
(2)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方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供应商之间可以获得充分的竞争,采购方能以更为合理的价格采购到需要的产品,并能有效节省采购费用支出,从而使采购成本得到充分降低。
(3)缩短采购周期。采购方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自身的要求设定交易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采购方的采购要求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采购方的按需采购,有效缩短采购周期。
(4)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实现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不同采购方和供应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价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了解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采购方全面了解供应商,帮助供应商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
(5)实现公平竞争。网上采购交易平台使交易信息完全透明,排除人为因素,确保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也避免了在有人参与的采购与竞价中难以完全杜绝的不公正性。采购信息、竞价过程、评审标准、最终结果的完全公开,不仅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还使采购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杜绝和暗箱操作。
二、如何做好信息化采购
做好信息化采购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带来深远的影响。要想做好信息化采购工作,就目前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信息化采购认识。要做好信息化采购工作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采购的认识。信息化采购改变了我们原来的采购习惯和工作流程,改变企业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采购流程,要打破原来的运作惯性,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这项工作的推行难度较大。说到底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通过变革和创新,进一步推进企业精化管理、减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2)建立信息化采购标准。网上采购平台建设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标准化和规范化。严格的规范和健全的标准是信息化采购顺利发展的基础。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规则来规范和约束信息化采购,分散的、难以整合的信息化采购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实现优质高效的信息化采购就必须加强采购信息化建设,采购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包含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制订和推行以及标准化体系研究和评估等体系在内的标准化体系。要建立健全与采购有关的国家标准体系,明确采购信息化发展方向,实现对采购信息化建设和监管并重的工作局面。
(3)健全信息化采购制度。采购信息化建设要靠制度去落实、去推进,也要靠制度去保障实施。当前需要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方面下功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制度支撑体系,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是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基石。要形成好的制度,推动采购信息化建设,配套采购信息化培训制度、使用制度、保密制度等一系列辅助规则办法。形成一整套制度来保障信息化采购工作的健康长足发展。
(4)充实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是采购的核心资源之一,拥有一定数量且符合质量要求的供应商数据库,可以让采购方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获得价格合适且符合采购方要求的产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低成本扩展供应商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对供应商资源的网上动态管理,以及对供应商售后质量和服务的评价,来为优化供应商资源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也对供应商起到无形的约束作用。
三、信息化采购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采购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操作模式,是基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而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技术对信息化采购都会有一定影响。要做好信息化采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信息化采购安全。信息化采购要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坚持安全发展优先的原则。加强安全监控体系、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让信息化采购能够以安全保发展,以安全促发展。
(2)发挥信息化采购规模效益。信息化采购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要在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实现规模效益。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采购的优势,建立跨区域的网上大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采购信息共享。我国信息化采购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仍处在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在日常的信息化采购具体操作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产品选择余地不够大的情况。同时由于一些难以回避的因素,制约了信息化采购的发展,阻碍了信息化采购网上大市场的建立。要实现信息化采购的最优化,就要充分利用规模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3)建好信息化采购平台。信息化采购平台,也就是网上交易场,是信息化采购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化采购。专业的信息化采购平台,除了必须能够实现网上交易、竞价、谈判外,还要对企业的采购和电子商务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并能切实协助客户通过管理和技术评估来成功有效地实现网上采购。目前企业大多依靠第三方采购平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采购方式的改变。
2017年下半年党的即将召开,信息化又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从政务信息化角度看,大数据将引领新一轮变革,各地已经纷纷着手设置大数据的职能主管部门,从数据角度驱动业务体系的互联互通,消除跨部门信息孤岛,发挥政务管理和服务的最大效益已是大势所趋。数据资产的规划、整合、管理和使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开始的混沌过后期待大数据立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社会服务信息化角度看,各条线信息化的云应用正在从底层往应用层拓展,互联网+的风潮也在席卷各社会服务领域。医疗卫生、交通、旅游等服务纷纷奔向云端,并且和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始融合,避免原有的自娱自乐的信息化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的公共服务部门窗口到处都是二维码,在线服务提了十多年终于得以实现。
从经济信息化角度看,互联网正深刻渗透产业领域,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制造业新模式定义为制造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可见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业正在经历一场博弈,竞争和合作关系都将使一批具有高度信息化基因的企业和平台脱颖而出。而这一轮的革是在经济领域找不到案例和先驱的,无论是美国、日本或欧洲都没法比拟中国庞大的互联网接入市场,信息产生的裂变效应、叠加效应很难想象,但这无疑是给目前困难的经济局面带来一种希望。
a)IT技术应用程度的评价。通过IT技术的评价,可以得知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多得熟悉系统采用的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在用户体检界面和系统运维等方面也可以有更多了解。b)数据应用程度的评价。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数据是信息系统的血液,对数据应用程度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估数据应用水平以及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主要通过数据的收集、加工、报表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c)信息安全的评价。当前,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窃取、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的恶意事件逐渐增多。2014年,国家成立网络语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高度功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因此,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当作为信息化建设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d)人力资源的评价。系统需求方、系统开发商、系统运维团队、系统用户等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评价,应重点考察系统开发和运维人员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软件技术与应用需求的结合能力;其他人员应侧重于员工执行力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程度的评价。e)信息化组织和控制的评价。企业比如利用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严格的信息化相关标准,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信息建设过程管控以及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该项工作主要评价信息化规划、组织与控制机制与企业日常管理的融合程度。f)效益的评价。信息化的本质是投资,投资必须要有产出。信息化的效益评价包括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常见的如减少人工时、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等。通过效益评价,可以让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资本投入有清晰的概念,也是通常信息化项目立项时的重点考虑因素。
2某企业信息化评价整改措施及效果
笔者所在企业,在近年开展以ERP为建设重点,覆盖全产业链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后,采取专项工作,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内容涵盖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数据资源利用、信息安全、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组织和管控、信息化效益等主要方面。通过该项工作,笔者所在企业找到了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如下具体改进措施:a)针对发现信息技术的问题,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基础,一是统一规划了信息化建设蓝图,实施一个基础网络平台的网络拓扑改造、应用系统分层以及和一致的信息化管控体系,二是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和规范,三是拓宽网络主链路、建设备份链路、保障通讯畅通。b)针对发现的信息资源问题,公司首先确立信息化愿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公司信息安全,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确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四统一原则;三是确立“IT是技术的提供者、业务的支持者”的定位;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建设过程管控。c)针对发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公司首先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其次,快速实施统一身份认证的准入控制系统,实施强制密码策略;第三,每年定期开展计网络安全大检查和培训;第四,每年对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和整改;第五,建设灾备中心。d)针对发现的人力资源问题,公司一是建立IT岗位序列,明确人员晋升标准;二是引进社会成品人才;三是组织技术交流、培训和认证;四是加强信息化专、兼职机构建设。e)针对发现的组织和控制问题,公司首先编制、颁布信息化规划;其次,理顺管理流程,明确以CIO制度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第三,全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内控制度体系。f)针对发现的经济效益评价问题,公司建立了信息化立项论证和评价体系,颁布信息化后评价办法和指标。对重点项目进行立项时的定量或定性效益评价,完工验收满一年后开展后评价。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
一、案例介绍
案例1:2007年,辽宁省D市三道沟乡发生一起人身触电事故,造成一名攀登变压器台的6岁儿童死亡。供电部门拿出了2000年与这个变压器台的产权单位所共同签署的《供用电协议书》的证据,内有“变压器归产权单位管理并使用”的字样。经法院几经审理,而最终裁决该乡供电所不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2:2008年,辽宁省F市一家企业发生债务纠纷,法院一审裁决其担保人——F市供电部门承担连带责任。在二审辩论中,F市供电部门法律人举出担保事宜已于2006年转给另一企业的书面证明,法院二审裁决F市供电部门不承担责任,而追究新的担保人的责任。
案例3:2010年,辽宁省T市职工王某与单位发生劳动纠纷而上诉劳动争议裁决机关,由于单位出具的证据仅属于在单位网上公布的电子文件,缺少加盖的企业印鉴,缺少企业法人的亲笔签名,并没有形成纸质文件,劳动争议裁决机关不认定其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二、档案信息化概述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事业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永恒事业,档案工作深植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当然包括企业单位的活动,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步,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信息产业乘上了高速列车而得到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样表现出信息化趋势,档案的收集、整编、管理、使用,更多地体现在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上,不仅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检索查询更为方便,一般都可在内部网络上完成,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显得非常简洁。
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除涉及机密的档案之外,其余档案资源可以通过信息化处理上网传递,资源共享,以便得到更加充分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为企业建设与发展服务。这是无可非议的创新之举、改革之举,也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这就是档案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化档案则是将档案实体信息化、电子化,提倡无纸化办公,全部档案将在电子计算机系统中产生、传递、储存并使用。它的要害是取消纸质档案,档案没有原稿,文件原稿的责任者签字都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档案信息化决不等于信息化档案
笔者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和保密性的特征,档案信息化只能是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式,而决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后归宿,档案信息化与信息化档案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档案管理通通归结到信息化档案唯一途径上,也就是说档案信息化决不等于信息化档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片面地强调无纸化办公,取消纸质档案的作法弊大于利,不可盲目地宣扬和全部推行。理由如下:
1.取消纸质档案(含文件没有原稿、原稿上计算机字体签名)无法律依据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尚待国家正式立法,国家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规划、设计和规范,目前只能对纸质文件成为制度上法律上的选择,也就是说法律还没有承认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其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立法是一项严肃的政权行为,必须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如翘首以待的《电力法》的修改经过了比较漫长的时间,也得到了专家和业内外人士的首肯,然而至今仍未正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至于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何时立法、何时颁布,难以估计,所以在现行法律尚未认定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废除纸质档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用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替代或取消纸质档案。据了解,尽管无纸化办公喊了这么多年,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目前全国尚未有一个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档案,相反随着事业的发展,办公用纸量却是越来越大。所以,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档案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以正视现状为好。大力鼓吹甚至强行实行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档案,要么是不懂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方法和要求,要么就是凭主观意志的盲目指挥,要么就是不顾现状的急于求成。
2.档案是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档案,档案和信息的定义有原则的不同
档案是工作中办理完毕的经过科学分类整理的文献。信息是根据工作需要购买、索取或在网上传递的参考资料。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而信息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档案的信息化决不是将档案置于信息的地位,只是在网络技术上的一个名词而已。信息理所当然地要实现信息化,但档案未必要完全实现信息化档案,它可以存在于多种形式之中,信息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纸质档案明显的具有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的特点
正是纸质档案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不容修改的,而信息则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等设备任意移植、嫁接、拼凑、修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虽是名义上的档案,却具有信息的特点,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难以考证判断,一旦出了本单位的大门,则难以认可。至于近年来兴起的电子印章,有的人也对其充满了不确信感,这就不足为奇了。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必须实行电子、纸质形式的双套保存,即“双套制”机制,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制度化方案。
4.纸质档案寿命较长,可以长久保存、长久利用
虽然纸质档案偶然也会发生病虫害,但是现代科学手段(技术或药物)完全能使安全问题得到控制、预防,从而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长久保存。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则寿命较短,难以长久保存、长远利用。计算机软件打不开,内容不能读取的现象屡屡发生,至于硬盘中丢失或被修改的事情也绝非鲜见,更不用说遭到“黑客”的侵袭以及病毒的感染,使人提心吊胆,防不胜防。有人说:“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刻入光盘,可以永久保存”,经有关专家论证,至今也没有定论,但大部人认为,即使是光盘寿命也并不长远,也不能永久保存。所以,妥善保存完整、准确、系统、规范的纸质档案,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仍然是安全、长久的有效办法。
5.从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上,纸质文件仍具主导地位
《档案法》规定档案管理要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是指档案管理要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武装档案管理,并不是不要纸质档案。档案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则是不能违背现实社会和现实法律的规定,如果背离了这项根本原则肯定是行不通的。再从《保密法》分析,涉及秘密的档案不宜上网(指局域网)公开传递,如果涉及秘密的档案不能上网,则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就不完整,不完整的档案,就不可能准确、全面的提供有效利用。这样就违背了档案管理必须完整、准确的基本要求。增强档案安全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历来所坚持的方针,一定要把安全防范措施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密级较高的档案,原则上不进行数字化,可采取其他保护和复制措施。所以档案管理的改革是一项严肃而又慎重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必须以积极、慎重的态度严肃地对待档案管理改革工作。历史在前进,档案事业也要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当然,以上仅仅是在分清档案信息化与信息化档案的基础上,从不能用取消纸质档案而进行论述的,笔者的观点是档案信息化不等于信息化档案。实际上并不是否定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更不是否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应该说,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档案管理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需要从各方面予以重视,从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目录数据库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予以加强。
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国各地的农民,无论是东中西都对信息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轻人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求索。
信息的需求与传播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原始模式、传统模式、现代模式、网络模式,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几种模式往往都同时存在。1、原始模式:该类型主要依靠人口舌相传,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包括手语),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传播效率较低、信息可追溯性较差,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2、传统模式:以文字为媒介的传播模式,其传播介质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纸质媒介,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的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3、现代模式: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4、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问卷调查表明信息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报纸书刊杂志等、科技人员推广、现代模式、传统模式与原始模式并存,而网络模式所占比例很小。
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全国和农产品价格信息。需求重点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第三位是生产资料信息。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等三方面。农村城镇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金融税收信息化。
二、当前“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72%的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4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依靠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了农村信息员近11万人。
三、“三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04年7月)显示: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涉农人员还没有接触网络。
“三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省、地、县、乡(镇)、村等不同层次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差异问题;二是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问题;三是“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问题;四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体系不健全;三是投入不足;四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六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现为:一是政府调整;二是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四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三农”信息化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
五、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模式
1、区域模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典型类型:农民网吧、农技“110”模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建设模式: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模式,包括国有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专业协会主导型、农民集体主导型、个人筹资型。
3、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将信息化分为若干模式,主要包括无偿共享型、有偿共享型、交换共享型。
4、推广模式:根据信息推广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专家系统等。
(二)工作重点
根据对我国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农”的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实用技术信息体系、生产资料信息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及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三农”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的因素,集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国家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将信息化纳入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战略。信息化不应是一个与其他战略相独立的概念,而要贯穿于各大战略落实的始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解决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政策。
3、区域梯度推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依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推进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技术传播方式。
4、促进市场融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各类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信息服务事业。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版权所有
6、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据农业信息的类型,将农业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不同级别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无偿共享、有偿共享、交换共享、知识产权形式共享等。
关键词:信息化;政府审计;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使得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保存财务资料的方法、媒介都发生了变化,审计方法、技术和所要面临的风险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转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资料处理系统,加速了传统审计模式的重构以及传统审计模式向高度数字化、实时化、动态化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确立的转变。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审计机关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信息化的步伐,从多方面加强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政府审计信息化具有实时、多元、开放性。政府审计信息化同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的特征,多元化指审计信息化处理相关财务信息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信息的形式与空间的多元化,实时性则是指审计信息化系统录入被审计单位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的实时反馈,而开放性则是指审计信息化系统面向被审计单位的公开化、透明化。在网络技术逐步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政府审计的共享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同步性形成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实时性,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也形成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多元性。
(二)政府审计信息化与政府内外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政府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会计账目、财务报告等进行的审核,其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算审计。在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审计信息化有助于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线索的辨识度,这种廉洁高效的审计队伍是政府审计信息化与政府内外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结果,其必将推动政府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加速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
二、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政府审计信息化虽然具有其优势,在近几年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化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前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和完善。
(一)相关审计信息化标准不严密。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传统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质量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审计信息化,但是计算机内部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制度严重滞后,并不能与现在的发展形势相匹配,相关审计信息化的标准不严密,没有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也就难免会出现冲突与矛盾,难于评价和判断实行审计信息化之后的审计效果,进而在进行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软件不通用。我国审计工作本来就开展得比较晚,在会计软件兴起之时,审计软件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各种会计软件充斥着市场的时候,审计软件的种类与功能根本无法跟随会计软件的发展与进步的速度。当前,审计软件数量少、种类少,并且不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出现不符合审计软件自身设置的情况,根本无法用审计软件完成相关的操作,由此,使用审计软件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相反,有时候也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在现有的审计软件中,大部分的审计软件可视化不强、自动化弱、协作化不充分,并且无法保证实时化,这是现有审计软件最重要的缺陷。
(三)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内容、范围过于狭窄。政府审计主要是针对财政、金融、企业、事业的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虽然电子数据审计成为政府审计的重点,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缺乏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审计等问题,显然这不是充分、有效、真实的审计。一方面由于金融、税务、社保等部门信息化程度较高,而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开发、建设相对较晚,使审计人员的审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质量的需要,政府审计人员也就不能在这些行业中得获得真正的、有效的、可利用的审计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在农业等一些基础建设领域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审计信息化的条件,导致政府审计在这方面根本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如何去实现有效的政府审计了,这两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三、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议
政府审计信息化不仅顺应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潮流,而且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提高了政府审计工作效率,提升了审计监督能力,加快推进了审计信息化进程。下面针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索性对策和改进意见,以期加快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一)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建设。当前我国审计信息化的标准还不严密,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个完善的制度规范能够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避免审计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风险,有利于提高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完善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调节各种法律之间的不一致,促进各种法律的和谐共处,做到让审计人员有法可依,并且对那些不遵守审计法律的人员或者企业进行处罚。
(二)加快开发升级审计通用软件。随着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信息电子化已日趋普遍,相应的审计工作也在逐渐突破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多数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并不考虑审计的需求,不注重开发自己的审计应用程序,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难以对接,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注重加快开发升级审计应用软件,加强常用软件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审计信息化早已不是仅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的审计了,其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信息系统审计师进行,所以我们首先应大力培养信息系统审计师,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培养审计与审计信息系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从本质上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熟悉对系统中所体现的业务流程的审计。加强政府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有助于政府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梦园.对地方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2]信美芳.关于审计信息化的探讨.理财,2011.5.
[3]毕健萍,王建中.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传统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的比较.财会通讯,2009.10.
[4]高丽华,杨瑞平.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
[5]赵巧梅.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的转变.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1.
[6]张侠,刘军.信息化对我国政府审计的影响――兼谈转变政府审计模式.财会月刊,2010.28.
[7]刘文惠.信息化对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影响.现代商贸工业,2014.9.
[8]康莉莉,曾嵘.信息化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及对策浅析.东方企业文化,2013.12.
董宝青副司长有关行业和企业“信息化需要创新”的观点得到了与会CIO们的高度认同。信息化的创新有两个层面:一是应用创新,包括拓展新应用领域和创新既有应用;二是综合集成创新,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
应用创新首先来自于新技术的驱动,包括探索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功能、服务和应用模式。同时延展应用领域,例如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和生产环境监控以及煤炭运输管理中,发挥了物联网技术的价值,解决了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和运输中的管理问题。
应用创新还应该更多地来源于用户的实际应用开拓,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APP)开发模式为信息化的应用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应用创新来自于民间智慧,同时又服务于大众。信息化的创新可以借鉴APP的模式,汇集企业生产和管理每个单元的应用创新,然后示范推广到更多的应用领域以及更多的企业和行业。
综合集成创新是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多年积累后的升级,信息化首先开始于关键业务应用,逐渐延伸到其他业务单元、延伸到管理和服务。不同信息化单元间缺乏统一规划和相互关联,形成了“孤岛”和“烟囱”,所以接下来应该进行综合集成和创新。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延伸、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创新将重新定位信息化在企业和行业中的地位,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烟草行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各级业务人员和IT行业的开发商、技术人员相互合作的过程,因而,烟草企业信息化主管如何合理地管理IT行业的合作伙伴,达到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也是其重要的工作。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烟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一些自身的体会与大家探讨。
帮合作伙伴建立全员营销的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IT厂商和烟草企业之间从之前单纯的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的购买关系逐渐转变为一种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实用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通过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信息的增值并辅助决策。
IT厂商正是在助力烟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帮助烟草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IT厂商只有树立了“客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站在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考虑烟草企业的实际信息化需求,想到所从事的信息工作对烟草企业的实际影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专注而用心地为烟草企业提供优质而贴心的服务,IT厂商才能获得客户满意度,IT厂商所从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满足烟草企业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真正需要。更确切地说,提供优质的各项服务是IT行业的开发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是市场竞争环境下IT行业开发商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同样,作为烟草企业的信息主管也需要帮助IT合作伙伴树立全员营销理念。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IT公司测试员作为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员不只是要考虑软件系统自身的稳定性测试,还需要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考虑软件产品界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提高软件产品的综合质量;作为程序员,其工作不只是满足业务部门的功能性需求,更是要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精益求精地提供操作性和实用性较高的程序,使得系统能够真正被客户企业使用、爱用。IT合作伙伴的每个岗位都连着市场,每一道工序不仅是为下道工序提供服务,同时也为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只有获得最终用户的满意度,才能保有现有市场份额,并通过客户的口碑,来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IT合作伙伴只有和烟草企业的信息化队伍一起树立客户至上核心价值观和全员营销理念,才能真正地为烟草信息化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与合作伙伴共同提升管理水平
IT合作伙伴和烟草企业的合作关系,除了需要双方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在管理上也需达成一致,才能有效地推动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IT公司,无论是产品型公司还是项目型公司,大都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己公司特点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式,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问题。这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软件后期的维护、升级出现麻烦,同时最终也会损害用户的利益。IT合作伙伴的这些不足会导致信息化建设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龙岩卷烟厂在和IT合作伙伴进行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就经常有意识地和它们进行交流,宣传烟草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例如,龙岩卷烟厂所推行的每周绩效计划方法要求双方人员在事前对于本周工作要做出可度量的本周绩效计划,在计划的每一项要明确该项工作的完成日期、提交成果和所需资源,个人的绩效计划拟定之后,还需要其直接上司根据项目实施的周计划整体安排,审定并对该个人周绩效计划进行完善,同时把该计划内容跟工作关联人进行横向沟通,促进工作协同;在一周结束的项目周例会上,直接上司和周绩效计划的主人都要重新审理该周绩效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于未完成内容要注明原因,对于已经完成内容要把工作成果验收归档。周绩效计划既融合了IT公司所熟知的周计划、周总结工作模式,还直接以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增加了上下级的沟通,促进了横向的工作协同,通过绩效计划这个管理手段,烟草企业信息化人员和IT合作伙伴统一了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项目实施的掌控能力,增加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
同样,龙岩卷烟厂还把烟草企业自身的其他一些管理手段和烟草企业特殊的卷烟厂制度介绍给IT合作伙伴,通过交流管理思想,双方做事的风格趋于一致,工作失误得以规避,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重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随着业界对软件依赖的增加,软件在规模、复杂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单打独斗已经无法胜任工作的需要,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IT公司开始重视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把其他行业成功的过程管理经验逐渐引入到软件开发领域。多数公司采用矩阵的形式组成项目组,按部门和按项目进行横纵关联,构成类似矩阵的管理模式。在烟草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中大多涉及到双方更多部门和项目组的协同,为了保障项目稳健推进,烟草企业信息化主管对于自身人员的投入、对于IT合作伙伴项目成员配备也要加以管理。核心的要求是: 项目的关键岗位不可或缺,核心岗位需要AB角;并要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事先跟IT合作伙伴协商项目的投入人数,良好的项目人员组合才能保障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才能按照团队方式工作,而不是单兵作战的方式,这样才能获得项目的成功实施。
烟草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组成员配备一般为: IT公司任命的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开发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等; 烟草企业会任命一个企业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直接参与该项目的运作,并投入其他业务专家和技术专家,形成双方的联合项目组,以对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参与和干预,保障项目不偏离项目方向、保障项目的工作内容能够实施到位。
联合项目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识别自己在整个项目团队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接口,要有责任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体现实施项目过程的高效率,项目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质量意识,从自身岗位职责角度为整个项目的质量做出保障,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项目质量,不断超越难题,最终达到客户满意。
总之,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烟草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除了为IT厂商提供项目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和其他便利,还要关注IT厂商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帮助IT厂商成长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