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学校 “问题学生教育 有效途径

我在农村学校“问题学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校“问题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主要是结合班主任在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学生”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案例,其中包括成功案例也包括失败的案例,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炼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整体全面地分析“问题学生”,实施对策分析、实施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分析做好准备。每类案例从“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事件调查、教育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纪律方面比较懒散,有违纪行为

主要表现在行为懒散、喜欢我行我素,有违反学校纪律的记录,如拿小叉戳伤同学、聚众打架、在宿舍内做饭。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和孩子相处时间少,缺乏相互沟通,缺少关怀和教育。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从小就对学生比较纵容和溺爱。一方面通过在校教师和班干部对“问题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加强监督,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利用班级班风的力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家长也很配合,愿意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有比较明显转变,基本没有大的违纪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小的违纪问题。

二、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无心上学,上课搞小动作,睡觉;不交作业;无视教师的话语。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时间管理缺乏,无法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有抄袭和敷衍的情况。父母无暇管理,由其他亲戚监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但有想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根据自身情况,规定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制定单元目标,同时“软硬兼施”,如果单一采取无条件的包容或者单一的严惩则无法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业任务,提高成绩,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

三、单亲家庭学生成绩下滑,违反校纪

主要表现在学生成绩下滑;经常迟到、旷课、私自离校;与社会人员玩得较多;经常发呆,一个人呆在教室或者校园的一个角落;作业经常不交;上课睡觉、讲话。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父母亲一方去世,父母一方工作原因很少管学生,家庭管理松懈;结交社会的人员,不想上学,急切地想踏入社会;家长不愿意配合学校教育。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人类花园里最娇嫩的、最脆弱的花朵。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学生一起进退。学生生病了,教师亲自为他买药、煎药,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要采取批评教育、多谈心、多鼓励的教育手段,从思想上入手,解决认识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询问学生心中的想法,然后一起分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和家长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方式和思路,取得家庭教育的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有了较大的改变,旷课现象减少了,迟到和私自离校现象基本没有了,虽然学习还不是不太认真、课堂开小差的情况还存在,但是只要不断引导,学生就一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有网瘾,喜欢打游戏

主要表现在经常拖拉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做事懒散,遇到困难就逃避。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均不愿意开口。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喜欢打游戏,经常出入网吧;父母是农民,以种田为生。学生趁父母出去下田地,就会溜出去打游戏。在家也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对他的表现无能为力。或者父母经常给零用钱,少则一元多则十元,而且有求必应。针对此,第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保证实施效果的最大化;第二,要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以班级中优秀学生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要把握孩子特点,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目标引导,同时也要采取聊天的形式,减少教育性对话;第四,要加强注重宿舍巡查,避免学生出校去网吧。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上交及时,喜欢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有所提高。

五、心灵有“惑”

主要表现在性格倔强、固执;易冲动;有逆反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的父母知识文化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使学生形成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动脑筋,我行我素,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父母特别溺爱。年龄在同班同学中偏大或者最大。

针对此,第一要利用常规做法辅导一个学期,最后有所提高和好转,但是还不稳定,学生行为变化不明显。第二要策略调整,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一定范围内放大,并给以表扬;并将这种闪光点发展为他们的优点,并将其尽可能地迁移到学习、生活等方面。通过以上两个措施的实施,虽然在开始教育效果不明显,但是要善于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并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能为了教育评价标准而抹杀学生的特点。

六、家庭教育单一、粗暴

主要表现在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恐惧感;学生成绩不理想,自卑感强,不愿意与学生主动交往。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成才愿望强烈,但往往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自理能力差,值日生工作不会做,与她一起值日的学生免不了说她懒,她觉得没有面子,不愿意与学生交往。

针对此,我利用游戏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指导家庭教育,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最后学生上课能举手发言而且声音较大;家长也反映学生学习主动,主动帮家长做家务;下课后能与学生交往、做游戏了。

我从纪律方面、学习方面、单亲家庭学生、有网瘾的学生、心灵有“惑”、家庭教育单一粗暴六个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每个类别的案例又从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事件调查、教育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对策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方法;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作出了许多主动的选择,将师爱作为第一选择;家庭教育方面主要突出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思路、将班主任工作和父母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的工作理念和思路。这些教育效果的取得和学校整理实施系列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如:“文明礼仪、感恩活动”、“关注心灵、快乐成长”、“校园主题活动”、“学校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集中家访”等活动。这些案例和学校教育活动,为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和问题学生分析,采取措施,以及为最后的实施、效果评估都提供了很多的有益探索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石磊.关注农村“问题学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临汾日报,2006,12,21,第三版.

[2]苏美莹.“问题学生”帮教转化的思路探索.教育革新,2008,12.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案例;帮扶转化

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大多教师把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身上,对“问题学生”缺乏信心,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缺少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相应的对策研究。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的今天,面对就业的社会压力,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现状和相应的教育策略, 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的现状和问题。

对“问题学生”的提法,至今还有很多争论,因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老师认为: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不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我个人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问题学生”是拥有正常的智商,但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与大部分学生相比表现出的过度、不足,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相对集中,问题行为较为突出,要促其转化并非易事。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帮扶转化“问题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帮扶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帮助问题学生改正不足,健康成长进行分析,并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案例:李某,男17岁,中专一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家庭情况:两口之家。2001年,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目不识丁,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靠打临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家庭贫困。主要优点是:同学中的人缘较好,在接受帮扶前无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有继续学习,逐步改正缺点的愿望。主要问题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经常表现纪律观念淡薄,守纪意识差,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作业不做,成绩差,文明礼仪差,不会主动给长辈、老师打招呼,吸烟成瘾,经常外出上网,用钱无计划,频繁在学校小卖部消费,用钱远远超过一般同学,有时不服老师管教,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批评甚至顶撞,不肯踏实努力做事。入学不久,因夜不归宿,翻墙外出上网受学校处分。甚至在老师带队外出实习期间,因不守厂规、吃不了苦而提前退出实习。2008年3月该生被确定为“问题学生”,2008年4月我和学校签订了帮扶转化李某的目标责任书。

1.通过调查分析“问题”成因,做到胸中有数

1.1 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导致行为偏差。

该生是独生子,父母是文盲,小时候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加之母亲早逝,父亲更加溺爱,可谓是穷汉养娇子,使他从小滋长依赖、懒惰、孤僻、自卑、不求上进,说话做事随心所欲的个性。

1.2 从小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差。

该生的小学就在本村就读,由于父母没有教育引导的能力,放任自流,从小学开始时就养成不爱读书的习惯,曾因学习成绩差而留级,留级后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其母亲去世后,父亲也没能力管他,小学老师对其失去信心。投亲到县城上初中后,一年级还强免跟得上学习,也能遵守学校纪律,到初二时就经常旷课到营业性电脑网吧玩乐,本来就很不好的成绩一降再降,导致中考时只考了300多分,与读普通高中无缘,在无奈之下才选择读中专。

1.3 自身因素。

据他父亲说,他从小就性格内向,进入小学后,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甚至老师主动问他也不回答,久而久之,形成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淡薄,父母也不知道要怎样教育,所以就放任自流。

2.对症下药,进行帮扶转化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然后结合中医理论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我也借用这一原理来对症下药,进行帮扶转化。

从李某确定为“问题学生”并由我对其帮扶转化开始,我主动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与他接触,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这是对他进行问题矫正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在经过“望、闻、问、切”进行调查分析帮扶转化对象基本情况及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帮扶“问题学生”转化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帮扶转化的理念;帮扶转化的主要措施等。

2.1 确立帮扶转化理念——等待“问题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一种提法,至少有七种智能在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情形也是这样,在一些方面表现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另一些方面又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优势来,没有哪个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是表现很优秀的(或很薄弱的)。成功的教育就应着眼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看到学生的优势成长潜质,并不断挖掘、培育,直至看到他们的成功,这实质上是促进了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我们处理“问题学生”,面对的应当是他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他本人的其它方面,更不是他的人格。面对“问题学生”的行为,我们(帮扶人)只要是真诚地“用爱心等待、用时间等待、用耐心等待、用信心等待、用方法等待”他们成长,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特别是要善于经常关注到他们的闪光点,那么,再玩皮的学生也是会被教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只要始终这样想,教育“问题学生”最起码不会成为我们特别的心理负担和过重压力。

2.2 确立帮扶转化的主要措施。

2.2.1 根据“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葯,做好帮扶工作。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般来说,“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有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诸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在找“问题学生”产生原因时要避免或者不要只强调个人的原因,因为现在社会较以前极其复杂化了,对于年龄较小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辨认事物好坏的能力,更谈不上抵御什么诱惑的能力了,也许在他们看来某件本身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值得学习的。要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具体问题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帮扶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为学生,特别是未成年的中专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爱和表扬,因此他们许多活动的出发点都与此有关。“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一个最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他们某个时候的某一个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从而刻意追求个性表现,以引起师生关注。我的做法是:根据帮扶对象存在的问题原因,通过谈心交心,触动心灵,抓经常,抓反复,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不定期交流沟通,等待他们 成长。 2.2.2 尊重信任“问题学生”,帮其找回失去的自信心。

首先,“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少挖苦,不讽刺的方法,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因势利导,树立“问题学生”成功意识。帮扶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价值,不断增强进步的自信心。

2.2.3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的惩罚。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不等于体罚,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制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由于校长这个宽容和善意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李某在我校就读期间共受到两次惩罚,一次是因翻墙外出上网,学校给其处分,从此没有再翻墙外出的行为;一次是在中专二年级由老师带队到外省的合资企业去工学交替实习半年,可他才去了一个月就退出实习回家,原因是长期形成的自由散漫、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承受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规章。李某回家后,我和其家长商量,不能让其在家闲着,联系到离家较近的一家乡镇企业继续完成实习任务,有利于家庭、学校、企业的共同帮扶。这一设想得到了李某的认同,并开始走入新的实习岗位,在新的实习企业,虽然收入比原实习企业低,而且工作更辛苦,但他还是坚持到了实习期结束。在实习期间,我们一个月通一至二次电话,李某总结说:通过在合资企业实习不适应而退出的教训,我也体会到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干好工作则更难,我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工作,我一定要坚持,实习期满后回校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会有饭吃。

中职学校的 “问题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帮扶教师,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帮助他们的重任,我坚信,只要多一点爱心、耐心、信心,多给点时间,多想点方法,等待成长,就可以做更多对帮扶教育富有成效的工作。

3.主要收获

3.1 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控制。

通过和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有企业的沟通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问题学生”的行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关心、引导,再加之和学生本人的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帮扶和心理疏导,该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得到控制,能以积极的情绪,正常的心态去参与学习、实习,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进步,随意旷课、夜不归宿的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吸烟成瘾、爱玩电脑游戏等不良习惯从帮扶后也有所控制,但想要一下子杜绝是很难的。该生的反复性较大,在帮扶转化阶段也还存在一些违纪行为,如有时顶撞班主任的管教,上课期间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和学习委员打过一次架,第一次到合资企业顶岗实习不适应而退出。但该生经教育帮助还是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现在实习期满回校学习后转变很大,基本上听不到任课教师的“告状”。

3.2 师生关系改善。

基本形成师生相容心理,通过帮扶转化,李某能从最初排斥老师,到能接纳老师,主动问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3.3 家长心存感激。

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多大改善,但看到子女在中专学习期间思想、行为上的改变,比入学当初只想把子女送来混三年中专再说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说明子女还是有希望的,家长对此也心存感激。

4.思考与启示

做“问题学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会有曲折和反复,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和决心。如果“问题学生”再次掉队,对他们刚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对“问题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不能对他们忽冷忽热。

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帮扶实践,给我以下启示: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等待“问题学生”成长的理念,才有可能能形成等待效应;要具备令学生钦佩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让学生认同你的观点、喜欢你,才能从根本上愿意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

其次,“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家校互动,才能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第三,教育“问题学生”要因人而异,因为,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不同,产生的问题和原因不同。

第四,要引导“问题学生”转变观念,在出现偏差时,能及时向辅导老师求助。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是一个难题。有人认为,面对这些“困难学生”,即使时苦口婆心、使尽浑身解数也收效甚微。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们,决不能漠视和舍弃“问题学生”,应当千方百计地教育、转化他们。结合教育学生的实绩,本文将从“爱心”“宽容”“信任”的等角度谈谈“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并且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上所占比例虽小,但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广,常常妨碍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本人曾经接任一个“问题学生”特多的初二班级,初二本来就是学生分化比较明显的阶段,中途接任班主任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难题。接任该班以来对转化问题学生本人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粗浅的策略和方法。

一、用真诚的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

热爱学生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如果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的爱,它是一种尊重、关心、严格要求的统一。缺少尊重的爱那是扭曲的爱,缺少严格要求的爱那是溺爱,缺少关心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倪敏同学是个从小就缺少母爱的孩子,因为他的妈妈在他还没什么记忆时就离开了家,倪敏是奶奶带大的,倪的爸爸对他的教育方式单一且粗暴,从小就很少跟倪交流,更谈不上谈心,导致倪同学性情粗暴,而且各种习惯差。我接任班主任后了解了倪的家庭背景,从心底同情倪敏同学,同情他从小缺少母爱。我认为倪同学平时性情粗暴是从小缺乏母爱的体现,鉴于此我必须要多加关爱倪同学。在各科课堂上倪几乎都跟老师发生了冲突,每次这时候我都分三步做:一是尊重他,先不批评他,先让倪自己冷静冷静,后再平心静气的让其将事情的经过说出来;二是关心他,与他一起分析找出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又一起做假设若当时能冷静一点或忍一忍就不会跟老师起冲突了;经过前两步倪的情绪已基本稳定,第三步再跟他提出一些要求,他也能欣然接受了。每次用这种方式处理倪的犯错,开始一个月倪还是隔三差五的犯同样的错。可我相信“爱”是软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武器,爱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教师的爱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最有力、最贴近的连接点。于是我平时也常找他谈心,跟他谈将来的打算,也说他与爸爸为何很少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妈妈在旁帮衬,要想将来有个健康温馨的家庭就得从现在好好地学会待人处事等等。在校关爱倪的同时,我还坚持每周都与其父亲电话交流,知道其父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并对学校教育又存在不满,每次电话交流时总先肯定倪在校的表现或表扬近期倪在某方便的进步,再指出某些不足需要您帮助和配合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倪同学慢慢的有所转变:上课跟科任老师的冲突少了,上课的坐像也慢慢不架起二郎腿了,跟同学间说话出口成脏也慢慢少了。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出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才会受到学生真心实意的爱戴。”教师不但要爱“优秀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障碍的学生,一定要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第一要职是让学生学会爱,爱心不是教育出来的,也不是灌输出来的,爱是被唤醒的。爱的教育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熏染,用真诚的爱去打开一扇扇心灵之门。

二、用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的错误

我们常说要爱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问题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老师心理上存在不信任和排斥,行为上拒绝合作,我们要揣摩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问题,让他们从心底接纳你,把你当成朋友,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的宽容和理解能给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再次分享倪敏的案例:进入初三后有一次课间休息,我无意间注意到倪无故擅自换了座位,当时我要求其换回位置,倪发疯似的跟我顶嘴并随手将凳子扔出很远,还随口说了很难听的脏话,我走过去想劝其到教室外单独谈避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当我伸手拉倪的手时倪敏猛地拽住我并用另一只手掐住我的脖子,致使我接近窒息,此时来上课的老师走过来见这种场面,忙叫来正在教室外的校长,随后校长将倪拉走。我回过神后第一想法便是倪今天一定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才会掐住我的脖子,于是在校长面前我就不提倪掐我脖子的事。我先配合校长对倪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了解到倪作出过激行为的真正原因是:近两周倪父很忙,几乎每天晚饭都没在家吃,回家时倪基本上都睡着了,而年迈的奶奶由于耳朵比较背倪说话几乎听不见,只顾自己一个劲的唠叨,这样让倪敏觉得很无助想离家出走,因此今天想找机会发泄一下。在对倪进行了解真正原因时发现倪的手上流血,了解到是他自己扔凳子时划破了手指,随即我找到几个创口贴给倪并帮他贴好,后就让其回教室。我觉得倪敏的错虽离谱,但有它必然的因素,因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倪冷静一周后再找他谈话,谈话前先查看了他手上的伤,再询问他刚才一周时间内爸爸是否还每天晚上很晚回家,同时表示我很理解他的处境:回家没有人可以说话交流。后给他分析爸爸这样拼命工作都是为了给你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倪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宽容和理解。最后对倪提出要求: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错。谈话后,倪主动书面写了认识并当面向我道歉,从此倪不再在课堂上发脾气、做的凳子不再变摇椅、值日工作也能认真做,成了我的课代表,还能积极主动收好作业及时上交。

另外,我们对问题学生的重视,能鼓励他们说出满意的答案,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生感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的体现。我班有好几个男生在初一时由于各方面原因,在行为上有偏差,学习上不求上进,上任班主任对他们几个持放弃的态度,而我接任班主任后,首先表现出很重视他们,时常在各种场合肯定和激励他们,在课堂上也很关注他们,每节课上都要请他们几个回答问题。慢慢地他们对我所任教的科目感兴趣了,课堂上能较认真地听课并做笔记,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分别找他们几个谈话,谈话时请他们跟我面对面地坐并边吃水果边聊,这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善、关注和重视;同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和要求,此时老师要学会倾听而且要完整的倾听,切忌打断他们的讲述,借此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快的做出反应,确保使之觉得老师确实重视并感到被理解。这样做使得“问题学生”有选择和参与的机会,从而建立转化联盟。转化联盟包含4个成分:问题学生与转化工作者的情感性联系;问题学生在转化中进行有目标工作的能力;转化工作者的理解、共情;问题学生与转化工作者有彼此都同意的转化目标和任务。

三、用坚定的信任促进学生的进步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方面的暂时的冲突与矛盾,必然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两面性,因此,看待问题行为也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问题行为有它消极的一面,同时,也必然存在它的积极一面,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和有效利用它,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或者扬长避短,冷静对待与处理问题行为,使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人都具有面临困难时所有解决他们自身问题需要的潜能。然而,有时人们不可自拔,这时,他们就需要他人的一些帮助。教师把“问题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着无限的自我价值的个人,不管他的局限性、行为或者他的感受是什么,他都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此,教师要相信问题学生也有积极改变的潜力,相信问题学生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去挖掘和调动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力,帮助问题学生自我的实现和成长。

我班有个号称“睡神”的唐杉杉 ,初一的一学年以来,到校几乎每天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不论老师和同学怎么叫他,他都沉浸在自己的睡梦中。初二我接任这个班后,找到他跟他面对面交谈,对他的问题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首先肯定这一行为从不影响老师和同学的教与学;再从学生到校的目的来看,整天睡觉违背一个学生的天职,从这点上来说既对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对不起父母。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过后,倾听了他的述说:很多科目都听不懂,作业根本就懒得写。接着我询问他最喜欢做什么,了解到他平时在家只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之类的,又问他网上聊天时有碰到一时打不出的字没有、通常怎么处理?他说经常有,通常用拼音。借此机会对他提出一个小建议:买或借本字典没事的时候翻一翻。初步了解了唐某的情况后,跟其家长联系,建议家长每天晚上帮忙翻翻孩子的作业本;同时关注唐某,平时睡觉时轻轻推推他,轻声提醒他睡觉别着凉;平时一有进步就大张旗鼓的表扬他。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两次对像唐这样有进步的学生,都给与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记入电子档案。我坚信唐能改变现状,不出所料,初三开学初以来,唐在校期间不再像以前那样睡觉了,大多数课堂上都能听老师讲课并做一些笔记,有时还能主动到语文老师处背古诗词,下课期间也能跟同学聊天时而谈论跟学习有关的问题。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时,我就由衷地感慨:“人一定会转变,只是未到时候。”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告诉我们,永远对学生抱着期待,就是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更需要我们付出给更多的爱心和期待,相信他们会不断进步,那么老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教学行为都是积极地,就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多年来在转化“问题学生”过程中不断尝试所取得的点滴策略和方法,社会在不断变化,问题学生也在不断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单靠我们教师的个人力量要真正转化这些问题学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多元化、多因素的。家庭的第一任老师是否称职,社会是否能提供一片蓝天,学校的教育体制的局限性等等多方面都是形成问题学生的因素,只有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合力,才能减少乃至消除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德育教育研究

[2]石军.诗化德育: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新视角

[3]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基于“问题学生”的主观框架理论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王老师,我是Z,我不舒服,胸闷,请上午的假,谢谢。”手机传来信息提示音,看到这些内容,看到这个熟悉的号码,我不禁蹙起眉头。近期小Z已经以同样的理由向我请假若干次,而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小Z的逃学旷课行为又开始了。

小Z原是我班一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学生,虽然性格较为内向腼腆,但属于上进心强、学习勤奋刻苦的类型。正是由于她的进取心,她的成绩从入学以来一直位于班级的中上等,还曾获得过奖学金和一些荣誉称号。但也正是因为她的性格问题,情况从三年级上学期发生了转变。彼时纯真质朴的小Z此时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着装打扮明显得成人化,而且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严重的时候甚至旷宿。

面对小Z的转变,作为班主任的我心急如焚。对于这个学生,我真是费尽了心思,曾经多次找她谈心,也曾经把她的家长请到学校就她的教育管理进行沟通,但都收效甚微。和她谈心的时候,她的态度倒是很诚恳,我说什么她就点头应答,却不会主动透露自己的任何问题。一旦不跟她进行面谈,她就会发来短信以各种理由请假。若是我不批准,她就会发短信长篇大论地抱怨我不信任她,甚至用极端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轻生的念头。在把她父母请到学校的那次,她父亲给她打电话,她不接;给她发短信,她不回。最后是我给她发短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才勉强给我回了条短信,表示不想回学校,不想见父母和老师。

这样一个原本算得上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发生如此转变的呢?通过跟她父母的沟通,我进一步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因为要照顾这个家,要抚养她和弟弟,虽然跟她生活在一起,但整日在外奔波辛苦赚钱,根本谈不上和她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从学生方面得到的信息是,她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和其他同学说话,更谈不上能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网,她的一个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现在已经工作了,她常常逃学和他一起出去玩。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对她大发雷霆,可她却觉得只有那个男孩子才关心她,周围其他的人都不可信任。对她来说,做什么事情都不如跟那个男孩子一起玩开心,甚至连自己的前途也不放在心上。更糟糕的是,父母和老师越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她,她越是逆反,甚至旷课。

二、现象分析

现在有些学生情感太过脆弱,表现太过自私。敏感,自尊心强,仅仅是因为一些情感情绪问题,就会发生各种各样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心理、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与那些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心理状态的不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滑坡都将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具体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这话其实不无道理。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在该德育案例中,一方面,家长需要赚钱为小Z的成长、受教育等各个方面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情感缺口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方面

高师学生无谓课业负担过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突然被以能力为首要目标的教育取代后,使得一些学生迷失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辅导与指引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由于受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办法做到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教学管理。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一对一的导师制和成长伙伴制,但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局面,很多时候老师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像该德育案例中的小Z这样一些在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深受其害,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将他们带离困境,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社会方面

问题学生的出现不是单纯地由家庭和学校造成的。伦理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存在,对于这些防御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孩子们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与监督,更有可能走向穷途末路。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毕竟由于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德育案例中的小Z就是因为缺少关爱,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而不能够明辨是非,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三、理论策略

对于该德育案例中诸如小Z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而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一)心理学基础

根据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班主任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强化。当然,这里的强化既包括正强化又包括负强化。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由环境引起并受环境控制。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与操作,对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了解环境,就能预测行为;只要控制环境,就能控制行为。

在该德育案例中,我通过各种途径对小Z的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全面的思考分析,并联合小Z的父母共同商讨教育管理方案,希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来改变小Z目前的状况。要想让小Z迷途知返,首先要让她感受到家庭环境的改变,父母关爱态度的改变是首要的。其次,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也必不可少,作为班主任,我坚持不断地与她谈心交流,用自己的耐心感动她、影响她,鼓励她打开心扉多与其他的同龄人交流而不是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个人世界中。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改变,进而促使小Z的行为发生转变。

(二)社会学基础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素质导师;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素质导师(文中简称素导),我在带班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特别让人头疼的学生。他们或是经常不上课,或是经常不参加班级活动,或是在校外租房、上网包夜、打架斗殴等等。我称这些学生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存在对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就成为素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实,“问题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些不良行为,与其成长环境和个性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这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不会因为素导的一两句话就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而素导如果一味地用学校规章制度处罚他们,即使会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很难根治,他们不多久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长久下去,这些“问题学生”与素导的距离将越来越远,从心理到行为都会表现出对素导的反感,更加难以更正。最糟糕的结果是他们有可能会故意跟素导捣乱,违反班级规定,不参加班级活动,或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反抗”素导,导致整个班级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素导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引导他们改正,在整个班级中树立团结互助的氛围,从而真正让其回归集体。

那么,素导怎么才能成功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关心爱护“问题学生”。对待“问题学生”,素导都应当一视同仁,真心对待他们。要放下素导的架子,和“问题学生”交朋友,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去关心他,爱护他,引导他,帮助他,鼓励他。“问题学生”之所以表现不良,一方面是习惯不好,自律性差;另一方面就是心理自卑,希望通过特立独行的方式引起班上其他同学的注意,从而寻找一种倍受重视的感觉。所以素导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应避免开始就武断给他们定性为坏学生,不可救药了,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要以心换心,给他们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与素导沟通的时候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意接受素导的意见,给他们一个重新塑造和培养的机会。

第二,加强沟通与交流。对于“问题学生”,素导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与其沟通和交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软硬兼施”,在其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帮助,并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学生”的“亮点”,给其“闪光”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自信;在其犯错的时候,要对其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处罚,让其知道素导一方面是可以像亲人一样给其温暖和帮助,另一方面是可以像法官一样给其“定罪”,不是可以任由其胡作非为的。一般而言,“问题学生”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而且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所以在处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后绪工作,让其认识到他得到处分,不是素导故意刁难,而是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要告诫他们犯错误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以后在为人处事时就要三思而后行,不能恣意妄为。要让他们明白惩罚不是目的,而只是逼不得已的手段。这样,“问题学生”从心理也会容易接受,并对自己的行为悔改。反复多次后,他们就会越来越喜欢与素导沟通,而且在相互感情融洽的基础上,“问题学生”也会慢慢地进步,能和班上大部分同学一样,遵规守纪,认真学习,从而使整个班级和谐而且具有凝聚力。

第三,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素导要动员班委,在班长的带领下,团结全班同学,共同帮助“问题学生”改正缺点,在良好班风、学风的熏陶下逐步进步,而不能让他们感觉到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厌恶与冷漠,否则,“问题学生”会更加逃离班级,离转变越来越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整个班级班风、学风都十分良好,在这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氛围里,“问题学生”自然会受到正面的激励和影响。因此,素导应带动全班同学树立一个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激发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动员班委带动全班同学去帮助“问题学生”,让其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帮助其逐渐融入这个团队,与整个班集体共荣辱,共进退。

第四,追根溯源,找出本质。素质导师一定要寻找到“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所在。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只有找到了他们问题思想的本质原因,才能把工作做在点上,从而真正地改变其行为。这种思想根源并不是很容易寻找,因为素导往往看到的是“问题学生”的不良表现,因而往往会从如何更正他们的行为上思考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忽视了“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本质。所以,要做通“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寻根朔源,然后对症下药,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心理医生”。

以上四点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做到是很难的。素导的工作繁忙和琐碎,如果每个班只有一两个“问题学生”,素导也许还有精力和想法帮其纠正和改变,但如果班上“问题学生”较多的话,那就需要素导花付出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了,但素导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可能会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比较粗糙,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既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典型。但每一个“问题学生”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把抓,要根据其成长背景和性格,具体了解和分析,制定对策。我想用我工作中的两个典型事例来具体说明上述四个方面。

第一个事例是我所带的旅游管理0402班有一名学生,暂称其为“张某”。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旅游管理是我校专科专业,我接手时他们正好是大三上学期,作为毕业班,只用上三个月的课,11月中旬后就可以离校实习。据我通过其他同学的了解,张某大学三年基本上就没上过课,而且,一直在校外租房,班上同学对其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他在外面上班。于是,我就找张某谈了几次话,要求张某把工作辞掉,搬回寝室,按时上课,并告诫他再这样旷课就会被开除,最后连毕业证也拿不到。张某刚开始十分合作,表示愿意辞掉工作,回来上课,但事实上却总是不断拖延,最后他的旷课数目已经远远超过学校要求的节数。我对其十分失望,对他批评教育了多次,但张某却认为我是在以开除来威胁他。最终,张某休学了。而我对张某的处理结果引起了该班团支书的不满,他认为最后三个月没有必要管理这么严格。而且他本人也经常旷课,我与其谈话时,该团支书表现出十分地满不在乎,认为班级的到课率与其无关,学不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无奈之下,我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加以警告,但此后整个班上旷课情况更加严重,整个班级长期有5-6人旷课,而且是轮换着来,对于我的预警也不放在心上,最后令我无计可施。

当时,我带了旅游管理0401、0402、0403三个班,因为刚刚接手,对班级情况和每个人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这是这个案例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当时只是凭我的经验就把张某定性为“问题学生”,把他想象地过于简单,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就想当然了,我还记得这个学生最后跟我说的话:“老师,我跟你不一样,不是从小就一直是好学生,所以你根本就不了解我,我跟你讲了,你也不懂”。这对于一名素导来说,学生这样讲,是很失败的,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问题学生”,轻易给他们定性,而应该先去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并结合他们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做思想工作。另外,在三个班的工作量的压力下,我在与张某沟通的时候就没有耐心地多次交流,每次,他犯了错,就是简单地批评几句。所以,张某对我这个素导印象不好,认为我就只会批评,不会鼓励,并没有真正为其着想,这也是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因此,加强同“问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有很多时间对不同的学生去尝试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是,作为“问题学生”来讲,他只有一个素导,因此,素导的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个事例给我的启发很大,我希望以我的教训提醒所有的素导,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一定不能草率,否则悔之晚矣。

另一个事例发生在我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0601班。这个班有一名大一新生,暂称之为“王某”。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王某是青海人,离武汉很遥远。由于高中时养成了网瘾,上大学后也经常晚上出去上网包夜。而且,与寝室同学关系处理得不好,同室的三人都不喜欢他,觉得他的习惯不好,经常在寝室抽烟,说脏话,与其交流也有问题,王某总是爱谈其高中时的经历和网络游戏。时间一长,同室的同学都不愿意理他,他自己除了睡觉之外也不在寝室呆。另外,由于王某性格孤僻偏激,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流,导致班上同学对他也不是很了解,在班上没有好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在刚开学期间,他还能按时上课,参加班级活动,但后来就经常旷课,不爱参加班级活动了。刚开始,我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帮其戒除网瘾上,并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了解治疗方式,送其去做心理咨询。并要求班长负责每天派一名班委与其交流和生活。鼓励其同寝室同学放下成见,给其温暖,多交流。我也经常与其谈话,鼓励他要有毅力,督促他不要去上网。然而,王某在坚持了几天后,又忍不住上网包夜了。最后,由于王某旷课达到院内通报批评的程度,我按照制度,对其进行了处分,并公开张贴对他的处分。尽管王某的行为令我十分失望,但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帮助。我主动找王某谈话,让他了解我对其处分的态度,鼓励其正视过去,重新振作。在多次交流后,王某终于对我敞开了心扉,向我讲述了他的问题根源。其实王某原来的经历很复杂,有过很多挫折,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上大学后对人际关系和前途又产生了迷茫,上网只是期望寻找到答案。由此,我才明白,我原来只是抓住了表,而忽略了本,其人生观上的悲观观念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才是导致其做出一系列违纪事情的根源。于是,我马上转变关注重点,在人生观、自信心等方面鼓励他,要求其重新认识自我,认知新环境,确定目标和计划,充实生活等等。在我不断地帮助和关心下,王某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最终不再是一名“问题学生”。王某还给我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感谢我对其的帮助。当我收到信时,我高兴地认识到我成功了,这个学生也许没有彻底改变,但是至少愿意改变了。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 成长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38-01

一 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

陈×,男,19岁,2009年考入学院通信技术专业。

2.主要问题

进入大学,该同学发现,大学里没有了喋喋不休的老师,没有了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了硬性的考核指标,学习顿时变得可有可无,于是,他开始放纵自己,各种缺点和问题也迅速暴露出来。第一,自制能力差。整天整夜地在网吧玩游戏,虽然多次对其进行教育,也答应改正,但始终没有太大的改观。第二,学习态度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睡觉,还有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第三,自理能力差。不注重个人卫生,经常不洗衣服、不叠被子,常常因此影响整个宿舍的内务卫生。第四,自身信心差。由于过度放纵自己,使其对学习越来越缺乏信心,对前途也越来越迷茫。

3.好的方面

该同学虽然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问题,但是,通过接触和了解,发现该同学身上同样存在不少闪光点。第一,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在刚入学的一次篮球赛中,该同学为了能够帮助班级争取胜利,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完成了比赛,最终取得胜利。第二,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虽然没有担任班委,但能够积极参与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献策,参与组织协调。第三,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为人踏实,乐于助人,对有困难的同学,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同学间有良好的口碑。

二 教育措施

1.用责任校正前进的“方向标”

该同学和班长住在一个宿舍,关系好,经常帮助班长处理一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尤其对能够为班级争得荣誉的事情,更是尽心尽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专门找其谈话,提出让他担任副班长,协助班长处理班级工作。刚开始,该同学表现出很担忧,表示“帮助班长处理日常性事务,这个没问题。但是我不习惯去管理别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没管好,要不然……”。通过与他谈话发现,他不肯做班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针对这个原因,我鼓励他抓住机会锻炼自己,能力都是通过工作培养出来的……最终,他愉快地接受了副班长的职务。接下来,该同学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生活中,积极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再出现旷课、夜不归宿、不注重个人卫生等情况。

2.让兴趣成为学习的“源动力”

学习成绩差是该同学缺乏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观察,该同学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学习习惯差,只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目。他对实验课感兴趣,每次测试,成绩都很好;对理论课就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和任课老师沟通,将一部分理论课的内容穿插到实验课的教学当中去;同时,有意识地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和他搭档,帮助他补习功课,并对他进行督促。通过努力,该同学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期末考试,没有再出现挂科的情况。

3.把激励作为转变的“助推剂”

要想让该同学积极向上的势头保持住,就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他的好习惯。于是,我每天到教室查课、到宿舍检查卫生,都会记录下他的表现,一旦发现他没有迟到、旷课、早退,卫生打扫得很彻底,就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表扬和肯定。久而久之,他慢慢开始习惯做一名好学生,有事会主动跟我请假汇报。正是通过在班级管理中让其担任班委,以班委的身份严格要求;在学习中,辅导员和任课老师齐抓共管;在思想上,牢固确立发展的目标,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素质,2012年4月,该同学参加“专转本”考试,顺利考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继续学习。

三 案例启示

1.要有爱心

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辅导员单靠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是不够的,还得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只有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与呵护,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进行正确引导、点拨,慢慢地托起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2.要有耐心

转化后进生,不要急于求成,应像中医师一样“望闻问切”,首先找准症结,弄清病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给后进生“补课”,如同给营养不良者“进补”。对后进生必须先诊断,后治疗,再进补,反复抓,抓反复。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

所谓“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新生录取处于劣势的普通中学中存在的数目相对较多。时下,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和转化,教育的各个层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认识模糊、方式不当,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甚至引发了许多“问题教育”。笔者根据多年普通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谈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应当引以为戒的几种倾向。

一、对明理教育的异化

学生犯了错误,要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认知对与错,明白哪些事该做或不该做,懂得什么是健康向上的或颓废低下的……进而明白做事和做人的道理。这是教育的基本精神。然而,许多教育者并非深谙明理之道,明理教育的异化现象比比皆是。常见的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将明理教育等同于讲大道理。他们苦口婆心,长篇大论,说个没完没了。然而,这些道理往往过于程式化,缺乏针对性,枯燥乏味,毫无说服力。其实,明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在“问题学生”周围寻找各种可信、可亲、可学的正面典型,让他们在平等的空间里见贤思齐;也可以让学生从反面典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思考努力进步的方向,在心灵的震撼中幡然醒悟……这种情理交融的案例示范显然比单纯讲道理要好得多。

二是将明理教育异化为查找学生的思想根源。许多教师认为,不挖出问题学生的思想根源,就找不到说理教育的切入点。殊不知,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他们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在所难免的。他们违背规章制度,出现问题行为,大多都是无意识的,有的是约束力不强,经不起利益诱惑和别人唆使,有的即使有目的、有计划,甚至是明知故犯,也很少是本质问题和思想问题。

三是将明理教育异化为对学生的指责和呵斥。这些指责和呵斥有的是挑战式的:“我要是管不了你,我就不当这个老师了!”;有的是告状式的:“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或妈妈)来!”;有的是结论式的“:我教了几十年的书,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有的是驱逐式的:“不想上课,就马上出去”,等等。这些语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影响了师生感情,同时也暴露出了教育者面对问题学生的无助和无能。

二、对倾听和对话的漠视

有些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往往凭感觉、凭经验,缺乏耐心,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学生一犯错,便不问缘由、不听辩解,劈头盖脸一顿狠批。这样的教育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教育没有针对性,自然难免偏颇;二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个体。殊不知,教学之法,本于人性。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换位思考、换位体验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诉求、苦衷和感受,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达到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才会愿意同老师讲,在家庭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才会喜欢对老师谈,想不通的问题才会愿意从老师那儿找答案。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才能正确把握问题学生思想上的疑点、难点乃至亮点,从而对症下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这个学生我都教了这么久,还不了解他?”事实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只是他们在某一时段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问题学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差,多数“问题学生”仅是在某一方面落后。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这还不足以使教师们警醒吗?我们为什么要早早地下结论,早早地摇头叹息?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听听他们的心声?

三、对教育时机的误解

种庄稼强调不误“农时”,战争强调不贻误“战机”,教育学生同样应讲究教育的“时机”。抓住教育时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许多教育工作者以为,抓住教育时机就是要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迅速作出反应,越快越好。这显然是对教育时机的误解。其实,所谓抓住教育时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时间”这个客观条件。当“时机”未到之时我们要甘于等待,不可冒失;当时机到来之时我们要立即抓住,不可放过;当时机已过之时我们也不可焦急,而应善于迂回,捕捉新的“时机”。比如,遇到突发事件时,特别是对“累犯”、“重犯”的学生进行处理时,教师千万不可仓促“应战”。学生若是在教育活动中不慎失误,为不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延缓处理。若是涉及学生的隐私,更不能当众处理。特别是当学生情绪失控、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绝不可掷出一顿疾风暴雨式的批评,而是要进行冷处理,给他们一段反省思考的时间,这样更容易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大禹治水讲究“疏导”而不是“围堵”,道理就在于围堵不慎就有可能决堤。掌握教育时机,有时还需要教师对问题行为“有意淡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问题学生常常被沦为受冷落的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出不满意或者反叛,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反应剧烈,就正好使他们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

四、对教育效果的理想化诉求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缺点;客观;转化;爱戴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75

1案例评析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2011级高职班中,有一位缺点比较多的学生小C,平时喜欢逞勇斗狠、恃强凌弱,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同学们远远地躲着他、任课老师见了也是避之不及。基于此状的一个问题学生,笔者并没有声色俱厉的斥责与训导,首先通过摸情况、找根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小C家住江苏如东,父母常年在上海打拼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平时小C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回到家中爷爷奶奶尽量地买好吃的来满足他,而父母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与生活,只是在物质和金钱方面满足他的各种需求,长此以往逐渐养成了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不良行为习惯。在通过与其父母的交流和沟通中则更多的是透露出一种鞭长莫及的无奈和痛苦,在与同宿舍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小C平时脾气比较暴躁经常打开室友的橱柜找零食吃,稍有不从便会拳脚相向。所以班级同学唯恐避之不及更不要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这种处境反过来又加重了小C的孤独和孤立,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笔者感到这个问题不改善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小C的处境。

2采取对策

21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成为其良师益友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他才能敞开心扉地说真话实话,老师才能真正地知道他的什么“病”,给他开一剂“良药”。要使他感觉得老师始终在关心、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老师说的话,这时候,与他谈到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就业才能使之对生活充满希望,关心父母、关心班级,对人生重新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2改进其学习方法,帮助其克服懒惰贪玩的习惯

鉴于他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笔者帮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等,见到他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鼓励,使之坚持不懈,逐渐克服懒惰贪玩的习惯。

23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笔者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24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后进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笔者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5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笔者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如发现他劳动很积极就及时表扬,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笔者从肯定其小进步入手,让他感受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总之抓住有利时机,多给他实践表现机会,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让其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26在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问题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笔者先和几个班干部谈话,让他们在平时和他多接触,班级活动尽量鼓励他参加。

27多方协调,不厌其烦

多方协调,不厌其烦,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一环。“问题学生”身上本来就存在了许多缺点和毛病,对他们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问题学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对他的教育,笔者做到了不厌其烦,这样,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感悟

经过一个学年的具体教育转化工作,现在的他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件事给笔者启示颇深,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笔者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或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给予表扬、鼓励。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感到自己有长处,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其自信心。这样持之以恒地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用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之心,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对他们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假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时时处处“洒向‘问题学生’都是爱”,在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随意,持之以恒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那么,相信绝大多数的“问题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长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也一定能绽放奇葩、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