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1篇

2012年10月14日下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科技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由海西青年创业基金会、YBC福建办公室主办,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YBC福州办公室承办的“创业精神与奥运精神――对话奥运冠军”如期举行。奥运冠军石智勇与现场300多名有志创业青年、学子们面对面地畅谈其奥运旅程和创业故事。

此次活动由YBC导师、网龙91移动互联孵化器总经理林思宁主持。YBC导师李凤、创业青年甘美雅参与对话。

石智勇说,自己9岁开始练举重,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举夺得金牌,其中有痛苦有坚持,才有成功。而在石智勇的体育生涯里,创业也一直是其一个梦想,退役后的石智勇慢慢开始忙起创业,寻找着人生中的另一条路。

越挫越勇――创业也要奥运精神

“自己理解的创业,就是白手起家,有热情,有梦想。”石智勇说,退役后,自己也经历了几次创业,也有过失败。

石智勇说自己好吃,9岁那年就是因为训练后可以吃东西接触了举重。而从小他还有一个和“吃”有关的梦想,就是开饭店。“小时候家里穷,只靠当工人的父亲维持一家的生计,我当时就想,以后攒了钱,就开一个饭店,母亲可以炒菜,父亲能干活,一家人不至于没有收入。”当然,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石智勇爱吃。

退役后,石智勇真的开起了饭店。但石智勇发现,开一家饭店并不是有人能炒菜就行,店面租金、水电样样要钱,就连买菜也要会砍价,这样才有利润空间。另外,个性豪爽的石智勇交游广阔,一些朋友免单、赊账都是难免的,几番下来,饭店入不敷出,石智勇饭店夭折了。

把李宁奉为偶像的石智勇并没有停下创业的脚步。他在朋友的介绍下了一个品牌酒的专卖店,经过找场地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后,酒庄开起来了。但不久,石智勇又遇到了开饭店时遇到的问题,最终一些酒款要不回来,又亏损了……

经历过开饭店、开酒庄的失败创业后,石智勇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但是创业梦想一直在他心里蠢蠢欲动,加上在体育生涯中养成的不服输、拼搏的精神,石智勇一直在寻找机会。

“别人说我不行,我就越要行。”石智勇说,自己的性格就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于是,在回体育局上班前,他做了一件至今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慢慢找准了创业的方向。

受邀成为YBC福建形象大使

石智勇在朋友的指点下,创立了一家体育科技公司,公司开发了福建省第一个运动网站(),主要是互联网服务,提供体育锻炼的咨询和引导服务,跟他的专业也挂上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终于回到了正途”,目前网站已经步入正轨。

石智勇说,自己现在仍算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总结这几次的创业经验,石智勇认为,创业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很多人问石智勇为什么不选择当教练,而要自己摸索开始创业,石智勇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就是想打破传统,举重运动员不但会举重,还会创业,想做到像李宁一样成功转型的运动员。

目前,已经在福建省体育局担任团委书记的石智勇还有一个愿望,他希望福建的体育产业能够在GDP增长中贡献一点力量,他还希望体育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退役运动员。在这方面,他希望能够吸取国外的运动产业链经验,有所建树。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2篇

她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在我要写下这篇文字时首先蹦了出来。第一句,“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奔波,我永远生存在危机感中。不好有不好的危机,好也有好的危机”。第二句是,“做大做强从来不是我创业的目标,我要做专做精做长!”

入行:有几个女性会对电器感兴趣?

18岁那年高中毕业后,陈琴华到无锡太湖机械厂当“打工妹”。临行前父母交代的那句话,成为她多年职场生涯的座右铭———“到外面别怕苦,年轻人力气是用不完的,睡一觉第二天力气又有了!”陈琴华的“力气”也果然比别人多,每天早晨她都要提前1小时进厂,所有的办公室、车间都由她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再泡热水、洗茶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年多。

工作第二年,陈琴华就因为出色的表现成为车间主任。第三年,她又被派往海洋动力仪的研发车间当助手。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陈琴华发觉了自己对电器的兴趣,“我们不停地试验,不成功,再继续试验,什么都是新的,需要倾注无限的创新精神,怎么这么有挑战啊!”很少听说有女性对电器产生兴趣的,陈琴华就是个特例,好强不服输的个性,再加上她聪明肯学有悟性,从爱上电器的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就为即将到来的转变开始不断累积,正如她所说的那样,“人生有时很奇妙,在不确定、不经意间走上了这条路,造就了我的现在”。

提升:真正为创业奠定基础的那些年

1982年,陈琴华回到常州的兰陵电器厂工作时,再也不是不起眼的“打工妹”,而是作为技术骨干被引进的。90元一个月的工资,足足比她当工人的爸爸高出两倍多。陈琴华的工作作风没变: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陈琴华说,不管是当初为别人工作,还是现在自己创业,这个理念一直没有变过。

当时厂里没有技术人员,陈琴华就凭一股子钻劲自己搞设计,白天照常工作,晚上拜常州建筑设计院的两个电器工程师为师,她乐此不疲,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有增无减。短短几年时间,她已成长为公司的绝对骨干———从简单的技术设计、生产管理,发展到采购、销售也是她一肩挑。1994年,该厂一年的销售量达到了1个亿,而陈琴华一个人的业务量,就有8000万!当时1000多个种类的元器件,它们的名称、尺寸、型号,她统统都能背得出!看一眼产品图纸,不用拿笔算,她报出的生产价格的出入不会超过1%!

陈琴华如今回忆起那段经历,认为“那时的工作涉及技术、生产、管理、采购、销售的所有环节,为今后自己创业奠定了厚实基础”。

2万元,3个人的创业路

1996年,陈琴华辞职。东拼西凑的2万元资金,再加上连她在内的3个人,陈琴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既然出来了,就想自己做,我想试试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

第二年,陈琴华迎来了创业路上第一次重大机遇。这个机遇,与其说是等来的,还不如说是她靠着自己“不买账”的韧劲“夺”来的。当时,为了能将自己的货推销给苏州望亭电厂,陈琴华不知跑了多少趟。要知道,这家身为全国五大发电公司之一的企业,在此之前可是完全没有和私人企业合作的先例的。陈琴华就是不买账,她一趟趟地登门拜访,拿出当年在无锡当“打工妹”时的拼劲,给对方扫地、倒水、抹桌子,终于在两个星期后攻下了这单业务。陈琴华说,她这样做是有底气的:“从建厂第一天起,质量第一就是我们的宗旨!我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六成把握,百分之二百的付出

陈琴华曾经跟她的员工们分享过自己对于机会的理解:“只要有六成的把握,我就会去做,但一定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一路走来,她的创业故事和这个她自称为“痴胆大”的理念也是十分吻合。

从最初100平方的车间起家,到第二年借款30万租借更大的厂房,企业的效益一年好过一年,2002年她筹措资金把企业搬到新北经济开发区,建造了2.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价值2000万元的原装进口设备,使企业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产品覆盖全国的各大电厂、钢铁厂。之后,她又寻得与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集团合作的机会,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插上了翅膀。

研发创新一直是陈琴华的兴趣所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她更是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金。如今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1500万元,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4项,省、市高新技术产品15种。目前公司已建有江苏省核电1E级高低压开关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3月公司迎来国家核安全局对1E级产品的鉴定和质保体系的认证,包括“华冠”在内,全国仅有7家企业拥有这样的生产资质。民营企业中拥有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也是仅此一家。

看到员工就笑的老板

“我的企业如今已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需要大量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谈及今后企业的发展时,陈琴华这么说。

早在2005年,她去上海复旦大学学习MBA课程后,回来给企业的中层干部讲课,发现他们听了几句就没兴趣了,不是她讲的不好,是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她在讲什么。陈琴华这才意识到,光是自己一个人的学习与提高是没有用的,必须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提高。从那以后,公司每年投入在员工学习上的经费都多达几十万,公司的中层、基层员工都被陆续送出去学习或请人到公司培训。公司的员工报名参加任何学习班,哪怕是和本职工作无关的课程学习,只要取得相关的证书,公司都会全额报销学习、考试的费用。

陈琴华管理员工的方法很独到,“不管在外面遇到多大的不开心,只要一走进厂房,一看到我的员工们,我的笑容自然而然就浮上来了。他们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他们,就没有企业的现在和将来!”

“我很不像个老板是吧?他们也不把我当老板的!”

(常州市侨办推荐)

(责编 李正中)

相关链接: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3篇

这是一个最平凡的创业故事。情节中有艰难的起步,小心翼翼的扩张,破除瓶颈的大发展,投资失误后跌入低谷,痛定思痛重出江湖……在很多人眼里,中年的周彦俊不过是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在他的背后,有一段命运多舛的故事:70元起家,十年内靠着艺术天赋和商人眼光,滚雪球滚成200万。在股市疯狂的年代里,他的200万元在深圳4天内化为乌有。而今的周彦俊,再次走在闯荡路上。

1、天生爱画不经意成创业根基

不到20岁独自办厂,24岁开厂房,27岁自创工艺美术堆画获国家专利,30岁拥有百万身家……41岁的周彦俊,有着让人艳羡的青春。上天没有让他拥有普通人一样健壮的身体,却磨炼了他“强壮”的斗志。

周彦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岁半的时候,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

父亲是个篾匠,经常外出揽活。年幼的他寄养在别人家中吃“百家饭”。但他并不甘心寄人篱下,十岁那年,他拄起拐杖开始独立生活。

穷苦的父亲希望残疾儿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养活自己,12岁那年,他父亲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学缝纫。然而,周彦俊却痴迷上了画画。

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只有狂热的兴趣,他的画笔却从不停歇:画人物、画动物……为同学们描摹小人书,给班级出板报。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惟妙惟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画画竟成了他后来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一技傍身70元白手起家

18岁那年,周彦俊的双脚动了两次大手术后休学了。从此,村里人就经常看到一个双脚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身背画架的少年。他到处给人画画,一张画卖两块至两块五。

20岁那年,周彦俊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机。这年他退学了。怀揣着父亲给他的70元钱和朦胧的创业想法,他独自前往县城自谋出路。当地有个风俗,办喜事盛行赠送画匾。周彦俊认为这是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生意。

进县城的第一个月,周彦俊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交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

周彦俊的忠厚老实打动了第二个房东,不但把房子低价租给他,还答应到年底再付房钱。有了落脚的地方,周彦俊留下生活费,把剩余的钱都买了玻璃、颜料、画框,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

开始时他给人画镜屏,别人做寿,他就画不老青松;别人结婚,他就画龙凤呈祥,再加上玻璃、画框来提高档次。

镜屏每块成本2元左右,卖出去3.8元,周彦俊的原始积累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微的2元差价汇集而成的。

3、做大作坊远走他乡偷师学艺

三个月下来,周彦俊攒了一笔小钱。

从中,他看到自己能做得更大。

做大生意资金显然不足。于是,残疾的他再次上路,这次,怀揣200元钱,远去广西柳州。本来想去找朋友借钱,没想到碰上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机。

钱没有借到。满心失望的他在柳州商场闲逛。

商场内一种用通草做成的立体画匾让他眼前一亮。他认定这是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画匾的边角上印着一个印章“贵州贵定”。顾不得路途遥远和行走不便,他坐上了前往贵定的长途车。

也许是其貌不扬的原因,假装成进货商的周彦俊并没有引起厂方的警惕,他仔细参观了整个工艺流程,临走时还买了一块成品和半斤通草,带回家研究改进。

改进过的通草画匾造型独特,在喜好画匾的湖南市场大受欢迎,甚至抢占了广西市常上门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他之前偷师的生产厂家。

周彦俊顺势扩大小作坊规模。后来小作坊被涟源县工商联收购,员工增加到了40多人。

4、自立门户写就创业神话

从此,周彦俊坐上了让当地人艳羡的位置――公办美术厂副厂长。然而,自立门户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激荡,他毅然辞职,筹办兴华工艺美术厂。

启动资金由朋友们东凑西凑而来。美术厂月收入从两三千迅速蹿升到几万元。周彦俊用近20万买下600平方米地皮,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厂房。

此时他脑子里已有产品转型的念头。虽然当年偷师学来的匾额生意不错,但他参加广州交易会后,意识到产品再不更新,客源必将不断萎缩。

自那时起,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开发新产品。终于,笋壳进入了他的视野,用它来做野鸭、鹰等动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

新产品一上市,反响出奇地好。他很快为这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

商家找上门来指定要包销他的新产品,并定下协议,一天要150个,而当时他的工厂一天生产能力只有60个。为此工厂不断扩大规模。后来,他的业务遍及湖南省40多个县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数百万元收入滚滚落袋。30岁的周彦俊在湖南成了创业神话。

5、四天一梦从富翁到穷光蛋

神话在深圳颠灭。

30岁那年,周彦俊应同学邀请南下深圳,带着200万元资金。

在同学的怂恿下,周彦俊闯入股市。“对股市毫无了解,只凭着一股蛮劲去捣腾。9月28日,我冒着极大的风险违规透支炒股,却赶上股市大跌,短短四天内,就从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回想当年的冲动,周彦俊如今不再后悔,他毕竟得到了经验:“不识水性不要莽撞下水。”

如同当初寄人篱下时没有自暴自弃,如今他决定从头再来:“我就是凭着不服输一路走过来的。”

在深圳摆地摊卖工艺品的人中,出现了曾经的百万富翁周彦浚但他对股市的关注始终没有减弱,“我败给了股票,但我要向自己证明,我能够打败它”。

带着辛苦积累起来的近十万元资金,他开始了股票研究,这一次,他没有再输。2001年,他成立工作室,帮人做股票投资理财,终于小有名气。

6、重整羽翼期待深圳圆梦

周彦俊的下一步计划是做回老本行。

今年6月,他投资近50万元筹办一家工艺品厂。最近,他正忙着招聘员工和产品的设计,目前他的工厂已经招聘了七八个员工、设计出了三四十个品种。“我的员工都说,在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就敢开始产品设计,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大胆的一个老板。可我并不觉得这是冒险。我觉得一个产品只要做出特色并注重实用性,就能抓住顾客的心。”

现在,新厂还未开张,他已经接到意向性订单。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4篇

在“全民创业”的浪潮袭来的时候,人人都热血沸腾,似乎只要着手开创,下一个被新闻报导的“暴富神话”缔造者就是自己。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如何创业?如何避免失败取得成功?众说纷纭。

创业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可能会归结为战略选择的成功。但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创业故事。

美国著名创业学学者――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萨拉斯 ・ 萨拉斯瓦西做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战略对于创业的成功来说,至少在一开始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最基础的研究,发展出了Effectuation这种新兴的创业理论。沿着这种新兴创业理论,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我想换个角度谈谈创业,我把这种角度叫做“布局”思维。

自我定位的“布局”

“布局”一词原本是围棋术语,是指在一盘棋的开局阶段,双方安排棋子到特定的位置抢占空地,为了实现自己一方的胜利,而打好基础的行动。之所以把它运用到创业中,是因为仔细分析起来,创业者与棋手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开始的阶段,一切都等于零,只能依靠有限的棋子(资源)以及自己的大脑,这就是起手势,占金角银边。开局之后,不论是棋盘还是现实商场都是风云莫测,必须打起精神。一方面,要巩固维持既有的成果,这就是做活;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竞争,捕捉机会来获得优势,这一阶段才进入缠斗。

运用Effectuation的创业理论来看,创业者不需要预先设定目标,再采取具体战略行动。而是基于已有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以最现实的方式抓住最容易得到的机会,让事业一步步壮大起来。在这样的模式中,以下三个条件是给定的:第一,创业者自身具备的独特能力;第二,创业者已经掌握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第三,创业者本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创业者在这样的既有条件下,需要迅速判断能做什么,再通过人际关系网络逐步拓展事业。

在创业中,动作慢虽然稳妥,可以避免风险,但却容易错失机会。面对动态的市场,传统战略理论的缺点在于缺少灵活性。Effectuation理论很好地指出了创业者基于自身条件的开创过程,更加贴合于创业实践。实际上,在许多创业中,都没有在一开始就预设战略或者进行完整的规划。

以腾讯帝国为例,马化腾创业之初只是看到了即时通信的便利性,于是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将OICQ挂到网上供下载,很快积累了大量的注册用户。当时的腾讯根本没有战略一说,也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尽管它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用户群,但当时包括马化腾本人在内,没有人意识到其中的巨大价值。甚至在2000年网络市场的泡沫到来时,马化腾还想将腾讯以100万元的价格出让。

再比如,著名的珠宝公司潮宏基,其创业初期不过只是经营小家电业务的小企业。由于创始人发现珠宝首饰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转而开始做黄金生意,从而一步步拓展资源,抓住机遇,发展为国内首饰领先企业。

许多企业帝国的缔造,都走的是抓住现有机遇、利用现有资源、最终实现壮大的路子。其中的艰辛虽难以一一道出,但开创初期都是运用了基于自身现有条件展开的“布局”思维。

以下棋为例,围棋高手尚未开局之时,已有千百张棋谱成竹在胸,一旦开局,高手落子看似随意应景,实则有心布局,漫不经心间占据了许多关键位置,不知不觉中渐成燎原之势。Effectuation思维要求适应瞬息万变的情势,同时由于未来的不可预期,又不需要设定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

“布局”更要求在开局时胸中有全局,虽无目标,但有方向。两者的区别可以拿航海做比喻,这就像两艘向前方行驶的航船,虽然都不知道接下来到哪儿,但一艘船方向明确,另一艘船则沿岸摸索。其结果可能大相庭径,前者可能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者只能是郑和在亚欧大陆沿线往返。

运用“布局”思维,让创业者明白如何在社会网络中获取创业路径。在关系主义导向的中国,创业者如何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或许更具有指导意义。

“布局”思维融入社会网络

“布局”思维,就是一种处理机会的发现和关系网络共建共生这种局面的思路。换句话说,是创业者在各种环境因素高度不确定、信息也高度不完整,似乎隐隐浮现机会但却不能描摹出具体轮廓的状况下,整体性地对社会网络状况、既有资源和个人能力进行规划。同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行动,达到让企业在高速变化的外在环境中适应、成长的一种行为的逻辑。

近些年来,“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经济社会学中,它是用微观的视角研究社会关系中的结构网络关系,认为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相互影响。这种方法能够从微观的社会人际关系角度来进行经济学分析,能让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梳理复杂的经济现象。

社会网络分析学派的理论,首先认为人们可以在社会网络结构中获益。其理论根源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社会与战略学教授罗纳德・博特提出的“结构洞理论”。所谓“结构洞”,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的存在直接联系,但有的则没有直接联系。这种阻隔,看起来好像是网络结构中出现了一个一个的孔洞。

由于能够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群人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着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所以在社会网络中,创业者的关键,就是要发现“结构洞”阻隔的相互需求,同时努力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创业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机会的发现者。通过发现“结构洞”、抢占“结构洞”,获得在社会网络中有利的位置,成为拥有阻隔的两者之间互通有无的关键点,并最终成为控制者甚至垄断者。正如棋手要发现棋局中的一些关键点,然后迅速抢占,并有效控制。

社会网的理论让人们更加重视机会的意义,但是机会的发现与获得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动态的。就像围棋棋局当中,就算抢占了某个关键点,并不意味着这个点能够一直被你占据,也不意味着这个点一直是关键。社会网络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或者重构,如何适应这样复杂的环境变化,更需要灵活运用“布局”思维。

创业者必须学会在社会网络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捕捉机会、抢抓机会。为此,创业者要不断地构筑新关系,同时要统筹好不同关系的亲疏远近,甚至切断某些关系。就像围棋中,有些关键位置需要棋手不惜用大量的棋子去抢占,有些位置又不得不放弃。

驶向创业新大陆

当马云、马化腾、俞敏洪等当年的创业先锋已经成为业界领军人物时,新的创业热情在80后中被点燃。

有一个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是95%。也许并不准确,但是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创业成功率之低,恐怕并不为过。在创业浪潮中,失败各有其失败的原因,但成功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运用“布局”思维,在创业之初厘清思绪,准确地分析自己的基本条件,灵活地在关系网络中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同时创建新的机会,一步步地让关系网络和机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共建共生。

在关系网络和机会的衍生与转化中,关键是在于“疏网”和“密网”的转化与建立。所谓“疏网”,就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教授提出的人际关系“弱连带理论”(Strength of Weak Tie Thoery),也就是说,并不深厚的人际关系(弱连带)反而可以有着更强有力的信息传播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发现机会。“密网”则是指另一位社会学大家科尔曼提出的人际关系封闭网络理论(Network Closure Theory)。在一个密网中,才存在有紧密关系以及强大的信任,因此也易于在需要时有力地调动其中的资源。

简而言之,“弱连带”和“疏网”带来机会与信息,“强连带”和“密网”带来动员能力和对机会的控制力。拥有“布局”思维,要求创业者一方面能够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手干事业;另一方面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情势中,拓展网络关系,发展资源,并抓住机会。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新闻事件;背景材料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009-01

新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引起的观念和思维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对传统新闻形式的突破和创新,从而使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观众们对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要求在不断的更新,观众们不再满足于新闻简单的提供给他们何时、何地、何人、何故而是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以及新闻事件和其他事件之间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这就涉及到了新闻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今天已经成为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背景”一词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用语,在摄影和绘画美术学中,背景是指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在文学创作中,背景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必要的条件。在戏剧创作中,背景则是指演出中舞台上的布景,以及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交代。背景引申到新闻的范畴里来是指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如: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等等。新闻的背景材料是指所要报道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任何历史的现实的依据,它包括历史记载和新闻事件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条件,以及与新闻事实有内部和外部联系的事物。

电视新闻能否用好背景材料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意识,当记者接受一项采访任务后,他首先应该尽可能多侧面,多角度的收集、了解、查阅关于这个新闻事件有关的各种材料和事物,以便从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和了解新闻事件。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新闻事件,更加立体的来报道这个新闻事件,避免了就事论事的单线条思维。

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应如此,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应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挖掘出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系的背景材料,一起来运用到新闻报道当中,这样就提高了这个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背景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新闻报道的现场,通过对被采访者的提问引出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我们称之为叙述式背景材料。另一种是在后期的编辑时,插入一些录像、电影、图片、图表等资料,我们称之为插入式背景材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叙述式背景材料和插入式背景材料呢。

叙述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一,叙述式背景材料是以口述为运用材料的方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以口头报道的方式直接叙述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材料。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记者必须事先对你所要报道的背景材料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把背景材料直接的融入到报道当中。例如,我们采访了一期退耕还林的片子,记者在现场报道时首先给观众交待了这片林地两年前的面貌,现场是这样报道的:观众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已经长出一人多高的林地两年前它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苞米地,每年能为农民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但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东北的防护林工程。舍小家顾大家把这片土地全部种上了杨树,原来的苞米地变成了现在的杨树林。记者是在事件的现场以口述背景材料的方法交代了这片杨树林两年前的面貌,使观众知道了这片杨树林存在的过去和现在。

第二,在现场采访提问中引出背景材料。

这种方法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被采访者回答记者的提问所引出的新闻背景材料。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记者事先对要提问的内容与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准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背景材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去梨树县采访农村的乡路建设,通过记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回答引出了事件的背景材料。记者:“现在这条柏油路修得这么笔直平坦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那么这条路没修之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农民:“没修这条路之前,我们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赶上连雨天连屋门都出不去。就更别说把种在地里的菜运出去卖了,只能眼看着这些菜烂在地里。现在可好了,不管晴天和雨天,我们想什么时候进城卖菜就什么时候去,可方便多了。”从记者的一问和农民的一答当中,这条乡路现在和往昔的对比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插入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一,把影视资料的原有声音和图像直接插入到电视新闻报道中。例如:我们播出的系列专题片《红色之旅》中四平战役的惨烈场面我们就插入了一段的电影画面,这段背景材料的声音与图像都是原声像,这种声像放到了这部片子里,它把观众又带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给观众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这种背景材料的运用往往更突出了背景材料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作用。

第二,把图片插入到新闻报道当中,使图片和解说词相结合产生新意,这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最常用的一种引用背景材料的方法。例如:我们采访了一期创业人物的专题片,他的创业故事真实感人,十几岁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上百名员工的企业家。为了把他的过去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我们把他创业之初厂房的照片和他创业当时的照片运用到了这部片子当中。声音是统一的解说词,图片资料起到了为解说词引证的作用,使片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对新闻的要求是信息量要大。因此,现在的新闻报道正向着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个立体感的新闻报道都离不开背景材料。总之,运用背景材料的条件和方法是灵活的,采用背景材料要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记者的背景意识、掌握背景材料的量、运用背景材料的技巧等等,都能直接的影响到背景材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宁宁.做好新闻背景材料[J].电视研究,1999.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6篇

青年学生是《青年参考》的主力读者群之一。多年来,《青年参考》“创富”版(前身为“财富·创新”版)通过呈现和解读一个个“成长偶像”,为广大青年读者提供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路和启迪。这既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视服务青年为己任的《青年参考》必须履行的媒体责任。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微软公司和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博士说:“中国青年需要‘偶像’或‘人生导师’吗?在成长的过程中,参考那些值得信任的成功者是有价值的。参考他人的路,保持客观自觉,听信自己的心,走出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偶像可以是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和榜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突出的成绩,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青年的影响不可估量。榜样为一代甚至几代青年提供成长的动力,为青年的发展提供参照和坐标,甚至可以改变青年的人生轨迹。

“邻家大哥”:无须仰视的“成长偶像”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需要偶像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代中国青年到底需要怎样的“成长偶像”?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说,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女主角小鹿纯子、世界级门户网站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是自己的偶像。青年“成长偶像”是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反映了这一时代社会对青年成长的期望。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成长偶像”的界定已经超越了国界。“成长偶像”可以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成长背景不同,文化和信仰也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爱国、勤奋、敬业、执著、坚韧、无畏、理性、务实、注重团队精神、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世界眼光、勇于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榜样存在明显的差异。青年“成长偶像”只有得到青年的认同,才能引导和启迪青年成长。

和历史上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相比,和平年代的“成长偶像”往往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惊人壮举。想要得到青年的认同,“成长偶像”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来自青年的生活,和广大青年追求相近的人生目标,遭遇类似的人生困扰,与青年产生情感共振。青年愿意接近“成长偶像”,才能从“成长偶像”身上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青年参考》“创富”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通过呈现平凡青年的奋斗故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启迪青年读者成长。

和出身显赫的豪门贵胄相比,平凡青年的成功案例离青年读者更近,更能打动青年读者,对青年读者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创富”版报道的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些来自平凡世界的“邻家大哥”,更真实,更亲切,因为不平凡的拼搏精神和感染人的干劲儿,成为贴近广大青年、无须仰视的“成长偶像”。

“成长偶像”贴近青年,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

平凡青年奋斗的故事,通常不会包含引起巨大社会关注的“兴奋点”,以及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矛盾和冲突。《青年参考》“创富”版用发现执著和感动的目光,寻找着身边的每一位“成长偶像”。

翻开“创富”版,这里是叱咤风云的创富精英的秀场,是平凡青年奋斗和拼搏的舞台。这里既有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板,也有凭借坚实足迹脱颖而出的职场明星。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称为“女巴菲特”的美国投资人赛拉·佐豪森、全球最大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商GoDaddy的创始人鲍勃·帕森斯、在中国内地首富宝座上只坐了6天的李锂夫妇、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要把皮皮鲁打造成中国版哈利·波特的郑渊洁父子……都曾成为“创富”版醒目而清晰的焦点。

登上“创富”版的“成长偶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艰苦创业的“创业偶像”,或称“财富偶像”;另一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的“职场偶像”。这两类关于平凡青年奋斗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个满载着创新精神的“金点子”,浓缩了一段段洋溢着激情和坚守的人生经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对成长中的青年读者来说,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读性。

在市场导向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了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的宏伟志向。《青年参考》“创富”版着力发掘贴近青年的创业故事和财富故事,为青年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无论是否准备创业,这些故事都能给青年读者以启迪。

“创富”版聚焦的一些“创业偶像”,是年轻的“80后”、“90后”。“80后”、“90后”群体惹人关注,一半源于这些群体旭日般的新鲜和活力,一半源于这些群体被打上的若干标签,比如“颓废”、“自私”、“叛逆”、“没有责任感”、“脆弱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读过“创富”版上一些“成长偶像”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标签根本不存在。

——23岁的澳大利亚华裔毕凡做廉价正装衬衫生意的故事:《华裔80后的“反品牌”生意经》。

定制通常意味着昂贵,但毕凡反其道而行之。2008年夏,还在学校里读书的毕凡随父母到上海旅游,发现“从上海的一些个体服装生产商那里,以远低于波士顿或纽约的价格进货”是完全可行的,由此萌发了生产、销售“物美价廉的正装衬衫”的想法。他创办了一家网络服饰公司,让世界各地的顾客以平价定制衬衫,生意兴隆。2011年,毕凡公司的营业额可能突破100万美元。

——28岁的美国“垃圾大亨”汤姆·萨奇的故事:《奇思妙想敲开财富之门》。

汤姆·萨奇是美国新泽西州地球循环公司的总裁,开始创业时,他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地球循环公司是垃圾再利用行业的翘楚。这家公司收集各种废弃的商品包装,想办法让它们“重生”。在汤姆·萨奇眼中,人们随手扔掉的果汁包装袋不是垃圾,而是铅笔袋;一张被丢弃的唱片可以变身为挂钟……这家公司的产品多达200种,通过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销售。

——30岁的亿万富豪安德鲁·梅森的故事:《60亿美元为什么不够买我的公司》。

安德鲁·梅森是美国团购网站鼻祖Groupon的创始人。创业之前,他只是芝加哥一个没有什么资历的程序员。如今,提起他,人们会想到数不清的产品、令人心动的价格,还有亿万身家。不久前,Google公司提出以60亿美元收购Groupon。如果成功,这将是Google历史上最昂贵的一笔收购。不过,梅森拒绝了Google的好意。

——27岁的腼腆“黑客”赵伟的故事:《为中国互联网安全奋力奔跑》。

赵伟是一个沉浸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执著得近乎疯狂的“少年黑客”。他和他创立的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起,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安全发展。凭借有前瞻性的安全服务和产品,知道创宇在国际上小有名气。赵伟希望自己能改变世界对中国网络安全的印象,对中国黑客的印象。

除了“创业偶像”,《青年参考》也着力讲述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职场偶像”的故事。

和“创业偶像”相比,“职场偶像”大多甘于平凡,乐于平凡,凭借勤奋演绎出不平凡的职业生涯。虽然不像“创业偶像”的奋斗经历那样轰轰烈烈,“职场偶像”的拼搏却同样精彩。“职场偶像”的职场生涯或许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复制性,但他们的经历可以引领青年读者确立清晰的职场目标和发展轨迹。

——加拿大第二大保险公司永明集团精算总监、27岁的中国女孩杨晓丹的故事:《西方精算师群体中的东方女高管》。

加拿大永明金融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保险公司,在全球保险业中声名显赫。2009年10月,永明集团在公司100多名资深精算师中遴选精算总监。经过异常苛刻的考核,16岁就到加拿大留学的杨晓丹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不足30岁而位居精算总监高位的华人女性。在素来强调资历、以男性为主的全球精算师群体中,杨晓丹是最年轻的精算总监之一。

——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发展的海归吴正宇的故事:《从年薪15万美元到1.5万元人民币》。

31岁的吴正宇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IBM总部做信息顾问,年薪15万美元。后来,他放弃高薪回国,在湖北省一个县级市做市长助理,年薪1.5万元人民币。他说:“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为海外学人提供的机会,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对我来说,美国可能是个不错的深造环境,但回国发展才是最适合的。我愿意让自己这棵树苗,在中国长成一棵大树。”

吴正宇这个“职场偶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担任市长助理的15个月里,在分管新能源项目时,吴正宇发现了储能的难题——核电和太阳能发展很快,但电网输送能力差,发电不稳定。进行了大量调研后,吴正宇辞职创立了汇能科技公司。汇能科技做的事就是“储能”,把用电低峰时段的电能储存起来,留到高峰时段使用。汇能科技诞生时,储能这个领域几乎无人问津,这个有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引来投资者争相投资。

吴正宇的故事给人留下了很多思索和启示。留学生们需要读一读这个故事,甚至,《青年参考》所有为事业和财富奋斗的青年读者,都需要读一读这个故事。

用精神和心灵的饕餮盛宴,唤起青年读者无穷共鸣

通过“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和编译外媒报道等操作手法,《青年参考》“创富”版呈现了一个个“成长偶像”真实而精彩的故事,为广大青年读者提供了一场场精神和心灵的饕餮盛宴。多年来,“创富”版以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在读者调查中屡受好评,为《青年参考》这张国际新闻类周报抓住国人眼球,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前文提到的那些“成长偶像”的报道,都是平凡青年的奋斗故事。对广大青年读者来说,“邻家大哥”一旦成为榜样,唤起的共鸣便是无穷的。这些报道刊发后,同事们和读者的反响都很好,网络转载不计其数,有些甚至连标题都一字未改。从这些报道的选题策划和传播效果来看,用“邻家大哥”一般的“成长偶像”启迪青年成长,是值得以青年为服务群体的媒体坚持的一条清晰的编辑思路。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7篇

【印象】

在中关村的一家咖啡厅,记者见到这位刚年过三十的创业者,浅色衬衣外套素纹毛衣,俨然学院派的风格。周杰思维敏捷、沟通技巧娴熟,但理工科出身的气质尚存,笑态可掬,谈起私事还会有些小腼腆。

和寻常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同,与明星同名的周杰有着良好的“背景”。这个“背景”不是他的家庭,而是他一流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这位从小成绩优异的北京小伙,从人大附中奥数班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又出国到耶鲁大学进修,此后在Google工作5年,成为Google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总监。

这些曾经闪亮的光环,也意味着周杰要为创业所放弃的东西。2007年底,这位李开复的“学生”先于“导师”离开Google,创办了一家致力于效果广告的技术型公司。周杰将他的公司命名为“浪淘金”———“大浪淘沙始见金”,而记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在广告浪费中淘金”。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早在100多年前,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广告主约翰-华纳梅克就已经对广告效果产生怀疑。周杰的事业,就是希望帮助企业把这“浪费的一半”捡回来。浪淘金公司认为,“企业应该只为有效果的广告付费”。

-对话周杰

浪淘金将掀起

广告运作流程革命

记者:身在广告行业,为什么你却总在强调浪淘金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

周杰:你可以在百度、Google搜索一下,“电话付费”的模式早在2004年左右就有,当时冒出了一批这样的公司,但现在这些公司要么转战其他行业,要么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公司的特点都是销售能力很强,技术是短板。然而,效果广告这个行业很有前景,但其核心在于技术能力,而销售障碍非常小。因为我们是按照广告效果收费,先有结果再收费,客户很容易接受这种模式。但如果你的技术不能保证广告有效果,就会受挫。

我们所做的事,是要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智能,达到传统企业市场部人力达不到的高效率。这就像工业时代与农业时代的区别,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

记者:你刚提到企业市场部,这是传统的企业广告决策部门,也是商业腐败高发的一个部门。你们现在做的事情,好像是要将企业的这部分职能分化出来,去帮企业投广告?

周杰:对,我们是希望将广告投放评估过程高度量化、高度市场化,这样可以使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整个过程的透明度也大大提高。这就减少了腐败的空间。为什么会产生腐败?因为广告过程太难量化了,灰色、不透明,这往往也使市场部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老板对其的态度处在信任不信任之间。

效果广告使广告管理透明化了,市场部的位置也摆正了,你花1块钱能带回多少回报,很清楚。这使市场部从一个花钱部门变为一个赚钱部门,改变了部门在企业内部的角色,成为核心发动机。这是一种广告运作流程上的革命。

记者:这种“革命”是否会对传统媒体市场产生冲击?

周杰:我认为不会,各自主攻的方向不同。传统媒体是品牌广告,覆盖大众群体,门槛高。我们是效果广告,更多的是引爆一个新市场,把做广告的门槛降低,让很多中小企业也可以做广告推广,这其实是把整个广告市场份额给做大。

【创业故事】

清华园里种下的创业基因

绕了一个圈,周杰仿佛又回到原点,在北京,清华附近的一栋大厦里,开始其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周杰骨子里的创业基因,早在清华求学期间就已经种下。

周杰说:“清华园里的打工、创业氛围很浓,师兄帮师弟的氛围也很浓。”早在1999年,正值大三的周杰开始在外兼职承接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等工作。他和他的同学,包括王小川(现任搜狐副总裁),周枫(现任网易副总裁),许朝军(现任校内网总裁)等,都在那一年参与了后来非常著名的ChinaRen网站的创建。

2000年,周杰进入耶鲁大学继续他的计算机专业研究。虽然此后就爆发了互联网泡沫,但他对于投身这个行业的向往,却与日俱增。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周杰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但他想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创业会更加妥当。

一年的创业预热期,本是周杰的计划,“但我到了Google后,发现那里是一个创业氛围十分浓厚的公司,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所以我才多待了这好几年”。

无论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创始人,还是极具冒险精神的Google员工,都使得公司内部充斥着浓浓的创新氛围。同时,Google还创建了一整套机制以推动员工将创意付诸实践。

在Google这家充满理想主义的公司里,周杰在这里恣意地体验着“创业”的快乐。

效果广告就是欲望经济

在加入Google一年多时,周杰发现了公司内部的一个问题:各个部门都在进行反欺诈的技术研发,但因为人员分散,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他萌生了设计“反欺诈平台”的念头。公司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将他任命为技术带头人。

后来周杰在“反欺诈平台”研发中一战成名。为此,周杰在2005年初被任命为总监一职,成了Google历史上做到这一职位最年轻的华人。

周杰在Google的另一大收获是认识了“效果广告”这个全新的事物。当时周杰正赶上Google进行广告平台的研发,他便成为广告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一开始公司只是希望我们这个部门每年能带来2亿-3亿美元的收入,但最后的效果却出人意料。”周杰说,广告业务上线后收益直线上升,到2008年,Google的广告收入高达100多亿美元,占全美互联网广告收入的40%。

Google广告业务蹿升的背后,是一个新行业———效果广告的崛起。“如果说传统广告是注意力经济的话,那么效果广告就是欲望经济。”周杰解释说,传统广告往往以引起消费者注意入手,然后引发他们的兴趣,最后才可能有部分人群产生欲望并采取消费行动。

对广告主而言,传统广告能带来的真正效果显然是难以准确衡量的。但效果广告则不同,它可以让广告主“按效果付费”,这使得效果更一目了然。例如,Google从2002年就开始推行的“点击付费”便是按效果付费的方法之一。

这时的他隐隐觉得,有朝一日单飞,效果广告就是自己的创业方向。

来电付费让广告投放可以“见兔撒鹰”

由于李开复的邀请,周杰的创业计划延缓了两年。2006-2007年,周杰在Google中国先后负责开发了Google地图、Google生活等一系列产品,并协助李开复培养了大批新人。2007年底,周杰终于递交辞呈,通过亲友募资千万元,在北京创办浪淘金科技有限公司。

在效果广告的探索道路上,浪淘金比Google更进了一步。目前其操作模式是:先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垂直网站等购买广告,然后为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最后按照有效的广告效果向客户收取费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浪淘金更像是中小企业广告投放的“决策人”,而中小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至于对实际效果的衡量,方法有多种。例如对服务行业,浪淘金就是按照“来电付费”模式(即消费者拨打商家的电话数量)进行结算的;对于电子商务型企业,浪淘金则是按照产生的订单数量来进行结算;至于游戏类公司,有的按“注册量”结算,有的则要按“道具购买量”等结算。

周杰说:“我还记得一笔生意只有几百块钱,是在公司成立一个月后。”2008年初,浪淘金从家教行业入手,试验来电付费的模式,目前,浪淘金的付费客户已有近千家,分布于房地产、汽车、教育等十大行业之中。周杰表示,公司今年已迈过了盈亏平衡点,今年的年营收将超过1000万元,接下来的阶段性目标是月营收过1000万元。

“最大的担忧和挑战是,”周杰说,“公司目前正在高速增长期,规模在不断扩大,对管理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Google,当它处于发展最快的时期,每年员工的数量都会翻一倍,之前的管理制度就会无效,公司便陷入一段时间的混乱。随着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公司内部的稳定又被重新建立起来,如此往复。这就是一种‘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过程。浪淘金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挑战。”

创业感悟:技术优势降低创业风险

周杰所从事的效果广告行业,可谓高风险。为什么明知没有成功的先例,却偏要选择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创业?周杰认为,浪淘金有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过硬的技术。对于技术背景出身周杰来说,尽管涉足过众多领域,但技术依旧是其最擅长的。创办浪淘金后,他也将自己的技术背景带进了这家公司。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范文第8篇

99%的草根创业者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梦想遇到志同道合者、找到钱,将自己的点子变成现实。他们的资本很少,社会经验可能也不丰富,但他们不甘于平凡,早早没有了为人打工的兴趣,渴望白手起家,用技术改变命运,而这其中互联网就是他们青睐的领域之一。

中关村图书大厦旁边有一条南北向的步行街,由于图书零售业不景气,使得这条街上的一家家低折扣书店都死气沉沉,但是有一家门面很小的宾馆生意还不错,住满了外地来的创业者―全拜二楼的一家“车库咖啡”所赐。

“车库咖啡”当然没有车库,咖啡也谈不上多讲究,它的名字显然来源于惠普、谷歌、苹果等发生在硅谷的传奇创业故事。

每天8点半,七八个以此为办公室的常驻创业团队背着电脑赶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的年龄大多不超过30岁,多数做技术出身,以软件开发为主,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每天最低只要消费15元,这些踌躇满志的草根创业者们就可以抱着电脑在这里耗上一天,享受免费的网络和简单的办公设施;如果要找一帮朋友来“头脑风暴”,可以预订会议室,小会议室10元/小时,大会议室20元/小时,移动测试终端5元/小时,虽然不像网上流传的免费使用,但是价格也算公道了;另外,白板、投影仪、碎纸机、按摩椅是免费使用的。车库咖啡为他们提供一种35元一份的创业者套餐,包括上午一杯美式咖啡,中午一份饭、一份汤,下午一杯红茶,但是大多创业者中午一般会集体出去吃午餐,像在写字楼的上班族一样。

下午,咖啡馆里的人渐渐增多,许多天使投资人会过来看项目。晚间饭点,又是一波客流高峰,下了班的兼职创业者在这里碰头商谈,直到车库咖啡晚上10点半关门。晚上这里经常举办创投活动。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找办公室的创业者们来说,泡在这里,既降低了办公成本,也降低了社交成本。

再幸运点的,还可能会得到天使投资。因为前面已经有十几个团队被投了。

老板苏跟每一个常驻团队都很熟,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和每一桌客人聊天,往高级点说叫作整合资源―介绍创业团队彼此认识,为创业者和投资人“说媒”。

没有人找苏聊天的时侯,他会在一旁调试车库的网络,车库咖啡已经有了8个路由器,每条线都能用,可供200至300人同时在线,这是苏最引以为傲的,他常常说自己是一个超级网管。但是网络也是苏最大的烦恼。进驻车库的创业团队多数是玩网络的,需要不停地更新数据,咖啡馆的人流动性大,有的人在下载,有的电脑有病毒,不停地攻击网络,会使网络变得特别慢,或者频繁掉线。“要是在普通的办公室里,封掉他IP就好了,可是现在却不行,只能在上网之前用对话框提示:办公线路不要下载。”

对苏而言,创建车库咖啡也是一次创业,而且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了。

学信息技术出身的苏,总觉得自己不是做技术的那块料,他觉得自己适合做生意。

上大一的第一个月他就奔到中关村卖电脑了。当时卖1台电脑能抽成100元钱,最多的一天他卖过15台,一个月收入至少上万元。

苏20岁时第一次创业。同学都去毕业实习了,他开始做生意,在西单开了一家“八亿时空”的北京店,干了四个月把人员和装修的费用赚出来了,平了本,正要开始赚钱时,物业不干了,把屋子收了回去卖服装。

现在想起来,苏很感谢那段时光,柜台销售不像他后来做的那些面向企业的销售,有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而是需要三分钟之内说服客户买自己的产品,锻炼了他短时间内找到卖点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后来,苏毕业加入华易百通的创业团队,卖富士康自主品牌的主板。一年多后这个主板退出国内市场,苏也离开华易百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与之前的同事一起在中关村做昂达主板的。无奈利润太低,第二次创业经历很快就悲情地结束了。

2004年,他成为8848华东的渠道销售,后来一手成立了8848南京分公司,带领20人的团队。2006年,他又加入了蓝汛(ChinaCache),还是做他最擅长的销售,一做就是4年,曾经是公司的top sales。那时,苏最大的目标是希望能协助公司上市,公司上市那年的销售业绩为2.8亿,而苏的销售业绩就达到了4000多万。在ChinaCache的第五年,苏成为了公司的战略投资总监,投资早期项目,接触了很多创业初期的公司。

离开ChinaCache后,31岁的苏再次出发,去创业。这次他要做一家咖啡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有了10位股东。为他投资的都是天使投资人,大多是苏做销售时认识的,有联众创始人鲍岳桥、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艾瑞创始人杨伟庆、58等多个项目早期投资人林先珍、我爱我家等的天使投资人安盟、车品汇创始人李华兵、春秋资本合伙人刘军等。

股东们本来的设想是做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聚集地,可他们太忙,就放权苏去折腾。结果苏却把它折腾成了一个创业者的聚集地。

他从店面选址上就开始打创业者的脑筋。“我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在中关村西区,在2楼,要远离街市,面积足够大。”他最后选定的这间宾馆二楼的屋子曾经是个网吧,后来改做咖啡厅,只做了三个月就倒闭了。可苏不担心重蹈覆辙,他盘算,中关村科技园西区方圆200多平方公里都是高科技企业,开一家定位于早期创业者的开放办公平台一定不用愁客流。“要是临街,来的人就不会全是创业者了。”

车品汇创始人李华兵是苏在8848的同事,也是车库咖啡的关门股东。投资车库时纯粹是玩票的性质,他说,这笔投资多半是冲着苏去的,“他比较外向,爱跟人打交道,积极阳光向上,人也比较随和,够义气,我对他印象不错。”

车库咖啡从2010年6月开始筹备,9月选址,2011年的1月装修,4月7日晚上,车库咖啡举办了一个酒会,股东们邀请了一些朋友过来,算是正式开业了。

开业第二天,经朋友介绍,车库咖啡举行了一个公司的内部高管培训,这是车库举办的第一个活动。

一个叫莫小翼的人在车库咖啡创造了第一笔投资的记录。那是今年4月,咖啡刚开业不久,距离莫小翼开始创业也仅半个月,他面对着苏介绍给他的投资人,用了20分钟结结巴巴地介绍完项目和团队。然后,成功了。

和莫小翼同时期进驻车库的创业者杨先锋和苏住在一个小区,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两个人经常会一起出来喝酒聊天。杨先锋觉得苏是一个“愤青”,很有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

苏自己并不热衷理财、投资,有钱就花。他说:“如果将来要靠国家的养老体系生存,就白活了。我希望五年、十年以后这个平台还在,等我老的时候能有些回忆。”

苏很得意于这样一件事: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可以在车库凑齐整个团队。如今的车库咖啡的确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生态,聚拢了包括创业者、投资者、财务咨询、法务咨询、心理咨询等多方资源。创业者们在这里找到了组织,还展开互相帮助,这是苏没有想到的。

Wendy是常驻团队中不多的女性创业者。她辞职后打算自己创业,和老公一起做了个手机支付的应用,自己做设计,老公做产品策划。起初Wendy来到车库咖啡的时候,担心女性创业者比较少,自己可能会被孤立。结果表明,Wendy多虑了。苏和其他创业者经常会check她的进度,“现在做到哪了?”、“这块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一支美工团队给了她最多的建议和鼓励,他们八九人是做社交游戏的,先在南京做了几个月,但是没有什么氛围,就集体北上。

11月15日晚上,Wendy的老公下班后也赶来车库咖啡,和Wendy一起参加一个创业者财务沙龙,那天的沙龙组织者是华财会计在线。参与者大多都是带着问题来的,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认定、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等。Wendy说,两个人把心思都放在产品上,自己对法务、财务、人力这些方面都不是很懂,“小创业团队不会考虑到这些,要是车库能提供类似服务是很方便的。”

华财会计在线的咨询人员每周都会有一两天在车库坐班,免费咨询或举办讲座,帮创业草根们解决最初级的财务疑惑。渠道BD经理李金说:“不排除以后可能派专人在车库坐班的可能性。”在他们的设计中,这里能够诞生他们未来的客户。

十几位律师组成的创业者法律顾问课题组已经在车库咖啡举办了4次公益性讲座了,内容包括股权激励、投资条款清单等。组织者王君卫以前也是律师,现在开始创业了。这些律师本来是在清华给学生们义务讲课的,但是后来发现车库已经有好几个找到投资的成功案例了,听众中有处于B轮融资阶段需要法务人员的团队,面向他们,比给大学阶段的创业者讲课更有针对性。律师们准备把创业者提出的法务问题都收集起来,出一本书。

2011年10月的最后一天,苏发了一条微博:“深夜了,小林还在帮车库调整网络结构。”苏口中的“神人”小林,是车库咖啡的荣誉技术顾问、Donews的发起人林兴陆,车库咖啡的第一个Android和iPhone应用就是他用4天时间开发出来的。

杨先锋说:“不光是小林,苏想做的任何一样东西,车库的创业者们都会帮他。苏准备做一个手机社交的App,我们可能会帮他做Andriod应用,另一个团队帮他做iPhone应用,还有人帮他做服务器,他自己设计产品,再找一个常驻车库的美术团队做美工,这些都是免费的。”

11月份的一个周末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在车库咖啡坐了2个多小时,周围有顾客认出了他,但又不确定,后来对照照片才确认这个低调的顾客的确是那个硅谷英雄。

很多人在微博上神秘兮兮地说起来过车库咖啡的大腕儿们:蔡文胜、汪华、雷军、薛蛮子还有李开复。

反正,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都有机会。

车库咖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都在猜测,统一的结论是,苏在憋着劲做孵化器。

股东李华兵说,车库咖啡以后应该发展成一个开放式的孵化器,创新工场是有墙的孵化器,而车库咖啡是没有墙的,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导师、程序员、资金、法务、财务、人力⋯⋯你只需要做产品,门槛更低。

杨先锋则揣测:“苏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投资基金,以后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基金,直接对创业者进行投资。”

当然,这些都只是揣测而已。其实苏并没有想好。

起步的时候,苏拿到钱就干了,车库咖啡的迅速成名超出了他的预期,这时他才听到一个美国的天使投资人对他说,美国这种大面积的、服务早期创业者的模式很少,一般是配合着基金和孵化器的一整套体系。苏说:“我们才做了一半,亏了。”

苏不怕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喜欢互联网,对行业趋势很敏感,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新鲜事。

投资开心网是苏在ChinaCache做战略投资时最得意的项目,但是当时谁都不相信这个在破房子里办公的创业公司,将会成为后来红极一时的实名化社交网站。经过努力,苏终于在开心网上线之前说服公司为其提供三个月的免费带宽,他们在楼道里谈成了这笔合作。

ChinaCache云产品事业部高级总监于浩与苏共事过多年,于浩挺佩服苏的行业敏感性。语音短信还没火的时候,苏就给于浩推荐过米聊和微信这两个程序。还有一次,于浩到车库咖啡来找苏,苏告诉他自己昨晚熬了一夜,因为他在微博上看到鼎晖投资创始人王功权私奔了,就找了个创业者连夜做了个“私奔”的应用。

但是,苏也有不擅长的东西。比如说,构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在车库咖啡诞生之前,天使投资圈里并没有苏这个名号,他职业履历中辉煌的部分都来自于销售生涯。即使作为一个聪明、有闯劲的人,他也要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一段迷惑期,资源的局限也会增加他前进的难度。

与车库咖啡直线距离不出800米,就有另一家与它定位略为相似的咖啡馆3W咖啡,也有天使圈的人从中出没,也举办投资圈和互联网创业圈的沙龙,唯一的差别是不提供办公场所。3W咖啡的股东有100多个,徐小平、沈南鹏、薛蛮子等人位列其中。3W咖啡的人自诩,比车库更“高端”一些。而与车库咖啡比邻的第三极大厦一层,还有杭州著名IT设计师白鸦开的贝塔咖啡,他在IT界和投资界交游广泛,这让他的北京分店一开业就成为人们默认的圈子据点。不过,他暂时还只想卖咖啡。

与3W和贝塔相比,车库咖啡真的很草根,但草根也为车库咖啡、苏和驻扎的创业者们带来了独特的竞争力―更能吃苦、更务实、更有成本意识。

咖啡馆初期的总支出约为100万元,每个月的经营成本不到10万元。决定创业的那一天,苏把关于钱的所有事情也作了规划,桌椅、沙发20万元,空调9万元,打印机3000元,复印机3000元,测试设备几万元,按摩椅8000元,还有每月7至8万元的人力成本。

苏不给自己发工资,七个月来,现金流勉强还能支撑。他觉得成本控制算比较成功了,在风格能保证的情况下能支撑挺长一段时间。当然,对装修不甚讲究的他所秉持的风格就是,许多人一踏进咖啡馆就感叹:“这儿果然是拿网吧改建的。”

杨先锋也是个精打细算的人,虽然他在创业前看起来更殷实一些。他把之前做低碳投资挣到的16万元全部投到了现在的项目里,这些钱怎么花,他有一套自己的成本经―在北航科技园租一个办公位每个月至少要800元,4个人3200元,而在车库办公,每日人均20元,一个月办公25天,4个人一个月只要2000元,所以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七个月。

毕业于北大的杨先锋住在石景山,每天早晨6点出门,先去学校吃个早餐,沿着未名湖走一走,8点半一到第一个冲到车库。中午和晚上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去北大吃饭。“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创业的人的饭量也比一般人的大,我借了一张师弟的饭卡,在学校食堂吃饭节约又营养。”

杨先锋的未来规划很简单,一直留在车库,直到自己的项目丰满并且被投资后再考虑离开。移动互联这张大网里聚集了太多草根创业者,被天使投的很多,被风投看中的就少了,他们每走一步,都要尽量节约。

车库咖啡就是这样一个草根创业者的天下,这里有小本经营的团队,有没机会进入行业圈子的创业人,有在寻找早期创业者客户的小财务公司,当然,还有苏本人。

苏总是开玩笑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有一个团队过得很好,几年后把自己在车库咖啡坐过的桌椅买回去,等他们快上市的时候再分我点期权。”期权,当然是玩笑,但桌椅没准还真能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