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范文第1篇

生1:傅说原来是个瓦工,为人家砌墙,殷王武丁任用他做了丞相。

生2:胶鬲原来是贩卖鱼和盐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生3:孙叔敖在水利方面很有才能,但是他居住在偏僻的海滨,楚庄王任用他做了重臣。

生4:舜原来是个农夫,以孝出名,被尧重用后做了他的接班人。

生5:管仲被称为“天下奇才”。原来是齐国公子纠的大臣,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管仲作为罪人却被齐桓公任用为丞相。

生6:百里奚原来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亡后四处流亡,被卖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很贤智,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任用为大夫。

师:通过六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觉得这六个人有些什么共同之处?

生1:都很有才能。

生2: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3:但是都是吃了很多的苦,或者说是历经坎坷和磨难。

生4:有的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生命。

生5:最后都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垂青史。

师:你用词准确、凝练,真棒!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正确、全面。确实,课文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这几位由落魄、潦倒到施展才华、被委以重任的贤人。联系这几个人的经历,咱们探究一下,这一段中的“发”和“举”这两个动词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意义相同。你们认为呢?

生1:我比较舜和傅说的奋斗历程,感觉好像“发”带有一种被上级相中、选拔的意思,和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本身的操作过程相吻合;“举”带有一种被同事、朋友、下级举荐、推举的意思。感觉上,好像“发”是自上而下的多一些,“举”是自下而上的多一些。

生2:我赞同他的看法。尤其是舜。

师:你们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举孝廉”“举人”等词语。似乎有些道理。

生3:我不这么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在当时以贤明、博学、有才能著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别人举荐才被任用。比如说管仲,他出身官宦世家,很早就做了公子纠的老师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作者用来表示同一种意思。

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几个人的事例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声)逆境人才

生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众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正如文中所说,故天将~

生(齐):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所以――

生(接上):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孟子认为,上天要下大的任务给以上这类人,具体要经受哪些苦难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生1: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教师板书)

师:用了排比句,理解比较准确。看看有没有提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的词。

生:我看了书下的解释,“苦”“劳”“饿”“空乏”“乱”,好像还有接下去的“动”“忍”,这儿都是使动用法,要注意。

师:这个同学学习特别认真、细致,找出了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值得夸奖。

师: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人的才能就会增加了。所以,我们不如把“逆境出人才”改成――

生:(齐声):“磨难造人才”(也有学生说“出”,“成”等词语)

师:那么,这段中的“不能”和我们现在的表述意义不同,应该是“没有的才能”。

师:我们把这几个组比较整齐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请大家再齐读刚才那位同学翻译的也是比较整齐的一组句子。

生:(齐读)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师: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两组句子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翻译后的文字通俗易懂,也好理解。

生2:我觉得翻译后的句子太直白,还是古文有种含蓄的美。

生3:应该是比较有内涵,意蕴深刻。(学生鼓掌)

生4:古文似乎还可以唱着读,很好听。(学生纷纷让他试一试)

生4:(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这位同学很有表演的天赋,那么就请你用刚才的音调把黑板上的译文也唱一下。

生4:(也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生4:(有些不好意思)读后面这一段我觉得自己像周星驰,有点滑稽。

师:的确,我们的古文具有一种可贵的特性:音韵美。凝练、含蓄、音韵美是我们中国古代语言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我们为之自豪,应该热爱她,并且传承发扬光大。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千古名句。

师、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明盛世,也会经受一些挫折,甚至是磨难。比如……

生1:考得不好。

生2: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生3: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

生4:我曾经骑车摔了下来,骨折了。

师:(伴随着《夜曲》,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了几幅图片:非洲儿童乞讨图,山西某煤矿工人井下采煤图,西部山区老农蹲在干旱至裂的田头图,金融危机中一个美国人街头待聘图。接着播放两段报道:山东某集团年轻的董事长因为企业倒闭而跳楼自杀,四川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出的地震后孤儿和孤老的令人惊心的数字)

师:面对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遭受的痛苦显得那么渺小。但是,老师想问问,遭受不顺利的时候,你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生1:痛哭了一场。

生2:心里郁闷了好几天。

生3:我也是。

生4:疼得我大喊大叫。

师:用课文中的四个三字短语来说就是: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生1:太准确了,凝练、含蓄、音韵美。

生:(齐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师:这组句中的“于”怎么理解?

生1:我觉得好像理解成“在”比较通顺。我来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大家给我判断一下。在内心困惑,在思维上堵塞,在脸色上,在脸上表现,在声音中这种痛苦发出来。

生2:我赞同他的理解。就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成“嘴里发出痛苦的声音”,这样才通顺。

师:非常好。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不但要准确,还要通顺、雅致。

师: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我们来看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怎么翻译?

生1: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和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成为外部的危险,国家要灭亡。

生2:“恒”可以说成“经常”,我们好像以前学过的。

师:这位同学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前后所学相关知识的迁移,古今的迁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成语好多都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这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学会迁移。

师:这位同学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说清楚,就是“则”在这儿怎么理解?

生1:我来迁移一下(学生笑),“则”一般理解为“那么,就”,但是放在这句里好像不通顺。放在最后一句里就说得通了,是不是课本印错了?(学生大笑)

生2:这三句说的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是特指哪件事,哪个国家。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说成“假如,如果”好像更贴切些。(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那么这三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贤臣和敌对国的重要性。

师:贤臣我们很好理解,可是有哪一个国家不希望自己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呢?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座雕塑,名字就叫“打结的手枪”。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可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又怎么理解呢?矛盾吗?

生2:我觉得不矛盾。站在这篇课文的角度延伸,磨难和不顺利对人有益,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益。

生3:这样的例子实际上也很多。比如说清政府因为夜郎自大,以“天国”自称,以为全世界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国家,因而让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迅速敲开了国门。

生4:我说一个正面的。据我所知,唐朝很繁盛,但也是连年征战,边蕃少数民族总是想到富庶的中原捞点什么。所以据统计,唐朝也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朝代之一。现在看看这三句话,唐朝的鼎盛是不是也和敌对国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生5:我说一个大自然中的现象,虽然不是讲国家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新鲜的沙丁鱼片,但是这种鱼捕捞后不易存活。有人在往船舱中的沙丁鱼群中扔了几条鲶鱼,结果沙丁鱼四处惊慌游动,存活率大大提高,人们就能如愿吃到新鲜的沙丁鱼片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渴望和平是人心所向,但是国与国之间必要的冲突更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更具有发展力。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磨难造强国。

师:课文从个人讲到国家,深刻而透彻地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磨难、挫折造就人才和强国。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哪一句?

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对比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两句话。这儿的“于”理解为“因为”更好些。那结合全文,你们觉得这两句中的“生”和“死”有些什么内涵?

生1:活着,死去。

生2:因为课文中还提到了国家,所以还可以理解为:存在,灭亡

师:同学们怎么还忘记了自己了呢?

生3:对我们来说,可以理解为:进步,退步。

生4:应该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师:短短8个字涵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存活着的生物的生命法则,精辟而富有哲理,值得我们玩味。让我们记住这个法则。

师、生:(齐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当我们沉醉于安逸时,我们必须知道: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02-02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改革,教学要创新,是高校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教学改革是教学实践的创新,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比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好。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创新先导,有兴趣,学习才能积极主动。

教学要创新,教学要有法,教学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点,但又有局限性,各种方法依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相辅相成,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奋发上进,求知、求智、求能,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笔者在教学改革方法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的职业活动,是与职业和德育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材料,在课堂上对案例加以剖析评判,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此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锻炼同学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由过去的启而不发,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到现在大胆发言,言之有理,语言准确,思路清晰,同时学会了取长补短,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同学自己去分析,比较,概括,得出正确结论。激发学生踊跃发言,陈述己见,开拓思路,活跃课堂。更重要的是通过正面案例的学习,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习别人的先进事例,激发自己奋发向上;以及通过反面教材,吸取教训,不致走弯路和斜路。

二、 以诗暗示拨动心弦

教师在讲“自尊自信”时引用了一首诗《欣赏自己》:“很自卑的你,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你不必这样,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总是很糟。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道风景,也有阳光,也有风景……”。

一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一首诗,是一条涓涓的小溪,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是一股暖暖的春风,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使学生知道怎样才是自尊自信。

三、 趣味教学法

此法是指所举事例应该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接受水平。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需要不断的充实新知识、新信息,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开拓新境,能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认真钻研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听取学生对讲课内容和方法的建议,总结出:“以新取胜,温故知新,以疑解惑,纵讲横联,融会贯通”的启发式。其中以新取胜是指了解学科发展新动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故知新是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以疑解惑是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纵讲横联是指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实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歌词广告语引导法

教师可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让学生多笑一笑,易于活跃课堂气氛;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歌词,易于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自然亲切的俗语民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运用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易于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例如,在讲授农村的意义时,可以把歌词和广告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山水依旧,人依旧。但承包前后的对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哦”。这样讲解,语言就显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兴奋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五、创新思维法

此法可摆脱陈规旧习的束缚,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具有新颖性、开创性的特点。

(一)创新思维举例砖头的用途:教师在讲到个人在社会建设中好比一块砖瓦的作用时引出砖头的用途。

要求:突破砖头作为建材的范围,用途举得越多越好。如有的同学举例砖头可以盖楼房、砌墙、修桥、铺路等,这样的用途举得再多也无新意。有的同学举例砖头可以雕刻图案;可以掩住车轮防止车子向前进或后退;可以摆成“多米诺骨牌”的阵容;可以填海造陆;可以作为书写的工具和对象;可以用作武器或行凶器等,所有这些,无论你的设想多么大胆,新奇,只要合理可行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

(二)举例与“热”有关的现象或事物

同学发言:热的现象如火炉、太阳、电器等,它们都产生热;人发烧、喝酒、吃辣椒、害羞、会感到热;穿名牌、追明星、养宠物,在社会生活中赶时髦也是热;冰山融化,海平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也是热。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总结很好,很有创新,把思路打开吧,让灵感不断闪烁吧!

六、名人榜样激励法

介绍名人或优秀毕业生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敬业精种。例如:我校营销专业96年毕业的李欣同学。他在校期间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开拓思维。毕业后,大胆实践,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就拥有自己的公司以及千万元资产,成了一个企业家。身边的事例更能启发学生:“他能行,我也能行,我也要成为企业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七、猜迷参与法

(一)如逛超市――打消费者的权利,谜底:自主选择权;

(二)此耳换彼耳――打消费者权利,谜底:公平交易。

八、启发思维法

此法可以挖掘学生思维潜力,让他们充满自信。教师可启发学生:“鲁班被苣草划破了手,触发灵感,发明了锯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瓦特受水壶冒气冲动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气机等。因此应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情真意切,或意远理蕴,或思趣美感,并就此展开分析探,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发挥其创新能力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用导语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自觉完成由“让我学,逼我学到我要学,渴望学的转变,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九、小结归纳法

课堂小结是画龙点睛的关键,目的是归纳重点,难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纠正偏差。注重小结的同时力求精练而不贫乏;充实而不繁杂,活跃而不零散。

课堂小结时,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这此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至始至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十、辩论法、演讲法和模拟训练法

在教学中教师用论题“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也万万不能”,让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通过辩论找出的论据,使学生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

半期考试采用让学生演讲,题目是“逆境出人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整理。他们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娓娓道来。此法可以锻炼胆量,口才等综合能力。同学反映效果不错,使他们获得了提高,得到锻炼,在学校就业办组织的模拟应聘中,他们反映教学给了其很大帮助,效果良好。

总之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中尽可能贯穿三动(动口,动手,动脑);三论(讨论,争论,辫论);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抓六点(兴趣点,关注点,兴奋点,活跃点,沟通点,碰撞点);三创(创见能力,创造思维,创新意识);达成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堂好课,吸引学生,需要教师倾注心血,不但精彩夺人,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下思念,埋下伏笔,前后呼应,扣人心弦,让学生有“欲知后事”的强烈愿望。

一堂好课,“说不尽,道不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祝蓓里.青年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范文第3篇

一、知识技能上,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要求

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优秀学生的学习无需老师费心,因为这是他们被称为优秀学生最基本的理由。不少优秀学生恰恰是班级里学习比较轻松的一群,他们听课效果好,作业正确率高,学习速度快。针对这样的一群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能吃饱。也因此,有些自觉的孩子会自己看一些课外书,有些孩子则放任自由。老师也常常不作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学习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其他孩子的要求。但事实上对于有些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的心智没有得到较大地促进发展。中央教科所王书荃教授认为,保守估计,超常儿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占1%~3%。依此算来,我国超常儿童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绝大多数超常儿童并没有得到特殊的教育。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考虑扩大教育的规模,让更多的超常儿童得以“因材施教”,这也符合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但是,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教育下,教师教学设计往往是根据班级中等生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抓中间促两头是基本的操作策略,事实上抓中间是扎扎实实地做了,至于“促两头”在落实上常常很难到位,对于后进生教师有时还常常多些照顾,担心他拖后腿拉下平均分,至于优秀学生则一般不额外考虑,事实上那些优秀学生成了被教师遗忘的一群,不自觉地放置于思考的角落,尽管他们表象上仍是老师眼里的红人,经常被表扬。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学有余力本是好事,但是不加利用则会浪费时间而错失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从现代教育公平理念来说,教育的公平不仅仅是形式上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更应该是教育个体本身得到的发展机会的公平。一个优秀的学生虽然跟同龄的其他孩子比,学习成绩要高,然而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来说,却仅仅是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资源,促进了一小步,事实上他完全可以跨越出更大的步子。这实际上就是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要求。我们最近经常谈到钱学森之问,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其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常常是那些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小学中学开始就缺乏对优秀学生的适性教育,任由其自由地发展,缺少教育的积极作为,我认为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之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或者以奖励的形式多布置一些拔高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这样有目标有任务,又被老师笼上奖励的外衣,优秀学生便会乐此不疲,勤于钻研。当然,如果学校和教师还能提供更多的活动、竞赛、展示等舞台,给予这些优秀学生以展示和褒扬的机会,那么他们将更加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如果能在连续多年的这种教育氛围中学习成长,这样的学生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说我们社会上最大的浪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学习能力资源的浪费。

二、情感心态上,缺乏成长的常态环境和氛围

就像明星失去了常人的生活一样,作为学生中的小明星,优秀学生也常常失去了正常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氛围,成长的压力比较大。不但平时的学习任务要完成得好,不能出差错,免得被批评出笑话,而且学习的速度还要快,因为承担了老师加给的小助手工作,这说起来是荣誉,其实也是扎扎实实的活儿,需要认真负责完成。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常常被别人监督,“哦,大班长扔纸屑咯”“某某班干部带头踩草坪哦”“班委都留长发,为什么来管我呢”诸如此类的言论,每个班干部一定不会陌生。这些从积极的角度说,能促进班干部加强自律,但是也显然,班干部失去了平常学生的那份悠闲淡定和从容心态。

身为优秀学生,他们享受到的表扬和尊崇是令人羡慕的。这种快乐体验和荣誉来自于自身学习的成功。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有关观点分析,一方面学习成功带来了源于个人自我实现的快乐,另一方面则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艳羡,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都可以归结为爱和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孩童,都有着被人肯定、尊重和爱的需要,这是表扬之所以被教师当作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根本原因。当然,客观来说,学生因为处于未成年的状态,心智发展未成熟,承受表扬的能力和承受批评的能力一样都比较弱,教师的及时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但过多的表扬也可能使得他们中有些意志薄弱者洋洋自得,沉醉于这种被夸奖的状态,进而滋生出一些自傲的心态。日久便会产生对表扬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将老师的表扬当作上进的动力,从而更加发奋读书,有的则可能产生自负心理,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失去平常的心态,甚至会产生霸占独享的心理,老师表扬别人没有表扬自己,心中就产生嫉妒,排斥别人,埋怨老师。有些时候,老师过度的表扬某个同学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嫉妒,有可能造成对他的疏远和孤立,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不合适的。正是基于很多学生先成功后失败的事实,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表扬过后就会提醒他不要骄傲,告诉他翘尾巴可能会导致思想放松、学习失败。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秀同学的成功,强调他们为之付出的劳动,以此确定表扬的标准和原则,让同学们知道是标准在表扬他们,谁达到了这样的标准,谁付出了这样的辛劳,也同样会得到表扬奖励。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谈吐其实都是在教育,表扬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含义和艺术性,表扬虽好也要慎用。

三、人际交往上,竞争多朋友少高处不胜寒

曾经做过一个初中学生朋友圈的问卷调查,其中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优秀学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受人追捧,反倒是朋友较少的一群,朋友数常常在1~4个;其次是成绩排在后几名的学生,都会有几个处境相似的朋友;最得人缘的是成绩在10~20名之间的学生,他们在班级里普遍很活跃,朋友多,交游广,他们列出来的朋友多,他们自己也常常被别人认作朋友。这种现象颇令人费解。虽然影响朋友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数据严重偏离人们的期望值,自然应当引起为师者的反思。

事后留心观察,发现优秀学生课间活动的范围狭窄,一般主要是附近的同学,或者是很要好的朋友,活动项目单一,谈话为主,很少有创新的游戏项目。谈论的话题也多集中在学习和共同感兴趣的事物上,没有其他同学接触的范围广,项目多。其他同学与他们主动交往也很少而且单一,基本都是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才会找他们,余则很少与他们交往。相反,一些性格开朗不拘小节者则周围常常聚集着不少朋友,哪怕只有几分钟的课间也会聊得热火朝天。

细究起来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薄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据分析,一方面由于优秀学生心思比较集中于学习,兴趣爱好单一,在信息的搜集和交流等方面不及普通学生。另一方面因为竞争激烈,学习的比拼使得他们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关注那些貌似无用的闲谈交流。此外,调查中也有不少学生反映,优秀学生太高傲,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姿态,不可接近,因此对他们也就敬而远之。当然,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都使得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

但客观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素质,不只是将来工作的需要,更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人不善于交往,遗世独立,将会被社会所抛弃。此外,过于孤僻的人很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积极教育引导优秀学生多走近同学,加强交流,同时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平台,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另外,要加强教育的公平化,在激励表扬方面要有意兼顾到中游甚至下游学生,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维护每位同学的尊严和形象,使得优秀同学能正确认识到人格上的平等,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互信。除此之外,可能的情况下降低学习竞争的惨烈,而多引导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这样会减少优秀学生相互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增加互信互助,成为学习共同体。

四、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教育和逆境磨砺的体验

优秀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就是心理脆弱,一句批评一次挫折常常使他们沮丧烦恼,挥之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了被表扬,习惯了被宠爱赞美,太少受到批评打击,一旦遭遇挫折常一蹶不振。这种情形是危险的,许多中学生大学生因为父母老师甚至同学的一两句话而大发雷霆发生冲突,或者负气出走,严重的自杀也有。正因此,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还积极推进落实中小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重大而紧迫,刻不容缓。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对待优秀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呢?笔者以为,一方面要适当改变教育的方式,尤其是改变以往一味表扬的做法,要在多肯定多激励的基础上,不时指出其存在的薄弱,使其明白自己前进的路上存在着不足与薄弱之处,自己并非尽善尽美。这种教育落实在平时,藏匿于无形,比较隐蔽自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要顺应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一些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要求,有的教师尝试用分层学习分层要求的方式,让班级里相对优秀的同学明白,学习永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更加踏实学习,从学习本身寻找乐趣,从而淡化对外在的表扬荣誉的关注。

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践行多元智能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不同角度的成功,比如运动会让运动协调智能见长的学生成功,绘画比赛让空间思维能力见长的学生成功,各种语言类竞赛让语言智能见长的学生成功,数学竞赛让思维逻辑见长的学生成功,等等。通过这样丰富的活动,既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身智能的优势,享受到超越自我的愉悦,同时,也以鲜活的实际事例告诉每个同学包括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自己只是在文化学习上存在优势,在其他方面如音乐、体育、绘画、交往、组织管理等等方面,还只是一个后进者,这样有利于他们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得失成败,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正确面对人生。

五、思想道德上,漠视规则看淡人情惟我独尊

有些家长很困惑,“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可一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了”。这种现象在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耳中一定不会陌生。不少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积极上进,乐善好施,可是到了家里,却常常蛮横霸道、自私自我。有的学生当着老师面一套,温情礼貌——“老师,您好”,可是老师一走过,就立即判若两人——“好,好个屁”。可见,学生的双重表现在一定比例的学生身上呈现。这种双重表现如果偶尔为之,尚不足为虑,也许只是调皮顽劣使然,但若是经常如此,则显然深入内心,日复一日则会形成可怕的双重人格,令人担忧。有个最著名的例子,有个人在学生时期成绩优良,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谁会把他跟战犯联系在一起呢?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是他和他的盟友,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的生命,他就是法西斯恶魔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教训却是深刻。有一位曾经在纳粹集中营生活过、出来后从事教育的学者感慨地说:“我们目睹了许多人杀人的科技武器,我们得要反思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学校生活里,学生成绩优秀便可以“一好遮百丑”,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即便身上有些毛病缺点,教师也常常看不到或者不当一回事。其实,这些所谓优秀学生的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并不是想象中的单纯和完美。诸如缺乏同情心和爱心,漠视残疾人或生病同学,虐待生灵,自认为高人一等而鄙视劳动者,漠视规则缺乏诚信,自恃聪明认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等等,这些丑陋的现象跟优秀学生联系在一起,让人扼腕兴叹。有些教师被学生的成绩迷惑双眼,或者因为一己偏私而有意无意地包容宠爱,使得一些优秀孩子只关注自身的优点,麻痹或者藏匿了他们自身的缺陷,这样看起来是在爱护他们,其实是在害他们,任由他们在危险的道路上滑向更远,不良的思想、道德或者行为可能深埋于内心而不自知,如同怀揣着定时炸弹,时时可能引爆。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这枚炸弹一旦爆炸,不仅粉碎了自己,更祸害到社会及他人。

对此,作为老师需要本着师者之心,理性地看待优秀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好的对的当表扬,不好的不对的则应予以批评教育,发现问题一定要严肃审慎对待。当然,教育批评的方式可以丰富多变,作为优秀学生,自尊心强,虚荣心也强,更需要教师耐心地艺术地谈心转化。在这方面,作为教师一定不能麻痹大意,认为优秀学生不会有问题,认为他们能自我解决的,因此而给予原谅。这种麻痹大意往往最容易导致优秀学生一错再错,这种忽略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诚然,对于尚处于成长变化中的孩子来说,现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着的问题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消失,但作为教育者在其中不能不作为,必须要审时度势,或是故意不作为不惊动,但其实心中有数有掌控,或者是适当地干预,使得学生能朝着健康正义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