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日记

初一日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日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日记范文第1篇

有时,初一生活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动力,而我的生活中也时刻充满着动力,比如第一次月考之后看着语文那可怜的分数,我当天晚上去书店买了两本阅读题,一本作文书开始了熬夜苦读,虽然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是满努力的,直到12点才挡不住瞌睡虫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有时,初一的生活是灰色的,感觉天都是灰蒙蒙的。上了初中以后,电视成了黑白,东西也都成了黑白,每当考试后看到明明会做的题却错了以后,天空骤然变的阴云密布,以至于一段时间里写日记时天气都是阴的,使我看日记时对天气预报表示怀疑。

不过,初一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金色的,正如那冉冉升起的太阳,浑身散发金色的光芒,有时感到自己与它多么的相象,我们此刻不正如太阳一样,随着时间知识不断增长,从开始小小的光芒到以后的光芒万丈。

初一的生活有时还是绿色的,绿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这时的我像那绿油油的庄稼,一点点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一点点成长,等待有朝一日结出金灿灿的果实。

初一日记范文第2篇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初一日记范文第3篇

他的爱她清楚。高三分班,她沦落到差班。他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屑跟她同班,不屑于提到她,私下叫她狐狸精。他们说,见过坏孩子吗?那就是唯一的一个,很经典,很强大,很特色。

他们不包括他。他替她担心,她已经破罐子破摔:躲在厕所抽烟、逃课去打牌、夜不归宿、考试作弊,三两天,名字在通告栏上出现一次。他想,她还小,总有一天,她会厌恶这种生活。等她想靠岸时,我要来得及做她最后的希望。他就是凭借这种动力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

高考结束后,他们看见她匆匆走过去,问他,还有感觉吗?他看定他们,轻轻地说,有。她是我的女神。

辗转听到这句话,她捂住脸,旁若无人地号啕大哭。

哭过之后,什么也没改变。自费上了大学,她身边又有了新的男生。她从不拒绝任何人的吻,包括他的。他的唇贴上她的脸蛋,不敢呼吸,怕呼吸吹破她的皮肤。她哧哧地笑。他吻她像吻一株圣洁的莲,而她身上裹挟着不同男人的气息,她美丽的双唇在别人的掌心纠缠啃噬时必定是两瓣燃烧的罂粟。

他懂。

周围的人都不明白他的坚持,更不知道他心里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偷看过她的日记,了解她的全部。她有一个暴躁且风流的父亲,一个软弱的母亲。她从来不穿裙子,一年四季都把身子裹进厚实的长衣长裤里,是因为身上总有接连不断的淤青和触目惊心的伤口。她曾经在学校消失了一个月,是因为她赶在母亲之前挡住了一只飞来的烟灰缸。她母亲在她身边哭泣时,她笑着安慰,幸好砸在头上,头发长长了就盖住了。她剃着平头回学校,同学像看妖怪一样看她。无助的她糟蹋自己,即使挨打也带着快意,那是她和父亲交流的唯一方式。她试图有朝一日能换来父亲的心疼和悔恨。但是,出轨的父亲如何能了解她卑微的心愿?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终于绝望了。她早已经忘记了最初的自己,蓬勃茂密,努力地让每根枝丫开出颤抖的小花。

她的日记本带着小锁,她不知道他用回形针艰难地拨开过。她就像那本带锁的日记本,冷漠,坚硬,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他想做一次回形针,不管多艰难,也要抵达她柔软的内心。他坚信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被了解的孩子。

他在信上说,不自知的人不会心疼你,心疼你的都是爱你的人。我跟你只有一转身的距离。等你转身,我等了10年。如果游戏是你的面具,你可不可以为我摘下来々

收到信她哭了,原来他一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她想起家里的抽屉里,整整齐齐码着他写给她的信、便笺、卡片和生日礼物,连初一上课随手传给她的小纸条都在。她到最后才明白,对他的感激经过岁月的风化早已变成爱情。她不过是平凡的女子,身边却一直有伟岸的男人。他们欣赏她的自信,而她的自信正是用他满满的爱堆砌起来的啊。

初一日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送痘神 求雨求晴 礼 学经世

[作者简介]范广欣(1975―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历史学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西方政治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西方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129-11

礼按照传统和本人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制度,首先是官僚制度,也包括学校、家族、赋役等其他方面的典章制度,二为行为规范,主要是仪式和礼节,包括儒家正统(经常受到王朝政治权力的支持)认可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和人与人相处、交接的规范。以往的研究对礼的分类和具体内涵不够重视,除了冯友兰明确指出曾氏把制定营规、营制当作是恢复军礼的尝试以外,其他学者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成一种笼统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典章制度的作用认识不够,也对宗教活动、风俗习惯等仪式性的内容完全忽视。如果不讨论仪式性的内容,那么对礼和“礼学经世”的理解,无论如何都只能是片面的。典章制度多与国家层面的大事情相关联,仪式性的活动,尤其是宗教仪式,却更多地渗透到当时人民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礼的缘起本来就染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春秋以后,虽然道德伦理的解释逐渐占据了上风,却始终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宗教功能。如果只强调其中蕴涵的道德规范,而滤去其宗教色彩,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其符合受五四洗礼的现代人的期待,而不是历史的态度。

实际上,同典章制度一样,仪式尤其是祭祀等宗教活动,在“礼学经世”主张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曾氏一向把祭祀活动看成他从政、治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还是同治中兴期间,这类活动都占据了他相当的精力,对他一生功业也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三河城惨败之后的祭祀、各地昭忠祠的建立和调整对湘军士气的维持,对湘军团队精神的塑造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追溯“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精神上的因袭变异,还要有适合它的社会历史土壤。前人对曾氏生活的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如王朝衰朽、西力东渐多有论述,但是这只能说明一般的“经世”要求,却不能说明“礼学”的特殊意义。还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礼(尤其是其中宗教仪式的内容)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通过本文考察宗教仪式在曾氏所生活的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注意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紧急事件中的生命力以及曾氏从中所获得的启发。期望从曾氏担任两江和直隶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求睛两件事人手,追溯“礼学经世”的这一层面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渊源,看仪式过程中当地平民和外来官员,地方风俗和朝廷典制如何互动、合作,看主事者――地方官员如何在既定框架下面因应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实现礼仪的社会政治功能。

一、送痘神

送痘神的事情发生在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其源头要追溯到三月十四日。当时正在两江总督任上,距离攻克首都天京(即两江总督冶所江宁)也还不到三年,仍然是百废待兴,曾氏在政务繁忙之余,督导次子纪鸿(小名科一)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当夜发现纪鸿腰疼头疼,听说他白天又不能吃饭,便“殊深忧灼”、“久不成寐”,不过他也没有往坏处想,只是觉得儿子可能是用功过度,体力不支。第二天纪鸿就起不了床。十六日给他吃了补药,效果不好,才知道不是疲劳那么简单,而是真的有病了。找医生(幕府中人?)来,却未能说明病因,对症下药,反而耽搁了时间,结果拖到十八日,病就加重了,令曾氏“深为焦灼”。直到十九日,新找的医生才得出结论:“非疹也,痘也。”痘,俗称天花,亦称痘疮或疮,在当时是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氏十岁的幼妹和一个三岁的儿子就曾连续两日内死于此症。曾氏发现连续几天药都用错了,“尤为焦灼”,立即请了一位专科医生来看,确诊为天花,而且已经很严重,全身都长满了痘。曾氏已无心细看文件,“乃打扫屋宇,择花园中厅净室敬奉痘神。傍夕沐浴,灯后拈香行礼”。他的反应迅速而自然,可见这样的做法既符合民间(湖南?江苏?)惯例,也至少不为朝廷礼仪所明文禁止。这一夜,他都无法入睡。四更以后,到纪鸿窗下倾听,觉得呼吸还均匀,才略为放心。一方面当年的丧妹丧子之痛给他留下很深创伤,八年之后他奉母命为亡妹立碑,还“怆然不自知何以为人也”;另一方面,他向来就对随便服药,尤其是补药有保留,父子情深更觉得自己是走错一步。二十日,纪鸿的病很危险,尤其麻烦的是喉咙阻塞不便进食,服药和进食流质食品后才有所好转。曾氏一天既不见客,也不能定下心来办理公务,睡眠仍然不好。二十一日,“大有转机”,服药饮汤,纪鸿的喉咙也渐觉不痛,曾氏认为“盖全赖神佑,非由人力,钦感无已”。二十二日他给纪泽的信,也表达类似看法,“托痘神佑助,此三日内,转危为安”)。以后病情就一路稳定、好转,曾氏的日记对病情的发展、病人的生理反应和饮食都有详细记载,他本人的睡眠也随之正常。到二十八日,他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感慨:“此次由至险而得至安,实初意所不到。一则赖痘神佑助,一则刘叟(专科医生)之老练精慎,叶亭(幕府中人)之劳苦维持,均难得也。”至此,他才对人力有所肯定,不过自始至终仍是把神佑放在优先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力有限,有些事情的成功还是要依靠神佑与人力的结合,不能把所有领域都留给人的理性,那么人在这些场合,除了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以外,还要尽量争取神的合作,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仪式性的活动与神沟通。准确地讲,对和他同时代的人来说,任何事情的成功失败,理性或理性以外的因素都在起作用,只不过其先后的次序和比重,因应场合而不同,比如镇压太平军,曾氏虽然几番怀疑“天心何时厌乱”却还是屡败屡战,并不怎么寄希望于人力以外的因素,而对付天花那样当时人们不能完全了解和控制的疾病,却一开始就要优先争取神的佑护,所以直到四月初二才单独提到人的贡献,“其病极重,幸而医治得法”。四月初八,纪鸿的病差不多痊愈,两江

总督府便大张旗鼓行送痘神之礼,日记原文如下:

是日,礼送痘神。余作祭文一首,四言三十二句,令叶亭缮写。辰初读文,行四拜礼。金陵之俗,送痘娘娘者纸扎状元坊一座,扎彩亭三座,又扎纸伞、纸旗之类,亲友亦以伞旗及爆竹送礼。是日,走纸伞者三十余把,爆竹十余万,辰正礼送出门。余许以二千金修痘神庙,保金陵城内男女永无痘灾,亦于祝文中详言之。仪式过程大概可以分为读祭文、行礼、送礼、许诺四个环节。祭文今已不存,结合许诺内容估计也不外乎感谢神灵保佑,并且推己及人希望恩泽广被的意思,负责抄写的叶亭即为先前与痘神和医生同时被感激的幕府中人,他所做的也许不仅包括照顾纪鸿,也包括与求神有关的事宜。四拜礼应是相当隆重的礼节,曾氏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行释服礼、每月十五去文庙行礼,都仅为三拜九叩。送礼在当地痘神庙举行并依据金陵风俗则更耐人寻味。一方面痘神的祭祀比较边缘,朝廷的礼仪制度未能完全覆盖,因此保留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曾氏一向主张,礼仪在不违背其基本精神(此处即为报恩)的同时,可以因应时俗(一时一地的习惯)加以适当变通。更重要的也许是想借此机会表明他愿意尊重当地的风俗民情,这场仪式不仅以当地人为观众,也期待着他们的参与。曾氏世居湖南,也曾长期在北京做官,他在金陵亲友却应该不会很多,那三十多把纸伞的原主人或许是幕府中人,或许是属下官员,也应有地方绅民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地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也采取合作态度,同湖南来的征服者总督共同完成了仪式,我想这正是曾氏的期望。最后许诺以两千两白银修痘神庙,保佑城内男女永无天花带来的祸患,更强调了这场仪式不仅是曾氏为儿子报答神恩的私人行为,而是两江总督在履行他代表天子造福一方百姓的职能。――两千两白银,不是一个小数目,曾氏素以俭朴自律,就在四月初三别人帮他打了一把银壶炖补品,花了八两银子,他还懊悔不已,要在日记里作自我批评,如果不是官式礼仪,他一定说服不了自己花这么大代价。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此中含义。从曾氏个人来讲,按照他受的传统教育,他应该推己及人,希望神灵不仅能佑助他的儿子,也能佑助他治下像子女一样需要他照顾的人民。另外,个人的感情也要受到礼的规范而有节制,否则便为行为失当。在纪鸿病情严重的时候,支配曾氏行为的主要是父子之间的亲情,但当危机过去以后,他就回到朝廷大员、两江总督的身份考虑问题,并且希望先前的行为也能合乎这个身份。送痘神之礼的公开举行就使家庭范围内的私人行为得到合理化的提升,从而舒缓他内心的自责等紧张情绪。从经世的角度来讲,他也想表明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塑造官民一体的形象,在金陵这个长期统治,又见证了湘军破城以后种种暴行的地方收拾人心,在长期的断裂以后重建仪式秩序。九月初七新庙落成,曾氏亲自去痘神祠拈香,这件事才圆满告一段落。有趣的是,日记原文指出此新庙是“三月所许”,而非四月。可能性有二:(一)曾氏记错了时间;(二)的确三月纪鸿病危时已经许愿,尽管并未在当天日记中记载,四月送神时只不过是重申承诺,因而更多带有公开表演的性质。后者似乎更合情理。痘神庙的楹联保存下来,“善果证前因,愿斯世无灾无害;拈花参妙谛,推神功能发能收”。这幅楹联明显带有佛教色彩,与作者儒家身份不符,恐怕却符合当时一般民众的信仰,曾氏是借佛教观念来行儒家官员的教化功能,希望人民行善积德,尊重官府认可的权威。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在日记和上述元月二十二日给纪泽的信中,他都一直称颂痘神的灵验,但是当年五月给妻子欧阳夫人的信中却只字不提痘神,只说祖宗神灵庇佑,一个解释是在紧急关头,他觉得向痘神求助更直接更灵验,事后想起来却不得不承认向祖先求助更符合宗法的要求,而且祖先神灵与自己更为熟悉,痘神则较神秘,紧急时候自然需要权衡利弊,平时则不必(向读书不多容易迷信的妇女)宣扬。我们可以看到祭祀等礼仪活动,除了宗教色彩和正统意识以外,还渗透着现实的功利考虑。因为治病,所以求痘神,因为痘神在金陵民间有广泛信仰,所以大张旗鼓送痘神,因为祖宗崇拜对以家庭为本位的妇女更有教化意义,所以痘神就不被提及。

二、求雨求晴

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就有《请设坛祈雨疏》,他本人主持求雨、求晴的事情最早见于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的日记,当时距离成功镇压,从安庆移镇金陵才一个多月。比较集中的记载始于同治六年四月,与送痘神之事前后相连,一直到同治九年五月以后才消失。曾氏同治元年起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受命在安庆主持军务。三年六月失败以后才得以进入金陵,九月正式移镇,但是同治四年、五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外主持镇压捻军的军事行动。同治五年十一月才奉命回两江总督本任,六年三月六日始入住金陵城内公馆。0所以曾氏专心致志担任地方官,只有同治六年元月至十一年二月去世这段时间,求雨及求晴的活动便占据了他连续的地方官生涯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方面尝试找到最有效的办法(祭祀方式)来解决因天气反常而给人民的生活和官府的统治造成的困境,另一方面又一如既往地希望透过孤立的事件及其解决方式发现常规,找到类似情况下可以反复操作的模式。这样,同冶六年四月起对求雨及求晴活动的记载,使可以大致归入典范的形成和典范的运用两类,其中每一类都既有成功、确信,又有局限、迷惘。

(一)典范的树立

天气情况影响到军事行为的成败,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一向都比较留心,担任地方官以后关注的重心自然也就偏向后者,同治五年十二月从镇压捻军的前线回金陵的途中,他在日记中就忧心忡忡提到连续五个月无雨无雪,麦不能下种,来年必有灾情。到六年四月,也许事态严重,去城隍庙求雨虽然符合惯例,效果却不太明显,⑨他便和属下官员及幕友商量其他办法。十四日,江苏省布政司李宗羲建议:“亲笔书南方朱雀之神,风云雷雨之神两牌位,黄纸朱书,又亲笔朱书祈雨文,迎神于大堂,三跪九叩,旋即迎于净室,屏去从人,亲自读文,两跪六叩,每日早晚两次独自拈香行礼,仍照常办公。”朱雀之神、风云雷雨之神在清朝国家祭祀系统中是从属于昊天的自然神(祭天时的从祀之神)。这样的建议看来完全符合正统要求,然而却与民间的信仰和实践有较大距离。曾氏当夜便亲作祭文,第二天一早谢绝客人依法迎神人花园之中厅,一丝不苟。曾氏的祭文收入文集,大概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诉说八个月不下雨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痛,江南的老百姓经历了清军和太平军十年的殊死搏斗,这场战争结束不久,又承担了朝廷镇压捻军的费用,同治五年苏北的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没有完全控制住,旱灾的威胁就逼近了。结果,“麦有秋而失望,稻有种而不入,千村聚而皇皇,老幼环而悲泣”。接着反复强调老百姓是没有过错的,诸

神如果要惩罚的话,也应该惩罚失职的地方官员,尤其是他本人:“痛蚩蚩者无罪,罪乃在于疆臣。羌无德而窃位,上干怒乎百神。或屋漏之隐匿,或秕政之不仁。将举措之失当,抑冤狱之未申?宜躬被乎酷罚,胡移祸于吾民……审余身之有咎,甘百死而不辞。”祭文假想的听众是上天、诸神,而非治下的人民,从日记中也未发现有属吏、幕友或其他人员在场,所以可认为是基本反映曾氏内心的想法。上面引用的文字体现了他自我反省和向上天和诸神问责的精神,反省从百官到自身,从德行有亏到行政失当,层层深入、具体,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最后是为民请命,祈求甘霖,希望雨水恰到好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不至于过度引起水灾。以上是这次求雨活动的第一阶段。虽然没有优先去城隍庙求雨,但是祭祀的神灵和礼仪包括祭文的内容都符合清朝的传统。清朝的统治者相信国运天授,而上天只会赐福给有德者,为祈求上天保障农业生产,清帝多亲诣祭天求雨,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更建立常雩制度,并规定为大祀。久旱不雨则被看作是上天对王朝的儆示,顺治以后历代皇曾因此自责,诚惶诚恐,道光皇帝更以求雨时认真省身省政,从自身寻找原因,表示悔改,以求上天宽恕而著称。可惜天不遂人愿,曾氏虽然焦虑得连续两天睡不着觉,天气却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二十一日开始,曾氏每天早饭后步行五里多路去甘露庵求雨。步行求雨也是历代清帝遵循的传统,以向神灵表现诚意,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旱,八十二岁的老皇帝还要在谕旨里面解释不能步祷的原因:年事已高,足力不支,步祷或有衍仪,反难表诚敬。。甘露庵则是佛教尼姑修行的地方,从以后几天的日记可以得知,去甘露庵求雨主要是出于对龙神的崇拜,与佛教信仰的关系则相当微妙。到二十四日,他的虔诚似乎终于得到神灵的一点响应:“出门时业已微雨,至庙中则大雨,归途尤大,直至未刻雨始停,约田中可长水四寸许。”二十五日,曾氏就到甘露庵感谢神灵的恩惠。然而问题远未解决,天气持续亢旱,虽然有二十四日的雨,农田还是不能插秧。五月初一夜又下了小雨,也无济于事。初二曾氏从四月二十六日移居的新总督衙门出发步行到甘露庵“候请龙水”。龙水是降雨的来源,应与龙神崇拜有关,请龙水是求雨仪式中的重要一环。曾氏在日记中指出:“自署至甘露庵,仅四十步许。”此时移居,是否与步行求雨有关呢?初三果然下雨,为时甚久,可惜雨量不足,“檐溜始滴而不成线成绳,可润新秧而不能栽插”。

初四以后,曾氏一方面继续到甘露庵步行祷雨,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办法。比如初六祷雨之后,就去查看先前龙王庙和风神庙的旧址,可惜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很可能是毁于战争。清王朝曾在各地张扬鼓励广泛建庙祭祀所谓有益于民生之神,龙王和风神都在其列,而则站在一神教的立场上反对偶像崇拜而予以破坏,所以战后为官方认可的祭祀系统一时间不能恢复运转。显然,在朝廷鼓励兴建的龙王庙和风神庙求雨,而不是在佛教场所这么做,更符合曾氏儒家官员的身份,可惜他没有选择。再如十二日起,阅读《五礼通考・观象授时门》,希望通过前人对天文算学的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时候外在环境却进一步恶化了,曾氏十一日的日记哀叹。“晴日愈燥,大旱之象已成。盐河无水,各盐不能出场,运河无水,贼将窜至运东,寸心焦灼之至!”无雨不仅危害农业,还祸及盐业和平乱,加剧了统治危机,身为两江总督,曾氏不能再等待下去,十四日得知升官为大学士,更加重了他的责任感及由此而来的内心紧张。第二阶段的求雨有进展,有反复,总的来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趋严重。

五月十五日开始,曾氏不仅去甘露庵求雨,还派属下官员到灵谷寺请(龙)水。十六日,金陵晴朗如故,却得到周边地区的好消息,湖北初九已得大雨,苏、松、太等产粮区初九、十日雨尤深透。十八日,求神的优先次序发生变化,曾氏先黎明出城到灵谷寺取水,往返四十里,回来才去甘露庵行礼。结果当日就有大风,第二天就下了小雨,曾氏因为钟山云气厚且雷鸣电闪判断其他地方一定有大雨,金陵却雨水不够,所以觉得自己德行不能感动上天,而“忧愧无已”。二十日,也就是夏至前一天,原本论定为求雨最后一日,因为如果神灵不愿助,多求也无益,结果大雨倾盆,一直从辰正下到未初将近五个小时才停止。二十一日一方面去甘露庵谢神,另一方面决定出资白银四千两(正好是重修痘神庙费用的两倍)修葺灵谷寺。虽然两方面都有所照应,还是觉得灵谷寺神灵所起作用更大,四次请水均有灵验:除了五月十五、十八两日,原来四月廿一日、五月初二日,尽管当天的日记并无记载,曾氏也曾派属下官员去灵谷寺取水,这样一来,二十四日的大雨和五月初三的小雨均被看成是灵谷寺取水的效验,而不是甘露庵神灵的恩惠。他还特别提及“相传此水即宝志和尚之八功德水也”。这里透露的信息是对功效的看重,而并不包含对佛教信仰的肯定,就像曾氏虽然抨击王学近禅,却仍然肯定阳明事功一样。廿二日的日记补充,曾国荃担任巡抚的湖北省初九的雨不算大,不能插秧,而且农时已经耽搁再下雨也来不及了:“不似此间向例,夏至后犹可栽插也。”为弟弟担心之余,也不无庆幸吧?至此,历时一个多月到第三阶段终于求雨成功,基本上解决了担忧的问题,尽管捻军还是乘此机会渡过运河。以后则是大雨连绵,曾氏的情绪开始转变,反而愈来愈担心会有水灾了。

十二月初五,灵谷寺重建的龙王庙落成,曾氏为安设龙神之位写下一联“万里神通,度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拥吉祥云”,追溯功德水来源,并为金陵祝福,只强调功效而对佛教信仰完全不曾涉及。初七专程率属下司道府县各级官员,到东城外灵谷寺为安设龙神之位举行官式典礼,礼后还兴致不减,观看了新修的房屋及志公之塔(前文所提宝志和尚的墓塔)和八功德之水,在庙中吃完午饭后才回总督衙门。五月下旬到十二月初的日记表明客观上天气反复无常,大旱紧连着暴雨,暴雨紧连着大旱,有时候两江总督辖区内甚至水旱并存,主观上曾氏的情绪随着天气的变化而起伏,有时达到过于敏感的程度,才多下几天雨就怀疑会有酿成水灾的危险,长期为不祥的预感所笼罩而担惊受怕,用他自己的话说“时令失序,忧惧不已”。与太平军对峙之时,他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面对自然灾害,却发现无从把握,无从入手,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行事的依据,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初七的官式典礼不仅意味着两江总督代表朝廷对灵谷龙神之功业表示肯定,并且把它纳入官方祭祀系统中,也是他重建礼仪秩序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与痘神相比,龙神与人民的福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在礼仪秩序中也处于更为中心的地位,曾氏便需要花更多精力解释自己的做法。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开始,又是久雨不晴,连绵数月。三月十八到二十一日,查阅各书,写作《灵谷龙神庙碑记》,既可以看作是前次求雨的尾声,又可看作是打开了求晴的序幕。从碑记中我们

可以看出曾氏把对灵谷龙神的崇拜合理化、正统化,并且常规化的努力。碑记首先提到虽然“龙于古不列祀典”,水旱灾害时都不是祈求的对象,但是自汉代开始便受到儒者的重视,有求必应,遂形成祭祀传统。清朝对龙祀尤其重视,“祭式祝号,一准王仪。自京师黑龙潭暨各行省皆立庙虔奉”。这里曾氏成功地强调了对龙神的崇拜不仅是汉朝以来的儒家传统,而且也符合清朝的国策。我觉得曾氏对清王朝龙祀政策的重要性和延续性均有所夸大。事实上,对龙神的春秋二祀,迟至嘉庆年间才形成制度,而且属于“群祀”(次于“大祀”和“中祀”)范畴,皇帝不必亲临。早期龙祀是(特定时刻)对祭天求雨的补充,嘉道以后才逐渐受到更多重视。

接下来,他便陈述选择灵谷龙神庙――佛寺里面的龙神庙而非总管地方事务的城隍庙或官立龙神庙求雨的原因。一是危机严重,其他方法均已试过(如官立龙王庙完全破坏,连遗迹都找不到,无处可求):“自春徂夏,数月不雨。祷之术既穷……”;二是灵谷龙神的确以灵验而著名,以前就“屡获嘉应”,这次虽然庙宇已毁于战乱,却仍然“四祈而四效,旋叩而立应”。最后阐述重修龙神庙的意义和寄托:

金陵自六代以来,号为名都,梵宇琳宫,震耀今古;勋戚甲第,涌殿飞薨。往往数千百年,遗构尚存。独至粤贼洪杨之乱,扫地划除,无复一椽片瓦之留遗。即灵谷寺屡兴屡废,亦无似此次之澌尽者。今龙神庙粗立基绪,而全寺之踵修,名迹之兴复,不知更待何年?《易》称龙为干德,万物资始,厥施甚普。自今以往,意者百工云兴,日新月盛,将尽还承平之旧乎?斯固守土之吏所寤寐诚求者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儒家传统的代表人物和王朝政策的执行者对佛教的利用和限制。前文已经说明从实用主义和态度出发,他对与佛教有关的神灵祭祀及相关观念只看重对民生和统治的效用而不深究其信仰依据。只要不试图挑战“圣教”、“正学”的地位,就可以在官方的祭祀系统里面为它们安排一个位置。相对于“圣教”、“正学”,佛教是“异端”,相对于的“拜上帝教”这样威胁统治的“”及其他体制外的民间宗教,却仍然是正统和秩序的一部分,急需在动乱之后恢复起来。但是所有这一切,不能忘记,不是为了佛教本身,而是为了稳定王朝的统治,实现儒家的理想。所以,碑记通篇只字不提佛教人华对龙神崇拜的大力推动,文末更引用《易经》这样儒化的经典强调龙祀的儒家本性,表达中兴的期望,在他看来恢复礼仪传承和秩序至少和当时的平乱和自强运动一样,都是同治中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龙神崇拜不仅是为对付水旱灾害找到行动依据,而且也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中兴的王朝仍然有能力包容、消化其他资源,重建以它自己为中心的礼仪秩序。

四月初一开始的求晴,相对来说比较正统(或者说比较拘谨),每天都是早饭以后步行到统管地方事务、在官方祭祀系统中处于优先地位的城隍庙祈求,即使效果不明显,似乎也没有考虑过转变祈求对象。第一阶段,连续九天,初九礼后因为天气晴朗,便撤去祭坛。不料是空欢喜一场,第二天又下了一整天大雨,夜里还特别大。以后两个多月(闰四月、五月)时有大雨,眼看着麦收无望,眼看着水灾不可避免,曾氏不得已于五月十九日再到城隍庙步祷求晴。这样做了三天,雨不仅没停,反而更大了,不禁“自叹德薄,祈祷无灵”。坚持到二十五日,天气终于转好,便去谢神及时表示感激之情。二十六日,天气晴朗而炎热,他已经担心会再生变故。到二十八日,上半天微阴,午后幸而恢复晴天。二十九日的记载充分反映了他在天气面前的战战兢兢、他的期待和无力:“是日骤雨三次,幸俱不大,畅晴如故,傍夕天清山朗,夜间繁星满天。不料五更大雨,天又变矣。”三十日下了几场小雨,以后天气才逐渐稳定下来。

与前后几次求雨相比,这次求晴只是一段小插曲,却不可忽视。其一,这次他是按惯例去城隍庙求晴,效果却不算理想。从曾氏以上行为和文字可以看出,对他来说(恐怕也是当时儒家士大夫的一般信仰),祈求神灵如果要有好的结局,需要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首先祈求对象要正确,就是说该神灵的确能在所求领域有所作为(或比其他神灵更有作为),然后祈求者应有一定德行(为民请命尤其如此),最后祈求者应向神灵表现他的诚意。曾氏自认诚心祈求,却效果不明显,所以归咎于自己的德行,其实还可能有另一结论,即城隍统管地方事务,对求晴或求雨这一类事务或许不如其他神灵更专业。曾氏没有明确讲,他心中却完全可能增强了对城隍在此类事务中所起实际作用的怀疑。

其二,前次求雨表明曾氏试图重整祭祀礼仪,树立典范,希望对天人关系能够有所把握,然而此次经历却进一步凸显了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个人是多么无力,他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无法达到。

(二)典范的运用

同治八年(1870年)三月初四,接任直隶--总督才一个多月,日记里便留下求雨的记录,“巳初二刻至城隍庙求雨。委员自一亩泉请水归来,率司道跪迎神水。旋上香,行二跪六叩礼”。这次的求雨与上次有所不同。其一,直隶在天子脚下,一举一动都要尽量符合朝廷的正统,而在两江,总督斟酌礼仪就可以有更多的自。也许这就是他仍然优先去城隍庙求雨的原因。然而,是年一月从京师赴直隶省会保定就职途中曾氏视察永定河工,就曾在沿河多处龙王庙拈香行礼,为以后改向龙神求雨埋下伏笔。其二,三月初一曾氏重新开始阅读《五礼通考・祀天门》的有关内容,对西汉直到明朝历代祀天的礼仪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这次求雨期间阅读的该书其他章节还有“祈谷门”、“大雩门”和“风师雨师门”。说明曾氏在根据实际经验和当时具体情况琢磨求雨仪式的同时还不忘从历史(前代掌故和制度)中寻找借鉴。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他在遵循旧例去城隍庙求雨的同时,一开始就派人去一亩泉(应该是直隶民间以为求雨灵验的地方,相当于金陵的八功德水)请神水,并且率属下官员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请神水的做法明显是受到他在两江总督任内求雨经验的影响,我们不会忘记他很早就去甘露庵“候请龙水”,到灵谷寺求得八功德水更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次求雨活动中,曾氏努力尝试在正统意识和实用理性之间寻找妥协,结果却一步步向后者倾斜。初四到初九,连续到城隍庙步祷,看不到什么效果,初十到十五便不再有这样的记载,可见他在思考新的对策。

十六开始第二阶段祈祷,一方面早饭以后继续去城隍庙求雨,另一方面夜里“自立龙神之位于署中西院,更后行礼安神拈香”,显然他对龙神更有信心。到十八日拜神的先后次序便发生改变,他是一大早先去西院龙神处拈香,饭后才去城隍庙步祷。二十日开始便是一早到西院拈香,而不去城隍庙了。如此连续几天,二十四日的日记提到:“两次将雨而未成,深以为虑。”在他看来,改变祈求对象应该是不无成效,却仍然有所欠缺。到三月底,直隶境内水旱灾情都很严重,老百姓生活困苦:长期干旱,麦子的状

况已经不可挽救,恰恰这个时候又遇到永定河决口、滹沱河改道,曾氏的心情可想而知。四月初一,他亲自出省城去验收永定河工程,一路上看到麦子受到干旱损害,麦秆不超过两三寸高,已经到收割的季节了,还是吐穗极少,偶而见到有依靠人力施求灌溉的,有的长到六七寸高,青绿色,穗子长得也还不错,心中感慨:“信人力足以补天事之穷。然百分中不过二三分,余则立见黄槁,纵三日之内大雨,亦无救矣。目击心伤,不忍细看。”从以上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和求雨的原因。面对自然灾害,人力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甚至可以弥补因天气无常造成的损失,但是其作用与人控制不了的因素比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在当时科技条件下,除了求雨和等待以外,人们包括地方官员其实并不能做什么,――即使效果不明显,那一套求雨的仪式,也可表明与人民同甘共苦面对灾难的决心,至少可以起到稳定社会和民心、等待天气好转的作用。

初三的日记提到“念百姓麦稼已失,稷粱不能下种,将成非常之灾”,也就是说再干旱下去,当地人就将无粮可吃!因此,初四那天尽管验收工程的任务很紧,曾氏还是抽时间去附近龙王庙拈香行礼。初九前一天刚完成验收任务回到省城,吃完早饭后就又出城去南门外龙王庙求雨。三月派人到邯郸县井中请铁牌(也应是民间求雨出名的法器),四月初一请到时,他已外出验收,所以也是到那天才拈香行礼。这样到十一日,风雷并举,都说有大雨了,结果却也只下了一点点。

再坚持一日,他的耐心好像已经不够。十三日起饭后便改去北门外龙母宫求雨。回来以后,还在官署中设龙王神位,并行礼。以后连续几天都是早饭后到龙母宫求雨,回来再到后院行礼。如果说前一次转变还是在体制之中,统管地方事务的城隍让位于专管晴雨的龙王(城隍庙和省城龙王庙均在官方祭祀系统中有位置),那么这一次转变,表面看是龙神崇拜的延续,却包含着“过界”的可能,龙母宫是民间的信仰,在体制中并无位置。在两江总督任上,曾氏可以用省城龙王庙毁于太平军之乱、无迹可寻作为改祀灵谷龙神的理由,直隶的龙王庙却没有这样的厄运,他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只能认为是实用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了。进一步说,所谓正统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僵硬的意识形态,原先民间信仰中的东西如果证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统治有利,便可以被吸收到正统中来,在等级关系中获得一个合适的位置,灵谷龙神是如此,下文将证明龙母也是如此。如何吸纳不同资源,处理新的问题,同时又保持平衡和其核心观念的支配地位,正是对该系统生命力的考验。曾氏“礼学经世”考虑的中心问题也在于此。

五月一日午后便有小雨,陆续下到傍晚,夜里逐渐大起来,曾氏评估:“约计得雨三寸许。公事可以稍慰。”十八日,十九日又接连有雨,旱情始得缓解。六月初四,早饭后曾氏遵循灵谷寺模式率属下官吏去龙母宫行礼,并且送铁牌回邯郸县,也算有始有终,对神灵有一个交代。本次求雨,总算圆满结束。

第三次求雨(雪)也是最后一次,始于同治八年十二月,距离上次刚刚过了半年,仍是在直隶总督任上。十五日,依旧按照惯例先去城隍庙接水,行祈雪礼,十六――十八日早饭后连续去城隍庙求雪。这一阶段,相比之下为期甚短,只能算是为下面的活动拉开序幕。九年正月初一起“盼雪殊甚,在室中私祷”,类似的记载到二月初十以后才不再出现,其中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三半个多月只间隔了正月二十八一天,也许是因为欧阳夫人和纪泽同时染病才耽搁下来。他为何不继续去城隍庙,为何不像前几次求雨求晴那样步行祈祷,而是改为在室中私祷呢?我想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曾氏已是年老体衰,无力步祷。长期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为求雨求晴殚精竭虑自然也包含在其中)损害了他的健康,当时他一目失明,另一只也看不清楚,精力很不济,事实上距离他生命的终结,也只剩下两年。前文提到乾隆皇帝曾在谕旨中解释不亲自步祷的理由为“足力不支,步祷或有衍仪,反难表诚敬”,曾氏的作法可以说是有先例可循。

第二,几次的经验提醒他去城隍庙步祷虽然中规中矩,效果却不明显,家里原有的龙王神位也许更有帮助。

私祷一个多月以后,二月初八黎明,曾氏更率领属下官员祭祀龙王庙。同时,他还在阅读《文献通考・郊社考》的有关内容,对历代祀天典礼的反复用功无非也是想为当时祭祀礼仪的勘酌损益寻找依据。到二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接连有小雨,二十七日转为雪,三月初一又下雨又落雪。可惜,雨、雪的规模都有限得很,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四月十五日才有再到城隍庙求雨之举,记载简单,一笔带过,曾氏对此恐怕也没寄予多大希望,而只是把当作一个必要的姿态,以期对上、对下有所交代。

实际上曾氏此时也无精力考究祭祀仪式了,接下来的日子,曾氏身体状况持续恶化,不仅视力每况愈下,而且眩晕得厉害,无法办公,病情和治疗成了日记的中心内容。五月初三他不禁哀叹:“余病目则不能用眼,病晕则不能用心,心眼并废,则与死人无异,以是终日忧怕,悔少壮之不努力也!”等待,等待,直到五月二十五日,终于盼来了十三个月来未曾有过的大雨。二十六日,“大雨不止,为之快慰”,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威胁就此解决。然而跟以往不同,在曾氏眼中,这次的大雨不是求来的,而是等来的,一方面,随着精力的衰竭,他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求雨(求晴)活动的热情都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以往的经验并未能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在处理天人关系中,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信心,也不可避免因之动摇,到最后他还是掌握不到主动权,而只能被动地等待。

三、结语

限于篇幅,只能从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雪)求晴两件事人手展开讨论。两件事既平凡而又有些特别,一方面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不可以纳入狭义的政事(经济)范围,另一方面疫症、晴雨又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求雨求晴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和平时期便成为地方官的基本职责之一,亳无疑问可以纳入广义的政治(经世)范围。祭祀痘神、龙神等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然而地方官这么做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又有其合理性。我们可观察动荡时代儒家官员怎样在既定的大框架下面根据具体情况对礼节仪式作出适当调整,实现其社会政治功能。

笔者勾勒出两件事的来龙去脉,依据的基本史料是的日记。曾氏日记总的来讲比较简略,一般只记述大概的经历,并不多作描写和发挥,但是他对记载礼仪却有特别的兴趣,连具体细节也不遗漏。从日记可以看出,礼仪不仅是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他在紧急事件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他对“礼学”中基本书籍的阅读一直没有停歇,战争期间他阅读的重点偏于史书中保存的典章制度,为解决当时的危机寻找借鉴,战争的间歇重点就会偏到经典和史书中礼节仪式的内容,考虑和平时期的长治久安。在阅读过程中则注意融会贯通各家之说,应用于实际。成丰八年(1858年)九月给长

子纪泽的信中他承认自己不曾在《周官》和《仪礼》两经上用功,同治二年(1864年)便开始系统重读《周礼》,到同治六年二月终于完成对《仪礼》的研习。自此,曾氏对礼仪的记载愈发仔细,对行礼的时间、地点、步骤、所需器物、人员的分工及动作都一丝不苟。如果研究“礼学经世”的主张,对“礼”的内涵不够重视,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作是笼统的道德规范,而忽略其中宗教仪式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五四”以后形成的现代人强调世俗理性反对宗教“迷信”的心态投射到古人身上,而滤去该主张原有的政教合一色彩。

送痘神一事,曾氏在次子染痘痊愈之际,以总督身份按金陵地方风俗行送神之礼,为百姓祈求免灾,一方面使情合于礼,使私人行为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借机收揽人心,缓和官民关系,求雨(雪)求晴过程中则可以看到他反复考虑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朝廷正统和民间经验一步步把龙神崇拜从边缘推向中心,争取在天人关系中掌握主动权,虽然因为天气反复无常,曾氏个人年老力衰,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典范未能真正树立起来,但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教合一特性,天人感应的观念和当时的物质条件,他的尝试自有其合理性。无论如何,送痘神和求雨(雪)求晴都反应了曾氏在镇压之后重建礼仪秩序,把有利于晚清统治的民间信仰纳人正统的努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学经世”主张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一方面坚持核心价值不可动摇(尽管应该表现出某些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尽量吸收、消化各种同质和异质的资源(包括汉学和宋学、儒家和非儒家、典籍和民间不同资源的集结)为之服务,以克服当时时代的危机,维持整个系统的生存。这一过程中正统意识、制度倾向和实用理性都在起作用,关系错综复杂。不过从以上仪式活动可看到当原有的正统不起作用,历史上典章制度的记载不够充分或不能提供足够借鉴时,最后起作用的是实用理性(或者说功利原则、工具理性)。当然几乎是同时,根据实用理性得出的结论又会被努力制度化、正统化(其实是一个被系统中心同质化的过程),成为新的典范。这就是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的规则和生命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曾氏的“礼学经世”是对传统政治文化实践原则的理论总结和有意识的运用,尽管也许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初一日记范文第5篇

项工作,同时认真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德育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实效

1、 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期为了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力量,校长室组建政教处,增派两位同志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同时在原有团委、学生会负责同志的基础上,选派两位同志担任干事,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目前学校有完整的德网育工作网络。

2、培训班主任群体

本学期以来,由于××扩轨的需要,初一年级充实了一批年轻班主任,他们富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欠缺,急需培养锻炼。为此,政教处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召开初一年级班主任会议,对各项班主任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建立××中学班主任青蓝结对制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此外,政教处在期初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组织学习各项条例和制度(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让各位班主任带着规则走上班主任岗位。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市××中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10月19日晚,总校在尚雅楼举行了师德报告会,我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报告,无不深受感动,为之动容。在报告会上,班主任代表黄颖泉、张辉、王丽萍等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无私奉献的一件件鲜活的感人事迹。这次师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为造就一支思想端正、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月份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前,政教处印发了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有关学习材料,会上,全校班主任热烈发言,各自讲述自己的绝招,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互通有无、工作经验的共享共赢。此外,学校校长室还在每月印发班主任工作介绍材料、发送班主任工作信息短信等,使我校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展示团委、学生会风采

团委、学生会在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已经成为落实政教处各项工作计划的生力军,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政教处工作的有效补充。学生会完成了新一届的学生会换届选举,完成每月的校园黑板报的更新,落实学校卫生值周工作的班级顺序,召开了每周值周班级会议,并制定了相关要求、考核表格,操作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级值周考核。组建新一届校园广播台,实现了大课间和中午的正常广播。制定××市××中学校园文明监督岗招聘方案,召开志愿者会议,进行了分组和相关要求的讲解工作,校园文明监督岗志愿者实行试用期制度。向全校发出建设文明卫生校园倡议书。学校团委举办少年团校一期,本学期发展团员142人,宣传各班优秀典型“××之星”共四期。

4、彰显家校合力

××中学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中的作用。有事与家长多沟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本学期发放《寄宿生家长须知》、《关于参加高中部体育节入场式告家长书》、《防诈骗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运动会安全注意告家长书》、《关于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专项活动告家长书》、《关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告家长书》等。20xx年9月8日下午召开全体走读生家长会议,告知五严规定下新的作息规定,蒋校长作了发言。十月份,成立家长委员会,修订《××市××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11月11日学校开办第九期家长学校。年级组长周颖作了初一年级上半学期工作汇报,副校长蒋国生作了题为《高品质服务,育持续发展之才》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工作思路与办学理念。特邀专家作关于《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报告。12月25日,我校开展了以“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在亲情家书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的,孩子们在亲情书信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心愿;家长在书信中,真诚流露出渴望和孩子沟通增进了解的愿望,并对孩子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在交流中,家长代表就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困惑谈了深切感受,以最鲜活的实例激起了在座家长和孩子的共鸣。20xx年1月9日我校开展了以“两代人心灵碰撞”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上午,在高中部尚雅楼我校召开会议,校长、40名学生家长代表、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一大批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获得了表彰,部分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获得了荣誉证书。会议结束以后,全体人员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的报告。下午,初二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各班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家长代表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相应的子女发表感言,接着,家长代表谈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子女谈如何实现对家长的期望。到会学生和家长无不激动落泪,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本次活动为纽带,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二、落实一月一事、实现系统育人

本学期政教处认真学习《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在校本文来源:文秘114 ***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学年度一月一事活动计划,然后分月制订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活动细则,每月进行评比表彰,并把每月活动的详细资料台帐整理归档。20xx年九月份规则主题教育月80页;十月份爱国主题教育月209页;十一月份奋斗主题教育月132页;十二月亲情主题教育月170页;20xx年一月节约主题教育月142页。活动要点如下:

1、20xx年9月份:

(1)9月6日于体育馆组织法制报告会,组织法制报告听后感评比。初一(6)施澍芃等42名同学获得优秀法制报告听后感评比等级奖。

(2)9月7日班级组织以“学常规”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主任重点讲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一日常规》,强调靠右走路的要求;初二年级重点讨论形成或讲解班规班约;初三年级强调教室卫生、寝室卫生纪律要求及其他规范。

(3)初一年级举行“九月行为规范优秀班级评比”, 初一(10)班、初一(2)班被评为行为习惯优秀班级;举行“九月文明宿舍评比”, 男生410室、女生308室等13个宿舍被评为文明宿舍;举行“九月行为习惯优秀标兵评比”, 初一(1)潘晓亮等50名学生被评为行为习惯优秀标兵。

(4)初二年级举行班级班规班约展示。初二(1)班、初二(2)班、初二(3)班、初二(4)班、初二(6)班、初二(8)班、初二(9)班、初二(10)班被评为班规班约优秀班级。

(5)全校举行“最美班级评比”, 初一(6)班、初一(7)班、初二(1)班、初二(6)班、初二(7)班、初三(4)班被评为最美班级;另初三年级举行“最卫生班级评比”, 初三(1)班、初三(5)班被评为“最卫生班级”。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规则篇》读后感评比,初三(2)班许清飏等65名学生获得等级奖。

2、20xx年10月份:

(1)10月初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以下班级获得一等奖:初一2班、初一10班、初二9班、初二10班、初三4班。

(2)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主题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

(3)举行电影《爱的延续》观后感评比,初一(2)班张彦玲等53人获得等级奖。

(4)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5)进行“国旗下讲话”征文评比结果:初一(2)班顾青云等45人获得等级奖。

(6)10月30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以下班级获得一等奖:初一9班、初一2班、初二3班、初二7班、初三5班。

3、20xx年11月份:

(1)11月初各班完成“奋斗”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初三2班、初二1班、初二7班、初一10班、初一9班获得一等奖。

(2)表彰初一(1)班蔡迎香等320人为××中学期中学习标兵。

(3)表彰 “十佳文明标兵”:

初一1杨 钒;初一3陈 义;初一4沈佳玲;初一6潘施祺;初一10陈 曦;初二2施 雯;初二9仇心惟;初二10潘奕飞;初三1张佩蓓;初三5姜琦

“十佳艺体学生标兵”:

初一5王赛帅;初二8戴 宁;初二1茅戴睿;初三2 徐秋玲;初二3张妍楠;初三3夏 沁;初二4沈伶佳;初三4楼林子;初二5邢艺萌;初二6 任 荔

“十佳优秀学生干部”:

初一2顾李云;初二6陆佳楠;初一8邱 钰;初二9陈佳楠;初一9李 欣;初三1方英杰;初二2俞鑫杰;初三4姜春钰;初二5郁槟榕;初三5程 帆

(4)表彰初一1班葛旭等200名学生分别为班级最勤奋学生、最乐于助人学生、最佳课代表、最佳组长、最爱劳动学生、最佳室长、最守纪律学生、最卫生学生。

(5)11月9日,各班举行以“奋斗”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6)初一年级各班举行“立志达标”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终身职业目标、高考录取大学目标、中考录取高中目标、期末考试目标等。发统一表格认真填表,并有家长意见确认。

(7)11月16日下午第四课初二年级举行“奋斗励志故事会”评比,初二(4)杜晴、初二(2)张嘉倩获得一等奖。

(8)11月23日下午第四课初一年级举行“为理想而学习”演讲比赛,初一7班施成威、初一10班王艺楠获一等奖。

4、20xx年12月份:

(1)12月初举行“亲情”为主题黑板报评比,初一10班、初一9班、初二8班、初二7班、初三1班获得一等奖

(2)初一年级开展了“为父母洗脚或洗头”的活动,初一(6)班陆渝宁、潘施祺等同学撰写了优秀感悟随笔或日记。

(3)初二年级开展了 “算算亲情帐”活动, 初二(1)班施焱龄、盛妍妍等同学撰写了优秀感悟。

(4)初三年级开展了“心怀感恩写家书活动”, 初三(1)班徐小懿等25套家书被评为优秀家书。

(5)12月25日初三年级举行了“孩子,我想对你说”的家长报告会,初三(1)黄苏冰家长、初三(2)刘亦成家长、初三(3)夏沁家长、初三(4)宋彬烨家长、初三(5)邱雨桐家长作了精彩发言。

(6)20xx年1月9日,初二年级举行了“学会学习,共同成长”为主题的“两代人的心灵碰撞”交直流活动。

(7)12月30日,全校各班举行了迎新晚会,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初一5、初一6、初二4、初二5、初二8、初三1、初三3、初三5班的迎新晚会综述评为一等奖;初一7、 初二2、初二4、初二7、初二10、初三2班迎新晚会视频评为一等奖。

(8)举行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评比结果,初一(2)茅好好家长黄艳等23名家长撰写的文章获得等级奖。

5、20xx年1月份:

(1)1月11日前各班完成节约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

(2)初一年级各班每位学生反思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写了反思文章,学会节约粮食。年级组统一设计了《节约粮食调查问卷》,每班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写好了整改建议。

(3)初二年级各班开展了“少吃零食、不吃路边摊点食物倡议”活动,每位学生记录了10天(1月4日—1月13日)在零食上的花费,各班进行了认真统计并写好了反思文章,对班级提出节俭建议。

(4)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学生穿衣习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年级组统一设计,各班汇总了调查结果并撰写了关于穿衣习惯的分析报告。

(5)学生会汇总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调查数据,写了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提出了具体的节约建议要求,该调查报告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已发往《××教育周刊》。

(6) 1月11日下午第四课各班举行“节约”主题班会。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新的“五严”形势下,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五严”要求,政教处系统整理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废止了一些重复的、落后的制度,完善修改了一些新的制度,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具体分类为:

班级建设、评比制度:

《××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市××中学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评比条例》、《××中学文明中学生评比条例》、《××中学课程全优生、特优生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条例》、《××中学“十佳文明标兵”、 “十佳艺体学生标兵”、 “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中学升国旗礼仪规范》等。

学校宿舍管理制度:

《关于寄宿生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市××中学寝室管理制度》(包括××市××中学宿舍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寝室长职责,××中学值日轮流表,寝室物品摆放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内务、卫生、纪律扣分处理意见)、《寄宿生须知》、《寄宿生家长须知》、《××中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中学学生“星级宿舍”评比有关规定》、《××中学新生入校承诺书》、《生活指导老师安全工作规范》、《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生活指导教师一日工作流程》、《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

2、提升环境文化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文化,具体指的是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我校建筑物以欧式建筑为主,本学期随着300米操场和××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又增添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政教处确保了学校环境的洁净和靓丽。开学初划分好卫生清洁区和公共教室包干明细表,实行各班一日三扫制度,一周一大扫制度;加强值周班的检查力度,值周班实施了一日四查制度(早晨、中午、晚会、不定期抽查一次)。响应南通市和××市爱卫会关于开展冬春季灭鼠工作的号召,切实加强冬春季除四害工作,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积极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 冬春专项行动,为美化城市卫生环境,优化交通秩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其次,政教处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建设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征集教育箴言,择优张贴,还通过教室美化布置、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政教处努力管理学校学生公寓,为全体寄宿生营造一个家的氛围。“安全为基础,温馨为目标”一直是宿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理念。政教处着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

2、 丰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和育人取向之中。首先,政教处始终贯彻××中学的育人取向:基础扎实,习惯优秀,能力见长,发展持续。学校的一台文艺节目或一个文化艺术节,所追求的立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一个科技讲座或一次制作活动,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奠定学生终身热爱科学的精神。其次,政教处继续做大做强校刊《江海人文》,成立了由毛校长率领的10位乐于德育探索的教师参与的《江海人文》工作室,本学期起《江海人文》坚持一月一主题,与学校主题教育月相呼应,同时建设副刊《人文苑》,使《江海人文》成为××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进行润物无声教育的第二课堂。再次,政教处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政教处两位同志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自身言行为标杆,引导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进而让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和阶梯。

四、德育硕果累累、冷静反思不足

1.喜获累累硕果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努力下,德育工作由务虚走向务实,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硕果。学校校刊《江海人文》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刊校报评比中获得“最佳教科研刊一等奖”,主编宋军老师被评为“最佳编辑”; 20xx年11月获得南通市“我爱我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学校公寓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宿舍”;初二(3)班团支部被评为南通市红旗支部;陈冬霞老师的《香溢校园 阅读伴成长》在“南通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会课预赛××赛区方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市第四届“家庭教育日” “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征文活动中,初一(6)施澍芃家长李静《我的信,我的心》荣获一等奖;初二(8)李路遥家长陆袁燕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初三(3)邢睿凌家长杨晶的《家有小女,加油小女》、初三(5)邱雨桐家长徐菊的《要问兴趣哪里来》、初一(5)张悦雯家长张辉的《我为女儿发工资》和初三(2)张雨嘉家长张辉的《寓教于叙 谈笑之间巧疏导》获“教子有方故事”征文二等奖;初一(10)倪冰冰家长赵冬梅的《我家有女初成长》荣获三等奖。初一(10)宋喆人家长宋军的《育儿杂谈》和初三(3)蔡雯佳家长徐益红的《家庭教育应注重细节》荣获“家庭教育论文”三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遥居全市之首。

初一日记范文第6篇

严字当头,对学生严格才是爱

南昌市青云谱区青联学校,是一所企业办转公办的中学,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工薪家庭的子女。2013年7月,刚刚带完初三中考班的吴小平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着学生们的成绩单,她感到一阵欣慰:“总算是没有给我丢人,各项分数基本排在区里前面。”

那时,吴小平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考虑到高年级中途换老师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直从初二开始带班的吴小平,选择了去当初一班的班主任。可在了解完学生的情况后,她发现初一学生的情况远比她想得复杂。

初次见面,吴小平要求每个学生都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说说平时的兴趣爱好。一节课下来,她的心沉到了谷底。“玩电脑、打游戏”是吴小平听到最多的回答。

吴小平有些担忧,这些学生的父辈,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切都是为了在这里生存下来,能融入这座城市。可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一些孩子的身上已不见了他们父辈勤劳务实的影子,有的只是贪玩与偷懒。

2013年9月,学生们刚刚升入初中,课程量增多,面对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孩子,吴小平柳眉一竖,厉声说道:“中午下课后,把你们的作业全部写完,没写完的就别回去吃饭了,通知你们的家长送饭过来!”被留下的孩子一个个都不敢说话,只好乖乖地写作业,通知父母送饭到学校。

吴小平同样没有离开,一直坐在教室里陪着他们。“有一次,我陪着几个作业不合格的学生补到下午两点,连午饭都没有吃。”吴小平回忆说。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孩子们从最初到下午两点补完作业,慢慢变到了下午一点,到最后,在中午十二点半之前就可以把作业补完。渐渐地,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少,吴小平这才取消了这样的规定。

2014年暑假,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吴小平觉得都可以放心地退休了。可在暑假里,吴小平的电话就没有停过。原来,家长们在得到消息后,纷纷给她打来电话,请她带完这届的学生。在校长的建议下,吴小平返聘回学校两年,把他们带到了毕业。

可以拒绝礼物,但无法拒绝情意

在吴小平任教期间,很少有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我退休之前,不是备课,就是去家访,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我也就是2016年年底退休,才开始看看电视,现在我还在看《士兵突击》呢!哈哈!还蛮好看的!”吴小平开心地说。

现在,老师们通常都是打电话或者通过网络来跟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可是吴小平依旧选择去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因为她觉得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地了解情况。

在家访的时候,吴小平有两个原则:一是不在学生家中吃饭。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2015年6月的一天,吴小平去南昌市湾里区一户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时间有些晚了。被专门赶来包饺子的奶奶留下吃饺子,她便留下来吃了一顿饭。第二天,吴小平送了一本书给学生,作为回赠。二是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只要没有做过分的事情,她不在家长的面前说批评学生的话。“其实,孩子有的时候就是需要被理解,他们的本质是单纯的。”吴小平说,“在学校,是家长来配合老师,而在家庭中,是老师来配合家长,缺一不可。”

而学生们对吴小平的情意也让她倍感温馨。有一次,吴小平去学生小池家进行家访,临走时,小池的奶奶给吴小平拿了一包自己家种的花生。可吴小平说什么也不拿,说:“真的不用了,我平常没有时间来弄这些,你们自己吃好了。”本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被小池听到了耳朵里。

一个月后,吴小平的桌子上摆着一罐装满花生米的罐子。上完课回来的吴小平有些惊讶,随即向旁边的老师询问了一番。“是你们班那个高个子的小池拿过来的。”旁边的老师说。

原来,小池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之后,便剥好当初奶奶准备给吴小平的花生,装了这么一罐。吴小平有些感动,这一罐花生在她的手中比什么都重。“我可以拒绝礼物,但是我无法拒绝这么厚重的情意啊!”吴小平感慨道。面对着学生对自己的情意,吴小平会经常买一些书籍和杂志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可以增加一点些阅读量。

温情家访,给孩子内心留一片未来

吴小平班上的学生小邓高高大大,白白净净,是一个非常阳光的男生。小邓的父亲是建筑工人,常年在外面务工,母亲则在家里照顾孩子。吴小平很好奇,相同的家庭背景环境下,为什么他可以这么阳光开朗?

2016年4月的一个周末,吴小平去了他家。让她很意外的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租住小屋,却热闹非凡。小邓正在里屋写着作业,小邓的妈妈抱着一个婴儿,费力地打开了房门:“吴老师,您来啦!快请坐,可能有点乱,别介意。”说着,小邓的妈妈将吴小平迎了进去。

一进屋,吴小平发现不仅是小邓妈妈手里抱着一个婴儿,地上还有一个孩子在玩玩具。吴小平有些惊讶,问道:“这是你的孩子吗?”小邓妈妈笑着说:“不是,这是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因为需要人来照顾,所以就委托给我们暂时抚养他们,到时候,会有专门的社会人士领养这些孩子的。”吴小平有些疑惑地问:“那你这么多孩子的吃喝怎么解决啊?”小邓妈妈回答道:“福利院每个孩子每月给了我们600元,然后奶粉由社会人士捐赠的。”吴小平点了点头,便绕到里屋去看看小邓。

里屋的面积不大,摆了一张床、一张书桌。正写着作业,旁边还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趴在他的腿边欢快地叫着:“哥哥、哥哥!抱抱!抱抱!”小邓放下笔,抱起了小女孩。这时,女孩打了喷嚏,小邓赶忙抽纸为女孩擦去鼻涕。

“孩子围着你,你会不会觉得很烦啊?”吴小平问小邓。小邓答道:“不会啊,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我们照顾他们是应该的,毕竟,我还有家庭。”小邓的回答让吴小平回味良久。这样的家庭,比从书上所学到的知识都要来的更加真实,母亲的爱心与包容在不经意间慢慢地影响着小邓。“善良是一个家庭所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这比一切的说教更有意义。”吴小平感叹道。

2016年6月,吴小平的学生们顺利考上了高中,她最终还是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她说:“干了这么多年,我也该休息了,顺便把我这么多年的东西总结一下。”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吴小平记录了很多的东西,包括家访的日记。

初一日记范文第7篇

日历的介绍很是简单,而我却还是从中感受到了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春天,是一个那么美好的季节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的2016年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继续自己写博的历程。

怕自己懒惰了,就总是督促着自己,力求博客每一日都尽可能的有所更新。在写中,促进我的思考;在思考中,成长着自己,也希望能够逐渐的成就着自己。看博,评博,更加应该写博。

第二,做好自己在学校所担负着的一些管理工作。

在学校里,要服从大局,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对自己的路子,开启自己的脑子,矫正自己的身子。团结同事,凝聚人气;切忌贪欲,涵养正气;光明磊落,积淀底气;无私无畏,聚集大气。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少说为佳。

尽可能不与上级领导争锋。在原则立场方面,要坚定,不可妥协,却也又不能迂腐不堪。自己没有决策权,却有建议权;大是大非面前,听与不听,自己说到是必须的,不能站在岸边,作壁上观。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不卑不亢,本分做事,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专权,多请示汇报,多沟通交流。信任一分,就付出十分;即使受到猜疑冷淡,也决不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为自己所在的岗位职责而倾心负责,绝不为某一个人负责,是主人翁,而决不是某一人的打工仔,甚至奴才与影子。

决不与同级争宠。要从工作的角度出发,相互配合,多补台,不拆台。自己的性格迂腐,不好为技巧之机,却也不能过于洁身自好;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减少外界的干扰。处理问题,多角度思考,学会换位思考。说话办事切忌虚华,力求务实。

决不与下级争功。要多为下级的同事创造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培养自己的下级,逐渐成就自己的下级,这是最有潜力的教学资源。推功揽过,为做事与多做事的下级,创设名与利的平台,从而不断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新的一年里,要继续遵循上学期课改的理念,推动学校课改的前进步伐。充分的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模式,为广大教师洗脑。要在教育局的读书活动的倡议下,并以此为契机,在学校内掀起师生读书热的良好的氛围。克服以前那种形式化的东西,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苏霍姆林斯基在《怕夫雷什中学》一书写到:“集体的智慧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读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如果大家不喜欢读书,对书籍冷淡,那么,这不能称其为学校。”

由此看来,读书对学校、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继续稳固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以个别教师为典型,拉动其他教师的不断跟进。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研究,做到资源共享;争取援建学校的在物质,尤其是在教师培训、成长等的帮扶。

第三,以最好的成绩完成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任务。

自己担任着初三历史学科、初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要争取以最好的成绩展现出来。

初三的历史在中考中,平均分不能少于50分(满分60分),优秀率也要力求更多些。;课程已经结束,开学后就可以进入复习。首先是分册复习,从中国历史的复习入手,有两册的内容;世界历史也有两册的教材,需要引领学生温故。这是梳理教材;第二,是分类。将知识点分成类别,方便学生的记忆与掌握。第三,综合与模拟。

初一日记范文第8篇

军训的时候不要吃油腻、辣的东西,肉当然要吃,但别频繁吃太多,不然每天那样出汗、暴晒,毛孔被汗液、灰尘、油脂、化妆品,还有防晒霜堵住,再加上这些刺激的食品,不长痘也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欢迎阅读!

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1“稍息,立正!”教官的口令短促有力,同学们的双眼没了平日的童真,而是一双双坚定的眼神。

踏入求是中学的军训生活后,发生了不少令人难忘的事,就请听我一一道来。

军训中,流汗是必不可少的经历了。下午,烈日当头,我们站在毫无遮挡的操场中练习军姿。大家都挺起了胸膛,迎面向焦阳发起了“宣战”。而我在这“对战”的过程中,可吃了不少苦头。在太阳下站了没一会儿,我的鼻尖上就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镜脚在汗水的“”下一个劲的往下溜。我撇了撇身旁的教官,那只手迟迟不敢抬上来。那就忍着吧!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可谁知,又过了一会儿我手臂内侧也开始汗水直流,所经之处涌现了一股股微微的痒意,我赶忙偷偷地用手臂偷偷地蹭了蹭,即刻偷瞄了一眼教官,见他并没有发现暗自松了一口气。我军训中唯一一次“违规操作”被我就这么“侥幸”的过关了。接下来我可是时刻都按教官的严格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军训不仅有苦,也有甜。在会操表演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操场上进行了消防演习。临近天黑开始了两个营的比拼。大家坐在地上互相喊话,两个营都充满了一种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气势上大家不甘示弱,不相上下。

之后的才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一营是女生表演的舞蹈,她的动作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柔美的舞姿透出她深厚的舞蹈功底。正是如军训般十年如一日刻苦的不断练习才能有如此一段轻歌曼舞。

此次的军训虽苦尤甜,大大的磨练了我们这群“温室”的花朵的意志力。也打开了我们未来三年初中生活充满斗志的篇章。

学好本领,报表祖国,加油吧,求是的学子!

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2军训的号哨早已随着燥热的风飘扬远去,不知不觉的,来这所学校已有二年之久。

军训,好像就是用来磨练人的忍耐性和意志力的。这传说中的开学第一课真是又心酸又有趣。

太阳仿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暴君,以蒸干土地为己任,视军训的人儿为天敌。清晨,太阳也正迷迷糊糊地探出脑袋,寝室里勤奋的人儿早早地起床,穿上整齐的军装,迎接清晨第一抹阳光。

一声口哨响亮地吹起,“集合!”大家快速地跑到自己班的所在地。“今天,我们来站军姿,双掌放于两侧,身体微向前倾……”教官一边讲站军姿的要素,一边调整大家的姿势,军姿真的是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忍耐力,百般无聊下,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数空调室外机……

太阳快热得把人融化了,一天的热浪交织可算结束了,傍晚,几丝夹杂着热气的风缓缓吹来,我们在操场上集合。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同学们团团围坐,银幕上开始放上电影《》,好一段令人揪心的历史。

带着四天的疲劳和惊喜,迎来最后一天的拉练。阳光好像不再那么刺眼,温度也调到了最适温度,大部队豪迈地踏出了校门,一路上,欢歌笑语,一边唱着军歌,一边整齐有力地踏步行走,好像这就是高中生涯那条漫漫长路,有坎坷,有疲惫,更有喜悦时心中的悸动。

不远处传来哨响声,新一届的学生们参加着这开学第一课,一个人的鳌峰亭显得另类的宁静。励志的话语在一个人的时候好像格外的多。当阳光穿过树梢洒在这片天地时,我愿取下一片新叶,未来将它夹进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

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3军训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名词。

在从没有体验它的时候,我特别兴奋。 甚至在昨晚我兴奋地整晚都没有睡着。脑海中思绪万千,期盼着朝霞出来散步。

在朝霞出来散步没多久后,我兴致勃勃的跑到学校里。左等右等,终于,给我们班带队的李教官带着我们开始训练了。

NO。1:站军姿。五指并拢,大拇指按食指第二关节,有力,紧贴裤缝;两肩稍向后张,头正身直;两脚分开60°。只有这样,才可以算的上军姿。吁,我做的有些不对,双手没有用力,两脚间距不够60°…但是,经过教官和老师的耐心指导,终于摆出了一个标准的军姿。噢耶!

NO。2:保持军姿站立。站着站着,我突然觉得自己头晕眼花,还想吐。看看别人,一个个都像一棵棵松柏,坚韧挺拔,如果我在这个时候退缩了,那还对得起教官和老师给予的厚望吗?如果我在这个时候退缩了,那我们初一六班还算集体吗?想起了教官一开始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人生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努力克服它,我们才能取得成功。脑海中想着,心中鼓励着自己,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了休息的时候。

NO。3:学习稍息、立正、跨立。稍息时左脚不要跐地;立正也就是站军姿;跨立嘛,左脚向左移动一小步,与肩同宽,双手背后,左手抓住右手手腕,右手半握拳…呼—我学会啦。

除了苦苦训练,我还收获了一份友谊,学会了团结一心挑战别的班级…

耳畔又回响起那句话:人生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努力克服它,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是啊!只有努力克服才能成功。那么,就让我们把所有的困难化作前进的动力一起向前冲。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4“一二一,一二一……”一年1度的军训研学活动又到来了,这正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精神的好机会啊!

军训一共有五天时间,我总试天刚刚亮不久便被妈妈叫起床了。吃过早饭,爷爷便带我坐公交车来到了我们军训的高中——登封一中。刚开始我还有些兴奋,结果开始十几分钟,我便有些站不住了。我心想:光是站军姿就是这么累了,如果往后再交的话,那也要多么累啊!刚想到这,我便有些不自信了。还好我们的教官不算太严厉,不然的话,那可就惨了。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学习了:站军姿。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坐下起立,蹲下与起立,跨立与立正,稍息立正……还举行了拉歌比赛。拉歌比赛是我每次军训最期待的一个活动之一。每次拉歌时,我都按耐不住快乐的心情了,我以最大的声音去喊去唱。希望我们班获得冠军呢。以至于我的嗓子都特别疼,但是我们班毫无疑问地获得了两班拉歌比赛的冠军。虽然嗓子很疼,但我闻到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每当拉歌比赛结束了。我便知道我们的军训生活就要结束了。

最后一天的会操展示,我们表现得特卖力。可是最后却还只是得了三等奖。虽然我们得奖了,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没能给辛苦教导,我们的教官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

军训结束了,大家就要和教官分别了。在走的途中,我回头一看。那景色可比平常要美得多:红红的枫叶在风儿吹拂下慢慢落下。那火红的夕阳照耀着草地。突然,我的心中萌生了一种复杂的感觉,有快乐,有忧伤,有不舍,有期盼……我想总有一天。我要以优秀异的成绩考入这所学校登封一中。

学生军训日记600字模板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光匆匆,为期一周的军训转眼就要结束,这已是军训的第七天了。

还是与往常一样,换好衣服背上书包,快马加鞭地赶往学校。

由于下午要举行汇演,早上便开启了忙碌的训练。

我们坐在操场上,七彩的衣服将操场点缀地无比绚丽动人。

双手放在双膝上挺胸抬头,即便坐在操场上,也躲不掉烈日的炎炎。汗水将帽檐浸湿,早晨涂抹的防晒霜也早已融化。看着天空中飞过的蜻蜓肆意横行,时而上时而下,快乐无比,使我十分向往。

开始练习脱帽!在教官的指挥下,数千顶帽子又是上,又是下,好像千万朵浪花起起落落。我们专心致志地听着教官的口令,1—2—3—4—5……生怕做错。可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名女生由于脱帽时帽子被头发卡住,没有及时将帽子脱掉,被迫罚下场。

所有人都在尽全力练习,为了下午的汇演谁都不敢马虎。

接下来的训练是起立,坐下。

这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动作,我们却一直反复练习。

坐在我身后的几名女生已经不耐烦了,一名女生说道:“真是的,一直起立坐下烦不烦呐!”

我们开始反复的向别人询问时间,祈求时间过得快一点,时时刻刻都在盼着吃饭……

为期七天的军训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回过头仔细想想,自己失去的只不过是几点汗水罢了,而收获到的,却是它的百倍、千倍——坚持就是胜利,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与信念,坚持到底,必定会成功。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所有人都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没有做不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