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类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JNO-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3-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学科体系。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行业和区域优势,毕业生已成为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分配相互独立,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有集成优势和个性特质,难以更好地适应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效,借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为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的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以高素养、高技能和复合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以学生为本,按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进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质;按气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气象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以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人才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构想
(一)确定核心专业,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按原专业目录同属电气信息类,按现行修订稿(201205)同属电子信息类。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中国气象局与我校共建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专业及我校国际化办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已具备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核心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现有各专业方向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侧重培养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方面的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培养光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这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虽然宏观上满足了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应用各阶段的人才需求,但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融合性较差,培养的人才集成优势较弱,人才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我校需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间的融合与互补,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构想,如图1所示:
■
图1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系
图1表明,核心专业设置智能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三个专业方向,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核心专业在电路与系统方向上融合,信息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智能信息系统方向上融合,通信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信息传输与处理方向上融合。这样,可通过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三个专业协同建设。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模式
根据气象行业和地方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以电子信息工程核心专业为龙头,通过四个专业协同建设,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人才。拟围绕核心专业,优化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两大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三大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四个教学团队(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措施
(一) 优化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我校根据气象事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结合图1所示的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间的关系,构建“宽口径、厚基层、重能力、强创新、显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为发展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育部编)中的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气象特色课程群。其中,四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中的课程完全相同;专业方向课程群中有部分课程相同,其余的不同课程均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专业相融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完全相同;在气象特色课程群中,列入与气象信息相关的气象课程,通过气象特色课程,实现专业类主线延伸;根据专业融合与互补,专业类在对应系统知识层面和与气象信息系统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专业类气象特色内容。这样既能合理地融入气象业务对电子信息专业类所期望的气象特色内容,又能与本专业类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有利实现电子信息专业类气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相同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教学大纲相同、开设学期相同、教学进度相同。
在培养方案中,以课程实验、独立实验、集中性实践环节构成实践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学形式多层次、教学方式个性化、实践时间全程化、实践内容综合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自主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不同实践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灵活多样。
(二)整合与共享优势资源,构建三大实验平台体系
建立统一的专业类教学资源平台,根据专业类中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有电工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央与地方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高校“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构建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经重组的三大实验平台,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应用等多重实验功能,能有效实现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指导性实验与自主实验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公共实验平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能满足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的教学需要;气象特色实践平台主要是为简易气象电子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常用气象电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活动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竞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电子信息专业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师资建设,组建四个教学团队
坚持围绕“建重点学科、创品牌专业、升科研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导向,以“引进、培养、使用、转岗”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留学回国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引进在国外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大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水平,引进生产、研究和开发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门人才;加强专业类师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导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每支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缘结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教学科研和协调能力强,能充分利用教学共享资源,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四)实行人才分类培养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资源融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深化基础、重视实践、强化工程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向“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分流,实行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型人才应具有工程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勇于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创业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创业态度、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及市场管理能力。对这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能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工程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工程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技能提高为重点,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技能型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进项目、进开放工程实践实验室、进电子信息企业和气象业务单位锻炼, 在气象电子信息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出“踏实、肯干、会干”的工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创新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前沿,落实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配备专业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培养:按照“通识为基,创业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拓展课程,通过创业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素养、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自主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聘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策划、自主创业尝试、自主创业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了有学校政策、制度、队伍、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与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培养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机制,保证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为此,我校通过建立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为人才分类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这些配套保障措施的建立,必将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从气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要出发,我校提出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类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气象特色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采取优化专业融合、建立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保证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对我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气象特色多层次分类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郭秀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3]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4]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1-143.
第一条为了加强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规范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经认定合格,取得《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三条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分为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两类,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三级。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管理工作,承担甲级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认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管理工作,承担乙、丙级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认定工作。
第四条甲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和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工程、整改工程和新增防雷工程等项目的设计或者施工。
乙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的防雷工程、整改工程和新增防雷工程等项目的设计或者施工。
丙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防雷工程、整改工程和新增防雷工程等项目的设计或者施工。
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防雷工程的设计或者施工必须由甲、乙级资质单位承担。
第五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和《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分正本和副本,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印制。
第六条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认定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便民、高效和信赖保护的原则。
第七条防雷产品生产、经销、研制单位不得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
第二章资质申请条件
第八条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设备和设施;
(三)从事防雷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四)有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规范、标准等资料并具有档案保管条件;
(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第九条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除了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以上;
(二)三名以上防雷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六名以上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并具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技术人员;
(三)近三年完成二十个以上第二类建(构)筑物综合防雷工程,防雷工程总营业额不少于八百万元,至少有一个防雷工程项目的营业额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元;
(四)所承担的防雷工程,必须经过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五)已取得乙级资质,近三年年检连续合格。
第十条申请乙级资质的单位除了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人民币八十万元以上;
(二)两名以上防雷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四名以上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并具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技术人员;
(三)近三年完成二十个以上第三类建(构)筑物综合防雷工程,防雷工程总营业额不少于四百万元,至少有两个防雷工程项目的营业额不少于五十万元;
(四)所承担的防雷工程,必须经过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五)已取得丙级资质,近三年年检连续合格。
第十一条申请丙级资质的单位除了符合第八条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人民币五十万元以上;
(二)一名以上防雷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三名以上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并具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技术人员。
第三章资质申请与受理
第十二条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乙、丙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
甲级资质的受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乙级资质的受理时间为每年的三月和十一月,丙级资质的申请可即时受理。
第十三条满足本办法第八条和第十一条相应条件的,可以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丙级资质。申请单位需要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申请表》(附表1)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申请表》(附表2);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税和地税)和《法人组织代码证》正、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四)《专业技术人员简表》(附表3),高级、中级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和《防雷工程资格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五)企业质量管理手册和防雷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第十四条满足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第十条相应条件的,可以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甲级或者乙级资质。申请单位除了需要提交本办法第十三条所规定的书面材料外,还需要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现有资质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二)《已完成防雷工程项目表》(附表4);
(三)三个以上防雷工程的用户使用证明;
(四)两个已完成的防雷工程全套技术资料;
(五)由气象主管机构发放的已完成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等相关资料。
第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决定是否受理。
第四章资质审查与评审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初审;设区的市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申请乙、丙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初审。主要审查申请单位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完整,是否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
初审合格的,在《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申请表》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申请表》的“初审意见”栏内签署初审单位意见和加盖印章,并于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将申请表及其他申报材料一同报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初审不合格的,由初审单位出具书面凭证,退回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甲级资质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委托防雷工程专业甲级资质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评审结果后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并颁发《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
乙、丙级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委托防雷工程专业乙、丙级资质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评审结果后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认定通过后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颁发《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
未通过认定的,在认定决定作出后十个工作日内由认定机构出具书面凭证,退回原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防雷工程专业甲级资质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确定;防雷工程专业乙、丙级资质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确定,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评审委员会在评审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到申请单位进行现场考核;评审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提出评审意见。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评审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和评审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对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实行年检制度,并将年检结果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在规定的年检时间内没有参加年检的,其资质证书自动失效,且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年检连续两年不合格的,降低等级或者注销资质。
第二十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满三个月前,申请单位应当向原认定机构提出延续申请。原认定机构根据年检记录,在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取得资质的单位如果发生分立、合并、更名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原认定机构办理资质证的注销或者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取得资质的单位,必须按照相应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将防雷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接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三条取得资质的单位,需要承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外防雷工程的,应当到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不得以欺骗、弄虚作假等手段取得资质,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挂靠、转让《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证》或者《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证》。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归档,向社会公告。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六条申请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认定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单位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二十七条被许可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给予警告,撤销其资质证书,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罚款;被许可单位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挂靠、转让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者资质证书已失效,承接防雷工程的;
(二)超出资质等级或者未经备案承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外防雷工程的;
(三)防雷工程资质单位承接工程后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四)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年4月1日起施行。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条文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为了切实加强我市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建设工程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减少或避免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防雷减灾工作既是防御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雷电危害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防御雷电灾害显得越来越重要。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9号),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支持市气象部门依法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努力提高我市防雷减灾能力。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1、新建、扩建、改建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2)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设施;
(3)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
(4)重要储备物资的库储场所;
(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它场所和设施。
2、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的建设纳入计划,与主体工程或者整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依法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防雷装置的设计方案和相关材料报送市气象部门审核。市气象部门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依法出具审核意见。
未经设计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市气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4、建设单位变更和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二)防雷装置施工跟踪检测
防雷装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根据施工进度,申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跟踪检测,参与分段结构验收。防雷检测机构应对隐蔽工程逐项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隐蔽工程在掩埋前,未经防雷检测机构检测,建设单位不得自行隐蔽。
(三)防雷装置工程竣工验收
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照规定,申请市气象部门对防雷装置工程进行专项检测验收。其中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申请市气象部门对其防雷装置同时进行验收。未经防雷装置专项检测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
市气象部门应当在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完成验收工作,出具验收结论,并建立验收档案。
(四)防雷装置定期检测
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在检测中发现防雷装置安全隐患的,防雷检测机构应及时通知防雷装置所属单位进行整改,直至合格。
三、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把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一)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的企业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的资质认定权限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越出资质范围承接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或者防雷装置检测。
(二)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向市气象部门报告,并积极协助市气象部门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和鉴定。市气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及时报告雷电灾情。
[关键词]气象通信系统 发展 展望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89-1
气象通信系统是指多项业务的组合,包括对气象观测的资料总结、预报预测以及对相关服务产品的收集与分发,它将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测系统和服务系统相连接,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气象业务平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气象综合观测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气象事业、交通事业等多项业务的发展。传统的气象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快速更新的数据发展,必须加强我国通信系统的发展,提高我国气象通信系统的质量水平,提高运行效率。
1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气象通信主要是由莫尔斯通信发展而来,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又经历了电传通信、传真通信、自动化通信,最后发展为目前仍在前进的网络通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自动化通信系统建成,我国的气象通信步入自动化行列。随后的873工程运行成功后,第二代自动化通信系统形成,在提高了系统传输、储备等系统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通信技术;9210工程投入运行后我国形成了第三代气象通信系统,这次过渡将通信系统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相关应用软件并实现了传输监控对气象通信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
2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9210工程为初端的通信业务系统的建设为基础并开展相关业务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气象通信系统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数据作为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信息爆炸、更新快、传输量大等现阶段发展的基本要素要求我国必须加强气象通信系统的建设。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气象通信系统主要是以星型和网状宽带网络系统为基础进行网络覆盖,基本上满足了传输数据的需要。但与该系统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并未作出相应变更,随着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文件名的支持程度低、通信监视客户端问题频出、浏览器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等等,此上都阻碍着气象通信系统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快气象通信系统的建设发展,推动其系统建设与时代同进步,实现气象通信系统的有效建设。
3气象通信系统的设计
我国气象部所采用的气象通信系统设计主要分为硬件结构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两个部分,下面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3.1气象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气象通信系统的硬件建设要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为其长期建设做准备,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其工作效率。通过将多台PC服务器连接成一个集群系统,提高系统的吞吐能力,从而提高硬件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还要通过并行文件系统,将相关资源与文件进行共享与监控,运用集群技术实现对整体系统运行的监控,方便用户进行查阅。集群技术在气象通信系统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还能提供充分的服务,保障服务质量。除以上技术之外,气象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还运用了许多技术,例如系统运用了虚拟服务器将FTP服务连载与HTTP连载进行数据接入,应用LVS技术保证服务器负载的均衡分配,应用TOMCAT容器进行集群,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常运行。
3.2气象通信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我国气象通信系统部分的软件结构设计主要分为数据层、业务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每一层都有其所包含的内容与作用。第一,数据层的数据库建设来源于相关业务单位的数据以及全国各省提供的数据信息;业务层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发、存档及监督实现数据的积累,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应用层由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信息服务、值班记录和广播监视五个方面构成,以保证气象通信系统的数据建设过程的真实性。我国国家级别的气象通信系统主要针对业务层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记录,通过图形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其结果。通过运用CMACast卫星广播进行数据补调,增加省级气象通信系统获取数据的来源渠道。
4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展望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国的气象通信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使我国的气象通信系统与时俱进,提高我国的气象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下文将对我国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发展前景展望。
4.1有机整合资源,合理利用
我国的气象通信系统需要在加强其传输能力的同时,整合宽带网络资源和传输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交换与上下资料传输,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预测,在未来的通信业务发展中,业务逻辑将会成为通信系统的实施系统中心,实现上行资料传输及区域、省际间的资料交换。还要根据业务要求进行数据交换的控制和传输调度,通过提高传输处理能力和吞吐能力,对传输监视和传输质量评估进行数据覆盖。在下行通信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中,对相关的业务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对传输的实时、高效要求较高。现阶段的业务要求必须建立健全高效的资料传输机制,满足各类数据的传输和产品收集交换,更好的为气象通信系统业务服务。
4.2进行系统扩张和升级
经过发展预测可知,国际通信系统将会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展更新而扮演未来WMO信息系统的核心通信中心。由此,我国必须提高对全球实时资料和相关产品技术的掌握程度,拓展数据搜集渠道,进行技术升级。
4.3实时资料元数据服务成为新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时资料的收集越来越成为当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重点。实时资料元数据服务主要是针对实时资料的数据属性、传输特点及其服务方式等相关元数据的信息变换进行描述,并实时进行资料更新,提供变更数据。还要对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并提供相关存储管理和数据应用以支撑元数据。
5总结
总之,我国气象通信系统的发展必须要实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相关技术更新现有技术,改进传统系统建设技术。完善传输质量,实现数据的及时收集与整理。从而提高气象通信系统的服务质量,提供可靠的传输数据。
参考文献
[1] 刘金霞 王慧瑜.省级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传输流程的设计与实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6(14):22-24.
[2] 潘觅.浅析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制作,2012,6(25):12-14.
【关键词】石油钻井 工程项目成本 风险控制
进行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的风险控制,能有效降低石油钻井工程项目使用成本,进一步保证石油钻井工程质量,以便增加石油钻井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石油钻井施工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石油钻井工程中受影响的因素,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有效降低风险出现概率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 石油钻井工程概述
石油钻井工程就是在专业人员及科学的施工方案的指导下,利用专有的设备按照勘探的设计向地下钻进,而后将相关的测试仪器放入钻井内,进而用于采集录取地下地层的油、气等资料,一旦确定地下储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就必须建立油、气安全生产通道。石油钻井工程作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工程,是一项投入最大、耗资最多的工程,其中仅仅是钻井的成本就占据了总成本的2/3左右,因而石油钻井工程成本将直接对石油的勘探开发效益造成影响。而且石油钻井工程属于地下工程,地层地质环境难以预测,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极易造成钻井成本发生变化,增加成本上升风险[1]。
2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风险因素分析
2.1 自然风险因素
2.1.1气象条件
所谓气象条件就是指自然现象,具体指一个地区长久时间各类天气过程的综合体现。气象极具地域性,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气象条件。一些地域气象条件良好,自然灾害就发生较少,一些地域气象条件恶劣,就常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若是石油钻井工程在地域气象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施工,就会导致成本上升概率增加,甚至给工程施工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2.1.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与石油钻井工程成本风险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地质类型、水文条件、岩层工程力学性质、地质构造等方面。地质条件直接对石油钻井工程施工效率及施工安全产生严重影响。而石油钻井工程属于地下工程,地层地质环境难以预测,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极易造成钻井成本发生变化,增加成本上升风险。
2.1.3施工现场条件
石油钻井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复杂且工期长的工程项目,对施工现场条件要求比较高,施工现场条件不理想或不符合要求就会导致石油钻井工程成本上升。如施工现场交通不便,导致物资、材料不能按时达到,致使成本增加。
2.2 技术风险因素
2.2.1钻井测量
精确测量钻井能为石油钻井工程的提供基础保障。由于石油钻井工程具有特殊性,这就加大了钻井测量难度,对钻井测量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石油钻井工程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会导致钻井测量不够精确,给钻井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阻力,从而增加钻井成本。
2.2.2钻井设计
任何一项工程的设计都至关重要,石油钻井工程更是如此。钻井设计的科学、合理能为钻井工作施工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钻井工程属于地下工程,主要在地层中进行,虽然当今的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都非常先进,但是对地质地层状况了解仍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准确的地质数据。还有就是人为因素,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设计存在不足或缺陷,这些均会造成钻井工程成本上升[2]。
2.2.3钻井工艺
石油钻井工艺十分复杂,导致无法及时得到更新,因而进行钻井作业时采用的仍是较陈旧、落后的钻井工艺。这些钻井工艺没有较高的先进性指标,其工艺流程也较为不合理,操作安全性也并不周全。这就导致石油钻井工程生产力低下,从而造成石油钻井工程成本增加。
3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措施
3.1 自然因素控制措施
3.1.1增强防范恶劣气象条件的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气象预报资料,以便合理制定防范措施。如酷热季节和低温季节,应提前做好降温防暑与保温防冻工作,并根据气候特点提前进行物资储备。
二是通过保险公司投保的方法,降低、转移风险损失。选择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让其负责并承担石油钻井工程成本风险,通过这种形式将风险转移,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是通过签订合同,分散风险。在进行工程合同签订时,应提出合同双方都满意的条件,并将发生风险双方分担比例明确在合同中,且合同双方都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承担风险责任。
3.1.2加强认知地质条件
石油钻井工程施工前,必须充分收集施工区域地质地层结构数据,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对施工现场地质地层结构、水文地理进行详尽的勘探检查。然后对收集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为石油钻井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应加强钻井施工人员的对地质条件的认知,防止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而出现风险。
3.1.3合理选择施工现场,科学布置现场设施
石油钻井工程通常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艰苦,若是不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就将给施工带来较大的阻力。钻井工程负责人员必须先对施工现场环境有全面的了解,以合理选择施工现场,科学布置现场设施,确保钻井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技术因素控制措施
3.2.1加强提高钻井测量水平
石油钻井测量工作对整个石油钻井工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石油钻井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钻井测量前,应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钻井测量时,必须对周边环境与气候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而后根据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研究,并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钻井测量工作。
3.2.2科学设计钻井与合理选择施工工艺
一是钻井设计是钻井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进行钻井设计时,必须按照勘探结果并结合相应的条件进行设计工作。保证科学设计钻井,从而降低钻井事故发生率,确保石油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是必须在制定的钻井方案中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并反复进行分析论证与经济比较,从而优中选优,以便达到减少工程费用的目的。并且应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合理控制施工材料。
3.2.3提高施工人员操作水平
施工人员是成本风险控制的主体,其操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石油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及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与综合素质,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工程操作规章进行施工操作,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
4 结语
总之,做好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改造,不仅有助于石油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降低石油钻井工程的成本风险,还能增加石油钻井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立苹.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关键词]气象防雷;技术;前景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84-01
1 气象防雷装置的基本结构
防雷装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通过避雷针、避雷塔等防雷装置对观测场内装置进行防雷的直击雷防护。其次通过套用金属管道和保证安全距离等防止雷电的反击和雷电波浸入;最后就是保证雷电流良好入地的接地装置。
2 防雷技术的工作风险的控制措施相关的措施如下
(1)要有很完善的保障安全的系统措施及其应急处理事故的紧急处理系统,除了定期的去检查那些安全防护设备以外还要多多留意金属设备和静电的那些部分,并加强对它们的检查和管理,而及时处理好地面那些连接松拥牡胤交岣加保障安全。(2)要注意雷电流(波)对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按照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规范要求进行防护,特别是在雷雨的发生前和发生的时候,要更加小心谨慎的对电子设备进行检查,争取早点发现问题早点解决问题,以此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在项目开工前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多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估:(1)通过分析在项目所在地区的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灾害物征等计算遭受雷击的概率;(2)根据设备分布及重要性,分析计算会产生哪些雷击风险问题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3)整体的分析一下整个防雷系统的问题,并尽可能的提出一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方案。(4)系统的分析雷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不良的后果(5)想出降低雷击风险的方法,还有对雷击风险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和建议[1]。
3 防雷技术的定位
防雷工作在所有的气象工作里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体现在在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气象防雷工作中防雷检测机构的社会定位也是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不是生产性的部门,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把对社会的责任当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是整个的气象工作系统中气象防雷技术是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现如今这个技术在防雷工作的系统的建设以及规范管理等一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突破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里,由于工作人员在有些地方没有严格的按照管理制度去实施,防雷技术的工作没做好,这就造成了防雷装置起不到真正的防雷效果,给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也就说明了在进行气象防雷的工作时要求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定位,这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与此同时,气象防雷的相关部门是属于事业单位部门也不是什么盈利部门,也就是这样这个部门并不会像企业一样以营业利润作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国家部门,这个部门保障了气象防雷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它们能理想的生成和实施[2]。
4 气象防雷工作的投入要点分析
投入安排是气象防雷工作里第二个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项目,有如下几点要做到:(1)加大防雷知识的宣传投入,建立防雷工程示范点,全方面的普及雷电防范知识。(2)气象的防雷工作技术的规范化的投入。最主要的目地就是让防雷技术相关的实施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防雷工作的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并要求他们严格的按照标准规则去工作,减少因为未按规定进行防护而造成的损失。(3)我们还要做好气象防雷相关监测系统的预警的科研投入,这是为了进一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先进的精密仪器出错率也会很低,这样在保证信息高度准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得到的信息来减少雷电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保证了雷电的预警以及相关的科研投入也就是保障了气象防雷技术的稳定实施。(4)对气象防雷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及其对他们教育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防雷工作人员有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极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心,这样才能有效的去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养那是必须进行的一步[3]。
5 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建议
伴随着气象服务知识突飞猛进的发展,气象将被运用于多个领域。气象分为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工程服务两个方面:气象信息服务主要是为大众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气象信息,有效合理的安排我们的生活以及改善环境;气象工程服务主要是为了加强气象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更全,同时也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气象防雷技术在今后会朝着技术发展以及预测预警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为在事中和事后控制都不如在事前对发生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避,气象防雷作为一种在事前预测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雷电测报的技术以及事前预警预测的技术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其次,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做好事前的工作总结以及借鉴以往的不足不断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成果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进,避免在前期重复犯过往的错误,要不断探索新道路,这样,气象行业可以实施总体规划、上下协同以及分层实施的道路,使其不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都能确保信息的高度流通和统一,同时也可以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工作的有效和高度的配合,以免重复工作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再次,要倡导气象防雷内部的竞争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如何加强工作效率提高质量是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样也使许多激励机制以及评估机制的创新得到了发展。最后,在未来的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保证气象防雷理论的敦实以及对于理论结构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 总结
现如今我国的防雷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实际上在有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气象防雷技术的研究发展中我们必须注意要朝着更加扎实的防雷技术理论以及完美的仪器设施的完整的体系的方向看齐,在理论的指导下使其价值在实践中慢慢体现出来。防雷技术的优越发展也间接的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要给予这个工作极高的重视,把握好防雷技术工作的要点,加大投入,让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保障人民的利益,造福于社会。
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以知识经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来严格制定气象防雷工作的发展规划,进而不断修订和实施,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气象防雷预测专业团队,保证防雷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进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气象防雷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比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的工作在部门内部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最后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作为目的,让气象防雷甚至是整个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万瑞,刘耀武.气象服务发展战略有关问题探讨[J].广西气象,2006(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07〕49号),加强气象服务基础建设,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切实做好我省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我省地处沿海和黄河下游,是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类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6%。干旱、洪涝、台风、暴雨(雪)、雷电、冰雹、大风、大雾、霾、沙尘、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山洪灾害等也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突发趋势,各类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产生的影响将日趋加重。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风廓线仪系统、水汽监测网(GPS/MET)、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网,以及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生态环境等专业观测网,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监测系统。重点加强灾害多发区、农业区、林区、渔区、沿湖、沿海、沿路等区域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和半岛城市群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网建设,增加监测站点,提高监测精度。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切实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特别要做好主要城市、近海、湖区、矿区、林区、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库以及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进一步完善包括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雷电、人工影响天气等专业的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探测信息和预报预测技术,提高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重点加强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台风、暴雨(雪)、大风、雷电、冰雹、龙卷、大雾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时效和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多灾种预报预测机制,加强对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灾害预报的会商分析,切实做好影响我省的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覆盖面。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加快全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拓展全省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专业信息网站、电子显示屏和气象灾害警报接收器等功能,建设面向城乡不同群体的预警信息接收子系统。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快中国气象电视频道在我省的落地,做好与全省有线电视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和公共服务网站的对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以及在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城镇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或悬挂规范醒目的警示标志等设施,及时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对公路、铁路、航空、内河与海上运输、海上作业、生态林业、滩涂养殖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及时准确暴雨(雪)、雷电、大雾、大风等灾害预警信号。高度重视对农村、山区、社会弱势群体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切实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处置气象灾害和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工作中的职责,制定灾害预防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分析和发现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加强针对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等区域的防洪抢险、防台风、防风暴潮等预案演练。特别是针对跨地区的大范围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以及海上、陆地灾难搜救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气象灾害调查、风险评估、处置决策、技术培训、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学校、医院、社区、宾馆、旅游景点、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依托群团组织、红十字会、基层社区等,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和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健全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及时传递预警信息,报送气象灾情,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常识。
(三)强化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大力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工程,加快移动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配备先进的移动气象探测设备,建立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增强气象灾害现场信息传输与灾害处置的指挥调度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加强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防汛抗灾工作,认真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强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程,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快省级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和鲁西北、黄河三角洲、济南南部山区、半岛丘陵地区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全省立体化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要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基础上,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不断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域,开展针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以及人工消雨、消雾、防霜冻等科学实验。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根据当地实际需求给予经费保障,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全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我省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及其造成的灾害损失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相互关系、成因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做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根据各地气象灾害特点、发生发展规律和防灾抗灾能力,制定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隐患排查与整治,定期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山区、港口、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巩固防灾减灾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海堤、水库、防汛设施、城市防洪排洪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建设,严格按照有关建设标准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和完善重要基础设施、重点区域的监测监控系统,切实加强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库、重点水利设施、重大油气输送与储运设施、重要水上和陆地交通线路、重要通信枢纽等基础设施的监控,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设施的除险加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大力推广应用海洋天气警报系统,提高海上船舶、作业平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能力,加强沿海地区防风、防浪、防风暴潮等工程建设,切实增强防御海洋气象灾害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城市功能、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气候影响评价与可行性论证,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适应和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制订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落实责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加快建设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3号文件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52号),切实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认真落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省级气象灾害与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气候变化应对等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引进开发与本地业务化以及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突发灾害性天气、海洋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用技术,发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业务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联合攻关、优势集成,学习借鉴国内外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建设,促进防灾减灾规范化管理。加强与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相衔接的相关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建设,并完善相关实施细则。认真落实《*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加强气象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加快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大力推进国家、行业和地方气象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应用,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我省涉及气象领域的各项活动,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公共气象信息传播设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尽快将我省各部门的气象探测设施和探测资料统一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布局,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预警信息、应急气象服务、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关键词 中卫市;化工企业;防雷工作
中图分类号 TQ0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18-02
近几年,中卫市人民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成效斐然。中卫市境内5个工业园区新增中小化工企业20余家。这些企业的建立、生产,为推动中卫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企业防雷防静电安全技术措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2010年6月,中卫三雅化工有限公司因液体流动产生静电发生爆炸;8月2日,中卫香山机场遭雷击,航站楼内德国进口的重要设备被雷击毁,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机场停业2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有明确规定,但各企业因种种原因,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着侥幸心理,防雷社会管理部门监管又不到位,致使企业防雷电安全生产源头上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技术规范,积极有效采取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静电防护等技术措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从源头上消除防雷安全隐患,是防雷减灾工作的需求,也是安全生产的需求。
1 中小化工企业防雷技术要求
化工企业按其危险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爆炸危险场所,第二类属于火灾危险场所,第三类不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10版)规定: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三类。火灾危险场所、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及其它防雷装置应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就中卫市辖区内的化工企业而言,大部分具有爆炸、火灾危险场所的中小化工企业属于建筑物第二类防雷类别;考虑到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和这些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生产或使用易燃易爆物质的情况,我们将有些不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防雷类别按第三类划分,但防雷技术措施按照第二类建筑物防雷类别对待。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及有关规定:第一类及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直击雷防护、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防护及静电防护的防雷技术措施。具体步骤如下:
1)化工企业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源头论证);
2)化工企业防雷设计图纸技术审核(设计把关);
3)化工企业隐蔽工程跟踪检测(施工监督);
4)化工企业防雷工程竣工验收(投产核准);
5)化工企业年度防雷防静电安全检测(动态管理)。
2 中小化工企业在防雷社会管理和防雷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防雷社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问题1:具有爆炸危险场所和火灾危险场所的中小化工企业属于建筑物第二类防雷类别。企业在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之前,首先应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进行雷击灾害风险评估,从而确定直击雷、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静电防护的具体措施。但90%以上的化工企业未按防雷办事指南流程进行报建,有效防护的措施难以保证。
问题2:化工企业在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时,首先要提供设计单位的防雷装置设计资质证和防雷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由于防雷社会管理部门把关不太严,致使没有按规定取得防雷设计资质证的单位和没有按规定取得防雷设计资格证的人员也从事防雷专业设计,防雷装置设计不全面、防雷措施简单化、防雷电波侵入及防雷电感应措施不到位,企业防雷安全生产从源头上就存在着隐患。
问题3: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这是综合防护雷电灾害的目的。但有80%的化工企业对雷电防护工作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外部防雷装置接闪器保护范围不够;内部防雷装置避雷器或浪涌保护器(SPD)多级保护的技术要求执行不好,太简单化,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但防雷工程验收却
通过。
问题4: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应符合《防雷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办法》,但有的防雷工程不是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单位和技术人员设计施工,无资质,超越资质范围设计施工的现象还经常
发生。
2.2 防雷技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检测覆盖面不全。二类防雷建筑物应每半年检测一次,三类防雷建筑物应一年检测一次;大部分化工企业防雷装置都能定期检测,但仍有个别单位拒绝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
问题2:检测项目不完整。在定期检测中,直击雷装置、雷击感应防护装置、雷电波侵入防护装置、静电防护装置和综合布线均是检查检测的对象。但实际检测中没有按照有关规范全面检测。
问题3:化工企业防雷类别的确定不够合理。目前,由于对化工企业使用原料和产品特性了解不多,为操作方便,在定期检测中不分企业性质,都划分为三类防雷类别或都划为二类防雷类别,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
问题4:检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还不高。由于化工类品种繁多,尤其是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及半成品更多。加之,检测技术人员许多没有系统学习防雷专业理论知识,对防雷检测技术服务掌握不全面,对化工材料的化学特性了解更不多,致使对化工类企业的防雷检测技术要求不能全面掌握,防雷检测技术服务质量不高。
3 进一步加强中小化工企业防雷社会管理和防雷技术服务的思考
3.1 加强防雷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宣传
近年来,中卫市气象局做了一些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得到了贯彻执行。但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气象部门要转变观念,把防雷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确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防雷工作的出发点,大力加强防雷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改变以往注重行业内部管理而忽视社会管理和对外宣传的作法。气象部门的宣传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引起政府关注和重视,形成全社会关注科学防雷工作的局面。当然宣传工作要注意方法和效果,事实证明利用媒体加强雷灾事故宣传效果很好。近年来雷灾事故特别是雷击导致财产损失的事故非常多,许多雷灾事故我们内部知道,但政府社会了解不多,当前要着力解决雷灾事故消息不畅的局面,像重视基本业务一样重视雷灾信息的获得和调查,把雷电灾害的严重现状公示于众,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最终在社会大众中形成科学防雷的正确观念,使企业领导真正从心里认识到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为防雷工作打好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3.2 切实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赋予了县级以上气象机构进行防雷社会管理的职责,市气象局成立了法规科和气象行政许可办公室,为防雷各项工作保驾护航,推动了防雷工作的快速发展。但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力度还不够;社会管理巡查的覆盖面不宽;执法人员畏难情绪严重,放不开手脚;有的工作态度还不端正,没有从推动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岗位职责,而是推一下,走半步,不推不动;这对切实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十分不利。调整执法和气象行政许可人员,加大行业防雷社会管理力度,防雷安全涉及面越来越广,化工企业的防雷安全事故常有发生,重大事故也时有所闻,是防雷工作的的重点领域。按照法律法规赋予气象主管机构防雷行政管理职责,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减少雷击事故,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加强监管。在有违法行为发生时,从源头上及时依法行政,纠正违法现象,推动防雷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3 加强学习培训,尽快提高防雷各岗位业务人员技术素质
化工企业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化工企业防雷设计图纸技术审核;化工企业隐蔽工程跟踪检测;化工企业防雷工程竣工验收;化工企业年度防雷防静电安全检测是防雷技术服务的几个重要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环节技术服务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防雷技术规范,还要系统了解不同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企业使用、生产、储存、运输的不同化学原料、半成品、成品的位置和路径要成竹在胸。只有这样制定的防雷工程设计施工方案、雷击风险评估报、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技术评价报告、隐蔽工程和各类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才能系统,才能保证质量。为此,加强各岗位人员技术培训,尽快提高防雷各岗位业务人员技术素质,是有效做到防雷减灾工作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10年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