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故事

品德故事

品德故事范文第1篇

一、多渠道开发故事,有效充盈品德教材

故事让抽象的道德教育更加形象具体,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材中除了个别几课有专门的“故事屋”栏目外,其他大部分都以图片为主。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其他的渠道去找寻故事,甚至是自己编写故事,创造故事。

1.留心生活,撰写故事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留心生活,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故事带入课堂。

在执教《我长大了》一课时,笔者发现,班中有部分学生很会做家务,在家非常懂事,而有一些学生却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己的事情还是不能自己做。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将学生的生活点滴提取出来,撰写成故事,呈现于课堂中。“同学们,他呀圆头圆脑,胖乎乎的。在家里可是爸爸妈妈的得力小助手呢!他会……大家都夸奖他长大了。你们知道大人们为什么说他长大了吗?”

正因为是班中学生的故事经过提炼整理而成的,所以,很有信服力,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当学生展开讨论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认识到了成长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身体上的长大,更多的是指知识的增多、生活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

2.依据兴趣,改写故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所以,同样是《我长大了》一课,笔者将上例中的生活故事编写成了一个童话故事。将故事的主人公定位为一群可爱的小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生大声喊:想!)讲什么故事呢?看!(师出示一张可爱的卡通小鸡图)

师:对,老师今天就来讲一个《小鸡长大了》的故事。请边听边想:鸡妈妈为什么说小鸡长大了?(师讲:《小鸡长大了》的故事)

低段的学生喜欢各种卡通人物,喜欢听各类童话故事。因为很多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总是能带给学生们无数的欢笑和快乐,所以,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依据教材,补充故事

我们的教材故事不多,但图画很多,那么我们何不将这些“画”变成“话”呢?

记得在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时,笔者将教材中的两幅关于森林的插图串联起来,编了一个《森林王国》的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胖乎乎的大熊猫,特别爱吃竹子;有可爱的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总抱着根胡萝卜;有脖子长长的长颈鹿……有一天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笔者还在故事中融入了该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还学了知识。

有时,笔者还让学生参与搜寻故事。如《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其中故事屋中“年”的故事仅仅就几幅图片。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家去问爸爸妈妈有关“年”的传说。结果,课堂上学生们七嘴八舌,讲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而且个个都讲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故事交流会中,学生们快乐地接受着新授知识。

二、多形式演绎故事,有效落实课堂教学

品德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故事教学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让品德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改变这样一种认识:凡是故事都是要去说的。在我们的品德课上,我们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去猜故事、写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演故事,给学生看视频故事,让夸张的表情、动作来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思维。

案例:《孝敬父母》一课――

大元帅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他为生病在床的母亲洗尿裤、吸痰的事迹,总能触动孩子稚嫩的心弦;小小子路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八岁孩童吴猛恣蚊饱血……这些故事总能让学生的内心深深震撼。这些感人的故事资源,我们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演绎,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1.听故事,让动情言语激起情感涟漪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但“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马卡连柯语)当我们老师在深情讲述“的故事”时,往往会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会有随之相伴的表情、动作,会有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就情景交融地勾勒出了故事中的场景,自然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

2.读故事,让灵动的文字直击心门

文字往往带着灵性,能把人带入另一个境界,让人陶醉。当学生充分地读,细细地品味故事时,他们被那些朴素的文字深深震撼。子路、王祥、黄香等人的行为与学生产生了心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此时,教师又恰到好处地安排学生书写感受,那深深的感动、浓浓的敬意都通过流淌的笔尖传达了出来。

3.看故事,让动态的画面感染真情

亲耳听闻,不如亲眼目睹。现如今,网络资源的充实,让我们很轻松地就可找到各种视频故事。就算没有直接可用的视频,我们也能通过高超的信息技术进行改变、创作。当我们将静态的故事变成动态的画面时,学生们不仅听到了故事,还冲击了学生的视觉,当多种感官都被调动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碰撞也变得激烈,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故事背后的意义。

三、多角度利用故事,有效延伸品德课堂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换个角度去看,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当故事带着它特有的趣味性融入我们的品德课堂时,我们也多角度地利用了它。我们不仅让故事的内容巧妙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帮我们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而且,我们还利用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制作成形象卡,用于书写,用于奖励。

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我们编写了一个《水的自述》的故事,用水滴的口吻讲述了水的重要性、水资源的严重匮乏。课的结尾,教师分发给各小组一张由卡纸制作的可爱“水滴”,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节约用水写在“水滴卡”上。这小小的水滴卡让学生觉得可爱、亲切。同时,这个小水滴,又让学生时刻想起那个故事,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时刻提醒学生要节约用水。

又如:不少故事中的动物形象,由于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已经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公众形象,某种精神的代言人。所以,我们决定利用这些故事形象来开展课后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落实课后践行。

当学生能坚持勤奋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时,我们就奖励他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鼓励他继续努力;当学生有进步时,就奖励他一条跳跃的“小鲤鱼”,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当学生三心二意,做事马虎时,我们就用一只贪玩的“小花猫”来提醒他……我们还用一些形象来进行中队命名,将这些故事形象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之中。

品德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 情感 共鸣 感悟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现行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如果利用好故事材料,围绕故事展开教学活动,对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充分发挥故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通过故事调动学生兴趣,引出下一话题

在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课时,教师出示故事《第六张饼》:

有个人饿了,买了一摞饼,一口气吃到第六张饼才算饱。他摸摸肚子,沉思半晌,若有所悟,十分感慨,自言自语道:“早知道吃下第六张饼就饱了,何不一开始就吃这第六张饼呢?我还能省下那五张饼的钱呢!”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教师简单小结,由故事转向学习:“我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的,同学们都是先完成了小学的学业,才进入初中,先学会了自然数,才学小数、分数,先学会了拼音,才会念长长的课文,先学会了字母,然后才开始学单词、句子、语法、课文。假如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就讲代数,行不行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显得过渡自然,不突然。

二、故事促情――把思想品德教学与故事合理的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适应学习》一课时,先出示故事。

故事一:独生子小舟家庭经济富裕,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期望他早日成材。小舟在小学时有爷爷的辅导,表现不错。自升入初中后,因为爷爷没有能力辅导他了,所以他很快出现了情绪低落,而且对学习焦急忧虑,有时甚至神志恍惚,坐立不安。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故事二:小萌上小学的时候有个习惯,每次做完家庭作业都要妈妈检查,妈妈每天晚上还要帮助小萌复习当天的课程,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因此,小萌在小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初中后,妈妈要求小萌自己完成这些事情,可是小萌从来没有主动复习和预习过,写完作业也不检查。没有了妈妈的帮助,她感到不知所措。小萌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分析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们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用教科书上的小故事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僵硬化教学

故事:进入中学,杨亮与小学的好同学、好朋友分开了,不免有些失落。来到了新的班级,见到陌生的同学,杨亮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这几天,我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过去与好友一起学习、玩耍的景象,经常想起过去在班里像条鱼一样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现在,面对新的班集体,与新同学接触,我却常常不知所措。现在,我能在新的班集体中找到像以前那样的好朋友吗?”

教师:我们告别昔日的同窗好友,来到中学这个新的环境,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结识了新同学,认识了新老师,建立了新友谊,在这个新环境里,你很快就可以找到另一个属于你的天地。在你的世界里,没有损失任何东西,反而又增加了很多好朋友,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开心呢?若想结识新同学,让同学走近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可以先向同学敞开心扉,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对新同学说声“你好”,可以主动给周围的人送去一个善意的微笑,也可以做出一个友好的动作,这样你会很快拥有友谊。

具体活动如下:

(1)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自我推荐,让别人更快地认识自己。

(2)学生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提醒每一位同学要突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及个性中的特别之处,比如常用动作与语言。

(3)最后,大家一起鼓掌以示对勇敢自荐者的鼓励。

教师总结: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良好友谊的开端。能很快地记住身边同学的名字是一件很开心也很有学问的事。现在,让我们从彼此的名字开始,再次认识,再次了解!

品德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故事教学;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我常常给学生讲故事,故事虽小,但作用不小。它不仅会给思想品德课平添几分乐趣,还能揭示道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怎样讲故事,才能使课堂效果更好、更精彩,并做到事半功倍,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讲故事只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课堂上讲故事,不能胡编乱造、没有目的,更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上的气氛,而是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这节课,一连串讲述了七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下课铃就响了。试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没有?很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节课完全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所以,讲故事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故事的时机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把握讲故事的时机?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预先考虑到在哪个环节讲故事,在讲述故事之前必须提前进行必要的准备,达到衔接自然,讲完故事后要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故事的熏陶,领会教学内容;二是课堂教学中突然想到的故事,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穿插,不能起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娴熟的应用讲故事的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节课,我刚在黑板上写上“难报三春晖”的课题,就有一部分同学发出“尖叫”声,如此可见,许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意见特别大。在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教学设计的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孝敬父母的理由,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灵机一动,讲述了以下故事:

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的爸爸因车祸高位截瘫,后来父母离婚,年仅十岁的她就挑起了照顾爸爸的重担。上初中的时候,她每天四五点钟起床,给爸爸倒便盆、穿衣、洗脸,烧火做饭,有时顾不上吃早饭就去上学。放学回家要做饭、洗衣、收拾房间,晚上九点以后写作业。周末和假日她还要种地。他一直这样照顾爸爸,但是从没有向别人提起家里的困难。在学校,她的成绩特别优秀。根据故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小女孩的朋友,你觉得小女孩该这样做吗?”同学们听完故事后,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表示要向女孩学习,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针对课堂的转机,我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为父母做的有意义的事”。有人说,我给妈妈端过药;有人说,我给爸爸洗过脚;有人说,我给爸爸妈妈洗过衣服等等。就这样,同学们都明白了要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自然就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选择故事

(一)教师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所以,故事的真实性是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要求,真实性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否则,思想品德课就变成了说教,不能取信于学生,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主要以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真实故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师要注意故事的生动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故事进行认真的理解,与故事形成共鸣,讲述故事时要真情流露,这样才能感动学生。因此教师要对故事进行选择。故事要有趣味性,要生动感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我选择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沉刚毅的故事,直接冲击学生的心灵,感动学生,让学生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另外,能够引起学生同情心的故事,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故事要注意短小精彩。

我们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根据故事可能承担的任务,合理的安排故事的篇幅。一般的原则是“短小精彩”,尽最大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故事精彩,而不能浪费时间。

品德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故事教学法 运用形式

一、缘起,初中思品“故事教学法”的背景

传统思品课中教师只单纯地灌输说教,重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机械掌握,学生被当做是承载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认知轻情感;同时,这种教学过程还把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教师只以教书为己任,只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轻视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重教书轻育人。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厌烦,进而削弱思品学科独特的德育优势。

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形象思维,他们对现象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不足;他们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主体性和生长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探究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据此,笔者积极探索将认知和情感活动相结合,益于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内化道德,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故事教学法。

二、初探,故事教学法的内涵

故事教学法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个体差异、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将丰富的故事材料整合为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呈现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科学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并非全故事和低水平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故事的应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编排和设计融于学科单元中。故事情境的创设旨在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实践呈现到教学中,而课堂中巧设有效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指导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整合,故事教学法的形式

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故事列举法

“故事列举法主要指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以说明某个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或重难点问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地揭示问题实质,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作为举例的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而创作的故事,故事在此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为说明问题,因而不必过于繁琐,只要能点明问题即可”[1]。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七课第三框《磨砺意志做自己的主人》,为达到“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乐于助人的精神,自觉从小事、从今天做起,今日事今日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选取了陈蕃和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即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脏乱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提问学生得出的启示。

2.故事讲评法

该法侧重于评价故事,但这之后更要深入揭示隐藏故事背后的意义。可见重点是教师如何以故事为支撑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讲故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评价问题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给予有效指导。

3.故事讨论法

该法的运用通常是在教师讲述完某个问题后,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讨论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故事教学法。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二课第一框《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为实现“集体的成就来自每个成员的努力”的知识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确立集体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六(2)班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争取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培养学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请三个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小品故事《运动会前》,即:

生1:要参加。平时跑步是挺快,但不能小看对手。要利用课余时间找体育老师帮忙多训练,争取为班级得奖。

生2:是老师和体育委员的事,我没有体育特长,与我无关。好多人都没参加,我也不参加。

生3:上次参加了,跑得很辛苦也没得奖,参加了也不会得奖,这次就不参加了。

为引导学生归纳“集体的荣誉来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努力,要多为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设置了小组讨论:就小品中某位同学的表现发表看法,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由于课堂需要讨论,为防讨论时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所选择的故事要有一定难度。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相应评价。

4.故事实践法

故事实践法是指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而依据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又可以分为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划分为:

把故事当做工具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故事教学法只是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工具性存在。

把故事当做教学内容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这里的故事被当做是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在活动中,将故事和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

把教学过程故事化的教学活动。这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故事,学生在体验相关活动后,转换生活角色,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从上述概念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体验生活,提升素质,特别适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

品德故事范文第5篇

浔北分校五年(2)班 方敏

指导老师 吴再立

今天,我放学回家,在家楼梯内发现了一个东西,看似手机,我最初以为是手机壳,漫不经心地踢了一下,发现真是部手机。拿起来一看,哇!是苹果机,名牌的耶,微薄触屏,价格听说要三、四千哦。我把那部手机捡起来,四处张望,也没有人,就且带回去吧。路上,我想:“如果把这部手机占为己有,那多好!可以看小说,可以进入4399王国,可以造梦西游,可以玩转微博,可以狂飙QQ飞车……这可是微型电脑,自己一个人猫在阳台上,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就不用跟老爸抢电脑啦。把原来的手机卡拿掉不就完了,天知地知鬼知。呵呵,太爽了!”想着想着,不禁偷偷地笑出声。

不一会儿,爸妈便回来了,我赶紧把今天捡到手机的过程和他们说了。爸爸笑了,说:“鸡棚下哪来蚯蚓巴(闽南话,挺押韵的哦),准是我们楼下的叔叔阿姨们掉的,要还给人家。再说了,不义之财不能要,即使是他人的,我们捡到了也要奉还。”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我看看手机的电话号码,希望找到失主,但全是电话号码,不知是打哪个好。我不知所措了。妈妈说:“要不去问问人家有没有丢了手机。”我说:“总不能挨家挨户地问吧。”爸爸开口了:“我们又不想要人家的,就等着,失主发现手机没了准会打电话过来的。”许久,有人打了电话过来,爸说:“应该是失主打来的吧,你去接一下。”我赶紧去接,不出所料,真是失主。我示意失主到我家来领手机。不一会,从楼下跑上人来,原来是二楼的阿姨,我把捡到手机的事情讲给她听,她十分感动,说:“谢谢你,小妹,你真是个好孩子。”

品德故事范文第6篇

德化六中初二(10)班 赖越自

指导老师 郑秋菊

如果说家庭是田园,我是小苗儿,那么家风便是阳光,而家训便是雨水。要想茁壮成长,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训很简单:“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小时候对挂着墙上的“善小而为 久之成大德”这九个字并不能理解。但我却依稀记得上幼儿园时的那次家庭故事会。大概情节已经忘却,但是其中的道理却记忆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动物,它们的善行也绝不会白费。做人也是一样,“积小善可成大德”。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埋下了“善”这颗种子。

小时候,我经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锁在家里,通过见方的窗户只能看到窄小的蓝天和细小的风景,这样,家风家训对我们的成长就更是至关重要。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优良气质很大部分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认识到这点的,所以他们总是尽力以身作则。不苟言笑的父亲更是以此为准则,细微地影响着我们。

小的时候,爸爸经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学。有一次,他嘴上说着得赶紧回家加班赶一份材料,可车的速度丝毫未有半点逾越。就在我们要过的时候,黄灯却刚好亮了起来,爸爸稳稳地刹了车……还有30秒,我看四周没警察,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周围都没人,过去吧?”“那红灯还是亮着的啊!”预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他认真地答道,眉宇间满是庄重与神圣。当然,类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爷爷是村里有名的义务厨师,村里家家户户办喜事大事找他当厨,他总是积极帮忙;叔伯姑婶也个个是勤劳朴实、自力更生的模范……

一路上,我仔细回味着爸爸的话语,我的心恍如被洗涤一遍了。的确,大与小是相对。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细小的事,最终只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品德故事范文第7篇

德化六中初一(2)班 赖晓洁

指导老师 陈秋桔

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眷恋的港湾,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我们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颜氏家训》中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意思是:“我们所说的可以治国的人,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对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体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的,还没有这种先例。”孟母为使年幼的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迁移;孔融六岁就懂得给长辈让梨,谦逊有礼;岳母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岳飞背上刺字,愿自己的孩子精忠报国……自古以来,便有许多“家庭教育”的典范,供人借鉴,引人深思。

我虽出生在普通的百姓人家,却从小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训伴着成长。

父亲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家中生活极其贫困,上学交的学费经常要东借西凑,但爷爷总是对他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父亲每天早早地起床,走十几公里的路去上学,放学后又要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帮家里人干活。他就这样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终于考上了大学,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生活好了,但家训不能忘。父亲总是教育我从小要做一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幼时,每当看到小朋友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好吃的东西在我面前晃悠时,我总是在心里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学后,每当课堂走神或课外遇到难题时,我总是想起父亲的教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训在我耳边回荡。于是,我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迎难而上,认真学习,将来也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品德故事范文第8篇

德化三中高一(2)班 郑凌云

指导老师 陈文淑

非常碰巧,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父亲节。先祝我的父亲节日快乐,也祝天下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达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一向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直到6岁那年,爸爸把我送进了幼儿园,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身边没有认识的,一向不喜欢跟陌生人交往的我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看着身边的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心里难受极了。放学后,爸爸来接我回家。一回到家,我便泪流满面了,再也不去上学了。

一向慈祥的父亲这次居然对我凶了起来,他吼道:“我就是没有读过几年书,希望你可以好好读书,不致于以后像我一样,早出晚归。可是你呢,才上个幼儿园,就呆不下去了,等到上了小学,中学,你可怎么办!”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一鼓酸味从心里酸到鼻尖,看我一脸的愧疚,爸爸转用较温柔的口气对我说:“其实呢,上学是件很享受的事呀,你想想,跟同学们一起玩,一起长知识,努力学习,做出很有成就感的事,不是很好吗?”当时的我懵懂地点了点头。

待我慢慢成长,已步入初中生活,当初不上学的我一转眼已然成了一名中学生,学习的繁忙逐渐让我与亲朋好友接触的少了,每次家里有客人来,我总是一回家就背着书包进了房间,不管客厅里来的是谁。有一次,爸爸刚送客人,就把我叫到房间,问我说:“刚刚来的那位叔叔你认识吗?”“认识”我回答道。爸爸又接着说:“既然你认识为什么不向人家问好呢_你也长大了,很多事应该懂了,仁孝礼义信,作为中国人,不能不懂礼貌啊,客人到咱家里来了,你至少也得问声好,再倒杯水给客人喝,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呀!”我曾在不少人的口中听到他们对爸爸的评价,大多说的是我爸爸善于问好,为人正直之类的话,可想而知,爸爸必然是个十分有品德的人,我不能让别人说爸爸不懂得教育子女啊。至此,我不再是以前那个不向客人问好的孩子了,而是会跟客人聊聊天,开开玩笑的小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