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读者言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媒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夺取受众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理应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寻求突破。应当说,新闻评论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大有作为,通过如下分析不难理解这一点。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时代的新闻发掘"有时尽",信息的整合却"无绝期"。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信息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组合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解释性报道就是着眼于多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不言而喻,网络时代的媒体竞争将面临着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新闻评论也是一种整合信息的方式,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向受众作阐释与批评。搞好新闻评论,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适应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
网络时代是强调个性化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受众更加重视个性化传播。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形成、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对它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独家新闻是最能体现媒体个性的传播内容,一家媒体披露的独家新闻多,自然就有了必读性和不可替代性。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更易于形成独家。独家新闻靠发掘,独家评论靠阐释,阐释的观点别的媒体没有表达过。独家新闻的发掘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独家评论的阐释更多地源自内部积累。显而易见,新闻评论是党报的强项,理应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形成更多的独家新闻,突出传播的鲜明个性。
新闻评论将满足受众对新闻解读的需求。浏览各媒体,因为新闻来源相同、内容雷同而缺少个性,其优势正在随着个性的缺乏而弱化并渐渐失去。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但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人们尤其是编辑部对新闻的态度。而新闻评论正是解读新闻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且是不可克隆、无法重复的,对受众而言,评论是最具价值、最具判断力的,也是最具有原创魅力的信息。谁为受众提供了这样高质量的关于新闻的观点和信息,谁就会显现出其个性,拥有独特的新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新闻低质量重复的窘境。
若想打造杀手锏,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取得宣传上的规模效应,零打碎敲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对不行的,而只有经营好新闻评论专栏是取得这种规模效应的制度保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所着力经营的新闻评论专栏以刊发什么品种的新闻评论为价值取向。通常,党报新闻评论可分为大型言论、中型言论、小型言论三个层次。社论、评论员文章属于大型言论,300字左右的署名小言论属于小型言论,而千字左右的署名言论属于中型言论。小型言论篇幅短,论题单一,议论只能点到为止,思想展不开,难于对较重大厚重的题材发表议论。大型言论虽然权威分量重,但由于目前新闻体制及大型党报言论体例等原因,多属"命题作文",具有党委政府代言人性质,也不便于对读者所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随时发表观点或态度,因为读者习惯于把党报大型言论发表的观点或态度视为党委或政府的观点与态度。这就是说,党报大型言论的运用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打造杀手锏方面与小型言论一样作为不大,只有党报的中型言论有所作为,因为它不具有两者的短处,却具有大小型言论的长处:篇幅较大,承载的思想含量大,对复杂厚重的思想观点能从容展开,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系署名言论,不具有官方背景,发表言论束缚较少,自由度大,能伸展开拳脚,对各类读者关注的问题均能发表议论,而且写法灵活,容易形成不同风格,等等。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理论版囿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理论版是权威的施教者,受众是被动的阅读者。理论编辑则囿于这样一种角色定位:我们说的是真理,受众必须去接受。正是受到这种思维定势和角色定位的束缚,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打折扣。
焦作日报的理论宣传在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角色定位束缚上作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报理论宣传也要做到雅俗共赏。实现雅俗兼顾,也就是说要实现报纸理论宣传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雅,即指导性,这是报纸理论宣传的本质特征;俗,即可读性,这是增强理论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只有寻找到这二者的有机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雅俗共赏,读者受益。
满足受众参与的需求,给受众搭建一个发表言论或倾听“声音”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纷呈不绝的新观念、新问题使人目不暇接,每天发生的事件都让人思索回味,人们的思想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和认识,而且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的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和观察着面临的、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种种问题有着刨根问底的强烈欲望。受众的这种欲望。正是报纸理论宣传开展服务、大显身手的地方。报纸理论宣传的服务就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在思想认识、观念养成上提供服务,不仅要讲是什么,还要讲为什么,回答读者的疑问。当前报纸《新闻时评》等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焦作日报》理论版开办《论坛》专栏,就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适应读者的需求,给读者搭建一个发表言论或倾听“声音”的平台,让读者说话,发表见解,倾吐心声。
开办《论坛》专栏,关键是组稿。《焦作日报》理论版在选稿方面既兼顾雅,又兼顾俗,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因为报纸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理论从来不能离开地面。理论文章要发,但不要都是“阳春白雪”,离开了地面,受众不愿意看。所以,不管是谁写的评论文章,只要文章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能以事说理,反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不管是褒扬人或事,还是批评人或事,可选取编发文章的精华观点,使受众能从中阅读到各界人士发言的“声音”。
同时,《论坛》刊发的评论文章要反映民生问题、时政问题,既要保持言论宣传与新闻报道一样具有新闻性,又要注意把握二者的不同个性。新闻言论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重在把道理寓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之中,用理论阐明新的事实,说出新的道理,实现言论新闻化和新闻理论化的统一。新闻则意味着时效,言论的新闻性一旦凸显,时效性就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感召力也就相应增强了。《焦作日报》理论版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言,围绕就业、就医、教育、医保、住房、股市、环保等民生问题,组织编发了大量评论文章,起到了解疑释惑、稳定人心的作用。
《焦作日报》理论版还及时紧跟、跟进焦作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确立“工业强市”形象、叫响旅游名市品牌、大力加强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发“四大怀药”等中心工作,组织刊发新闻评论和心得体会文章,宣传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十七大召开后,《焦作日报》理论版开办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笔谈》栏目,给读者搭建了一个谈心事、谈学习、谈收获、谈见解的平台。
满足受众求新求知的需要,寻找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
《今日美国》的编辑经常告诉记者,遇到一个新闻事件。你必须问自己:用什么样的新闻方式进行报道?用什么样的新闻意识、理念进行报道?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也在思考:作为地市级党报,应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最新的理论动态宣传,寻找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让受众能“倾听”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民生问题、时政问题的最新评论,进而在理论层面上实现雅与俗的对接结合、“上层”与“下层”的对接结合。在寻求这个结合点上,《焦作日报》理论版进行了尝试:开办《新论选登》专栏。
《新论选登》专栏,就是从报纸杂志上摘编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研究动态和时政言论进行刊发,这类文章要具有理论上的权威性、思想性,而且视角新颖、观点独到。但是在摘编文章时应坚持理论研讨无、理论宣传有分寸的原则,把社会效果始终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摘编文章要从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大局角度,去辨别和取舍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时政言论。
另外,选稿要突出可读性,就是说《新论选登》专栏的文章在内容上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履行教育、引导、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的职能作用,要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使理论宣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读之受益、读之管用。
《焦作日报》理论版摘编的新论文章在可读性方面突出了以下“四性”:一是针对性,就是针对受众需求的信息,及时刊发,犹如雪中送炭;二是实用性,着眼于为受众服务,不仅释疑解惑,还给予鼓舞和勇气;三是知识性,就是理论文章的知识量要大,使受众能开阔思路,加速知识的骤增和更新;四是艺术性,就是文章要美,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新颖,能启人联想、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十七大召开后,《焦作日报》理论版及时刊登了十七大报告的新观点、新提法、新表述及十七大词典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强调视觉效果,让理论文章好看耐看,吸引眼球
报纸新闻,其实就是视觉新闻。受众的视觉意识改变了编辑们组织报道的思维方式。理论版如何在文章形式、版式上求新?如何在视觉上悦目、引起受众视觉上的兴奋和阅读兴趣呢?除了理论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从表现形式看,就是要求文章语言散文化、体裁多样化、版面精美化。比如,可把抽象、严谨、厚重的学术概念转换成形象、生动、活泼的具体词汇来表达,文章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者读起来似江河放舟,能在轻松阅读中捕捉知识、在愉快中解读学问。
《焦作日报》理论版坚持不以文章的长短、选题的大小和作者职位的高低论分量,大胆采用受众喜欢又适合理论宣传特点的诸如访谈、评论、调查、述评、摘编等体裁的文章,使文章表现形式从单一变为多样,生动活泼。文章尽量压短,一般在1000字以内,只要能阐明道理就行,因为文章太长了读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也对不起读者的阅读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而时间短缺的世界里。
一张好报纸需要好品相。版式设计决定了报纸产品最终面对市场时的视觉形象,即所谓卖相,更进一步讲就是品相。为追求一个好品相,《焦作日报》理论版注重修饰“边幅”,版式不是“傻、大、黑、粗”,板着面孔,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具体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在组稿方式上下工夫。以开辟言论小专栏、组织座谈会发言摘要、编发心得体会等形式,将文章进行集纳式编排,既造成了版面强势,又能使受众有选择地阅读。二是版式上突出个性特色。版式是报纸的第二种语言,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只有在版式上制造差异,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文明传承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继而形成一定的阅读心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读者阅读心理的真实反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其他章回小说,在章末的吊人胃口之语,可以说是这些名著赢得读者的“雕虫小技”之一。读者的“后知欲”和作者的“下回分解”,是“心理”与“小技”的关系。掌握了这般“小技”,作者就能牵着读者走。
以上所言是文学,其实报纸新闻也一样,都绕不开阅读心理,既然如此,在新闻制作供应中搞“下回分解”,乃是赢得读者之举。章回小说中的“下回分解”,对应于报纸新闻,便是“新闻追踪”。随着版面的增多,广州日报的服务意识增强,其新闻追踪的意识和力度前所未有。以2009年11月 25日广州日报为例,A8版的头条《新兴矿难18矿工家属签补偿协议》,这篇稿属于新闻追踪,A15评论版的三篇稿《应为遇难矿工开追悼会》、社评《规避留学风险要把好三道关》、专论《糊里糊涂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是新闻追踪,报纸所追踪的新闻事件,是读者所欲了解的事件及其新的进展,当一则追踪新闻呈现在读者眼前时,报纸便完成了对读者心理的契合。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再追踪、再契合就有可能反复进行下去了。
新闻追踪的几个断面
新闻追踪的涵盖面越广,报纸读者的涵盖面就越广,广州日报的新闻追踪,在时间衔接上是日日不间断,在内容安排上广及各种追踪类别,在版面安排上不拘于要闻版、都市版、评论版、专版,而且追踪的势头各不相让,以下是新闻追踪的几个断面:
l.本地新闻追踪。这是新闻追踪的重头戏,地方党报追踪本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也是吸引读者的必然要求。2009年11月4日,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出《105岁残疾婆婆晚景堪忧,儿孙有心力薄谁来帮一帮》的新闻,大篇幅介绍了黄婆婆的身体状况、连遭不幸的经过、家人的情况等,配发照片及制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次日,广州日报又对该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了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黄婆婆的情况,新闻追踪延续了4天。
2009年11月12日A19版边栏头条《醉驾警官或丢饭碗,“白衬衫”身份未明》,是对11月9日A17版头条《酒后驾O牌车撒野,叫嚣我是“公务员”》一稿的追踪。12月4日都市调查版头条推出《黑中介承包太平间,趁你断气“宰一刀”》,对广州殡葬黑中介进行曝光,引起良好反响,12月7日A15版又对该新闻进行追踪,推出《一医院职工向本报揭殡葬中介承包医院太平间黑幕,黑太平间不买寿衣就扣遗体》报道,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报社又获得读者的举报线索,12月8日A20版头条推出《三甲医院太平间老职工“曝家丑”,殡葬黑中介四宗罪,一个死亡信息100元》。这组追踪报道将殡葬黑中介及太平间里的黑幕层层揭出,把这个行业的利益链展现在读者面前,报纸的影响力在不怒而威的行动中产生。
以上诸例都是对发生在当地的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这类报道在广州日报每天的新闻中所占比例最多,是记者、编辑们最为关注和着力的。
2.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追踪。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是读者很想了解的新闻点,谁能及时报道突发事件发生的经过,及时给读者解答事件的原因,谁就能赢得读者,广州日报对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和追踪,可谓反应敏捷而又“斩获多多”。2009年11月12日,山东威海发生旅游车坠海事故。广州日报于次日刊出《天雨路滑旅游大巴坠桥入海广东游客6人生还13人遇难》的新华社通稿后,当天即派出记者前往威海采访,先后刊发了《落水何姨临渊不惧协救3人》等5篇追踪报道,将广东游客的遇难、获救经过以及善后事项一一给读者告明。仅隔10日左右,11月21日凌晨黑龙江发生鹤岗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广州日报11月22日刊发了综合稿,即日派出记者前往事故现场,于12月23日至26日,刊发了4篇追踪报道。对这两个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反映了该报的一个出发点:广州人关注的(接近性)要报,国人关注的也要报,不能只关心接近性,而让关心国内大事的读者失望。这还是一般的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追踪,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广州日报的追踪,时至今日还在进行,不但在新闻报道上见功,还在募捐救灾上出了大力。
3.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追踪。突发事件读者关注,国际国内热点新闻人们也是很关注的,对此,广州日报亦不惜力。2009年9月4日,国务院总理去北京三十五中听课,9月7日广州日报采用了新华社通稿――《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时强调,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地位,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还配发了听课图片。对于这样的热点新闻,采编人员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反复研读,又从新华社发的照片中发现了新闻。9月8日,广州日报推出追踪报道――《“温总理与学生一起上课”图片中只有总理坐姿端正引热议(副)学生仔坐不直危害健康,成年人坐不正怎当表率(主)》,这个追踪将学生坐姿与成年人考试坐姿进行对比报道,有说服力,影响力极大。
2009年12月14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集会演说时遭袭,12月15日,广州日报在A3版头条位置刊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遭突袭鼻折牙飞,一醒来就要看报》一稿,整个报道占据半个版面,信息量很丰富,十分吸引读者。12月16日,又在A10版以头条刊发《袭击者向老贝道歉,称为自己“浅薄、怯懦、轻率的行为”感到后悔》。这两篇报道环环相扣,使人手不释报。
2009年11月上旬,举世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预告消息发出后,这个会议即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从那时开始,广州日报就对该话题进行追踪,先后推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即将消失的版图”等系列报道,这一次跨国采访,凸显了广州日报的独特影响力。
4.新闻言论追踪。推出消息、通讯是报纸客观向读者提供新闻的活动,而新闻言论则是报社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从而形成报纸影响力的活动。两者互相呼应,可以增强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正因为如此,广州日报在编辑实践中,加大了新闻言论追踪的力度。2009年11月23日和29日,在对黑龙江鹤岗矿难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该报发表了两篇新闻评论《治理矿难需要整体性的省思》、《“国企安全论”也是一种安全隐患》,言辞犀利,让安全生产管理者闻之警醒。12月9日A3版对湖南湘乡育才学校踩踏事件进行报道之后,12月10日AⅡ7版发表社评《从踩踏事件反思安全教育》,新闻和言论一前一后紧紧抓住读者。12月10日,该报对农民工甲流弃儿进行首次报道,之后连续追踪,并于12月11日配发快评《政府救助不能等弱者上门》(A3),12月12日配发评论《甲流男童被遗弃背后之痛》(A11版)、《是什么让父母选择了放弃》。这些评论分析了事件的根源,也对政府如何应对此类事件提出了建议。言论追踪既是对消息、通讯追踪的补白,又是对消息、通讯报道的深化,它既可以灵活地为报纸牵住读者,又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言论追踪如今成了吸引读者的手法之一。
新闻追踪的运作模式
整个报社如何运作新闻追踪?从广州日报社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循着如下轨迹:
1.决策层有明确、高端的战略定位。根据广州日报所处的激烈的竞争环境,报社提出了广州日报人的追求:“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目光;有重大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在现场;有众说纷纭的事件,就有我们的观点。”要实现这个高端的战略追求,没有新闻追踪是无法完成的。换言之,新闻追踪是实现报社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
2.操作层面有切实可行的采编战术原则。为实现上述战略要求,广州日报采编部门推出了“新闻专题化,报眉独立化,报道系列化”的采编原则,其中报道系列化就是要求进行新闻追踪,对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延伸报道,从而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每天关注报纸。
3.“一日两会”落实新闻追踪。有了高端的战略定位和独特的战术原则,关键还要抓落实。报社坚持每日中午的采前会和下午的编前会制度,在这两个会上,“发现”和“追踪”是主题。所谓“发现”就是解决“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这个问题,所谓“追踪”,就是解决“昨天的报道今天做何延伸”的问题。会议对记者的一个个报题进行“会诊”,新闻追踪最终得以落实。
4.落实奖励制度助推新闻追踪。广州日报的评稿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等级稿件的奖励额度,每周三次评稿会评定整个周的好稿。此外,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对记者进行奖励,今年9月份,广州日报政文部对“听课照片只有总理坐姿正”报题者和写稿记者进行了奖励。・
新闻追踪出影响力和竞争力
报纸的影响力决定报纸的生命。广州日报在提升报纸影响力的努力中,举措颇多,但是通过新闻追踪扩大影响力,是诸多举措中作用最大的。
网络实名制论文参考文献:
[1]孙权.当代我国网络实名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响.实名引发全球大争论.techweb计时网.
[3]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雅平.网络实名制,准备好了吗?.中国电信业.2012(3).
[5]张晓丹.网络实名制研究.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6]苗燕.网络实名制下隐私权保护研究.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7]马艳华.网络实名制相关法律问题探析.河北法学.2011.
网络实名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引自李丽,“秩序”还是“自由”——有关网络实名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8).
[2]韩国判决网络实名制违宪[N].东方早报,2012年8月24日.
[3]马艳华.网络实名制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河北法学,2011(2)
[4]吕达、党子奇.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周珊珊.我国网络实名制发展状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5).
[6]侯静.网络实名制的法律构建.兰州大学.2010(4).
网络实名制论文参考文献:
[1]郭温馨,朱孟洁.浅谈网络言论自由权[J].法学之窗,2010,(10).
[2]韩宁.微博实名制之合法性探究――以言论自由为视角[J].法务时评,2011.12,(04).
[3]贾卓威.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及其界限的法理探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3.
[4]林翠轩.网络实名制浅析[J].群文天地,2012,(06).
[5]《网络实名制利弊之辩:利远大于其弊》新华网2010年05月11日
时评的繁荣及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心理催生了“评中评”
“评中评”,顾名思义就是评论之评论,即对新闻评论的再次评论抑或是对观点的整合与提升。套用议程设置理论,若新闻报道为第一层面的议程设置,代表媒体及媒体人观点的新闻评论为二次议程设置,①那么“评中评”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个层面上的议程设置,而且更具强化与突出“议程”的效果。
“评中评”栏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文人论政年代,即早在100多年前的《新民丛报》中已经有了这种功能的栏目形式,当时就叫做“评论之评论”②。而眼下这一拨“评中评”的悄然出现,其“带头大哥”当属《南方周末》。2007年6月,《南方周末》推出评论版组,以四个版的容量刊载评论文章,由该报编辑精心选取上周海内外媒体精华言论,并予以点评,体现该报的立场和观点。继《南方周末》之后,《中国青年报》网络版“中青在线”也于2008年3月两会期间开设了“中青评中评”等网报互动栏目,该报青年话题主编冯雪梅亲自操刀,就网络舆论进行整合、提升。紧接着,凤凰网于2008年5月也开辟出“评中评”栏目,针对某一个主题多篇代表性评论作品进行介绍和评论,并尽可能超越不同作品的观点之上,得出更高层次、更开阔的判断或感悟。③一时间,“评中评”出现在了更多的媒体评论版,除了明确以“评中评”命名的新闻评论栏目以外,有些媒体还开辟了类似“评中评”的评论空间。另外,一些电视读报栏目对纸媒观点进行简单的点评也可以算是广义上的“评中评”。网络媒体中,“评中评”也成为时尚的写作体裁,如鄢烈山、李逊达等时评家在个人博客中对言论的再次点评便引来阅者无数。
综上所述,“评中评”虽未出现遍地开花之势,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评论形式并得到受众的认可与青睐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回顾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评中评”兴起的这几年,恰好是国内时评加速繁荣的过程。据此,可以说,“评中评”是眼下时评热的产物。首先,受到电子媒体尤其是网络及各种新媒体的强势冲击,纸媒为了在热闹空前的言论界立于不败之地,去维持“站在凳子上的演讲人”的姿态和优势,④就得把评论做大做强。《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出现到扩版以及“评中评”栏目的创立,正是基于以上现实。其次,广、电、报、网共同构成的立体式、交互式言论格局,媒体、记者、公众、专家等四位一体的评论写作队伍的形成,以及体制松绑等因素促成了新闻评论的井喷式繁荣及其各种理念、思想的大碰撞、大融合。面对多元的舆论、杂陈的观点,受众在兴奋之余,突然显得目不暇接,无所适从。而“评中评”这种言论整合形态便大大减轻了受众的信息压力。
碎片化时代,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逐渐瓦解,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成为必然趋势。⑤简言之,多元的话语诉求和分众传播格局是碎片化时代传播的显著特点。快餐化、碎片化、分众化的传播态势使得受众无法从容地博览群媒,个体的受众往往会选择一家或几家媒体作为窗口,并透过这些固定的窗口实现与世界的同步思维与交流。这样问题便随之而来:多元的价值诉求和接收渠道的窄化形成了矛盾。恰此时,荟萃天下精华言论而论之的“评中评”则让受众以最小的“成本”获取了最满意的精神产品。或者可以说,正是“评中评”这种“三维言论场”实现了当前和谐社会语境下媒体去碎片化、承担整合沟通工具的存在价值。
作为评论快餐与套餐的“评中评”
目前,媒体评论版中的“评中评”,其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原文引用或摘抄各大媒体近期最具思想性、影响力的评论,以类似编者按的形式对该评论做出点评。点评有赞成、质疑或批驳等,点评的篇幅短小精悍,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目前,《南方周末》“评中评”板块及大多数媒体都采用这种评论形式。其二,围绕一个主题,针对一件或几件新闻事件,做一个“大肚子”的评论:在谋篇布局中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出来或佐证自己的观点或作为批驳的靶子。这种形式以凤凰网“评中评”栏目最具代表性。
在凤凰网看来,“评中评”以类似“读报”、“串串秀”的形式,用活泼、幽默、个人化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评论快餐,轻松了解一日评论热点。⑥凤凰网道出了“评中评”和传统评论结构形式的最大差别:快餐化及其套餐化评论正是“评中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时评的繁荣及其膨胀使得受众面对如潮的言论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评中评“的宗旨便是力求在一家媒体、一个板块、一个栏目之中尽可能涵盖所有热点话题和代表性观点,将编辑部所认为的真知灼见作为“评论快餐、评论套餐”一并打包给受众。如《南方周末》“评中评”(F32版)下设的四个特色各异的子栏目中,“一周高论”摘编上周国内媒体“值得记住的声音”,并在编后以“推荐理由”的形式作出点评;“第一争议”则以“辩论”的形式亮出就近期某一热点话题的不同观点,编后的“点评者说”往往能超脱就事论事的窠臼,道出本质;“围观中国”的选题范围则扩大至国际舆论中的中国话题;“点画魁”更具特色,选取国内外媒体中针砭时弊类型的漫画,三言两语道出画外之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经历了最为集中、显著而剧烈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便是新闻评论的多功能延伸,具体脉络则是由引导舆论到反映舆论再到集散和整合舆论。⑦而“评中评”无疑是这条脉络发展的最前沿:这种时评组织方式具有强大的集散和整合舆论功能。不妨将“评中评”比做小型“言论超市”,在这里,各种观点、声音短兵相接、激烈碰撞。这里有常识普及、价值判断,更有事实判断、专业判断;多元陈杂却思路清晰,群言之中自有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之高见。
作为新语境下公众论坛的“评中评”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冲击,传统媒体为了稳固原有受众市场,不得不在信息开放与受众参与等诸多方面作出调整和让步,其客观结果是造成媒体逐渐摆脱政治和经济势力的羁绊而迅速向专业本位、受众本位回归,即媒体更大程度上要作为公共空间或民众之公器与社会良性互动。“评中评”栏目的出现,恰恰印证了传统媒体的这一变化趋势。从“评中评”的选题范围来看,不再局限于某几家媒体或某几种观点,包括一些“纯民间”的声音也得到格外关注;再从点评思路来看,由原来封闭的一元式结论转而向开放的探讨式结语转变,来自网络的或其他新媒体的观点也被用来佐证编辑部的意见。这些变化都充分说明,“评中评”类型的栏目更适合充当“公共论坛”,更符合媒体及社会发展需求。
当然,限于目前媒体管制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的程度还很低,媒体充当社会公器或公共论坛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意味,但“评中评”栏目的出现及其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作为迷你型的言论自由市场,作为观点直接交锋的前沿阵地,“评中评”为提升、整合眼下繁荣的时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或思路。
作为整合营销策略之一的“评中评”
读者的碎片化和多媒体分割受众的现实,不仅直接推进了阶层报纸的勃兴,加剧了报业角色的博弈,同时也使媒介自身的经营与传播的基本范式进入了整合营销的传播阶段。⑧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自上世纪90年代,便以新锐、专业的舆论监督报道、时政报道及力道的言论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了较高的公信力,成为“全国同行、读者和广告客户中最深的烙印”⑨,铸就了辉煌的《南方周末》品牌。如果将《南方周末》视作“母品牌”,那么该报评论版的扩版,尤其是“评中评”栏目的创建,则是作为《南方周末》评论版这一“子品牌”的延伸与发展,而做大做强的评论版又反过来提升与维护了“母品牌”。
报纸品牌的基础是公信力,就转型语境下而言,大陆媒体公信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源自两方面:其一,真实、客观的报道;其二,独到深刻的言论。在培养和提升公信力方面,媒体则需要积极主动参与“硬新闻”、“大言论”的竞争,对重大新闻事件迅即反应,在观点、言说思路和深度上重拳出击,发出独立、公正、温情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才有可能将公信力“兑换”为品牌资产。沿用这个思路,则完全可以说,“评中评”栏目的纷纷落地是媒体整合营销的战略之一,是媒体塑造言论大品牌的重要策略。
选题难,点评更难——开设“评中评”是一种挑战
“评中评”虽然不失为时评爆炸时代整合舆论的能手或曰碎片化时代的时评新宠,但目前也只有像《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凤凰网等几家实力雄厚的媒体开设了此栏目。究其原因,是因为“评中评”对媒体、对媒体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简单分析如下:
首先,“评中评”作为“评论之评论”,起着放大、强化声音的第三次议程设置功能,这就要求在“选题”上下足工夫。传统新闻评论的选题为事实、为现象,而“评中评”的选题有两个层面:其一,要选择凸显时代重大主题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其二,选择言论界关于以上事件或问题的最振聋发聩的或最典型的声音。换句话说,“评中评”的评论对象由事实和对事实的判断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关于事实的选择,媒体或评论人员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价值体系,但遗憾的是,对于在主旋律固化思维下长期运作的国内媒体来说,独立的观点或不同的声音从来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事实也是如此,同时翻看几家报纸或打开几个栏目,关于同一选题,编辑部的论说思路总是惊人地相似。因此,“评中评”不论出于社会责任还是自身媒体品牌考虑,要推荐出那些公开发表的见诸媒体的个性化言论,的确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很有“矬子里面拔高个”的味道。
其次,在选定推荐作品即评论对象之后,如何做到对言论的二次阐释与评价,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驭文之术。而在优秀新闻评论人才相对短缺的当下,能有此大智慧大思路的高人高见更是稀而弥珍,能笼络此等优秀评论人才的媒体绝非庸碌无为之流。因此,对于大多数媒体连传统评论都做不好、做不精、做不成气候的情况下,开设“评中评”的确是一种挑战,甚至有些不太现实。
如何发掘培养精深评论人才,是国内所有有志于在言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媒体面对的共同难题。对此,笔者倒有一拙见:成立高端评论人论坛。论坛可以由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强势主流媒体发起并带动边缘媒体的跟进,进而带动整个评论队伍素质的提升。论坛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新闻评论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致命缺陷,通过评论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达到“兼听则明”的效果,尤其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弱势媒体而言更是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大好时机。对于“评中评”栏目的编辑、作者来说,论坛还是发掘言论资源、整合、优化自身言论板块的平台。
可以预见,“评中评”在不久的将来便会以其独特的评论组织形式和强大的舆论整合作用启发更多强势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开创新的局面:在提升媒体自身品牌的同时实现媒体人“言论报国”的社会责任。
注 释:
①周庆安:《社会转型期时评的再度兴起与未来抉择》,《新闻与写作》,2009(11)。
②③马少华:《我看凤凰网的“评中评”》,msh01.blog.sohu.com/128204271.html
④王爱军:《寻找“站在凳子上演讲的人”》,《中国记者》,2009(6)。
⑤托夫勒[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
⑥彭远文:《“评中评”是什么?》,news.ifeng.com/opinion/200805/0508_23_530055.shtml
⑦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现代传播》,2008(6)。
王韬的言论写作思想
近代最早以言论著称的是早期维新派报人王韬。作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办报的过程中,不仅亲手撰写了大量时人莫能与之颉颃的报刊政论,而且在一些文章中零星地表达了对言论写作的看法。
“论时事”是报刊言论最基本的特点。报纸评论是《循环日报》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王韬对中国新闻评论的一大贡献。王韬说《园文录外编》“乃就客粤时所作,汇辑成书,中间多论时事”①。“论时事”,就是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评说,发表看法。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重视理性学术而轻经世实用,“自帖括之外,一无所知”。王韬却与之相反,不仅忧世伤时,留心当世之务,而且每有心得,必尽倾吐而后快。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近千篇论文,均以内政外交等重要时事为题材,讨论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贡献的是经邦济世的自强策略,表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爱国精神。只要读过《园文录外编》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文章都与当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一股忧世伤时、愤懑郁勃之气。笔者觉得,读王韬的政论,仿佛感受到了“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屈子之风,看到了一颗“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②的拳拳爱国之心。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的王韬,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陶养,少抱用世之志,至老不衰。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多,但内心深处崇尚的仍是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怀抱的是经邦济国的用世情怀。只是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才退而想到“以笔墨代衮钺,固儒者分内事也”。③
由此可见,王韬借日报立言,直陈时事,不仅是基于对报刊言论的理解,而且是他积极用世的方式。有理由认为,王韬虽然没有提出过“文人论政”的命题,但他的办报实践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蒿目时艰、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成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开路先锋。
“自抒胸臆”。王韬在《园文录外编•自序》中说:“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亦末也。鄙人作文,窃秉斯旨。”意思是说,写文章的关键在于:纪事也好、述情也好,都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明白你的作文意图,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文字的雅俗和技巧的工拙。“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既是王韬作文遵循的宗旨,也是《循环日报》言论的一大特色。王韬所写的政论,无论是宣传西法,还是倡导变革,无论是抨击黑暗,还是臧否人物,他都能将自己的观点主张、好恶爱憎清新生动地表达出来,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影响。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自抒胸臆、独陈己见的文章,对当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分析和判断,明显高出于同时代的一般文人。他用自己“多谈时务”的政论,在努力实现“借彼事端发挥胸臆,……开悔悟于愚民”的办报目的。
梁启超的言论写作思想
如果说王韬只是回顾了自己言论写作的体会,并没有对言论写作进行理论阐释的话,那么梁启超的言论业务思想则是维新派报人中较为丰富的。
什么是言论。1902年,梁启超在《答和事人》中说:“凡言论者,发表一己之意见者也。言者与听者各有其自由,断未有能强之使与己同者。”④就是说,言论就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文章,是作者在“言心中之所怀抱”。发表言论和阅读言论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当然,梁启超所说的“言论”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评论,其内涵比新闻评论要宽,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普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看法的“论说”,也包括就已经发生的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的“时评”。梁启超说:“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⑤就是说,应该做的事是论说的对象,已经做了的事是时评的对象。论说和时评都属于言论。
言论必须有一定的宗旨。1912年,梁启超在回顾自己办报的经历时说,他的立言宗旨是一贯的,“若夫立言之宗旨,则仍在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国民之资格。此则十八年来之初志,且将终身以之者也”。⑥梁启超说自己立言的宗旨,就是开启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必造就中国的“新民”,而且这一宗旨要坚持到底,终身不变。康有为曾经批评梁启超流质多变,梁启超自己也承认:“若其见理不定,屡变屡迁,此吾生之所最短也。”⑦笔者认为,他的思想“多变”主要体现在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方面,而办报中“立言之宗旨”是始终如一的。惟其如此,他所办的报纸和开民智的言论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发表意见应该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梁启超说:“至立言者,必思以其言易天下。不然,则言之奚为者?故鄙人每一意见,辄欲淋漓尽致以发挥之,使无余蕴,则亦受性使然也,以是为对于社会之一责任而已。”言论是阐述个人意见的,观点不明确、不突出,就不能影响受众。他总结自己言论写作的特点是:“鄙人之言其心中之所怀抱而不能一毫有所自隐蔽(非直不欲,实不能也),此则其一贯者也。”⑧梁启超提倡写言论应该“淋漓尽致”的观点,是对王韬的直抒胸臆和郑观应“直言无隐”言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所写的大量酣畅淋漓的言论作品,对于提高当时言论写作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21年,他对自己的言论做过这样的回顾和总结:“吾侪诚不敢自谓其所见之必当。虽然常以天真烂漫的态度,自发表其现时良心所主张,一无瞻顾,从不肯以投合社会心理之故,偶发违心之论,尤不愿作模棱两可之辞,以逃天下之责难。”⑨可以说,“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是梁启超言论写作一贯坚持的思想主张和重要的特色。
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发稍偏稍激的言论。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中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中,而真理必出焉。……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⑩这种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表偏激的言论,使受众“变骇为习”的主张是否正确?从动机角度说,梁启超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与合理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已有的成见而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发表极端偏激的言论,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惊骇其心灵。从矫枉过正这个角度说,偏激也有一定的作用。后,梁启超因受了谭嗣同“扫荡桎梏,冲决罗网”思想的影响,其政治情绪从平和转向激进,面对数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民众麻木不仁的状态,他提出了这种特殊的言论策略。自王韬以来,人们普遍遵奉的言论法则是“持论公平”,梁启超也提出过“言论要公允”的主张。他之所以提出“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的观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宣传技巧而已。从梁启超的思想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论不求深刻但求新颖、不求严谨但求实效的特点,的确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
言论写作的“公、要、周、适”四条原则和“四不”要求。梁启超在《时报》和《国风报》创办的时候,对于言论写作提出了新的主张。1904年6月,他在《〈时报〉发刊例》中,对“本报论说”栏目提出了四条主张:一是“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就是说,言论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说话,不要“挟党见以议国事”。二是“以要为主。凡所讨论,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言论写作应当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对象,而不是无关大局的琐屑小事。三是“以周为主。凡每日所出事实,其关于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为国民者所当厝意者,必次论之”。即对于新近发生的民众所关注的大事,必须依次全面论述。四是“以适为主。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言论要切合现实需要和社会大众的水平,不要做脱离现实的高谈阔论。(11)1910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对论说及时评又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凡论说及时评皆不徇党见,不衍陈言,不炫学理,不作诙语。”(12)就是说,言论不要存党派偏见,不要蹈袭陈旧的观点,不要炫耀高深的学理,不要说诙谐戏谑的话语。从正面来理解,就是言论写作应该做到公正、新颖、通俗、严谨。梁启超提出的四条原则和“四不”主张,与过去所说的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发偏激言论的观点完全不同。《敬告我同业诸君》写于1902年,《〈国风报〉叙例》写于1910年。观点前后有变化本属正常,也符合梁启超思想屡变屡迁的特点。虽然前一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终究具有偏颇之处,而后一种观点则明显是对过去言论观的纠正与超越。公正、全面、新颖、通俗、严谨、实用,永远都是言论写作正确的原则与方法。
汪康年言论写作思想
自称“以言论救人国”的汪康年,在16年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以写作言论为天职,晚年还办了一张“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不以登载新闻为职志”的《刍言报》。(13)他在言论写作实践中,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言论要敢于批评政府的过失,鞭笞酷吏豪强的恶行。汪康年认为,报纸是用来监督政府和维护民众利益的。报人的“清议”之权,就体现在扶正祛邪上面。他说:“政府所颁之政令,官吏所施行之条教,苟有不便于民者,报馆得昌言而纠正之;酷吏之虐民,豪强之纵恶,民所痛心疾首而不能自达者,报馆得大声疾呼之。此报馆所不能辞之职也。”(14)汪康年的弟弟汪诒年在《汪穰卿先生年谱》中说:“先生平日绝不主张激烈之行动,以为天下大器,破坏滋易,建设实难,以吾国之人才、财政、内忧外患而无论,尤不当虚作一建设之理想,轻言破坏。故平素持论,恳恳,专属望于政府之能自改革,勿自蹈于危亡之域,以致危亡天下。”就是说,汪康年是一个不主张激烈行动的人,平时的言论恳恳,只希望政府能自改革。这只是汪康年的一个方面。其实,汪康年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敢于发表激烈言论。也许正是为了社会不发生“激烈之行动”,他才敢于发表激烈之言论的。例如,1907年2月20日,他在《京报》发表的《论偷安为贫弱之原因》中批评清政府“竭生民之脂血,以供外族之牺牲,对乎世界,无国际法人之资格”,其笔锋之犀利、言辞之激烈、思想之精辟、感情之沉痛,并不在梁启超之下。
写言论要有“百訾不馁”、“强御不避”的精神。言论写作就是对时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以公平之心评价事物的是非得失。汪康年主张,在写作中要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立场,对于自己所赞成的或者反对的要能坚持真理。他说:“若夫以昭昭白日之心,发慷慨激昂之气,言之急,无于诡,言之平,无近于阿,通上下之意,平彼此之情。所与者,必以言助之,虽百訾不馁;理所否者,必以言阻之,虽强御不避。固将奉以始终,勿致失。”(15)就是说,评论时事不能看评论的对象是谁,而是看其是否合理。维护和坚持真理是需要勇气的。从本质上看,言论写作,不仅是一个人思想水平和语言才能的展示,更是一个人精神人格的体现。
写言论要具有爱国的立场。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当时,有一些报纸,对于国家的忧患和政治的弊端,常常以置身局外的姿态,以嘲谑的口气进行评说,以致被外国人讥讽为“天空中人所作之报”。对此,汪康年深感忧愤,多次批判这种轻慢失职的行为。他认为,作为中国的报人,当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己任,没有理由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他说:“凡人痛伤本国之事,垂涕泣道之,可也;慷慨直陈,可也;婉转言之,亦可也;甚至微文刺讥,亦无不可也。若夫嘲谑轻薄,引为笑端,则不啻为本国之罪人矣。”(16)
汪康年认为,对自己国家的伤痛之事,用嘲笑戏谑的态度来对待,这不是一般的错误,而是本国的罪人,因为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爱国的立场。在中国新闻史上,作为职业报人,汪康年是最早认识新闻的真实性与立场性关系的人。他既强调“记事贵实”,又强调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十分宝贵的思想。
言论写作的方法。汪康年在《刍言报》上发表的好几篇文章都涉及言论写作方法的问题。归纳起来,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写言论时,事实要有着落,事理要弄明白。1910年12月,汪康年在《刍言报》发表的《论报章立言之宜慎》,对当时报纸在许多事情上的以偏概全,以及“于应然者鼓吹之,而于不应然者绝不一遏止之”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并告诫报界的人:写言论时,“于事之理路,平时万不可不研究明白。至下笔时,尤不可不审慎。否则,于事无益,徒为笑柄,甚不可也”。评论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而言的,如果事实都没有着落,事理也没有弄清楚就下笔作文,那么这样的评论不仅没有正面作用,反而会给作者和报纸带来麻烦和负面影响。所谓“报纸立言之宜慎”,慎就慎在评论对象――事实的准确性,慎就慎在分析的思想高度――事理的正确性。二是言论写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就事论事。汪康年说:“近来风气,既渐趋重舆论,则首须整顿者,即为舆论,而于论事论人,尤宜致谨。否则其结果,有令办事人鼓舞及令办事人灰心二种。毫厘千里,不可不慎也。夫论事无他,曰是曰非而已,曰措置之得法不得法而已。”就是说,报纸论事论人,关键在于评判其是非以及举措是否得法,就事论事,不必涉及别的东西。“吾辈所求者,事之妥善而已。果其事而是矣,又措置得法矣,虽有他故,何害焉?果其事而非矣,或措置不得法矣,虽无他故,奚赖焉?”(17)三是言论措辞应有一定的规则。汪康年在《续论报章立言之宜慎》中,批评了报纸言论用词方面的问题。说当时的报纸“于其事之是者,亦必以轻藐之意出之,或以疑怪之辞出之。如其题有云:‘外务部亦知重耶?’‘政府亦注意疆界耶?’‘贵人亦能助国债耶?’此等口气,触目皆是。”汪康年认为,这样的言论不是与人为善,也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蓄意乖睽”的表现。记者与官员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发表言论,纯粹是为了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因此,他主张:“若果有事妨大局,迹属隐微,则应显言发之,直言攻之,不应作藏头露尾语;又不应作微文刺讥语;尤不应再作体谅语、婉曲语。”在汪康年看来,言论写作除了精神、立场、胆气等因素外,还应当是事实、事理、是非和措辞的统一。事实不清、事理不明、是非不分、措辞不当的言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总之,维新派报人对中国新闻评论的贡献,除了实务层面外,也有理论的贡献。虽然他们的评论作品远远胜过其理论的影响,但是他们毕竟是中国新闻评论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的言论写作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理论的光芒。(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批准号:08BXW006)
注 释:
①王韬:《园著述总目•园文录外编》,《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②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③王韬:《园著述总目•瓮牖余谈》,《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④⑦⑧梁启超:《答和事人》,《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5页。
⑤(12)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3页,第2214页。
⑥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9页。
⑨梁启超:《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9页。
⑩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0页。
(11)转引自单波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3)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2页。
(14)汪康年:《论粤督限制报馆》,《汪穰卿遗著》卷二。
(15)汪康年:《京报发刊献言》,《汪穰卿遗著》卷二。
(16)宣统三年五月十六日《刍言报》,《汪穰卿遗著》卷八。
(17)汪康年:《贬国民公报》,《汪穰卿遗著》卷五。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微博;现状;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105-02
微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高效而简单的信息分享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准确、更有效率。如何有效利用微博客开展服务,对图书馆来说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民办大学图书馆利用微博的初级阶段只有在我们探讨和研究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微博及它的特点
(一)微博
“微博客”,即迷你型博客,是一种可以即时消息,类似于博客的系统。它允许用户公开、及时更新,并允许任何人阅读或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Google 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微博消息。“微博”也被广大网友称为“围脖”。
(二)排版简单易发表
在传统博客和BBS等系统上发表信息,首先需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构思,还要考虑文章内容的过度与连接。排版要保持条理清晰、段落有序,有的还需要用户自定义关键词、标签、写摘要等。而微博客与其不同,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形成一种最简洁的互联网和手机的交互,手机的参与决定了内容不能太长。内容的简短使一个人无需考虑排版,随时随地都可以第一时间信息。
(三)互动交流方便
每一条微博信息的,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粉丝。而微博客的粉丝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可以利用电脑、手机、IM即时通信软件等工具就其言论发表各自观点,互相讨论。微博客的传播速度比只依靠传统网络的速度还要快,它甚至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突发新闻事件传遍全球。
(四)自由、开放性
微博倡导自由、平等交流,利用微博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是自由和开放的。在这里面没有等级、特权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微博客自由、方便地自己的信息。
(五)资源的共享性
微博主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知”、“共享”是微博客的根本目的。微博客之间的协作、共进、共享成为基于微博学习的典型特征。
二、民办大学图书馆现状
(一)民办大学图书馆读者现状
民办高校图书馆读者普遍来说入学的时候成绩是不高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就是民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的学习兴趣,民办高校图书馆很多的学生虽然办了图书馆借书证也很少到图书馆看书和借书,图书馆利用效率低;其次,民办高校的同学求知的欲望不够强烈,图书馆利用率不高;再次,民办高校读者对图书馆服的要求不高,也缺乏主动利用图书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民办高校读者阅读的目的缺乏,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网络环境下,伴随着多种信息源的出现,读者视听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读者的阅读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纸质阅读,这是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网络成为一种新的服务平台,给图书传统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民办大学图书馆现状
民办高校的图书馆因为起步较晚,跟其他高校图书馆相比,馆藏不够丰富,涉猎面也不够广、不够深,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馆藏文献都针对学校的哪些专业。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为灵活,基本上都是当前较热门的专业。而且,民办高校都以外语、计算机、经济等相关学科为重点,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建设也主要围绕这三个大类,这些学生们了解了,才会依据所学专业选择相关的资料,才能让他们走进图书馆。再有就是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也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交流,这样就限制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神的传播,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工作发展。
三、民办大学图书馆利用微博现状
图书馆微博建设还处于一个微博账户增长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图书馆微博还存在着巨大的生长潜力。
(一)认识程度不够,没有专人
图书馆的自我改变:我们需要确定的是,我们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必须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服务和馆藏,而不是期待用户的改变来适应我们的服务。是赶潮流而开微博,没有专人科学合理地规划官方微博定位。
(二)利用简单
根据有关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微博仅仅是一个摆设,根本就没有加以利用。微博的强大服务功能在相当数量的开通微博服务的图书馆当中基本没有得到实现。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微博只是将图书馆公告通知,并没有增设其他的内容。
(三)更新极慢,推荐量偏少
部分图书馆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对待,信息不及时、无规律,有的微博开通以后就没有发言,有的微博是一天发几条,接着几天甚至几周没有信息。
四、根据民办大学读者特点快速完善微博策略
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的管理对策图书馆开设微博一方面需要通过调查分析来研究图书馆用户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人力成本与长期运营的可行性问题。
(一)借鉴其他图书馆
图书馆在使用微博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微博营销”的做法,利用微博快速宣传图书馆新闻、资源、文化等,形成一个固定圈子的互动交流平台,逐步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文化品牌。我们也应该充分吸收公办高校,乃至国内外同行的优秀经验,适时组织流通部的馆员,去其他优秀高校图书馆参观,把优秀经验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准。
(二)由专人负责管理
确保微博的活跃度和被关注度对于微博来讲,粉丝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机构推广效果的优劣。没有粉丝或很少粉丝的微博客,只能说是在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图书馆的官方微博要提升自身影响力,就必须有足够的活跃指数,这要求保证一定的发贴频率和质量才能够吸引和保持更多粉丝的跟随和积极参与。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团队日积月累的不懈努力,因此可观的人力成本是做好微博的必要条件,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图书馆的官方微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选做适当调整。
(三)分部门负责板块
利用微博的内容包括书目推荐、活动播报、读者交流、服务信息、业界交流、馆情馆讯、危机应对等内容,这些涉及众多部门,部分内容还可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含馆内外)支持,这就需要由不同部门进行横向协调配合、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
(四)微博要慎重
图书馆官方、转发和评论的微博必须能够体现图书馆整体的价值观和理念,绝不能跨越“红线”,例如:作为文化机构,其微博不能涉及政治、等敏感话题,不随意转发和评论可能引发争议、道听途说、未经确认的时事新闻、名人言论及明星娱乐新闻的微博等等。
(五)运用心理学达到效果
图书馆员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读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懂心理学的人更会站在读者的立场看待问题,通过与读者换位思考,缩小与读者的距离,提高推荐效果。与时俱进是图书资料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网络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图书资料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勇于挑战和接受新事物,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开拓读者服务和图书资料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手段,以扎实、高效的工作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六)做好用户的信息收集、反馈工作。
微博每日所面对的粉丝,是具备独立意识和一定知识层次,善于接收新鲜事物的现代人,微博反馈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决定其受欢迎程度。图书馆的有关专职人员应逐步加强和培养用户言论分析能力,善于总结用户言论中较为共性的特征和规律,同时开展工作时适当考虑一般用户的喜好,从而有效降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盲目性。
真诚对待每一位粉丝。真诚沟通信息:开诚布公地沟通,开放、透明的信息,是博得微博公众理解、谅解和化解危机的不二法门。
(七)注重微博的外观
在外观设计上应注意以下方面:(1)在账号名称上,最好使用真实的全称,这样做可以使读者清楚辨认并更加确信该微博。要申请账号认证,被微博营运商认可后会获得系统推荐,更高的权威度也能吸引和保留更多的粉丝。(2)要善用“#话题#”功能,这样可使微博形式上更加规整、方便读者追踪系列信息,也更易被博友搜索到,从而提高被阅读的几率。
(八)设计活动,与粉丝互动。
微博平台上可互动的活动类型包括发起投票、话题讨论、征集意见和有奖竞猜等。好的活动的持续开展,是吸引和留住粉丝的有效途径。关注和参与微群互动。微群是微博上为用户设计的一个围绕某主题交流和讨论的场所。目前业界的微群包括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微群等。
(九)利用微博客服务的定位
作为一种新流行的媒体传播方式,微博客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图书馆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图书馆如何用好微博客,为读者服务呢?首先做好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规划本馆的微博方向。由自身的特点与读者的需求决定微博的定位。通过微博这种便捷的多向交流工具,图书馆和读者可以快速地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图书馆利用微博的功能可以相应地开展阅读推荐、通知公告、参考咨询和学术分享等服务。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的思考和初步探索,只是想说明民办高校图书馆利用好微博,对图书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民办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把握好这一时代契机,既做好馆内基本服务工作,又积极而努力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网络微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 冰.论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图书推荐工作.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31卷第2期
【关键词】新传播语境 市级党报 新闻评论 受众
在传播语境、背景、渠道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以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见识和判断,给人们以解释、启迪、思考,牢牢把握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权,成为报纸等传统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权威话语权、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利器。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市级党报对新闻评论的认识与重视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评论的话题设置更加开放、多元,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展。为受众提供一种理性、客观、专业的以及为主流价值和公共价值所认同的思考方式,成为市级党报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增强自身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从散布在不同版面上的政经、社会、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的时评专栏,到设置专门的评论专版,新闻评论在市级党报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空间。
一、市级党报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新闻评论一直被看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是主流媒体权威性的最直接体现。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和宣传步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面前,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应该反对什么、赞同什么,应该破什么、立什么,新闻评论都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了评论工作这一环,就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串带动起来。”与各级党报一样,这也是市级党报始终高度重视“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等“大言论”的原因所在。
随着新闻评论多种社会功能逐步被认识,报纸新闻评论的功能得到了有效拓展。通过大众媒介建立社会的公共交流平台,使彼此有一个认识和互相了解的场合,增进对异质文化及社会诉求的宽容和理解,是报纸等大众媒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报纸的新闻评论必须做到客观公正,观点鲜明,不失偏颇;其所提供的观点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专业水准。比如,环境、气候等专业领域分析预测等具有前瞻性观点的新闻评论。对相同问题不同维度的分析研判所产生的观点,可能截然相反,却有利于人们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这些评论虽然得到编辑部的认可却并非都代表编辑部的观点,其更多的是体现评论者看问题的视角和认知水平。
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网络、3G等新技术手段日益普及并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市级党报读者的诉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单一对方针政策的需求,发展到对知识性、信息性内容的需求;从过去对本地新闻的依赖性需求,发展到对全国、全球信息交流沟通的需求;从对现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的需求,发展到了对新闻发生成因、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的需求。正因如此,报纸新闻评论也必须细化、专业化。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今天的报纸新闻评论许多属于专业性评论,即专门评论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题材,如球评、股评、国际评论甚至美术评论等。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做深、做强专业性新闻评论,对于市级党报来说有很大的困难。
从实际情况看,市级党报的新闻评论目前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困境,其一,评论同质化,主要是作者与题材写法的同质化,很多报纸的评论作者长久以来似乎就那么几个人承包,甚至一稿多投多发,在题材写法上,很多评论已经被公式化,八股化。其二,一些报纸评论的严肃性在泛娱乐化的调子下正在被消解……凡此种种,都很难让市级党报的新闻评论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难以真正体现权威性。面对新传播语境带来的这些新问题,作为市级党报的新闻评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增强以受众为本的新型社会功能
事实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情舆情日趋复杂,作为基层党报,市级党报在有效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方面大有可为。
1、有效设置议题 回应民生关切
关注民生,促进科学发展,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关系人们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关心、党和政府关注,应该是市级党报新闻评论设置议题的着力点。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的调整过程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不断面临新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市级党报在新闻评论方面更需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需要聚焦热点,关注难点,消弭冰点,尤其要关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回应社会关切,而不应该简单回避矛盾。这就需要市级党报通过运用新闻评论这种形式,强化分析引导,有效引导舆论并有效发挥舆论的监督的功能。
同时,由于新闻评论具有显著的说理性与针对性,且在报纸的多个版面中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因此,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也不可小视。如《南方都市报》,其在不同类型的评论栏目中,经常设置一些具有监督性质、对政府决策或重大社会事件表达观点或提出建议的文章。可见,新传播语境中的报纸新闻评论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着积极的关注,以其反映及时、影响广泛的特性发挥着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其实,报纸正是通过新闻评论来树立其权威性,可依赖性。
2、协助解读 提供观点 服务大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社会决策需求不断上升,人们要求新闻媒体对政策、信息进行深入解读,给受众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的要求也愈发强烈。不仅如此,新时期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更有所提高。也正是这种从曾经以媒体为主,到今天以媒体与公众意见交流为主的主体性变化,决定了新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还有着面向广大百姓的协助解读功能。
除此之外,报纸新闻评论还担负着为广大受众提供观点的功能。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新闻评论以理性的力量说服人们,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使人们透过事件本身对其复杂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其暴露的问题有着更敏锐的感知,对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更准确的判断,并最终做出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
最后,新闻评论还有服务大众的功能。进入新时期,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元化的受众,因此,报纸评论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注重服务价值,从各方面体现其服务性,让群众满意、受益,并得到启发。
三、整合多方资源 合力互动
1、借力新媒体
报纸评论办得好坏,与广大读者的支持分不开。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和题材,报纸在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大言论”加以论述和宣传的基础上,往往需要及时开辟群众性讨论专栏,对其舆论引导效应进行强化和延伸。这不仅有利于各界人士直接参与评说,而且更有利于集中群众智慧,把评论宣传搞得有声有色、深入扎实。
要让报纸评论的面目和语言鲜活起来,声音来得更真实更切合民情,强化和延伸“大言论”的效应,需要编辑部与读者的互动。编辑部一定要摒弃关门办报和唯名家专家是瞻的错误思想,把读者意识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要密切关注读者的反应和动向,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从中汲取智慧,融入到编辑部的策划中去。选编稿件时,应从满足读者需求和有利于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出发,强化相关评论的舆论引导效应。从媒体竞争来看,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平面媒体特别是市级党报,不能再关起门来封闭办报,必须自觉地融入时代潮流,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
2、建立专家库
报纸的评论,过去基本上以本报的评论员或资深编辑记者为主体,社外来稿为辅。但随着评论刊发量的剧增,本报的作者已经难以胜任,因此不得不开门办报办刊。以往是报刊的评论员、杂文家为主体,队伍比较单一,而今的评论与分析的作者有学者型、专家型与型(自由撰稿人或职业撰稿人)。
网络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主流报纸要在评论领域建立优势,必须建设自己的评论专家库和评论写作机制,为受众提供具有专家水平的时政、财经、法制、文体、国际等分析。一方面,媒体要将自有的评论员培养成为不同行业的研究或评论专家;另一方面,利用平面媒体的影响力,汇集各行各业的专家为媒体供稿,或在媒体发表言论与意见。如,《深圳商报》在应对金融海啸的报道中,每周组织一次“圆桌会议”,邀请各行业专家或领军人物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商报眼”的言论专版刊发。这一模式既有行业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有独特的分析角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较好的报纸评论模式。
鉴于此,在新传播语境中,报纸新闻评论在多元化的背景中与时俱进,在深度与专业性上不断超越,正确引导舆论,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党性修养,合理整合社会与新技术资源,必然会为报业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上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