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犯罪心理学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赶超“老大哥”《CSI》
犯罪片是美国电影和电视界经久不衰的题材,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类型,杀人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极尽创意。一件又一件连环变态杀人案,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犯罪心理》其实可以算作是《CSI:犯罪现场调查》(以下简称CSI)的衍生剧。相较于《CSI》偏重于犯罪现场科学的分析,此剧的方向完全转向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该剧近年来与《CSI》一起在垄断同档期电视剧收视率上为CBS电视台立下汗马功劳。
《犯罪心理》给观众展现的是如何用智慧去击败坏人们。“如何击败”这个问题成为它和《CSI》的共同联系,也是每一集最有趣的过程。二者惟一的区别就是,后者全部围绕物理证据的采集,通过碎片的收集来解决难题。而《犯罪心理》则更多的是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作为观众,我们最想知道的就是——是什么能让人再次避免那些惨剧的发生。另一个原因,让人享受该剧的是,剧中这么多的人物如何在一集的时间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历来解决那些最扭曲的罪犯。
如果说前八季的《CSI》是美剧犯罪题材里的巅峰,那伴随着第九季老G的离去,这部美剧真的大不如前,剧集开始过多的纠结在罪案现成的科学分析和一些冰冷冷的数据现实,而放弃了对人性最根本的拷问。而《犯罪心理》最为剧迷津津乐道的名人名言,不仅在开头和结尾紧扣每集的内容,而且引人深思,完成了编剧在故事最后对其构思故事的最后升华。剧中引用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剧中人也曾说,人的心灵是最致命的武器,所以我们有能力完成任何一种可能。
适合喜欢心理悬疑剧的观众
如果说《CSI》是美剧中的福尔摩斯,《犯罪心理》就是美剧中的埃勒里·奎因。这部热门罪案剧描写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运用心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手段追捕连环杀手的故事。小组属于FBI的行为分析部门,拥有世界上顶尖的心理学家,说白了就是一些普通手段无法解决的案子,他们出马对嫌疑犯在现场的作为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学分析,分析出他的世界观、生理特征、性格的内向或外向、、人际关系等等各个方面,同时模拟罪犯下一步的行为,抢在罪犯的前面解救下一个受害者并将其绳之以法。
和其它犯罪片不同,《犯罪心理学》的看点并不是通过寻找线索和证据来逮捕嫌疑犯,而是用心理学的角度阐述犯罪的心理动机和目的,对嫌疑犯做一个整体的描述(称为“侧写”),通过这种没有证据好像只是猜测出的东西,却往往极为精准地描述了罪犯的所有特征,一击命中。看似没有激烈的警匪大战,只是探员们低着头分析犯罪心理过程,同样也会让人惊心动魄。该剧集虽然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却丝毫没有使剧情晦涩难懂,非常适合喜好心理悬疑剧的观众观看。
是暴力还是最佳安眠药
第八季《犯罪心理》的最后两集为CBS赢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多年来这部电视剧一直在剧迷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多年来多次在票选榜单中挺进TOP10。然而这部在每周三晚间播出的电视剧多年里却未能企及艾美、金秋等电视领域的专业奖项,这可能也跟涉案剧的题材有关。有意思的是,尽管是紧张刺激的悬疑题材,但观众们却还是选择看完《犯罪心理》再睡觉。
这个女人,让昨日的罪犯走上正路。
这个故事,关于救赎。
逆转
2005年那天,綦江县赶水镇第一社区,一个中年男人正在街上乱转。
傍晚到了,男人的眼睛散漫地扫过街巷。街旁民居炊烟袅袅,有母亲在唤孩子吃饭。看到这,那眼睛一闪,目光中有阴冷,有悲伤。
1990年,这个叫张嘉兴的男人进行了一次抢劫,被判刑18年。2000年,他因减刑被提前释放回到赶水镇老家。
犯罪让他代价惨重:妻子跑了,父母、儿子先后去世。
刚回家时,张嘉兴想:一定要做个好人!
出狱后,他没有找到工作。在别人冷漠排斥的目光中,他极力地冷漠和排斥别人。
五年中,他一直到处“恍”。渐渐地,他想:活不下去,不如再干一“票”……
同年,李安艳变了。
她是个黑皮肤、身材瘦小的中年妇女,是第一社区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她知道社区里有“两劳”(劳改和劳教)释放人员。她觉得,改造他们是公安机关的事。
直到那天。
镇上开了一场公判大会。一个第一社区的“两劳”人员,因参与一起绑架案再次被捕。
李安艳站在人群中观看。此时,那名犯罪嫌疑人的母亲――一个满脸泪痕的老太太,挪到李安艳身边。
“扑通!”老人跪在了李安艳面前,“李书记,我的家完了!”
李安艳懵了,赶紧扶起老人。那一刻,李安艳感到后悔:要是当初有人能开导他,他可能就不会再犯罪。
想着想着,她搀扶老人的那只胳膊上,掉下了一滴泪。
倾情
2008年,张嘉兴想要低保。于是,他来到社区办公室,腰上插着一把30厘米长的西瓜刀。
“嘉兴,到心理访谈室聊聊!”李安艳的大嗓门响起。张嘉兴大步跨进社区心理访谈室――李安艳的办公室。
2005年,李安艳办起了这间社区心理访谈室。从此,这间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迎接各种情绪抑郁的人。其中包括曾经的惯偷、盗墓贼、吸毒者、抢劫犯……
“谈什么?你能给我什么!”张嘉兴坐到李安艳对面。西瓜刀就放在桌上,明晃晃的。
“谈你的困难,我给你帮助!”李安艳盯着张嘉兴的眼睛。
张嘉兴愣了,然后开始大哭。一边哭,他一边倾述自己的孤独、不平、愤怒、恐惧……
李安艳扶着他,细声细语地安慰――她自费订了《犯罪心理学》和《青年心理学》等,颇懂将心比心的重要。
走出访谈室,张嘉兴开始管李安艳叫“大姐”――就像其他来过这里的“两劳”人员一样。
热线
“能自食其力,就不会再犯法。”李安艳希望帮张嘉兴就业。
得知他想外出打工,李安艳摸出包里所有的钱――不到50元。张嘉兴用这钱买了张到贵州的车票。
可不久,他回来了。原因是“没有找到工作,钱花光了只得回来”。
李安艳又给了他200元,送他到福建打工。
几天后,李安艳的电话响了:“大姐,我还是没找到工作,又没钱了。毛了,我再去干一‘票’!”
李安艳火了:“别胡说,先找个能糊口的活干!”
于是,张嘉兴开始在码头上背麻袋。
又过了一阵,张嘉兴又来电话:“大姐,这活太苦了,一个麻袋200斤重,我吃不消了。”
李安艳给他支招:“别急,这活先干着,边干边找好工作。”
不久,从海南打来的电话响起。
张嘉兴喊:“姐,我找到工作了!在远洋渔船上当水手,一个月3500元!”
放下电话,李安艳望着窗外,傻傻地笑出了声。
有时,她一天能接一两百个电话。
远航
2010年6月底,南中国海。
海岛的金色沙滩上,水手张嘉兴挑选了一些个大的彩色贝壳,将它们放进纸箱。
7月1日,李安艳收到一份礼物。
打开邮包,里面排列着闪亮的贝壳――张嘉兴有了第二任妻子,夫妇俩祝大姐“七一”快乐。
李安艳拿起一枚贝壳,将它放在耳边,闭上眼睛。
她的脑海闪过很多画面:像孩子一样痛哭的前抢劫犯、边哭泣边鞠躬作揖的吸毒者、指天发誓以后会做好人的问题少年……
她帮助过约70个监外服刑人员和“两劳”人员,他们都叫她“大姐”。
今年春节,李安艳第一次收到贝壳。贝壳上刻着:“社区好支书,群众贴心人。”还是今年春节,社区里的23名监外服刑人员,主动走上大街,为社区义务清扫街道。
《余罪》第一季目前在某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达到6.5亿次,而刚刚上线三天,需要付费成为会员才能观看的第二季也已突破了2亿的点击量,《余罪》大概是最近网剧领域最大的黑马。卡司没什么大咖,题材也有点普通,《余罪》能够受到如此热捧,靠的就是真实。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卧底潜伏题材,《余罪》的故事在一群鬼怪志异群魔乱舞的题材中令人耳目一新。
一个不学无术、吊儿郎当的警校学渣,却能被委以重任成为卧底,一步步打入犯罪团伙,并一路打怪升级最终瓦解贩毒集团。这个故事的主线核心是男主角的个人成长,而画风是热血和燃。主人公余罪前期有多么平凡甚至缺点重重,那么他后期的改编就有多么励志,他卧底吸毒团伙的故事有多么紧张刺激,那么他之后的成功就有多么热血。关于卧底的故事自从警察刑侦剧退出卫视黄金档后,就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次《余罪》受关注也离不开这种题材的新鲜感。 不讲特效讲真实
题材的新鲜可能是观众关注的第一印象,但该剧口碑炸裂的主因还是故事流畅节奏快速,剧情严谨,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很自然都被带动进了主人公的卧底故事中。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网剧,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的真实。同样是有点刑侦和破案的元素,男主角余罪并没有被设定为什么犯罪心理学天才,或者是性格古怪的破案专家。他就是一个有些贱有些猥琐的小人物,比赛的时候会使小手段,讲话也是各种贫,但当身处困境,不管是生存考验,还是在贩毒集团里的危险时刻,他总能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和小手段化险为夷。这样一个缺点和优点一样多的人物恰恰才是最真实的。谁说主角一定要高大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是小说连续剧,看久了伟光正禁欲系男主角,再看看余罪这张贱贱的猥琐的脸,你会觉得无比的真实。再看看配角胖子鼠标娘娘腔汉奸……这些形象各异长相普通的人物,才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面孔不是么?
而且作为一部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卧底剧,没有什么高速追车、激烈枪战、一言不合就大爆炸这种高能特效情节,有的只是真实朴素的画风,破败的工厂,普通的服装道具,随处可见的村屋街道,就连打光都画风粗粝,情节也是各种简单粗暴,和毒贩的各种相互挖坑和构陷,设计取得对方信任,故事情节稳扎稳打环环相扣,一点都不花里胡哨,反而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反派太蠢映衬主角没看头
演技好评、口碑炸裂,但《余罪》并非完美,至少在最新的第二季中,还是存在着不少令人吐槽的bug。比如相比较于第一季严谨的剧情和步步为营的故事节奏,第二季太急于让余罪端掉犯罪分子,解决案情。编剧就跟开了挂似地让男主每次都能猜对,都能化险为夷,而更bug的是,第一季还是凶狠狡猾的毒贩,到了第二季整个智商下线,连余罪的同学甚至老爸都被牵连进来进行布局,而且露出了这么大的马脚,竟然都能蒙混过关,这些智商跟第一季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估计是编剧太想让主角快速赢得战役,好安排下一个险境和boss出场吧,但这样失衡的双方力量对比,让故事的好看和严谨程度大大降低了,豆瓣上的评分也跟着下降了,如果《余罪》还要出第三季,这些方面可得要加强。 不拼颜值拼演技
在鞋与脚的立场上,这种争吵永不会有结果。鞋破了,脚伤了,让它俩去论理,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义正辞严。但鞋和脚的背后,做出选择和安排的其实是人。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脚,人又如何看待要穿的鞋,人如何通过试错为自己的脚找到那双合适的鞋?想想普通人用生活智慧就能解决的问题,比深陷鞋与脚的争论更有意义。
这样一种比喻,放在道德沦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考量,也极有启发。道德在这里,就是人的脚。道德与人的关系,有鲜明的时代性,总是不断发展。从三从四德到女权平等,从剪掉喇叭裤到超短裙上街,仅仅是在性别关系和身体观念上,我们就见证了巨大迅速的道德变迁。这好比孩子的脚与成人的脚,只是时间流过,但已今非昔比。看不到这种真实的生命演进,我们就无法把握道德的时代性,以及深藏其后对人性认知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又是什么?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双鞋,它是先贤发现的关于财富创造的制度之鞋。它也有不同的码数,才能匹配不同的脚型。但我们总不能说,因为一双码数不对的皮鞋打破了脚,所以就要集体回到穿草鞋甚至光脚的时代。更何况,我们为什么挑不中一双合脚的鞋?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法治更健全、产权更清晰、竞争更平等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个答案今天已经越来越清晰。怪罪于鞋,怪罪于市场经济,实在体现不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务实、勇气和担当。
因此,讨论道德沦落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错,与其说是要清晰判定鞋与脚谁是谁非,不如说是要提醒大家,不要陷入这种无益的话语之争。我们当注意到改革和转型话语背后,那个一再缺失的人。没有人的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所推动的公共选择,这种看似有理由实则无厘头的问题,将会一再占据我们的舆论平台,虚耗我们太多公共生活的精气神。
退一步说,如果道德沦落是市场经济的错,那么,今天大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早已陷入万劫不复、道德崩盘的深渊。然而,今天世界上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先行国家之所以还能买到不放三聚氰胺的安全奶粉,可以买到不以鸡鸭鱼肉掺假的纯羊肉,可以安全食用不含毒药种植的生姜,可以不用担心使用地沟油的安全餐厅,并不是因为计划经济挽救了这些地方,也不是因为其他地方盛产道德圣人并且集体下海经商。恰恰源于,它们有一群诚实的公民,用诚实的制度努力,打造了一个法治健全、平等竞争的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他们面对公共生活的痛感,负责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虚伪矫饰,怪罪于鞋。
人类道德发展到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演变,那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对待。这是现代社会公私领域分野所带来的进步。今天,让中国人大为恼火的很多公共问题,表面看是由人们的公德缺失所引发,但事实上,这种失序的源头却并不是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治理乱象,尤其是公权力的不作为与乱作为。
一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多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壁,如果出现了涂鸦不被清洗,很快墙上就会变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克制丢放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丝毫不感到羞愧。这种现象,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破窗效应”。
关键词:孝;文化;和谐;稳定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06-0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文化灿烂而久远,如波涛般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奇迹。毋庸置疑,这些优秀的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动力之源,把推向世界之巅。在这百花齐放的文化“香蒲”中,“孝”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其对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贡献而留香千古,绵延至今。
一、“孝”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孝”文化始终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若是追根溯源,很难说清中国的“孝”文化最早出现于何时?根据文献记载,《尚书》被公认是最早使用了“孝”的概念,也就是“克谐以孝,用孝养厥父母”[1]。而最早系统介绍中华“孝”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应属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可见孝行之道见诸人性之久是其他文化难以相媲美的。纵观整部《孝经》以及五千年来中国“孝”文化的嬗变,我们可以对“孝”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作一个最简洁的概括,即要求人们坚守“事亲”与“敬亲”的道德准则。从汉代推崇“以孝治天下”开始,“孝”文化就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文化力量,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借助“孝”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来治理国家。“孝”文化也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支撑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
二、“孝”文化对维护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传统“孝”文化对个人自身修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心向善的民族,这种民族品德与“孝”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即使在今天,“孝”文化依然发挥着她强大的感召力,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功不可没。
1.“孝”文化促进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完善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古人以“孝”为百善之先,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孝”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当今社会,即使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孝经》,却仍然懂得反哺双亲这个简单的道理,这种思想已经与我们相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灵中。因此,我们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古往今来那些“孝子孝女”;会被那些父慈子孝的故事感动;会主动去学习或研究“孝”文化,从而更好地践行自己的孝道。追寻“孝”文化的同时,就是完善自身的过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可见,对“孝”文化的理解,随着层次的提高,就会愈发追求高尚的品德,自身的精神境界也会随之提高。“孝”文化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对社会个体道德境界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2.“孝”文化维护了家庭稳定,巩固了社会稳定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孝”文化作为重要的伦理规范,对家族稳定和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孝”文化调和了家国之间的矛盾,使之适应封建统治家国同构和宗法制度的要求,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不可否认,国家是由成千万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是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设想如果作为组成国家的每一个细小单元都能够和睦快乐,那么作为整体的国家必然是和谐稳定的。时至今日,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家族本位思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家”的重要性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无一例外是从“家”中孕育而生的,社会个体的优劣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屡屡攀升,而根据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显示:不健全的家庭、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可能导致孩子犯罪,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同样,根据犯罪心理学解释,罪犯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有厌恶感或仇恨感,假若在一个父慈子孝,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是很难产生罪犯的,因为他们心中牵挂着自己的亲人,家庭和家人像枪栓一样牢牢锁住了犯罪的“枪口”。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家人之间以神圣的亲情维护着这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3.“孝”文化弘扬和谐的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和谐”的含义在辞海中解释的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社会和谐所追求的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的相处是在不断地碰撞与冲突中前进的,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世界上就复杂的关系,中间充斥着利益、矛盾、感情、仇恨等等,而当我们拨开这复杂的关系,看看处于最深层、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关系――亲情关系,我们会发觉虽然人们始终处于不停地在协调各种关系之中,却没注意到自己最主要的关系是自己的家庭,是与自己亲人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孝”文化本身的真正力量正是在维系这种最重要的关系,塑造家庭关系的和谐,然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大的和谐,人们在“孝”文化的引导下以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对待他人,追求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这也正是“孝”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它从促进家庭和谐乃至最后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力量和道德支撑,使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当今社会,“孝”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走向商品社会,市场经济为我国带来了让人无法想象的高速发展。然而,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也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孝”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家庭意识弱化,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人们对家庭的感情,对父母的亲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利益所削弱。这一切都在认识上弱化了“孝”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模糊了人们追求“善”的本意和道路,“孝”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人们对她的理解也已经慢慢弱化为家庭内部的一套人际态度与行为――子女对父母的良好态度与行为。然而,即使是这样狭窄的“孝”,依然不是人人可以遵循的。更为可悲的是抛弃父母、虐待父母甚至杀害父母的人竟也屡见不鲜,这已经打破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底线。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注意到这些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的严重伤害,注意到“孝”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始积极地挽救我们的“孝”文化,弘扬“尊老孝亲”的传统道德美德。
四、积极弘扬发展“孝”文化的具体措施
要重塑“孝”文化,我们必须拿出具体的、有力的、有用的措施来使人们再次重视“孝”文化的作用,并且自觉践行“孝”文化所要求的内容。要想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认清“孝”文化所追求的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赡养”,要求子女们长大成人后要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以及其他抚育过他们的亲人,满足他们衣食的需求,使他们远离饥寒;第二个境界是“孝敬”,这比第一境界重要得多,单单使父母能够生活是不够的,人们对精神满足的追求才更为重要。子女不能单以“养”为目的,而是要做到行孝膝前,让父母身心愉悦。针对这两个境界,我们也要分别用两类措施去解决。对于第一境界,我们应该倾向于用强制手段,因为“赡养”需要的是物质供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法律强制。政府应该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不但要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还应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对于主动赡养父母的子女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认真践行“孝道”的人可以优先上好学校、提拔职务,目前已经有一些具体例子可以参考,例如近两年公务员考试和干部提拔都把“孝行”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甚至在2011年公务员考试中已经把“孝”文化的内容放入考核内容中;同样,北京大学也把孝敬父母作为招生的一项重要参考条件。这些事例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孝”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但是,无论是法律或是惩罚和奖励,这些都是诱导或是被动地使人们去践行“孝”文化,它们可以保证人们做好“孝”文化所要求的第一境界,却不能强迫他们真心去孝敬父母。所以,要想达到“孝”文化的第二境界,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条件向所有人展示“孝”文化的重要和作用。近年来,百家讲坛栏目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其中也不乏对中国传统孝道的介绍和宣传。同样,我们必须重点抓好学校的教育,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对年轻人的教育则是重塑“孝”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宣传和系统的教育,我们要让人们能够主动去践行“孝”文化;主动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孝”文化的自觉,从这里出发或许我们能更好地发现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可贵的财富。纵观历史更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每当这个民族被外寇侵略,处于危难之时,这些流淌在我们血液中文化底蕴总会使这个民族空前的团结,空前的强大,而“孝”文化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因为“孝”文化凝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家护家之心,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精神才会如此强烈,不可阻挡。
参考文献:
[1]佚名.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0:78.
[2]孔丘.孝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5.
[3]马宜章.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现代扬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26):35.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数学思维与方法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有效适应未来社会、孕育和焕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重专业技能培训、忽视基础学科学习的弊端使得数学课程成为公安院校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严重影响到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正视数学课程在公安院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建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公安院校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数学在公安院校开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科学实验、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等,在公安实践中,已大量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痕迹检验、情报分析、轨迹跟踪、犯罪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即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但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导致公安院校数学教学和公安实践相脱节,加之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严重,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效果。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甚至在开设数学课程数年后基于教学效果差等原因无奈取消该课程,目前各公安院校基本上仅在理工科公安专业如刑事技术、交通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而公安专业均属于应用型专业,均需要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如《xx警察学院2013级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第3项明确规定毕业生需“具备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数学无疑是该项素质培养所需的必要课程。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设置的不相适应成为公安院校数学课程的尴尬处境。当前,随着专业教学的日益标准化,课程设置也越来越标准,对于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明确规定,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安全防范工程、交通工程、法医学等公安技术类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对数学的规定是: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单元。规定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工艺操作等技能是其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可见数学?n程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当前,课程设置规范化后,如何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就成为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科学架构课程教学板块,有效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
大学数学已经成为公安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以提升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为轨迹跟踪、数值比对、概率统计、情报分析等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就需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做到前铺后垫,所谓“前铺”,就是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类教学。公安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二批本科学生,数学分数往往不太高,数学也成为其比较畏难的课程。故需要进行入学后开课前的摸底测试或者按照高考分数将学生进行分类。所谓“后垫”,就是要根据公安类学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的要求,不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而根据实际需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要排除通用性的《高等数学》,即不分学科专业,统一选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不宜严格按照课程教材内容授课而不考虑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要以“工具满足”为标准,科学编排课程知识要点,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公安专业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否认识、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对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作用;是否掌握了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方法;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心所欲地应用到公安警务工作中,从而真正具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1]。故公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选取要严格依据《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所规定的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等而设计教学板块如下:
数学基础板块,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与无穷级数、行列式与矩阵、线性方程组等;
数学应用板块,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数学实训课程板块,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软件、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的用法。
三、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构筑数学魅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组合,数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当中有许多故事,数学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能够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很多的路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科学中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展现数学魅力,在数字组合中找到乐趣,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要求老师讲究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解决,变繁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以吸引力的建构引导学生逐步喜爱数学课程,改变其十多年求学生涯的惯常认识和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乐趣所在,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认识学生心态差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差异较大。大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公安院校学生,基于工作基本无忧、数学实在太难、毕业后几乎不用等因素考虑,往往将数学当成“混学分”的课程而不在意学习态度。故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态差异,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高等数学课不仅可以积累基本知识,而且是自己踏入更高学府甚至获取好工作的金钥匙。再为学生详细分析“数学工具”在公安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真实案例和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来分析数学工具欠缺对于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和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的理念,从而端正数学课程学习态度,自觉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课堂气氛调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于学生能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于数学教育的变更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和实际问题解析;要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考虑到他们对数学的厌倦情绪,按数学基础层次分类施教,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优秀教师。另外,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地教知识,也要重视调节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来学知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互动中,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多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提供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让他们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克服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三)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集组织者、引导者、调节者、促进者、反思者和创造者于一身,不能单纯作为一个“教”者而存在,要明确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学会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辨头脑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进而做出发明和创造”[2]。在教学中,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演算、数学模型制作等内容步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解析,将对话、讨论、质疑、商讨、沟通、演练、争执等都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同老师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程度引起师生共振效应。教师的角色主要在于引导和控制课堂进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