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材料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比较起来,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的权利,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凸显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材料的审读问题。“新材料作文中,阅读(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寻找写作切入点)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门槛’”。[1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因过于宽泛而容易套做;“新材料作文”强调“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材料作文是一种资源型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含内容、思想、主题)就是给予写作者的第一份资源,是文章思维的起点,思想的火种。” [2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高考福建语文作文约有18%的考生不及格,其中多数作文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材料审读不准确,偏离题意。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审题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首先,材料多为叙事性,多没有明显的提示立意的词句;其次,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多呈现多向性;其三,中学生缺少作文思维训练,思维普遍呈现肤浅、单一和人云亦云状态,常常无法对材料做深入准确的分析,审题容易走偏。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审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笔者尝试以具体的审题思维训练为例,来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抓关键句,把握主旨

即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关键语句常常是议论性语句,或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是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示例一:(2006全国卷Ⅰ)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很羡慕,于是开始模仿,想学鹰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带着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鹰那样飞下来抓羊。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小孩说:它也很可爱。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有多少个角度。生可能回答:鹰、羊、乌鸦、牧羊人、小孩等五个角度。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材料中的主角?哪些属于关键词?从而确定乌鸦是材料中的主角,找出关键词:羡慕、模仿、抓。然后,再找与乌鸦结局有关的评价。学生确定了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接着,思考:乌鸦为什么被牧羊人抓到了?最后,确定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乌鸦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盲目模仿老鹰。作文立意: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属于最主要的角度和最稳妥的立意)。由此,可以归纳出快速审题“四字”要领:“抓”(主次方)、“圈”(关键词)、“划”(中心句)、“问”(为什么)。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而言,这个审题训练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方法。“抽象”就是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3 ]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逐句分析,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2006年全国卷I所引用的材料虽是多元的,但很显然的,乌鸦是第一角度,也是最佳角度。“抓”、“圈”、“划”、“问”这四个审题步骤,可以分析并从中抽取乌鸦结局的本质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样训练,一环接着一环,将思维一步一步地由具体引向抽象,拂去表层,深入本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既切题又富有深度。这种方法可能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

二、由果溯因

世间万物之间关系复杂,其中有些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可以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示例2: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1.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通过材料中对司马懿的描写语句,可以分析出其不战而胜的原因有哪些?3.从“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4.从“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中又能提炼出什么观点?5.从“相持数月”中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

这是多因对一果的因果关系型材料,在审题思维训练上,除了要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外,还需有发散性思维。在分析中,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从果溯因,因为深入把握成因是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必经途径。

通过以上思考题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果,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究出结果的本质原因,进行多角度立意。比如:由第3题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做到知己知彼”的观点;由第4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自控能力强,在关键时刻能控制情绪,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有自制力、能忍辱负重”的观点;由第5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能准确把握时机,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学会等待时机、善于把握时机”的观点。

三、

遇到多则材料,首先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从而提炼出观点。

示例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审题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材料:1.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将三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试着找出共同点。虽都没有明显表现主题的词句,内容也完全不同,但三个材料都有一个过程:由现象问题之因,引起思考、探索之行,最后得出努力之果;都有一个不好的开始和一个好的结果——道尔顿把红色看成蓝色到研究出色盲症理论,安藤百福破产到发明方便面,乔利弄脏了衣服到研制出干洗剂;每个问题的产生,都具有其偶然性,问题最终有好的结果,又是主人公留心生活、努力探索的必然。3.综合三则材料,就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偶然的发现,若能够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成功。当然,还可以多向思考。如: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发明创造,就在生活当中;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善于发现并努力思考探索,才容易成功;发明、成功,必须执著于事,努力付出;等等。

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立意角度的多向选择性,选取这个材料进行思维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体会如何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从而更快速而准确地审题立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上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才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绝不能仅凭其中一个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的油浸衣服,白干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

马克思十分重视思维的比较过程,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现象的钥匙。” [4 ]在进行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时,我们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将各个角度或各个方位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观察、分析、联想,广开思路。多角度思维的作用是拓宽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出问题的实质或要害,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从而写出见解深邃、令人信服的文章。

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广阔、由肤浅到深刻是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清代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单则材料可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由果溯因”等方法,多则材料可运用“”等方法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一般人的认识“剥去一层”,其思维就逐步广阔、逐步深刻了。

以上是笔者在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能力训练上所进行的一些摸索。正如王立根老师所说的:“作文也应重视思维训练,只要我们不时地坚持做思维体操,我们也一定会学会分析,把思维引向深入。” [5 ]如何有效、有序地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课题。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2]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3]:《实践论》,《全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2篇

一是材料内容的具体性。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常见的是生活事实、寓言故事、文辞摘用、图表音像四种,这些材料具体形象,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是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就全国课标卷三年的作文题来看,高度开放的趋势非常明显。从语料的选取来看,内容丰富显而易见。2009年属于道德拷问型,是对良知的探求,2010年材料属于中性思维型,2011年则属于主流意识型,而2012年则属于道德评价型,强调的是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但是,不管什么类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自身、贴近个体的心灵和情感的与主流价值观“形影相伴”的材料永远是备考的首选。高考作文不单单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平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

三是材料角度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丰富性,给考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可能,力求给学生更为宽泛的写作范围,也就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多样性。三年的作文题,都体现了这一指向。2010年――人才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好奇心是成才的催化剂、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才的第一要素、主客观条件与成才;2011年――考生只要围绕“中国的变化”这个中心来写基本上都是符合题意的。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只要能够从以上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会有话可说;2012年――①顺手之为可成大善,举手之劳可铸大德。②莫要舍不得付出些举手之劳。③做事,无关乎分内分外;做人,才能无关乎利己利他。④道德的行为源于道德的意识,行关乎心源乎心。⑤施恩理应得到感谢。⑥感恩是对行善的奖励。选择的角度大大增多了,审题的难度也相应降低了,真正游离原材料、跑题的作文的数量大大降低,给了考生充分体现自己写作才能的演练平台。

四是标题自拟的灵活性。题目自拟的要求为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开了一扇窗。总结阅卷考生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拟定:明中心或论点(主旨)、总领全文、表达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变式语句、设置悬念、暗示线索、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某句话、物。

总之,记叙类文章的题目应突出事件、意义和人物,议论类文章题目应突出思想、观点。内容上要精要、明确,形式上要生动而有文采;切入点要小,新颖。高考试卷中学生各式各样的题目,是对命制试题者的意图的最好诠释。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3篇

中秋节放假前,宿舍里几个同学在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过节。

小张说:“什么过头,就是吃那腻得不行的月饼,烦死了。”“团圆节嘛,不吃月饼哪行?倒是我妈妈每年非要回农村的老家,条件那么差,愁人。”小李慢声慢语地说。“大吃大喝加上到公园扭捏作态的照相就等于所有节日。”小王边说边笑。“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过节?”小赵若有所思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对于同学们这些议论,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节日是一种仪式,仪式表达的是一种敬畏,岂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所能担负的了的?本文就是要将当代浮躁之风引向踏实,将淡漠的情感引向真挚。另外,关注材料中“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过节?”

确定话题:节日。

确定主题:节日是寄托、传递情感的仪式,传承文化的载体

确定素材:①除夕、春节: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一家人一起除掉过往的晦气,憧憬美好的未来。②元宵节: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祈盼赐福,庆贺新春的延续、团圆,思念家人,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③寒食、清明:祭奠先人,追慕先贤。敬祖意识、亲情情结,民族的忠与孝,生命、生死观。④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高洁人格。⑤七夕节:有情人期盼团聚。⑥中秋节:家人团聚,思念家乡对月怀远。

确定写法:①只就中秋节来写。②从以上节日中选择两三个节日来写。③综合各个节日来写。

确定深度:中秋小节日,文化大意义。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4篇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5篇

新材料作文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从而体现考试的要求。所以,考生的作文应该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材料: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个题目的材料本身寓含深意,有思辨价值。就“一切都会过去”而言,当我们获得成功之时,要有冷静的心态,清醒地认识到暂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的成功,新的挑战正迎面向我们走来;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失败时,要有坦然的胸怀,要善于从黑暗中寻找一丝曙光,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以昂扬的斗志,勇敢面对,执著前行。然而,有的考生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好恶对犹太王、契诃夫的话和性格妄加评论,这必定会导致作文离题万里。

指津: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新材料作文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具有结论性倾向的观点,作为全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围绕其展开写作。所以,考生必须找出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进而概括出材料的主旨。

有的考生作文时,一味地全文照搬材料。当材料较长的时候,照抄材料就会使文章开头过长,主体部分被挤占,显得头重脚轻。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材料: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有的考生看到这段材料的句子优美而又富有哲理,就不假思索地把材料完全放进自己的作文中。虽然作文的立意很准确,但引用材料就占去四分之一。这样的作文内容一定是肤浅而干瘪的。

指津: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立意,有选择地引用作文材料,语言要简明,篇幅要简短,在表述上要有倾向性。

面对作文材料,考生首先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地审视其中的信息,理清其层次及相互关系,再去多向拓展。如果断章取义地摘取与主旨无关或关系甚少的只言片语引出观点,就必然以偏概全。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的作文材料: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 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作选择。

有的考生写作的主题是“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甚至“把500万元留给自己”,虽然这是考生的个人看法,但是这样的选择违背了社会倡导的道德观、价值观,没有抓住“诚信”这一主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指津:新材料作文通常由材料主体部分(故事、言论、图表、数据)、材料结论或总结点题的句段部分、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从材料部分的两大板块来看,主体部分属于细节陈述,结论部分属于归纳点睛。这两部分内容,必须逐句推敲,完全领悟,文章写作才能保证符合材料本身的意义。考生首先应对照材料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意义,然后依据材料性质的不同,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找到思维的聚合点,最后确定写作主题。

有些材料原本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的解读意义,少数考生却故意曲解原有意义,本想以新意取胜,结果弄巧成拙,影响了分数。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材料: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哲学家的“假苹果”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周围,而学生们的言行,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呢?在这个真假难辨的社会,我们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扮演着哲学家学生的那种角色呢?有的考生舍弃了“关注社会,反思现实,思考自身,提升智慧”这一水到渠成甚至是约定俗成的主旨,大谈哲学家的教学智慧,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指津: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考生可从这一点入手,确定写作主题。

少数考生出于保证不跑题的写作目的,干脆把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材料进行扩展,使其血肉丰满,成为一个很有可读性的新编故事。殊不知,这样的文章,整体框架是别人提供的,距离“创造性”的要求差距太大,很难获得高分。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材料: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6篇

一、关键词与关键语句的挖掘与把握

很多材料在呈现中很明确的向读者传达出了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甚至某一句或某几句关键语句。这些词句实际上就是命题人需要学生围绕其进行表达的核心思想,学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思想选择切入点进行创作。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明晰的材料中“踩点”,只要把握了重点,就不会出现偏题漏题的现象,就会为作文的创作指明方向和提供材料。试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著名球星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踢得最好的一个球是哪一个呢”?贝利随即回答“下一个”。当贝利总进球数达到了1000个以后,有记者再次问他同一个题目,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下一个”明确的传达给了读者,告知了学生本节材料需要围绕“下一个”来进行理解。进而延伸的理解为“永无止境”、“不断穿越”等。在创作作文时,应该以“永无止境”为创作基调,选择材料和切入点进行切入。

二、联想迁移与想象发挥

有些材料在呈现主体思想时较为“隐没”,即材料看似是在呈现一个主题并不鲜明的故事,但实际上需要通过故事表现出的思想进行适当的延伸。在进行此类作文的教学时,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故事和材料,并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材料所表达出的含义及引申义,进而通过训练完成对延伸思想的把握。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讲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进入瓶口后就一直朝着瓶底碰壁,在触碰了无数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来教授将蜜蜂取出换成几只苍蝇,条件不变,不出几分钟,苍蝇便飞出了瓶口。因为苍蝇在进行一次碰壁之后会选择其他方向再次尝试。而蜜蜂则由于只认准一个方向,结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这个材料阐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即苍蝇和蜜蜂在对待同一个困境时产生了不同的表现,选择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单从故事材料上看,浅层次的含义难免不能成为创作的主题。学生需要针对这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尤其是要与人的活动进行联系,进而产生“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一命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围绕“遇到困难应该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一命题展开论述。

三、由果溯因,寻找主题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存在的,对于一些材料出现的事例和材料,需要学生从材料入手“由果追因”。在追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由浅显的材料表意逐渐梳理出材料需要渗透和表达的更深层次意思,并附带将文章的脉络层次梳理清楚。这需要教师以此类型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尤其是对文章脉络层次的训练尤为重要。有一则材料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个玻璃生产商生产一种强力玻璃,这种玻璃号称坚不可摧,但是一直无人问津,或者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正在企业老板发愁之时,一位企业的策划为老板出了个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个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着100万美金。如果谁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现金就归谁所有。一时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一试身手但是终归没能实现。而自从活动推出以来,这种玻璃的销量便急剧上升,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读完材料,很多学生都会无从下手,不知道材料需要表达何种观点。是“玻璃坚硬”还是“营销手段的高超”?是“有付出就有收获”还是“生产上的决策力”?如果陷于这种无端的信息的困扰,学生的作文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创作。这时指导使用“由果溯因”的方式选择材料主题,就会很容易找到材料深层次的含义。这则材料的结果是商家的玻璃得到了畅销,进而推出畅销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玻璃打不碎表明玻璃的质量的确过硬”;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这种营销方式比较前卫和新颖”;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到底是哪一种因素:从材料的着墨点来看,材料的一半以上都是叙述企业“制作玻璃室供民众挑战”的事实,可以看出质量好是次要原因,这则材料中更需要突出的是宣传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确定就让我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酒香还需好吆喝”。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7篇

讨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讨论的如下特征:1. 遵循一定的话题;2. 有自己的意见;3. 可以质疑他人的意见。讨论的目的在于或辨清真理、形成共识,或交换意见、实现交流。讨论要有一定的话题且不能偏离话题,否则无法展开讨论。讨论要有自己的意见,即使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要经过自己思维和语言的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否则,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根据讨论的这几个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这类作文的特征:

1.要围绕材料的话题及含意进行立意;2.要态度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3.既可以认同某一观点,又可以反对,还可以辩证地写。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述,那就是:找话题+定含意+亮 观点。

下面这则作文材料为例:

某网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网友却不肯透露,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辨?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广东省六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作文】

材料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形成了四种意见,这样的材料就可认定是“讨论型新材料”,立意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一、确定写作话题

写作话题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文章的写作范围。材料中四种不同的意见是围绕“古村落”展开的,因此,“古村落”以及与之概念相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等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 话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偏离题意的现象,一种是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某些词句,就抛开写作对象,脱离了材料的范围。例如有的学生只抓住了“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这句话,提炼出观点“任何事物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文章中大谈真理、科学发明、创新等话题;也有的学生只抓住了“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这句话,提炼出观点“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不要随意改变”,在文章中大谈文学创作、环境保护、学校教育等。这类作文的问题就在于写作的对象发生了偏差。

还有一类学生从材料中某一观点出发,分析材料,概括出一个观点,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古村落”,后半部分写成了其他事物,这样的情况也属于偏离题意。例如有的学生从“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出发,提炼出一个观点“价值需要被挖掘”,前半部分围绕古村落的价值来写,写了古村落只有被开发,才会被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而后半部分用了一个递进句:“不仅古村落的价值需要被挖掘,其他事物也是如此”,例如人才的价值、美玉的价值等。这类作文的问题在于学生对写作话题进行了“二次引申”,导致写作话题中途改变,这也属于偏离题意。

在讲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对话题进行二次引申,我给他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今天讨论一个话题:“高考后撕书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意见只能是在“高考后撕书”这个话题范围内,而不能说“不仅高考后撕书是教育的失败,就连高三过多的测验也是教育的失败”。也就是说,讨论型材料的话题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再以一则材料为例:“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 有学生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学生说,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才能尽早融入社会。有学生说,我的精力有限,学习时间很紧张,对我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我才参加。”这则材料也属于“讨论型”,话题是“社会实践”,整篇文章自然应该围绕“社会实践”来写,既不能抛开“社会实践”另立炉灶,也不能在写作过程中改变话题,中途易辙。

二、确定写作含意

新材料作文强调多角度、多侧面立意,体现了立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意是随意的,是漫无边际的。新材料作文一般都有一个要求,即“不能脱离材料及其含意的范围”。话题仅仅是写作的对象和范围,还不是作文的观点。确定了话题,也不能保证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切合题意。“写作含意”是介于写作话题与写作观点之间的以短语形式存在的观点。所谓“确定写作含意”,指的就是确定话题与材料的其他关键词、其他侧面的关系。

就拿本材料来说,围绕“古村落”来写,就一定不会偏离题意吗?答案是否定的。“古村落”仅仅是写作话题,也就是写作对象,它仅仅确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有很多具体的观点,有的观点就是偏离题意的。例如“古村落美在何处”“古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古村落承载着人类的乡愁”“探寻最美古村落”等。这类作文的写作对象虽然也是“古村落”,但“含意”偏离了材料,偏离了讨论的方向。也就是说,确立了写作话题的核心关键词后,还要去材料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动作、行为类的关键词”,我称之为“次要关键词”。细读本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句: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开发性保护、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刻意的措施等。通过这些词句,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话题“古村落”与“过度开发”、“更多人了解”“开发性保护”“时间的打磨”等次要关键词的关系。分析到这一步,文章的观点就呼之欲出了。

有的学生找到了“古村落”这个写作对象,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古村落”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于是作文写成了“古村落的价值需要创新”“要继承古代遗迹中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经验,保存传统建筑”等。这类文章也属于偏离题意,或者说属于“基本符合题意”,判卷过程中就会酌情扣分了。

三、亮明文章观点

确定含意之后,那就是亮明自己的观点。此处说的“亮明”,含意有二:一是“亮”,就是自己要有观点,其标志就是“我认为”,观点是带有主观性的,是属于“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例如上述“社会实践”的材料,立意如果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立意就不是“你自己”的观点,而是《光明日报》的观点,是的观点。再比如“实践出真知”,这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结论,而不是一个判断性的句子。如果立意是:只有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就是一个判断了。判断是带有主观性的。

含意之二是“明”,就是说自己的观点要明确,要参与进这个讨论,而不能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不对的。亮明观点的方法无非有三:一种是认同材料中的观点,一种是反对材料中的观点,还有部分材料可以综合立意,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既然是参与讨论,自己的观点就要明确。综合这两点,这则材料的立意就可以是:要保持古村落的本色(真实、原生态);不要让古村落成为标本;反对将古村落商业化;反对过度开发古村落;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的价值;对古村落进行开发性保护等。

有一位同学的作文题目是“在开发与不开发之间保持平衡”,从立意上讲,不能算是跑题作文,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是一个不容易论证的话题,“保持平衡”,如何保持,为什么要保持,这在具体操作中是件难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观点不太明确的话题。如果我是决策者,这条意见对我来说基本没有用处,我最终也不知道该不该开发。考生可能认为不论谈开发还是不开发,都是片面的观点,只有“平衡”才能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文章都是片面的文章,讲述的都是某一方面的真理,能够将对立观点融合在一起的文章是不可能出现的。例如“品德应不应该加分”,观点要么是“品德应该加分”,要么就是“品德不应该加分”,不能模棱两可地表述为:应该在加与不加之间保持平衡。

如果学生觉得抓住其中的一个论述显得片面的话,那完全可以在论述完一个观点之后,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来一个补充论证,开头一般是“当然”“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等,这样的补充论证也会让文章充满思辨性。

新材料作文范文第8篇

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深化对于学生审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从材料中提供核心信息,并且透过对于材料的深入分析来找到合适的立意点的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有很多切入点,可以透过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或关键字来把握材料的核心;也可以由果溯因来分析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还可以透过对于材料的对比提炼材料的主旨。这些都是很好的审题立意的方式。 

【关键词】 

高中 新材料作文 审题 思维训练 

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作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作文训练的类型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深化对于学生审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从材料中提供核心信息,并且透过对于材料的深入分析来找到合适的立意点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确定正确的写作视角,并且能够对于相关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剖析。 

一、抓住关键句,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的种类十分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有一些不一样的侧重点。对于有的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捕捉到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这些往往是揭示材料主题的核心,也是让学生准确立意的参照所在。教师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后能够准确提炼出材料的内涵,并且很好的把握住材料的主旨。这样才能够为文本的立意的确定提供基础,和也是让学生的文章主题明确的教学过程所在。 

示例: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很羡慕,于是开始模仿,想学鹰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带着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鹰那样飞下来抓羊。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小孩说:它也很可爱。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有趣,然而,想要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清晰的把握材料的主旨,这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对于这段材料学生在阅读完毕后要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这是把握材料主旨的根基。不少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段材料的核心在于牧羊人所说的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然而,如何进一步对于这个关键句展开剖析,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对于这类材料作文而言,通常需要经过“抓”“圈”“划”“问”这四个审题步骤,可以分析并从中抽取乌鸦结局的本质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这也是牧羊人所说的话的内在含义。于是,材料的主旨得以确立,学生便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立意点,进而选择写作的主题与方向。这样才不至于偏题,才能够让学生写出质量更好的文章。 

二、由果溯因,分析材料逻辑联系 

对于那种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材料而言,在材料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由果溯因的能力,要让学生理清材料内部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够把握住材料的主旨与内涵。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故事性的,容易读也容易理解,有的材料较为隐晦,表达的主旨不是那么容易被揭示。对于这类材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够由果溯因,展开对于材料的深入剖析,并且挖掘其中的一些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找到材料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示例: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因对一果的因果关系型材料,在审题思维训练上,除了要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外,还需有发散性思维。这个材料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推敲,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这类材料要培养学生多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问题,这往往能够帮助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这也是学生应有的立意点所在。 

三、对照比较,找到准确的立意点 

有的材料作文往往会给学生提供多段材料,这些材料中看似没有太直接的关联,然而,其间的内在联系却很值得挖掘。对于材料中内在联系的剖析,以及透过对于材料的对比,这会帮助学生发掘到材料主旨上的相似性,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炼核心观点。在这类材料作文的练习时,让学生仔细分析材料,并且提炼不同材料所表达的相同的主旨是关键。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找到准确的立意点,进而更好的进行文本撰写。 

示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学生如果仔细阅读就能够发现,这两个例子都告诉了我们由现象所带来的思考,并且沿着思考对于某个具体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直至最后取得卓著的成就,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常见模式。这两段材料让我们感受到偶然的发现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挖掘与探究价值,只要锲而不舍对于一个问题展开钻研,最后都会有很好的收获。 

【结 语】 

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作文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有很多切入点,可以透过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或关键字来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握材料的核心;也可以由果溯因来分析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还可以透过对于材料的对比提炼材料的主旨。这些都是很好的审题立意的方式,灵活的利用这些审题模式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准文章的立意点,进而写出质量更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程倩. 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赵博.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看高中作文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