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风报告

采风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采风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风报告范文第1篇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 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 套) 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第一组( 5 人) : 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二组 5 人: 负责衣服类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 上衣、裙、裤等) ,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 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第三组( 5 人) : 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四组( 4 人) : 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五组( 4 人) : 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 图案) 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 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 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 ( 1) 衣服类: 有上衣、裙( 裤) 、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银饰类: 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 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 有蜡染、刺绣、织造等。( 4) 装饰图案类: 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 PS 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民族史料: 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 1) 服饰的发展变化。( 2) 服饰现状。( 3) 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采风报告范文第2篇

笔者认为,随着民族音乐学这一门学科在世界各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对其工作方法在理论上做出一个规范、科学的约束不但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更有利于各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国际通用的学科名称下的“接轨”,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科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各国的研究传统,尊重各个研究阶段中历史存在的事相,只有将事物置于历史中进行全面的考察,方可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要对“采风”与“田野工作”进行何者“更科学”的比较,我们必须正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回避了这一点,必然会陷入片面失实的误区。基于此,本文针对《“采风”还是“田野工作”》一文(以下简称《“采风”》)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中国的“采风”

《“采风”》一文对“采风”的考察,从三个时段、三个方面进行,即“古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近十多年来”三个时段和“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搜集民间音乐的目的”、“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方式”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为“‘采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熏知得失?熏自考正也’?熏还要对‘风’进行加工、整理和改造?熏使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和利益。在为旅游者提供的‘采风’中,民间音乐更是被扭曲了。‘采风者’是商品的消费者?熏被采风者则是商品的制造者?熏他们不过是按采风者的要求提供表演服务罢了”。当笔者沿着这条线索再对“采风”的实质内容进行一番梳理之时发现,“采风”除了显示《“采风”》文中所列举的“劣质”现象之外,亦有更多积极可取之处。也正是“采风”中的这些积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相关音乐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它是中国音乐研究发展史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对中国本土“采风”的认识:

(一)古代采风制度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我们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却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采风”在中国自西周以来便已出现,虽说西周时期的“采风”在现在看来并不能纳入“音乐研究”的范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传统。“西周的采风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规定的。其目的是要通过民歌来观察人民的反映和对统治者的情绪,同时是要利用民歌作为统治的工具。”但“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从其主观意图出发所推行的采风制度,就其客观效果而言,却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经过了选剔和修改,它仍然因此而为我们保存和传下了不少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优秀诗歌,只要能揭开其表面笼罩着的迷雾,剔除其歪曲的成分,我们仍然能够从而看到我们现实主义的早期源头。”②《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等等,都是古代“采风”制度中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极具价值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其中的一些被套上适合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诠释,而对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采风”全盘否定。《“采风”》一文亦以不小的篇幅提及我国古代“采风”的目的,以及当时“采风”者对待所采之“风”的态度,这也是《“采风”》行文的一大论据。至于中国古代“居高临下”的“采风”官员与20世纪西方“虚心学习”的“田野工作”者之间的对比,笔者将在下一部分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采风”工作

1.学术思想的影响

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思想“深深地烙上在西方已渐成体系的比较音乐学思想印记,这种印记显示出它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比较音乐学学派:其一,是西欧比较音乐学学派的学术思想烙印,其研究成员构成主要是专职音乐学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世界各民族音乐,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为构建与完善科研型的音乐学理论,这里试将具备此特征的学术思想格式化为‘科研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其代表性人物以音乐学家王光祈为例;其二,是东欧民俗音乐学学派的学术思想烙印,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专业音乐类型相对应的民间音乐类型,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为创作和发展艺术型的新音乐作品服务,这里试将具备此特征的学术思想格式化为‘创作型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其代表人物以吕骥、安波、冼星海等‘左联’旗帜下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为例。”③在这样一种学术思想背景下,“采风”作为相关音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必然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倾向性。

2.“采风”工作

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被引入中国之前的很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相关研究,都是在“采风”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中国的“比较音乐学”时期,就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在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如刘天华先生就是我国民族音乐研究事业开一代先河的人物,他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在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时染猩红热,最后为此付出生命。如果没有一种对民间音乐的尊重与虚心学习的态度,没有一种为所做事业的贡献精神,又何以会有这样伟大和令人敬佩的举动?到了“民间音乐研究”时期,文艺工作者主要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并力图把它与音乐创作实践和“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的社会政治运动结合起来。这种“采风”与音乐创作的密切结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必要的,对于特定历史下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音乐运动,其目的性以及音乐家们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进入“民族音乐理论”时期,音乐学者广泛地和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工作者接触和配合,实地考察和收集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目的也从开始的更注重“为创作服务”而逐渐转向对音乐学自身建设的关注,成为一种为音乐学研究为服务的调查。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采风”活动有两次:一次是195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进行的对于山西河曲地区民间歌曲的采访活动,这是当时就一个地区的一个“乐种”进行调查的范例;一次是1956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组织进行的对于湖南民间音乐的普查,这是对于一个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个范例。④

2.关于“异”的比较

《“采风”》文中从“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搜集民间音乐的目的”、“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采风”与“田野工作”的不同之处。然而在这些问题上,作者多限于中国古代“居高临下”的“采风”官员与20世纪西方“虚心学习”的“田野工作”者之间的对比。文中近半篇幅所指的“采风”发生在中国古代周朝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而使用“田野工作”这一概念的民族音乐学,就算其最早的前身——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却是从公元18世纪末才开始{13}。试问,如此相差将近两千多年历史的两个事相,就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而言就已大有不同,然而跨越时空的距离把它们强行放到一个平台上做比较,这就有如关公战秦琼,确有不妥。在“采风”与“田野工作”相对平行的时期里,《“采风”》一文却忽视了前者的积极因素,采用“劣马”对“上等马”的比较方式,有失公平。“采风”始于中国古代,“田野工作”来自西方,形成时代背景不同,文化差异亦然。即使在近二十相同时期里,中国与国外、以及中国国内持不同研究理念的研究者各自对待“采风”或是“田野工作”的态度都不尽相同,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异议,就像“民族音乐学”学科称谓历年来的争执一样,它体现的是研究者的研究侧重与研究理念的差异,同时也会带来具体研究工作方法的不同。就此问题,也只能将“采风”与“田野工作”放置到一个文化语境中考察,方能明了其中差异。

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不论“采风”还是“田野工作”都是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各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国际上更加广泛的协作与交流,采用一种国际通用的名称更便于学术上的交流。作为民族音乐学界共通的“田野工作”,就中国本土的“采风”而言显得更加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采风”劣于“田野工作”。当我们对事相进行考察的时候,只有正视事物的演变及异同,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对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①杜亚雄、邱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黄钟》2005年第1期。

②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③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

④关于民族音乐在中国发展中各个时期的情况,见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⑤方暨申《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音乐研究》1958年第4期。

⑥萧梅《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4期。

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间音乐采访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⑧汤亚汀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

⑨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10}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具体研究成果见沈洽:《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评介(1950—2000)》,《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吴凡《三十载上下求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历史回顾(1980—2010)》,《音乐研究》2010年第5期。

采风报告范文第3篇

一、明确工作任务,摆正工作态度和立场,认真学习研究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并配合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

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外出考察、写生课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教师的课堂,已经或多或少地对其教学产生了干扰,同时其行政管理者的身份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有被监督感,产生抵触对抗情绪,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表明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以谦逊学习的低姿态获得教师和学生的接纳;同时积极发挥能动性,真正配合任课教师解决外出期间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第一,认真学习研究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明确参与的目的。第一,了解外出考察或写生流程;第二,体验学生外出考察采风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外出使的精神状态规律;第三,掌握本次考察采风地点的写生优势、特点,为以后考察采风提供参考资料;第四,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第二,积极主动地参与制订考察采风活动安排,与任课教师及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考察采风地点的具体情况,包括风俗、人情、环境特点、气候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考察采风期间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任课教师及学生在制订和安排具体的行程路线、食宿、注意事项等事宜时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第三,努力学习和掌握部分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绘画类学生采风写生的地点一般都是相对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而且外出期间,学生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好奇心也比较重,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如摔伤,被狗、蛇咬,被黄蜂、蜈蚣蛰,被蚊子叮咬,或因接触到毛虫、花粉等引起过敏,因水土不服引起感冒、发烧、腹泻、呕吐,等等,带队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保障队员的安全。

二、拓展管理视角,深入一线教学过程

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在日常工作中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所以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同时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其与学生相处起来会比一般任课教师困难。所以在随同考察采风期间,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吃、住、行,包括教学过程在内的与任课教师、学生在一起的契机,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密切接触,了解掌握他们外出的一般精神状态、行为习惯、学习规律,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情况及时进行整理归纳。第一,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与当地人聊天,熟悉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与当地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充分协助任课教师搞好人际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写生活动。第二,具备家长意识,做好沟通与管理的工作,及时提醒和强调各项安全、纪律等注意事项。学生在校外,一般精神都会比较放松,相对会比较大意,纪律松散,部分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好奇心比较重,往往对于没接触过的动植物或地形非常感兴趣,什么都想摸摸、碰碰,甚至放到嘴里品尝。还有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学生深夜吵闹、喧哗,言行比较随意,容易忽略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感受。此时就需要带队人员及时提醒,并协调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学生能处理的范围内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个人事务。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是属于纯粹的被保护对象,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能主动为集体、团队考虑的不多,组织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外出考察采风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及意识,所有关于他们外出期间的个人事务,包括经费问题、行走方式、行程路线、食宿标准、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沟通等都必须由他们本人决定和处理,教师仅起建议引导作用,这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行政管理人员应慢慢切入管理,配合任课教师I导学生相对独立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考察采风教学活动。第四,拓展教学实践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安排,设定不同的外出写生和考察的路线,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方法,为进入创作实践做技术性准备,而且也可以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群体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行政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外出写生和考察课程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以教学实践、专业考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外,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参与体验当地的生产劳动,利用专业特长参与当地学校教育活动、环境保护等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方式不仅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使学生的参与面扩展到最广,而且还使学生深入到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从而丰富其对社会的了解。

三、勤记录,及时整理总结,建立外出考察写生课程资料库

由于专业特性和教学目标不同,每个专业所安排的外出考察写生的路线、时段、内容不同,所对应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不同,相应的每次需要准备的用品不同,学生学习思想状态及注意事项也会有所变化。行政管理人员在参与此环节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字整理归纳能力,细观察、勤交流、多记录,及时整理总结,形成资料库所需的文字资料。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记录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一是掌握每条考察路线的安排及特点,了解不同路线安排所需要配备的不同物品,所需要注意的不同事项;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搜集整理考察路线的特性,从环境、植被、入画点、素材、生活便利度、安全系数等角度着手,了解、掌握不同路线的不同教学价值;三是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发现及归纳学生外出考察期间的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这有利于总结规律,有效安排教学进度。掌握这些资料对今后安排类似的外出考察写生课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有利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制订出最详细、最安全、最有教学价值的考察采风路线方案。

采风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学生主体;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65-01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教师也是一位布云者,布越多云越好,让七色云彩漫天开,每位学生都是一片片七彩的云,是一座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可以挖掘出闪闪金光的金子。“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遵循这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喜好,这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相继开展了“妈祖文化”“荔林夜话”、“谯楼暇思”、“壶山观察”、“木兰溪流域水质污染调查”“莆田饮食文化” “节日探源”等各项活动,旨在让莆田的孩子了解莆田,用孩子的视角观察莆田,用孩子的想法来设计莆田。这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内容,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活动热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许多活动的主题,都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所择,并且自主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制订活动实施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择题材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与参与,与学生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也可以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

如“木兰溪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重点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不搞包办代替。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 “学生身边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和主角,他们参与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民风民俗、拍摄、整理,最后撰写“……的起源”或者“我家乡的……节”,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动手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己研究解决了许多问题,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二、以合作为基点,开展多种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挥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拍摄图片,有的了解一些民风民俗的名称、由来,有的负责撰写调查报告,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他们分工合作,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谁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张一同学,这一次“莆田城隍庙花灯 ”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拍摄的多逼真!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个体间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处在合作状态中的学习者比处在单独状态下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学习者能从中更多地接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合作,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文艺式、竞赛式、游戏式、采访式、搜集式等等。在这次到“民间采风”的活动,学生编方言小游戏,搜集民歌、民谣,写采访笔记。学生还自己研究莆田人的饮食文化,不但注意到“炒米粉”、“焖豆腐”、“荔枝肉”等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烧这些特色菜。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含。

三、以过程为关键,做好积极评价

注重学习的过程,不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用了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自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我们不是不要结果,但相比之下,过程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结果当然是好事,但没有理想的结果也无妨。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活动的过程,是否学会了探究,是否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新提高。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学生用多媒体、论文、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是那样稚嫩,甚至经不起推敲,然而学生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学会学习,了解到任何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一种描述手段。在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次“民间采风”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位同学采访了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体会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独艰辛。虽然他的采访报告写得并不是很生动感人,但他萌发了想帮助老人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应给予他积极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生活体验与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因此,无论哪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做出积极的努力,不管贡献大小,都应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得到安慰和鼓励,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以创新为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采风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兴趣 体验 发现 创新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它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式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坚守原则,发挥它更大的价值?“生本”。

以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去采风》为例,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学会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明白什么是“风”,哪里是“民间”。明确采访的技巧、做调查报告时问题的设置、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等,如果组织者一项一项地教会学生去做,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分散,学生的兴趣也会消磨。如果组织者以“生本”为主,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生命,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那学生就能在团结合作、探究思考中总结、建构自己的精彩!

一.收集资料――前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设置前置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是有自己的经验的,而且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所以上课前,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尝收集资料,有了先前的准备,学生课上就会游刃有余。

[案例]在《到民间采风去》中,我设置这么几个前置性问题:看书P13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明确:什么是“风”?哪里是“民间”?结合文中四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本地有什么特色可以展示?

收集上来的资料让我吃惊!他们知道“风”来源于《国风》,就是本地风俗。他们结合本地的节庆风俗、吃饭穿衣打扮习惯给我让了一课!如本地“冬至大过年”的习俗:到了冬至,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如本地女人因为阳光充足所以头上一定会戴一个上尖下圆的斗笠,并将它用一块花色的布包着,作用是:一、固定斗笠;二、布宽大,不容易将下额弄伤;三、每个人斗笠上的布不一样,容易区分。如本地人结婚一定会将所有的金银都戴上,显示身份和地位,届时一定会唱咸水歌,不忘自己家人的根本……

“生本”理念:学生天生就是最好的学习者!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他们这种先学的资源就展示了出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这节综合性学习收集资料环节,“生本”前置问题的设置,让他们张开了自己的眼睛去大语文世界里去观察体验、收集信息。

二.分析、整理资料――思维的火花碰撞、发现空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才能形成永久的自我体验,这就是“生本”理念的创立者郭教授经常讲的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它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所以,我们应让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碰撞绽放出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

[案例]在《到民间采风去》一课前,面对学生搜集上来的、繁杂的地方风俗,我让学生课前小组讨论:小组内哪一个才是我们本地最有特色的?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查找自己所搜集风俗的由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碰撞,最后一致认为咸水歌是其中之一,因为坦洲是咸水歌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CCTV――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中坦洲镇咸水歌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表演。同时学生给自己的资料补证:它很符合我们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之一:渐行渐远的民俗。

这个民俗发现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原来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交流探究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让学生在多形式的探究中发现,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将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悟”得更透。

三.交流收获、悟出结论――学生的发言精彩不断

希腊的普鲁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要学的知识如果由老师来填满会变得乏味,如果由学生自己来点燃会变得精彩!

[案例]在上《到民间采风去》一课时,学生交流了咸水歌的现状后,就第六小组的问题咸水歌能不能发扬下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方从唱者、听者、歌曲本身、社会环境等各执一词。

最后,赞成的学生总结:唱听者是家人,也应该是家人的后代,因为我们有传承先辈优秀传统的责任和义务;歌曲本身,可以改进,如加一些现代元素进去;社会环境可以人为的去创造和改变。不赞成的学生总结:唱听者是家人,但家人的后代已经上岸,咸水歌生存的土壤;歌曲本身,落后,没有人听;社会环境大家都去上网聊天打游戏,谁还去大街清唱?

赞成的学生提出口号: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根文化!为了让他们的总结更的说服力,甚至将最著名的《对花》加了一些RAP进去,当场演奏,遍及赢得全场喝彩!

那一片掌声经久不息,赞成的学生将近几年政府对咸水歌文化的投入进行了展示,再次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此根文化需不断发扬。

学生们的辩论是多么的精彩!他们自己找的资料,通过自我组织材料,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他们在这节课里不光学会如何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学会采访等,还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让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无懈可击!他们不光主动探究、团结协作,还发挥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大胆的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他们的这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精彩纷呈!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收获!

四.学生分享成果――把“评价的体验”还给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评价所带来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案例]这节课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总结,利用小组讨论记录表,给合上课发言的情况、参与讨论的次数和质量进行评价,让组长和组员对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自评和他评,小组之间进行自评和他评。

用墙报将这次活动的三个阶段,分别展示出来;让学生用新闻通讯稿、制作旅游宣传册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挑选优秀的作品展示。

课后,经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在自己创立的版块讨论,希望下一次自己能发挥得更好。综合性学习课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采风报告范文第6篇

据记载,延龄膏是慈禧一生中最喜爱、常用的药膳,特别是到了老年时期,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膳食。慈禧太后经常服用的补益药一般都制成膏剂或丸剂以便于保存,如养心延龄膏、保元益寿丹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所选用的13个内服方使用的64种药物中有75%以上是医书中列为上、中品的药物,上品药无毒且能轻身益气和不老守年。中品药也有很好的扶正祛邪作用。在慈禧服用的药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当归、白勺、砂仁、人参、香附7种主药。此外,慈禧还经常外用长寿补益药,制成膏药外敷,循经取穴,贴敷肚脐和腰部,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抗寒能力的目的。慈禧内外兼补、医食共用的长寿用药方法对今天的保健很有启迪。

慈禧的长寿还和她宠爱的太监李莲英精通按摩不无关系。李莲英早年习练按摩养生术时曾得到名师指点,后来又潜心钻研。使得他的按摩养生术在清官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地步,颇得慈禧的欢心,慈禧无论走到哪里,总让李莲英紧随身边。按摩的功效,可直通气血,舒筋活络,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去淤化滞,缓解疼痛,调整人体机能,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睡眠,抗衰老等。

慈禧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时至今日,人们仍可以在颐和园仁寿殿的左右壁上,看到她所写的高约1丈、宽近5尺的“寿”字大立轴。客观地说,她能写出那样的字,也确是功力不浅。慈禧还特别爱看京戏。颐和园的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院建筑,即德和园、颐乐殿。是慈禧看戏之处。戏楼翘角重檐3层,高达21米,雕梁画栋,十分豪华。3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通连,底层又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表演各种怪戏。据说,慈禧精通戏典,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亲自改过的京戏唱本就有100多处。当时,宫中太监多达5000余人,有人要想见到这位“老佛爷”也不易,想得到她的赏识则更难。而若他们会唱京戏,便具备了接触慈禧的机会;如果唱腔出众、表演超群,说不定有一日还会飞黄腾达。慈禧最喜欢的“小德张”张兰德,便是靠着自己戏功出色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一跃而升为总管太监的。慈禧通过习练书法和观赏京戏,从身体到精神不断地加以调养,这自然有益于她的健康。

慈禧深信吕不韦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保健名言,一向注意形体锻炼。她的锻炼方法主要是练习八段锦,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练习一遍;其次是按摩,这也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所谓八段锦,是古人创制的一种健身术。它是在立位或屈膝成马步姿态下进行操练的,以上肢运动为主,也有躯干和头颈运动,是一种综合性、全身性的运动,能起到全面的健身作用。

此外,慈禧还喜欢散步、栽植花草、坐游艇、下棋和装扮观音菩萨命人拍摄等。这些均属娱乐性活动,也有益于她的健身。再加上她格外重视养颜护发,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以蛋清敷面,清早起来又用美容白雪膜,梳头前后还施以特制的香发散,以面部防皱、增白,使头发不白、不落。

笔耕不辍、精神矍铄的高玉宝

丁金栋

年逾80高龄的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精力充沛,身板硬朗,脑子特别灵,暮年创作势头不减。创作出了许多高品位的文学作品。

当年大军南下时,仅读过一个月书的战士高玉宝,利用行军打仗的空隙边学习文化边创作。不会写的字就用绘画或符号代替,用了1年半的时间,写出2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受到了的称赞。几十年来,高玉宝笔耕不辍。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出版发行。

他从实践中体会到,经常写作可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有益的健康活动,可促进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使脑功能得到强化和锻炼,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延缓人的衰老。正因如此,高玉宝暮年思维活跃,反应机敏,创作灵感多。自改革开放30年来,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高玉宝续集》、长篇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等多部优秀作品。

由于他长期写作,身体处于良好地运转中,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强壮,很少得病。高者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报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却没有疲惫之感,身体非常健康。不久前,总书记看望高玉宝时说:“没想到你还是这么健康,不像是80多岁的人!”

采风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院校;教学

丹寨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见的富集地,这里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很多村寨中保留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品。2016年5月,笔者带领学生慕名前往贵州丹寨采风,短短数十天的学习和交流让我们对“云上丹寨”这片美丽的土地和它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许多启发。站在服装专业的角度,以贵州丹寨的苗族文化为例,笔者对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1 从知识点的填充转向思维方式的引导

信息社会知识的搜寻和储备越来越简单,知识的整合能力与思维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比起民族文化符号的灌输,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审美情趣背后的民族精神,并由此去分析这种精神是怎样映射在服装要素之中则更为重要。例如,苗族服装的色彩搭配十分有特色,视觉冲击力强。苗族人喜欢用高纯度的色彩做装饰搭配深蓝、深紫或黑色底布,既明艳炙热又深沉静默(图1、图2、图3)。当我们去追溯苗族的历史,其服装配色所传达出的情怀就不难被理解了。苗族人是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的后代,蚩尤战败后苗人流离转徙,并长期被中原统治者称为“蛮”,遭到讨伐和驱赶。甚至20世纪初,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苗族调查报告》中还记录了清政府对苗人残酷的屠杀。即便如此,坚韧勇敢的苗族人并没被苦难击败,他们奋勇反抗,并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就好像苗族服装上绽放的明艳花朵,在黑暗中尽情歌颂生命的美好。因此,当我们以苗族文化为灵感去进行服装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服装的各要素表达这种在绝境中仍心怀希望与美好的勇敢。以民族精神为引导,结合现代审美特点,再通过对民族元素的取舍和重组进行文化创新。具体到设计环节,廓型线条的大气简约和面料较强的悬垂性可以表现大历史背景下的磅礴与肃穆,活泼大胆甚至极端的色彩搭配则表现了苗人无畏的乐观,这些是我们对苗人精神的传承。而服饰图案、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选择则不必过于严苛,传承不是复制,抓大放小让学生多尝试突破性的设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包容。在教学中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真正的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去感受文化的熏陶,又不必过分宣扬民族情怀,使得学生不能勇敢尝试、大胆取舍。

2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在实践中寓教于乐

高职院校的教学经历让笔者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手工制作远比理论课堂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相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并不逊色,可是文化素质有待加强。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并且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呢?笔者认为加大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加深授课模式的立体化非常有必要。首先,苗族历史的留传主要依靠歌曲而非文字,苗人将他们的历史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谱曲后以歌唱的形式世代相传。其中蜡染的故事就很具有代表性,相传有一位爱美的苗家姑娘因羡慕蝴蝶的美丽想抓它来装饰自己,蝴蝶知道后主动用翅膀的彩色鳞粉为姑娘的衣裳画花以此来逃脱被抓的命运,拥有了美丽衣裳的苗家姑娘欢喜地放走蝴蝶后却发现衣服上的鳞粉经不住风吹雨淋很快就脱落了,她十分沮丧四处寻找染色固色的方法,最后她的执着感动了蜜蜂。蜜蜂主动找到苗家姑娘并告诉她,只要你让我免受风雨的摧残我就可以教你蜡染,这样花纹就不会轻易脱落了。最后姑娘得到了她不会脱色的美丽花衣裳并学会了蜡染,而小蜜蜂则被人类喂养起来。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记录了很多有效信息,蜡染所用的蜡液就是从蜂蜡中得来的。苗人将文化用有趣的故事传承下来,他们的智慧给予了笔者教学上的启示。其次,在贵州采风的短短十几天,我们向贵州绣娘学习了刺绣的四种基本针法和蜡染技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达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她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研究苗族服饰文化中的色彩、图案和技法等要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自己的巧思。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苗族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习苗族文化的积极性(图4、图5)。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文化传播,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好奇心,因好奇而寻求文化的根源,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设计。

3 教学中不能忽视美学基础,手低于眼不是坏事

高职院校的学习通常是三年制的,比本科院校足足少了一年时间。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压缩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而着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这难免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美学基础薄弱,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将构成基础、美学基础、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反复强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审美,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

民族风是服装风格中的一大类别,在时尚设计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服装专业的教师,民族风的教学与实践却让笔者又爱又怕。爱的是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怕的是自己没能架好这座桥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对岸风光独好。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将是笔者需要为之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采风报告范文第8篇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归纳报告如下:

一、××县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基本构成

截至2008年12月,××县文联下属

7个文艺家协会登记在册的会员共有366人,因外出或其他原因失去联系的会员有57人。今年已经建立联系或掌握了其活动动态,但因在外地尚未详细登记的本县文艺家12人。下面各项数据以366人为基数。

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会员342人,占93.44

%;工作单位在县城的会员285人,77.87占%;在乡镇工作的会员57人,占15.57%;在文化和教育部门工作的会员241人,在非文化和教育部门、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会员45人,学生会员25人,合计311人,占84.97%,工作性质与文字无关的会员55人,占15.03%;下岗和无业会员19人,占5.19%;农民会员5人,占1.37%

;女性会员31人,残疾人会员2人,分别占总数的8.47%、0.55%;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20人(其中女性会员1人),分别占0.82%、4.37%,市级会员近年登记不规范,估计为30~60人,占10%左右;40岁以上的会员239人,占65.30%,30~40岁的会员81人,占22.13%,30岁以下的

46人,占12.57%,其中30岁以下的省级以上会员仅有1人,30~40岁的也只有1人,其余全部是40岁以上的,且多半超过50岁。

二、××县各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及级别构成

作家协会10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9人;

诗词楹联家协会63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3人;

摄影家协会46人;

美术家协会4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人;

音乐舞蹈家协会33人,其中省级会员1人;

书法家协会42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

戏剧家协会26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

三、对××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构成的分析

根据以上数字统计,目前××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构成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文艺人才青黄不接。中老年会员占了绝大多数(63.5%),都是时代和“”后文艺复兴时期培养出来的,许多人已退休在家。新世纪成长起来的30岁以下会员只有46人,占总数的12.57%

。30~40岁的会员属于跨世纪的会员,大多也是受到了“”后文艺氛围的熏陶而确立文艺梦想的。仅有的25名学生会员都是临时性的,是县中学文学社社员,或者去年我们举办的征文竞赛的获奖者。他们并非主动入会,而是县文联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和照顾会员分布的平衡邀请入会的,毕业后一般就自动离会了。所以说,××县的文艺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是总数尚可精英稀缺。虽然全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有三四百人,但多数只能算文艺爱好者,能称得上“文艺家”的一般要省级以上会员,总共是23人,仅占总数的6.28%。23人中50岁以上的19人,基本很少创作了,真正有活力的中青年会员只有十分可怜的4人。当然也有少数中青年会员有实力,但没有申请加入上级协会,这样的人才实属凤毛麟角,而且一般是因为在外地生活,不方便参加本县本省的文艺活动。譬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作品、获过奖、出过书的青年会员肖斌伟、张勇飞等,他们因没有正式工作,都在××打工,没有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

三是从事与文艺相关工作的会员占绝大多数。

在文化教育部门工作,以及在非文化教育部门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会员占84.97%。

四、××县文艺创作现状与困难

1、创作环境不佳。这是基层文艺家提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所有非职业文艺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有工作的工作任务压头,没工作的生活压力更大,退休的要带孙崽孙女,身体也大多不好,且少有机会出去采风,不懂电脑,鲜活的素材不多,不了解当今文艺动态,等等。

2、社会效应不大。会员大多在文化教育部门,发表作品有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创作的作品多是应景应时之作,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其他各类会员虽是出于对文艺的执着爱好而创作,但因缺少发表和出版机会,作品大多锁在抽屉里或在朋友之间交流,缺乏锤炼,是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消遣之作,很少有人去潜心创作中长篇小说、电影电视等大作品。所以,每年虽然也发表数百篇(首、幅)散文诗歌、小小说和摄影、美术作品,但少有大气之作,更没有发表鸿篇巨制,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效应。

3、作品发表和出版难。受大趋势影响,很多报纸大幅度削减或取消副刊版面,使业余作家容易完成的短篇作品不易发表,而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又增加了长篇作品的出版难度。很多人转向文学刊物投搞,但文学刊物容量也有限,稿件经常被积压;转向网络,他们基本上竞争不过年轻的网络。作品出版发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严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没有出版过一部中长篇小说,只出过诗集、歌词集,个别会员在外地工作和生活,联系出版了散文集和多种文体的文集。很多会员希望县文联想办法联系国家刊物、出版社,帮忙推荐发表作品或出版书籍,以培养扶植本地作家。

4、创作视域狭窄。文艺家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社会接触范围比较小,接触层次比较单一,阅历不足,信息量不足,知识储备更新慢。虽然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体验,掌握着相当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但在把握创作主题、处理素材时往往与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有距离。他们迫切希望多参加交流活动,包括与同行的交流、与报刊出版社编辑的交流、与影视界的交流、与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希望协会多组织他们到全县各地及县外、省外采风,开阔眼界。

5、大部分文艺家写作经验少。一些文艺家提出希望得到著名文艺家的具体指导,帮助审定、修改稿件。

6、文艺协会经费奇缺。尤其是戏剧家协会、音乐家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希望直接得到县文联的经费支持,但县文联本身经费相当有限。

五、改进工作的几点思路和想法

2007年以来,我们开始注意协会会员的状况,每年发展新会员“向下”倾斜,组织多种活动,加强了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又先后邀请著名作家王跃文、龚湘海、肖仁福和市文联领导张千山等人来县讲课,加强了纵向交流。现在看来这些还不能满足基层作者的需求,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新的思路和办法。

1、组织采风,扩大视野。我们计划在今年端午节组织

“端午诗会”,向全县诗歌爱好者征稿,选取优秀作品,端午节期间到双江口屈子庙遗址举行诗歌朗诵会。安排摄影家协会组织对全县重点工程和风景名胜进行一次总体采风活动,在××县公众信息网“夫夷摄影”版块发表,每季度评选优稿。计划根据作协筹备经费情况,专门组织1至2次作家与编辑、评论家同行的采风活动。

2、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我们设想和县教育局联手,开办一个沙龙式的文学交流场所,固定场地,定期举办主题性活动和讲座,会员自由参加,并重点安排基层作者参加。

3、创造更多的出版发表机会。巩固和扩大《资江源》杂志,计划扩版至200页以上,可以一次性载完10000字以上的作品,并争取办成季刊或双月刊。计划联系出版社,年内出版两至三部文艺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