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买履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1篇

1.能正确地判断寓言的写作手法。2.能正确地分析寓言写作手法的作用。

【概念阐释】

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寓意于言”是寓言的主要特点,也就是在具体的故事中寄托某些道理或教训。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所谓一事一理、以小见大,就是编一个精致小巧的故事,来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简单说就是小故事中蕴涵大道理。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农夫与蛇》,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以说,我们

从每一则寓言中都能悟出道理。

【阅读指导】

我们在阅读寓言并分析其写作手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把握故事,领会寓意。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于理。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是否能吸引人。所以,要读懂每则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要清楚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如何。如《郑人买履》讲的是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故事刻画了一位只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买履者。“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像买履者那样死搬硬套、机械守旧、不知变通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即可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二、分析形象,明确写法。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有的是动、植物,还有的是自然界其他的事物或现象,写作时要借助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学习寓言时,要弄清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文中又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如《蚊子与狮子》中的人物有蚊子、狮子,文章采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话塑造了一只自吹自擂的蚊子形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构思故事的方法,塑造形象的手法。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筝与麻雀

牟丕志

春风起了。农人来到田野里放飞风筝。借着强劲的春风,风筝飞上了蓝天。它越飞越高,离云层不远了。

风筝向下面一望,发现大山、河流、村庄、田野都变得小了,看上去像地图。农人在它的视野里变成了一个黑点。这让它感到很新奇,它忽然觉得自己已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种十分不凡的精灵。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了不起。想到这儿,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它激动得大喊大叫起来。

麻雀看风筝飞得那样高,十分羡慕。

有一次,风筝正在院子里休息。麻雀对风筝说:

“能不能把你的翅膀借我用一用,让我飞得更高一些,体验一下在高空中飞翔的美好感觉。”

风筝很瞧不起麻雀,于是说:“我的翅膀这样宝

贵,决不会借给你的。凡事得凭自己的真本事,不要想歪门邪道。”

晚上,农人将风筝挂在了大树上。风筝发现一群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风筝感到很烦。心想,自己与这群没有用的家伙为邻,真是一种耻辱。于是,它对麻雀说:“你们都闭嘴,你们这群浑浑噩噩、没有骨气、没有出息的家伙。你们永远不会飞上蓝天。不如死了算了。”

麻雀们心里很不高兴。但是,它们没有与风筝计较。它们觉得自己确实十分渺小,没有争辩的底气。再者,麻雀朴实、憨厚,它们不愿意与邻居争斗。

春耕开始了,农人忙着去播种,没有工夫去放风筝了。挂在树上的风筝十分着急。它对农人说:“你为什么不把我放到蓝天上去呀。”

农人说:“你这个不知分寸的家伙,现在是春耕大忙季节,我哪里有时间陪你玩呀。”

风筝自找没趣。它不吱声了。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风筝由于风吹雨淋,变得面目全非。它的翅膀和身躯看上去光秃秃的,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只是从它的的骨架上,依稀可以看出它曾经是一个风筝。现在,它已经被彻底遗弃了。

而麻雀依然在树上飞来飞去,打打闹闹,快乐无比。

人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本领生存,依赖别人的做法是不会长久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6期)

1.请分别概括麻雀与风筝的特点。

麻雀:

风筝: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法?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七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学生真正进行古文阅读的“起点”,是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有助于学生达到新课标关于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怎样用好这块“跳板”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的大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彩导入,有助激奇激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的催化剂。根据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用讲述生动故事的导入法激趣,如教师可请学生讲述现代文版本的寓言故事导入《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也可采用解题导入法激趣,如导入《幼时记趣》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童年时令人捧腹的趣事吗?(学生无需举手,自由讲述),幼时记趣即‘记幼时趣’,意思是记叙儿时的一些趣事。我们一起穿越到清朝看看儿时的沈复有哪些趣事。”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主线“记趣”来接触文本的中心内容;教师亦可采用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激趣,如教学《黔之驴》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寓言的相关知识导入;教师还可采用巧设悬疑激趣法导入《梦溪笔谈》二则、歌画情境激趣法导入《三峡》……当然,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语。成功的导入语就是一块新奇的“跳板”能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优美的意境,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二、“重新识字”,突破字词挑战

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反复诵读文言作品,方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而,教师不仅要引导七年级学生用现代的语音准确读通、读顺文言文,而且要让其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真正把字词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口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在这个“重新识字”的过程中,学生要着重突破字词的挑战:

1.学生要应对通假字的挑战。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音同或音近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后来变得不同了,其实字的通假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教师要引导初学者从字音上去归纳识记通假字:七年级文言文中通假字几乎是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都是相同的,如《于园》中的“瓜洲步五里铺”,其中“步”通“埠”;鲜有同韵通假,即韵母相同也鲜有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2.学生要应对古今异义词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不少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即古今异义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初学者注重积累: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赵普》中“寡学术”中的“学术”一词,古义为“知识学问”,今义则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词义扩大类,如《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中“益”一词,古义为“逐渐”,今义则为“逐渐,好,更加等”;词义的转移类,如《赵普》中“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中的“龌龊”,古义为“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义则为“不干净,比喻人品质恶劣”。

3.学生要应对词类活用的挑战。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语法功能,并且词的意义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此类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其用法,理解其意义。例如,学生知道了“两个名词连用,除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外,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作动词”这条规律,就很容易判断“遂以名楼”中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的意思。

4.学生要应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的挑战。七年级文言文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以”等,数量并不多,但用法很灵活。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学生就可以轻松应对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挑战。例如“之”字的用法十分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如“方为秋田之害”;用作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在意义,如“久之”;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的内容,如“而忘操之”;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如“至之市”。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5.学生还要应对辨析运用一词多义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以及其中的联系。一词多义一般由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构成。辨析文言文的多义词应从基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如《郑人买履》中“已得履”的“履”解释为“鞋子”是本义,而《梵天寺木塔》中“人履其板”的“履”就引申为“踩”。 “明察秋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则为“极细小的东西”。

三、诵读精思,探究文本内容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诵读”尤其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诵读文言文能营造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齐读、小组合作读、分组竞赛读、分角色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情境中去探究文言内容,以收到古文教学应有的效果。比如有时用音乐诠释文本帮助学生诵读会意,有化难为易的效果。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尽管已经落实了字词,疏通了文意,学生也花了很长时间朗读文章,但背诵时还是困难重重。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找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反复播放,歌词即为《水调歌头》的内容。学生们如痴如醉地大声跟唱,很快就把歌词全记住了,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诵读精思的挑战,加深了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后来拓展阅读时,学生还学唱了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虞美人》等,既反哺了文本,又增加了文言文课外阅读量。

诚然,新颖独特的探究文本的方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更大,也挑战了学生对文言文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但是,教师要指导七年级学生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灵活探究。比如为《三峡》设计旅游方案;评论《梵天寺木塔》中的匠师和喻皓;改写小话剧《狼》;为《黔之驴》出检测卷……不管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定会以极大的参与热情潜心钻研课文,真正弄懂原文字词句,仔细揣摩文中人物情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这样课文的教学任务不就较好地完成了吗?

用好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这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就会让学生对古文更好奇一些,面临的挑战更简单一些,学习更幸福一些!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谈高中古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式[J].成才教育月刊,2011,(7):30.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课堂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表演,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中,真正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内容的表演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学生表演性阅读中还要不断地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表演热情,刺激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游戏兴趣,把参与表演变成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戏剧最适合学生组合性的表演;诗歌一般适合个人体验性的表演。当然,表演法并不适合所有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况,没有必要采用教学表演法就不必强行运用,那样会适得其反。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表演,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甄别,从而为作好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搭配和师生教与学的合理配合奠定基础。

二、课堂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重要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这种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表演,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笔者选取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个场景让学生设计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揣摩父亲过铁道时的几个动作“探”“、攀”、“缩”“、倾”。表演时一位身材如文中父亲一样稍胖的学生自告奋勇来表演。这位学生把讲台作为车站月台,爬上爬下,十分艰难,把“父亲”这几个动作表演得极为逼真。表演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文中父亲的爱子情深。这段表演创造性地表现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出来。

三、课堂表演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张扬个性

同时,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针对表演的每个环节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台上形象。其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及他们的一颦一笑,无不闪耀、融汇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和劳动汗水。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又在实践创造中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既促进了学生合作,又锻炼和提高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他们自身的个性。在戴望舒的《雨巷》的教学中,笔者试探性的安排了一个表演项目,首先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再请学生用歌声来演绎。结果班里一位勇敢的女学生举起了手,唱了起来,她的曲调虽然与原唱有所出入,但是声情并茂,而且她的勇气和“多才多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钦佩。学生们觉得这样的课很有意思,接下来的教学异常顺利,对这首《雨巷》的记忆也格外深刻。

四、课堂表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4篇

郑人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买鞋的经过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老婆听了,哈哈大笑:“你呀,真是笨!”郑人也觉得自己做了件蠢事,懊恼不已。但是现在已经传开了,郑人一出门,就有人笑话他。郑人默默承受着,并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向大家证明,其实我没那么愚蠢。”

一天,机会来了。天气凉了,郑人的老婆让他去给自己买顶帽子。于是,他又来到了上次买鞋的那家商店。店老板一见是他,就想起了上次的买鞋事件,便故意问他:“你买帽子的话,尺寸带来了吗?”郑人知道店老板在取笑他,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慢条斯理地跟老板说:“你帮我拿几顶不同尺寸的帽子,我自己搞定。”

老板一边自责自己老是取笑别人,一边恭恭敬敬地拿出帽子递给郑人挑选。郑人轻轻地拿起每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最后选了一顶非常适合他的。付了钱,郑人就戴上帽子昂首挺胸地走出了店门。

从此,再也没有人取笑郑人了。因为店老板逢人就说:“人人都会做一两件愚蠢可笑的事,只要吸取教训,我们都会看到他的进步。”

——三(6)班 舟 缘 指导老师:王英

后来,那个郑人的鞋子越来越破,实在没法穿了。他想: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再去一趟集市吧!于是,他又用绳子量好了尺寸,还特意把绳子放到了口袋里,这才高高兴兴地上路了。谁知,走到半路的时候他被一个小石块绊了一跤,绳子从口袋里掉出来他都不知道。

那个郑人来到了集市上,左看看右挑挑,正准备拿出绳子要量一下尺寸的时候,突然大喊道:“哎呀!我的绳子怎么不见了,难道我还得再回家重新量一次吗?”站在他身边也要买鞋的人听见了,问道:“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郑人边摇手边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会相信我自己的脚的。”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大笑起来。经过大家的再三劝解,他才答应试一试。

呀,原来这么简单!他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原来不用绳子也能买到鞋呀!他想:以后做事一定要多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才对。

——三(2)班 赵奕麟 指导老师:蔡雪英

上次郑人忘了带尺寸,没有买到鞋子。回到家还被妻子嘲笑了一番,可他却不以为然。

这次,他拿好了绳子,准备再去集市买鞋。临走时,妻子边递绳子边说:“相公,这是咱父亲的尺寸,给他也买一双吧!”郑人接过绳子一比较,发现父亲的尺寸比自己的稍微短些。他边走边念:“长的是我的,短的是父亲的……”

路上,郑人忙着往集市上赶,一不留神,被一块石头绊了一跤,狠狠地摔了一个大跟头,手上的绳子也飞了出去。他慌慌张张地爬起来,连忙拾起掉落的绳子继续往前走。突然,他一拍脑门,自言自语道:“哎呀,糟了。这两根绳子,到底哪根是我的尺寸,哪根是父亲的呢?”郑人看着这一长一短的两根绳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回家重新量。

回到家,妻子见他两手空空,忙上前询问。郑人一边量尺寸,一边如实地汇报了路上发生的事情。妻子听了,气得暴跳如雷:“你只要再拿绳子在自己脚上一量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

——三(4)班 孙乃文 指导老师:陈晓燕

小编的话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内容进行延伸。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文旨;其次,续写时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又要有新意;最后,续写的内容要合乎原文的逻辑发展,顺理成章地延伸出去。

一起来闯关

第一关 小菜一碟

看拼音,写词语。

fán zhí jiǎo jié  ào mì

tè shū

) (

) (

) (

liàn liàn bù shě  qínɡ bú zì jīn

) (

第二关 轻松过关

下面这些句子都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

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自然也不会有人。( )

第三关 迎难而上

面对月亮,你都有过哪些遐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关 挑战极限

在电脑上“种”蔬菜

御 风

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田间耕作。然而今天,科学家们已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你看,随着科学家的操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种破土而出的小麦苗,小麦苗渐渐长大,叶子展开、开花、抽穗,然后结出颗粒饱满的种子。他们在电脑上“种出”了小麦。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科学家在利用高智能的电脑,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影响生长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果实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目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间或实验室内进行的,方法陈旧,而且它的时间又很长。

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目前,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菜。比如,为了在电脑上“种出”优质的番茄,科学家制作了番茄生长的全过程画面。他们用电脑模拟番茄的分枝模式,研究番茄的枝条长在主干的哪个位置,叶片在哪里长出,番茄的果实才能长得更好。由于叶子是果实中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果实的好坏与它距离叶片的远近有关。通过电脑模拟,就能知道叶子如何生长,如何展开,才能更好地吸收光照,结出丰硕的番茄果实。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了。

小编考考你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以设疑导,用悬念吸引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课,课题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再做如下导语:教师板书课题后,问:你了解黄河吗?你们通过俗柿现道黄河从古至今有哪些变化吗?黄河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教师通过一连数问,在学生平静的思想上,刹时激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以情境导,用美景吸引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七课《尊严》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这是讲咱们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想知道发生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吧。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以故事导,用趣味吸引人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时,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时期,有一位小英雄,游泳本领很高,一个孟子扎进水里,可以游出老远。就是凭着他的这个本领,逃脱了敌人的枪子,你们想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

四、以联系导,用结构吸引人

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组各课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设计编排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设计新课导语的时候可充分考虑前后课文的联系性,展示出其结构美。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猫》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少作家妙笔生花,写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子恺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叫人敬畏。而老舍先生笔下那活泼淘气的猫,更让人喜欢,不信?我们就来读读老舍笔下的《猫》。(板书课题及作者)这则导入,有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五、以实物导,用形象吸引人

实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一旦引入语文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描写植物的知识性文章时,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先出示实物爬山虎,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争先回答,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是爬山虎。然后老师叫学生做近距离观察爬山虎的叶、茎、脚,再叫学生读书,与观察到的爬山虎作比较,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六、以调侃导,用幽默吸引人

调侃要诙谐明快,它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变异的诠释,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幽默式的轻松和欢乐。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有位仁兄可真特别,买鞋不用脚试穿,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问题?”学生一听这话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马上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这正是谐趣美产生的艺术效果。调侃式的导语要讲究度,力求用时短用语精,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七、以课件导,用直观吸引人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拓展;实践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感受

知识的拓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恢复语文阅读鲜活的面目。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能力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下面我结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内容,谈谈如何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实践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课内学习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蓝本,注重让学生阅读品味,提倡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以阅读带动学生的听说写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课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还配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插图,学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来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会,说说你想对谁说什么?学生有的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你是个谦虚的人!”……有的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真是爱观察的孩子!”……这样孩子们在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从课本内走向课外,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延伸,实现了知识拓展,增强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把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内阅读为引子,把孩子们带进广袤无垠的课外阅读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知识拓展提供前提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合理引导,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让学习兴趣真正成为一种学习需要。比如,教学《恐龙的灭绝》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恐龙的世界里。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恐龙,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变冷,使它们耐不住寒冷,还是行星的撞击,是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孩子们的好奇,兴趣都上来了,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探索,追本溯源,“走出”课文,“走出”课堂,搜索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探索恐龙灭绝的秘密。

2.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实现知识拓展

要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阅读材料。如,学完《丑小鸭》,向学生推荐《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从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容量,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受到熏陶感化,从而实现阅读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如,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后,让学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让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都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

3.提供学生交流课内外阅读感受,成果展示的机会,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的展示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体现阅读的课内外结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形式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是讲故事比赛、朗诵会、猜谜语,演讲课本剧等。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就可以让学生开个有关的故事会,或是有关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介绍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成果,并能够与同学交流,得到展示。不但能促进学生不断地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拓展知识搭建平台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7篇

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和重要意义。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老师可适时地、点拨式地指导: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还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就加深了学生理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老师再有效地提升式的指导: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养成。

在这种探究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促使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学会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3.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比较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探究式学习中,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这样学生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氛围才会更浓。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1.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学以致用

实践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更容易自主建构,真正理解。例如我在教学“物质”概念时,就通过设计探究题,让学生在一系列探究中慢慢领会这个概念:古代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泊,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学生得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人又能认识这些事物。这时老师就可引出“我们所说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什么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只有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亲身探究,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重建、提出或接受更有说服力的、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新解释、新假设,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2.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学生通过探究从中可习得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对于学生参与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例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探究题“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故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塞翁失马、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拔苗助长等,这些成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学生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有系统地学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只能凭着平时的语文功底说出一些哲理,有的还说得不准确,我就及时地进行了纠正。这种亲历过程,可以使学生渐渐养成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能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探究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低年级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萌发期,它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识字量不多,不会拼读音节,大多不具备阅读能力和习惯;加之贪玩好动,这给课外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要讲故事了,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老师可以安排时间,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随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感动的世界里。当他们闻到课外阅读的飘香时,亲近书本,喜爱阅读的兴趣也油然而生。老师还可以在孩子们津津垂听时,嘎然收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产生悬念,调动他们的读书欲望。再结合教学活动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读一些课外拼音读物,久而久之,学生如饥似渴的读书欲望便呼之即出,从而逐步养成“我要读书,我爱读书”的阅读兴趣,燃烧“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阅读热情。

二、广开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阅历善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伴有盲从性和随意性。那么该给他们读什么书呢?我给大家提供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1、《我的第一本安全护照》。这是成人社会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书中图文并茂,拥有这本“护照”,你就可能成为一个小能人。2、《神奇的钓鱼竿》。一本会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启蒙拼音读物,既有知识性,又有文学性。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故事,如雨中的蝴蝶、秋野的蟋蟀、水中的河马、带着“水箱”的骆驼等,让孩子在读中获得启迪。这本书里还有词语的用法、句子的结构等关于语言文字的最初训练。3、《安徒生童话》。在学完《丑小鸭》后可以向学生隆重推荐《安徒生童话》。这本美丽的童话,脍炙人口,为全世界儿童所爱。其中《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美人鱼》、《拇指姑娘》等名篇,是低年级孩子阅读的首选。4、《格林的童话》。由德国格林兄弟创作,他们与安徒生几乎同时代。《灰姑娘》、《青蛙王子》、《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等作品,流传甚广,为无数孩子的童年带来欢乐和梦想。5、《说谎的放羊娃》。这本儿童书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准备了42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书中《说谎的放羊娃》、《农夫和他的儿子们》、《四个儿子学本事》蕴涵了人生哲理;《清明节的传说》、《圣诞节的由来》则告诉学生国内外基本的民俗知识,还有增长见识的寓言《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让孩子明理、立志的《铁棒磨成针》、《愚公移山》。6、《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讲述的是一个友爱版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大个子老鼠”是一个男生,他真诚友爱;“小个子猫”是一个女生,她善良美丽。整篇故事生动有趣,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7、《小猪唏哩呼噜》。这是孙幼军爷爷为小朋友奉献的又一部童话新作。一看书名,就觉得很有趣。一只名叫“唏哩呼噜”的小猪在书里做梦、在郊野里打秋千、尝试着当保镖、去市场卖橘子、混在成群结队的同伴中上学了……这些鲜活可爱的故事,能让和“唏哩呼噜”同龄的孩子,捧腹大笑。8、《木偶奇遇记》。这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一个叫杰佩托的工匠,把一截木头雕刻成了一个木偶,取名叫皮诺曹,并让皮诺曹有了生命,成了一个会跳舞、耍剑,还会翻跟斗的小木偶。然后,他上学了、遇见仙女了、说谎了、受难了,认识了勇敢、懂得了真诚……直到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孩”。9、《一千零一夜》。另一个名字叫《天方夜谭》,这是一本很厚的书,但读这本书就像听老爷爷在讲一个个奇妙曲折的故事,有趣极了。特别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的神灯》、《神奇的飞毯》和《辛伯达航海旅行》都很有名。以上推荐,能让学生在书海里尽情畅游,受益匪浅。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乐读书

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以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着无限崇拜,常常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读书示范熏陶、感染学生。如: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读后交流读书体会;告诉孩子:“今天我又读了一本《xxxx》,书中的xx太有意思了;课间,不经意地拿出一本课外读物,享受众星拱月的乐趣;给班级的图书角奉献一些你想让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或煞有介事地向图书管理员借一本你觉得值得一看的书……用书和智慧去征服学生。其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只有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利用家长会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型的家庭氛围。既要鼓励孩子主动阅读,也要让自己有阅读的习惯。周末带孩子逛逛书城,共同寻找健康、向上的好书。最后,提供舞台,展示读书的成果。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以朗读比赛、故事会、课本剧小表演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满足其成就感,进一步点燃学生读书的激情。

四、合理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读书

“作业多、培训班多,没有时间读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也成了孩子们的无奈。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统筹时间?首先,减少机械性作业,增添课外阅读作业。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较弱,若不把这当作一项作业,学生是很难完成的。其次,利用可用之时。鼓励学生利用早晨、等家长、周末等零星时间,自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