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你见过螃蟹直着走路吗?如果有一天,一只螃蟹在学着直走,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吧!

句式加油站:

……可是……

……尽管……可

快乐导航:

写童话故事.最好的法宝就是想象,构思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进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故事既有趣又生动。

小螃蟹学直走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三年级 沈益凯

在一片宁静的大海旁,有一只小螃蟹正在沙滩上无忧无虑地玩耍。

突然,小螃蟹想:“许多高贵的动物都是直着走路的,我也要学会直走,那样我不就成为螃蟹家族里最高贵的英雄了吗?”

说干就干,小螃蟹在沙滩上练习起了直步走路。它慢慢地向前迈出了一条细细的长腿,感到酸痛无比。不过,小螃蟹咬咬牙,挺住后又向前迈出了另一条细细的长腿。尽管小螃蟹感到自己的腿快要被撕断了,可是它还是咬着牙迈出了第三条细细的长腿……“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练得冒出了热汗的小螃蟹对自己说,“加油,你一定会足最棒的!”

小螃蟹坚持天天练!奇迹真的出现了,它已经学会直着走路了,尽管走路的速度还远远没有横着走路时快,可是小螃蟹的自我感觉棒极了!它想象着终有一天它会在“青青大海螃蟹马拉松赛”中拔得头筹。所以,尽管小螃蟹练得很辛苦,可是它总觉得会有一天苦尽甘来。现在,小螃蟹已经练到一迈步就直走的地步了,进步飞速!

有一天,小螃蟹正在沙滩上玩耍,一个老渔翁看见了,暗暗高兴,他慢慢逼近了小螃蟹。小螃蟹看见了,不慌不忙地使出了它直走的看家本领。尽管小螃蟹感觉行走如风,可事实上却慢得很。老渔翁几个箭步就追上了它,把它捡起,丢进了鱼篓里。

小螃蟹此刻才明白:“横行霸道才是螃蟹家庭的优势啊!”

词语加油站:

描写螃蟹的词语:

横行霸道 耀武扬威

身披铠甲 威风凛凛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38-02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说的是儿童的话,表现的是童心、童情、童趣,所以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在小学课文中,选编了不少童话作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指导学生自己拟题作文。因此,如果以编写童话故事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一定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一、开展故事会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有习作要求,这时候学生已经从各种渠道积累了一定的童话故事。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举行童话故事会,评选每周的“童话故事大王”。这种活动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促使他们去搜集和阅读经典的童话作品,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所创作的童话故事的知识含量就更高,情节就更吸引人,可读性就更强。大纲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课外与课内结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童话作品,可以让学生对童话的体裁特点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童话的习作奠定基础。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续编童话

在小学课本里有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学完后往往还意犹未尽,老师们可以在拓展的环节里要求学生把故事编下去,抓住学生想表达的机会,适时点拨和启发,轻松达到作文的最佳效果。如《小灰兔和小白兔》,教完后要学生写小灰兔看到小白兔自己动手种的菜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续编起来就得心应手。又如《七颗钻石》一文,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如此神奇,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文中小姑娘找水时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请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发挥想象力,帮作者编这段故事。这样,学生大胆想象,使文章更丰满。再如笔者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题,让学生续编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活着……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

此时,学生沉浸在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中,续编起来情真意切,情节动人,故事包含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与无私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乐于幻想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供材料

小学生写作文遇到的两个最难的问题,一是感到无话可写,二是事情写不具体。所以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提供童话素材,引导学生乐写、写具体。

(一)提供故事开头,让学生自由想象,把故事续编完整。如:

森林里,猴子们在尽情地玩乐,小猴子青青爬在高高的树梢上望,为猴子们担任哨兵。这时候它看到小熊黑黑后面跟着一只猎豹正向他们靠近……

这样的故事开头想象空间很大,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互相交流故事情节,进而大胆想象,编出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故事中的角色可以增加,但材料上提供的角色不能删除。对于童话故事的创编,学生兴趣都比较浓,而且思维不会受到压抑,在童话故事的情节安排上,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借鉴看过的一些童话故事或动漫影视。老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尽情去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提供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把细节写具体。如《快乐大使》:

动物王国的狮子国王为了让动物们快乐健康地生活,准备评选快乐大使。乌鸦、小猴、孔雀、喜鹊都来参加竞选,在比赛中进行竞选演说和才艺表演,最后喜鹊因为帮助了跳舞踩不到舞点的猴子,得到大家的赞许,赢得了桂冠,当选为快乐大使。

这种作文,难就难在怎么写具体。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把主要角色写具体,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场面的描写,注意点与面的结合,抓住故事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将真善美和假丑恶表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练出优秀习作。

(三)提供词语,串编童话。就是提供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让学生用一个完整故事,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并运用到作文当中,并且要求运用得恰当、合理,不勉强,不生拉硬扯,不生搬硬套。这种形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词语的串联,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如用“麻雀、燕子、沙漠、干涸、河流、污染”编写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指导学生要注意环境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融合环境描写和角色对话,把主题突显出来。

(四)提供图片。也就是指导看图作文。图片必须是适合童话习作的内容。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看《小蜜蜂和花蝴蝶》这幅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思考:这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小蜜蜂在干什么?花蝴蝶呢?他们说了什么话?旁边的梨树爷爷听了他们的对话有什么看法吗?要求注意想象它们说话的内容及表情动作。最后它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是因为勤奋或懒惰的原因吗?让学生不仅根据图中有的景物来写,还可以根据图意,大胆想象,写画中没有的情节。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四、联系生活

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儿童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候往往比成年人更活跃,更丰富。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想象的优势,设计多种训练的形式,引导他们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创造和想象。如听音乐编童话,看图画编童话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积累,所以,联系生活,创编童话,是进行有效作文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然后分析题意,创编童话。如《我是一只小燕子》《骄傲的风筝》《蚂蚁与蜜蜂》《书包里的对话》《玩具的对话》《五官争功》《文具的诉说》等作文题目都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作文指导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特点,分析题意,观察思考,然后挖掘主题,通过创设情景、交流讨论、扮演角色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编各具特色的童话故事。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想象作文;续写作文;读后感作文;拓展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呆板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思维训练,也是能力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类型作文”不是对写作题材类型的划分,而是宏观上对于写作方向的分类。笔者将从“想象作文”“续写作文”“拓展作文”“读后感作文”四种类型作文入手,探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想象作文

文学崇尚艺术真实,作文离不开想象。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阶段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并合理加以引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所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关的想象作文练习环节。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环节: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写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三年级下册的“习作”环节: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面对此类习作题材,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下时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思维,在头脑中构筑空间,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空间。优秀之作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开阔了个人的想象视野,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想象作文可以超越课本,由教师自行选择想象类作文题材,如《假如我是一片云》《20年后的我》《未来的校园》《假如我是科学家》《500年后的地球》《外星人来到我家》《假如我是小魔仙》《芭比娃娃历险记》《假如我会魔法》等,此种题材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素材、影视作品的积累等多种途径,融入自己的想象,完成习作。

二、续写作文

续写作文一般属于叙事类作文题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课文或材料进行续写练习。续写可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续写题材因为受到原有材料和文章的限制,所以要求续写内容前后接续,想象合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相关的续写作文练习环节。例如《小摄影师》的课后练笔:我想接着写这个故事。此种就属于续写题材类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后续故事,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写作过程注重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并与已有的材料保持前后的连贯性。此类续写可为后续记叙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其导引写道: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学生们交流。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此种属于诗歌续写类型,和记叙文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因为个人文化基础的差异,可能会存在对诗歌感兴趣的群体,可以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参与续写练习,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对秋天的观察,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诗歌续写要引导学生注重诗行、字数、句数、押韵、对偶等特殊的写作要求,从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续写类型的作文写作。

如“白雪公主续写”“西游记续写”“坐井观天续写”“掩耳盗铃续写” “白蛇传续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续写”等。

优秀之作同样可以欣赏品鉴,或推荐到优秀刊物平台进行发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在其过程中逐渐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也是小学作文习作的基本模块之一。此种类型作文可以调动学生情感,能够加深阅读,培养自由思考的能力,又能锻炼写作水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课后交流一下,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此种类型可以延伸到读后感作文的写作。寓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暗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事件和人物的表层,从中挖掘深层次的特定意蕴。学生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对寓言进行深入解读,懂得更多的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甚至是人生的哲理。课本中的课文很多可以作为读后感写作的阅读材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外化。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由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准则。

阅读材料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应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西方文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优秀之作,教师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古往今来的佳作名篇,同文人一起感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书香。

四、拓展作文

拓展作文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也是写作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力手段。“创新是当今改革的焦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小学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都是最为丰富的和最具有可塑性的。”[1]

拓展作文属于创新性作文类型,可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面对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我们的作文教学却相对显得滞后,尤其是作文的主题和题材的选择度显得特别狭窄、单一,与纷繁的社会生活现实,与广博的历史文化相比,显得极不相称。”[2]首先,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题材的限制,比如传统的作文题材“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写一处景物”等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材,例如走进传统文化、走进传统节日、搜集民歌谚语、编写成语故事、探究故乡名人、搜集当地的传闻轶事,凡此种种,能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进行命题作文,比如《门》《我想对你说》《假如我可以》《放慢你的脚步》。模糊的作文题目有着无限的空白点,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弥补空白背后的空间。

小学语文作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原理想的教学空间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类型作文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新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方法,实行民主化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氛围,激发潜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中心、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学习方式的自由,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表达,创设师生互动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讲到乌鸦用叼石子的方法喝水时,可问学生:乌鸦的这种喝水方法好吗?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喝到水?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这种方法太慢;有的说可以把叼来的石子堆在瓶子旁,把瓶子扳倒,搁在堆好的石子旁,这样水就往瓶口倾斜,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它浑身长着羽毛,完全不必担心被打破的瓶口划破皮,即使划破一点皮也无妨,这难道不值得吗?教师的一个问题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把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去探索创新。

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大担提问。学会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发问,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为什么不向江中放火箭呢?这样既挫败了诸葛亮的借箭妙计,又不会上当,不是一举两得吗?”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讨论。有的说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的借箭妙计,有的说当时情况紧急,诸葛亮突然袭击,曹操情急之下没想到那么多,只顾叫军士往江中放箭。有的说使用火箭,也会暴露曹操自己的目标。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扩展时空,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囊括世界,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帐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从此以后,桑娜一家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局多样化。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奶奶搂着小女孩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飞呀飞,飞到了我们的中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建情境,民主教学

民主教学是教学生做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社会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教学是创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就为学生创造了心灵自由的教学氛围,面对一个活泼可爱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心智,激发潜能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习作时,首先让学生讲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知道童话故事是通过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再出示例文《太阳和彩虹》,让学生鉴赏,弄清写童话应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要抓住动物或事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把经过写具体。以此来激励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两种动物或事物,大胆想象动物或事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想得越神奇越好,并在小组内互相讲述。孩子们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这样引导学生由仿到创。

五、参与实践,激发创新火花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一、趣味性作业――妙趣横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认为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于是,我在布置作业时,精心设计,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真正把静止不动的作业变成动的、活的、有用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真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变换着布置写、贴、画、剪、演、唱、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的看、听、触、摸、嗅、想象等多种感官参与。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绝招》一课时,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一练自己的绝招,一个月以后分小组比试,看看哪个小组的绝招最厉害?孩子们听后欢呼雀跃,欣然接受这次作业。一个月后,孩子们有的转呼啦圈,有的踢毽子,有的翻跟头,有的倒立,还有的变魔术,个个都是有备而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赛完之后,赢了的同学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输了的同学决心下次一定要超过对手。孩子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

二、多样化作业――推陈出新

传统作业的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学生完成得累,老师也抓得累。何不换种方式,解放学生?我在教学中尝试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换―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到教室外,去寻找“爬山虎”的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寻找,找到后带领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又是怎么爬的。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斜着小脑袋边观察边思考。当找到爬山虎的脚时,学生个个兴奋不已,还采集爬山虎的叶子做成了标本。

三、多层次作业――量身定做

长期以来,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课后作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致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一定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我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将作业具体分为三个等级,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学困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也能跃上龙门”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优等生更高的求知欲。到学期末分别给三个层次的学生颁发“进步”奖、“优秀作业”奖、“语文小明星”等奖状,这样会使每一个学生产生成就感,会让所有学生更加喜欢做作业。

四、自设作业――尽心尽力

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布置作业,学生被动接受作业。我尝试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让每个学生轮流布置一部分作业。在量上我作一定限制。对布置作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样他们就必须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否则就无法给同学留作业。同时,接受作业的同学也有更强的作业完成欲望。“自设作业”展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天地,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

五、合作作业――群策群力

新课程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课程的开放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设计发展方向之一。如在学习《巨人花园》这样的童话故事的文章,因为它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童话故事,学生往往不能全面掌握童话的特点。于是,我在教学完本课之后,布置学生4―5人一组,合作编写一张有关“童话”内容的小报。一周后,学生上交了九份小报。这些小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物介绍”“安徒生童话”“童话续写”“精彩故事”“人物评说”等许多小栏目。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类,共同编报,交流、共享了自己获取的信息,加深了对故事人物的认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儿童文学 特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94-02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被他们所喜爱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下,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故事性特点,激发儿童的阅读情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较为好奇,他们热衷于听大人讲故事、演故事,形成故事性思维。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方式,儿童在阅读故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儿童情趣,高效发挥出儿童文学教学特色,引进合理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作者运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展开对想象故事的描述,充分表现出小动物之间深厚的情谊。又如儿童文学作品《一百条裙子》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小女孩旺达画裙子的故事,体现了其包容的生活美好品质,能够促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小学生热衷于幻想、情感热烈、思维奇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感受到快乐,激发阅读情趣,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学习,大大提升了课堂语文教学的效果。可见,教师全面挖掘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应用蕴含丰富儿童情趣的文学作品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关注情境性特点,唤醒儿童的审美启蒙

爱幻想是儿童思维无拘无束的表现,儿童文学作品借助幻想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人物、事物、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异乎寻常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儿童文学丰富的情境特点,能够帮助儿童在故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超越现实生活的制约。教师善于运用儿童文学中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为学生有效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故事传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三袋麦子》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设给每一位学生一袋麦子,让他们思考用麦子去做什么,并说出理由,然后联系课本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小猪、小猴以及小牛分别用麦子做了什么?这样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文章,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获得审美启迪。可见,教师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儿童文学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励他们丰富的情感。

三、关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趣味性作为衡量儿童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儿童阅读的心情,能蛉枚童体验故事中的美好人生乐趣,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趣味性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故事中人物鲜明性格、简单通俗的语言、创意情节内容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文中的内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阅读文章。例如,教师讲解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你们拥有了宝葫芦,你们会利用它去做什么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丰富想象力,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宝葫芦能够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正确学习认识到人不能具有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要积极进取,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方法,边思考边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加快阅读速度,能在规定时间内大致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涵义。

四、关注情感性特点,实现儿童心灵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外搜集童话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教材文章相关思想内容与童话作品艺术手法的了解。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要尊重学生对于儿童文化作品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全体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三个小伙伴》一课,主要讲述了小袋鼠、小野猪以及小象三个伙伴一起去山上种树,由于他们没有随身携带工具,只能通过共同合作努力完成种树任务,小野猪利用它强硬的嘴巴进行挖坑作业,小袋鼠利用身上的皮口袋装卸肥料泥土,小象则利用长长的鼻子进行浇水,最后成功将树栽好了。教师在讲解完文章后,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探讨还有哪些动物能够利用身体特点栽树。这样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狐狸与乌鸦》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画出文章中的乌鸦、狐狸以及红烧肉等事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自主设计台词和动作,从而有效诱导他们进入到阅读情境中,加深他们对于该文章的理解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符合现代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够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有利于他们健康学习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全面挖掘学生的童真情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士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54―155.

[2]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13(1):142―145.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课本 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新思想、新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今你随便走进哪一堂数学课,都会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悄然发生改变。

现象一: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无疑成为大家的“宠儿”,无论是名师的教学示范,还是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展示,几乎“各路兵马齐上阵”,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就是不见数学课本的踪影。就连一些级别稍低的课,也基本是整堂课从头至尾,在老师制作的精美、引人注目的课件展示中进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很快一节课就结束,而课本则置于一边,少有人引导学生去翻、去看。

现象二:受新课标的影响,教师们都在课堂上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学生翻书。他们担心学生看书知道了答案,就失去探究兴趣。至多,新授结束练习时或课堂作业时,要求学生打开书,完成书上某道习题。数学课本在这儿充其量是本练习集。甚至,在有的课堂上,教师明确规定学生课桌上只能摆放文具盒与练习纸,其他什么也没有。

现象三:这是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的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观摩活动,参赛的教师都是全国数学教学中的佼佼者。如此丰厚的视听盛宴,给远道而来的三千多名听课教师带来不少启迪和收获。但与此同时,也让我注意到另一现象:40多节数学课中,只有3节课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

近几年,我还听过许多各级各类公开课,结论是很难见到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打开数学课本。个人视野所及或许不能客观反映面上的情况,然而有一家媒体报道:75%以上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以上的数学教师在公开教学时自始至终不需要学生打开课本;只有5%左右的数学教师要求或提倡学生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媒体的报道与我的发现纯然不是巧合。的确,我们应该承认教材的编写是非常严谨的,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权威性。如果我们完全抛开教材不用而“另砌炉灶”,那是不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怎能让其“喧宾夺主”,取代了教科书的位置?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读书?数学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挖掘教材资源,用活现有教材

新教材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例题、习题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努力创设富有“生活味”和“活动化”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亲身体验数学,逐步形成良好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探索交流,合理解决问题,合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材非常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生动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整个学习在“小猴分桃”这一故事中开展、深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主要是动用思维能力,而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方面特别欠缺。因此,要想使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三、合理加工,变“教材”为“学材”

正如上述几种现象表明,如今许多教师们不提倡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看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要学的知识、思考方法,教材中已有明确暗示和导向,甚至有清晰又准确的表述。担心学生看书后,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要经历思考过程,助长学生的依赖性,可能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淡化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意识。比如:三年级(下册)“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中直接给出两种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我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

224÷2=112(本) 112÷4=28(本)

我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4×2=8(层) 224÷8=28(本)

解决问题的方法过早呈现显然剥夺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曲折过程的机会。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教材尚不能充分将教学视角投向学生学习,还不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在一定程度上看依然站在教师“教”这一角度。要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必须像科学教材那样,努力从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组织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而一些结论性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题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留给学生补充完整。这样从学生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站在“学材”视角上对教材做出理性重建,使学生手中的教科书成为一本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的“学材”。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发挥应有作用。数学老师们请不要在课堂上冷落了数学课本,让孩子们一起打开课本学数学,好吗?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谈谈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第8篇

1、加强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创设能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

笔者曾执教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拿两次不同的教学片断对比,教法一:复习了28×2,15×10等口算,然后呈现新知:28×12,请学生尝试。除了少数几个孩子因为家长教过会用正确的竖式计算,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我的一再启发下,还是愁眉不展,后来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把12拆成3×4,先算28×3=84,再算84×4=336。”经过他的引导,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他学生发言:也可以先算14×4=56,再算56×6=336;还可以先算56×2=112,再算112×3=336。虽然勉强解决了问题,但同属一个思维层面,对于要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模型没有任何帮助。反思问题的症结——没有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创设了一个购买图书的情境,情境中先后展现了三位同学购书的情况:每本书15元,甲买3本,乙买20本,丙买12本。各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在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呈现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丰富。除了上节课中呈现的解决方法以外,笔者注意了有60%以上的孩子在计算丙付了多少钱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每本15元,10本就是15×10=150元,再买2本就是15×2=30元,150+30=180元。

以上这一匠心独到的问题情境就具有了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它的精妙就在于:在问题情景中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起点并顺利呈现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清楚地诠释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算法的原理。

2、为数学知识寻找合适的生活原型,创设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利息”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练习情境:老师有100000元,准备2年后买房时使用,有几种存款方案?到期后各可获本利多少元?你们公司推荐给老师的是哪一种方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成立了“理财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方案比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互相讨论,形成最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要贴近社会生活,尤其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富有情趣、有吸引力,又和数学知识密切相连,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整合功能的情境。

整合功能,即能够把输入的信息按问题类型或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好几个,我们往往是纵向地组织教学活动,虽然流程很清晰,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如果能在一个情境中把知识点的教学都含在其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学习活动,不失为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模仿中央电台“童声卡拉ok”的评分录像,电视画面呈现了8名评委打分的结果,主持人画外音:2号选手的得分是9.60分,9.35分,9.60分,9.70分,9.65分,9.30分,9.80分,9.7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8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0分,2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9.60分。把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在同一个情景之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在同一节课内,不适宜创设太多的情境,否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4、要避免创设学习情境走入误区。

(1)啼笑皆非式情境。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5和6的认识时,课件出示小朋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草坪上活动的场景,很是吸引小朋友,老师本想通过它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到有5个的物体和6个的物体。但是,受画面背景的影响,加上老师问的问题过大:“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开始畅所欲言: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蝴蝶,我看到了草坪上有好多漂亮的花……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始终不能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都扯些跟本课内容无关的内容。最后,老师只好引导学生说:“看一看画面上有几朵花啊?几棵树啊?……。

冷静地想一想,在数学课堂里像这样故弄玄虚,创设与知识的逻辑结构没有关系的情境难道没有吗?这种情境不用也罢,去掉为妙。踏踏实实上本位的数学课,让孩子学扎扎实实的数学基本知识。

(2)单纯性情境。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时候,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讲得绘声绘色。我发现孩子们不仅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同学还抱怨“又是童话世界王国……”。这种单纯性的情境在低段课堂比较常见。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对童话的兴趣逐步减弱,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创设同一种情境,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便产生的一点兴趣也只能昙花一现。这种情境,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但是也不宜滥用,偶尔为之。

总之,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