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权劝学翻译

孙权劝学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1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要凸显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四个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还特别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达到“读懂文意”的途径和方法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

二、预习导学的设计

“预习导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如在设计《孙权劝学》一文时,预习导学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吕蒙、鲁肃、孙权的相关信息,把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

设计意图:预习题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就可以从各方面来了解这个几个人,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

学习流程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部分的设计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文本,交流研讨,从而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目的。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1)请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2)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独立翻译课文。

……

3.析一析:整体感知,会晤名将。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2篇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3篇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何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句,只有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九、繁句简缩法

古诗文中有些语句较繁琐,翻译时可以用简笔译出。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状和教学问题;问题的解决;总结;结束语

一、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其教学问题分析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慨叹,文言文的课堂上都是我们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顶多也是动一下笔头记录黑板上的东西”。平时,害怕学文言文,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文言文丢分非常严重。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很多学生错别字较多,不能准确断句,不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这就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其次,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下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有语言障碍。由于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古汉语常识不够熟悉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谈文言色变。

2、教法传统,文言文课堂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枯燥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占据了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和勤恳的抄写员。这种以老师“灌输”为主的课堂自然味同嚼蜡,枯燥无味。

3、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认识存在偏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于今后的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常常忽视对文言文的学习。

通过对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现状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客观的反应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解决

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积极读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呢?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浅谈如何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1、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涉及到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文言知识点比较多,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与现代汉语表达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文言文初学者,更会觉得生疏,不知从何下手。因此,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一样,不要奢望一顿饭就吃出一个胖子来,这样反倒会消化不良。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把学习目标明确细化到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备课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其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逐一实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还让学生做积累字词方面的练习,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以及时反馈,真正把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学生学有所得,逐渐就会对文言文兴趣盎然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来教学,让学生多些时间和文言文见面,既可以缩短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2、关注学情,因材施教。

真正有效的教学,要看备课的有效性,而真正有效的备课,那就是除了备文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情。对于语文基础一般的普通班学生和语文基础较好的实验班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应有所不同。给学生合作学习一定时间,这样做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互相挑战,出题目考查他所指定的同学,既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培养合作精神,又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最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

3、梳理积累,强化巩固。

知识、方法,都需要积累,需要强化巩固。文言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及翻译句子的基本技巧之后,还应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对于文言文教学,笔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出检测试题来考查对方的学习效果。

4、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强化教师的“诵读”意识,进而影响学生;加强诵读指导,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堂的是将,指导学生有效诵读,是学生爱读,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易于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通过这五点的描述,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的有效性。也使文言文的教学教育得到新的突破。不再是“老师烦教,学生难学”的现状。当然,教学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必须的。

结束语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对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将迎来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教育报。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和14个常见的虚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文言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文言实词的意思,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教学时可根据规律加以归纳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有何间焉?”(3)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当然,还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异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概况范围比较狭小,后来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2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有概况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意义由表示原来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意思之间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再如《口技》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移动”的意思。

2.4感彩发生变化。词义在历史演变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就是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中性词,今义是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为褒义词。

2.5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现代汉语的少量复音词,在古汉语里要分开来解释,解释时还要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的“可以”,在古汉语里,应将“可”和“以”分开来解释,“可”解释为“可以”,“以”解译为“凭借”,但现代汉语里这个词为复音词,是个能愿动词,意思是“赞同、许可”。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古今义一般都是以具体的语境为基础,今义以常用义为准。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1)《伤仲永》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通“攀”,牵,引。(2)《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的“帖”通“贴”。(3)《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邪”通“耶”,语气词。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蒲松龄的《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名词动用,解释为“打洞”。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是形容词动用,解释为“巩固”。

二、文言虚词的积累

初中文言文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14个虚词。以“之”字的用法为例加以说明。

1.代词

1.1人称代词“你、我、他”。如:《伤仲永》中的“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的第二个“之”就是代词“他”,指方仲永。

1.2指示代词“这、那”

《公输》中的“子墨子闻之”的“之”是指示代词“这”,指“这件事”。

2.结构助词“的”

2.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2.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2.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6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恣:这理是顺心自在的意思。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久而益敬”中的“益”是 的意思。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这一意义,例如成语“ ”。

2.用现代汉语说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一句的意思。

3.“正行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有的同学认为陈元方关于“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一番话没有回答袁公“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之问,有点言不对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①,若议其善否②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③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④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池北偶记》)

[注释]①矫首画指:抬头,(用手)指指画画。②否:差,不好。③一过:一遍。④直:同“值”,价值。

1.说出下列句子中黑体代词“之”所指代的对象。

(1)使之弹( )

(2)因请观之( )

(3)詹乃从之学( )

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

3.用现代汉语说出“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一句的意思。

4.文中的詹懋举和木工都能给我们以启示,请分别简述。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②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①仕:做官。②席:酒席。③啖:吃。

1.“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一句中的“坐”是

“ ”的意思,唐朝杜牧所作诗《山行》“ ”一句中的“坐”也是这一意思。

2.用现代汉语说出“并壳者,欲以去热也”一句的意思。

3.文中的北方人是怎样理解“北土亦有此物否”一句中“北土”这一词语的意思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4.如果用孔子的一句名言赠给文中的北方人,与之共勉,你认为哪一句最为贴切?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于成龙缉盗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选出下列句中黑体词意思相同的两项( )

A.适巨绅家将嫁女/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一鼓作气,再而衰

D.吏目守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将文中画线句用斜线“M”断句。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用现代汉语说出“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一句的意思。

4.在盗贼作案而“刺史无术”之时,于成龙采取了哪些措施迅速破案?这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有删改)

1.解释下更句中的黑体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4)贤者能勿丧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文章为什么开篇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5.结合现实生活或者你平时的积累,给本文的论点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六、阅读《惠子相梁》一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g,子知之乎?夫g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字。

(1)或谓惠子曰(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译文:

3.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惠子相梁

4.指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

(1)g:

(2)鸱:

(3)腐鼠:

5.本文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品质?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余 闻 之 也 久

(2)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即更刮目相待(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讯通;语文教学;督促学习;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如何让“校讯通”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得以深入开展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把“校讯通”作为督促学习的网络平台

短信功能是“校讯通”最基本的功能。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根本不做作业,还会堂而皇之地告知家长,他的作业做完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利用“校讯通”的短信功能和家长及时沟通,把每天的作业以短信方式通知家长,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会让家长把孩子完成作业情况以短信方式反馈给笔者,笔者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可以对后期作业的检查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如,在阅读名著《童年》时,我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又发短信给家长:每天阅读一章,读完后讲给家长听,家长听后发短信把孩子的阅读情况反馈给老师。几乎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到每天反馈孩子的阅读情况,个别的因为特殊情况,第二天也会补上。就这样,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读过、讲过这部名著了,这就为后期的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反馈情况看,甚至有家长还会因为孩子讲得不好,让孩子再次阅读讲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解决了名著阅读这一老大难问题。把“校讯通”作为作业和跟踪作业的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二、把“校讯通”作为交流展示的网络平台

把“校讯通”作为质疑解疑的平台。“校讯通”的班级圈可以自由发帖,并且有点赞和评论功能。笔者利用这个功能,让学生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到班级圈,并对其他同学的问题以评论的方式进行解答。为避免问题过多,学生用时过长,或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笔者规定每个学生都要至少一个问题,并保证对自己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要求语文能力强的至少要解答5位其他小组成员的问题。这样在保证每一位学生质疑答疑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调动了语文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实际上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解答,有赞成,有质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是这样看这种网上的交流的:“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难,还会有同学和老师帮助你解答,在课堂上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网上提出问题或是解答同学的问题都要比在课堂上轻松自然一些,在课堂上会感到紧张。”“在班级圈中的回答,没事可以再看看,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说:“网上的交流可以让我多角度地考虑不同意见,时间长了,有利于自己思维的深入发展。”把“校讯通”作为学生质疑解疑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避免课堂上优等生独霸课堂的局面,减少师道尊严对学生的压抑,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得以深入开展。

把“校讯通”作为作文展示交流的平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要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开展展示活动。因为“展示活动具有交际性和互动性……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所有好学上进的学生都愿意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以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和指导,并把它当做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短短40分钟的课堂是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展示机会的。而且还有展示空间的问题,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让每个班级四面都环绕着黑板,更何况,作文承载的学习内容丰富,黑板根本承载不了。往往是一节作文课仅仅有两三篇能够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其余的只能展示给四五个同学看。评改亦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取得展示的最大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示、展示交流c互相评改的机会。”笔者尝试把“校讯通”中的班级圈引入语文作文教学中,指导布置好写作任务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圈中,其他同学围观评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说:“得到别人的点赞,特别是老师的点赞,我觉得很高兴。我更有信心去写作文了。”“看了同学和老师的评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有助于自己的写作。”“自己去评价别人的作品,既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把“校讯通”作为学生作文展示的平台,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与面对面的课堂展示交流相比,在校讯通上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不用在乎教师的表情,不必担心自己答案的对错,甚至还可以反复思考修正后再把意见发出去,这样低焦虑的交流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而且优秀的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扩大了一对一学习指导面,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把“校讯通”作为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自主学习”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帮助下,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自我寻找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可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统一安排教学活动,而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及知识基础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统一的教学进度中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课堂上出现了“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象,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目标。而且班级授课教学进度快,度大,导致学生较难适应,虽然教师的想法是要学生快速向前,但事实是学习者在统一进度的学习中累积的困惑越来越多。而把“校讯通”引入语文教学之后,教师在“校讯通”平台上助学微视频或其他助学资料,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甚至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学会,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授《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就事先制作了教学微视频《〈孙权劝学〉课文翻译》到优酷上。然后把视频链接到班级圈中,让学生完成事先下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再观看微视频,做好笔记,纠正自己任务单上的答案。把自己通过反复观看视频仍然没有弄懂的问题在班级圈中,和同学进行讨论解决。笔者参与讨论过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兴味盎然,反映良好。“我可以跟上进度,做好笔记了。”“还可以反复看,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可以更快更好地帮助我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可以马上帮我纠正错误。”“便于我自主学习。”笔者也曾在教授《邓稼先》一文后,把五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在班级圈中,让学生阅读了解,同时从中任选一位写一写小传,到班级圈中,其他同学围观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浓厚。把“校讯通”作为助学资料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

总之,随着笔者语文课堂教学和“校讯通”结合的深入展开,校讯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把校讯通这一网络平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督促作业时家长的帮助,还是展示交流时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更是教学微视频的一对一教学指导,都大大增加了一对一教学的机会,使更多同学得到了一对一的帮助,使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笔者把“校讯通”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正是为学生创造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

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完全可以把“校讯通”称为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有效工具和协作学习的有利阵地。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第8篇

1.多读才能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与写关系的最形象、最恰切、最简洁的表述。它确定在读与写的关系中,读是根本,是关键。古代私塾教育最成功的教学经验就是学生多读,师傅少讲。正是这样的主张,造就了一大批古文学家、诗人、学者。

2多读才能善说。想当年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唇如枪,舌如剑,折冲樽俎,为中国外交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与他的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读书不无关系。

3.多读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从书中可以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可以“欣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可以增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隋壮志;可以体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浪漫温馨。

4.多读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你的语文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概90%的同学会说:“无它,惟,多读耳”。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也没见他怎么用功,只是有事没事总爱抱着一本书看。也奇怪,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没下功夫学的语文,成绩往往较为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恐怕与长期无意识状态下的阅读有关。那么我们想想看,如果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积累的话,就从考试得高分这一点上,也不会吃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笔者下面仅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多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导语引读

课前一段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心理,唤起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例如,一位教师针对学生不愿学习文言文而设计了一则导语:

一上课,教师不动声色地且又煞有介事地宣布一条奇闻:“天外来客”大约于924年前已莅临我国!同学们的目光,唰地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脸上。老师把抄有一段文言文的小黑板,挂在教室前面大黑板的正中,说:“这就是证据。”小黑板上写着《梦溪笔谈》的第369条:……

学生们争相研读小黑板上摘录的文言文。读得懂的在兴致勃勃地分析,读不懂或半懂不懂的,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老师指引学生疏通、翻译这则古老的记载。同学们个个神飞天外,余情未尽。老师戛然而止,话题一转,对学生进行学习文言文的教育,而后转入课文学习。这样导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学习基调。

二、表演激读

针对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以及兴趣不浓的现状,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采用表演法尝试了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读文言文《孙权劝学》、《口技》、《宋定伯捉鬼》和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也尝试运用此种方法,效果也很好。

三、绘画带读

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最佳例证。教学中,在指导了学生理解文意,反复朗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把文章描述的小石潭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听到老师让画小石潭,顿时充满好奇、兴致大涨。但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匆忙动笔,而是抓住他们的兴头逐步引导。笔者请学生先思考画面内容和意境。学生阅读后,说出绘画内容。

学生甲:“小丘、簧竹、小潭、潭中鱼。”

学生乙补充:“还有潭中石和潭外水源、作者及同游者。”

学生丙补充:“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

笔者接着又问:整幅图应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再读后思考回答:“空明澄澈”、“清新自然”、“寂静幽深”……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又进一步启发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往往交融在一起。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明白了: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败遭贬的情况下写此文的,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欢快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所以图画应创设出一种凄清的境界,暗含着淡淡的抑郁忧伤之情。

经过这样有目的的指导后,学生开始画画。为了画得准确、完整和生动,学生必须多次研读文章,琢磨语句意思。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书的过程,没有细心认真深入的读,就无法完成画的任务。同时画画又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检验了读的效果。

四、比赛促读

儿童的天性争强好胜、爱竞争,因此将比赛竞争机制引入平时的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给课堂注入活力和快乐。

五、体验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