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1篇

倘若让16世纪的欧洲人看到浩浩荡荡的“寻根”大军,他们会哑然失笑吧,因为他们根本不必跋山涉水,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的足迹就写在他们的姓名上。

中世纪的欧洲平民大多都没有姓氏,小镇青年去大城市闯荡才给自己随便找一个姓氏,以免同名混淆。文艺复兴三杰在乡下小镇当待业青年的时候都没有姓氏,在大城市扬名立万之后才把自己的家乡名字冒充姓氏,莱奥纳多・达・芬奇就是来自芬奇小镇的莱奥纳多,拉斐尔・达・乌尔比诺就是来自乌尔比诺的拉斐尔。

对于欧洲人来说,找姓氏的灵感并不多。姓Stout的,当然是一个胖子。姓Hill或Woods的,住在山坡上或者树丛中。姓Smith的,自然是打铁师傅。有的人甚至把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出生地、头衔,全部放到自己的姓名里。所以说,16世纪的欧洲人不用费心去“寻根”,只要看一眼他的名字,家族历史就一目了然。

事实上,欧洲人也同样有热衷于寻根的,热衷于在回首历史中确认今天的身份。譬如,中世纪的骑士就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战斗英雄当作偶像。最早的骑士都是一文不名的庶子、穷困潦倒的低等贵族,他们渴望战争,因为只有战争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当他们问一句“我是谁”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体面的答案在等着他。他们只有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故事中去“寻根”,寻找可以依靠的精神力量和英雄主义。

骑士需要寻根,革命志士也要寻根。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克・路易・大卫从古典时期的传说故事中为革命寻求新的力量,那幅著名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就是借古典英雄之血来浇灌今日之革命。

欧洲人喜欢寻根,没有历史的美国人更加热衷于寻根。非洲裔美国人不用说,一部著名小说《根》,回望前世的非洲,看清今生的美洲。盎格鲁・撒克逊人不但自己爱寻根,也爱帮别人寻根,戴蒙德那本获普利策奖的《枪炮病菌钢铁》,通过对各种原始部落的“寻根”,为今天的少数民族裔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寻找完美的解释。在中国更为著名的《格调》一书,则嘲讽了现代美国人如何热衷于保留英格兰的传统,在英格兰传统中“寻根”的本领决定着一个现代美国人的“格调”。

美国寻根网站永久保留证据

美国寻根网站“埃利斯岛”在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埃利斯岛上开通后,来自全美的1.2万名信奉摩门教志愿者花了7年的时间,仔细研究了由微缩胶片拍摄的1个世纪前的原始文件,最后整理出了1892年到1924年间共2200万个乘船抵达纽约港的客人的资料。其中包括他们所乘船只的起锚地点和时间,抵达时间,以及他们所持的有联系的美国亲属的名字。现在40%的美国人都能找到一个先人是从纽约港上岸,首次踏上美国的。这个寻根网站还利用先进的交互式计算机技术保留了新移民的材料。访问者可以把自己的全家福和个人资料扫描出来提交给该网站作为档案永久保留,也可以录下自己的声音材料上传保存,为下一代的寻根提供证据。据统计,已经有50多万美国人愿意花上百美元,接受DNA遗传测试,弄明白自己究竟“混血”“混”到啥程度:有多少非洲、美洲或亚洲人的血统?而美国黑人甚至想从基因代码中找出自己到底来自非洲的哪个部落,祖先是从哪个国家和部落被抓走贩卖为奴的。

重要的是寻根之后如何面对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2篇

李泉又回来了,避开沉重和压抑,

选择一个才情兼具的姿态。

拍摄李泉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摄影师拍摄他弹琴,李泉一扬手就刹不住了。音乐一响,陶醉的深情就聚拢在脸上,毫无掩饰。他一直把这首歌弹完,罔顾拍摄已经结束。

李泉就是这样,尽管他穿着最简单的白色T恤、拿着烟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你不会感觉到什么,但当你真正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会把他归类到“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那一伙。

把他的微博翻上十页,总的感觉是“不接地气”,最易出现的秀饭秀物秀恩爱他一概没有。但绝非故意为之,这种飘忽感就是他生活的真实。他的朋友多数结婚了或者结过婚,有孩子的也不在少数,只有他的生活依然跟二十年前没什么区别。他的家依然也是朋友的家,他们在一起聊天,不是历史就是政治,音乐反而少一点。他不觉得“今天吃了什么”值得发上微博,而半夜睡不着,思考的也依然是诸如人之为人、意义何在这样的问题。

这个清秀的、保养得很好的男人的确拥有自己的世界,但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他则会显示极好的教养。他身上有一种既亲和又和人保持距离的素质,用他的说法,这是从小在大家庭生活造成的,而他从来是个“识相”的小孩。

识相意味着懂得自己的处境――也许它是卑微的。他其实有才有貌有背景,满足当下娱乐圈造星的全部要求,却选择了一条更平淡的路。他四岁学琴,还在大学读书时就进入了在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滚石唱片公司,和年轻的同事们聊的都是改变中国音乐环境的大命题,的确是“一帮很小的人有很大的理想”,后来他发现音乐的状况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他唱歌也写歌,他的歌捧红了很多人,自己却一直有点平淡――那张波澜不惊的脸的确很难叫娱记扒出什么惊天秘密。他一直以艺术家自居,思维常常在天才与尘埃之间跳跃:有时觉得自己天才般了不得,有时又觉得无非尘埃般渺茫的存在。

直到这张专辑《天才和尘埃》,同名主打歌谈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如此宏大的问题,主要乐器用的是他最擅长的钢琴,间奏却是他的口哨,消解了前者带来的庄严感。李泉说以前他是“找沉重找压抑”,现在是“怕沉重怕压抑”。也如另一首歌《走西口》,翻唱这首苦情的民歌,他的调子却有点戏谑。

李泉说,是这六七年的经历帮助了他,让他学会放下。彼时他对这个行业失望,觉得歌手一词越来越像称呼小丑,女歌手变成体操选手,男歌手则苦苦声嘶力竭,李泉不愿与之同类。但市场考验着他,有段时间他很怀疑自己到底对不对,也许迎合是对的,但迎合带来的后果,是某天他再也不认识自己。

所以他决定不再唱歌,身份变为音乐商人:开了一家音乐学校,第一年赔钱,这个世家出身的音乐人终于学会了看财务报表,如今音乐学校已上正轨,开到三家,今年还有再扩张的计划,李泉也终于不用再跟报表打交道;同时做了一家唱片公司,他会跟歌手沟通市场的需要,也要跟各种部门吃饭喝酒拉关系。他发现艺术家因为身份的单纯,往往被单一的情绪控制,但换过一种角度之后,所谓天才,所谓尘埃,其实不该有所分别。

两年前他被朋友们撺掇着重新开始为自己创作,花了一年,差不多录完一张专辑,拿回家听却觉得打动不了自己,于是推倒重来。他为此从北京搬回上海,因为上海是他更熟悉、自然的城市,还买了全套录音设备,把家改造成录音棚。

这些年很多人说过,李泉,你再俗一点就大红了。但他如今的想法是“不要更俗一点,而是更坚持自己一点。”他说没有这一段离开,也许他今天变成一个牺牲者,或者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是男歌手里很少讲究姿态优雅的人,他解释说自己是天秤座,“不想太难看”。

直到采访结束,你也很难界定李泉的私人生活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者说,他所表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他的全部,无论你懂还是不懂。

追忆旧日美食

李泉的“虚无”微博最近有了一条扎实的内容:“入秋了,真的怀念外婆家厨房的味道:腐皮包银芽香菇加腐衣丝,茨菇肉末煎饼,豆干虾米花生肋肉炒酱,番茄火腿夜开花,淡菜开洋煨萝卜,咸肉芽菜小白蹄汤”他爱吃,更会谈吃,谈起小时候家里做的点心,都能听到口水急速分泌的声音。

最记得那道过年时必吃的汤圆,以红枣、核桃、猪油、白糖为馅,红枣需要去皮去核,核桃去衣,小时候李泉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大年夜之前做小工,为核桃去皮:把剥开的核桃浸泡进温水中,十几分钟后捞出,用指甲将核桃衣一点点刮掉,不能浸泡过久,否则果肉容易烂掉。要刮上一两天才够全家十几人的量。原料备好,馅的调配很关键:红枣不能多,它很香,容易抢味;核桃也不能多,它肉质发木,多了会造成有渣的口感;之所以要放猪油,就是要它溶解核桃的“木”,再把枣泥的感觉打得更有深度;白糖也要适量,不能吃到甜味,只要其甜香。

馅料配好,捏成丸子,放在铺上糯米粉的大匾里滚,每次只能滚六颗,七颗大人就要骂偷懒。一共要滚六遍,这样汤圆每个地方的厚薄都是一样的。终于要上锅蒸,底下还要铺上粽叶,待出笼时,汤圆是翠绿的,咬一口,粽叶香、枣泥香、核桃香、猪油香各种香气混杂着扑过来,融化成汁的馅必须要流出,才算这道点心最终成功。

另一道让李泉印象深刻的点心是八宝饭,如今它已经进入超市,但他觉得今人完全误解了八宝饭的精髓,对馅料很不讲究。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做八宝饭,底下一层是糯米,上面铺一层玫瑰细沙做馅;再铺一层糯米,其上是专门从苏州黄天源买的玫瑰糖;再往上则是薄荷糖,三层馅料铺毕,最顶上加蜜饯做“盖子”,待蒸制好,再用自家调制的杏仁霜浇上,这样吃起来口感不那么“实”,每层的味道又不同。

之后李泉在许多著名的馆子都没有吃过这两道点心,这些年很多堪称艺术的食物做法都已失传,他想以后要写一本书,把那些失去的耐心与精细再找回来。

音乐之外的李泉

曾经他最爱的上海馆子是来德坊,老板很有情怀,试图把一些失传的上海菜再呈现出来,譬如一道“樱桃肉”,选用田鸡腿上一块小小的圆圆的肉,配上核桃爆炒而成;一道“海瓜子豆板酥”,先用火腿把豆板酥煨成泥状,再与新鲜、过沙之后的海瓜子一起蒸,鲜美入味。但也许因为曲高和寡,来德坊倒闭,但它的“前身”兰桂坊还在,这是家面馆,三虾拌面是招牌,用虾籽、虾脑和虾油拌成,反而不用大众热衷的虾肉,因为虾肉吃多了容易腻,不如虾籽、虾脑更能平衡口感。雪菜黄鱼面也是一绝,李泉是去过这家店才知道,正宗雪菜黄鱼面中的雪菜是黑色的―如果你看到哪家店这款面中的雪菜是绿色的,那不用犹豫,立刻可以打上“不正宗”的标签。

李泉爱读历史,起源于他成长的教会家庭,但他怀疑《圣经》,便找来差不多同期的史书来看,想看看《圣经》上记录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如今他早已学会了尊重宗教,但仍旧喜欢读史书,最近在读一本英国人写的《中东》,讲述十六到十八世纪那里的历史。他推荐的书也与历史有关:杨奎松的《读史求实》和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3篇

农业时代的开启

“遗传”,听起来是个人人都能理解的名词。中国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美人说“like father like son”。这些俗语里反映的生物代际之间的相似性,就是遗传。先人们大概早就发现,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不管是生物的外形、行为,还是性格,这些性状都能在一代代的繁衍中顽强地延续和保留下来。

实际上,早在人类文明开始之前,人类就已经充分―尽管也许是下意识―观察到了遗传现象的存在,甚至已经开始利用遗传规律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现代人类的祖先可以追本溯源到数百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在两百多万年的无尽岁月里,先祖们在非洲大陆上采集植物果实、捕获动物,过着靠天吃饭、随遇而安的日子。人类文明的曙光出现在距今十几二十万年前。那时,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人属智人种―出现在非洲大陆,并且很快一批批地走出非洲,在全世界的各个大陆和主要岛屿上开枝散叶,也把采集和狩猎的固有天性带到了世界各地。在那个时候,还压根看不出我们这些身材矮小、面相平凡的先祖会在日后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

然而,就像突然拥有了某种未知的魔力一般,差不多从一万年前开始,在世界各地快乐采集和狩猎的智人先祖们,几乎在一眨眼间就改变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开启了农业时代,也最终催生了今天建立在发电机、汽车、互联网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全新人类社会。而这一切变化的开端,就是祖先们对于遗传规律的利用。

在贾雷德・戴蒙德的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对此有着生动详尽的讨论。就在人类先祖走出非洲的必经之路上,地中海东岸生长着繁茂的野生小麦,它们的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淀粉。不难想象,当生活在中东新月沃地的人类先祖们在偶然间发现这种植物后,一定会如获至宝地将它们作为日常采集和储藏的对象。对于先祖们来说,这和他们数百万年来在非洲大陆的日常采集工作并无分别。

但是如果先祖们想要把这些野生小麦挖出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就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野生小麦的麦穗会在成熟后自动从麦秆上脱落,将种子尽力播撒到周围的泥土里。这是这些禾本科植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性状之一,但这也使得人类先祖想要大规模收获小麦种子变得非常困难。后来,在某个不知名的具体年代,生活在中东地区的远古居民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些遗传变异小麦。这些小麦的麦穗即便成熟以后,也不会自动脱落。

泛生子的概念

从理性高度思考遗传本质

很容易想象,如果这些变异小麦出现在野外,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它们完全无法通过脱落的麦穗散播自己的后代。但这些变异植株对于我们的先祖们来说却无比珍贵,因为这样的遗传突变小麦会大大方便他们在固定时间大批收割麦穗、储存麦粒!更要紧的是,先祖们一定也在无意间发现了遗传的秘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这些仿佛是上天赐予般的神奇的小麦种子,也将会顽强地保留这种对人类先祖而言―而不是对小麦自身,极其有利的性状。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先祖们可能会将这些奇怪的植物小心移植到村庄周围,用心呵护,直到收获第一批成熟的种子。这些种子将成为下一年扩大种植的基础。就这样,伴随着一代代人类先祖们的细心发现、栽培和收获,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性状被保留了下来,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些无意间发现的遗传突变小麦,可能标志着人类农业社会的开端。

最早从理性高度思考遗传本质的,是同样生活在地中海边的古希腊人。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希波克拉底看来,遗传现象必然有着现实的物质基础,不需要用虚无缥缈的神来解释。在他们的想象里,遗传的本质是一种叫作“泛生子”的微小颗粒。这种肉眼不可见的颗粒,在先辈的体内无处不在,忠实记录了先辈从形态到性格的各种性状,并且会在过程中进入后者体内。以泛生子颗粒承载的信息为蓝图,子代得以表现出对先辈们的忠实模仿。

必须承认,泛生子的概念本身,其实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或者刻薄点说,这只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遗传现象用一个听起来晦涩难懂的名词概括了出来而已。但是这个从现象到概念绝非毫无用处。至少,借用这个概念,人们可以把许多看起来很不一样的现象联系起来。

例如,无性生殖―微小的细菌和酵母能够一分为二产生两个后代;有性生殖―雌雄家畜后会产生出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崽儿;甚至还包括果树的嫁接―为什么果树嫁接后的果实会带有接穗和砧木的共同特征,不就是因为泛生子颗粒能够从砧木毫无障碍地流动到接穗里面去,和接穗的泛生子合二为一嘛。

因此,这个生命力顽强的概念从古希腊时期一直流传到了近代。甚至在19世纪中期,在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为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找到科学解释的时候,他仍然借用泛生子的概念作为自然选择理论的遗传基础。

进化论遭到的批评

宗教人士的攻击与严肃的科学批评

在达尔文看来,一个生物个体的所有器官、组织乃至细胞,都碛凶约鹤ㄊ舻姆荷子颗粒。手的泛生子记录着每个动物的手掌大小、宽窄、掌纹乃至毛发的生长位置,眼睛的泛生子当然少不了记录眼睛的大小、虹膜的颜色等。在的过程中,来自父母双方的泛生子融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后代们五花八门的遗传性状。

更要紧的是,泛生子携带的生命蓝图一旦出错,就会导致后代遗传性状的“突变”,而这些突变,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有突变,一代代生物个体才会具有微小但能够稳定遗传的差异,而这些遗传差异影响着生物个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并最终导致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诞生后遭到了猛烈攻击,特别是在宗教界人士和虔诚的信徒们看来,达尔文的学说亵渎了人类万物之灵的神圣性,也把传说中按照自己的模样造人的上帝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进化论同样遭遇了严肃的科学批评。热力学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当时估算出地球的年龄至多不会超过一亿年,而这点时间远远不够积累出达尔文进化所需要的五花八门的遗传突变(当然,后来人们意识到地球的年龄远大于此)。

古生物学家们对此发出了诘难,按照进化论,地球上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物种之间的中间形态,但是它们的化石又在哪里呢?有一个批评可能是最致命的,因为它声称发现了进化论和遗传融合理论的深刻矛盾,换句话说就是,达尔文辛辛苦苦为进化论找到的遗传基础,可能根本不支持进化论的声明!这一批评来自苏格兰工程师、爱丁堡大学教授亨利・弗莱明・詹金。他评论说,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的遗传物质需要经历漫长、微小的突变过程,才能产生足够显著的形状变化,最终造就地球上千万种五花八门的物种。

新书速递

冷暴力

作者:[法国]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定价:38.00元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美国]傅高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定价:60.00元

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1958年至1960年,他来到东京市郊展开田野研究,描写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此书是他的成名作。

外婆的道歉信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