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华阴老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阴老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中文化;民俗;音乐艺术

一、关中文化及其特征

(一)关中地理人文环境

关中,是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也称关中盆地,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关中成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二)关中民俗

1.大众的民俗文化

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淳朴本质的人情交往等等因素形成了自己众多的、多样的民俗文化。关中地区的民俗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物质生产,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游艺娱乐等方面和我国其他区域的民俗同样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

2.农业生产的民俗文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农业活动一直是关中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农业上有众多特色的民俗,主要有请"麦客”、扎根面、骡马会、骡马休息日、忙罢会等民俗文化以及特有民俗"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通过这样形象的十句话概括出了陕西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艺术

(一)民歌

关中民歌数量最多的是小调,而小调中85%的是一般小调与社火小调。号子分为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锄地号子。关中多数歌谣是儿歌或曰"童谣”,其内容关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戏曲

陕西地域的传统戏曲起源早、规模大、影响深、种类繁多,较为著名的有秦腔、眉户、华阴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本地二黄、蓝田花鼓戏、同州梆子、西府秦腔、线戏、关中秧歌、跳戏、道情戏。传统剧目有《夫妻关灯》《三娘年磨》等。

(三)曲艺和器乐

关中具有代表性的曲艺有陕西曲子、长安道情、关中劝善、韩城秧歌、长武道场。关中地区代表性器乐有鼓吹、西安鼓乐、丝竹乐、锣鼓乐。《戏曲音乐志》剧种表记载的23种戏剧产生于关中的有7种,源起于关中地区并以起源地为中心流传的戏曲约占陕西全部戏曲种类的52%。《戏曲集成》、《戏曲志》记载古今17个剧种戏曲人物282位,关中戏曲人物有181位,占68%。

三、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艺术

(一)华阴老腔的音乐艺术

关中的地理环境是华阴老腔存在的基础。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即使不在一起,由于土地平整广袤,他们可以喊话或手语交流。就是到了现代,人们在田间劳动时也有喊话交流的现象,一旦有人唱起时其他人也会附和跟进。华阴老腔很有可能是在这种民俗上有一人加工而成的,关中的农耕文明是老腔真正的源泉。华阴老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家族戏的形式存在,不仅如此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老腔只传本族男性,不得传与外人。他们很少化妆,也很少穿戴传统戏剧中常见的那些表演服饰。老腔艺人不会装扮成所表演人物的样子,而是身着历史上关中平民经常穿戴的传统服饰。在演出过程中,有坐在方凳上的,有屈膝蹲着的,有席地而坐的,也有站着的。在男艺人中,还有拿着长长大烟斗,正在表演过程中还要模仿抽烟的动作。华阴老腔中的女艺只有一两位,女艺人也同男艺人那样常常身穿历史中关中平民的传统服饰,她们经常是手里拿着纺锤模仿织布或拿着鞋底模仿纳鞋底,有时也敲小锣等辅乐器几乎没有唱腔,总是靠着柱子或墙壁站在后面。在唱腔方面,华阴老腔采用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附和的托腔方式,声腔高亢,气势磅博。关中十大怪在华阴老腔中得到了体现,关中的民俗影响着关中的音乐。

(二)秦腔的音乐艺术

秦腔又称"秦声”、"乱弹”、"梆子腔”秦腔的唱腔激昂高亢、苍劲悲凉,既有西北黄土高原浑厚深沉、豪放激越的刚劲,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秦腔的唱腔、板路、道白、身段、脸谱、角色门类自成体系。民俗“关中十大怪”中最怪的就是"唱戏吼起来”,由秦腔音乐充分反映了关中人民开阔爽快,朴实大气的性格。秦腔以本地乡音为根基,通过这样的作词、演唱的方式演化出特定风格的声腔,戏曲艺术根本不同在"声腔”,以本地乡音为根基的声腔,为本地人百听不厌,秦腔并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亲近不得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当人们悲伤难过的时候也可以吼上一段。在陕西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会热热闹闹的听一场秦腔来奖励自己一年来的辛勤劳作,秦腔深刻的扎在了关中老百姓的心坎里并把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请上秦腔戏班子唱上一场作为荣耀,亦会让乡里乡亲们美美的谈论一番。这充分体现出了关中人民对秦腔这一行当的热爱以及秦腔艺术在关中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华阴老腔范文第2篇

2、体式上,秦腔的流派和唱腔设计要复杂得多,必须满足舞台剧生旦净末丑人物众多、风格各异的需要。老腔则是说书人的表演,对人物是局外人的刻画,唱腔单一也就好理解了。因此秦腔的体式要庞大得多。

3、唱腔上,不熟悉秦腔和老腔的知友,是听不出什么区别的,听来都是高亢呐喊吓死人。除了秦腔唱腔丰富多彩的区别外,老腔的尾音儿有与秦腔大不同的设计,这个不好言传,多听就可以听出来。老腔作为说唱艺术,在后台肆无忌惮地吼唱,是吸引观众的需要,所以比秦腔表现力更为夸张。

4、文武场上,秦腔的文武场和老腔用的家伙事儿不同,后者的板凳什么的,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几乎成为老腔的代表了。很多人可能用有没有板凳来区分秦腔和老腔。

5、影响力上,从对艺术的贡献来看,老腔的封闭性使得它的影响力远远不如秦腔,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其封闭性,即便放开了,唱腔单一也是主要因素。本身东西不多,影响力自然会小。

华阴老腔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穿越旋律;艺术境界;配乐倾向

作为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实先生的史诗巨著——1998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终于在2012年被搬上银幕,呈现于中国观众面前。与原著一样,电影也充满争议。然而不考虑原著,单纯就电影而言,导演王全安率全体演职人员为观众奉上了一份艺术大餐。擅长为影视剧配乐的大师级人物赵季平再次一展身手,在此片的配乐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一、跌宕起伏的穿越旋律

在影片《白鹿原》中,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赵季平在音乐艺术上的深厚造诣。虽然片中的音乐段落不是很多,前后仅有十几处应用,多数情况下都有画面来讲述,人物的个性也由演员个人来塑造,情节的发展自然推进,朴素的语言和乡土化近乎本色的表演,突出了影片的大背景。大师赵季平并没有因为音乐的配角地位而放弃艺术的追求,反而在有限的时空达到了良好的掌控,没有用音乐来喧宾夺主,也没有非常刺激鼓噪的音乐场面,更没有在音乐不该出现的时候做无病,而是将宝贵的时间和场面交给导演和演员,彰显一个老艺术家的豁达。而在音乐出现时的宝贵时间里对音乐精雕细琢,以细节的刻画作为辅助,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非常明显的是音乐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叙事风格,总是在剧情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轻描淡写出现,而不是浓妆艳抹突出自己。正是音乐出现在应该出现的时候,惜墨如金,却不显得多余,反而因为音乐自身的低调达到了令人觉得弥足珍贵。

纵览全片,音乐的旋律,时而委婉,时而高昂,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波涛澎湃……引领观众的听觉,不绝于耳,娓娓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感染。乐曲的旋律这样推进着一个个镜头:

碧波万顷的麦浪中,背景音乐如有若无,缥缈而辽远,仿佛在脑海中暗暗滋长的心情。若不是那声原汁原味的陕西地方戏曲秦腔念白,那种似乎来自地狱般凝重的音乐不会受到观众的关注。念白结束,是风吹麦浪的声音,音乐渐归于无形;朔风凛冽的漫漫大雪中,一辆马车彳亍前行,渐渐靠近白鹿原标志性的建筑——牌坊。低曲调的音乐回环,带有上古苍凉韵致的音乐交响而来,似乎在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视觉窗口。剧情——鹿子霖当了乡约,于是一切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喜庆的民间音乐,鹿兆鹏和白孝文同时举办婚礼,照全家福的喜庆;黑娃出门当麦客,震天动地气冲山河的陕西老腔;简单的几个音符,恬淡、悠闲,随后是黑娃与人打架;麦客与举人的狂欢,黑娃的激情;麦田被点燃后,士兵枪杀百姓,以大提琴为基调的凝重的旋律,伴随着鹿兆鹏带领大家念农会誓词的场面;国共分裂,白嘉轩去看鹿三看到鹿三已经上吊而死,白嘉轩满面哀戚……

在这多段音乐中,既有主题音乐,也有素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的72岁的“白毛”王振中的精彩演绎,还有富有地方和民间情调的吹打演奏,更有标准的秦腔上演。整体上构成的是一个完美的陕西关中平原的民间场景。然而剧终那段大鼓和主题音乐的交织更是一种民间悲苦的现实表现。不过最突出的当属整体的西北风格。能将主题音乐与地方曲艺、戏曲音乐实现艺术上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效果与审美价值。

二、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

正如崔健受邀观看影片三个半小时的初剪版时,盛赞影片呈现的生命力,认为电影每一个镜头就像一个独幕戏,把故事已经讲完了。“我自己看的话,觉得不要音乐已经够了。除非为了商业,如果要加,就要加得特别好、特别准确。”大师赵季平先生为电影加的音乐就恰好实现了这个“特别好”“特别准确”。

所谓特别好,指的是自身的存在性问题处理得特别好。作为一个曾因影视配乐而多次获奖的音乐大师,赵季平先生并没有强势地介入更多影片制作,而是将音乐的处理交给主创人员,甘当配角,而音乐的时有时无,尊重导演、尊重制作技术人员,从而让电影音乐在片中虽然出现次数不多,却能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于这部在争议中拍摄,多次剪辑,又经历了半年之久审验期的争议电影来说,更是一大亮点。观众沉迷于画面上麦浪呈现的唯美或被的情节所激荡,音乐要么出现得恰如其时,要么在该消失的时候戛然而止。尺度和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其实电影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出现次数的多少,也不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与画面的配合,与情节的融合,与人物心理的契合,这就有音乐题材的选择、素材的使用,旋律、节奏、腔调、音色的调配。与纯粹的音乐作品完全不同。纯粹音乐作品只要根据作曲家自己的感觉,抓住思维或灵感的一条主线延伸就可以了,几乎不用考虑电影画面之类的因素。也许正由于此,电影音乐才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才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故事片,不以音乐的主要元素,故事、画面和人物心理刻画作为主要任务,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音乐当然不可以显得过于繁琐和招摇。电影《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故事片,要讲述的是1912~1937年抗战开始这段大背景下关中平原上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村落里白鹿两家的悲喜剧,故事的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心理复杂,情节多变,音乐如果过于花哨新潮,就会偏离当时的落后、保守的时代氛围;音乐过于沉闷就会令人难以产生心理的共鸣,无法理解人物和剧情。就如音乐人三宝为《我的父亲母亲》的配乐,出现次数过多、持续时间过长、音乐器材太过于杂乱,还有诸如八音盒甚至MIDI音乐的介入,既喧宾夺主又令观众产生了某种隔膜感,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抵消画面产生的正面影响。赵季平在为《白鹿原》配乐时就没有这样的倾向,一个老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也正如赵季平在为电影《霸王别姬》《梅兰芳》配乐时也是采用了同样的创作思维,即不追求自身存在的突出地位,只实现电影音乐的任务即可。当然,其中戏曲元素的使用也显得非常突出。上述两片都使用了京剧唱腔和场面,而《白鹿原》则使用了陕西华阴老腔这一具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艺术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豪情与性格。华阴老腔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其特色鲜明,声腔刚直高亢、气势磅礴、气魄豪迈,启唱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慷慨,落音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正是来自民间渭水船工号子,贴近群众生活,又具有历史的沧桑和情感的细腻与厚重,就如同陕西这块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厚重得无以复加;其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笙等吹奏乐器,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还有捶板凳、跺脚等便于协同配合,具有很强群众参与性的特点,世代流传,久演不衰。其中《将令》一段的使用,正是在黑娃刚出家门就拿到割麦状元,对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对于黑娃性格的刻画就很贴切,对人物的心理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对于已经出场的女主人公田小娥的性格也起到一种暗示,对剧情的发展也是一个推动,表现出关中平原上民风的朴实,感情之炽烈,敢爱敢恨、能爱能恨、会爱会恨以及顽强不屈的地方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由于剪辑的原因,赵季平先生的音乐没有像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里使用得那样酣畅淋漓,那样痛快委婉,那样催人泪下,却也发挥了特殊情况下音乐的特殊作用。这也就是音乐的“特别准确”。

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崔健作为一个音乐人而几乎没有电影音乐创作经历而否定他对电影音乐的看法。毕竟作为一个音乐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还是强于业外人士的。也许正是他的看法才导致了《白鹿原》中音乐地位的确定。但无论是不是导演王全安采用了他的意见,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却与影片的画面相得益彰,特别是弥补了由于大刀阔斧的剪切带来的情节的跳跃与画面色调、格调的断层感,由于音乐的出现而变得顺畅,降低了艺术感染力的损失,起到了补救的作用。如果音乐本身不出色,恐怕也难。

三、绝无仅有的配乐倾向

从纯艺术的观点来看,赵季平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在他众多的影视音乐中,都能充分得到体现。然而他的艺术思想却是充满了灵性的光辉。无论赵季平是否读过《白鹿原》原著,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精神的高度关注,没有走向纯音乐路线,也没有花里胡哨的乐器杂陈,有的是用音符来说话的严谨,有的是对于生民悲欢离合的悲悯。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多舛,剧情跨度大,人物性格复杂,人物思想隐藏较深,整个故事又让人难以把握。赵季平却能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用音乐来体现人性,用节奏和音色来描述人心。即便不说来自现实的秦腔、华阴老腔、民间吹打,仅仅主题音乐的穿透力就足以撼动人心。主题音乐出现多次,虽只是短短的十几秒,最长不过2分钟,但凝重的基调、低沉的诉说、沉甸甸的味道,就已经令人不觉中沉入戏中,为剧中人物命运而担忧。至于快慢回环,高低音交相辉映,更是将人的情绪掌控得无以复加。斗转星移,牌坊依旧,麦浪滚滚,白鹿原却已经历了人世的沧桑,爱恨情仇,国家兴替,民间悲苦,人心的难测,人性的压抑、各种势力的火拼,都以一曲主题音乐全面包括。

其所选择的秦腔无非构成了背景,而华阴老腔却是替代了原著中朱先生的角色,说尽古今苍凉。尤其是剧终时那几句——“风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更将故事的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老腔的高低错落虽是其本身所自有,而赵季平的精选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电影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原著的故事,但采用了和原著一样不持有态度的立场。赵季平的音乐包括所选的民间音乐一样没有任何政治态度,也没有立场和倾向,只是对芸芸众生充满了哀怜。也许正因为此,全片的音乐才更显得内涵深刻、张力强劲。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会有艺术没有国界的说法。

综述,如果不考虑原著,孤立看电影《白鹿原》,还是一部可以看得下去具有奇特的叙事风格的电影。平心静气来讨论电影音乐,意犹未尽的感觉比较突出。这就是电影音乐被过度压缩,仅保留了大篇幅相对完整的老腔,配乐缺少完整的段落,使赵季平先生的心血未能全面展示,假如再给音乐一些时间,全片定会增色不少。毕竟一个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敬业的精神绝不会损害电影本身的魅力,还会锦上添花,而不是现在所做到的仅仅是为电影雪中送炭。然而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电影音乐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刘畅.被叙述的历史——《白鹿原》漫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 〖JP3〗冯雷.电影《白鹿原》的五个关键词[J].艺术广角,2012(06).

[3] 电影《白鹿原》的色彩表现[J].影视制作,2012(10).

华阴老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文化产业;跨文化;汉语

一、语言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多样性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是语言的内部核心。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直接反应之一,没有文化这一内核就没有语言的展示,语言种类的丰富性直接反映了文化类别的多样性。一般认为世界语言数量为5000—7000种,德国学者认为世界语言有5651种;法国学者认为世界语言有2796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为:世界有60多亿人口,200个国家和地区,2500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世界语言共有2500—3500种,最为精确数字为世界语言6809种。其中,亚洲最多2197种,非洲2058种,太平洋诸岛1311种,美洲1013种,欧洲230种。而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大体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5个语系,这丰富的语言类别反映出了丰富的多样文化。“南腔北调”“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正是我国语言种类多样化的反映,这也直观地展示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多样性。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在受到萨丕尔学者的学说影响下,在其理论基础上曾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学说认为语言规定思想,不同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将世界划分为不同范畴的方式———即语言相对论。其核心观点为: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文化。这一学说在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及传播学领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观点,多数学者支持这一学说,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并非语言决定了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展现,其实是文化,而非语言,使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

二、语言经济的溯源

以国际视野看,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研究领域的多样化与渐趋深入,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借鉴,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逐渐独立。而在我国,语言经济学的起步相对较晚,我国学者对这一跨学科的研究还较为单一,未成完备的体系。然而,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分析语言在人们经济活动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生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从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应该说这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由于语言的互动与流动而引发的经济的变化与波动,我们一般认为是语言经济。追根溯源看,语言经济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初,汉地的语言与西域的胡音就相互融合,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与文化的交流,汉地的丝绸进入了西域以及更为遥远的中亚及欧洲;西域的香料、马匹也进而来到了中原地区,两地的经济往来在语言的流动中逐渐加深,这便是早期的语言经济,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语言经济的肇始。隋唐以后,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影响并辐射到了中国以外的许多域外民族,不少国家派出大量的学习者到大唐长安城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在唐长安城有8万胡人聚居于一条街道里来学习汉语,进而产生了该地区经济的区域繁荣。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古时候的长安城,即现在的西安城,仍保留了这条街并沿用了它的古语称呼“大学习巷”,作为语言经济的最好见证留下历史的印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提到了语言的起源和生成过程,并且他还分析了语言在经济活动、市场秩序与规则生成中的作用问题,并且认为语言的成长符合“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认为,语言与市场的自发形成过程是相似的:“语言是一个能够逐渐演化的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结构。然而,没有任何人按照某种方式来设计它。它只不过是随着千百万人通过自由的语言交流所进行的自愿合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在论述人类活动的起源和作用时,也都提到语言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关系。

三、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地球任意一端的人可以随时与大洋彼岸的人进行交流,而交流的信息主题即为文化的互动,而由之产生的文化周边产业,即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每一种单一的独特文化必然也必定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丰富的一系列经济影响,在这些积极的经济影响下,文化产业又相应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可以说,语言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与潮流前行,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沿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行的,进而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多元化。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可以在语言的多样化的消亡壮大过程中和经济的增长下滑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也以新的姿态成为了经济体制中重要的一员,我国的文化产业增速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长率(10%)9个百分点。直观地展示出文化产业的朝阳性特点。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这一界定下,图书、新闻、教育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等等领域都与语言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例,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当代歌手谭维维与陕西华阴老腔艺人同台表演节目,用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相结合的方式将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类别推到了大众眼前。春节过后,由这一语言节目形式所带来的关于“华阴老腔”的文化产业大历发展起来。华阴老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全国风行流传,在陕西西安的“袁家村”“永兴坊”“马嵬驿”等民俗村大舞台上都有这一节目的表演,这一文化产业形式实实在在地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语言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以语言类教育培训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外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展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来学习中国语言,并从我们的汉语中体会到了我们的文化。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第一座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之后每年都有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130国(地区)共512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5所,非洲33国48所,欧洲41国170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3国18所。孔子课堂74国(地区)共1073个,其中,亚洲20国100个,非洲15国27个,欧洲29国293个,美洲8国554个,大洋洲4国99个。“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5年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2亿人,汉语学习热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供不应求状况短期内还将存在。而这一教师队伍的缺口又正是时下大学生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契机,全国普通高校基本都开设这一专业,每年培养的对外汉语教育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教育、经济、语言、文化在这一层面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语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在语言经济的驱动下展开多样的态势,同样对语言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据笔者了解,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回国后凭借这一语言优势可以在跨国企业中找到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他们来华学习完语言类课程后多继续学习地质类、商务贸易类课程,回国后将从事对华贸易的工作。这是他们热衷于学习汉语的原因,也是汉语热在多元化经济体制下为文化产业开辟的另一番天地。这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源自两千年前,并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由语言引起的文化互动直接地反映在经济的提升上,这是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结合最佳的表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占据经济主体的重要甚至主要地位。在我国,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在与语言经济的影响与促进下也将逐渐稳定发展,未来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李建兴.汉语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人文天下,2017,(3).

华阴老腔范文第5篇

进入新世纪后,老皮影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都尘封在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如今,随着皮影的收藏价值逐步被挖掘出来后,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对老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古玩市场、景区景点,还是工艺品商店,总少不了老皮影的身影。

历史悠久,名扬四海

自南宋以来,中国皮影艺术逐步传播到国外。如今,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尤其是德国吕贝克木偶皮影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珍贵的中国皮影收藏,是他们的馆藏重点。在我国许多地方,皮影也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收藏。老皮影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而备受追捧。

在各类皮影艺术中,以陕西、山西的皮影最为有名。陕西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以华阴、华县为代表,配以碗碗腔,刻工精细,色彩鲜明丰富,装饰性强,形体较小,高约36厘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以凤翔、礼泉等地为代表,风格粗犷有力,配以弦板腔,形体较大,高约56厘米。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阳雕空脸,通天鼻。

山西的皮影由陕西传入,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在晋南的皮影造型中,有“八仙庆寿”、“莲生贵子”、“五子夺魁”等民间传说的图案。皮影的服饰上,有“雪花连串”、“花开富贵”等花纹。影人的雕刻材料,以精选的母牛皮为主,最佳的是黑牛皮。在色彩上,民间艺人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使其显得艳丽、精细、大方,形成晋南皮影的装饰性、夸张性和趣味性。

工艺繁杂,精美绝伦

许多人对皮影戏并不陌生,但对皮影本身却了解不多。皮影艺术是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透光现象,使观众看到形象、色彩和图案,无论人像、动物或道具等都要活动,而且能进行无数次的演出,所以均选用优质坚固而耐用的皮革材料。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10余个步骤,选皮、制皮是第一步,是材料的准备过程,一般采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制作,并经去毛、刮挺、去脂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设计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些皮件上。一般细皮用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其后还要经过画稿、描图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很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一般画稿人物等图案都采用侧面影像为主。画完稿后是雕刻,通常用雕镂、阴阳等手法,使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牛皮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皮影人物的造型一般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故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要成就一个皮影人物往往要刻上3000多刀,并要变换十几种刀法。为了出效果,雕刻后需要给作品敷彩上色,给皮影上色用的颜料很有讲究,一般可用过去给黑白相片着色的颜料,这种颜料没有粉剂,透明度高。上色要经过平涂、烘染。颜色不可混淆,这样颜色在透明的皮质上才会色彩饱满,平整工艺现在采用电熨斗熨平,之后喷上清漆,防止色彩脱落。

最后,皮影人物的关节部分要预留活动点,然后打孔穿线,打结固定,装上手动的表演杆。这样,一个完整的皮影制作就算完成了。

鉴赏有术,收藏有道

老皮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皮影之乡的陕西,其市场行情又如何呢?笔者在西安市几个古玩市场里,看见了一些古玩店陈列架上放着几个五彩斑斓的仿古皮影人物,虽是仿品,却也韵味十足。于是笔者与店主李先生聊了起来,李先生告诉笔者:“到我这里买皮影的很少有本地人,主要是老外,也有一些是外地来的游客,而真正的皮影收藏爱好者来寻觅的都是传世已久的老皮影。”

与其他各种收藏品相比,老皮影因年代久远和价格适中而渐显投资价值,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有布景、人物、家具、树木等场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间最大。以20世纪初期刻制的单幅皮影为例,陕西华阴地区皮影出类拔萃,因存世量太大,价格也并不会过于昂贵;山西孝义皮影、冀东皮影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四川大邑皮影价格不稳定,市场变化较大;河南灵宝皮影市价相对较低,数百元即可购得。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通常可遇而不可求,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皮影的价格原则上高出一倍左右。

上好的皮影应该从造型、刻工、皮件质量(指材质和品相)等方面进行比较。此外,还要兼顾年头,凡这几个条件都兼备的皮影当然值得收藏。如果把这几个条件分个主次的话,那首先要看皮影的刻工,然后是年头,皮影越老的越好,但有个前提,就是皮影须保存完好,毕竟皮影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保管,能完整无损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了。

皮影作品以驴皮制作的为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牛皮的次之,羊皮的第三,猪皮的最差,其中猪皮的鬃眼较大且容易分辨。纸质的现在基本没有了,皮影最早是用纸做的。皮影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主要为黑、红、黄、绿。

华阴老腔范文第6篇

从2000年第一次来华山,到2013年的今天,王琛已经几十次拍摄华山了,这其中还包括航拍。2009年他获得的金像奖的作品中就有航拍华山的作品。他不仅自己来拍,还积极介绍更多的摄影朋友来拍华山。所以,他对华山很熟悉,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拍出什么效果的片子应该说是了如指掌。王琛的摄影作品获过很多奖,他也参加过杂志社之前的大PK活动,对大PK活动很有经验,对他而言这些经验对本次华山大PK无疑又增加了一份自信。

王琛拍摄不仅专注而且专业。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胶片相机,还有从14mm到200mm全套的专业尼康镜头,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带到哪儿就拍到哪儿。测光表也时刻挂在胸前,观察好一个场景后,会变换不同的镜头焦距抓取不同的视角和瞬间,多方位地呈现景物。开幕式快结束的时候,北峰周围出现了难得的云海,王琛在北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拍摄了云海的作品。随行人员一直在催促王琛吃饭,他却跟没听见似的。拍摄间隙和我聊:“我来了几十次都没有碰到这样美的云海,今天来华山的朋友都太有福了。”边聊边快速给哈苏相机装胶卷,测光,构图,对焦,按动快门。嬉笑着说:“顺便干点私活。”我知道这是他为自己的画册积累作品,他习惯于拍摄120反转片,说电分后做画册效果更好。当天下午2点左右,云海散去,王琛才找个地方随便吃了点东西,我凑前一看,一个馒头、一袋咸菜、一碗清汤。我说:“你就吃这个啊?”他却不以为然地笑着说:“这些挺好的。”我猜想这样的满足感肯定是来自刚才的他拍的云海。王琛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让他过足拍摄的瘾,吃什么都行。

这次华山大PK活动的拍摄内容不仅有风光,还有民俗和环境人像,在三天的时间里这不仅考验大PK选手的各种题材拍摄功底,对选手的体能(尤其在华山)、时间统筹、作品后期调整编辑等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在最后选手观片会上,感觉王琛的作品完全符合这次大PK的要求,几方面的作品都有呈现,紧扣华山主题。回想这三天跟随王琛,无论是北峰云海、西峰晚霞、华阴老腔、玉泉道影、村落皮影,都能看到王琛拍摄的身影,而且都是在最准确的时间、最佳的位置。

所用器材

尼康D3X

尼康 AF 14mm f/2.8D ED

华阴老腔范文第7篇

COART艺术现场是由李亚鹏创办的COART艺术基金发起的活动。它尝试在中式传统古镇的环境里中,让当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进行自由混搭,即兴激发,以达到一种开放跨界,融合亲近的理想生活形态。

去年春秋两季以及今年春季的三届COART艺术现场活动,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享受了全新的艺术节形式。蓝天白云阳光下的古镇里,到处都是舞台。清水河边的音乐现场,旧土楼里的论坛讲座、晒谷场间的露天市集,青石拱桥上的杂耍表演,纳西四合院中的戏剧舞台,还有夜晚的星空下、篝火边,随处可以浅吟低唱,随处可以艺术碰撞。即兴、跨界、现场,古镇被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不拘形态的艺术改变了气场,这里就是艺术青年的乌托邦。

本届COART依旧汇聚了全球各领域的超级艺术家和世界各大艺术节

的精彩节目,更增添了各项充满活力的新鲜单元。

李亚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次COART让我越来越惊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新的元素、新的内容、新的艺术家参与,让我最惊讶的就是它已经开始自己生长了。而且我觉得每一届都在变化,变化就是它最大的亮点。COART是两年前我们在束河开始创办的,以每一年春秋两季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推进着,就像今天的观众越来越多一样,COART在经过两年的发展之后,有越来越多形式的艺术内容加入了我们,包括COART的艺术总监叶永青先生也好,我们今天在暗暗窃喜的一个现象,因为艺术,COART倡导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把艺术回归到普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展现,都可以成为一个生活艺术家,所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被邀请的职业艺术家在这里表演,还希望能够把这样一种艺术生活带给更多的人。在未来的五天,希望所有的朋友们享受束河蓝天白云

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COART给你所带来的艺术生活。”

音乐单元特别设立有趣的“方言舞台”,方言和音乐在此相拥。幅员辽阔的中国盛产各式方言,而方言正代表着一方的风土人情,更可显露出当地人的脾气秉性,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尽现其中。“方言舞台”邀请了上海顶楼的马戏团、潮汕五條人、陕西黑撒乐队、湘西方言的两只手枪、张军民带领的华阴老腔团队,以及香港的卢凯彤、黄靖、我地独唱团等各地坚持以方言创作为主的独立音乐人来到

COART,用他们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音乐,向本土文化致敬。

民谣摇滚黑炮儿原生态应有尽有,无论他们的方言你听不听得懂,都能在这儿燥起来。除了“方言舞台”,音乐单元飞出彩蛋—“任性”音乐之夜,重量级嘉宾轮番登台,惊喜不断。

街头表演则是十足的法国味,COART的老朋友—法国ILIMITROF伊力密托福情境艺术创作与培训中心与法国 “艺术候鸟联盟”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声光效果炫酷、乐趣与浪漫并存的各类表演。你可以在束河看到曾在国际艺术节上大受欢迎的《只见蓝光》《树人》《裙下之臣》等街头巡游节目,更有来自法国的木偶艺术家带来的贝尔老头和玛丽斯老太太在街头巷尾等着你!

与往年一样,展映类活动非常丰富。纪录片单元与绿色和平组织合作,展映环境主题纪录片并举办环保论坛;独立出版物主题展邀请到了《文艺生活周刊》等国内外作者团队,开展了展览、工作坊等一系列独立出版主题活动;本届COART也邀请到了束河完全小学与驻地艺术家共同创作。

除此之外,戏剧、舞蹈、艺术讲座等活动也同样精彩,还有来自国内的先锋艺术家和国际各大艺术节的经典作品都在束河上演,五天里的上百场活动绝对帮你实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最高追求,唯一的遗憾将是痛恨自己分身乏术。

华阴老腔范文第8篇

>> 正告野草谭维维:请放松入戏 请君入戏 谭维维《秋收》 谭维维坦言自己爱得够主动 谭维维:唱出自己的音乐 谭维维 敞开心扉 唱好歌 谭维维 是时候拥抱了 难得一个谭维维 谭维维 内定冠军?怎么可能! 谭维维 有态度的任性 谭维维的摇滚气质哪里来 入戏 谭维维不做超女好多年 谭维维 享受电影的新感觉 AKG新品亮相谭维维音乐会 谭维维 我是来自的獒 谭维维:歌唱是老天给我的天赋 萧敬腾连任 谭维维加盟都为80后 谭维维,华阴老腔喊出的颜色 谭维维:以前的我是井底之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正告野草谭维维:请放松入戏 正告野草谭维维:请放松入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卢世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有时真的是有些嫌弃那些天秤座的盆友,永远的选择焦虑症患者,纠结得要死,其实要什么不要什么,他的心里早都明白,就是身体和姿态上总放不开,搞得紧张兮兮的,譬如说,那位天秤座的女歌手谭维维。

《蒙面歌王》第五期播出时,我正在家里收看呢,就收到谭小姐的微信:“待会儿听那首《白桦林》时别骂我啊,我是把它做了音乐剧化的处理,刻意地把两种情绪处理到极致,有点过于戏剧化,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你要帮我听听。”

然后我就带着找问题挑毛病的情绪等着听这首让谭小姐犹豫不决的《白桦林》。听完之后,我还是不负重托地给这首歌挑出了毛病:“我觉得你这种音乐剧的处理不仅没有问题,而是非常好啊!第一段,大幕拉开,主角战后重回到与恋人的故地,白桦依然,人面何在的追思追寻,然后随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开始画面突转,犹如过去欢乐奋进时光的闪回,在热情的最高点戛然而止,美好回忆再度落回冰冷现实,白桦林中,伊人已逝,只剩下一个痛定思痛凭吊哀思的人,重新收拾心情,回到更火热的现实战斗中去,这整个结构是非常符合戏剧逻辑非常有电影画面感的。但真要说遗憾,我会觉得,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激情岁月转回《白桦林》的凭吊情绪时,音乐的过渡太快,若在这里能再有一段回旋式的间奏,有种时空轮替的感觉,给人一个更多的回味眷恋的情绪空间后再轮转到现实中的白桦林中来,或许会更好。”然后我也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白桦林》的版本分享到我的朋友圈,并微信推荐给我的一众好友们,果然大家也跟我的感受一样,一致好评。 角色

天秤座就是这样,爱听朋友意见,爱听朋友给他分析,但其实该拿什么主意,人家心里坚定着呢(此处应有一个翻白眼的表情)。我发现,这次参加《蒙面歌王》,显然谭小姐对于戏剧化音乐演绎这条路子是很坚定的。还记得之前我们一起合作音乐剧《摇滚西厢》的主题曲《一生一世心上一个人》时,维维曾跟我坦露过心迹:“我其实并不喜欢我自己的声音,觉得它不够完美,所以我总希望在演唱中加入表演的成分,更多地用表演、用人物形象、用故事将一首作品完整完美化,才最能打动人。”而这次参加《蒙面歌王》,我也发现,谭维维四期节目中的八首歌曲,都能让我感受到清晰的戏剧化结构和情境表演式画面,除了《白桦林》,维维首次登台时唱的赵雷的那首《三十岁的女人》,犹如舞台聚光灯下的一段女性独白,而最终夺冠时的那首《站台》,不仅对原曲的旋律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改,更是把这首原本收录在《87狂热》中的脍炙人口的迪斯科舞曲改编成了一部名为《站台》的爱情电影――前面在抒情的内省的乐曲中,画面如同慢镜头,主人公在长长的站台上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寻找不知所终的爱人,而到尾声时,曲风骤变,激烈狂躁的摇滚节奏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当主人公终于发现了爱人,他却要随列车远去,于是开始歇斯底里地狂奔追赶列车,这样的画面,往往都是影视作品中催泪感人的法宝,我想最后更多的观众把票投给了野草(谭维维),大概都是被这种音乐里的角色感所感染了。

对,角色,就是角色,你几乎能在她这次演唱的每一首作品中感受到一个形象鲜明的角色,无论是走过千山万水的假行僧,还是那个苦海里爱恨翻滚的孙悟空,她都是以进入角色的方式,进入了听者的内心油然而动的位置。 演唱智慧

我一直觉得,谭维维能在歌坛走到今天,当然首先是她自身出色的音乐感悟力和扎实的演唱功底,也有她自身不屈不挠的锐意决心,更重要的是,关于音乐,她有自己清晰的认识和执着的坚持,懂得如何准确判断出音乐中最动人的情态,如何根据这一点打造出自己在音乐里最动人的形态。常人一提起谭维维,总是会说出她唱歌的三大绝技:摇滚、音乐剧和原生态,这当然是她的三大法宝,而《蒙面歌王》中,她当然也把这些法宝全都使出来了,但同时也是她最擅长的三种表演形态,如果她始终只是会这三下子,那就跟程咬金的“三板斧”没啥区别了,她更懂的是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作品中使用什么样的形态可以呈现什么样的效果,她会分析出每一首歌中所要塑造的角色需要什么样的表演手段,该摇滚该戏剧还是该原生态或者干脆什么方法都不要,这是谭维维的演唱智慧,所以与其说她是在用表演唱歌,不如说她是在用大脑唱歌。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又放毒了,很多歌手怎么唱都唱不出来都红不起来,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只懂得用嗓子用体力唱歌,而真正能在歌坛立稳脚跟经久不衰的,还得是这种用脑子唱歌的人。 放松

而她就是太容易紧张。维维也曾跟我开玩笑说,自己是个以紧张为基础装备的人,很在意表演效果,很怕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总想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又很怕做得过了适得其反,很怕自己做得不够完美,所以总是紧张。作为一个比较了解她的人,我真的觉得,她应该感谢这一次《蒙面歌王》的那个野草面具。虽然这个节目在创意操作上一直受到争议,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益有趣的节目:有趣在于,大多数娱乐性观众还是积极参与并享受了那个猜谁是谁的过程(每天节目一看得出时马上我就会收到一堆朋友的信息来问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而有益则在于,一方面,它在帮观众检验,一个歌手自身的品牌特征是否已经确立了(那些品牌特征就是一张口大家就能听出他是谁,即便有面具伪装,细心的听众还是能辨识出属于他的蛛丝马迹),而另一方面它也在帮歌手发现,当你不是你了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可能性是可以释放出来的(像铁扇奥特曼许茹芸、流浪者沙宝亮,还有罗拉梁咏琪,完全给了我们脱胎换骨的感觉)。这对听者和歌者来讲,都又是一件十分过瘾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面具可以让歌手们暂时卸下自己那个名字的重担,放松下来,坦然而专注地只回到作品中。单就谭维维而言,这次的《蒙面歌王》中,她真的是放下了很多,她本是一个唱功型歌手、摇滚女王,而摇滚给人的感觉就是走形大于走心,但这一次,她完全放弃了这些可以直接震撼人心的形态,像《三十岁的女人》《一生所爱》,尤其是那首《映山红》,她几乎没有用任何的演唱技巧,但最后偏偏以大比分赢了以唱功见长的千面娇娃黄小琥和专为展示歌手演唱技巧的《I Will be Always Loving You》,这也说明,听众听歌,更多地还是在听你唱了什么,而不是你怎么唱,那种咄咄逼人的演唱技巧造成的更多是感官刺激,观众听得紧张,但你究竟唱了什么反倒可能过耳就忘,而你唱的放松,我听的自然,反倒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心心相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