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爱国名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国名言范文第1篇

《詹天佑》第1自然段“詹天佑是……”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2、3自然段“对我们……”

《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深蓝的太空……”

第六单元《诗海拾贝》6首诗

《伯牙绝弦》全文“伯牙善鼓琴……”

《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皮鞋匠……”

日积月累一诗句“落红不是……”

日积月累二爱国名人名言“我们爱……”

日积月累三美德名言“轻诺必寡信……”

日积月累四保护环境的口号标语“善待……”

爱国名言范文第2篇

一、体育技巧讲解时渗透爱国案例,培育学生爱国情感

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可以在进行体育技巧的讲解与分析时结合爱国案例,联系爱国事迹,将爱国教育与体育教学自然而然联系起来,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们觉得太过生硬与刻意。同时,还可以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共同的爱国话题,激发学生们内心的爱国情感,为爱国主义教育寻找最切合实际的平台。

在备课小学四年级体育“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时,笔者考虑到,足球是一项以团队合作为主的体育活动,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会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分解传球动作时,笔者邀请班级体育委员作为传球对象,重点演示“推、送”等传球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脚内侧传球的技术概念。在讲解相关技巧时,笔者结合2010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开得胜》,希望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对于足球的热情。然后再播放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到国人对足球事业的所给予的希望,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认真训练,积极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二、体育训练过程中渗透爱国名言,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稳定的注意力与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适用也不实际的。笔者以为,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以隐性的方式融入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活动中,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爱国教育,积极地融入以爱国主义为背景的体育训练活动中。

在小学五年级的体育教学设计中,笔者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认知水平与运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因而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黄金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喜欢一些较具挑战性、刺激性的体育活动,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快乐武术”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用音频播放了蛇年春晚《少年中国说》节目音频,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的励志名言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导入“中国武术”这一教学主题。在随后的拓展训练中,笔者又将所学内容加以编排,并以这段音频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有的小组边诵读边练拳,诵读之声与动作一样铿锵有力;有的小组在打拳之外,还加入了腿部的动作,使得表演更加气势恢宏。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体育技能,还强化了爱国意识,总之,整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体育游戏设计中融入爱国因素,养成学生爱国自觉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头戏,它既能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们体验创造的实践性,对于体育教学有着很好的调剂作用与探究意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学习方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挥游戏的特殊教学功能,在游戏中适时融入爱国因素,使得游戏多元化、多样化,以丰富游戏内涵,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觉的爱国意识。

教学小学三年级体育“往返跑”这个项目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兴趣也不高。因而为了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们在“跑”的过程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和爱国情感,笔者设计了一个“抗洪救险,保护堤坝”的教学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都竭尽全力,完成所布置的任务。这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极为理想,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爱国名言范文第3篇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义唤醒人民,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加以对徐悲鸿事迹的简介。徐先生在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使学生观其画、感其人,倍感亲切,备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了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又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运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稍作改动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就会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爱国名言范文第4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朝顾宪成说的一句爱国名言,它告诉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当然也就有着数不清的热点事情。今天我们大家就来谈谈2003年发生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

2003年,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我国:一种名叫SARS的皇冠状的病毒,引起了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身体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被称为“非典”。

非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都会高于38℃,经常是持续性高热,可能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头痛、乏力,呼吸上可能有咳嗽,但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咽喉疼痛,还可能会有胸闷,严重者渐渐会出现呼吸加速、急促,甚至呼吸窘迫等病症。

据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这一组组数据,似乎像一根根细小的绣花针,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

爱国名言范文第5篇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爱国名言范文第6篇

新的学年即将到来,我们又要迎来一批新的学生,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下面是一些技巧:

一、自我介绍,树立形象

上课铃一响,我精神抖擞的健步走上讲台,在互相尊重的问候之后,我在黑板上秀出自己刚劲有力、优美工整而规范的书法,写出自己的姓名、电话、QQ号和电子邮箱。学生赞叹声此起彼伏,议论纷纷,我趁机问道:“你们想不想有一手漂亮的书法?”“想!”回答震耳欲聋。接着,我就我学习书法的经历作了简单的介绍,其别强调历史名家对我的影响,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友谊,让学生在我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从而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老师,为学生学习历史打开了兴趣之门。

二、明确历史内涵,把历史简单化

在向学生充分“推销”自己后,我向学生说:“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不上课,就聊天。”“聊天?你在骗我们吧。”学生带着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我狡黠的说:“不信?那你说说什么是‘历史’?”学生马上被我风趣幽默的语言逗乐了。有的说:“过去的事情就是历史。”有的说:“历史就是古生的事情。”还有的说:“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名人、大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其实历史这概念很简单:古代的事叫历史,近代的事叫历史,现代的事也叫历史,就是你们昨天做的事,也成为了今天的历史……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明白了历史的内涵,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既然是历史中的一个人,就要好好做人,在历史上留下一抹光彩。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了。

三、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同学们,既然我们是历史的一员,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有的说可以听故事,还有的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对学生的发言,我给了中肯的表扬。接着我故作神秘的说:“同学们,你们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想!”

第一是中考的需要。学生听了嘘声四起:“老师,这算什么理由?”我一本正经的说:“如果不中考,我们何必还要学习这门课?这不算理由吗?”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我说:“历史是中考必考的科目,上了高中以后,选文科的同学,历史也是一个必考的科目。”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才开始明白:原来,历史并不是他们心中的副科,而是跟语文、数学、英语等一样都是主科。既然是主科,学好它就是必须的。

第二是读史明智。所谓读史明智,就是说学习历史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当作后事的借鉴。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能把轶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诫,后世的教训。”同学们学习了历史,有了经验,你能不变聪明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我们就因为学习了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我们的知识才越来越丰富,头脑才变得越来越聪明。同学们,你们还不相信学习历史,可以启迪智慧吗?请听故事。听说要讲故事,课堂顿时鸦雀无声,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等待着故事的开始。我问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听过吗?”“听过!”“那你们知道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吗?”有的学生说:“田忌改变了赛马的出场顺序。”我笑着说:“这不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田忌懂得用自己的长处去跟齐威王的短处比,这才是赢的关键。你们以后跟别人比赛,也要懂得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样才能赢。”学生茅塞顿开,原来想要“学史明智”,必须要对学过的历史,认真思考、善于总结、学会运用,这样学习历史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

第三是读史明爱国。学习中国历史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背诵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学习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有一个历史学家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清朝学者龚自珍也说:“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学日语,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出版的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逐渐减弱中国人的“归属感”,泯灭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消除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所以读史可以明爱国,认知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四、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1.学习历史要有兴趣。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在哪些方面做得最好?”有的说:“我的篮球打得很好。”有的说:“我的物理学得很好。”还有的说:“我煮的菜很好吃。”我说:“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在这些方面做得好呢?”有个学生说:“喜欢做,有兴趣呗!”我说:“对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对历史感兴趣。”学生用认可的眼光看着我说:“老师,我们知道怎样学好历史了,只要有兴趣就行……”“有兴趣就能学好历史吗?”我适时问道,学生说:“有兴趣还不行?难道……?”我说:“对!还要有方法!”

2.学习历史要有方法。

(1)学会读书,提高自学能力。

(2)课前要充分预习。

(3)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和背诵课文。

(4)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

(5)学会合作,才会双赢!

爱国名言范文第7篇

他在无锡市书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对朱耷、金农、潘天寿、李苦禅的大写意花鸟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他来说,算是“业余爱好”吧。

他的涉禽、鹰隼尤为出色,直逼李苦禅、潘天寿大师。得李苦禅先生浑厚、平实、雄健苍劲的天趣,力追笔墨挥洒中达到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在看似随意中蕴含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他的运笔线条一如书法那样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笔墨纵逸豪放、雄健磅礴。谋求潘天寿那种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清风》(《统一论坛》2008/5封底)乃典型遣兴之作,画面上甚至未曾用印。画的主角回眸远眺,脚趾特别夸张,其间我们不止看到李苦禅、潘天寿的笔墨意趣,也可以窥见山人的境界和六如居士的韵致。配景占画面大半,竹竿遒劲,中锋草篆笔意;竹叶披拂,隶书夹行草笔法,乱中有序。刘先生的花鸟构图,常常别出心裁。《松鹤长春》(《黄埔》2011/1封底),松树顶天立地,作“Z”字形,一般作品中较为少见。

他的画多为遣兴抒怀,所以其情感与意境往往极为和谐融洽。《月圆》(《黄埔》2010/5封底)画面中间明月硕大如鉴——正所谓“心如明镜台”;白色的梅花怒放,疏影横斜;小鸟喁喁私语,有如两小无猜。一片清冷、幽静,不粘尘埃半点,回归自然,唯有天籁。落款“圆月”二篆,笔法纯圆,与画面交相辉映,凸显主题,深化意境。

刘先生是书坛大家,亦为学者,而不以画名世。近几年他一直在创作主题书展《梅之行》,并在2011年年底与潘振中先生出版了《刘铁平潘振中书学文集·书海钩沉》,《隶书概论》和《草书简论》二书收在2012年年底故宫出版社(原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四体书法概论》中,同时与潘振中先生合作的《隶书学》、《先秦文字与书法》两部书稿业已完成大半。刘先生忙中偷闲,挥洒丹青,不只是爱好,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人们在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以山为乐、以水为智,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乃是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文化的一种境界,是朴素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刘先生辍笔之余,披阅历代各种山水画册,其情也孜孜,其乐也融融。

十余岁时,刘先生便常跑古旧书店,买些珂罗版画册临摹。当时他住在外婆家,满阁楼皆是他临摹的习作,从李成、龚贤、范宽、王蒙乃至石涛、渐江等,无不心追手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曾随朋友去南京观展,拜望了同乡前辈钱松喦大师,因画结缘,由此他成了钱松喦先生的私淑弟子。《山高水长》(《统一论坛》2010/6封底,原题“万顷堂望独山图”)标明是“仿松喦老人法”。钱松喦绘画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深情的韵味。其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这与画家的文学修养、书法功底大有渊源。刘铁平先生的《春回大地》(《统一论坛》2011/1封底),颇类钱松喦先生的《常熟田》。作品将传统和现代的绘画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注意诗书画印相辅相成,隶书题诗:“日月光天德,云霞推地灵。春霞耕耘足,丰年雨露新。”增添了文人画的优雅情调。《常熟田》看似写生,又不是写生,它具有清纯的中国画的特质,它开拓了中国画的一个新领域。这是钱先生六十岁后壮游祖国名山大川后锐意探索,巧妙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刘先生的画作吸取了《常熟田》的精神内核,又发挥了自身绘画语言。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从刘先生的画作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宋元绘画大师巨匠们的影子。

刘先生的山水画,勾勒柔和,点染滋润,一派空灵境界,这是“太湖画派”(或称“无锡画派”)的一大特色。一位文化学者说:“爱国主义是建立在爱家乡的基础之上的。”刘先生充满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无论他的字、他的画,常常离不开太湖。像《太湖春景》(《统一论坛》2012/2封底)、《秋韵》(《统一论坛》2010/5封底)、《清泉长流湖山多娇》(《黄埔》2012/1封底)多是画太湖景色,有些收进各种画册的画作,如《老北门荷叶村印象》、《南上塘水景》,这些“看似写生,又不是写生”的画作倾诉了他对无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深深的眷恋。刘先生坚持传统,不妄言妄作,2011年他到广东肇庆参加一个活动,写下《端州新风》(《统一论坛》2011/5封底),清新高标,足可与当今名家比肩。

爱国名言范文第8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应,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激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如下方法。

1.用名言警句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坚持用名言警句来教育学生,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用“书是了解世界的窗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等,教育学生课外阅读是生活的需要。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以激励自己课外阅读的长期性,明确课外阅读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把学生收集到的好的名言警句张贴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这些名言警句潜移默化,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介绍名家成长经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名家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介绍名家的成长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给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少年时期曾过过一段贵族生活,晚年却处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创作小说《红楼梦》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稿。这让学生对这一巨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给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书和斗争经历;教学散文诗《海燕》时,介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作者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当然,教师的介绍毕竟有限,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吸收知识快。为了让学生更广泛地扩大阅读,我还开展主题活动,如“我最崇拜的一位作家”、“我最熟悉的一位作家”等,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感受作家的情怀,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步入文学的殿堂。介绍名家成长的经历,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介绍作品的情节、特色,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或截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浓缩作品精华,或剖析作品艺术特色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结合《范进中举》的教学给学生讲《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前为了两根灯芯而伸出两指头咽不下气的精彩片段,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结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我给学生讲解《水浒传》中写人粗鲁的同中求异的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莽,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等,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通过对作品情节或特色的介绍,学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而且读起来轻松多了,理解深了。

二、质疑

现在的学生阅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但读物品种一方面数量空前繁多,另一方面阅读质量良莠不齐。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成排的书籍里不仅仅藏着前人的智慧和才学,同时也藏着前人的错误和谬论。鲁迅先生曾叹息说:“未成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人。”虽然这是鲁迅先生的自谦之词,但同时可以看出阅读中坚持独立思考何等重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的推荐书目。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

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也就是教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我们无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俯而读,仰而思”,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仅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赋予知识以浓烈的个性色彩,使你发现了唯独属于你的真切新鲜的感受。“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这些通俗易懂的名句,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选择性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勤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且懂得选择性地进行阅读之后,为了巩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记忆,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强化训练。

1.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抽查诗词的背诵或复述著名文学作品中某一精彩片段。当然,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比如,可用一周的时间来专门讲授唐朝的边塞诗人。取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作品各若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选取各诗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其余作为推荐篇目要求学生课外研读。课前三分钟时,可抽查学生对此块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材料的针对性。如果学生当天所记忆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有内在的联系,就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讲授《〈指南录〉后序》时,我就先介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预先让学生背了《秋窗风雨夕》,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并利用课前时间要求复述精彩片段,达到以读促学的目的。

2.拟订读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很重要。我要求科代表每月初对全班同学的阅读篇目进行登记,并将其公布于“学习园地”。这样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其一,教师对学生在“看什么”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利于及时引导。其二,学生可以“知己知彼”,形成一种阅读竞争。可以促进阅读篇目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三,形成一种阅读压力,要求学生不但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保证。为了检查、落实学生的阅读成效,我经常随机提问学生,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一定的意外性。在语文活动课中经常提问和交流读书心得。学生的精彩回答我一一记在“教后记”中,并且定期进行整理、公布。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3.设计习题,强化记忆。

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才可能形成动力。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那么学生阅读时就会认真思考。我在暑假之前布置学生看《红楼梦》,就曾专门设计了一些题目,用提纲的形式发给学生完成。如把“三春”的容貌摘录出来,让学生分辨各是哪个人物;把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写出来,让学生对出宝钗金锁上的字。《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也是值得一记,就让学生填出佳句。

四、活用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育。因此,阅读课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1.在日常生活中,领悟运用阅读所得。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处理日常事物时,应善于应用课外阅读中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明礼之举进行教育。如学生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老师可以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引导学生“制怒”;对于那些没有进取心的同学可以用“你行我也行”及“我要赢”等名言予以激励。还可以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如针对“打人、敲诈”现象,让学生思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利用阅读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经常留意网络和报纸杂志上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或者朗诵。如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说中有一句“美国人民慷慨、强大……”当我请一位同学朗诵时,他故意念成“中国人民慷慨、强大……”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当前中美两国的关系、国民素质的差异、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比,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太统一,但学生显然受到激励。他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一句空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3.带领学生走一段“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