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分半山一分田

八分半山一分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分半山一分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分半山一分田范文第1篇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很多雪山的特征。)

苏杭不到枉为人。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娥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山六水一分田。

河跟山走,城住河流。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江西婺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华山自古一条路。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八分半山一分田范文第2篇

1、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

2、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铜都德兴市。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17年9月,荣获 “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3、2019年,婺源县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比2018年增长8.6%。

4、婺源县位于东经117°21′56.6″~118°12′13.7″,北纬29°01′43.3″~29°34′39.3″之间,地处赣东北,东邻浙江开化,西毗景德镇,北枕黄山,南接德兴铜矿。县境东西长83千米,南北宽54千米,总面积2947.51千米。

(来源:文章屋网 )

八分半山一分田范文第3篇

推三改: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改革创新

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的基本任务。兴山是国家确定的生态功能区,林业是全县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美化和碳汇”功能。改善生态是兴山人兴林兴民的根本任务,根据兴山的县情,兴山确立了“农村发展林业为先,林业产业核桃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发展战略。实践中,兴山林业局把林业营造管护大队改造成为国有独资的兴山林海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经营中坚持以森林培育为基础,坚持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理念,在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既有效益最大化,又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了“生态立县”战略。如今,兴山县森林覆盖率为81%,总面积达287,4万亩,人均森林面积在湖北居第一位;活立木蓄积量474万立方米,在湖北居第3位,有“天然树木园”之誉,名扬国内海外。

把改善民生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林业建设以服务全县改善民生工作为前提,围绕“发展不砍伐树木的林业经济,培育不破坏生态的林业产业”,致力发展以生态、绿色、养生为特色的林下经济,实现兴林宫民。经过探索,形成了核桃树下种葛根的最优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出了林下养土鸡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林木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模式。据统计,全县4万多林农每年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收近亿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

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兴山林业人注意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工作平台和发展载体,不断为林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优势。近年来,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到户,落实了承包责任;规范林地流转,搞活了分类经营:抓好生态补偿,维护了林区稳定。同时,也深化了林业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真正建立“因事设岗,以钱养事”机制。从外到内的有效改革,形成了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和林业系统的有序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施“三策”:发展生态产业,保护森林资源,实施综合执法

上策:发展生态产业,满足多方需求

兴山县以林业为主,县域经济的主打牌是林业和林业产业。只有生态林业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才能形成和谐稳定局面。针对全县国土“八分半山”的实际情况,林业部门积极发展不与核桃产业争地的林下经济,逐步形成了“一主(核桃)两副(葛根和养羊)多特色”的立体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优化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旱涝灾害损失。

中策:保护森林资源,规范利用行为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主动减少涉林违法违规行为的积极举措。这几年,兴山林业重点管好了管护、审批、执法三套马车:管护突出森林防火,按照“三到基层”要求,建立县、乡、村户联防机制;审批重点抓好采伐林木和征占用林地的限额管理、采伐服务和监管,支持有潜力有特色的企业做优做大;执法突出打击,重点依法打击森林违法行为;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为旅游发展提供青山绿水的资源,推动了全县旅游业的提档升级。

下策:实施综合执法,守住生态底线

林业兴则兴山兴,林业衰则兴山衰。除了每年至少搞两次“破案攻坚”专项行动外,还使综合执法常态化。通过反复调研,出台了管理全县森林资源的三条措施:一是依法办事,文明执法:二是以警带政,专兼结合:三是守好关卡,管住木材用户。

建“三业”:法制林业、产业林业、服务林业

建设法制林业。结合林业系统实际,兴山林业局提出了“突出三个重点治庸,着力三个强化问责”的工作要求,坚持在解放思想上治,在强化职能上问;在创新机制上治,在强化效率上问;在选人用人上治,在强化责任上问,并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开始,林业部门大胆探索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一个窗口集中审批,一个机构综合执法,一批股室配套服务”的“三个一”运行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此项改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8年在湖北省执法质量考评中名列第二名,2010年被湖北省森林公安局命名为全省森林公安执法示范局,2011年被湖北省林业厅表彰为优秀森林公安局,兴山县被列入国家级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和示范县。

建设产业林业。兴山林业局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造林补贴、木本油料重点县等政策机遇,立足兴山实际,整合项目资金,强力发展核桃产业,经过四年的奋战,全县新、老核桃种植种植面积达18万亩,其中万亩示范基地、3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达到64个,核桃专业合作社26家,核桃加工企业2家,建成国家核桃良种基地1个,去年全县核桃产量达到4000吨,综合效益过亿元,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林业局先后成功引进佳德木业、湖北智慧果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丽松林化等林业企业落户兴山,吸引投资达3亿元,就业、利税成效显著。

八分半山一分田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我镇国土面积144.43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土质松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和家园”之称。自然条件差,特别是三峡库区蓄水退水以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11年“8.22”强降雨滑坡曾造成41家房屋倒塌。

我镇境内流域主要有香溪河、耿家河、大礼溪、五童小河四大水系,流经我镇9村、两个社区,涉及24000多人。这些河流都与三峡水库相连,每年库水涨落之间,最容易出现滑坡险情。全镇现有大型水库1座,堰塘56口,涉及人畜饮水和1万余亩农田灌溉。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建立防治网络,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我镇为了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领导抓起,健全防治机构;从预警抓起,开展全民共防。

1、建起防治机构网。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我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任副组长,由国土资源所、人武部、派出所、水利水保中心、财政所、民政办、院、供电所等部门负责人和村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或指导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有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府农业办,由农办主任兼任,国土资源所长任副主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具体工作。村成立了防治小组,由村四名干部组成,包干到组,到地质灾害点,负责检查和督促每个灾害点监测员的工作和防治、抗灾赈灾协调工作。102个地质灾害点聘有监测员75人,水库、堰塘落实监管员57人,负责监测,做好记录,及时汇报情况,协助镇村及时处理地质灾害点的隐患。卫生

2、建起预警信息网。镇建起到村、村建起到户地质灾害防治电话信息中心,规定24小时畅通。镇将防灾气象预报、防灾安排、灾情通报、赈灾援助等及时传递到村到户。与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平台密切联系,保证在地质灾害天气出现前第一时间预报到位。提前预报,做好防治准备工作,保证关键时刻临危不乱,保障社会秩序井然。同时做到一方有灾,八方知晓;一方有难,全镇支援。组织专班送明白卡上门,做到农村一户一份,全镇发放明白卡7000余份。组织监测员给群众讲清楚发生灾害的诱因、预警信号、撤离方向、撤离路线、避灾地点等内容,普及防灾知识,培养防灾技能。根据各地灾点实际情况,配备了警报器、铜锣、口哨、电喇叭等预警信号工具。让群众熟练地掌握了每个信号工具发出的预警信号。

(二)落实规章制度,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为主。

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保障,落实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所在,我镇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做好“四坚持”,保证了制度落实,突出了预防为主。

1、坚持排查监测制度。镇组织专班对村和镇直单位、企业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不稳定斜坡体等摸底排查,重点检查地灾隐患点有无新的变化迹象、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置。扣住监测关键,对一般地质灾害点实行定期监测,每周不少于3次,对重点地灾点,实行天天监测,做好监测记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避让。为了保障受威胁群众顺利转移避让,选择在安全地带建立镇避灾中心,或在重点隐患点附近发放救灾帐篷就近避险。

2、坚持地质灾害巡查制。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制度,一周一巡查坚持不懈。村和社区负责人主要巡查本辖区内一般地质灾害点变化情况,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主要巡查全镇重点地质灾害点,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忽视一个小小的裂缝,若有蛛丝马迹,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及时消除隐患,并分级上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速报制,镇政府设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室,安排一名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保证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

3、坚持群测群防工作制。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制度,按照“预防为主、治与避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同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11份,同监测员签订了监测合同102份。实行一式四份,国土资源局地监防治中心、镇国土资源所、镇地灾防治领导小组各备案一份,责任人本人持一份。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人,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追究责任,不姑息迁就。签订责任书和追究责任有效地增强了所有人员的责任感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发动群众力量,共同防治地质灾害。为了防控突发的地质灾害,动员不会受到现有地质灾害点影响的农户开展居住环境地质情况调查,掌握山体结构和特征,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地点,提早预备一条应急撤离路线,选择一个避让地点。小问题能自己防治的尽早治理,人户多的,联合治理,并要求他们经常和村防治小组保持联系。动员可能受到现有地质灾害点影响的农户,提高警惕,协助监测员搞好监测,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若有灾情,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严格按照明白卡上的要求做。

4坚持重点监测点防治制.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我们把宜巴高速修建地带,宜兴公路、209国道、香溪河流沿线,大礼村大坪、昭君小学背后山坡作为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松土滑坡和公路高切坡滑坡及施工现场的崩塌重点监测防治点,同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滑坡监测员建起三级同防同治体系。在重点监测的同时,开展了省道、国道、宜巴高速接线路、香溪河流、昭君小学背后山坡的滑坡治理。开展排洪渠、堰塘整修,到目前为止,为群众挖好13口堰塘,修缮排洪渠4条,整修灌溉渠6条,11.5公里。增强了抗滑坡、坍塌和防洪能力。

(三)强化应急措施,实现人民生命财产长防久安。

1、应急预案实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分析了地质灾害特征,详细划分了地质灾害区域,确定了应急措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

2、物资准备充分。我镇购买了警报器2个,铜锣20面,口哨100多个,铁锹110把,发放到地质灾害点。购买锄头50把,胶靴60双以及照明工具,配备应急专用车等,作为应急所用。筹备了20顶帐篷,作为重灾点避让之用。成立了地质灾害急救医疗队,急救药品、器械配备齐全。

3、应急队伍落实。在镇直各单位选拔30名骨干青年组建成地质灾害应急分队,队长由人武部部长担任,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战演练,队员们掌握了应急技术,随时可以投入应急战斗。村和社区成立20人应急小队,支部书记任小队长,全镇应急骨干力量发展到250人。

4、应急经费到位。凡是地质灾害防治所用经费,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专户专帐,专款专用。对地质防治经费从不挂欠。全镇地灾点102个,每个监测点300元监测经费发放到位,共发放了30600元。制定了奖励措施,筹资10000元,对村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实行年度考核和奖励。

5、技术培训到位。请县国土资源局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75名监测员和11名责任人进行监测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地质结构、易滑坡、易坍塌的认知技术;掌握险情出现处置技术等,力争培养一支技术过得硬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三、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大。由于我镇地质灾害需要治理的点多,所需资金累计过亿元,国家每年下拨的治理经费很难解决现实治理大难题。

2、群测群防人力小。由于我镇属县城郊镇,年轻人出门打工人多,农村家中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留守儿童,真正出现灾情,这些人属于保护对象,能抢险救灾的劳力甚少。

3、缺乏科技支撑。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是防治地质灾害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农村人多数凭常识判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