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雷电颂朗读

雷电颂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雷电颂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61-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的心灵洋溢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

1.导语设计首先要能以情动人,让学生缘情而入文

对于导语的设计,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还不如开门见山地进入课文内容,因此他们的教案中就缺少这一些内容。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其自身教学观念的残缺和“惰性”造成的,而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注重导语的精心设计,可谓是费尽心思。例如笔者在教读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一课时,并非开头就直奔教学内容,而是在优美动听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下让学生观看一组组平常而又感人的画面:年轻的妈妈正用乳汁喂养孩子的情景;妈妈正为女儿梳头的情景等。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这节课内容的延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的教学仪态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仪态对课堂情感氛围的调控是有促进作用的。上课时教师饱满而富有激情的精神风貌就能让所有的学生立刻产生很好地精神状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教师在讲课时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姿体动作,哪怕是一点轻微的掌声、一次善意的点头,甚至在对学生的评价时一个带有肯定性的眼神也都能让学生们因教师仪态的变化而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让学生处于紧随着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而质疑、解疑的学习状态中,这岂不是“无声胜有声”?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教学仪态,教师的倾情投入绝不是虚假的、空洞的,而是缘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对学生学习的高度责任心。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教师自己首先要被文中的语言美和真情实感所陶醉。只有具备这种情感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自己的心绪随之而喷涌出来,而非伪饰矫情。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中的“情”要以“理”为基点

1.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风格来设计课堂教学,让课文中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相交融

从风格来说,同样是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雷电颂》在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就大为不同,前者是带有淡淡的愁绪,含蓄而深沉,让读者通过别人的朗读来用心灵去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就应用轻柔舒缓而深沉的基调去读,最好是个人朗读;而后者的感情基调就比较高亢、急促和猛烈,因为诗中蕴含着诗人对风雷电的赞颂和对黑暗世界的痛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因此这首诗的朗诵基调就应是猛烈、高亢而又深沉,节奏鲜明而又别具一格,最适合集体朗读。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2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通过几年来的尝试和探索发现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理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如果运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黄河颂》《雷电颂》等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音乐导入法。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样可由震撼人心的音乐过渡到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再到伟大的人格。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贝多芬音乐以及人格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例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感受一小段《陕北腰鼓》表演视频,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样也会让学生对腰鼓表演有一个整体感知,便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适当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在课的起始阶段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结合课文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语文教学别是说明文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安排了大量介绍祖国名川大山、风俗人情等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过去,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只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只能根据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形成印象。但是,现在我们在上课时可以播放苏州园林、故宫等的视频,就能使学生在画面中感受到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美誉的苏州园林的巧妙设计,领略到故宫博物院的金碧辉煌、壮观雄伟。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文朗读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诗歌更是以诵读为主。在教授这些文章时,我们可以播放音频、视频范读或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诵读表演,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读《海燕》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海浪排山倒海的景象,塑造在恶劣的天气下,海燕像黑色的闪电,搏击海浪,翱翔于大海上空的画面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朗读,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海燕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生字词、课堂练习等书写在黑板上,这样费时费力。而如今,我们可以把生字词、练习等做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根据需要使用,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在课件中链接相关的知识或资料。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同时,我们还可以列举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名人实例,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直面学习材料,相互发表不同感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做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绘图、列表等所花费的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学情,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形式一方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多个感官的积极参与,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出示一些练习题或者一些典型错题。特别是那些图文并茂的题型,更会让学生感觉直观而有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等,让学生操作电脑答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微机室完成),或者由学生口述教师操作电脑完成。这样,在人机互动中,教师可不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答题,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在一些解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情形直观展现在其他学生面前,再配合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与重视。这种合理设计的人机对话式的作业练习突显出了直观性、趣味性、针对性、高效性等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了大量思维训练,大大减轻了传统教学中那些不必要且低效的作业负担。

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辅助语文课堂,并不是说要抛弃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明白这两者之间互有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策略来组织教学,切不可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该板书的不板书了,该讲解的不讲解了,该独立练习答题的也不做了。这样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这与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分析;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64-0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适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笔者认为,现行语文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有些学校在早读课安排语文、英语分一、三、五与二、四,是不科学的做法)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第4课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开头外貌描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眼睛描写等,值得好好朗读品味。

(3)背诵、默写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同样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抄写)。(如:第3课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写到“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P: 42、47页带给我们的信息;第5课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中的有关语句P:40页;第7课郭沫若的《雷电颂》;还有第8、9、10课等等)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初中语文;角色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处理教师这一角色,毫无疑问将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落实相应的角色任务的。

一、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概括起来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语言积累等,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我通过抓住背影,分析流泪,对比服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章。这样目标的设计不但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而且联系了课外知识,既立足学生当时的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深化。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或参与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贯坚持教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或权威领导的观念,学生必须对教师服从,不允许学生出任何的差错,这样的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很难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扮演好教学活动中协调者的角色,对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和指挥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协调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出现,因此,教师除了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做到胸有成竹之外,还要随时进行现场观察与协调,才能确保语文课堂教学顺利、持续的开展。

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的参与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居于平等地位,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等。有效的课堂,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递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我在教学《雷电颂》时就以学生为主体,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是教学成效的评估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成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大领域。同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列举了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要由“单一”走向“多元”、“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雷电颂》过程中,注重学生互评,再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该注意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试题,多维度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及生活的感悟,有益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设计比较有特色的开放性试题;中外名著中有许多章节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琢磨、品味,可以让学生简要写出对其中最爱阅读部分的读后感受;也可以在一向是记忆背诵的古诗文默写中设计有层次、有特色的开发性试题,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要求学生写出其中两句。这种涉及教材内外多篇诗文的开放性考查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有利于拓宽古诗文教学的范围。

四、结语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5篇

课堂导入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小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应突出“新、奇、趣、简”,只有这样才能让一节枯燥的语文课变成一节让学生回味无穷的成功的课。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如果我们设计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导语,就会富有启发性,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创设良好课堂情绪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绪,是一节语文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可以是播放音乐,或者播放优秀老师的课文朗读,尤其是优美的散文诗如《海燕》《雪》,或者戏剧如《雷电颂》等,学生听名师的配乐诗朗读,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条件还可以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视频资料,形象直观的画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散文意境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就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实践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老师力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新颖性、独创性和多样式性的要求,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时,针对文末作者写道:“每当我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藤野先生的照片,似乎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藤野先生,当时他会对鲁迅先生那时的行为表现说出怎样的话来。

4、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一、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幕”上放映出来。

例如塞外的气象变幻无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雪后美景。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颖而且贴切,联想奇特而且美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诗句时要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让学生不但体会到雪白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枝的相似,而且领会到将北方冬景喻为南方春景,作者内心的喜悦、暖意与春天温暖相似,从而领会到作者赏雪时惊奇而欣慰的心声,又如的《沁园春·雪》一词,作者在着意描绘一个苍茫、雄浑而壮丽的冰天雪地、广袤无限的北国银色世界之后,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把人们引入一个晴日当空的艳丽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则要启发学生进行接近联想,让学生想象到春天北国风光的“妖娆”,才能既让学生体会到晴日江山如红妆素裹之少女,又让他们领会江山似少女楚楚动人,让人喜爱,从而领会到作者对北国风光的赞美之情。

二、追寻思路,引导联想

散文作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有一个情怀激荡浮想联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由小草联想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联想到火、霞、雪、眼睛、星星,由春花联想到“满是桃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母亲的手,由鸟儿联想到“呼朋引伴”,由春雨联想到牛儿、花针、细丝,由春天联想到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篇课文是联想之网编织成的美。有时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布局谋篇,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人间的黑暗联想到天上的美好,由牛郎织女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借此寄托美好理想。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美好;由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对别人要求甚少,而贡献甚多的奉献精神。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情景描绘,开展想象

小说是以形象塑造中心,作者经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才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要认识到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造是一个不断明朗、完善的过程。这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议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特别是有些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本身就有幻想情节,这些文章是训练学生创造形象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一个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常采用闭目描绘和制作录像带、幻灯片、分角色朗读、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再现情景描绘,使文字记述的平面的客体转化为一幅幅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画面。

(1)闭目描绘。即边听录音(或范读),边在内心中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亦或是建筑物布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苏州园林的秀美……尽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

(2)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描绘,亦不失为再现情景描绘的好办法。即把课文涉猎的人、事、物制成幻灯片(或录像带、DVD),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形象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分角色读课文,编排课本剧,即选择富有表演特点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预习,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摹拟人物形象,按情节发展分角色朗读,或编排成课本剧表演。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7篇

1 巧设悬念法

紧扣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自然导入,会令学生难以忘怀。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课:同学们,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新老师明天就到(用极为沉重的语气、十分严肃的表情)。由于我在此之前的讲课每节都力求生动,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特别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加之当时又有 许多 老师和领导在听课。学生们听到这样的话,显得非常惊讶,好像真的要和老师分手了。稍稍停顿之后,我接着用韩麦尔先生的原话说到:“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伴随着这一妙趣横生的悬念,借助着都德生华的妙笔,我又注重抓好课堂的其它环节,使得这“最后一课”别开生面,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学生离开学校十几年,见到老师,谈起这《最后一课》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2 激感法

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能够很好地适时地调动出来,让其得到充分地释放,就会获得激情燃烧的效果。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敬爱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加之学生朗读能力有限,很难感受人民对总理那种由衷的哀悼怀念之情。我首先以万分悲痛的情感和沉痛的语音,范读了课文,可以说朗读得声泪俱下。之后我又让学生杨润珊同学仿读,她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声情并茂。读到一半时,已是涕不成声。此刻我急时引导学生,带着悲痛的情感,学习课文内容。这一节课也正好有老师听课,下课后,老师们纷纷评价说:这样的导课,可以说达到了用“动情”的语言传达了“动情”的内容,极强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 制造矛盾法

教师在导课时,故意设置一些矛盾,在学生的脑海里引起质疑、思考,会激发学生探幽寻微的兴趣。如我在教文言文《愚公移山》一课时,由于第一节扫除了语言障阻,第二节需探究文章主题。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制造矛盾”的导课方法。我说: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写了两个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各有什么特点?有位学生回答说:“愚公愚蠢,智叟聪明”。此时就有一大部分学生立即反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借此机会我有意激化矛盾。我说:我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当今社会上有人也这样认为。争论更加激烈了。这位学生还振振有词地说: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挖山,倒不如搬家更省事,何苦呢!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纷纷阐明观点。有紧扣课文说:“搬家可矣,邻人何为,霜妻遗男怎么办?”有以今论古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说:我由愚公移山的成功想到了青藏铁路的开通,又由该铁路的修筑看到了愚公造福众人,造福后代子孙的伟大精神,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力的印证吗?还有一位学生巧妙地来了一个小结: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取名,正是作者写作技巧的体现,愚公的精神应该是永存的。教学的目标在辩论中顺利地完成了,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投石激浪法

我在上初中时,我的物理老师非常幽默,他每讲一个章节,都要设计一些神乎其神的导课,使我受益终身。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他在教“力的三要素”一节时,他在闭教室门时有意将门向里推,嘴上还说着这门还怪,怎么闭不上。有学生说:你向外推。这时他改变了方向,却把手放在了门的最里边靠近门框的地方,说:还是闭不上。又有学生说:应该放在门的最外边。他把手放在了门外边,却不用劲,说:还是不行。好多学生说:使劲闭。他一使劲门闭上了。这 时 老师怪意地笑着,学生却恍然大悟地笑了……接着老师说:“这一节咱们自学‘力的三要素'”。学生一边看书一边体会着老师的动作,自学的热情十分高涨,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5 渲染气氛法

渲染气氛法,就是通过课前气氛、情感、环境、语言等方面因素的渲染,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受到气氛的感染,置身于剧情之中,进入角色,思想情感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我在教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选段《雷电颂》一课时,走进教室,让学生关掉电棒(适逢阴天),学生有些疑惑,我又给录音机插上电源,用录音机播放风、雷、电的音响,模仿屈原戴着沉重的脚镣和手铐,迈着沉重的步伐,抬头眼望天空,目中含有怒火,用话剧的音调高声朗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此刻学生的情感就被这浓烈的气氛所渲染,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和伟大精神,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和课文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雷电颂朗读范文第8篇

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1、 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雷电颂》一颗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从而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一些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3、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定出该地方曾经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的优美画面以及目前一片荒凉的恐怖萧条画面。利用投影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叩问内心: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二、 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例如,在讲解《核舟记》时,我展示了核舟图,让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图,这自然对他们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2,演绎成趣,融生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创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学《丑小鸭》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丑小鸭的各种遭遇以及它的终极蜕变,我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成套教学幻灯片,将幻灯片的画面逐幅映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

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