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年吃饺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俗,顾名思义指经常、惯常,成为一种习惯。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习俗,冬天的习俗如下:
1、冬至要吃饺子,有“冬至不吃饺子,冬天冻掉耳朵”的说法,为了防止冬天冻耳朵,因此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2、小年打扫卫生,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所谓新年新气象。
3、大年三十晚上要祭天拜神,和拜祖先,过完年要到长辈家拜年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南方春节: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南方很多家庭都会煮上一锅圆滚滚的汤圆。速冻汤圆没普及的时候,都是自己在家做,实心的糯米汤圆,最后出锅后撒上甜甜的白糖。南方一些地区在过年的时候会吃年糕,比如说湖南。年糕谐音“年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升高。
(2)北方春节:北方春节会吃饺子,北方地区通常在年三十12点前把饺子包好,新年钟声敲响后煮饺子吃,这时正好是正月初一,取“更岁交子”之意。同时,饺子与元宝颇为相似,寓意进宝。
2、小年不同
(1)南方春节:南方地区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2)北方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
3、发的红包不同
(1)南方春节:南方春节红包叫“利是”,派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年之意,数额从几元到几十上百不同,基本不会上千,逢人就发,不管是朋友带上来串门的还是街上遇见的就要派利是。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也不同,在农历腊月23、24或25.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我家是这样过小年的:
我们家和姑姑家一起去奶奶家过的小年。我们做了一大桌子的饭菜。以前,爷爷是我们家的大厨,现在,爷爷老了,做饭的“重任”中自然落到妈妈和姑姑的肩上。。
晚上,我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就在我们一大家子一起吃饺子的时候,奶奶说:“过去的习俗是出了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过小年的。”听奶奶这么说,妈妈笑着说:“这都是迷信,现在一家一两个孩子,好不容易团员在一起,多好呀!”我心里想:要不是姑夫出差不在家,姐姐的奶奶也不在家,我们拿了有这么好的机会团圆呀!
过了腊八,我总是伸长脖子盼小年。刮了无数次小风,天晴了又冷,冷了又晴,腊月二十三终于来了。这一天,灶王爷上天,人间要过小年。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在锅台那里蹲了一年,宽大严肃的脸上全是苍苍烟火之色,有时候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都看不清了――奶奶于是把这两位好脾气的神仙请下来,烧而化之,边烧边念诵,不外乎是甜蜜的贿赂、温和的威胁、热切的祷告。灶王爷带着一年的公务上天了,人间于是吃灶糖、烙锅盔、包饺子庆贺之。对我来说,可怕的饺子战就开始了(俺们那里过年的含义似乎就是吃饺子)。
这天的锅盔要送给外婆家一个。傍晚,通往各村的路上,走着一个个抱着巨大的金黄锅盔的小孩,他们匆匆忙忙,要赶到外婆家去领赏。我曾经是里面很积极的一个。
从这个时候开始,年这件事情,就算来了。整个村子无限放松,被冬天的金色阳光浸泡着。街上站满了闲适的庄稼人,消磨时间琢磨吃食成了最光明正大最理直气壮的事情。
腊月二十八,李集乡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的一次集市。乡下人要办年货,联,请门神,买年画。几个胖得没边没沿的小子,抱着大得可怕的鲤鱼;福禄寿三星珠光宝气,披挂上阵;武将们瞪着铜铃大的眼睛,红红绿绿地狰狞着;红胖脸蛋的神话美女与眼神飞舞的现代美女争奇斗艳――然而最要紧的,还是联,请回灶王爷与灶王奶奶。
谁家倘若在腊月二十八还没有把新桃换了旧符,那就是落在了规矩的后面,被年所抛弃了。这家人心里的悲凉晦气,恐怕要笼罩好长一段时间。
除夕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包饺子,吃饺子,围炉守岁,谓之“坐福”。谁坐的时间越长,谁的福气就越大。我曾经一直坚持到深夜两点,等到家人都睡去了,才在恍惚中爬上了床。不过居然没有等到我盼望中的好福气。
除夕的夜好像特别长,天上的星星挂着灿烂的霜花,更显出夜色的黑暗。小孩子在食物殷实的包围里做着好梦――兜里满揣着瓜子糖果,盖帘上放满了肥胖的饺子,锅里煮着猪头肉,屋梁上还挂着一条条红红白白的猪肉礼条,筐子里是焦香的麻花,屋外冻着一坨坨老豆腐――这真是一个喧腾的肥年。
大年初一早上,男人要先起床做饭,这是规矩――一家之主要为全家做出勤快的表率,为一年定下基本的调子。无论女人平时有多么勤快,这时候总要落后于丈夫。我父亲是个威严的懒人,可是每当这一天,他总是最先起来,带着我们放鞭炮,然后施展他轻易不显示的好厨艺。他要忙活好一会儿,母亲才像一个女王那样含笑而出。
初一的五更天,灶王爷从天上下来了,又开始了一年的工作。女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灶间虔诚而神秘地祭拜,对灶王爷新一年的工作小声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满村都是鞭炮声。全村人都穿着新衣服。小孩子挨家挨户拜年,拾哑炮,讨要压岁钱。整个村子充满了新鲜的、平和的、富足的喜悦。如果初一恰巧下了雪,踏雪拜年,反而使这个年更生动、更温暖、更有趣。这叫“湿年”。相反,一个冬天没下雪,这叫“干冬”。
新年的第一天,不能干活,只能吃现成的饺子;不能动扫帚,动了就要劳碌一年;不能泡馍,泡馍则今年涝;也不能烤馍,烤馍则今年旱。然而我总是要违反这些繁琐而有趣的规定。整天吃饺子,似乎嗓子眼里也塞满了一只只大饺子,我于是抗议:
“我要喝面条!”
母亲就会笑着骂:
“有福不知享!大年下喝啥面条!”
“我要吃馍!”
“馍要馏,大年初一,不准吃剩馍!”
“我要喝鱼汤!”
最后被我闹得没办法,于是父母吃饺子(到现在我都觉得奇怪,他们吃了那么多年饺子,真的吃不厌吗),我们姐妹炖鱼汤。但是无论如何,哪怕是喂到我们嘴边,母亲也要我们吃几个饺子,她说那是元宝。
大年初二,新旧媳妇回娘家。新旧女婿提心吊胆地跟着,等着被人捉弄。我父亲总是在外婆家的村口就被人捉住,那些半大小子们喊他“姑父”,摸走他身上的烟,抢走他的帽子,掏光他身上的钱――所以每次出门前,他总得预备好被抢的香烟和钱。烟太差了被人骂,钱太少了也被人骂。不过,等到他变成了老女婿后,半大小子们也就放过了他,去捉弄更新的新女婿去了。要是哪天我带着一个男人回家,我想,他大概也逃不了这个命运的。
然后是亲戚往来,礼物往来,压岁钱往来。不停地吃饺子吃肉吃糖吃瓜子。而母亲永远不会嫌我们吃得多,总是鼓励说:“吃多点,多吃点,胖了好看。”小时候的我骨瘦如柴,可是这样几个年下来,居然也吹气似的胖了起来。
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过着暖乎乎、懒洋洋的年。醉汉们多了起来,总是在晚上东倒西歪地找回家的路。最勤快的庄稼老头也不出去拾粪了,而是聚在暖和的墙根下打“五十K”,或者“面两家”,赢的人“吃供”,输的人“交供”,不服气的则吵个面红耳赤。女人们聚在办喜事的人家里,大声武气地说长道短,说双关词语,开粗俗的玩笑。新媳妇坐在房间里,头低着,死也不敢出来。女孩子们跳绳,踢毽子,学织毛线。我可以一口气踢一百多下鸡毛毽子,可是,却只会织最简单最难看的裤腰带。
村外是大片的麦田。北风呼呼地从上面刮过。大雁落在田里,嘎嘎叫着扯麦苗吃。有时候会有一两只野兔逃窜而过。孤零零的乌鸦展开翅膀,不见了。这大片的平原,伸着开阔而寂寥的胸膛,抱着热乎乎的年里的村庄。
过灯节,提灯笼,看灯山,十五的夜晚充满了光。看戏狮子,看高跷,看二鬼摔跤,看划旱船。拜家里的各路神仙:门神、门墩神、床帮神、家神、灶神、墙角神……每个角落都要虔诚地点上红蜡烛,我为自己家里有这么多小神仙而诧异万分。
老婆婆们提着香、黄表纸到十字路口祈祷,希望老天爷给庄稼人一年的好收成。各家再放一次鞭炮,算是对年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总结。小孩子还恋恋不舍着,大人们却已经扛起锄头,准备锄头遍地了。
还有一周就要过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真的好快啊,其实现在真的有点不想过年。与其说是不想,也是一种自我麻痹吧,每年都要长大一岁,自己要学会面对更多的事情。
还是不要去想那些事情了,今天是小年,我还看了相关的习俗,还有关于今天应该吃什么的问题,好多人都说要吃饺子,哈哈。不知道是不是在东北,每到一个节日都要吃一顿饺子的,如果一顿饺子不够,那就吃两顿。
到今天很多上班族也已经开始休假了,学生享受寒假生活,爸妈也开始准备年货了。
不止是现实生活里充满了年味,各大平台也开始收集卡片在除夕夜可以领取红包,毫无例外,我也参加了收集卡片,集齐的时候还是特别开心的。不是说为了这个红包,因为每年都收集,如果不收集就感觉像少了点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情怀呢。
新的一年,我我们又要长大了,祝我们在新的一年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也祝作文库越来越好!
在西方,过圣诞节绝不是一两天,而有“圣诞季”的说法。在中国,尤其在北方,冬季是漫长的农闲季节,天寒地冻,大雪封门,人们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举办各色年节活动,为来年的忙碌而休养生息。旧时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筹划过年事宜,济南谓之“忙年”,喜庆的气息便日渐浓厚。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全部过完。平日青年男女结婚为图吉利,以示成双成对,一般选择双日举行婚礼。而进入腊月,则不忌讳单日,所谓“进了腊月门,天天好日子”。到了腊月初八,叫“庆丰日”,济南干脆就叫“过腊八”,人们用糯米加入各种豆类,大枣、花生,栗子和糖,熬制成粘稠的“腊八粥”,用来表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济南人还喜欢用泺口醋腌制“腊八蒜”,到了小年和大年时,吃饺子用腊八蒜和腊八醋佐食,刺激又消食,可为“黄金搭档”。
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济南叫“祭灶”,也叫“过小年”。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多神教”,“灶王爷”是重要的一路神仙,这一天人们要在锅灶前贴新灶王爷像,供奉麦芽糖,俗称“糖瓜”,以求灶王爷吃了粘牙的蜜糖就能“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开始“扫尘”,也叫“扫年”,即清扫房屋,置办新衣,办年货。当然,年货中吃占了绝对的比重。济南有句顺口溜“二十八,把面发”。说的是临近过年,人们开始蒸馍馍,这时的馍馍都在面中放点糖,吃起来像点心。馒头形状也各式各样,有的做成小刺猬、小兔和小猪,也有用雕花模子扣出的金鱼和蝴蝶,最不济也要用红颜色在大馒头上点上红点,以烘托年味儿。当然也少不了做发糕、打酥锅、炸麻叶、炸藕盒,炸鱼、炸松肉、煮五香疙瘩皮咸菜等等。济南周围的农村这时则开始做豆腐、摊煎饼、用炒熟的小米面制茶汤面,一派喜气洋洋之景象。
当然,重头戏还在年除夕,也就是俗称的“大年三十”。院门及屋门要贴迎新春联和年画,在济南,门扇上的门神多贴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而年画中“连年有鱼(余)”,“龙凤呈祥”和“老鼠嫁女”等颇受济南人的喜爱。当夜色降临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餐“年夜饭”,喝团圆酒。饭前不忘记已故的祖先,先到街上或院子里燃香烧纸,意在将祖先们迎回家,在堂屋摆先人的牌位,设供品祭祀。在郊区农村,还有在院子里撒芝麻秸的习俗,以“喂”祖先乘坐的牛马。
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团坐在一起包饺子,午夜前不能入睡,谓之“守岁”,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济南过去过年的饺子多为素馅,寓意来年平安肃静。四更或五更时分,全家人要一起吃饺子,俗称“五更饺子”,取其谐音,也称“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象征辞旧迎新。再因饺子酷似元宝,喻义国泰民富,“招财进宝”。有趣的是,济南过年时人们的言行都有些忌讳,如年三十不能到人家串门,不能向人家借东西,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除夕夜不能大声讲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寓意挣钱的意思):如摔碎了盘子碗等家什,要赶紧说“岁岁(碎之谐音)平安”。还有,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还不能扫地和倒垃圾,那样会将财气一起扫地出门。
无论吃团圆饭,还是吃五更饺子,都容不得你细嚼慢咽,因为这时屋外的鞭炮声早已此起彼伏,你能沉得住气?这放爆竹,同样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年初一一大早,擦着黑,拜年就开始了。人们穿新衣,戴新帽,旧时女人还戴绒绢花,向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要磕头,平辈之间要相互抱拳拱手,说“恭喜发财”和“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年初二,济南的传统是“回娘家”,出嫁的闺女、女婿及外甥们携带着礼物回家,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人也设宴热情款待。过去济南有儿歌道:“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你也去我也去。”描述的就是回娘家时的喜悦心情和热闹场面。由于“回娘家”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那些吹糖人、捏面人、缠糖稀、糖葫芦、响葫芦、布老虎、泥老虎、兔子头,吹鼓囊子(薄琉璃做的),以及独角戏(也称傀儡戏或布袋戏)、拉洋片(也称西洋景)的老手艺人,推车挑担,走街串巷,被好事的孩子们追逐、围观,也是从这一天起,南关的劝业场、商埠的新市场,尤其是大观园等地,很多书场、饭馆子和地摊儿又开了张,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正月初五,济南老百姓叫“破五”,这一天,家人不出门,又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济南俗称“捏破五”。同时还要放鞭炮,叫“送年”。到了晚间,家家“送家堂”,跪拜祖先,供上饺子,然后撤去祖先牌位,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也意味着大年已经过去。过了初五,济南的各家店铺开张营业,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喧嚣。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旧时济南的灯节很是隆重,从正月十三(也称上灯节)开始,历时长达5天。吃元宵、放烟花自不必说,最大的看点是府城内、城关及郊县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纷纷挂出鱼灯、元宝灯、聚宝盆灯等各色花灯。大商场、公共场所及庙宇里还悬挂出会有历史故事的走马灯、宫灯和盒子灯,并设有灯谜,过去叫“猜灯虎”。各街区的百姓还自发地组成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四蟹、舞狮子、跑旱船、抬芯子等扮玩表演队伍在街头上亮相,锣鼓喧天,彩灯闪烁。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街上人潮涌动。
只有回老家才像过年
于和伟在老家辽宁抚顺长到二十多岁,之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而离开家乡,经过多年的奋斗,他已经成为知名演员。但是家、家乡,对他依旧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表示,年只有在抚顺过,跟家人过,才像过年。记者问他,如果遇上跨春节的剧组,怎么办,他说:“我遇上这种情况,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过年一定要给我放假,至少一定要过年三十。”
年前,母亲要炸馓子、做包子
谈到老家过年的习俗,于和伟的话语中充满感情,“我在东北长大,我们家乡对过年很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过年了,家里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屋,我妈在世时,年前,我妈要准备很多东西,要炸一些馓子,做很多包子,贴年画,剪窗花,贴门神,一直忙活到除夕。”
在于和伟对于春节的回忆中,有着浓浓的对母亲的思念,“我3岁没有了父亲,小时候我对于春节的印象,很多是通过母亲的行为交代出来。”
过年有盼头。心气儿才高
春节还有一个月,于和伟的母亲已经开始为春节做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候还要先量衣服再做,我记得还有那种对襟的衣服。衣服做好了之后,有一次试穿,看台适不台适,试穿之后,新衣服妈妈就收好了,那时候我天天盼望快过年有新衣服穿了。过年那天,我穿上新衣服,新袜子,非常的高兴。”
新衣服,好吃的,都是于和伟小时候对于年的回忆,“那时候吃饺子是大事,元旦包饺子,小年包饺子,除夕夜里包饺子,想起来都觉得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顿饺子很容易了。我觉得那时候过年有盼头,盼新衣服,盼吃饺子,因为有盼头有期望,心气儿才高。”
“姑爷节”要吃小鸡炖蘑菇
母亲在时。过年回家陪母亲是于和伟最大的事。如今母亲去世了,于和伟这几年仍然年年回家,“全家只有我―个人在外,所以还是要赶回去的。”于和伟在家中排行老9,家中还有姐姐哥哥,“我们春节时仍然聚在一起。”
每年初二的时候,于和伟要在家里大摆宴席,迎接远道而来的姑爷们。他说:“我们家姐姐多,所以初二都是姐姐带着姑爷来我们家过。我喜欢热闹,希望亲朋好友都一起过来聚会。”
对于“姑爷节”这一传统节日,于和伟侃侃而谈:“‘姑爷节’盛行于北方。我听一些天津朋友谈起过,这一天街头里巷人流如织,饭馆酒店棚棚爆满,还有像烙糖画、抖空竹、沏茶汤之类的民俗活动,特别有气氛。在东北也是这样,这里有句俗话‘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说的是新姑爷进到丈母娘家,老丈母娘是一定要用小鸡炖蘑菇来招待的。所以新姑爷进了丈母娘家大门,小鸡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要被与蘑菇炖在一起,作为美味奉献给新姑爷了,很有意思。”
除夕必做大菜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的除夕菜谱,要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而陕西地区除夕家宴一般为四大盘、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在安徽南部,除夕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的除夕菜谱,主要有“三蒸”、“三糕”和“三丸”。所谓的“三蒸”是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而“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地区的一般人家,除夕要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赣南地区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南昌人家除夕宴的十多道菜,要讲究四冷、四热,要有菜、两个汤。浙江有些地方的年夜菜要有“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内容也是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各地的除夕年夜饭上,总有一些年年必备的菜式,这是多少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例如苏州一带,除夕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的除夕菜谱里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的除夕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是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而另一条是鲢鱼,是可以吃的,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一般都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除夕饭桌上,总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吃饭时,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而安庆地区的当家人,往往在年夜饭前要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也是求财的含义。南昌地区的年夜饭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除夕夜过了就是新的一年,大年初一要吃的东西也一定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例如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除夕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禁忌1、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2、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3、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