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翻译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翻译人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国语经贸人才;韩国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3—02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在外语教学中,翻译一直以来是个重点。从各个高校韩国语专业三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来看,翻译一直是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他要求教师既要使学生了解到翻译理论和技巧,又要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韩国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随着培养应用型外国语人才的定位,韩国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当前社会对韩国语经贸翻译人才的特殊需求

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来中国投资建厂、商务贸易、旅游观光的韩国人逐年增加,企业、商务需要大量的韩国语翻译和直接以韩语为工作语言的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复合型的贸易和生产管理人才,韩国语专业的职业定位,已不再是单纯的笔译和口译,而是增加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多种职业方向。总体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期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它包括对外贸易、国际金融、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国际运输、涉外保险、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等等。随着与韩国的国际经济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韩国语语言基础扎实,同时又精通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熟知韩国文化等的具有综合技能的国际经贸人才。

根据社会调查和分析,对韩经贸行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大批具有经贸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一方面,三资企业需要一定数量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高经贸素质的外贸人才;另一方面,入世后,很多企业的业务将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

2 对高校韩国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

韩国语翻译教材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各方面都非常完备的、专门培养经贸翻译人才的教材。现有的大多翻译教材虽提供了翻译技巧,但从编写体例方面来看,材料陈旧老化,教材脱离实际需要。并且大多注重以单句或短句为单位的语法训练,有的理论性太强,没有结合实际运用。在培养韩国语经贸人才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教材应以现代国际商务发展为线索,介绍相关经贸韩国语翻译知识和技巧,如,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与协议、国际贸易程序及外经外贸政策法规等的知识。另外还可增加专题训练,例如公司内部常用文件、贸易往来函、招商、合同类文章等。总之,教材内容要多样化、实用化。笔者认为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高校亦可编写单独的外语翻译教材,教材的编写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需要,以实用为原则。从而系统的在外语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经贸知识的翻译力度,增强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传统的翻译课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板书为中心,按照教材中的各章节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接下来给出相应的翻译练习,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技巧训练方式陈旧,只注重词法和句法分析。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达到实质性的提高 传统的韩国语翻译教学模式都是以翻译技巧和练习为核心来设计课程,没有把翻译课程的学习主体—学生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它集声、图、文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多媒体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外语翻译教学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外语教师的翻译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外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翻译技巧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书译及口译的实践培养,将所学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进一步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外语翻译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3 教学师资建设亟待加强

在高校任教的翻译课程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三合一的素质。但是目前教授翻译课程的教师翻译实践经验少,所以实际的翻译能力多数并不理想,与翻译相关的知识也相对缺乏。虽然教师的翻译知识可以通过突击培训可以强化,但翻译实践能力却无法在短期内有实质性提高,因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但目前的翻译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翻译课教学也开始强调了翻译实践课的主导地位。而要上好翻译实践课,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教师必然要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充实教师队伍,并形成翻译课程教学团队;二是聘请职业人对高校现有翻译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三是让教师到企业中实践。

2.4 加强学生的二课堂实践能力

翻译课堂上教授的理论和技巧等要经得起职场的考验。脱离语言实践,语言学习的意义将大大削弱。在大学外语教学缺乏真实语境的情况下, 有效地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在高等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第一课堂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形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科学研究,或参加学科知识竞赛等,设置课外素质与创新实践学分。其次,学校应积极给学生创造外语实践的平台,如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等。再次,应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可以邀请已有职场翻译经验的前辈和学生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职场翻译和在校所学知识之间的差异。

3 结束语

随着与韩国的国际经济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韩国语语言基础扎实,同时又精通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熟知韩国文化等的具有综合技能的国际经贸翻译人才。从这个意义出发,高校韩国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社会对韩国语经贸人才的特殊需求,然后从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二课堂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韩国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国新. 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8(2).

翻译人才范文第2篇

随着国家对地区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特色产业以及本地化行业纷纷发展壮大,翻译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随之日益增大,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职业化进程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淮安市逐渐跃升成为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并将继苏锡常、宁镇扬以及徐州之后成为江苏第四大经济圈,随着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类资源优势也得以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初具规模;“里运河文化长廊”即将成为“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之后的另一城市文化品牌;清口枢纽、双金闸等地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被新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贸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带动并推进了当地翻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给旅游翻译、科技翻译等市场导向性强的实用文体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淮安市只有瑞华翻译服务中心、天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正式注册在营的翻译公司或机构,其所消化的翻译服务和本地化业务往往大多依赖到高校或其他全国连锁翻译服务机构寻求帮助,需求增强和供给不足之间形成极大反差,提升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中小城市推广外向型经济文化、提升形象的发展诉求和瓶颈所在,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和翻译职业化发展迎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二适应翻译产业本地化,完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本地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本地化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地方高校作为中小城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尽管大多尚不具备MTI培养院校资格,甚至没有翻译相关的专业或方向,仍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有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其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和重要办学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所带来的叠加效应在加快苏南转型、提升苏中经济的同时,给苏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翻译内容和模式,还是翻译行业内涵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张春柏(2011)、谢天振(2012)等学者都曾指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已经逐渐边缘化,相对而言,外宣材料翻译、科技文献翻译等应用型翻译已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淮安市已经初步形成包含盐化工、特钢、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里运河文化长廊”两大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大量精通化工产业、淮扬菜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要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着力培养双语功底扎实,翻译基础理论丰富,应用翻译能力和知识技术兼备,能从事经贸、外宣、旅游等行业口笔译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充分利用内外环境,实现高校和社会双向培养模式

目前,淮安市共有本专科学校6所,其中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首次增设翻译专业,其他学校都是在英语专业中开设翻译相关课程,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已基本自成体系且有一定规范性,但是仍然存在课时分配严重不足且缺乏延续性、专业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侧重点仍然为语言技能的学习而非翻译技能的训练等诸多问题。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弥补自身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社会机构通力协作,充分接轨翻译市场,构建系统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1)结合地方特色,优化高校培养机制

艾塞林克曾指出,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计算机知识、机辅翻译工具使用经验、专业知识等多种能力的本地化语言(翻译)人才。(Esselink,2000)据笔者了解目前淮安几所高校基本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大多局限于译文对比及翻译赏析,翻译实践也大多局限于文本形式,已有课时往往分配不均,如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必修课,2学时)和影视欣赏与翻译、文化与翻译等翻译模块选修课程(38学时),且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相对MTI培养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应该以“地方型”“应用型”为办学宗旨,同时结合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地方行业特色,找准其翻译教学定位,优化培养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可以革新培养体系,推广以基础英语教学为辅,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强势学科及地方资源优势,开设相关专业翻译课程或双语课程,重点培养掌握盐化工、特钢、食品、旅游等淮安特色行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口笔译翻译人才,力保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符合产业或市场期待。其次,随着云计算和语料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本地化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翻译水平以外,还要能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工具以及其他翻译软件或平台。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拓展课程设置,除了相关语言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本地化翻译流程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翻译专业教学与本地化教学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本地化行业的人才需求。

(2)接轨翻译市场,加大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保证不与翻译市场脱节,地方高校除了开设规范、系统的翻译相关课程以外,还应该加强翻译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推行相关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对翻译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督和检验。其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与本地翻译公司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市场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翻译能力。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和美食节相关翻译宣传合作,淮阴工学院可以推进和化工类和交通类文本的宣传翻译合作等,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接轨翻译市场。其二,尽管大多数中小城市尚未形成翻译人才职业化规模,但仍需完善其翻译人才认证体系,地方高校大可联合语言服务机构做好职业培训或职业认证工作,强化学生翻译技能,保证翻译人才质量,真正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

3.联合各企事业单位,构建并推进长效合作培养机制

中小城市的翻译专业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尚不成熟,为了更好地弥补不足、整合资源,各地方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同时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充分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构建并不断推进翻译人才长效合作培养机制。首先,各地方高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势学科等各种资源;还要与当地科研机构、语言服务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人员或翻译人才走进课堂,充分参与本地化教学,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当地各企事业单位实现合作培养,结合翻译产业本地化视角探讨翻译教学,联合规划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翻译软件、共建实验基地及翻译语料库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培养机制,帮助本地化产业挖掘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为地方高校提供有力就业保障的同时,促进了翻译产业本地化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及翻译协会等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地方高校创建人才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翻译人才信息库,侧重培养翻译人才的职业专长,最终实现中小城市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三结语

翻译人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职业化

中国自80年代以来,翻译工作就呈现出“专业化、学术化、服务化、用途多样化、实务化、科技化六大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之后,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以上六大特点更加凸显,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外语扎实、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实用复合型翻译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翻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的那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各高校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翻译人才应顺应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的呼唤。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如何让翻译人才培养走向职业化,是目前大学翻译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探析我国翻译市场现状入手,依托市场需求,剖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翻译教学服务于翻译市场,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的新思路,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

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加入WTO 后,外企大量涌入,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外方之间沟通起着桥梁作用。得力的翻译将有助于外企实现“考虑问题全球化、处理问题本地化”的经营战略方针;此外,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准确、快速地掌握信息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不论中方企业还是外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层次高低不同的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翻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翻译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的翻译错误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是一个“翻译弱国”。薄弱的翻译能力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大致命障碍。由于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等的巨大信息流,从而使中方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决定了全球化的推进速度,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翻译界的落后局面成为中国加入WTO 后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翻译人才又奇缺。据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国内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才总体缺口高达90%[4]中国翻译人才参差不齐,总体翻译水平不尽人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广大毕业生呼喊“工作难找,难以上青天”的今天,翻译市场却有大量的翻译席位虚席以待,这一怪圈的形成与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

中国进入WTO,全球经济多元化,翻译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翻译市场需求量又极大。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摇篮的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且多以教授文学翻译为主等等。这一切都与高校翻译课程的定位有关。“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和口译人员,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5]。这种模式是一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和“专才”式的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此模式下,外语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一般都是些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如精读、泛读、语法、修辞学、教学法、词汇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等。至于笔译翻译教学,一般都是到了专业本科高年级时才开设。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揣摩,以获得不断的提高。然而,翻译教学的授课学时少,在加上以文学翻译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到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或即使涉及实用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等,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此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其外语水平很高,若不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锻炼,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待学生去应聘翻译工作时,对翻译市场的实用文体的翻译倍感陌生,明显感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这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或者根本无法在短短的试用期内胜任工作,结果与翻译工作失之交臂。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翻译教学要国际化,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我们必需改革我们的翻译教学。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个高校应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翻译教学,促使翻译教学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世界接轨,让我们的翻译人才国际化。“翻译将起着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直接促进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应站在世界的高度,尽快与国际接轨。”[6]然而,各高校如何在此大旗的引领下,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我们的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三、改革翻译教学,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掌握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和一些实用文体的翻译本领,如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产品介绍、机器安装、使用说明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呢?

(1)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目前,翻译教材的版本很多,各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要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首先就要关注教材,从教材上做文章。翻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教学情况,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重新优化组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重新编排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又要注重翻译技巧;既要考虑文学翻译,也要重视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比重。

(2)翻译训练内容应侧重技术性文本。翻译训练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训练的内容应包罗万象,但有所侧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形成,外语翻译的范围与领域和过去相比已呈现出更加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除文学翻译之外,还应涉及到科技、技术、经贸、法律、商务、金融等各方面技术性的语言文本的翻译。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翻译,“世界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技术翻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占翻译工作者的绝大多数是毋容置疑的中国外文局的黄友义在第六届全国口译论坛上从翻译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对翻译教学的看法:①社会需要复合型知识型的翻译;②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作风的翻译;③社会需要谙熟中译外的翻译。

(3)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无论从翻译教科书内容的编撰上,还是翻译专家所取得的共识上,翻译是一种技能课。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实践来自于三个方面: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后翻译作业;学生不断地自主训练,树立自我表现的翻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翻译活动。前两个方面比较容易做到。至于第三点要积极争取。加入WTO 后,外资企业的增多和大型国际商业性会展的举行给在校英专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实战机会和场所。高校可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实践进行教学。可积极组织学生到外资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国际会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翻译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8.

[2]季羡林.季羡林先生的贺词[J].中国翻译,2005,1:7.

[3]林戊荪.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2.

[4]王立弟.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质量[J].中国翻译 2007,1:56-57.

翻译人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宁波会展业 英语翻译人才 需求情况 人才培养建议

1.引言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给宁波带来了“庞大的物流、信息流、客流、资金流和文化流,正在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的新动力”(杨益波,2007)。宁波的国际会展中心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成功举办国内外展会200余个,其中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食品博览会、高等教育仪器设备博览会、中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大型知名展会均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总的来说,宁波会展业目前仍处在第二梯队,作为走向国际的宁波会展业,专业的会展英语翻译人才需要突破瓶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会展业调查数据显示,会展英语翻译人才缺口很大。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的会展专业知识并有较高翻译水平的译员十分紧迫。

2.调查内容及其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涉及家电、食品、纺织、制造、电子、工艺品、日用品等八个会展领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2.8%。以下是通过问卷了解到的三方面信息。

2.1当前宁波会展业对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总体需求。

在过去几年,宁波会展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会展英语翻译人员在各个行业所占比例总体上不高,除了纺织业、制造业和日用品行业的会展英语翻译人才比例超过60%以外,其他的大部分行业的人员比例均在一半左右,有的甚至更低。近期内,只有工艺品业和制造业对会展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超过50%。这也正说明了会展业在宁波属于新兴产业,专业会展英语翻译在很多企业中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对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未来将会有所提升。

2.2宁波会展业对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

2.2.1学历要求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学历对于就业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素质证明,虽然说当今的国情是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用来证明一个人是否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对水平的技术能力。此项调查发现,企业并非十分注重应征者的学历(见下图)。超过半数的企业选择专科及专科以上的学历,这就意味着本科生并不是最占优势的就业群体。而且企业选择“对学历不作要求”该项的比例也不占少数。可见学历不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2.2.2综合素质要求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人才。会展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产业,它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93.1%的企业认为沟通能力在工作中非常重要,这是他们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当问及当前会展英语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时,72%左右的企业认为他们的综合素质一般,10%的企业认为较高,18%的企业认为偏低。

相关专家表示,会展人才首先要有很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要善于与各种人沟通,要能把想法变成别人能理解接受的事实;其次“不仅要有吃苦精神,而且要有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知识面不仅要广,而且要专”(李萍,2005:94)。可见,在当今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当前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2.2.3专业要求

随着会展业的兴起,专业的会展学科也在大学里逐渐设立了起来。以会展为专业和以英语为专业的人才都加入了竞争会展英语翻译人才的行列。73.5%的企业认为两者皆可,12.2%的企业选择会展专业的学生,8.7%的企业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5.6%的企业认为专业不相关也可以。

2.3宁波会展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岗位需求。

资料表明,会展人才需求单位可以分为会展的买方、会展的供应商、会展教育与咨询三个大类。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可分为会展经济和管理、会展工程与技术、会展技术与设计、会展传播与翻译、会展教育与培训。会展传播与翻译主要岗位包括:翻译(高级同声翻泽)、会展传播、法律顾问。相关专业是外国语言文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和法律”(潘海颖,2006:235)。的确,根据调查得出,宁波会展领域行业对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是从事口译(同声传译和陪同翻译)、笔译(文件资料翻译)和会展传播。

3.宁波会展业与专业英语翻译人才间所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根据调研数据和相关资料归纳的目前宁波会展英语翻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3.1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例如,“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等”(慧聪,2005)。

3.2“会展翻译服务队伍尚未形成,这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据中国译协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慧聪,2005)。而“目前宁波会展经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和从事会展行业的所有业务人员总量不到1000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这也直接造成宁波会展主体能力相对薄弱,总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不高也是目前宁波会展业发展的一大软肋(杨益波,2005)。

3.3企业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仍然持有薄弱的意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英语翻译人才不需要特意培养,而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培训和利用,之后就一抛置之。

3.4英语翻译人才实际应用翻译能力的欠缺。如“对英汉语言和词汇差异缺乏了解;对英语表达习惯不熟悉”(田力,2006);太过重视本身的知识水平而“缺乏基本的文化区分能力等。据调查显示,行业人士的听说能力普遍不高,实际运用能力差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提高。高级同声翻译更是奇缺”(潘海颖,2006:236)。

4.对宁波会展英语翻译缺口的解决方案

4.1学校应建立全面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

迄今为止,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目的都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有些学校则把英语等级证书和学位挂钩,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成了通过考试。而对于会展业来说,对英语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非常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的重要任务是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体系,将基础扎实、技能过硬、且重视实践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具体的目标如下:

第一,培养高专业素质的专一型翻译人才。学生应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交际技巧,并具备较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培养T型翻译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学校可贯彻“精英语、重人文,懂方向”(穆从军,2008)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广泛了解有关西方文化、英美概况、企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教授会展背景、礼仪方面的知识(黄映秋,2007:21)。

第三,凝炼会展翻译人才培养特色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会展业在宁波是新兴产业,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著名的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和190多个与会展行业相关的组织保持联系与合作,交流人才资源供需信息,为会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在教学中体现出前瞻性和指导性”(李萍,2005:95)。

4.2政府从制度上推广新型人才,企业从文化上接纳新型人才。

根据宁波会展人才的现状,政府和企业可以从制度和文化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下是几点建议:

4.2.1开展会展专业教学,初步建构会展教育体系及时输送人才。

4.2.2进一步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职业培训,开展职业认证。

4.2.3鼓励开展各方面的会展研究,并致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

5.结语

伴随着宁波会展业掀起的这股巨大的斡旋风,专业会展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必然处于上升之势。而今对于宁波政府、高校和企业来说,培养一批新型的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英语翻译人才是促进新行业发展的开门之锁。学校在教授与培养新生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力争把每一个“人才”都培养为时代所需之材。同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想在这个城市中立足,必须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让自己不仅不被社会淘汰,反而被社会发掘和重用。

参考文献:

[1]杨益波.会展业:拉动宁波经济的新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1,(7).

[2]李萍.论会展业人才体系的建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94-96.

[3]潘海颖.浙江省会展人才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4,(464):235-236.

[4]慧聪.会展翻译服务市场潜力可观.[N]国际会展周刊国际商报,2005-1-19,(5).

[5]杨益波.宁波会展业能否后来居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12,(7).

[6]田力.论经济全球化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6,(27):180.

[7]穆从军.构建生态有机的会展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DB].万方数据.

翻译人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陶瓷文化 旅游翻译人才 培养策略

一、背景分析

千百年来,千年景德镇以美伦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而名声大噪,其瓷都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心目中逐渐确立。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也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近年来,景德镇全力打造陶瓷文化项目,以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古窑、珠山明清御窑遗址等陶瓷文化旅游景点为基础,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初步构建了陶瓷古迹寻踪游、传统工艺制瓷游、现代陶瓷生产线游、陶瓷文化交流游、陶瓷习俗游等陶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线路。随着陶瓷特色文化旅游不断推陈出新、做大做强,八方宾客纷至沓来,旅游业也逐渐成为了景德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该市接待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境外游客。在这个新的历史时刻,景德镇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将如何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并走向世界呢?时代呼唤一大批既懂陶瓷和陶瓷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又会进行英语翻译的专业化陶瓷旅游翻译人才。众所周知,在当今国内有限的翻译人才中,外语及专业皆得心应手的可谓凤毛麟角,陶瓷旅游翻译更是新鲜事物。而且从目前景德镇外语导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专职导游或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很多只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或是具有某一语言特长的社会人士。这些人虽然持有导游执业证并会说英语,但由于缺乏陶瓷文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应陶瓷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很难胜任陶瓷文化旅游的导游翻译工作。其导游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进而对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国际推广和繁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符合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是“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全面参与竞争,因此市场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求英语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及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英语专业,但人才培养方式缺少创新,“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奇缺。“外语+陶瓷”的培养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景德镇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为英语专业学生拓宽了就业门路,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方式更需要创新,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英语专业虽然是属于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似乎比较乐观,但是市场上的各种英语人才相对饱和,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陶瓷翻译人才极有可能成为烫手的香饽饽。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很多像景德镇一样负有盛名的陶瓷产区,它们在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同样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合格的高素质陶瓷翻译人才。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的陶瓷必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的陶瓷文化也将更深刻地融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所以说,对于陶瓷文化翻译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多,这无疑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广大英语专业学生指明了新的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在陶瓷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同时针对当前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景德镇地方高校责无旁贷担当起培养高素质陶瓷翻译人才的历史重任,从而为陶瓷经济的发展和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为此,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适当调整现行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境域实践,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上做足文章。另外还可以对社会上的导游翻译人员进行集中专项培训,有效补充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不足。笔者将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如何培养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提出以下策略:

1.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

景德镇高专外语系虽然也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在其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和导游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导游技巧,有较强的外语口译、会话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旅游社、风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胜任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导游、宣传、节目主持、旅行社事务和管理等专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然而,根据时下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本着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应该做出必要合理的调整,使其培养方向不失时机地向陶瓷文化旅游这方面偏重,使培养出来的旅游英语人才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为此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应该明确这一点,那就是在今后的办学中要加大力度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特色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高素质旅游翻译人才,使他们不仅要具备旅游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关陶瓷和陶瓷历史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翻译技能,从而为推动陶瓷经济发展和陶瓷文化交流服务。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合理规划教学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为达到培养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对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完善,添加新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其结构和内容得到最优化。除了增加和英语翻译有关的课程外,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吸收一些与陶瓷息息相关的特色课程,譬如,中国陶瓷史、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概述等,更为主要的是开设一门集陶瓷和英语一体的陶瓷旅游英语课程。另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特色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地为学生多加修或选修一些涉及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可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涉猎,陶冶他们对千年灿烂陶瓷文化的热爱之情,志愿担当起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使者。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境域实践

教学模式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必然的。在翻译教学中,尽量教授学生翻译的方法,翻译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进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知识课程为辅助,以多种形式活动为实践,加大技能课的实践时间,在境域实践中加强翻译训练。可以设计旅游观光的场景,最初可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为旅游景点,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模拟训练。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导游,另一组扮演外国游客,任务交互进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掌握了景点的介绍翻译,既丰富了译员的陶瓷文化知识,又对这个古迹有了更多的了解,积攒了语言储备,也使译员灵活处理旅游者随时提出的各式问题,增加了应变力、理解力和耐心,口译的同时培养了导游的某些基本知识和能力。这一形式通常学生都很感兴趣,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陶瓷景点滔滔不绝地讲给“外国人”听。

4.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集中专项培训

理论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进检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通过与旅游社、景区景点、博物馆及星级宾馆的联合,或由学校自行开办一些产学研为一体的公司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将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进行一些陶瓷景区介绍方面的翻译实践,让其学以致用,快速将语言知识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联系起来,提高适应能力,成为未来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另外针对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选拔一些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优秀中文导游以及现有外语导游开展集中专项培训,学习掌握陶瓷文化知识和相应的陶瓷英语翻译技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一批名牌优秀陶瓷翻译队伍,有效补充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夏焕堂 张小萍:构建景德镇陶瓷旅游的休闲空间[J].中国陶瓷,2006(8)

[2]胡静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翻译人才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渐趋一体化,外语学习已形成一种浪潮。翻译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新形势下,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为了提高翻译的地位以及翻译学科的建设,对翻译教学的理念及实践应该有所突破与创新。

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众所周知,翻译教学仍然是各高校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翻译的重要性井未得到应有的认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译即翻译能力,“译”被列在最后。“翻译”似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辅助地位,仅在高年级开设笔译课,课时量少,一周仅两节,且一般仅开设一年。

在多数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太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评讲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住,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与时间不多。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言必称“信、达、雅”,认为翻译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的翻译,重点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及语言结构差异。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似乎就是借助字典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而已。教师在课堂里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复讲评学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容易使翻译课枯燥无味。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那就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切实重视用文翻译的联系,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翻译人才提出几点建议与想法。

高等职业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期望的翻译人才。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详实可行

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必须要以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指针;同时制定教学计划又必须符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确定教学计划时,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制与学分要求、主要课程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1.培养目标

英语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2.培养要求

翻译专业学生必须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同时,学生须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译员的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

3.培养模式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实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的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创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

二、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完整性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课程设计时我们考虑:(1)了解事实阶段,包括对社会上语言使用情况,社会社对外语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态度;(2)课程设计者在对外语的社会和个人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4)精选或编写教材。

对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翻译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原来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设计课程时,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一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重视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

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翻译实践四个模块。“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我们加大了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比重,将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洽谈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

课程设计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强调目前的学习与未来使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一要靠课堂教学,二要走出“象牙塔”,加强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锻炼。通过把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与边防、海关、外事、外贸、厂矿企业联合,办成翻译“大课堂”,弥补翻译实践不足。

三、教材建设要科学体现特色

翻译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特性:

(1)翻译专业教材首先应充分体现层级性、系统性,将技能培养的初、中、高过程以及翻译知识的综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设计中,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和选择系列翻译教材。

(2)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本套教材整体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演讲辞、公告等。编写教材时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发立体教材,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加强翻译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包括专门的翻译教学教室,以适合口译和笔译教学的需要。我们还要根据课程特点建立课程网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尽快建立教育技术中心、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声传译室、与校图书馆联网的中外文阅览室为教学改革提供保证。鼓励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涉及各种文体的问题、学科术语问题等。新的课程体系运行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相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出优势。

五、优化师资队伍,形成梯队建设

翻译人才范文第7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给译者翻译带来文化障碍,进而影响翻译的效果,这一问题已被国内翻译界普遍认同。在翻译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比较,这是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国内高校英语教师大多缺乏对外交流,因而对文化差异缺少直观切身的体会,在课堂授课上,很难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度讲解。

(二)就英语翻译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来看,总体上还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个体差异的关注,而且多数院校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或教学评估要求,这一点很难评价出高校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新路径

(一)强化对学生翻译理论的指导,辅以适量的翻译实践。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对教学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英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掌握前沿的翻译理论,然后在翻译教学中讲授一些翻译理论,这种理论的讲授应结合教学实践,如对国外翻译理论和翻译名家的介绍时要有选择,有时各流派有抵触,这时不必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辨,以增强识别能力。

(二)针对课时偏紧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融翻译于精读与阅读之中的翻译方法。由于英语教学中课时较紧,且在大多数的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设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及翻译实践极为有限。在短时间内解决课程设置问题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作为精读教师或泛读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和技能,融翻译于精读和阅读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在所教授的课文中选出一些句段作为翻译材料,指导学生翻译实践,选择时当然不是信手拈来,无的放矢,应注意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能体现一定翻译技巧的句段来练习。

(三)注重学生表达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准确。表达阶段就是要求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本族语重新表达出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阅读与翻译练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多做翻译练习;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讲授某一问题的翻译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译语中不同风格的范文,让他们感受范文的遣词造句及谋篇技巧。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本中,有许多上乘佳作,可供学生品味赏析,领悟其中高妙之处,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翻译教学决不是单纯的理论技巧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在本意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达到表象和结论上的真实。”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外,还必须发挥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透过语义概念这一层次,进而想象出原文所描绘的形象,最终用目的语言把形象重新描绘出来。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认知能力。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奈达,1993)。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标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英美文化与翻译是水融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只讲知识,训练语言应用能力,不讲英美文化,要教好英语翻译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与重点的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后进行翻译。

(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跟随老师的思维,缺少独立思辨能力的锻炼。翻译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握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尽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模式,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素材,让学生实践练习。选取的素材应尽可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符合就业需求导向。

三、结语

翻译人才范文第8篇

多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在翻译教学材料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当前的某个翻译教材或者某几个翻译教材无法满足翻译这门跨学科专业的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宗旨,应该针对不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长选择翻译材料。例如,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6]。所选取的教材要照顾到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如可涉及文学、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这样让学生参与其中,选择教学材料,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率。2.在翻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应选择更多元的内容和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应兼顾语言层面的字、词、句、篇章、风格、美学传译的学习,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学习,翻译批评的学习[7]。在教学中还应涉及更多的翻译种类,如让学生了解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述译等翻译方法。在翻译涉及的语种上,应不仅仅局限在中英双语的转换上,应整合资源与其他语种如德语、法语、俄语和日语等,与学生可能选择的第二外语相关联,让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在翻译方法和手段上,尤其应提倡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停留在课堂活动的演习操练,教师和学校应尽力给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真正的翻译项目,如与翻译公司、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文化交流会合作,让学生亲身去参与和体验翻译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此外,还可以采用课外翻译学习组的形式,在教师的协助下,选择翻译材料、品评翻译文本、解读翻译现象和发现翻译问题,解决有限的翻译课学时和师资的问题。3.在翻译测试手段的选择上,应选择多样的测试题型、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翻译测试可以主客观题型相结合,主观题型如翻译篇章段落,结合客观题型的翻译史和理论知识测试。在测试内容上,可以设置多文本类型和多翻译种类,如翻译诗歌散文的文学类翻译,也可以涉及工农业的科技翻译等,还可以给出英文文本让学生进行汉语概述,或者汉语文本让学生进行英文概述等,还可以加入译文鉴赏和批评。在测试形式上,除了试卷形式的测试,增加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一些小论文撰写,教师可以给学生就某些专题列出书单和相关指导建议,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程度,还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参考,甚至是为了未来在翻译领域的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8]。总之,考核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的翻译教学和培训提供基础。职业化翻译不仅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手段,翻译还应被视为一种职业。翻译培养的职业化是未来全球化社会所大量需要的,也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翻译职业化需求的人才,一种是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另一种是精通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前者大多来自于非外语专业,后者大多来自于外语专业。因此,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外语专业,应扩大到整个高等学校的各个学科专业中,针对非外语专业人才,应开设有关翻译技能培训和翻译认证培训的课程;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其个人专长和爱好,为学生以职业方向为目标开设人文或科技类的选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在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上更有目的性,并与未来的职业相关联。与翻译市场和职业化连接更紧密的是,翻译硕士(MTI)以及专门的翻译培训机构,近年来翻译硕士的培养和研究可谓全面开花,针对未来职业的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的翻译课程,如医学、法律、经济、会计、建筑以及机械等相关领域的翻译教学[9]。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些学科的专业外语相关联,让翻译课程更趋于专业化,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需求。翻译的职业化要求,还体现着在培养人才时,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以及把翻译实践和市场紧密联系。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译教学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涉及翻译速度、翻译收入、翻译成本、翻译项目管理、译者如何同翻译公司打交道,以及在未来的作为职业翻译工作者可能会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打好基础[10]。规范化提到翻译领域的规范化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术语的规范化。当然在翻译教学内容上,翻译术语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术语描述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术语的科学、系统和规范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它有助于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建设,翻译学科术语也应规范。我们目前所涉及的规范化还包括在翻译教学课程设置时,一些专业必修课如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研究方法论、口笔译等,翻译职业和市场相关的规范管理。与翻译市场规范化密切相关的是,翻译资格认证的发展。就我国的认证体系而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简称CATTI)成为国内最大的翻译资格认证体系,但是这一认证却与翻译市场脱钩,很多没有经过认证的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进入翻译领域,这对翻译职业的规范化很不利。但是,在未来的翻译行业中,我们相信必然会规范翻译行业和市场。因此,我们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从大局出发,侧重实践培养和针对职业培养,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翻译专业的从业资格,与国际上的翻译院校和翻译市场接轨[11]。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更紧贴翻译职业和市场。另外,广义的翻译人才培养,不仅是翻译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任务,还应该囊括翻译者联合会、翻译公司、甚至是翻译项目和翻译客户等一连串的规范和理顺。各地的翻译者联合会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的吸纳,翻译活动开展如评奖等都缺乏规范;翻译公司的人员水平、翻译质量的监管,翻译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理顺也欠完善;翻译项目和客户对于翻译产品即译文,没有办法进行评鉴和监督,这些多方面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这都是与翻译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领域,是与翻译行业和翻译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本地化问题研究在国外进行得很早,近几年国内学者才对其进行介绍和研究,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对于大多数的普通高校来讲,进行本地化教学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只有我们有了本地化的认识,才会有更多的研究进入到翻译人才培养的宏观领域中来。本地化主要涉及的是科技翻译和商业翻译,二者是当今国际交流的热点和重点。虽然在本地化过程中,译者仍旧从事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只不过转化过程中翻译记忆提供了帮助,提高了翻译的效率,缩短了译文产生的时间,但是本地化却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电子技术能力即对计算机、网站和软件的驾驭能力,专业知识要求更高,翻译实践能力更强,对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处理能力,甚至还有项目管理、预算的职业能力[12]。为了使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能够适应本地化翻译的需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外国开设本地化课程学校的先进经验,丰富我们的翻译教学体系。科技化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要适应并有效地利用科技手段与工具,丰富翻译研究的视角与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机器翻译(MT)和翻译记忆(TM)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外,翻译语料库也在建立、丰富和完善,笔者于2009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期间,对其翻译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语料库为翻译教学提供大量的对译材料,使得翻译评价和成果更直观、更科学和多样,当然也必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3]。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增加科技层面的培养和教学,可以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学科优势,借助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传媒学的相关知识,让翻译人才的培养有更高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翻译教学,所要解决和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就要解决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以及教学环境等问题。缺乏必需的设备即硬件准备,机器翻译教学根本无从谈起。此外,许多翻译软件的高昂价格也无法使机器翻译在翻译教学与培训中被广泛运用。设备和软件需要不断地升级和维护,记忆库需要不断更新,语料库的制作、更新和维护也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开展科技化的翻译教学,教师本身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翻译的原理、操作过程、行业要求。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教师必须紧跟翻译科技发展的浪潮,熟悉高新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掌握国际上有关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态,这对翻译教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14]。

全面整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在翻译教学体系中,多元化涉及的是翻译教学的微观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测试方面的问题;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要求翻译人才培养从象牙塔走进翻译市场,让学位培养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本地化和科技化,要求我们翻译教学者,紧跟时代潮流和最新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科技和专业门类与翻译相结合。翻译人才培养力求多元化、职业化、规范化、本地化和科技化,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内部翻译课堂到外部翻译环境,让多种方式之间取长补短,走出经验式的师徒相授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走进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舞台。总而言之,翻译学科在明确了学科地位之后,在摆脱了教学翻译的尴尬和无奈后,正逐步地完善其教学体系,在多元化的微观教学层面上,研究并改进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宏观上应紧密与市场结合进行职业化技能培训,使之与学历培训良好结合;在翻译的领域中更注重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人才的全面能力提高;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的今天,还要紧密地联合最先进的前沿的语料库和机器翻译。如上所述,翻译的跨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学术与市场联系的益处,使得教学体系中的任意一种培养模式无法独立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整合各个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使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更有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孙跃鹏 葛向宇 张新勇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