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官的幸福生活

村官的幸福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1篇

2009年10月15日,我满怀激情与理想,来到甘井镇万年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喜的是自己即将到农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忧的是自己能否转换角色顺利地开展工作。

在来到万年村的第一天,我看到脏乱的巷道,破旧的平房、土气的村干部,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坚定了建设新农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在村党支部书记褚永红的帮助下,我深入农户了解全村的基本情况,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涯。该村享有“陕西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美誉,当时正值苹果收获农忙季节, 热火朝天的生产实践,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不知不觉中,我放下大学生的架子,真心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白天,我积极上网查阅苹果的销售信息,组织果农,联系果商,与村民们一起劳动;晚上,我挑灯夜读,丰富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尤其注重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和农村、农民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

在征收2009年合疗款的过程中,村民们因为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加之征收数额比往年有所增加,导致村民参与度不高,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及时向镇负责合作医疗的同志请教合疗的具体政策,然后与村两委主动为村民耐心解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使我们村的参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确保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充分落实。与此同时,我多次与村支书去省城争资引项。争取财政资金25万元,发动群众自筹资金7万元,对村上1.7公里的巷道进行了水泥路面铺设;从水利厅争取自来水安装资金37万元,发动群众另筹资金10万元,修建水塔一座,彻底解决了全村360户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法律文明的种子广泛播种在村民心中,增收致富的强音响彻在田间地头,幸福开怀的笑容绽放在村民的脸上。真情实意的付出和同甘共苦的奋斗,让我得到了村民越来越多的认可与信任,每当我走在村里,村民一看见我总会真诚地嘘寒问暖,对于这一切,我感动万分。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我们与同龄人一样,憧憬都市生活的繁华与舒适,渴求人生轨迹的前卫和时尚。一年以前,我还是一个有些不切实际的意气书生,抱怨伯乐的缺失,抱怨理想的不再,也曾经感到前途茫然。但是,农村工作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投身农村,担任村官,在农村创业是最时尚的选择。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青年应该勇敢担负起国家、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实现国家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2篇

这个美丽的季节,有点像是一个人的中学时代。

五月连接着春天和夏天,中学时代,则是孩童和成人的分界点。

中学时代,也是栽种梦想的时代。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民主、自由、平等”;莱特兄弟的梦想是飞翔;鲁迅先生的梦想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诗人海子的梦想是“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亲爱的同学,你的梦想是什么?

梦想没有高低,职业不分贵贱。

但是,无论将来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辛勤劳动,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尊重每一个人的梦想,尊重劳动。

我们的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2013年夏天,杭州《都市快报》年轻的摄影记者陈中秋冒着酷暑,寻找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下水道养护工、足浴按摩师、女救生员、社区卫生站医生、舞蹈老师、服装设计师、月嫂……他拍下的一组名为《身边的劳动者》的照片,获得了全国大奖。

彭向伟,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几年前,他辞去石家庄一家大型公司高管职位,通过考试,成为湖北省保康县黄龙沟村的大学生村官。栽桑,养蚕,喂养山鸡……他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杭州城东的秋涛路上,有一处“柜族”聚集地。三十多个集装箱放置在一片废墟上,里面住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虽然住在集装箱里,但是凭自己力气干活,很踏实。”他们说。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在武汉市任家路中学的操场上、走廊里,你总能看见一批穿着校服的“保洁员”。学生们这是在上一节叫作“劳动周”的课。这堂课一开就是15年。

“疯狂”的实验

前不久,英国兰开夏郡的13岁学生杰米・爱德华兹在学校实验室里成功完成了一项核聚变实验。

美国少年泰勒・威尔逊14岁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杰米觉得很酷,也决定一展身手。

经过一番努力,校长答应给杰米3000英镑资金。于是,在实验室的辐射控制区里,杰米成功地将两个氢原子结合成较重原子核氦,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当杰米提出这件事时,我有点惊呆了,我不得不说有点紧张。但他向我保证不会炸毁学校。”校长里根先生说。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夕竹: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天才,我们的天才很会考试,很会比赛,可讽刺的是,他们常常连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天才,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夏日的微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孩子都像杰米一样,超有想法的,只不过这些想法常常被当作“胡思乱想”。不得不为这位英明的校长点赞呀!我特别想说,我们有的是想象力,有的是好奇心,能不能给我们更多机会去尝试,去“犯错误”呢?

@tear翔:好震撼呀,先伸出大拇指点个赞!我小学时候科学成绩很不好,却是班里第一个用显微镜找出微生物的哦,这让我一直对实验室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器材有十足好感。现在上了初中还是偶尔会有想去实验室大展身手的冲动。不过老师说初三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做化学实验,对此我很期待哪。少年的梦想永远都无上限!

@雨吓出了紫鼠: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在讲什么,核聚变啥的……觉得自己好失败啊,果然是科学素养还不够高哈。

“也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我觉得,如果让十年前的我来评价现在的自己,她大概不会觉得我背叛和背离,我没有成为让自己讨厌的人。这就够了。”青年作家, 刚满25周岁的《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这样评价自己过去的十年。

“愚蠢!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把空气变干净。”英国装置艺术家霍普制造出了一辆“会呼吸的车”,部件包含一部发电机组,一个变压器,一条消毒管,一个呼吸面具。当很多人建议他把这辆自行车改进一番、投入量产时,他有些愤懑地说。

[特殊的礼物]

最近,《中学生天地》主编小助理、杭州文澜中学女生吴宛谕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一张捐赠证书。在去年的赴英游学过程中,吴宛谕把自己写的四本书(《百馆游》《小脚丫寻根》《名篇伴我成长》和《向祖国妈妈敬礼》)送给了对方。“很高兴,我成了中英民间文化交流使者中的一员。”吴宛谕说。

[“我们和你在一起”]

广东东莞实验中学男生冯明健在自己18岁生日的第二天,被确诊患上急性白血病,必须接受痛苦的化疗。班上的男生们纷纷剪成了类似光头的“板寸”,表示要与小冯同学并肩对抗病魔。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3篇

一、众人是柴火焰高

盘亭乡柳墩村有17个村民小组,365户,1446人。耕地面积2224亩,山地面积11300亩。除公路边的住户外,许多农民都住在高山头上。由于自然条件差,农民生产困难,雨季时还要担心泥石流侵害,老百姓历来居不安生,收入低,2005年人平收入仅4000余元。2005年冬,为解决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村党支部做出大胆决定:在浮盖山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新村建成后,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村出外打工的有400多人,2011年村民人平收入达7260元。打工致富者不忘自己是穷乡村出来的,挣到钱后回馈家乡,其中在长三角当起了“老总”级的祝应洪对家乡的贡献特别大,一开始对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45万元。此外还对中小学有积极捐资,在他的影响下,其他群众也为村里捐资了数万元。硬是把在旧废路上新建新村道路打下了基础。

此后,也就是2006年以后的新村建设长足进步,分别荣获省先进党支部,省生态环保村,市文明村等光荣称号,村支书冯玉机也获得省党务先进工作者荣誉。常有参观学习者。2009年,冯玉机因劳累过度,大病一场,到上海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前不久刚刚出院。他在住院期间,村民甚为牵肠挂肚,都盼望支书早日康复,继续带领大家致富,出院后许多人送来鸡蛋等慰问,由衷地说,你一定要好好的,我们村里不能没有你啊。是他在上海住院期间,县直一些部门的领导都去探望。冯玉机感到自己只是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使新村建设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乡亲和上级领导这么关心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这天他是带着正在恢复的病体接待我们,迈着疲惫的步伐领着我们走进“新村”串户,参观农民住宅小区和“农民特色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一路上边走边聊,明白了“柳墩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为农民建设宜居舒适、群众满意、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近年来,柳墩村从分散的高山头上逐步搬下来156户农户,800多人口,集中在本柳墩村,共建楼房226户,都是按照党支部和村委会统一规划,结合农户自愿,按排每户自建三层,户平300平方米的住宅,各户平均自投资金25万元,村部按人口给予人平补助2500元,更重要的是,村部全面负责新村基础设施配套,先后共投资87万元进行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和绿化等项建设,此外村部还投资32万元新建农民休闲公园。

柳墩村建新村基本上不占农田,他们认识到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大量良田,那样是要受到历史谴责的,冯玉机是农民,当过几年兵,见过世面,懂得土地和良田对我们老百姓的重要性,于是他坚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理念。

冯支书说,这项工作一开始指导思想就是坚持按照群众意见,根据柳墩实际,家家自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规划建设过程,既讲究村落整洁,通风采光,便利实用,保证工程质量,又要考虑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整个新村建设,旧废路、旧石磡、缓山坡或坑洼地块,进行顺势、沿河、或傍山连建或自建形式,共建新村226户66800㎡,建筑用地基本上做到不占农田或少占农田。虽然不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却是依山傍水,道路宽阔,环境舒适,使得许多原来影响村容村貌的碍眼杂地、沟壑、山丘,坑洼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既为改变村容村貌发挥效力,使得整个新村建设达到实用、宽敞、宜居的目的。大家除了出外打工外,还在村里办起了两家竹器加工厂。山头上的田园不宜种植的退耕还林,有的开辟油茶生产基地,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今天大家住在新村住宅里,小孩集中在村办小学上学,出门放心。在东向的住区里,把那几棵近千年的古樟树圈入路旁,与“计生亭”融合在一起,使人觉得格外自然和谐,彰显古朴和新旧杂陈的相宜安排,既展现历史文化氛围,又注入新时代的气息,这在现阶段来说,算是独树一帜的新农村建设尝试。冯支书告诉我们,柳墩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还要继续干下去,目前还有33户愿意搬迁的困难户,村里正筹资金以建廉租房和敬老院形式,到2015年全部搬下来。

二、契机就在脚下

“灾难无情人有情”。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成了乡村干部改变家乡面貌的契机。

灾后,山下乡立即启动灾后应急预案,成立山下乡农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抽调乡、村精干力量为成员。小溪村支部书记毛信昌,村主任毛富村和大学生村官林奇能三个人和两委班子同搭一台戏,同唱一个调。大学生村官林奇能是年9月份抵达的,笔者从他的“博客”中看到这样的博文:“小溪新村位于山下乡小溪村廊前,地处山下乡政府所在地南面,是浦城县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之一,与中心村建设、造福工程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工时间,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外观色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完工时间。小溪新村规划总面积191亩,一期用地面积47亩,建设143套住宅(其中2010年建设101套,今年新建42套),其中:统规代建30套(其中灾后集中重建20套),每套二层半、占地面积80㎡;统规自建113套(其中2010年规划建设68套,今年新建45套;均为中心村建房、地块实行招标),每套三层半、占地103.2㎡;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500万元。”后来一看他和老干部是这样计划,也是这样落实的。

支书毛信昌告诉我们,实行公开承诺,实行以小溪新村灾后重建理事会为主体,在建设过程真抓实干,科学选址和规划,避开低洼和地灾隐患带,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设计。专门聘请厦门长沙有色金属勘测设计院对新村安置点进行地形图测绘、设计。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工时间,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外观色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完工时间。在施工第一线,重建户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紧施工,确保工程进度。

或许是高山头水养人的缘故,已经年满六十岁的村主任毛富村,还像壮年人一样冒雨带着我们走串新村住户,他说有一半以上的新建户不是本村的受灾户,而是四邻八村有需求的户主,建房补助标准一视同仁。

“我们是武夷山市杨梅岭搬迁来的。”有一个农妇自豪地应道。从此我们看到了许多高山大岭的山民告别了“土坯房”,融入了“社会主义”新村的幸福生活和城镇化的时代洪流。

三、默不作声成大事

临江镇水东村位于205国道和福建省道花崇线交叉口,南傍临江溪,用有良好优美的人居环境,现有人口2045人,563户,四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450亩,山场面积3450亩,是个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行政村,进入新世纪初,农民收入相应提高,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景与日俱增,村支书丁世璋早年在村里担纲,后来到镇办果场任职,是村民热烈恳求上级把他复返水东村任职的老支书。他自2007年始重掌村里大事后,首先把林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自己带头搞好山林和果树的栽植,特别是木樨,适逢“浦城丹桂”产业形成巨大影响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丹桂产业,使农民极大地增加了收入,劳动致富成现实。

我们一行于9月24日来到水东村,许多老同志与丁世璋是老熟人。这天正是雨后远处青山黛媚,近前到处桂花飘香,满目披红挂彩,让人顿萌幸福无限心境,流连忘返,美不胜收。丁世璋告诉我们,村里部分外出打工或在乡镇企业或经营粮食、林业和木樨园里赚到钱后的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便成为群众的首要,他们在就盼望融入城镇化生活。因此,党支部根据本村的地理和交通极为便利的优势,填滩造地建房和进行景观工程建设相配套,是和中央、省、市、县委提出的“造福搬迁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一致的,咋不抓机遇干呢?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4篇

作为党的十代表中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女社长、“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浙江安吉农妇宋昌美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一个女子的坚持

1991年,22岁的宋昌美从安吉邻乡嫁到了溪龙乡的黄杜村,开始了独立当家的日子。生活却很清苦,一年下来全家总经济收入才1000多元,住的是土坯房,过年不要说买一件新衣服,连一条鱼也买不起……当时的黄杜村没有区域特色,没有效益农业,一旦碰上雨季又经常发生山上水土流失,村里的黄土岭杂草丛生,荒凉中透着悲凉,黄杜村曾一度成为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不安分的宋昌美看到这样的贫困窘境,再也坐不住了。1993年5月,听说县里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老师举办茶叶培训班,宋昌美拿着家里仅有的300元钱去报名参加,经过培训,成为全班45名学员中唯一一位拿到荣誉证书的优秀学员。

培训回来后,欣喜的宋昌美一心想着包山种茶,却苦于没有资本――当时一株白茶苗要0.5元―0.8元,她没钱买茶苗,更拿不出承包荒山的资金,想跟银行借贷,却发现自己连用作抵押的物品都没有,想找人担保,人家又不相信她。宋昌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与难堪。为了赚钱,她咬咬牙带着孩子和丈夫外出来到湖州打工。丈夫进了一家电器厂,她就在厂区附近开间小店。两年后,凭着勤奋,她和丈夫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6万元。接着夫妻俩返回安吉。

回到家乡,宋昌美立即承包了村里的10亩荒山并种上了白茶。第一年白茶出产时,从采摘到加工,整整一个多月她没日没夜地奔波于茶园与车间。皇天不负有心人,1996年宋昌美家的收入猛增到2.5万元。在以后的两年实践中,宋昌美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不但掌握了种茶技术,还学会了炒制白茶的独特工艺。

为打开白茶的市场销路,宋昌美经历了难忘的辛酸与坎坷。一开始,她骑着自行车在湖州地区沿街叫卖;后来,她独自一人背着蛇皮袋去杭州、上海、江苏等地闯,一个商店一个企业地上门推销白茶。一次,宋昌美喘着粗气好不容易把沉甸甸的好茶叶送到事先约定好的杭州一家经销店,对方却借口说她的茶叶质量不过关,不要了。回家的路上,背上的茶叶加上心里的沉重就如同千斤的担子压在身上,坚强的宋昌美任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始终强忍着,不肯让一滴泪水流下来。

1997年的一天,为了让白茶卖个好价钱,宋昌美在外地连续奔波了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当她带着茶叶赶到杭州时,累得迷迷糊糊地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待她醒来,钱包和三四十公斤茶叶早已不翼而飞,这让她感到无比伤心。钱没了,怎么回家呢?就是走也要走回去啊!当宋昌美徒步走到杭州郊外时,看到一辆安吉牌照的中型拖拉机停在路边,她心头一振,正待上前跟司机打个招呼,没想到拖拉机突然发动,情急之下,宋昌美一个健步攀上车厢……一路上连续颠簸5个小时,又饿又累的宋昌美好不容易回到了家。

尽管经受了各种挫折,但宋昌美从未被困难吓倒,她又是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凭借自己和丈夫的艰苦努力,她家的白茶生产经营得越来越好,市场也渐渐打开。1998年,宋昌美承包开垦荒山40亩种上白茶,到2000年,她又建起了150亩白茶园。不久,茶园全部进入盛产期,每亩可产干茶25斤左右,每斤干茶当年的最高售价高达1200元。

宋昌美成功注册了“溪龙仙子”商标。“溪龙仙子”很快被认定为浙江省茶叶著名商标,品牌附加值不断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在2008年宁波国际文化节和上海豫园首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宋昌美接连捧回了八项金奖,“溪龙仙子”商标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宋昌美成了全安吉县第一个种白茶开宝马的人。开着宝马进茶园摘茶,周边村民对宋昌美这位文弱的小女子忍不住刮目相看。

一群女人的奋斗

宋昌美却越来越感到心酸。看着身边那一片片荒山和村里一排排的泥坯屋,村民的贫困生活状态让这位倔强女子陷入了深思。自己富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再这样穷下去吗?“不!我绝不能坐视不管,只顾自己富!”黄杜村素有“八山一田一水”之称,交通相对闭塞,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工业不现实,只有靠山吃山,而种植白茶致富,是一条最好的路子。她想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宋昌美没有想到,动员农户种白茶却遭到了一番冷遇。原来,黄杜村几百年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靠传统农业吃饭的观念根深蒂固。女人们更是保守,满足于养猪、做饭、带孩子的生活方式。就在宋昌美带领丈夫承包荒山种植白茶时,村里的老百姓都对此指指点点:“一个女人家逞什么强,不守本分,瞎折腾!”

首先要扭转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尤其要让妇女姐妹们树立起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勇气,宋昌美暗暗下了决心。她雇人在村里一块空地上搭台安上高音喇叭,别出心裁请来了安吉县委党校的老师,给村民讲课。村里的男女老少没见过这新鲜事,都怀着好奇心前来听讲,宋昌美给每家来听课的发上20~30元不等的误工费。人越来越多。这一招还真灵,党校老师生动的演讲,加上有宋昌美这个致富活典型,姐妹们创业的心弦被拨动了。

女人们的思想松动,迅速带动了一方人的观念。2000年上半年,宋昌美家的门槛几乎要被前来请教种茶的女人们踏平了。她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她毕竟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每个人的要求。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农户们的白茶质量参差不齐,效益因此相差悬殊。很多茶农市场信息不灵,销路受阻,有的种植户一年下来甚至血本无归。还有更多的妇女姐妹心里想着种茶,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依然只能眼巴巴地待在家里。看到这些,宋昌美心里急得像烧着了一团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大化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2001年4月,宋昌美与丈夫商量,牵头注册成立了安吉县首个女子茶叶合作社,在8位种茶大户的带动下,40多户中小茶农联合200多户农村妇女共同创业。合作社成立当天,县、乡领导到场祝贺,社长宋昌美发表“施政演说”:“姐妹们,我们要靠山吃山,种白茶是一条致富路,从今后,我宋昌美与大家风雨同舟,有我赚钱的,也一定有大家的!”宋昌美的一番话令女人们心里吃了定心丸。

解决白茶栽培技术是第一要务,宋昌美自己掏钱请来省农科院的老师,借用村会议室组织妇女办培训班。有的妇女文化水平低,专家的讲课一时难领会,宋昌美就把基础差的妇女集中到自己家,给她们补课,把自己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她们。有时,连续几个晚上熬夜讲课,累得宋昌美双眼通红。

对那些想种茶但没钱投入的人,宋昌美感同身受。她拍着胸脯说:“姐妹们甭担心,凡是想贷款的,一律由我出面担保!”当时宋昌美已经有了名气,银行很信任她。只要有人开口,宋昌美就去当地信用社替人担保,就这样,连续两年,她用自家资产为茶农担保了450多万元贷款。一些家境困难的农妇为这感动得热泪横流。

一位叫张金凤的妇女,家中一贫如洗,两个残疾的孩子需要每天吃药,只能靠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宋昌美鼓励她种白茶。张金凤感激地望了一眼宋昌美,但异常沮丧地说:“昌美,你是个好人,我做梦也想种白茶,但你看看我家哪有钱作本啊?”“金凤姐,你不用发愁,钱,我帮你解决!”宋昌美主动为张金凤提供了10万元的贷款担保。

张金凤承包荒山种白茶后,宋昌美手把手地教她技术。如今,张金凤家的50亩茶园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不仅孩子的药费不用愁了,家里还盖起了3层楼房。张金凤和丈夫逢人便说:“没有昌美,哪有我们的今天啊!”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姐妹们制好了干茶但找不到销路。宋昌美知道后,立即许诺:“大家甭担心,没销路的,我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包销青叶子,已制成干茶的也以市场平均价回收。”姐妹们一听,都喜滋滋地说:“太好了!昌美解了咱种茶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成立后,宋昌美深感要想保证茶农的收益,必须在茶的质量上严守标准,保证种植无害有机茶,否则无异于自断财路。她以8户种植大户为龙头,对所有白茶种植户采取统一供苗、统一购肥、统一配药、统一采摘时间、统一包装等方法,以此保证合作户都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茶。多数妇女不掌握炒茶技术,每次炒茶时,宋昌美都把村里的妇女们叫来,现场指导,手把手教。每年春茶旺季,宋昌美都忙得焦头烂额,自家事根本无暇顾及。但她忙得不亦乐乎。宋昌美说,每当看到茶农们数着卖茶所得的大把钞票时的兴奋与喜悦,她心里也快乐得直想飞。

一方水土的神话

中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高度评价宋昌美她们生产的安吉白茶,称其“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任何绿茶无法与之相比。”在宋昌美的不懈努力下,安吉白茶自2002年至今频获中国及国际茶叶博览会的名茶金奖。白茶每斤平均价格600元左右,早茶可卖到每斤1500~2000元。

合作社成立初期,茶叶虽然种出来了,但卖不上好价钱,关键是炒茶技术不行。宋昌美心急如焚。几经琢磨,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村里的姐妹们是用柴火灶锅炒茶,很难控制温度,茶叶经常被炒焦,茶农们为此懊恼不堪。宋昌美发现有些茶叶产地采用电炒锅炒制茶叶,这样温度控制均衡,炒出的茶既好看又香醇,价格自然可观。她立即组织种茶大户到杭州参加培训,由她负责吃住的费用。然后再由这些大户辅导带动合作社其他茶农改变炒茶方式。接着,她又马不停蹄奔赴上海、山东等地,为制茶的姐妹们引进电炒锅。

引进电炒锅后,茶叶的质量明显提升,很快,整个合作社几百户茶农的炒茶技术都达了标,炒出的白茶品相好、色泽青、香味浓。

2006年10月,众望之下,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宋昌美出任黄杜村党支部书记,这是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位由老百姓联合推举出来的女村官。“乡亲的幸福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2008年下半年,宋昌美个人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一座集白茶加工、研发、销售、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白茶服务中心”,在这座综合大楼内,专门开辟有可容纳100人学习的远程教育播放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姐妹们一有空便在这里学习、娱乐、交流,都开心地说:“这才叫种茶现代化啊!”

如今,提起安吉宋昌美的白茶,全国各地的茶商无不高竖大拇指:安吉白茶不仅包装精美,质量更是过硬。宋昌美的白茶有三个金字招牌――国家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每年春夏销茶旺季,宋昌美的女子茶叶合作社门庭若市,“溪龙仙子”白茶成为茶商们的抢手货。2009年6月,宋昌美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研究生班的学习,她说:“这些年领着姐妹们种白茶,一路摸爬滚打,现在基本步入正轨,自己是及时充充电、多学些知识的时候了。”姐妹们当然是有样学样,也跟着她读起了书。

2010年10月24日,宋昌美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安吉白茶质量追溯暨品牌推荐新闻会。临行前,丈夫担忧地说,这么大的场面,你会不会出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历练,当年的小农妇已经成长成熟起来。在新闻会上,宋昌美侃侃而谈,她那举手投足间流露的自信和对白茶优质特色如数家珍的讲述,令到场的众多茶叶专家和各路媒体为之折服。人们感叹,小小茶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会,这在全国是首创,宋昌美一介农妇有如此表现也让人对当代农民的形象刮目相看!

2012年宋昌美领导下的女子合作社取得了白茶销售收入7800万元的丰硕成果,最好的白茶竟卖出了每斤8000元的天价。从最初的十多亩茶园,到如今的万亩茶园、固定的销售客户和市场、5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宋昌美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财富神话!

在宋昌美带领下,安吉县共有80%的妇女参与了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0.5万亩,产量达1370吨,实现产值15.7亿元。原属贫困县的安吉,靠白茶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小伙不愿外出打工、姑娘争相嫁入的富庶之乡。宋昌美所在的溪龙乡黄杜村,农户仅白茶一项,2012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23116元。如今,行政村撤并后的黄杜村规模达到721户,全村不仅建起了成片的别墅,还拥有1076辆名牌小轿车……时间追溯到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安吉调研时来到宋昌美的茶园,曾称赞道: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2012年7月,宋昌美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代表,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