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亨利

文亨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亨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亨利范文第1篇

>>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 欧?亨利小说艺术浅谈 欧?亨利小说《市政报告》的叙事分析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研究 欧.亨利短篇小说浅析 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主题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以人性为主题的欧・亨利小说研究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探析 简析欧.亨利小说的人性光辉 欧・亨利式小说结尾例谈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欧美文化观 从欧・亨利小说中的习语翻译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的比较分析 浅议欧.亨利短篇小说中艺术性与人性的结合 论欧亨利小说中的故事性与开放性 绝境激发灵感 欧?亨利:曼哈顿的囚徒小说家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对丑恶人性的书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当苏比在走投无路时,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做一个好人,回归神的怀抱,完成自我“救赎”,这是圣经U型叙事结构的翻版。

《双料骗子》一文中的主人公小利亚诺,也曾“堕落”过:赌博,负气杀人,接受他人的提议去冒充富人老夫妻的儿子以期谋利,这些都是罪过。他的“救赎”发生于遇到富人老夫妻之后,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我到上校家的第一晚,他们领我到一间卧室里。不是在地板上铺一张床垫――而是一间真正的卧室,有床有家具。我入睡前,我那位假母亲走了进来,替我掖好被子。……这情形我永远忘不了,撒克先生。那以后一直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说这番话,别以为我为自己的好处打算,你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几乎没有跟女人多说过话,也没有母亲可谈,但是对于这位太太,我们却不得不继续瞒下去。她已经忍受了一次痛苦;第二次她可受不了。”()可见受到上校夫人的感化,小利亚诺已经迷途知返,打算重新做人。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完全符合圣经U型结构的特点。

纵观以上三篇小说,故事内容尤其是主人公的遭遇都有着从堕落到自我救赎的相似历程,体现了圣经文学的U型结构。结构是为内容、主题服务的,欧・亨利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别能体会普通小人物的生活艰辛。法律面前无法做到人人平等,他只得寄希望于宗教。他希望宗教能给世间带来公正、幸福,让人们迷途知返,重归善良的本质。“把自己拔出泥淖;重新做人;征服那已经控制的邪恶,不含糊地努力追求”。他对这些人物饱含深情,愤怒于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唏嘘于生活给他们的磨难,并坚信他们最终都能走回正道。这是他作为基督教徒的博爱和自我救赎精神的体现,也是他朴素的人文关怀情结。

参考文献;

[1]卢玫.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诺思洛普・弗莱著.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提线木偶[M].刘琳娟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文亨利范文第2篇

在球场上,亨利简直太快了,他时刻都在飞奔,当对方后卫还在举手示意他越位的时候,亨利早已带球从他们身边掠过,顷刻间便见皮球滚进了球网,这样的描写我们只在武侠小说里见过,那是用来说明剑客出手之快或者是枪法之精准,但是亨利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中的。

不过,亨利并不仅仅只是有速度,本赛季在同托特纳姆热刺队的比赛中,亨利从自己的半场带球长途奔袭,上演了单骑闯关的精彩好戏,他通过这个进球展示了自己速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在冠军杯同罗马队比赛中,亨利上演了阿森纳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杯赛中的帽子戏法,其中他打进了一个精彩的任意球,而在三天后同阿斯顿维拉队的比赛中,亨利再次完成了任意球绝杀,这两个直接任意球表明亨利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全面,他变得比以前更具杀伤力。但是,面对众多的赞誉,谦虚的亨利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射手,他说进球并不是自己比赛的全部。

亨利也许不承认进球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正是他在门前的这种超人的感觉和强大的威力使得1994年只有17岁的他从摩纳哥青年队被提拔到了一队,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星路历程,那时摩纳哥队的主教练正是温格。尽管第二个赛季温格前去日本执教,但是亨利却在摩纳哥一线队逐渐站稳了脚跟。在摩纳哥队,亨利与同岁的特雷泽盖组成了摩纳哥队的双子星座,两位年轻的射手成为了法甲赛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一对搭档。

1997年对亨利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随摩纳哥队获得了96到97赛季法甲联赛的冠军,在第二个赛季的冠军杯赛中,摩纳哥队还闯进了四强,在欧洲赛场上,亨利的表现同样出色,尤其是在同里斯本竞技队的比赛中,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亨利独中两元使得摩纳哥队3比2实现了大逆转。在亨利脱下球衣和对方球员交换时,我们注意到他的肩膀上文着一个繁体的汉字“龙”,我们无从考证亨利为什么会文上龙字,但是根据中国的属相说,77年出生的亨利应该属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属小龙,对于东方中国的文化,亨利似乎也是充满了好奇。

1997年,亨利还以欧洲青年锦标赛冠军的身份与队友一起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20岁以下世青赛,当时的法国青年队中还包括特雷泽盖、阿内尔卡、西尔维斯特、萨尼奥尔等人,如今他们都已经成长为各自俱乐部队中的主力。不过,在那届世青赛上,法国队在1/4决赛中被乌拉圭队点球淘汰。在那一年,亨利还第一次入选了雅凯的国家队,完成了从青年队到国家队的飞跃,这为他最终能够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世界杯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便是让亨利终生难忘的法兰西之夏,在98年的世界杯上,锋线乏力的法国队被认为“没有牙齿”。但是亨利却让法国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尽管只是作为吉瓦什的替补,但是亨利却成了法国队中进球最多的球员,他在同南非和沙特队的比赛中打进了三个球并由此一举成名。在同巴拉圭队的1/8决赛中,亨利还差点攻破齐拉维特的大门为法国队打进制胜一球,但可惜的是,球被门柱拒之门外。尽管在同意大利队的点球决战中,亨利害怕得不敢直面罚点球的过程,但轮到他自己主罚时,他仍然冷静地一蹴而就,对于21岁的亨利来说,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他受益终身。尽管帮助球队捧起了大力神杯,不过亨利的心中仍有一丝遗憾,那就是在决赛中他没能上场,在品尝到世界冠军滋味的同时,亨利年轻的心中也立下了誓言,那就是有一天他要靠自己的进球帮助法国队再次夺取世界冠军。

像很多法国球员一样,在世界杯后亨利也离开了法国,1999年1月份,他加盟了意大利豪门尤文图斯队。但是在意大利短暂的日子亨利过得并不开心,在参加的17场比赛中只打进了3个球。很多人都说是当时的主教练里皮看走了眼,其实亨利之所以表现平平与场上的位置有关,在尤文图斯队的3-5-2阵型中亨利被安排踢左前卫,而这并不是他所擅长的位置,使得进攻的特长受限,所以大多数时间亨利都显得无所适从,在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亨利说自己很多时候都感觉像是个边后卫。

亨利最终选择了放弃,1999年夏天,他接受恩师温格的召唤来到了英格兰加入了的行列,1000万英镑的转会费打破了阿森纳俱乐部的转会纪录。但是,初到英格兰的日子亨利同样并不十分适应,阿森纳的球迷原本希望他能够代替转投皇家马德里的阿内尔卡的位置,但是,亨利最初的表现让人失望,球迷们开始怀疑温格任人唯亲,亨利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维埃拉等同在阿森纳的同胞给了他很大的鼓励。终于在联赛第8轮同南安普顿队的比赛中,亨利打进了他在英超的第一个进球。不过,对亨利来说,他英超足球生涯的真正转折点是同德比郡队那场比赛,在阿森纳队落后的情况下,亨利的两个进球帮助阿森纳队反败为胜,狂奔的亨利尽情宣泄着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接受海布里球迷的欢呼,他终于走出了阿内尔卡的阴影,亨利形容自己那一天的感觉就像是重新回到了快乐的学生时代。从此,亨利便一发不可收,在英超的第一个赛季,他总共打进了18个球。

2000年夏天对亨利来说又是一个收获的日子,在欧锦赛中,亨利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他惊人的速度和出众的技术,他同特雷泽盖组成的锋线再次横扫欧陆。他的表现令丹麦门神舒梅切尔也感到无可奈何,只能慨叹岁月的无情。在这届比赛中亨利总共打进了3个球,并且入选了最佳阵容,帮助法国队成为第一支在获得世界杯后接着赢得欧洲杯的球队。不过,对待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冠军奖杯,亨利似乎并不太珍惜,他顽皮的天性再次显现无疑。

随着对英超的逐渐适应,亨利已经越来越喜欢上了英格兰足球的风格,他甚至表示自己喜欢英格兰球员粗野的球风,因为这种脏球让他的球技大长,而一旦融入了英国足球,亨利的进球数也就与日俱增。不过,在英超的前两个赛季,亨利却始终与任何奖杯无缘,在联赛中阿森纳受到曼联的压制,在冠军杯中连续两个赛季小组赛没能出线,在99到2000赛季的联盟杯决赛中,阿森纳队点球输给了加拉塔萨雷队。最可惜的是在2000到2001赛季同利物浦队的足总杯决赛中,亨利没能住住两个绝佳的进球机会,阿森纳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但是,在02/03个赛季,亨利和阿森纳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赛季,阿森纳队终于在联赛中压倒老冤家曼联队夺得了联赛的冠军,亨利还以24个进球成为了英超的射手王。在足总杯的决赛中,阿森纳队也击败了切尔西队夺得了冠军,亨利获得了加盟英超后的第一个双冠王。对于亨利本人和阿森纳队来说,2001到2002赛季都是一个硕果累累的赛季。

然而,当踌躇满志的亨利出现在2002年世界杯赛场上的时候,没想到却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拥有英超最佳射手亨利和意甲最佳射手特雷泽盖的法国队竟然一球未进,命运之神也不再眷顾法国队,许多必进之球都鬼使神差般地打在了门柱上。在第二场同丹麦队的比赛中,亨利还领到了一张红牌,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韩日世界杯之旅。亨利的这张红牌创造了世界杯的一个纪录,它恰好是世界杯决赛阶段的第100张红牌,不过,对亨利来说,这样的纪录他还是希望由别人来书写。

难能可贵的是,世界杯失利的阴影并没有被亨利带到英超的赛场上。02/03赛季,24岁的亨利刚好以24个进球获得了最佳射手,本赛季,他再次帮助阿森纳队夺得联赛冠军,自己也当选为职业球员协会评选出的最佳球员。

文亨利范文第3篇

在其早期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由“激情澎湃”到“疯癫”,再到“麻木、机械”的人物亨利。亨利,一个被统治者灌输着“爱国主义”最高理想的人,一个自愿参加到意大利对抗奥地利的战争中的人,他带着理想和浪漫主义参加到了战争中去,他希望在战争中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然而当他面对战争时,却发现战争和他想象的并不一样……作者试图通过表现战争的罪恶来实现其对“和平”的呼吁,下面笔者将从《永别了,武器》中所表现的战争的罪恶入手,来探究作品中的“和平”。

一、战争摧残着人们的意志、精神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写战争,作者通过描写战争的黑暗和荒谬来表现战争对人类意志和精神的摧残,进而直接表达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一部分中,主人公亨利主要在意大利的军队医护站工作,由于远离战场,他还未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整日无所事事,他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会询问对方去了哪里,都干了什么,甚至还会在很不认真的情况下和很多女孩约会。“你去了哪儿?都干什么了?”“我什么地方都去了……”“有什么美丽的邂逅吗?在哪儿?”“ 弭蓝、罗马、那伯丽……”这听起来一点都不像战争,他们在所谓的战争中无聊得要死,在无聊中浪费着青春,逐渐消磨着意志。从这些描写我们会发现,这次战争是混乱的,但有战争就会有死伤,很多人来到战场上并不明白战争为了什么,他们只是怀着一腔热血,盲目从战,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那一时期战争的荒谬,作者通过对荒谬的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其对战争的否定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呼吁。

在第一部分,作者还着重表现了战争中军官和士兵的矛盾冲突。在混乱、无聊和无休止的战争面前,士兵们逐渐变得机械,变得麻木,他们认为意大利对德国的战争毫无意义,即使让德国侵占自己的国土也不愿意上战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官还是会强迫士兵上战场,如果士兵选择逃亡,被发现就会被枪毙。为了活下去,有的士兵甚至枪杀军官;为了逃避战争,也有的士兵会“有意地扔掉那条该死的肠疝带,因为生病恶化的人就不必上前方了”。甚至连一些军官也会说:“我对这场无聊而荒谬的战争厌烦极了,如果有一天我能离开这里的话,我一定不会再想着回来。”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还写到主人公亨利在行路中遇到七千因患霍乱而死的士兵时表现出一种无视,表明亨利对死亡已经趋于麻木,而且他的立场和军官们达成了一致,他在宣布霍乱的结果时对那七千名死者只用了个“只有”,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亨利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爱国和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亨利,而这一切都源于其对战争的无知,作者在这里对战争的无知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战争使人失去理性,在随时都有可能死亡的情况下,只有致对方于死地才能生存,战争将隐藏在人类心中的邪恶和野蛮都激发了出来,在小说的整个第一部分都充斥着人们对战争的反感和反抗,也表现着作者对战争的否定和讽刺。在战争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保家卫国的激情,而是为了躲避战争的自相残杀,为了战争而出现的同胞间的互相残杀展现给读者的是血腥、无情和麻木,作者在这里较为直露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战心理以及对“和平”的呼吁。

二、战争剥夺人们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权利

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一个是战争,另一个则是亨利和巴克利的爱情。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写战争对人意志和精神的摧残,在第一部分之后,小说转向对亨利和巴克利的爱情的描写,从而表现出作者的反战心理,即战争不仅摧毁了人的意志和精神,也剥夺了人们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权利,继而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亨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美丽的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亨利被敌人的迫击炮击中受伤住进了医院,听到这个消息的巴克利只身来到医院照顾亨利,并和其产生了美丽而真挚的爱情。然而,战争总是带给亨利和巴克利的爱情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在亨利伤口痊愈后重返战场的路上,由于车子陷入泥潭之中无法前行,亨利只能选择带着巴克利步行前进,后遇到意大利军队,原本应是好事,然而他们却被误认为是逃兵,险些被枪毙。巴克利是温柔、细心和无私的,而且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她总能给亨利带来家的感觉,她对亨利的爱是全心全意、没有一丝杂质的,她让原来只把感情当游戏的亨利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并改变了亨利原有的爱情观,然而就是如此完美的巴克利在战争中也难免一死。就在亨利对战争绝望而带着巴克利去瑞典寻找美好生活时,就在他们对完美的爱情和幸福生活进行美好憧憬时,巴克利却因条件的恶劣难产而死。在战争的背景下,唯一可以给亨利带来幸福和美好的人也离他而去,他失去的不仅是心爱的情人,更是活着的希望和勇气。在文章最后,主人公亨利要求看妻子的遗容最后一眼,亨利的动作是机械且几近麻木的,充分地体现出此时他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如果没有战争,巴克利和亨利就不会来到战场上,巴克利也不会因为环境太恶劣难产而死,他们也许会过上平凡但美好的生活;然而,世界上不存在如果,战争使他们经历生离死别,经历死里逃生,战争甚至无情地摧残了他们的爱情和家庭,即使在最后亨利夫妇选择逃离战争去瑞典,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人们连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权利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三、战争扭曲人格

随着作品的展开,海明威对战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深深地认识到,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方的战争,最终牺牲的都是人格和人性。海明威在整部小说中都贯彻着这样的思想: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只要恋上战争就会失去理性。小说通过描写战争对亨利、巴克利等人物的人格的扭曲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战争的否定,从而也表现作者对“和平”急切的渴望和呼吁。

战争使人格、人性发生扭曲,他们在冰冷残忍的战争背景压迫下,心理和人性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亨利从开始参加战争时的激情澎湃到无聊时的寻欢作乐,再到对死亡变得麻木,面对成千上万的死去的同胞,他也可以随意地说出“只有”,到最后在巴克利离去后亨利变成行尸走肉,在整个历程中,亨利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战争的压迫下呈现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表明,战争可以摧毁人的底线,扭曲人格。

在战争的背景下,亨利和巴克利的爱情观也是扭曲的。首先是亨利,在开始时,亨利对巴克利是尊重的,对巴克利也没有“爱”的兴趣,但在无趣的生活的消磨下,亨利却发现和巴克利“厮混”总比每天晚上出去逛窑子好。然而在亨利头部受伤痊愈后其心理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疯狂地爱上了巴克利,甚至达到了没有她不行的地步,巴克利已经成了亨利的全部。而这天翻地覆的毫无理由的变化便是战争的杰作,然而战争在最后还是夺取了亨利深深的爱,由原来的“全部”到“失去”,他无力,但更绝望,在最后亨利虽没有死去,但他却已形同躯壳。然后是巴克利。巴克利从保守到极度开放的巨大转变便是人格扭曲后的表现,巴克利的“疯疯癫癫”就是战争的结果。巴克利的未婚夫在战争中死去,从此巴克利便开始变得疯癫,在爱上亨利后,巴克利给予亨利完全无私的爱,她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亨利,这样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前未婚夫的遗憾,这样的爱虽然伟大和无私,但亨利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巴克利伤口的贴药,他们的爱在战争这一不正常的背景下变得如此疯癫,在人格变形下巴克利的爱是畸形的、扭曲的。

不仅是亨利和巴克利,作品中的另一个角色雷纳地也是战争的牺牲品。雷纳地在表面上整日寻欢作乐,但其内心却经受着战争的折磨,在战争一开始的极度无聊下,雷纳地也只能通过肉体上的刺激来释放残忍的战争映射在心里的冰冷。

战争对人格的扭曲是可怕的,作者通过对这三个典型的人格扭曲的人物的描写来表现战争的罪恶,从而表现作者对“和平”声嘶力竭的呐喊。

作为主人公的亨利,从视爱情为游戏到享受和珍惜爱情,再到爱人死后失去生活的勇气的绝望,由盲目参战到心灵麻木,再到逃离战场,亨利整个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似乎都和战争紧紧地联系着,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摧毁人格,更剥夺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这就更加对比出了战争的虚伪和荒谬。

从对《永别了,武器》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在作品中虽然没有一处提到“和平”二字,但我们却处处都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平”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题。海明威穷其一生都在和战争做着斗争,无处不在地呼吁着“和平”,但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他始终无法走出战争的阴影,最终在抑郁中选择了自杀。他的死更是对战争最大的控诉。

[参考文献]

[1] 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J].现代企业教育,2007(08).

[2] 张桂芝.海明威的战争观分析——以《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3] 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4] 吴少明.从海明威的性格看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J].龙岩师专学报,2003(05).

[5] 李茜.论海明威无法超越的情感体验[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桂扬清.简评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

文亨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隐喻;时间;人生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87-03

一、引言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美国女作家奥德丽・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1963~)的著名科幻爱情小说,著名作家毕飞宇称赞其是“不可思议的爱情,不可思议的小说”,同时综合杂志《纽约客》对小说本身和作者都给予了至高的赞誉:“一个充满灵性的故事……尼芬格(Niffenegger)在她的时空镜厅里玩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部以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尼芬格以独特的叙述方法通过对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时间与爱情的关系做了及其深刻的探索,创造性的向世人展示了与时间相比,爱情才是人生的终极真谛。

人类对隐喻的运用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手段。正如Lakoff, G & Johnson, M提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metaphor)过程。Lakoff又进一步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已知、具体范畴的概念投射映现(projecting or mapping)到抽象范畴的概念,从而形成隐喻性表征。时间、爱情和人生都是抽象的概念,运用概念隐喻的认识方式就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三者,在科幻爱情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时间的“角色”无所不在,时间的概念及物理特性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对时间的隐喻丰富多样,如亨利在回答克莱尔为什么等的人总是她的时候说道:“因为你有完美的DNA,你不会像一只烫手山芋被时间仍来扔去……”。

隐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一个隐喻的产生不是凭空的,是经过对比或探索后对本体和喻体间切合点的运用。如把时间、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做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就是本体隐喻。在本体上,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通过事物和运动来理解的。如小说的题目“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将人生隐喻为一场关于时间的旅行。作者在小说中对隐喻的运用可以说是精妙绝伦,贯穿全文,作者结合认知隐喻的理论,对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的时间与人生隐喻进行考察,发现小说通过时间概念的不同特质,把时间刻画成点、线、面和一股巨大的能量。通过这些隐喻方式,以亨利和克莱尔不同角度的视野和叙述,尼芬格描绘了一段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Chrono-Displacement Disorder)的迷人男主人公亨利,和深爱着他的女人之间的神奇爱情故事。在本文中,隐喻不单单只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隐喻的认知模式,而从时间与人生的认识隐喻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将会是一个新颖有效的切入点。

二、人生与时空:时间是一个静止的点或面

“时间是一个静止的点或面”隐喻是一个“自我在动(Moving Ego)”Grady认知模型,自我犹如时间大地上的运动之物,所处的任何时间的都被视为“现在”。当作者将时间隐喻为一个静止的点或面时,表征了时间具有测量性,但此时人生与时间不一定对应,人物的命运停留在不同的时空中。

小说中几乎每一个章节的叙述都是针对一个时间点或面,每一个章节开始的部分都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的注明,是全片小说的一个独有的叙述方式。这些时间点有的只属于克莱尔,有的是针对亨利,也有些时间点是记录两位主人公共同的时光(初次约会(下):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亨利三十六岁,克莱尔六岁)。作者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在小说中每个确切时间点里,都是亨利和克莱尔不同角度的视野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交织贯穿于全书。作者传神地表达出女主人公克莱尔作为“丢下”和“等待”的一方,面对亨利的“离去”,也“总无法相随”,有的只是独自经历与自己心爱的人处于不同时空时的“经年累月般”漫长的“等待”、“担忧”和“思念”;而对不知不觉游走在时间之间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身在何时何地的男主人公亨利,作者更是给予了更多的手笔,写出了亨利天生具有预知事情的发展的能力,无法做出任何改变和挽回的痛苦和矛盾的心理。叙述了亨利有的只是“东躲”的恐惧与离奇的人生经历,明明拥有来之不易的美好爱情,确常常在“没有她(克莱尔)的时空里”徘徊。

克莱尔的“等待”与亨利的“离去”正是小说中主人公人生的错位,让世人明白了,人物的命运停留在不同的时空中,人生与时间不一定对应。整篇小说描述了相隔八岁的亨利与克莱尔各自都拥有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静止的,每一个时刻在当时都是“现在”。当人们都各自都处于自己的静止时间点时,人们的命运停留在各自的时空中,也正是这些无数的静止的点和面组成了人的一生。而当小说中把时间隐喻为一个静止的点或面时,人生与时间不一定对应,因此当亨利三十六岁的时候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坚守在时间的不可控与信念的可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将自己挪移到过去某个时间点,遇见六岁的克莱尔(事实上亨利比克莱尔大六岁),也可以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九七三年的一个晴朗的六月天,我和九岁的自己结伴,站在芝加哥美术馆马路对面。他是从下星期三时间旅行到现在,而我则是从一九九年来……”。甚至可以在三十八岁的时候穿梭到未来,出现在自己已经去世的时空中,出现在已满十岁女儿的面前(现实生活中还没出生),并提前知道女儿的名字。这些事件都出现在一个静止的点或面,这时候的人生与时间却不再是对应的,人物的命运停留在不同的时空中。

三、时间与人生经历:时间是一条直线运动的线

线性认知模型是时间概念的认知模型的其中之一,在线性模型中,时间是一维的,是具有方向性的,是从过去运动到现在至未来,或者从将来运动到现在至过去。小说中,不管是拥有正常时间运行体制的克莱尔,还是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亨利,他们都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时间长轴上行走。虽然,亨利可以在未来和过去循环往复,但时间也总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在整篇小说中,“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只是一个客观的物理现象,更是全篇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每一个时间的出现都是一个事件时间。全书中很多的小结,作者都是以一个事件时间或是确切的时间命名,全书一共分为三章,开篇第一章便是以“脱离时间的男人”为名,并以“初次约会”为第一小节开篇,之后有“圣诞夜”、“生日”、“新年之夜”等与时间密切相关话题作为小结题目的,全书最后,以“总会有再一次”为故事的结尾小结。但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组成的一条时间的直线上的某个时间里。因此,当现实生活中亨利和克莱尔见面时是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亨利二十八岁,克莱尔二十岁),在时间错位的时空里,两人初次见面(真正的第一次见面)是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亨利三十六岁,克莱尔六岁),虽然真正的初次见面时(亨利三十六岁)在前,现实生活中的初次见面(亨利二十八岁)在后,不符合物理时间前后顺序的特性,但却也是发生在亨利人生的线性时间里,是一前一后的线性关系。

线性的时间里,亨利不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时间轴以外的点出现;克莱尔的人生也是顺着时间的方向前进运转:“所有发生的事,我小时候的事,我是说,到目前为止,那些事情只发生了一半,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它们只有在你身上真实地发生后,才会变的真实。”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告诉了读者:克莱尔六岁时邂逅了正在时间旅行的三十六岁的亨利,二十岁时遇见了现实生活中二十八岁的亨利,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爱情长跑之路,二十二岁时在结婚的当天前后与真实生活中三十岁的亨利和时间旅行中三十八岁的亨利完成了他们的结婚仪式,八十二岁时与时间旅行中四十三岁的亨利(现实生活中亨利已经去世)进行了人生中最后的相遇。在小说中,当时间被隐喻为一条线时,亨利与克莱尔两人的人生轨迹中既有同步又有错位,有前进也有倒回,但却总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时间线行走,就如各自坐在一架秋千上“我们相对着,越荡越高,彼此擦身而过,又是保持同步,又是相互急冲而来就要撞上似得……”

四、时间与存在:时间的能量主宰人生

“时间是一股移动的巨大能量”,Smart运用隐喻的认知模式,探索时间的可移动性,并提出了时间流逝(the flow of time)的隐喻思想。随后,Lakoff & Johnson及 Evans又将其概念化为移动的时间隐喻(the Moving Time metaphor),把时间喻为一个存在于将来且持续流动着的移动性液态物质,不间断的从将来向“现在”移动,并流向“过去”。正如作为作者笔下时间实体的承载者亨利,总能无意识地或者是凭借自己的意志、信念让自己的人生穿越时空,或回到过去,或在现实中停留,或游走在未来。

小说中,时间被隐喻为一个具有能量的实体时,人生随时间一同穿越时空,或回到过去,或在现实中停留,或游走在未来。这个时间隐喻造就了整部小说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给整个故事情节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因为慢性时间错位症(Chrono-Displacement Disorder),作者塑造的男主人公亨利,这个“脱离时间的男人”总能掌控自己对时空的挪移,实现对时间的逆行,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过去,经历过去,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亨利会突然出现在某个地方“只能着身子”,而“窃店、打架撬锁、驾驶、入室盗窃、垃圾箱藏身术,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古怪的东西做防身武器……”也成了亨利人生的必修课程,成为了“生存技能”,因为可以游走在未来,亨利让家里“就一下子赢了八百万美金(彩票)”。除之外,当时间被隐喻为一个实体时,作者通过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叙述对人物刻画也是极其细致。一方面亨利对自己“时间旅行”超能力很无奈也很迷茫:“……如果预知了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感到……一种被困住的感觉。如果你在正常的时空里,什么都不知道的话……你才是自由的。”。可同时,亨利能在时间的不可控与信念的可控之间能在找到一个契合点,使自己与克莱尔有幻境中错位的同步,可以随心所欲的“花很多时间去看”过去的或是将来的克莱尔,可以提前或是“重新经历”那些“有趣或重要的事件”,亦可以“踉踉跄跄”地跌进克莱尔的“每一段记忆”,享受与克莱尔美好的生活。克莱尔对亨利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却也会因为亨利的“突然离开”伤心失望,忍受正常恋人痛苦。会对已知的结果而默默伤心:“随着日期上的日子越来越少,我们不久就要进入那两年不见的时间了。”会因为亨利不在身边而思念加剧,有的只是“每天,每分每秒”的思念。

时间被隐喻为一个实体也促成了小说感人至深的爱情,正如文章的最后一章以“思念的协议”为题,章内亨利在临终前给克莱尔的一封信中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升华了亨利与克莱尔之间伟大的爱情,信中写到:

等我死后再打开这封信

最挚爱的克莱尔:

……这是无数个冬季夜晚中的一个,每一件事物上的严寒,仿佛领时间减缓的速度,仿佛让它们从沙漏狭小的中央穿越,不过,那么缓慢,缓慢……

克莱尔,我想再次告诉你,我爱你。

我最恨去想你的等待。我知道,你的一生都在等我。每一次都不知道要多久,十分钟,十天,还是一个月……

……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什么了不起。

以亨利与克莱“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八十二岁,他四十三岁”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真实的同步,为整个故事的结尾,让读者明白当时间被隐喻为一个具有能量的实体时,两个人共同对爱情的坚守却能在游走的时间中同步。

五、结语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时间的隐喻,它既是小说,文本本身亦饱含了人生的信念与时空的哲理。小说把抽象的时间隐喻为具体的不同状态,把人的因素纳入错位的时空中。克莱尔就是时间特性的体现者,而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亨利是时间隐喻的产生者。此时,游走在这时空中的不仅仅是“人”这一有限的“物体”,还有主人公之间无止尽的爱情。同时,患有与亨利同种病症的爱尔芭是克莱尔与亨利爱的延续,亦是时间隐喻的一个持续。“这种延续性是我们生活中普遍的经历。”本文单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小说时间的隐喻作了初步的探讨,与之关系密切时间的转喻实现方式以及空间的识解等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Evans, V. 2007. How We Conceptualize Time: Language 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 [A]. In V. Evans et al (ed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ader[C]. London: Equinox Publishing Ltd. 733-765.

〔2〕Grady, J. E. 2007. Metaphor[A]. In D.Geeraerts & H. Cuycken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8-213.

〔3〕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4〕Lakoff,G.1987.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5〕Smart,J.J.C. 1949. The River of Time [J]. Mind,58, 483-494.

〔6〕Srinivasan, M. & S. Carey. 2010.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 On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functional overlap between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and time [J].Cognition, 116, 217-241.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文亨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失败者;英雄模式;诱惑者;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5-01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的第一本小说,发表于1891年。“对一部艺术作品意见的分歧说明这部作品有新意,有复杂性和生命力。”王尔德如是说。正如他本人所期望的那样,这篇充斥着华丽警句的小说称得上是一处丰富的矿藏,大量的悖论式美学观点与奇异的象征意象,诱使读者们做出多层面的解读。

小说的情节主线是美少年道连・格雷的经历,或云道连・格雷的堕落史:在享乐主义与道德败坏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的过程――一个并不鲜见的失败者的故事。正如文学创作中常出现的英雄形象一样,失败者的形象与道路也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最早也最著名的出场是在圣经的《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被蛇引诱偷吃禁果,以致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失败者是英雄的反面,他们由于自身意志的软弱或性格的缺陷而未能通过考验,其经历多被用来警示世人。

坎贝尔认为,世界上各民族的英雄神话都是遵循着共同的模式:“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归结起来,坎贝尔的英雄冒险神话有几个关键要素:响唤并在冒险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主角(英雄),必须完成的任务(即充满考验的冒险经历),英雄所得到的帮助,以及最后的胜利。反之亦然,失败者的故事同样有着类似的若干要素:

(1)软弱的主角:他拥有先天的优势和与之不相称的性格上的弱点。首先,不同于勇于响唤、承担责任的英雄,失败者故事的主角在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往往因其意志的软弱或错误的价值观而错过向有益方向发展的机会;其次,他总在遭遇失败之时归咎于人。在这篇小说中,主角道连是一个“仿佛是象牙和玫瑰叶子做的”美少年,他的魅力影响了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使他能“用以前难以觉察的方式来重塑生活”。刚出场的道连是个单纯认真、秉性良好的年轻人,从表面上看,他后来的堕落似乎都是因为听从了亨利・沃登勋爵有关享乐主义的主张和青春短暂的骇人警告,其实导致日后悲剧的是其本身的性格弱点:自私。早在他正式出场之前,巴兹尔・霍尔华德就提到“有时,他(道连)却很自私,以使我痛苦为乐”正因为他天性中隐藏着的自私,他才会和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向诱惑投降的亨利勋爵一拍即合;当得知西比尔・文由于他冷酷的斥责和无情的抛弃而自杀时,他一方面受到良心的谴责,一方面又荒谬地归咎于死者:“西比尔本该可以帮我。她无权自杀,她很自私”,他的愧疚也很快在亨利勋爵的劝解下消失:“这个可怕的悲剧使我无法做我该做的事情,那可不是我的过错”。

(2)诱惑者:这是一个推动主人公做出错误决定的人物,他以逻辑严密且有说服力的谬论诱惑人,从而产生道德上的堕落。在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中,充当这一角色的是蛇;在《浮士德》中,是引诱浮士德出卖灵魂的靡菲斯特;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把所有的朋友都影响坏了”的亨利・沃登勋爵(Lord Henry Wottom)。他赞美青春的奇谈和对享乐主义的宣扬引起道连恐惧青春逝去的哀叹,促使他许下用灵魂交换永恒的青春与美的愿望;他把西比尔・文的死讯带给道连并劝他不要卷入这件事,竭力降低道连应有的负罪感,使他维持一种冷酷至极的旁观态度:“这件已经发生的事并没有对我产生应有的影响。对我来说,它就像一场绝妙的戏的绝妙的结局。它具有希腊悲剧动人的美,我参与了这场悲剧,但并没有受到伤害”;他送给道连的 “黄纸装帧的书”更是一个明显的象征,那是“一本有毒的书”,书中所刻画的那个“想在十九世纪实现属于每个世纪而不属于他自己时代的一切欲望和思想”的巴黎青年是道连的投影,道连正是依照这本书里“在他身临其境之前就写成”的故事,实践着诸多崇尚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把罪恶当作实现他审美观的一种方式”。

(3)被拒绝的引导者:英雄模式里总有帮助者,失败者的故事中也并非没有试图既挽狂澜的人,他希望把主角引回正道上,但其努力是徒劳的。主角不仅拒绝他,甚至还把受诱惑的责任归结于他,正如亚当在吃了禁果后对上帝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Basil Hallward)是道连的引导者,由始至终地保持着对道连的喜爱和关心,然而他的友谊并未得到对等的回报:“……我觉得自己已经把整个灵魂给了别人,而人家却把它当作一朵花似的插在纽扣上,一种为虚荣增加魅力的装饰品,夏天的一种虚饰。”如果说亨利勋爵“代表着你(道连)没有胆量涉足的罪孽”,霍尔华德则是与之抗衡的良知的化身,能够帮助道连“抵御亨利勋爵的影响,以及来自他自身个性的更严重的毒害”。他创作的画像反映出道连灵魂的面貌,“霍尔华德为他(道连)所作的画像会成为他生活的向导,会向圣灵对于一些人,良心对于另一些人,惧怕上帝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那样对他起作用”。从一开始霍尔华德就希望隔绝亨利勋爵带来的不良影响,却一次又一次失败了。道连与亨利勋爵越接近,就越远离霍尔华德,受到冷遇的霍尔华德依然苦口婆心的劝说道连洁身自好。即使目睹了因为罪孽而变得丑恶不堪的画像时,霍尔华德仍未放弃,力劝道连进行悔过自新的祈祷。

(4)主角的堕落过程:由一个接一个的错误组成。从轻微的过犯到严重的错误,主角的性格不仅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成长和完善,反而逐渐丧失天性中美好的成分,最终泥足深陷无法自拔。小说中对于道连堕落经历的直接表现相当有限,王尔德热衷于使用他所擅长的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表现道连对于感官享乐的追求,与其华美精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像每况愈下的变化:从嘴角露出的一丝凶相,到爬上额头、嘴巴的讨厌的线条和越来越稀少的头发,再到手上出现并扩大的象征鲜血的猩红色露水和虚伪狡诈的神态――“蛆之于尸体就是罪孽之于画布上的形象”,当道连或兴致勃勃或惶恐不安地打量画像时,观者得以通过他的眼睛一窥其堕落的生活。

《道连・格雷的画像》不能被单纯地视为一个由于爱慕虚荣导致道德沦丧的老套故事,因为王尔德的目的不在于劝诫世人勿要重蹈覆辙,而是为了在一个传统的模式中填充他本人的美学观念。“艺术家创作的所有人物都是在解释他自己的思想和意象”,王尔德甚至将自己的形象投射于其中,在给他的崇拜者的信中提到:“巴兹尔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道连?格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这使得他讲述的失败者故事与一般模式中的有所区别。例如格外强大的诱惑者亨利勋爵,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具有洗脑作用,他的口才能够让谬论散发出真理一般的光彩。出人意料的是王尔德并不描写他自身的堕落行为,似乎他唯一的罪恶就是教唆和影响他人,并借巴兹尔的口评论他:“……从来不言道德,却也从来不做错事。你的玩世不恭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作者以暧昧的态度悄然肯定了亨利勋爵刻薄的俏皮话以及种种偏激而有一定道理的艺术理论。亨利勋爵对青春的崇尚深刻影响了道连,他为自己可以享受“常驻的青春、巨大的热情、微妙而神秘的享受、狂热的快乐以及更狂热的堕落”而自得,却没有意识到拒绝成长的含义――在英雄的故事中,成长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拒绝成长的人就如同不愿啄破蛋壳的雏鸟,其后果可想而知。当道连意识到青春“是一段幼稚不成熟的时期,一段情绪浅薄、思想病态的时期。为什么他老穿着青春的号衣呢?青春已经损害了他”的时候,他已然错过了回头的机会,只能走向失败者败亡的结局。

参考文献:

文亨利范文第6篇

助攻这一名词在团体球类项目中都会出现,比如许多人都非常喜欢的NBA,纳什、保罗、基德等助攻高手就颇受欢迎,NBA对于助攻的规定较为严格,那就是在接到本方球员传球后,在不运球直接投篮得分或是只拍球一次然后投篮得分的前提下,最后一名传球者便算作一次成功的助攻。而在足球场上,助攻的定义则宽泛了许多,“最后一传”是万年不变的助攻铁律,而另一方面,对这最后一传的距离和时间则要求不严,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在一代球王马拉多纳那次震惊全世界的“连过五人”之前,正是他的队友赫克托・恩里克断球后将球传给老马,而恩里克的这一传也可以算作一次助攻,在去年的南非世界杯上,马拉多纳便力邀恩里克进入教练组,也算是对“黑人”的一种信任和感激。

足球场上的助攻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形式,如一名球员制造了点球,而由另一名球员将点球打进,则制造点球者可以算作一次助攻,在本赛季德甲第4轮中,拜仁慕尼黑对垒凯泽斯劳滕,比赛进行到第54分钟的时候,凯泽后卫罗德耐在内放倒了托马斯・米勒被判点球,戈麦斯操刀命中。在这一球中,“造点”的米勒便完成了一次助攻,而如果此球由米勒本人罚中的话,则只会给他记上一粒进球,助攻者则空缺,毕竟没有自己助攻自己得分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点球者算助攻一次,而制造直接任意球得分的球员就没有这种特殊待遇了。恩里克“助攻”马拉多纳完成连过五人伟业颇具戏剧性,这得益于足球规则中对于球员破门之前的带球的距离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换到了NBA赛场,这肯定不能算是一次助攻,只是记在得分球员名下的“一条龙”表演。同样是在新赛季德甲联赛中,第3轮拜仁在主场五球大胜汉堡,其中第三球是罗本在右路连续晃过汉堡队三名球员后小角度打入的,而在中场将球传给“小飞侠”的范比滕,则收获了一次意外的助攻。

以上的这些例子,无非是为了说明足球场上的助攻形式,由于足球规则中并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何为有效助攻,所以在不同的联赛和杯赛中,对助攻的定义和统计方法也有所区别,比如制造点球的球员以及补射得分之前造成门将脱手的球员是可以算作助攻这是足坛的普遍共识(打中门柱和击中对方防守球员后的补射不算助攻),而在国际足坛顶级盛宴世界杯上,这样的表现却不能算作助攻,只有传球才可以算数,这体现出了大赛的正规性。

助攻数据刷

NBA赛场上,“两双”意味着一名球员的全面性,既能助攻又能得分,一个人拿下两双,说明他至少为球队获得了30分。而随着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整个赛季将近40场比赛中,能够拿下两双的壮举,也只有世界顶级球员方能做到,比如在刚刚过去的2010-2011赛季,梅西在西甲联赛中就交出了31个进球、21次助攻的成绩单,C罗也不甘示弱,他在打入40球的同时也送出了13次助攻,两大巨星交相辉映,好不热闹。在英超赛场上,范佩西和贝拉米也曾完成过单赛季“两双”,前者的成绩要得益于阿森纳主打地面配合的战术思想,而后者则完全依靠出众的速度单打独斗。

足球场上“刷助攻”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一种方式却是成功率颇高的“秘籍”,那便是定位球的配合。在本赛季英超第3轮曼联对阿森纳的比赛中,鲁尼和阿什利・扬在任意球上一拨一踩一射,最后由“小胖”将球打进,而执行踩球的阿什利・扬因为鲁尼是役任意球梅开二度,也依此赚得了两次助攻,实在是省事至极。

任意球配合多少还要考量射门球员的脚法,而点球也可以做出助攻配合,就显得有些夸张了,当然这并不是指“制造点球”。最经典的一例属于克鲁伊夫,在1982年12月5日的一场荷兰足球联赛中,阿贾克斯对阵海尔蒙德,克鲁伊夫主罚点球时将球拨给队友奥尔森,后者得球后不射,回敲给克鲁伊夫,由克鲁伊夫得分。这样一来,克鲁伊夫收获了一个进球,奥尔森则多了一次助攻。虽然“克鲁伊夫式点球”有蔑视对手之嫌,却并不能阻挡后来者的模仿。在2005-2006赛季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对曼城的比赛进行到第72分钟时,博格坎普为“”赢得了一个点球,主罚点球的皮雷助跑到球前虚晃一枪,似乎要将球传给冲入的亨利,但就在球开始原地滚动,其他队员还在发愣时,曼城队长迪斯汀抢先把球断下带出,阿森纳队员认为本队应该重罚点球,主裁判却判给了曼城任意球。仔细观察这个点球的前前后后,我们不难发现皮雷之前与亨利的窃窃私语肯定是在讨论这个“坏主意”,而这一战术的失败之处则在于传跑的不契合,足球规则中,主罚点球的时候,除了防守方门将和进攻方罚球者可以进入,其他球员一律都要站在外,“克鲁伊夫式”点球的最大窍门就在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成,在所有人(除了配合者)都以为罚球者将会直接射门时,突然将球传出去,趁着防守球员对这一突况难以及时应变的空隙,由接球者再度将球传与罚球者破门成功,可是皮雷在照猫画虎时将球拨出的距离不够,轻轻一蹭,虽然足够隐蔽,却没有给亨利足够的射门和盘带空间,而且皮球几乎是在原地打转,并没有发生位移,这也是主裁判不让阿森纳重新发球,反倒判给曼城队任意球的理由。

关于助攻的趣事

足球场上,攻城拔寨肯定是不少人的最高追求,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后卫薪水远低于进攻球员薪水的现实情况了,进球的吸引力实在难以言表。助攻作为进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受重视,这也便是哈维、皮尔洛等组织型球员备受青睐的原因。相比较而言,梅西的助攻更具观赏性,与恩里克和范比滕“投机取巧”不同的是,梅西往往是在自己连过数人之后,将球传出,由队友轻松得分,虽然同样都记为一次助攻,可含金量却更足。2005-2006赛季西甲联赛第12轮的西班牙国家德比,梅西从中场开始衔枚疾进,一下子打乱了皇马的防守,当“小跳蚤”带球突破至前沿之时,埃托奥突然从身后闪出,后者接过皮球,转身射门得分,虽然这看起来有“抢功”之嫌,却也是助攻的经典配合了。

文亨利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98-02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领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缺少历史和文化底蕴俨然成为其弊病。因此,如何在欧洲文化的笼罩和美国商业文化的熏陶之下构建一种理想的美国文化成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议题。作为一个长期旅欧的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受个人经历的影响,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围绕“国际主题”展开,描述了美国人和欧洲人交往的问题,进而探讨欧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他的“国际主题”及其体现的文化理想,评论界大多止于欧美文化的冲突,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他理想中的文化构建,即如何解决这种冲突。虽然两种文化的冲突几乎在詹姆斯的每一个作品里都有体现,但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比较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和优劣,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些冲突和对照,摸索出一条构建理想中的美国文化构建之路,即欧美文化的融合之路。

一、欧美文化的冲突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大多描述了天真、直率的美国人带着对欧洲文化的向往进入欧洲,踏上了文化朝圣之旅,却遭遇圆滑、世故、奸诈的欧洲的冷眼和排挤导致的个人的悲剧。个人都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的产物,两个民族的人的激烈冲突往往反映了两种文化和社会的激烈冲突。而文化之间的冲突“究其实质,是两种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冲突”(侯维瑞,1996),由此可见,文化间的冲突是具体表现在宏观的观念以及微观的社会风尚的。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欧美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间的冲突,以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间的冲突。

由于欧洲与美国历史不同,因此形成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也不同。欧洲历史悠久,等级制度一直存在,因此19世纪末的欧洲的等级观念仍然很强。处在金字塔顶尖的贵族和底部的平民百姓是没有接触的,而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所处的阶级调试自己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此相反,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每个人的背景都不同,但人们更愿意将他人看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社会构成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使得美国社会更自由平等。因此这种对待等级的态度的不同,必然导致美国人和欧洲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冲突不断。在《黛西米勒》中,作为美国社会的产物,黛西没有等级观念,带着仆人去欧洲旅居,与仆人同坐一桌吃饭。她不仅将仆人带去欧洲,也将美国的自由思想带去了欧洲。这一被黛西视为正常的举动却遭到了习惯欧洲生活的斯蒂洛太太的反感,认为她没有教养,粗鄙不堪。这种平等对待仆人的行为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民族性格的不同也造成了欧美人的激烈冲突。美国人天性单纯、热爱自由、真诚直率、注重实用;而欧洲人与此相对,更注重礼节和形式,举止文雅,但世故圆滑,更传统保守,一切言行均将其他人作为模版。在《黛西米勒》中,这种民族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冲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黛西米勒是个文化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了大部分美国人,她“似乎过于大胆草率,全然不把旧欧洲大陆的清规戒律放在眼里,也没想过要向它们妥协”(周元晓,2009)。小说中温特伯恩是典型的欧洲人物形象,初见黛西的时候并没有搭讪,因为向未婚女子攀谈是不合适的。欧洲人传统保守,行为做事前总是考虑是否恰当,并且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黛西米勒认识温特伯尼的时候便热情交谈,甚至谈论家庭琐事。作为女性,她的热情率真远远超过欧洲男性,而这被斯蒂洛夫人厌恶和排斥,认为黛西是轻佻粗俗的、没有教养的。由此可见,欧美文化的冲突充斥在这些细微的礼节和行为准则里。

亨利・詹姆斯在将美国优点暴露的同时也将弱点展示给读者,那就是美国的精神匮乏。另一个欧美文化的冲突体现在欧洲高雅的精神文明和美国的物质主义中。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短暂的历史导致其缺少文化的传承和累积,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财富的积累就能过上好生活,导致了美国举国上下追求财富,注重实用主义,但精神高度贫瘠匮乏。亨利・詹姆斯本人对此也有深刻认识。他在评论文章《论霍桑》中说道:“我们可以一一列举出那些在别的国家里存在的、高度发达的文明所具有的‘文物制度’,而它们在美国社会的生活中却难觅踪迹,直至我们会惊讶地想,美国到底还有些什么。”(James,1984)而他对美国社会这种精神贫瘠的态度在小说《黛西米勒》中也有体现。黛西米勒对欧洲一无所知,也没有兴趣了解。在参观古堡的时候,她只关心同伴的琐事,而不在意历史;在罗马时,她只享受聚会,却忽略了这座影响欧洲大陆文明的城市历史。《美国人》中的主人公纽曼,是美国主流实业家。他逛遍欧洲的博物馆、教堂、画廊,却只关心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而对文化审美和欣赏上没有任何提高。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都反映了美国文化精神匮乏、无知狭隘的状况,以及作者对此现状忧虑与不满的态度。

亨利・詹姆斯通过不同的作品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大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冲突,小到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两个方面的冲突做了详尽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更深刻和直观地体会欧美文化间的冲突。

二、欧美文化的融合

詹姆斯认识到了欧美文化的不同,但他并没有评判好坏优劣,不谴责也不赞同,而是分别从两种文化中挑出他欣赏的部分,融合构建成一个他理想的文化模型。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过他关于文化融合的想法:“我们可以以任何一个民族都能更自由地对待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形式,我们可以采摘、挑选并消化吸收,简而言之,不管在哪里发现我们都可以认作自己的财产。……我觉得美国作家也可以表明世界上不同民族志趣和智力上的融合和综合不是不可能的,并且这种融合的状况会比我们所见到的成就更重要。”(亨利・詹姆,2005)这种文化融合在小说的结局中也有所体现。

小说《罗德里克・哈德森》用一位美国艺术家夭折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人完全抛弃美国精神全盘接受欧洲文化却被边缘化面临身份危机的尴尬处境。小说中,哈德森一到罗马就急于抛弃自身的美国特质,全盘接受欧洲文化传统。他爱上了克里斯蒂娜・莱特,抛弃了美国的未婚妻玛丽・加兰。这两个女性形象都极具象征意味。克里斯蒂娜・莱特代表着欧洲高度发达的文明美和伴随而来的颓废。玛丽・加兰代表着美国清教传统,即极强的道德感和坚贞不渝的信念。哈德森抛弃了未婚妻意味着他抛弃了美国的道德感和勤奋耐劳的美德去迎合欧洲文化,最后迷失在欧洲的文明里。詹姆斯在这部作品里向读者表明这不是他理想中的美国人形象,构建美国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摒弃美国特质。

小说《美国人》通过主人公纽曼的遭遇,揭示了坚持美国文化,不接受欧洲文化不是构建新的美国文化的途径。纽曼是典型的美国人,诙谐幽默、体魄健壮、慷慨大方、满目自信,缺少文化却充满道德意识。与哈德森不同,纽曼没有摒弃美国文化,而是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并一直坚持着美国的价值体系和民族特性。尽管他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富有同情心,资助他认为的落难艺术大师,但他把三流画家错认为艺术大师的举动遭到鄙视和讥讽。他的价值观就是金钱至上,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却对文化没有了解的欲望。这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体察和修养是不被欧洲人接受的。向贵族小姐求婚却被其家人挖苦嘲笑最后回到美国的悲惨结局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基本态度――拒绝接受欧洲文化的美国文化也不是他理想中的文化模样。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美国人的形象才是詹姆斯理想中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与纽曼不同,主人公伊莎贝尔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乐于感受欧洲文化。纽曼只是形式上逛逛画廊等文化场所,但思考更多的是商业价值。他与欧洲文化的关系是很紧张的。而伊莎贝尔与欧洲文化的关系却是非常和谐的。她走遍各个博物馆和画廊,用心欣赏着艺术品并享受这一切,积极地吸收着欧洲文化的养分。但与哈德森的全盘接受欧洲文化抛弃美国文化不同,她对两种文化的态度更理性、客观。她对梅尔夫人的转变曾评价,“她已经变得太柔顺圆滑,太纯熟,太高雅了”(亨利・詹姆斯,1984)。这个“太”字就体现了以萨贝尔的态度――不过分接受吸取欧洲文化。在保留她作为美国人热情乐观、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特质的同时,适度接受欧洲文化。而伊莎贝尔最后发现丈夫的阴谋后,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回到丈夫的身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她展示了融合了欧美文化的理想美国人,吸收了欧洲的文化精髓,同时具有美国民族的热情与活力,勇于承担、敢于牺牲、追求文化、成熟优雅。而这正是作者詹姆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结局的设计向读者展示的理想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

三、结语

作为长期旅外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系列国际题材的小说中一直在构建美国人和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詹姆斯挑出本土文化的羁绊,将欧洲文化作为丰富的资源,通过消化吸收欧洲文化来构建美国文化。异质文化不再是威胁而受排斥,而是作为一种正面的因素被积极地利用和吸收,即保留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也为这种深沉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James,Henry.Hawthorne[M].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Inc,1984.

[2]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亨利・詹姆斯.美国景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文亨利范文第8篇

麦克莱尔、埃尔文

当时效力球队:曼联

1996年4月8日曼联与考文垂队的一场比赛中,麦克莱尔和埃尔文双人夹击将对方后卫大卫-布斯特铲倒,后者血溅当场,右腿几乎完全折断,比赛因此中断15分钟以清除草皮上的血迹,目睹惨剧的曼联门将舒梅切尔当场呕吐。之后麦克莱尔也走上了下坡路,在曼联坚持了两个赛季之后,他转会苏格兰的马瑟维尔,并在一个赛季后退役。相比队友,埃尔文则要好的多,他一直在曼联效力到了01-02赛季,并见证了曼联欧冠大逆转和联赛三连冠。

理查德-赖特

当时效力球队:伊普斯维奇

2000年9月9日比利时球星卢克-尼利斯加盟维拉后第三次亮相英超就在主场与伊普斯维奇的比赛中与对方守门员理查德-赖特发生猛烈碰撞,导致右腿两处骨折。4个月后,重返赛场无望的尼利斯无奈宣布退役。之后赖特发展道路并不顺畅,2001年转会加盟到阿森纳,由于表现机会有限,第二个赛季他就转会到了埃弗顿,并先后辗转于西汉姆联和斯肯索普,最终在2008年重返老东家伊普斯维奇。如今和伊普斯维奇合同到期的他成为了自由球员。

麦克埃维利

当时效力球队:布莱克本

2004年10月30日布莱克本与利物浦的比赛中,法国前锋西塞与布莱克本后卫麦克埃维利的一次碰撞导致西塞的左腿胫骨和腓骨同时骨折。虽然当时有专家担忧这位射手有提前退役的可能,但顽强的西塞只休养了26周即告复出,并重返了国家队。“凶手”麦克埃维利曾是布莱克本U-17的队长,前途坦荡,然而之后他却遭遇了瓶颈,多次被外租至低级别球队却始终与布莱克本一线队无缘,如今他只能委身于英冠的巴恩斯利,本赛季仅仅出场17次。

雅各布森

当时效力球队:布里斯托尔

少年成名的戴尔,曾被认为是英格兰新一代中场天才,2007年8月18日,戴尔刚从纽卡斯尔加盟西汉姆三个星期,在联赛杯与布里斯托尔流浪者的比赛中,对方左后卫雅各布森的一次铲球,将他的右腿铲断成了两截。这次职业生涯中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让戴尔远离球场四个月之久。自从那以后,戴尔只为西汉姆出场过19次,一度有传闻称他不得不考虑提前退役。当时踢伤他的乔伊-雅各布森职业生涯从未大红大紫,如今更是只能在英乙的阿克灵顿队效力。

马丁-泰勒

当时效力球队:伯明翰

2008年9月23日伯明翰坐镇主场迎战阿森纳,伯明翰中卫泰勒对前锋爱德华多一记飞铲,直接导致后者左腿小腿严重骨折,骨头穿出了皮肉,爱德华多甚至一度陷入昏迷。事后爱德华多一直无法恢复最佳状态,最终被阿森纳转卖给顿涅茨克矿工队。而肇事者马丁也没有好多少,一直饱受谴责的他再找不回当年之勇,目前只能混迹于英冠的沃特福德队,在板凳上苟延残喘。直至今日,已经远离英超赛场的爱德华多仍然声称没有接到马丁-泰勒的道歉。

肖克罗斯

当时效力球队:斯托克城

崇尚美丽足球的阿森纳,已经不止一次成为暴力足球的牺牲品了。被温格誉为“全能战士”的19岁威尔士小将拉姆塞,在2010年2月27日被斯托克城后卫肖克罗斯铲断了右腿,胫骨、腓骨同时骨折,温格因此大骂肖克罗斯,并和斯托克城主帅普利斯打起了口水战。如今拉姆塞已经复出,但却失去了其在阿森纳的位置。一战成名的肖克罗斯却开始了扶摇直上,不但入选了卡佩罗的英格兰国家队,还将于今年夏天以1000万英镑的价格转会利物浦。

卡尔-亨利

当时效力球队:富勒姆

2010年9月11日,就在富勒姆逆转狼队,取得新赛季首场胜利的同时,他们的主力前锋萨莫拉却遭遇厄运。29岁的英格兰国脚在比赛中被狼队队长卡尔-亨利从后放倒,虽然当值主裁没有判罚亨利犯规,但萨莫拉的脚踝却因此严重受创,从电视回放可以看出他的右小腿甚至出现明显的变形和弯曲。萨莫拉随后戴上氧气面罩,马上被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离赛场并送院急救。直接责任人卡尔-亨利却逐渐在狼队占据了一席之地,本赛季已代表狼队出场18次。

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