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居易的花非花

白居易的花非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1篇

翻译:桂花自身的香味非常浓厚,谁又向月亮中看去呢。

2、绿叶层枝与桂同,花开蒂软怯迎风。——乌竹芳《木樨花》

翻译:桂花树上,绿叶和桂花一起挤在层层的枝叶上,盛开的桂花华对娇软害怕被风吹掉。

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翻译:零碎的桂花像是从月亮上撒落夏利的,捡起殿前带有露珠微微湿润的桂花花瓣。

4、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声声慢·咏桂花》

翻译:蓝田白云笼罩着清晨的大地,一棵桂树立在秋天的室外,树枝高挺满树繁华,好像一串串宝钏,又如一片彩霞。

5、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

翻译:远远地就知道天上只有一棵桂花树,请问问嫦娥还要不要另外一棵吗?

6、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白居易《庐山桂》

翻译:天上的大风绕着月亮吹起,把桂花子纷纷吹向人间。

7、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辛弃疾《清平乐 赋木犀词》

翻译:桂花就像是剪碎的黄金一样非常小,都被桂树的叶子给遮挡住了。

8、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翻译:不需要浅绿色和淡红色这样鲜艳的颜色,桂花本就是花中第一流。

9、年年绿桂著花时,黄雪团枝自一奇。——周端臣《次韵张敬之桂花》

翻译:每年绿色和桂花树开花的时候,枝头上团团簇簇的黄色白色花朵本身就是一道奇景。

10、空山桂花多,艳色粲然发。——梅尧臣《和韩子华桂花》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2篇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唐】白居易

春风拂荡,梨花盛开,花团锦蔟,洁白如雪,绚丽灿然,馨香满岸。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梨花,诗人们更钟爱梨花, 爱她的洁丽,爱她的淡雅,更爱她一朵朵,一团团的雪白粉嫩。但在诗人眼里的梨花,也是各不相同。心境不同,诗意有别。

“梨花带雨胭脂泪“,有人说梨花是美人。你看,白居易说梨花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贵妃。白居易在《江岸梨花》: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又说是孀居。到了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梨花飘零,满地狼籍,美人迟暮、泣泪涟涟。写出了宫女的孤独寂寞,青春不再,梨花又成了怨归。

烟雨江南,春暖花开;烧香港岸,一夜梨花。午后,三月的尾巴;邂逅,童年的玩伴。回忆,在乡间小路上......

大凡喜欢花的人,很容易被花感动,感动于花开枝头的娇艳;感动于落叶如蝶的柔美;感动于姹紫嫣红的婉约;感动清香一季的怡然。然而,当梨花开满河岸的时候,没有人不被洁白如雪、临风而舞的一卷清幽所感动,感动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把心儿藏在梨花下,暗落泪你的笑,青丝红绣画在你心上,人已走不回头,剪断情丝望穿这心涯,忽然来,映红的家,梨花开在你窗下,一曲相思何处女人花,十里长亭谁的家,爱难求风飞沙......” 一曲《梨花情》这个伤感的曲调和火雅沧桑的声音蓦然间触动了我隐藏在心底那根久未触动的弦,也就在这一瞬间,思绪穿越了往昔的记忆,丰盈着心灵深处的每根神经。

过往像精雕细琢在亚麻布上的一幅油画,又一次真实的呈现在我眼前,唱的人心酸落泪,在这乍暖还寒的清明季节,感觉格外的冷。烧香港岸,那一片花海,一幅梨花胜雪、洁如初生的画面,那一树一树的白,清秀娇美,那一瓣一瓣的纯,宁静高贵,像一个温婉绝尘的女子,衣袂飘飘,娟秀玲珑,它淡雅、清香,它圣洁、晶莹,尤其雨后梨花,暗香雪白,暖笑使然,也许,就在这样一个季节,请你许我一个梨花梦。

花开花落知多少,满园的梨花,一簇簇的盛开,白色花瓣,带有忧郁的双眸,绿色的彩衣,衬托白色的纯洁,片片梨花,似乎在诉说着衷肠,片片花瓣,似乎在吟唱着哀伤,踱步梨花下,那颗冰冷的心在此刻蔓延,碎语梨花情惘然,碎语梨花情已绝,碎语梨花情断肠,只带梨花为谁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谁一路从古诗词的深处向你飘然而来?带泪、滴露、单薄、安静,不能撩起太多的春色,你就是那个古老故事中的伊人,被相思的微雨,一点一点的打湿,思绪悠悠,漫过了厚厚的梨花,也漫过了你的窗棂,涂抹着空灵飘渺的意象,邈远着你的愁绪。

静静地走进梨花下,嗅着它的香味,清淡中透着高傲,恬静中透着狂野,含羞中映着奔放,绽放中带有忧伤,我喜欢梨花纯洁无瑕,犹如孤傲的百合,我喜欢梨花的清澈透明,犹如冰上雪莲,每次看见洁白的梨花,都会不由的赞叹它的桀骜不驯,在花海依然可以独占花魁,依然以最淡定的方式诠释着属于它的美,淡淡的梨花香,勾起诱人的往事,淡淡的梨花香,让哀伤变得如此动人,一曲萧音诉清肠,一曲恋歌诉哀伤,犹如一个抚琴的女人,在梨花下,焚唱相思。

茫茫如雪的梨花,茫茫如花的积雪。梨花,是开在暮春里的花,“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让人面对无情的落花,倍感人生的无赖。苏轼在如雪的梨花顷刻间已飘飞满地的暮春,顿悟了人生。他问“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暮春的繁华转眼成空,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仿佛是在告诉你,最美的时刻也就是顶,好花易逝,人生难再。我们走过江南塞北,赏过了沙漠胡杨,步履千山万水,踏遍五湖四海,而那一片梨花胜雪的优雅,那一树澄澈无瑕的圣洁,那一抹沁人心脾的芳香,居然在紫陌红尘里,锁在了心灵深处鲜为人知的角落,成为魂萦梦牵的期待,不敢去碰触,害怕一个不小心碰触到心底最深的那根弦,不敢去抚摸,担心不经意的抚摸到那份随着时光渐远却越来越深刻的回忆。

在梨花碎语间,让我们与往事作别;在梨花碎语间,让我们与回忆挥手;在梨花碎语间,让我们为情感的交融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在以后的时光深处,我一次次看到一朵含泪的梨花蕊包裹着葱茏的叮咛,在岁月的枝头不停地摇晃着晶莹,那一尘不染的透明,诉说着表里如一的冰清,用花瓣镶一笺锦书,寄到与你相识的开始,在开满梨花的树边,用婉约的歌声酿成酒在那娇美的月光下,把无边的岁月一点点饮进……

一枝一枝摇动的梨花,牵着天边那一小朵白云,在午后阳光镀亮的薄雾中微笑,芊芊陌上,仙姿翩若,如一袭丽人旖旎弄琴,隐隐约约的音韵中,似一种神奇,让人遐思无限。

洁白的梨花,洁白如玉,似雪,却不是雪。我们能应时而来,幸运得蒙胧如梦,有点想入非非。纯白色的花瓣,玫瑰红色的花蕊,一缕清香袭来,欲想与之私语,却好像看见了丽人粉色的羞怯,这般如画的意境,绝不是为了我脸上的浅浅笑意。我不停地按动着快门,轻剪着春的意境,谁知,那一瞬间,幸运地剪下了喜鹊枝头解语梨花的画面。

伴轻风拂落花瓣,云淡山清之间,仿佛流动着一组美丽的音符。于是,我慢慢的想再近一点,再看清一点,结果,枝头的喜鹊却因我的不解风情,放弃了浪漫与缠绵,怯怯的飞走了,不甘心的我,就在梨花中寻觅,这时,巧了,一只蜜蜂正在梨花上采蜜,无意中却寻觅了一份感动。此刻,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份感动,我却想起南宋隐士林和靖的两句诗:“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一夜梨花,你知道吗?我一直在寻找你的微笑,把你装在白雪一样的云朵里。

沉寂无声,我踩着时间的滑板,在生命的长河里寻你,风起,牵念飘落成诗雨。请赐我温暖两字,我要把你藏在心里酝酿绝句:梨花知心语,写意总关情。树下看心雨,雨花最倾城。你不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却注定你我相忘于江湖。

《梨花情》的歌声再次响起,我想,无论何时,梨花都是生长在生命土壤上用真情浇灌的一朵奇葩,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和固守的幸福。清风有情,明月可鉴;落花有情,流水可懂。

有人说:赏花如同赏自己的心魂。置身于花海中,凭风听花轻诉也好,停云看花羞怯也好,粉淡清幽中,为的是那一季的从容。

梨花啊梨花,你是我的生命里飘起一抹云烟,你用一树的芬芳,点燃我清瘦的灵魂,滴墨成画,落笔成诗,隔着遥远的距离,寻觅灵魂的故乡。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3篇

棠梨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品貌不佳,但其根、叶、果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诗人或借其外形讽刺时政,或赞美棠梨花的美丽,或借棠梨比喻新的希望。有时因为棠梨三月开在山坡、野地和道路旁,与坟地和寒食相联系,它也表达凄凉之感。棠梨又名甘棠,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甘棠”作为文学美名,典出《诗经・召南》,唐诗中往往化用甘棠典故,或以甘棠代指地名陕州,或以甘棠代指官吏政绩,或以甘棠馆、甘棠城、甘棠宫为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棠梨亦有豆梨、杜梨、赤梨等别名。从棠梨意象观微,联系诗人情志和现实生活,不仅可以体现诗人远游、酬答的现实人生,更能表现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为官的政治诉求,这从侧面证明了唐诗的尽善尽美。

一、处处有棠梨――棠梨以外形充当背景环境

棠梨少以整体为叙述对象,多以其花、叶等意象创造意境,表达寒食节或墓地间棠梨的凄清萧肃,又借此抒发对时政的讥讽。

(一)好景知时长――棠梨花叶

纯粹歌咏棠梨花的诗作有吴融的《追咏棠梨花十韵》,对棠梨花赞赏颇高,把它和牡丹作比,说若花开长安,人们不一定会赞叹牡丹的妍华。诗人李绅把棠梨叶称为瑞木符,“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对棠梨叶也颇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蜀地的棠梨是一种变种,被称为川梨,分布在云贵川藏等地,而棠梨分布在陕北江浙等地,棠梨作为唐诗意象时,往往在四川等地以其生物的特性阐释文学意蕴,在陕北等地则多以文学典故托物言志,有着一些区别,但也有两地意象互用的例子。

棠梨花代指春天的野外景色,其蓬勃的朝气,让人感到春天的希望,如元稹《村花晚(庚寅)》云:“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棠梨白色的花和蔓菁(俗称大头菜)黄色的花在桃花和李花谢后相继盛放在村野中,达到一种“好景知时长”的人生体悟。人们多看到棠梨花蓬勃盛开的景象,似雨打落花的景象则不多见,把棠梨花作为一种落花意象,则如温庭筠《醉歌》云:“唯恐南国风雨落,碧芜狼藉棠梨花。”

棠梨叶秋天的颜色和姿态冲击着诗人的视角和感觉:飒飒秋风中黄色的或红色的棠梨叶碎银般闪动着,仕宦孤独的行人触景生情,或表达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秋染棠梨叶半红,荆州东望草平空。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王周《宿疏陂驿》),或表达忧国忧民,“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白居易《杂曲歌辞・生离别》)。

较独特的是把棠梨叶作为送别的意象:“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韩是晚唐一位颇为耿介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曾随父韩瞻出游江南,这首《江南送别》大抵写于那个时候,他擅长信手拈来眼前之景,出平淡之语,蕴苍凉意境。棠梨叶正红的r候,欣喜相逢老友,但在短暂的谈笑后,再次相别接踵而来,无处不在的棠梨兴生离愁别绪。

(二)棠梨树下香风来――寒食节气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中说:“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孤灯为穷客,棠梨为鬼客。”棠梨花与寒食、坟地相联系来组合成清寒、冷香的意境。李郢《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在这凄冷苦寒的坟地周围,棠梨郁郁葱葱地生长,未尝不是一种对逝去者和生存者的一种安慰,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再如薛逢乐府辞《君不见》:“野花似雪落何处,棠梨树下香风来”,由古写今,感慨颇深,抒发人生如梦的警世箴言。也有襄阳举人《诗》:“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溪水潺潺,野芹发芽,夕乌归巢,客人回家,荒村无人,落花铺坟,尽情描摹寒春香花的诗歌意境。

(三)怀昔甘棠花――讥刺时政

诗人通常采用反差式的意象对比来借古抒今,托物言志。杜甫也是盛唐时的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批判现实的力度往往毫不留情,善于化用典故,诗歌无一字不来处,有“诗史”之称。其诗《病橘》,以病橘结的果实和棠梨一样又小又涩,与杨贵妃劳师动众进献的岭南荔枝,在外形上形成反比,也在内容上形成反讽。

诗人也用棠梨与其他佳木形成对比,抒发志向。例如,李涉《题苏仙宅枯松》:“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这首诗是说多年来苍翠的松树一旦枯萎了也可以用来制作仙人渡海的船,可它却比不上酸涩的棠梨树,竟能够繁花似锦独占高处。诗人实褒暗贬,以仙宅之松自比,暗含自己有着高洁的品行却不受重用,酸涩的棠梨树指庙堂中无德无能受宠的权贵,显示了朝政的腐败。

王揆《长沙六快诗》更是直刺人心,讥刺时政,古代的贤官必仁行德施,利国利民,现在的贤官则鱼肉百姓,为祸一方,极言讽刺,“怀昔甘棠花,伤今猛虎毒”。甘棠指受人们尊敬的官员或官府,猛虎指为害百姓的苛政或奸佞之臣。后更将长沙郡内深宵达旦欢乐、奢侈生活享受的官员讽刺为“人才”,诗人作了这首“快活诗”,实为不怒反喜、痛心之极的讽刺。

棠梨又名杜梨,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列举了八种树木:弱柳、樱桃、洞庭橘、杜梨、野葛、水怪、凌霄、丹桂,分别象征了七种为害社稷的人:皇帝的近侍、宫妃、外戚、权贵、内外不一的奸臣、墙头草。在讽刺朝政的同时,诗人赞美了像丹桂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也寄寓着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希望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

二、思其人必爱其树――唐诗化用甘棠典故

甘棠由具体的植物上升到诗人广泛赞美的意象,源于《诗经・召南》中《甘棠》一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一诗是人们怀念召伯而作,《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云:“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伯南巡,从不扰民,驻扎在甘棠树下就能搭棚过夜,听讼决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孔子也说:“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虽然这首诗物象简明,但是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吴]生《诗义会通》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甘棠后来引誉为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的官吏,或直接比喻为官员的政绩;因召伯封地在召,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

(一)典故化用

《甘棠》一诗生发出了很多典故,如棠树政、甘棠遗爱、遗棠等。唐代诗人善于化用甘棠典故,一则引经据典,道出史事,二来奠基抒情,服务于诗歌主旨。例如,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用瓜州新河山水草木的景色引出送别之人的高德大义。再如高m《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既直接点明了歌颂召伯的《甘棠》诗,又间接为唐王朝歌功颂德。这些赠答酬唱之作,有着明显的曲意逢迎、相互唱和的情况,因而就算是李白、高适、岑参等大家之流,也殊乏新意,但对于了解唐代诗人交游唱和有着重要意义。

唱和诗和联句诗是诗人交游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更深地沟通思想意趣,而且对于提升现实的政治地位也有意义。唐代文人诗作相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兴生红药后,爱与甘棠并。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杨侍郎指杨于陵,灵宝人;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夭桃指诗经中“桃之夭夭”的桃花。这首诗虽是在赏紫薇花,重点却在结尾四句,以花比人,红药和甘棠正衬紫薇花一样美好且长存的高德之人,桃花虽然美丽多姿却不长久,以浅薄反衬高德,突出对杨侍郎的赞美。刘禹锡借甘棠表示对他人赞美的诗句还有“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自户部尚书拜)》赞美令狐楚学问深厚,又官居高位,希望他春风得意时再创佳政。

(二)甘棠指陕州

“陕”,古地名,按地理分布作位置称谓,是“今天三门峡市的陕县”,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陕西省。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周公以东,召公以西,所以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司空图《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接到随赴陕州的命令,感动写诗。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自太常丞授,工为诗)》:“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赴甘棠即到陕州当官,王司马即王建,从太常寺丞授为陕州司马,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姚合等为之送行。王建一生政治命运坎坷起伏,但多受当代大诗人青睐,善于作诗,“每遇词人战一场战”展示了王建诗才之高,也凸显了刘禹锡“诗豪”风范。

(三)指皇帝离宫

棠梨作为皇帝的别宫,《汉书・扬雄传上》卷八十七上:“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三峦兮偈棠梨。”颜师古注:“棠梨,宫名。”“棠梨宫在甘泉苑恒外。”唐代诗人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也说到长安早春景色,“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李嘉v《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中的“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古代有寿安甘棠馆之称,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储嗣宗《宿甘棠馆》、司马扎《宿寿安甘棠馆》、尚颜《宿寿安甘棠馆》等诗人均有提及,杜牧《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题目中这一“御沟”直接揭示了唐代寿安县甘棠馆是君王的离宫。它也称甘棠城,许浑《听歌鹧鸪辞》提到:“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许浑诗序称:“余过陕州……因题是时。”可见,甘棠城就是陕州甘棠馆。

(四)甘棠代政绩

唐代诗人时时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对待现实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青云直上,企图一展政治抱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基调。白居易常以甘棠代指政绩,他的诗中以贬低自己的政绩自谦,如:“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三年为刺史二首》)、“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别桥上竹》)、“襦F无一片,甘棠无一枝”(《答刘禹锡白太守行》)、“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别州民》)、“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昔予为尹日创造之)》)、“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送陕府王大夫》)。其实,白居易诗中表明自己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他不取于民,当了三年刺史,吃苦耐劳,临走只取了天竺山的两块石头;也没有为自己修建过府邸,“相看自置府来无”;其次,他为民办实事,修建河上的竹桥,利于行人过道;在郡一年,经历了半年的旱灾,临走时却“稻花白霏霏”,百姓尽为之哭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白堤”了,他组织修建西湖堤坝,在旱灾时用水库灌溉农田,而他很谦虚地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诗中,甘棠有三层含义,一是甘棠树事物意象,三是化用典故,指代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的多寡,三是借甘棠政比喻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及当朝统治者。也只有贤明的统治者、清廉的官员和能为民办事的官府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味地为了政绩求政绩,只能为百姓增添额外的负担,形成腐败的官风。例如,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朝廷重考绩,官员为此外放,刘商希望贾使君能为官清廉,有利于民。

三、人咏甘棠茂――诗人的现实关怀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4篇

朋友说:“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红线人,即便那人早已远去。”望着朋友那张忧伤的脸,我记起了书中的那个才子——陆游,“红酥手,黄滕酒……”在沈园,他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一首《钗头凤》打伤了这一对痴男怨女,命运是捉弄人的,现实的残酷往往会置人于死地,辛弃疾不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么。当陆游重返沈园,心中的寂寞该有多苦,红线已断,那一方的人儿早已不在。我微笑告诉朋友:“放心,我们大家会在一起永远永远,这世上的寂寞谁说一定要物是人非啊?”

(二)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葬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人知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纳兰,一个寂寞的人,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拾得翠翘,却“和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对比纳兰,现在的我们被学习压得消失梦想,不少事只得埋葬于心中,母亲常对我说:“孩子,把心中的不愉快与高兴说给我们听听,我们理解的。”我叹纳兰的可悲,若他是我,这寂寞大概也烟消云散了吧!

(三)

李煜也是寂寞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南唐的灭亡,家园的仇恨更是在这个不成熟的皇帝身上加了一层寂寞的灰色,寂寞,无声也无形。在那宣纸上,他的寂寞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个动荡的年代,李煜的寂寞成了悲伤,就着书读着李煜,我的内心泛起一阵心酸,白天刚和好友吵架,骂了她好多不该说的话,想想我真的错了,若不是她在那么寒冷的冬夜里和我聊天,谁来除去漫长冬季的寂寞;若不是她放假陪我逛街看电影,谁来打发我无聊时间的寂寞……李煜缺的是朋友,那我拥有朋友,不该好好珍惜吗?

(四)

灯下,书静静地躺着,翻过李煜,我迎来了白居易。他,也是寂寞的,一首《琵琶行》积淀了他多少的寂寞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如此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此动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此伤感。白老,你的寂寞是一种苦闷,是一种心中的不快,曾经我以为你是那么快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是那么倔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在,书本让我重新认识了你,大概寂寞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无声无息,便能刺进人的心脏,在心室壁上刻下花纹。我想人的这一辈子,一定会遇到寂寞,有的时候,寂寞也许会消除寂寞,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把寂寞化为浮云,而不是让寂寞来锁紧眉头。

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旋转漂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染了整条幽径?这感情,叫寂寞,书中的寂寞。

学校:浙江绍兴县安昌中学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5篇

钗在古代曾被叫做“笄”和“簪”,是女子束发盘髻的工具,而其最大的作用是装饰,“钗光鬓影”、“玉钗横斜”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钗饰的形制、质地也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金钗、银钗、玉钗还是荆钗,都是女子们的心中最爱。而在古人心中,钗的分与合也与爱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陆游的一阕《钗头凤》千古流传。而在唐诗宋词中,还有大量对钗饰的描写,可见古人对这种饰品的热衷。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曹丽芳将从钗饰的历史起源入手,讲述这种装饰品在古人审美品位中的重要地位。

钗饰之{演变}

起源 结发需用簪钗固定

簪的本名叫做“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盘髻的工具。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都要用簪钗约束固定。曹丽芳介绍说,依据礼制,女子年十五,如已许婚,则结发上笄,古称“及笄”,须行“笄礼”,以示成年,可以婚嫁。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陶笄。笄是簪的一种,先秦文献中,因其有特殊的礼仪用意,所以常常与簪并称。秦汉以后,则混同于簪了。在这些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锥形、丁字形和圆柱形的骨笄和骨簪。商代,簪的首部开始有了漂亮的雕刻装饰,如殷墟出土的簪首刻有兽头、鸟头等。西周时期,在骨簪上镶有绿松石,显得更加精致美观,另外也逐渐出现了玉制的发簪。春秋时代,出现了骨钗,现存最早的骨钗实物出土于山西侯马春秋墓。秦汉以后,笄改称“簪,而钗是发簪的一种变体。汉代刘熙所着的《释名·释首饰》中说:“钗,叉也,像叉之形因名之也。 ”是说钗的形状像“叉”,所以名“钗”。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平直多滞板,横斜生姿态,所以钗的插戴多横斜侧,以营造摇摇欲坠、温婉可怜的柔媚之态,所谓“宝钗长欲坠香肩,此时模样不禁怜”,因此“钗光鬓影”、“玉钗横斜”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意象。

流行 唐代妇女多戴花钗

钗依其功能可分为素钗与花钗。东汉妇女流行花钗制,常于发间斜插六钗,或再另加步摇。曹丽芳介绍,当时贵族妇女的发式以高大为美,“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真发中掺入假发,梳成浓密高耸的发髻,是当时贵妇的流行发式。此种发髻须插入数根发簪方能固定,也有直接以假发做成的发髻,戴时则须以较长的发簪固定。假髻的流行使得汉代妇女发簪使用数量增多,形制增大,出土的汉簪长度多在20厘米左右,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玳瑁发簪就长达24厘米。两汉经魏晋一直到隋唐,盛行双股素钗的形制,这与高髻的持续风行密不可分。

唐代妇女的发饰极为丰富,常见的有簪、钗、梳、篦、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曹丽芳说:“唐代妇女发饰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插戴数目也极多,而花钗礼衣制的实行更将发饰推向极致,从传世的绘画中可略见当时花钗礼衣的绚丽多姿:盛装的贵妇们扫黛眉、描面靥,抹胭脂、施鹅黄,戴璎珞、着华服,梳高髻,配以满头的金银花钗、梳篦宝钿,让人不由得感叹盛世衣妆的繁复与奢华。 ”

造型 宋钗出现雕花

曹丽芳介绍,宋展出一种造型新异的发钗,“是在金钗或银钗的钗脚上部浮雕出一串折枝花,钗梁则如帽钉一般扣搭在顶端,帽钉通常也做成一朵单独的花,或者是梅花,或者是,而两只钗脚则几乎贴在一处。 ”元代又流行在钗脚上部做出盘旋扭结的花式,或者把两只钗脚做成盘曲的双龙形状,钗梁则常是并蒂花或并结的果儿。

明朝以后,高髻之风日渐式微,当时典型的高髻名为“牡丹头”,其高度已明显收敛。江南一带开始时兴垂式低髻,如“桃心扁髻”、“堕马髻”等。据杨用晦《冠约》记载,“妇人之髻,时样屡易,有金髻、银髻、珠髻、玉髻、发髻、翠髻、字髻”,“妇人之髻,越变越新,或曰松头,又为精头,又有重发,头有一岁而三易新样者”。可见当时妇女发式种类繁多,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细分。簪钗有长短,使用时,用于发髻正面的簪钗称为“挑心”,用于侧面的称为“掩鬓”,用于顶部的称为“顶簪”,用于发髻后部的称为“分心”。

钗饰之{质地}

美人最爱昂贵金钗

据曹丽芳介绍,钗饰的精品出自唐代和宋代较多。唐代的钗饰,依质地而分,主要有金属钗与玉钗两大类。金属钗中,金钗是最为昂贵的一种,其天然的华美之质特别适合佩戴在风情万种的美人之首,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中写道:“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杜牧《倡楼戏赠》也说:“无端有寄闲消息,背插金钗笑向人。 ”

银钗质量上虽次于金钗,但因其价廉物美,所以在普通人家最为普及,这在唐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如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诗中再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出来观赏的大多是普通人家的女儿,所以在日光的照射之下,看上去一片银光闪闪,非常耀眼。

次于银钗的就是铜钗了,多为一般贫寒人家女儿的饰物,如王建《失钗怨》中写道:“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 ”家境的贫寒阻挡不住女子对美的爱恋,何况这支铜钗是她出嫁时女伴们作为嫁妆赠给她的,上面寄寓着她们之间纯真的友情,所以在她看来弥足珍贵。

贫寒女子荆枝插发

除了金属钗饰,在唐代同样流行玉钗,如沈 期《李员外秦掾斋观妓》:“玉钗翠羽饰,罗袖郁金香。”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玉钗中的翡翠钗在诗中出现更多,如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 ”白居易《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 ”

唐代钗饰也常常会由两种材料合成,如温庭筠《菩萨蛮》:“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说的是金玉合成的钗饰。另外,还有以珊瑚、琥珀等材料制成的钗饰,如薛逢《醉春风》:“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罗虬《比红儿诗》:“琥珀钗成恩正深,玉儿妖惑荡君心。 ”

至于家境贫寒到无钱购买钗饰的女子,她们只能以荆枝插发,称为“荆钗”,如李山甫《贫女》:“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婚》:“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值钱,衣上无真珠。 ”

相关诗词

钗头凤

“钗头凤”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发钗的头部用凤鸟作为装饰图案。这种用凤鸟作钗首的发钗,曾见于唐代张鷟《朝野签载》卷三:“杨盈川侄女曰容华,幼善属文,尝为《新妆诗》,好事者多传之。诗曰:‘宿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徘徊。 ’”

文人诗咏最爱凤钗

杨盈川即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容华的这首《新妆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多半是因为诗歌整体的意蕴清婉秀雅,而其中少不了“凤钗金作缕”这锦上添花的精彩之笔。中唐诗人王建《开池得古钗》诗中写道:“美人开池北堂下,拾得宝钗金未化。凤凰半在双股齐,钿花落处生黄泥。 ”这支古钗也是一支装饰有凤凰图案的金钗。凤钗的形象还出现在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李商隐《蝶》“为问翠钗钗上凤,不知香颈为谁回”等诗句中。

在五代以及宋代的词中对于凤钗有更细致的描绘,如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柳永《木兰花》“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凤颤”,洪迈《踏莎行》“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等。这些诗词中所提到的凤钗,我们今天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到或者推断出它的大致风貌。五代吴越国康陵出土了一枚白玉饰片,出土时这枚饰片的位置安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上面镂刻着一只神采十足的飞凤,飘扬起来的绶带衔在口中,研究者基本认定它是一支凤钗的钗首。还有一些传世的绘画中也有类似的饰物,这些都说明唐宋时期在钗头上雕刻凤鸟的造型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

记录陆游传世情愁

“钗头凤”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不是因为它是华贵精致的头饰,而是因其与南宋诗人陆游的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联的缘故。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被迫分离,后来二人各自婚娶。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随即在园壁上题下一阕《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篇感情深挚,内中有说不尽的眷恋相思与追悔悲愤。唐婉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的词绝望凄楚,催人泪下。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就郁郁而卒。在85岁临去世前,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些哀感绝世的诗词不仅是这段凄美爱情的真实记录,而且也为它增添了深邃悠长的韵味,而作为一个词牌的“钗头凤”也伴随着这个故事长久地珍藏在人们的心中。如今的沈园,陆游当年题词的墙壁已不复存在,后人为了追思这段至死不渝的感情,用陆游传世的手迹重新组合而成两首《钗头凤》词,刻成词碑。如今,人们如果到绍兴旅游,一定会去瞻仰一下沈园里的这座《钗头凤》碑。

相关阅读

钗是感情信物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6篇

寺庙里,莲花随处可见。有的菩萨脚踩莲台,有的手持莲花,有的作莲花手势,还有的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建筑、桌围、香袋、拜垫之上,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不知是佛境生莲花,还是莲本身就标志着一种禅意。

赏荷最富情趣。一碧万倾,或是半亩方塘,总是浓淡相宜。莲,似有仙风道骨,生性随和,落地生根,且能快速滋生蔓延。一两个藕节,随手丢进池塘边,两三年,就是满塘荷叶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别样荷花分外红,”荷叶莲花都是看点。荷叶田田,有的高举如伞,有的浮在水面如萍,姿势各异,色彩也略显深浅。荷叶大的如盖,小的,初露尖尖角,恰有蜻蜓立上头,更是曼妙玲珑。清水睡莲,灯盏一般,漂浮着,流淌着,却又心系根茎,终究走不远。也有素色莲花,高高地擎着,从花骨朵到绽放的花朵,最后孕育成莲子,只等着来年,羽化成莲。莲子不仅是滋补的佳品,还可以入佛做念珠,掐念一遍,可得千福。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世人爱莲花,古往今来,吟咏莲花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但无人爱莲胜过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句最佳,千古独绝。

佛国印度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民间文学作品,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胡兰成出版过一本经典作品――《禅是一枝花》。我想,这枝花,非莲莫属了。莲与禅形随影同,“芙蓉出水禅心静”。莲花开放,清寂内敛,不似俗世桃红,开得枝头攒动,热闹得有点嚣张。莲花瓣合抱,如同虔诚祈愿的手掌,即便凋落,也必是掌心向上。听说,禅坐,就需要五心向上。

莲喜清净,一枝一朵,无藤萝缠络,也无蔓枝。零星地点缀于清波碧荷之间,如同静修的禅僧。

禅境清幽,是适宜莲花生长的净土。禅性与莲性也是相通的。据《华严经》载:莲,在泥而不染,譬如在世不为世污;自性开发,譬如顿悟。莲秉性香、净、柔软、可目,譬如人间常、乐、我、净四德。

莲不是俗世花。可以做成莲一般风骨的人,必是入了禅境的。李白自诩“心如世上青莲色”,可惜他太过自负,空有青莲之名。倒是白居易形容得妙绝:“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7篇

2、杜鹃又名映山红,泛指各种红色的杜鹃花。其实杜鹃花不是只有红色的。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正如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写得非常好:“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其蓉芍药嫫母。”“回看桃季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3、我一直喜欢杜鹃温室花盆里娇媚的姿容,欣赏它以五彩艳丽优雅地点缀了人们平淡的生活,敬佩它能经历风雨,温暖着一座座高山一道道峡谷。它是柔弱的,也不乏顽强和勇气。但我更偏爱粉杜鹃,或许是因为那种纯净、温婉、柔和、淡雅、美好的韵味更称我意。做一个粉杜鹃一样的女人,淡然笃定,雍容大度,自信坚强,媚俗不染,多好。

4、杜鹃花的主干十分粗壮,上面分了许多小杈儿,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叶子,尤其是在鸟语花香的春天里,它的身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美丽极了,也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5、每年春天,故乡的杜鹃花依然风风火火地开放,无拘无束。它们从不孤芳自赏,而是极尽生命的全部,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纯朴自然的美。

6、绿叶衬红花,杜鹃花被分为好几种颜色,我最喜欢的是红色了,那花儿在阳光的衫托下十分美丽、妩媚动人。远远看去那杜鹃花像一群彩蝶在空中翩翩飞舞。那花儿像人用一张张红色的纸做成的,看上去格外鲜艳,而当你摸上去就没有它那叶子那么光滑了,有点皱巴巴的。

7、最让我欣赏的是,在春、夏、秋,这三个季度中,杜鹃花不停的更换花朵和叶子,让自己随时随地都显得高贵、美丽。到了冬天,虽然花儿全都凋零了,可是,它的叶子还是傲着风霜,顶着严寒,不断的更换着自己,好像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也好像在保护着春天将要开放的花朵,让花朵开得更艳丽!

8、美丽的杜鹃花开的红火,开的灿烂,满山满谷,红色,粉色此起彼伏,如海浪翻腾,

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第8篇

(一)自然生态

中古时期的寺院,或位居京师名都,或掩映于灵山空境。但不论置身何处,寺院环境总是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氛围。

《洛阳伽蓝记》记载景明寺“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但其“伽蓝之妙,最为称首”的却是寺中三池,“苇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宝光寺,园中有一湖,号日咸池,葭菱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唐开元寺东池,“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寺院中树木成荫,郁郁葱葱,奇花异草,名目繁多。以花而言,寺院的花可谓种类繁多,牡丹、荷花、、桃花、芍药、蔷薇、茶花、石榴花、石竹花等等,不胜枚举。慈恩寺的荷花,飒飒凌秋,馥香清远;云阳寺的石竹花,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大林寺的桃花,随着白居易那首《大林寺桃花》而名扬天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自然是引领,花魁独占。唐人喜花,好赏牡丹,而寺院却有着许多名贵的牡丹。万寿寺牡丹。有着“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全唐诗》卷703翁承赞《万寿寺牡丹》)的高贵;而光福寺牡丹则有着“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娇羞醉眼斜”(《全唐诗》卷766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的迷人神态。

此外,寺院也植有各种树木。如巴州光福寺楠木,结根幽壑,耸干摩天,绿叶成盖。兴善寺的竹子,“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全唐诗》卷333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一幅皎洁之像;而古松则是“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全唐诗》卷638张乔《和薛监察题兴善寺古松》),一派沧桑悠远之状。

环境优美的寺院,在水流的映衬下更显活力。不论“花浓春哥静,竹细野池幽”(《全唐诗》卷227杜甫《上牛头寺》)的牛头寺,还是“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全唐诗》卷253薛据《题鹤林寺》)的鹤林寺,都将佛寺的恬静、凝重和水流的跳跃、灵性完美地结合在一体,凸显出别样的景致。即使那些不知名的乡野小寺,也是“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全唐诗》卷383张藉《野寺后池寄友》),如山水画一般意趣盎然。

因此,尽管中古时期的寺院各具特色,无论是少林寺“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全唐诗》卷273戴叔伦《游少林寺》)的苍渺深远,还是遗爱寺“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全唐诗》卷439白居易《遗爱寺》)的清新自然,都呈现出同样的自然之美和生态和谐,在美化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景观生态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日渐扩大,佛教寺院在各地大量兴建,寺院建筑也十分雄伟壮观。南朝时期,寺院遍布江东。后人咏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实不足以描述当时的佛寺盛况。著名的寺院如同泰寺,“楼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大爱敬寺,更是殿堂宏壮,“经营雕丽,奄若天宫”。

北魏时期著名的永宁寺,“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拂檐;丛竹香草,布护阶墀”。景明寺也是“复殿重房,交疏对雷。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作为寺院标志性建筑之寺塔。气势更是不凡。洛阳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座,去地一千尺,京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可想其建筑之精美。

唐代京师慈恩寺塔天下闻名,章八元《题慈恩寺塔》写道:“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漾漾”(《全唐诗》卷281),其气势之雄伟壮观,不言而喻。

佛寺拥有精美的壁画。佛教寺院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绘有各种人物、植物和动物的文饰,而且还有大量的佛教故事、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作品。保留至今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石窟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精致,形象逼真,让世人叹为观止。

正是这种极具景观园林的特色,吸引了各阶层人士纷纷游玩徜徉于寺院美景之中。河间寺是京师士女竞相前往的著名寺院,其建筑华丽精美,“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进到寺中后园,只见“沟渎蹇产,石蹬憔皖,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让人流连忘返。

园林化的寺院,聚集了众多高僧大德修身养性,专注佛法。寺中林池飞阁,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高僧在此或讲经论道,研习经典,或赏花观景,领悟佛道,体味人生。

(三)人文生态

寺院在佛教节日或是“行像”、“六斋”的时候,往往要进行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士女观看。北魏京邑洛阳景乐寺六斋时,“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人神”,真是梵乐法音,聒动天地。唐代时,寺院往往被作为戏场,京师长安的戏场就主要集中在慈恩寺,其次还有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等。每到演出时节,寺院一派热闹非凡的景况。尤其是寺院僧人的俗讲,更是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最有名的俗讲僧就是文淑,唐人赵磷在《因话录》中说:“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蠼咽”,可见其俗讲技艺之高、人气之盛。

每年三月十五,是京师长安人们游玩赏花的日子。尤其以牡丹最为知名。佛宇、道观也成为观光游览者的集中地。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 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可见时人对牡丹的迷恋,达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程度。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唐诗》卷365)其盛况使人不由得心神往之。

据说慈恩寺的牡丹,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最后开,故而独占其美。慈恩寺的牡丹品种名贵,是观赏中的上品。花开时分,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甚是绚烂,吸引了各地的观者,赏花、吟诗、作画,花中人影动,人走花重现。裴士淹《白牡丹》一诗就曾赞叹说:“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全唐诗》卷124)

寺院也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慈恩寺中,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是夏日里游人最为青睐的景点。李远《慈恩寺避暑》称赞说:“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绝清凉晚,归人满柳荫。”(《全唐诗》卷519)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记述寺中避暑的感受说:“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人七叶堂,烦暑随步失。檐雨稍霏微。窗风正萧瑟。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全唐诗》卷445)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好的享受!

寺院也是士子们读书的场所。唐代有读习山林的风气,无论是赶考的书生,抑或是落榜的寒士,都在寺院那片寂静的空间里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唐人于鹄《题字文裔山寺读书院》感叹说:“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全唐诗》卷310)

而在著名的慈恩寺“雁塔题名”,则是文士们进士及第成功后的惯例,为唐代一时之盛事。想当年著名诗人白居易进士及第后,“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如今,留下无数墨迹的大雁塔超然卓立,风采依旧,见证着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