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狂草

狂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狂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狂草范文第1篇

“是不是我长得有点像狂草?”聊到形象,邓正强会打趣地问。略凌乱的长发,圆得俏皮的眼镜,随性的黑T恤搭配宽大的中裤,微胖的身材,配上一张有点高晓松的脸,还有点像进过号子的著名词作家张俊以。邓正强的自我比喻细细琢磨倒是挺贴切的。

大学教师、设计师、营销总监、广告人,经销商、画家、书法家……当邓正强回溯自己的职业生涯,各种故事承转启合,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位书画家不仅有着狂草般的直率模样,他的人生亦像狂草一样,激情、奔放、起伏又有迹可循。

商海浮沉

邓正强是湖南益阳人,自我评价:个性、直率、冲动、写意、顺其自然。现在的他游走在体制之外,而过去他是在高校的体制内起步的。

1987年,邓正强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学专业毕业,回到家乡任教于湖南城市学院,教建筑系学生水彩画。这是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没多久,考上艺术院校很不易,毕业又在大学任教,这让邓正强的父母很骄傲。

然而彼时,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南下广东打拼,成为许多人发家致富的梦想通途。1989年,邓正强从报纸上看到广东中山市有人才交流项目,便利用假期去中山玩,顺便考察情况。刚下车,邓正强就被中山吸引了。“那时候就觉得这城市太美了。”

来到中山市怡华集团,老总提出月薪350元请邓正强过来。想到在大学每个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才150块钱,他不加思索就同意了。家里人觉得他太冲动了,放弃稳定的工作,远离家门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地方,风险很大。邓正强这牛脾气哪里肯听,一门心思离开了家。

到了怡华,颇有才华的邓正强很受公司重视。后来有公派法国学习的名额也派给他。签证都办好了,只因一次会议上,邓正强和领导在工作上意见不合,倔强的他不肯让步,让领导很没面子。“你还没有出去就这么牛,那公派把你送出去,技术掌握了那还得了。”领导一句气话,断送了邓正强的公派机会。邓正强被分到总经办负责宣传工作。

1995年,邓正强因爱多老板胡志标盛情相邀,高薪许诺,连招呼都不打就辞职去了爱多。这一次他才算真的“下海”了。邓正强做起了产品设计师,负责爱多的广告策划。在这里,邓正强走上了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顶峰――广东爱多电器有限公司营销副总。

那时候的爱多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买下了体育新闻前的5秒标版,登出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条VCD广告。为了快速完成品牌战略,邓正强提议找国际巨星成龙代言爱多,提议通过,爱多以450万的高价聘请“大哥”成龙代言。“爱多VCD,好功夫!”这条广告把爱多推上了高峰,爱多一度成为VCD市场的“大哥”。邓正强也风光起来,出门奔驰,去哪儿都是星级宾馆。“那时候的人有点不谙世事,得意得飘飘然。”

随着爱多的没落,邓正强离开了爱多。后来有不少公司想聘请他,对商海渐渐感到厌倦的他也无心再闯。

回顾这段经历,邓正强坦言,每一次的“写意”,都带着点天马行空的洒脱。“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为此也牺牲了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有得有失。”

当起自由人后,邓正强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人要知足常乐,我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我对金钱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我真的可以做到‘只要有碗饭吃绝对不会把挣钱当快乐’的人。”

迷恋狂草

随后几年,邓正强沉迷艺术,远离都市,流连古镇,尽情游山玩水,自由创作。一直以画家身份闻名于艺术圈,尤以水彩画作见长。

所谓书画同源,自古扬名的大师多是书画家。“艺术家要有成就,就必须有多方面的修养。”于是他一边拿起画笔,一边拿起了毛笔。

刚开始临古帖时,一个圈中人说:“你这样练,十年都练不出什么来,书法不应该临帖,而是去创作创新,反正你再怎么写也超越不了古人。”听罢,邓正强感觉被蔑视被嘲讽了,身上那种不服输的湖南人性格出来了,他认为书法必须从传统入手,必须临古。不尊重传统、不讲究笔法的所谓大胆创新与个性在邓正强看来都无异于瞎闹。他暗自发誓要用事实来回击那些无知又自大的人。

2011年,这位“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搞”典型湖南人性格的艺术家,索性把君威车卖了,一路北上到了中国书法院学习书法。“书法院的学习和那些书法训练班是不一样的。训练班目的性很强,多数照着展览要求创作。而书法院是教你怎样认识书法,学习书法,探寻书法之道。”

来到书法院后,每天都是书法界领军级老师上课,解读古今名帖,邓正强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到这么多美食,无论消化不消化都一个劲吞下去。

周末,拉上三五个同学一起去北京文化街琉璃厂、王四营图书批发中心和潘家园旧货市场淘书,那里能淘到很多有价值的艺术书,还很便宜。这是邓正强对北京最好的印象之一。

邓正强在课外也坚持练习书法,写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他就觉得乐趣无穷。“我是自己掏钱去学习,我要对得起自己。我既然爱这个东西,就要认真去做。”

在书法院学了一年后,艺术圈的人发现这个北上深造归来的画家又“消失了”。原来邓正强开始了“闭关”。“我要好好消化在书法院学到的知识,把理论运用起来。”

随后的一年里,邓正强几乎不跟外人接触,在家里每天站着临帖8到10个小时。夏天天热,就光着膀子练。有些人笑话他:“你看老邓去中国书法院学了一年也没什么动静。学到什么东西没有啊,没见他学到东西。”

2013年下半年,邓正强觉得是时候检验自己的成果了。他拿着作品给圈中高手看,迷茫地问有没有机会入国展。高手看后说:“你的作品现在不是入不入展的问题,是获不获奖的问题。”邓正强还以为自己是被忽悠了。

没想到后来真的获了国展大奖,邓正强大受鼓舞,半年里投稿五次,都入了国展,并且连获中国书协主办的“铁人杯”、“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项,实现中山书法在国展上的首次突破。慢慢地,邓正强在书坛名气渐起,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认识了很多圈内好友,他对书法认识也越来越深。

不喜中庸

邓正强的个性在圈内早有名气。书法家李太亮谈及邓正强的印象,觉得他为人正直仗义,豪爽大气,敢于直面声讨时下不良风气,是一代怪才。

在书法家李太亮眼中,邓正强这个老顽童对书法痴迷到像个“疯子”。有一回邓正强到李太亮家中小聚,聊到深夜才入睡。在凌晨四五点,朦朦胧胧中李太亮被鸡鸣声叫醒,他赶到顶楼一看,是邓正强在那里挥毫写字,洒得到处是墨迹。

“性格决定了我不喜欢中庸。”邓正强认为搞艺术多少带点怪诞的“极端”,否则很难出彩,很难让人为之一振。

学书法初期,邓正强很“贪心”,什么书体都不放过。他相信只有在遍临名帖后,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字体。和模样与性格相符的是,邓正强最喜爱狂草,尤爱唐代草书“二绝”张旭和怀素。

邓正强临帖得法,能与古人对话,真正吸收了帖的正能量,很快“占为己有”。李太亮认为这些是邓的过人之处,也是书法同行难以企及的地方。

“他的书法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雄浑粗犷、狂野奔放,但又能做到用笔技法变化多端,线条细腻入微。所以质感浑厚,章法出奇制胜。”李太亮对邓正强的书法评价颇高。

对于获得国展奖项,邓正强也认为自己的作品在视觉冲击力上占有优势。这源于他是画家出身,又做过设计,在视觉效果的感知上有更深的功力。

进了中国书协,他感受到书法无穷的魅力。邓正强学习书法的初衷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绘画。邓正强坦言未来会更多地拿起画笔,接下来会回到景德镇重操所学的陶瓷艺术本专业,他也强调不会放下书法,将合理地分配时间。

狂草范文第2篇

怀素自小入庙出家,但他酷爱书法,尤其是狂草。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因没钱买纸,他就找来木板,将木板抛光后在上面练字,多日后竟将木板写穿。抛光的木板有限,他便在具有湿润地域条件的土地上,种了许多芭蕉,传说在一万余株以上。一有闲暇,他就来到芭蕉树丛中,在芭蕉上纵横挥洒。因为芭蕉树的缘故,他将自己的居所取名“绿天庵”。

怀素极为用功,对于书法的痴迷状态无人能敌,他用过的废弃的笔头竟集结成堆,后人将这个“笔堆”形象地称之为“笔冢”。因为刻苦,怀素在二十多岁时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他自觉功力欠缺,见识短浅,远没有穷尽书法的奥妙。便决定云游四方,拜谒名师,企求得到名师指点。

当时在京城长安的“草圣”张旭已是名满天下的草书大家,怀素就打算拜张旭为师。可是当怀素千里迢迢来到长安时,却未能见到“草圣”张旭,一问,才知道张旭回到故乡吴郡去了。怀素非常遗憾,好在有幸结识了殿中侍御史颜真卿,颜真卿也是一代书法名家。与此同时,怀素也见到了表兄曹邬彤,颜真卿和曹邬彤都曾得到张旭的书法真传,怀素便通过他俩探求“草圣”秘诀,这两位毫不保留,细心传授,怀素自是大有收获。

怀素在曹邬彤处居住了将近一年,一天夜半,曹邬彤向他说起从张旭那里听来的两句话:“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自然而然),怀素听后欣喜若狂,连叫十数声:“得之矣,得之矣……”怀素辞去时,曹邬彤又将圆活姿媚、遒劲有力的“古钗脚”秘诀传授予他。怀素又在颜真卿处住了许多时日。一天,颜真卿对他说:“草书一道,必须在师授之外,自己有所领悟,不知你表兄有否?”怀素说:“古钗脚”是他的体会。”颜真卿笑而不语,数月后,怀素辞行,颜真卿才说:“古钗脚何如屋漏痕?”怀素一听,激动地和颜真卿拥抱在一起,颜真卿又问道:“你自己有什么体会呢?”怀素说:“贫僧观夏云因风变化,奇峰迭起;又见墙壁圻裂之痕,无不自然。”颜真卿听后大加赞赏:“草圣之妙,代不绝人。”

狂草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从介绍台湾第一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和作品《行草》出发,讲述了《行草》中舞蹈与书法结合的创作特点,从而探讨“云门舞集”的编导林怀民的创作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舞蹈美学思想。

关键词:云门舞集 林怀民 《行草》

2006年,当笔者第一次有幸观看云门舞集的《行草》时,学了十几年舞蹈的我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它,一个个具体的舞蹈动作,我总想把它们与其对应的实在的对象联系起来,隐约的感受出作者在通过舞蹈向观众传达着什么,但却似乎又很模糊、很虚无,而且深层的内在的思想我也无法去挖掘。但是舞蹈本身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却又让我抛开这一切久久不能忘怀。编导林怀民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也使我为之迷惑。

一、了解云门舞集,了解《行草》

“云门舞集”是台湾一个现代舞表演团体,其名字“云门”来源于传说,取自中国古书《吕氏春秋》:“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云门”本是什么样子早已杳无线索,这两个字实在是既缥缈又壮丽,把我们的先人达到过的艺术境界渲染到极致。[1]

“云门舞集”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舞集”的《竹梦》、《行草》、《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等等作品,广受欢迎。特别是,一些作品让传统与当代的舞蹈、舞者对话,古典文学、民间故事、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相互交融。其中,《行草》就是一部将舞蹈与传统艺术结合而创作的一部作品。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行草》的创作灵感一定是来自于我国的书法艺术。编导林怀民曾说:“《行草》是二十一世纪青年人用身体来跟千百年前的字的魂魄对话,是向伟大的中国书法传统的一个致敬。”

《行草》创作于2001年,它把舞蹈与中国的书法艺术高度结合。在舞台上,可以看到舞者们借着王羲之、宋徽宗等人放大的书法作品,借着行书笔法的走势,行云流水的舞动。创作者从中国的书法中汲取灵感,让舞蹈表现中国书法的气韵。在《行草》演出中,身穿黑色服装的舞者们,犹如蘸满墨汁的毛笔,优雅中有狂放、内敛中又不失曼妙。在巨大的白色银幕上,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以惊人的尺寸,动人的细节,恢弘地相继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目前“行草”系列共有三部作品,分别是《行草》、《行草贰》、《狂草》。

二、书法与舞蹈的对话

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其实仔细想,书法与舞蹈也有许多内在微妙的联系。杜甫有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描写公孙大娘“舞”艺超群,而有着“草圣”之称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之后,草书大为长进。可见,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剑舞的时候,感悟到了舞蹈与书法之间联系,并把“舞蹈”的神韵巧妙地化用到了自己的书法作品里。

“云门舞集”的《行草》也是如此,虽然,书法是造型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但书法的用笔用墨与舞蹈的肢体训练却有着仿佛难以言说的相似性。或许,用“气韵”这个词可以来说明一些舞蹈与书法的联系。而把握住这两种艺术相似的“气韵”也是《行草》创作者们实现舞蹈与书法“联姻”的重要的创作点。

舞蹈与书法气韵的相似在于两门艺术都是在运动中享受过程。舞蹈是时间艺术,而书法虽然是造型艺术,但一幅书法作品的韵味是要通过“动”来体现的。书法中,每一个字,每一笔都有往来运动的趋势。特别是出色的书法作品,在运动过程中,又有内在的气脉流转不息,使得作品突破了造型,突破了静态而跃然纸上。舞蹈的韵律、节奏、力量、动势同样形成一种气韵。比如,中国的古典舞讲究拧、倾、圆、曲,由此形成的收放开合、力度变化,恰恰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注重同样的气韵。从舞者的身体感觉来讲,毛笔的笔头就是舞蹈者的足也就是踝关节以下的部分。毛笔的根部就是舞蹈者的踝关节。捏着毛笔笔杆的手指就分别是舞蹈者的膝关节和髋关节。肢体与笔的力度,所包含着的情感等等,都是表现气韵的直接手段。

书法与舞蹈的这种气韵的相似,就是《行草》所要表现的。如果我们在《行草》中还能看到“书法”的具体呈现,主要注重的是形似,而《行草贰》则显然更注重的是神似。《行草贰》林怀民大幅的抽去舞者要表现的那些书法具象,不再强调用舞蹈去画文舞字,而关注到了这两种艺术内在的相似。这种“神”,这种内在的相似从何来,应该就是出自于两门艺术相似的气韵。

舞蹈与书法除了在刚才提到在“动”中会展现气韵之外,书法的实虚同样表现气韵。中国艺术讲究的是写意,讲究留白,实现虚实相映的艺术境界。《行草贰》则便是如此,特别是和《行草》去对比,《行草贰》显得不再那么的浓墨重彩,不再强调那些书法、文字具象,如此,就形成了书法中的墨与白,达到了那种有虚有实,虚实相映的更高的创作境界,给观众留下了更多地去回味与思索的空间。

三、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行草”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就是《狂草》,这是一部让舞者身体彻底解放的作品,而对身体的解放的要求,主要还是从西方的现代舞开始。

其实,不仅是《狂草》,林怀民的所有舞蹈作品,即便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题材的作品并没有去使用那些中国古典舞、戏曲的那些直接的身段动作、创作规范和美学要求。他编创动作的特点是结合在美国所学的现代舞技巧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身段,武术等动作高度的结合。这种高度的结合不在于取形,而是取意,是一种高度理解现代舞与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的一种结合与碰撞。

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现代舞者们走不出困境。他们只能靠单纯的去模仿西方现代舞,可是编出来的作品却又不被观众欣赏和理解。林怀民在这个喧嚣、躁动的年代选择安静的去“悟”,并提出“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创作理念。林怀民一直在试图打破现代舞的程式。“我们的舞蹈不是纽约、伦敦的复制品”,他在刻意去发挥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方舞蹈讲究直线条,而中国舞蹈则讲究曲线的唯美,林怀民的许多作品正在一步一步地探索和融合西方现代舞和中国舞蹈。

除了对现代与中国传统不同舞蹈的理解,更为可贵的是,林怀民对于滋养不同舞蹈背后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体味和理解。林怀民14岁就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而当他留学美国时,人生开始转弯。25岁时,他从美国艾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时,弃文从舞,正式献身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喜爱的舞蹈事业,进入美国著名现代舞先驱玛莎格莱姆的当代舞蹈学校深造。1973年返回台湾创办云门舞集。这种求学的经历,也使得他更有条件加深对多种文化的认识。所以,我们不论在《行草》还是在其他的作品里,都能看到林怀民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于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色彩的现代舞作品所具有的勇气和能力。[2]

他的《狂草》就可以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舞蹈精神结合的一个范例。狂草的跌宕豪放、毫不拘束与现代舞对于身体解放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我们看到《狂草》比前面的两部“行草”的动作幅度更为大和狂野,动作更猛,节奏速度更快。但是,给观众的感觉却不是剧烈的,而是相对平静的。这也符合中国艺术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再张扬,即便如同狂草这样给人感觉不羁的艺术,同样有一种内敛和一种内在的平静在其中。但是,《狂草》显然又比“行草”的前两部作品,在动作上少了许多的陈规,完全解放的舞者的身体,在一幅幅山水图画中,传达着狂草的灵动与豪放。

在谈到创造《行草》时,林怀民说:“怎样让书法与舞蹈结合?这个问题我想了20年,我常常去故宫用三四十分钟只看一幅字,透过书法,可以感受字的力量,开启与作者的沟通。我无意用身体取代毛笔,而是从书法当中获取灵感。吸取书法的美,丰富舞蹈。”

林怀民的舞蹈美学超越了中西方的局限,把二者有机地融会贯通,他在突破现代舞西方意识的性质上,从艺术思想、美学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走向了本土文化,同时又与国际接轨。[3] 他所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东方深奥的哲理,又打破了西方的直线、立体思维,是进入心灵探索世界的一柄锁轮。正如“行草”,在书法、舞蹈,现代、传统的对话与碰撞中,以身体的神态营造出气韵,营造出传统东方文明的文化内涵,让舞蹈作为一门语言去与观众作发自内心交流,由内至外引起的冲击,共鸣于搏动的每一寸精神,震荡在意识的上方,这,也许正是东方文化下的现代舞蹈之魂。

参考文献:

[1] 林怀民著.《云门舞集与我》. 文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狂草范文第4篇

1 梁蓝波作品解读

1.1 《聚合大系》

《聚合大系》作品融合了书法、水墨画、油画、摄影、数码技术、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等。梁蓝波先生将中国传统艺术“狂草”进一步抽象化,以其局部构成融入画面,隐约于一片辉煌壮丽的意象空间。这种空间的构成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国、日本绘画材料和手法的把握和应用,注重材料的特殊感觉和制造这种感觉的手段过程;另一方面,体现着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独特的表现和结构体例,既有热抽象的情绪氛围,又有冷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审美原则。而这种“聚合”直接指向对人类生命深层的体悟,既体悟生命深处与宇宙共通的阔远而深宏、神秘而壮丽,又为生命力自身的博大和灵通而神迷和陶然。

《聚合大系》的创作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上作画。梁教授的创作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前期习作是在宣纸上泼墨挥毫。然后将这些写满狂草的书法拆散重新再油画布上拼贴组合,在拼贴后所形成的新的抽象画面上再次用水墨渲染出中国山水画般的气韵。在这过程中他使用了各种颜料,通过不同材质混合后的特殊效果去寻找材质之间的天然结合与冲突。其次,中期制作是将这些小幅的画稿以精密的高科技扫描仪输入电脑,在电脑里再作调整、重组,通过电脑将形象放大几倍至几十倍,然后用美国最先进的特殊科技直接喷涂到帆布或水彩纸上。最后,在后期制作中,梁教授在如何保持水墨韵味的同时使画面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具有西画物质的浓缩色彩和丰富的肌理层次方面作多种探索。以丙烯、水彩、油画等材料在画面上作综合性处理,加上数十层的颜料和调剂,使国画般的笔触墨韵外化。充分利用不同材料所能企及的特殊效果,成就一种纯手工或纯科技都无法达到的扑朔迷离。

1.2 《墨动》

系列作品《墨动》融狂草书法的笔触和中国文字的构架于抽象水墨之中,既力求发挥中国书法线条的精神意蕴,强化狂草的视觉冲击力,又充分利用充满动势的独特水墨肌理去营造一种神秘混沌的视觉空间,捕捉扑面而来的生命张力,展现博大辉煌的宇宙氛围。在这些作品中,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号――狂草以及其交织与交叠的笔触被揉和到云山雾海、火山熔岩或者宇宙的氤氲混沌,从中可以体味到大自然惊心动魄的力量,探觉到人类精神世界的骚动。这些奔放、悬浮并充满爆发力的笔触穿梭于神秘、深邃的幻化空间之中,让人们在解读这些迷幻空间的同时获取一种顾念永恒、跨越时空的人生体验。《墨动》作品旨在追寻老庄哲学雄伟博大、磅礴昂扬的精神气概,以达刚柔相济、主客交融、雄浑浩瀚的精神境界。

1.3 《吟月》

《吟月》是由梁教授导演的多媒体舞蹈实验作品。该影像装置作品通过波澜起伏、迷幻多变的抽象水墨、音乐和舞蹈,将观众带入一个飘然欲仙和富于哲理的时空境界。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打破了思维局限,强化了跨界与创新意识。

2 多元融合给艺术设计带来的生机

2.1 多元融合与创新

艺术设计的跨界实践是需要设计师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的跨界实践形式多样,包括不同媒介的融合、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品牌合作等形式。由于人们对审美有着不同的需求,于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作品。以大家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户外广告为例,20年前的户外广告就是一则贴在墙上或展板上的商业广告,风格与制作工艺几乎是大同小异。而现今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材质、各种风格、各种表现方式的户外广告,如多媒体广告、交通载体广告、空中热气球广告、体验式户外广告等。所以,当下的设计在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又与某些事物进行着有机融合。

在梁蓝波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通过国画与丙烯、水粉等多种材料的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新科技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探索和创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崭新的视觉盛宴,更给现代设计师指引了一条新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

2.2 打破界限、混淆区别

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为的就是让大学生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也许仅仅是皮毛,但这些皮毛却可能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就如梁蓝波先生所说,他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的成就,还要感谢于他复杂的教育背景:他中学时代酷爱摄影,本科阶段学习国画,硕士阶段研究油画,博士阶段研究美术史论(书法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正是这些混杂的教育背景,使他的艺术金字塔可以越垒越高。我们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混淆了让不同事物得以区分开来的特性和材质。当人们看到一些违背常规知识的新鲜设计,能有几个人不好奇呢?国画、书法以及摄影、计算机技术这些元素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但这些普通的元素被巧妙地融为一体时,竟然产生了一个陌生的存在。

2.3 综合之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给出这样的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意思就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结构合理、功能正常,这个整体就能产生1+1>2的功效。这个论点在艺术设计中也适用,所谓的多元融合并不是许多元素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拼凑,而是通过巧妙的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梁蓝波的艺术作品里,有书法、国画、油画、摄影、新媒体等元素,每个元素单独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界限,表面上看很难融合到一起,但梁教授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对接点,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和独特的制作过程让这些原本对立的元素,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很好地将东西方文化及哲学思想融合到了一起,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视觉感受。

狂草范文第5篇

行松烟之形

林怀民曾说过自己的毛笔字写得很烂,但平日里的他最喜欢的就是看帖。在创作“行草三部曲”的那段日子里,他家各处都能看到的字帖方便他随时翻看。他认为:“中国人的世界有多大,书法的世界就有多大。”

“行草三部曲”其实并不是事先就已定好的创作计划,而是在2001年创作了以书法美学八舞的《行草》之后,又陆续创作了《行草・贰》与《狂草》,它们合称为“行草三部曲”。2012年时林怀民将《行草贰》重新命名,于是有了现在的舞剧《松烟》。如果说《行草》是以书法投影为景,舞者玄衣舞动,气势庄严浓重:那么《松烟》则是走上了轻淡写意的路子,动作计较由重到轻到飘逸的层次,追寻毛笔书写中。墨分五色”的境界。

10月23日至25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松烟》,为呼应“墨分五色”的法则,舞台的布景也很讲究层次,舞台后缘投影幕浮现出瓷器釉面纹理的特写,或纤白脆弱,或釉粒斑埔,淡入谈出安静地化为舞台上的空气。白色的地板托出男舞者的巨幅黑裙,强烈的白光映照着女舞者晃荡的白裤,黑与白的对话,虚与实的消长,漫漶为《松烟》写意的风景。

而音乐上则是以约翰凯吉的作品贯穿了整出舞作。凯吉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音乐家,作品实验性极强,他精研东方哲学。禅宗、易经深远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他的音乐搭配上林怀民的《松烟》,让整出舞作仿佛可以呼唤风雨,仿佛带你来到空旷的原野和无人的古刹。而最重要的是,林怀民说:“所有的乐曲都饱含不绝如缕的气,那是时光的流动,”

以《橙烟》之名

狂草范文第6篇

买河虾

1988年,我在一家报社上班,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个小农贸市场。那里的河虾很便宜,一块钱一斤,我经常买点回去。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边走边想颜真卿的《勤礼碑》中“辶”的写法。我左手扶车把,右手划空,感觉着颜体平捺一波三折的神韵。想着练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小农贸市场。我放下自行车,走到卖河虾的小贩跟前,左手递给他1块钱,顺嘴说道:“来一斤河虾。”可右手还在划空写着“辶”的平捺。那小贩说:“今天两块钱一斤了。”我说:“哦,涨价了,不买了。”说完,骑上车就回家去练字了。可钱却扔下了――那时的一块钱能买很多东西的。

换凳子

我有起早练字的习惯。1996年春,我迷上了明朝文征明的小楷名帖《千字文》。那天早上4点多,我感觉到腰酸背痛屁股疼,就断定是硬板凳惹的祸。于是,就跟妻子说:“你给我买块厚海绵绑在这硬板凳上面吧。”没有想到,妻子因为对我疯狂练字的举动心生不满,故意不理不睬。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就在离我不到1米远的地方放着一张软软的包椅。

撬窗子

狂草范文第7篇

唐朝三绝指的是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是唐文宗向全国诏书御封的。

1、李白:赋诗多以抒情为主,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收提高而形成本人独特风貌的诗人。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2、裴旻:唐开元间人,其人舞剑亦被誉为唐代“三绝”之一绝。一个人的剑法能够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相提并论,可见其技艺非常之高超。

3、张旭: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狂草范文第8篇

1、真体: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2、草体:草书系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3、隶体: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命名源于东汉,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它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解决了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使书写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