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理知识;学科整合

新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而小学语文与地理这两门学科,看上去没有什么的联系,仔细分析文本,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着许多与地理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在这学科整合日益广泛化的今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材中不断挖掘与相邻学科的整合。

一、结合文本地图,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

在这个环节里,地图应该是必不可缺的一件教具。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第十课的课题为《北京》,这一课中,对北京的美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平时,学生们就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北京欢迎你”等有关北京的歌曲,他们对北京这座城市非常喜欢,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尤其是2008年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学生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到北京看一下“鸟巢”和“水立方”。但是,北京到底在哪呢?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这些问题不断地在学生的心头盘旋,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位置的渗透。我拿出一张中国地图,给学生先指出我们家乡――涿鹿的位置,然后再指出北京的位置,告诉学生北京距我们有153公里,如果坐880公交车的话2个半小时多一些就可以到了,学生听了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不仅知道了北京离我们并不远,而且还知道北京就在我们河北省的怀抱之中,学生都兴奋极了,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很欣慰。

像这样需要渗透地理位置的课文还有很多,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外国名著选段《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以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都在国外,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们知道意大利、非洲、丹麦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和中国的距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位置的渗透,我想小学生从小就能够知道自己家乡在祖国大家庭的位置,祖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世界各国的位置关系,这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强上好多倍,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联系民俗风情,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描写了平易近人,与民同乐,入乡随俗的高尚品格。除此之外,傣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泼水节也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课文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景观知识的参透。总理的“对襟白衫”、“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不正是傣族典型的服装特色吗?总理手中的“象脚鼓”不正是傣族典型的乐器吗?傣族的泼水节、服装特色、乐器以及凤凰花的花瓣都是学生们应该了解甚至记住的人文景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都应该使学生们从小就应该有所了解,这对他们长大以后对于其他不同民族的了解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多的安排,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草原》,六年级下册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等,通过这些课文要加强学生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的了解。试想,如果学生们在电视或图片里见到某人的穿着或特色民居,马上就能说出这是什么民族,在什么地方,那该是多少得意的一件事情呀!

三、透视文本景观,了解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地理自然景观的课文非常多。例如,人教版四年级第十七课《长城》,不仅描写了长城的壮观,更对长城地理位置、功能,甚至建筑的难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气魄宏伟、高大坚固的长城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趵突泉的纯洁、活泼、有趣;黄果树瀑布的幻影绰绰;钱塘江潮来时的白浪翻滚、水天相接……无不令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在我国灿烂的诗歌文化中,蕴涵了很多人文地理知识。诗歌中涉及地理名称的比比皆是,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如果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增强他们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就如同阿里巴巴的宝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真可谓千丝万缕,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了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中悟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吧!

参考文献: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40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虽然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低效”的工作,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这样势必会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语文的魅力,导致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熏陶也大打折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而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想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就需要打造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那么,怎样的备课才是最有效的呢?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三级备课”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三级备课”是指初备、集体备和细备。初备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假期间先自己通读教材,然后钻研教材,制定好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开学伊始,学校抽出一天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同年级的几名教师轮流主讲,共同制定好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集体备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同学科的教师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的重点是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法学法的探讨,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备课,既能集思广益,形成共性;又能发挥特长,形成个性。教师在课前与文本接触,认真地解读文本,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动态的生成情况,从而对症下药、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二、重视课前预习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习知识同样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学校组织的常规听课活动中,笔者教授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白衣天使》。在课前,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资料查询,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上课后,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较好,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为后面的品读课文挤出了时间、做好了铺垫。针对这节课,笔者认为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课前预习:

1. 圈、划、写。把文中的生字圈出来。用“――“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四字词语,摘录2-3个文中的优美句子或重点句子。

2. 解词。找出不懂的词语或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查课外资料、上网等方式理解词语。

3. 查找资料。资料可包括作者的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等。

4. 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问题读懂课文,并作批注。

在预习时,教师要做充分的指导。从预习内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扩展延伸;从预习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多读、深思、会问、善议、精评;从学习习惯上,要指导学生逐步做到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总之,充分的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扎扎实实上好课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调控、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取舍与提炼,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提升,使得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1. 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从教学目标来说,第一课时应该解决基本的字词,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字词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尽管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词教学的特点逐渐减弱,但字词教学仍属于六年一贯的教学目标,仍须重视和认真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还需要重视读通课文。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通的情况下,才能初步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因此,“读通课文”是进行深入阅读、理解、探究、品味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良好的阅读开端可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愉快的阅读心境,提高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阅读,与文本形成良好的对话,形成积极的阅读行为。

2. 抓好品读感悟。从教学目标来说,第二课时通过品味词句,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要用朴实的语言穿针引线,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来引领学生,使学生在赏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语言素养的积淀。

3. 设计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点。本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本文基础知识点”设计相关的巩固、应用、拓展训练。“本文基础知识点”指字、词、句、段、篇等基本功训练点,也就是学习本文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语文能力。如学完《做一个最好的你》之后,笔者让学生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几句话,更深刻地领悟怎样才能做一个最好的你。

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关键。那么,什么时候关键呢?一是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二是抓住薄弱环节;三是把握年段要求,注意前后训练的梯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好这几个环节,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及语文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理解类 课后习题 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理解”类课后习题呢?我认为应根据“理解”的对象来灵活处理。关于“理解”类习题,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理解的对象分为理解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三种。下面我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落实措施。

1理解字词类练习题

(1)联系全文进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一文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关于“魂”字的理解,我认为“魂”是本文的题眼,是中心,是难点,要学懂了全文才能完全弄明白。所以,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留了问题:课文以“梅花魂”为题目,那梅花的“魂”到底是什么呢?仔细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总结、汇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得非常投入。第二课时结束后,学生汇报:梅花的“魂”是“天气愈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对比、辨析词语帮助理解。如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课后第3题: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关于带点词语的理解,我的做法是把这个句子和去掉带点词语后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加上这些词有什么好处;另一种做法是把“极不情愿”换成“不情愿”,把“颓丧”换在“沮丧”,让学生辨析两个词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为自己在习作中准确用词打好基础。

2理解语句类练习题

(1)以习题为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来帮助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3题:“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把这个题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从“快乐”“惧怕”两词入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做好读书批注,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大家积极反馈读书体会,分享众人的读书成果,形成共识,理解作者“读到书而快乐”和“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窃读而惧怕”的矛盾心理。通过这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相当到位。这个习题就完成得很好了。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如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课后第3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含义很深刻,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不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帮助理解,学生由这句话想到了很多,理解深刻了很多,说出的感想也较之前提升不少;可有的学生的理解还是很肤浅,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人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走上“违背原则”的道路,严重的可能犯罪的事实,这样一来,学生想的、说的范围更加广泛,理解愈加到位,并形成一种认识,将对他们的人生观的确立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3理解段落、篇章类练习题

(1)观察、总结法。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第11课课后第4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课标第三学段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这个练习,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文章的结构,想想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之前学过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很明显,只要学生细致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经过,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如此一来,学生也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同体裁的文章能准确辨识、理解。

(2)概括、提炼法。如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第2题: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在落实这道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概括各部分的意思,观察、发现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分写得是“悼念伯父”,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讲了伯父和“我”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一些事情,学生就能明白第一部分讲得是“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一事实,后面的部分写了“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按“先果后因”的顺序写的。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理解”类课后习题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有时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效率;课堂练习;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9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应该是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最关键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无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促使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吁我们在关注语文这门功课的人文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告别课堂上那些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构建关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语言训练还需要一个载体,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教师适时、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意识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有效语言训练的最佳载体。

一、练习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最终目标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这就为课堂练习指明了最终方向。语文学科自然以语言为教学内容,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离开言语形式这一中心,语文教学内容越“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越难轻装前进,质量就越成问题。只有紧扣语言形式,提高实效,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训练后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达成“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最终的目标。“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不会倾听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关于“听”的课堂训练似乎很少见,其实“听”的训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在第二课时的上课伊始,先听写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新词,每组三到四个词语,词语只报一遍,完成之后,小组内互批,展示听写好的同学的作业本,并就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点评,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提出了要求。每天进行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可谓一举多得,益处多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并仔细钻研教材,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是比喻句,教者应该抓住这个切入点,用“……像……”进行说话训练,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教师可以不提“比喻”这个概念,却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这都是练习的神奇功效。“写”的练习是说话训练的提升,很多教者将“写”的课堂练习放到课后去完成,这样的效果肯定不佳。当堂完成,当堂评讲,这样会更加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活动的最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像本文作者那样,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几个方面来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这个练笔如果当堂完成的话,教者便可以重点从描写人物语言这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完成练笔,因为,文本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是最有特色的,也是最值得学生们模仿和借鉴的,当堂完成练笔才能充分达到教学的意图。

二、练习的设计是紧贴文本重点难点的“精心训练”

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依托于文本的,所以每节课练习的设计要贴合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在每堂课的黄金四十分钟当中,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由此可见,这十多分钟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重要啊!那么在这十分钟左右的当堂练习中,练习的设计一定要精炼,不能粗制滥造,不但量度要适中,难易度也要适中,这样才是关注到每位学生的课堂练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夹竹桃》中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型――“无不”、“无日不”就是文本中的难点,所以在课堂练习中就要对此句型加以训练强化,由易至难,层层拔高。教者先指明“无日不”就是“每天都……”,你有过每天都做的事情吗?你能用“无日不”说一句话吗?当学生完成这个句式练习后,再横向推展开――那么,“无事不”、“无时不”呢?并要求学生所说的内容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练习,学生今后对双重否定句型的运用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三、练习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课堂练习的形式不拘于一种,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让课堂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练习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庐山的云雾》中,课堂练习就可以贯穿“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喜欢的云雾的样子,边画边说,极有趣味性,又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小稻秧脱险》中,可以边练习说话边演,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海底世界》中,可以一边模仿海底各种动物的动作,一边练习背诵课文内容,不提一个“背”字,就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穿插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心的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它是完美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上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学生只有通过“练”才能学会“用”,通过“练”才能使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也不能把课堂练习仅仅看作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应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来认识,其内容不能局限于文本,也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在解决实际问题基础上有能力的拓展和情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这课堂上练习的十多分钟把握好运用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一条卓有成效更为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创新能力 阻碍因素 培养策略

以生为本一直是素质教育重点强调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课堂教学体会美术的艺术美、观赏价值,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操的陶冶、思想境界的提升。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创造潜能巨大的重要时期,在这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积极研究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堂质量,在高效高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概念及美术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汉语词典中,创新的概念是“革新”、“创造新的”[2]。具体来说,创新指的是在原有思维基础或者打破传统思维上建立新型的思维模式,并以此为条件采用新的实践方法创造新的事物,即人们常说的发明。在拉丁语中,创新还代表改变,思想、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改变均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是个人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教学理念陈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认为,同语文、数学等主科相比,美g课程的重要程度不高,只是用于调节学生学习压力、心情,培养兴趣的一门学科,因此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陈旧错误的教学理念促使各美术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更不会积极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且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如在作品创作上习惯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如树叶应该是绿色的,天空应该是蓝色的等,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小学美术课堂以老师展示、讲解为主,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又没有注意挖掘新颖的美工材料,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效率低且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学模式是讲解完课本,留给学生一道绘画任务,待学生完成作业即结束课堂,完全没有理会学生学到什么内容,是否能学以致用,学生自然没有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枯燥,打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不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也没有添加知识扩展环节,只是单纯地照着教材讲解,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容易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自然不会有创新的动力。

4.评价方式单一,使学生自信心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偏心”行为,即对智力水平高、知识吸收快、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和耐心,而对智力水平较低、课堂表现不积极、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缺乏耐心。评价学生时仅单纯以作品好坏、成绩为标准,打击某些学生的自信心。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讨

1.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无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同成人相比差异较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而始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正确”地绘画、赏析,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发散,还会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对此,教师必须改变这一教学习惯,在美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并尊重每位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想法。低年级的小学生思想是不成熟的,其内心世界十分单纯、充满想象[3]。把蜻蜓当成飞机,太阳就是一个红红的圆;中高年级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一定判断能力,因此大部分会在现实基础上展开想象。每个教师都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主动询问孩子的想法。以小学二年级“变化无穷的线条”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学要求是指导学生以棍子、线条、绳子等为材料,以自己的想象和喜好摆出各种造型、图案。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更不能按照参考书硬性规定学生摆放某种造型或图案,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性、造型特点等,如有的学生兴致很高,摆出很多造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有的学生觉得不好又重新摆放,有的学生则兴致缺缺。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由学生向全班同学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创作思路、创作意图。

2.采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单一,老师只是向学生简要介绍教材的内容,剩下的时间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且很多美术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正确的认识,认为美术便是绘画,每次课堂任务均是完成相应主题的绘画。这样单调的课堂模式会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美术枯燥无趣而失去创造的兴趣。对此,教师应该认真总结以往课堂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积极研究丰富的,新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以此作为学生创新的驱动力。第一,可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增加游戏教学,以三年级第一课“魔幻的颜色”这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对色彩三原色及其调和变换有更好的认识,增加变色游戏环节,让学生进行游戏比赛,使用红、蓝、黄三种颜色,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其随意混合搭配,在规定时间内谁搭配出的颜色最多得到红花奖励。也可以由教师展示多种颜色面板,由学生猜每种颜色是由什么颜色混合调配而成的。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用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黑板上板书,让学生在绘画册上作画,教学和学习活动均以平面类型用具为主,这种方式极易让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对此,教师可以从教学用具入手,采用多媒体、三维模型等辅助教学,通过新颖独特的教学用具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善于使用具有创意的美工材料,如学生最为熟悉的绘画,可以不局限于在白色的绘画纸上涂鸦作画,还可在蛋壳、栗子、废弃包装盒、布头、瓶子、瓶盖、木板等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如可以把栗子当成小动物,为其添上眼睛、嘴巴、鼻子,在鸡蛋上画笑脸,或为鸡蛋画一身衣服等。丰富的美工材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不需要每一节课均为学生提供十分复杂、种类繁多的美工材料,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保证所选材料对学生审美、情志、道德和智力等方面无负面的影响。如应避免使用新鲜鸡蛋或完整的布料为材料,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团包手工”这一课题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旧报刊、杂志等废纸为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团包”造型。

3.打造活跃的美术课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传统教学虽然留给“绘画”这一实践环节较为充足的时间,却并未真正达到理论同实际的相结合,反而是一种变相的理论式教学,课堂氛围较沉闷。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打造轻松活跃的美术课堂,为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营造良好氛围。第一,适当调整课堂座位形式,改变传统课堂矩形排列的座位布局方式,根据课堂内容提前对座位布局做出调整。以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水墨游戏”这一课教学为例,该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中国画所需的工具材料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观看到各种材料,相互之间又能进行讨论分享,可将教室座椅围成一个大的半圆,老师讲课则从讲台转到半圆的开口处。这样的座位布局不仅可以使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各种思维的相互碰撞。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显著活跃课堂氛围,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又如在第二课“重重复复”这一内容教学中,因为教学中会设计一个学生相互分享图形排列感受的环节,因此展开教学之前,可将座位布置成多个小方块,即以小组形式展开教学。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排列图形,同时经过相互分享增加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而多个方块式的座位布局可以更加方便各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合作,有利于活跃课堂讨论氛围。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当加强课堂互动,包括老师同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第三课“曲曲直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画直线、画曲线的互动,每次学生画完线条,及时询问全班同学分辨两种线条的特点。当学生能够准确分辨曲线和直线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说出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曲线、直线,这时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讨论,有的说“头发丝、电线、绳子有的时候是直线,有的时候是曲线”、“长方形桌子的边是直线,圆形桌子的边是曲线”、“学校田径跑道一半是直线,一半是曲线”……这样热烈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如果是绳子、软尺等可变性的事物,可以随意变换直线、曲线,而不可变形的如硬直尺、铁棍等则一种形态,制作手工艺品时,可以选用可变性的材料制作各种造型。

4.课堂内容善于联系生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大多数小学美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只包含教材中的内容,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小学美术教材考虑到学生的精力、理解能力,每一节课涉及的内容、素材是相对较少的,若教师仅以教材所给的素材进行讲解,课堂内容会较为乏味。尤其对能够自行阅读并理解教材内容的中高级学生而言,经过自主阅读,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单纯讲解课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积极收集相关课外素材,最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素材,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该册教材共有16课,每一课内容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同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收集素材。如在第三课“美丽的纹样”这一内容教学中,因为教材版面有限,教材中列举的纹样素材是有限的,这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纹样图片为素材,如毛衣上的图案、商标图案、陶瓷花纹等,通过各种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当学生欣赏生活常见的各种纹样后,会产生感叹、震撼等多种心理,进而生出“创作”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良好的铺垫。如在下一节课“礼物的外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纹样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自主设计各种新颖美丽的包装样式。如在包装盒外形上,有的学生没有沿用传统的方形包装,而是制作成糖果、五角星、花朵、叶子、水果等各种可爱的形状,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喜好特点。在纹样设计上,有的学生使用简单的多边形设计出或简约大方,或纷繁复杂的图案,有的学生以生活中的小动物、建筑物、白云、卡通人物等为图案,还有的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各种图案。艺术是源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活内容,既可以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动力。

5.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除了有效联系生活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各类名家的经典作品,扩宽学生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这是创新的重要前提。教师可根据每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内容在网上收集相关经典名著,如学习“比对色”这一内容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指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的比对色知识,体会《向日葵》这幅作品浓烈的色彩对比特点,并试图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情、思路等,通过观摩欣赏、自主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在学习“水墨画动物”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齐白石虾图》、《徐悲鸿奔马图》,这是水墨画动物的经典名作,两位名家用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动物的神态、外形和神韵,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国画的美、特点,感悟水墨画技巧。在每次欣赏完名作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挑选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自主练习写生,在临摹过程中不断思考水墨画的精髓、名作特点,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提升水墨技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6.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心理、行为有十分深远的影响[4]。因为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时间较多,而处于人生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拜、敬畏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水平,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六年级上册“形体开挖”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即使用橘子、肥皂、胡萝卜、橡皮泥、土豆等材料,通过自主设计、镂刻等一系列步骤切挖一份艺术作品。而学生受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天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品从技巧、艺术层面评价会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每一位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均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避免对学生作品进行贬低,而是耐心询问学生的创作思路,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创作过程,给予技巧方面的点拨和建议,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增强其自信心。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心均是促进学生积极创新的推动力量,因此教师需注意从多元化评价入手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结语

美术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社会发展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U宽思维,使学生更热爱生活,身心健康成长。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改进以往教学上的不足,积极通过教学模式、课堂内容、评价方式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鹏.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

36:212-213.

[2]王建锋.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