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押韵的悲伤

押韵的悲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押韵的悲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1篇

1、谁把谁当真,谁为谁心疼。

2、生如夏花之殉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4、悲伤才念情,寂寞才说爱。

5、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景,听陌生的歌。

6、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

7、怎么会没有心事,那一直是你的名字。

8、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9、听一季忧伤,倾半世月光。

10、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11、心不动,则不痛。

12、我的世界,你不在乎;你的世界,我被驱逐。

13、一边深情,一边残忍。

14、沉默是害怕的借口,傻笑是委屈的理由。

15、你来过一下子,我想念一辈子。

16、明明已经习惯了孤单,为何还是如此贪念温暖。

17、听悲伤的歌,看幸福的戏。

18、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19、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20、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21、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22、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23、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24、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25、心伤透了,仿佛没了泪。

26、生活不易,全靠演技。把角色演成自己,把自己演到失忆。

27、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28、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29、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30、看的开一点,伤就少一点。

31、我想给你幸福,却走不进你的世界。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2篇

工作之余,若有闲暇,读诗或者读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曾经有位朋友赠我这样一条格言:“如果心情很好,那么多读点书吧;如果心情不好,那么多读点书吧。”言语之间,俨然一副“书呆子”模样。大抵在他的眼里,若是有一天没书可读,这日子简直是不能想象的。

生活中,有很多像我朋友一般爱书的人,他们觉得读书既可以愉悦心情,也能排遣愁怀。快乐的时候读快乐的书,能使快乐翻倍;悲伤的时候读悲伤的书,能在书中找一个契阔知己,互相安慰。在书里,我们总能找到一个与我们相仿的人,找到一个比我们幸福的人和一个不如我们的人,所以每一种心情都能一一对应,一一抵消或拔高。当然,在书中我们也能找到几个生活里不曾见过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见我们所未见、知我们所未知。

好的书籍如同好的朋友,多多益善。虽然书读得再多也不见得能改善我们的经济条件,却一定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而多姿。有人说,邂逅一本好书就像邂逅一个有趣的人,会让乏味的人生变得趣味十足。遗憾的是,人生百年,消逝如风,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完那浩如烟海的书籍,且大多数人还得为生计而忙碌。所以,我们也只有尽量抓紧时间阅读罢了。

我读的书不算少,很杂,天文地理,历史杂志,且十分有趣、有味。这些书中,有的书读一遍就够了,而有的书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在我的阅读史里,《三国演义》《孟子》看了将近三十来遍,《围城》看了十七八遍,《傲慢与偏见》看了不下十遍,《两当轩集》天天读、天天看、天天背,且每天都有新的领悟。

我放书的地方也很杂,除了书架,我还喜欢在床头、书包里、行李箱,妻子的梳妆台上也放了两本,不论到哪里,我都不会没有书看。甚至卫生间放肥皂和纸巾的抽屉里也安静地躺着一本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3篇

我喜欢看你笑,只有你笑时,世界在我是天堂。我失去了悲喜,痴恋的看着你嘴角的弧度,即便它不是为我绽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不知你是否还一如四年前、那个让我心动的少年。只是你浮沉匆匆的一瞥,漾着一个梦躲身后,只留在了尽头。

钟无艳宁可失去美貌、也要赢得宣王一颗心。只是你不悲伤、我却已绝望。为你,此生的我画地为牢、只要你拥有你的全天下,我在所不惜。让梦纯粹、静候轮回,这世界纷纷扰扰,快乐和痛苦自在堆叠。我曾一度期盼,能与你拥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幸福、能与你拥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可惜、痴人说梦。寻爱的人儿、终究得不到爱的眷顾。

月下独揽萤火,举头望月、看月影憧憧,烟火几重?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你的颊,动人心弦、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硬伤,只是疤、结在了心里。不碰它、永远不知道它隐隐的痛在哪?我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如此、安好。只求着,这一生能再有你的角落里、随心相望、随遇而安、不猜忌、不嫉妒、不贪恋、只安之若素。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唯美;韵律;基调;主题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09-1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作家,诗人,编辑,文学评论家。他的短篇小说可以分为恐怖和推理两类,以荒诞,奇特,古怪甚至病态著称。在文学评论方面,他著有《创作哲学》,《诗歌原理》等论著,他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娱乐,而非真理,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在诗歌方面,他是美国第一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的诗歌韵律整齐唯美,基调感伤忧郁,情感真挚动人,这些使得爱伦・坡的诗歌美感十足,本文拟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爱伦・坡强调在诗歌创作中要注重韵律的使用,只有节奏和音韵美,读者才能产生兴趣阅读。他的诗歌《乌鸦》便是例子,而事实上,爱伦・坡对于自己的这篇代表作十分满意,在公众场合曾数次诵读,原因之一便是这首诗的节奏齐整。据W. L. Werner 统计,在719完整的音步中,有705个是抑扬格,十个不太工整的扬抑格,四个扬抑抑格,这就充分说明了爱伦・坡对于诗歌节奏工整有规律的强调和重视。在音韵方面,很多地方用到了押头韵,诸如在第一小节的第一行有“weak”和“weary”,第二行出现了“quaint”和“curious”,头韵的应用使得云烟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长元音“?:”在诗歌中出现了70次,与作者试图表现的思念由于的情感相得益彰,加重了这种情绪的表达,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再诸如坡的另一首代表诗歌《安娜贝尔・李》,作者在韵律方面亦是多变。作者使用了ababcb, abba和双韵体等多种韵律,多变而又低缓;长元音“i:”在总长41行的诗歌中出现了 21次,基本实现了隔行押韵回应,因此这个闭口韵使得阅读过程凸显了美感。

第二方面,从爱伦・坡的诗歌内容和主题分析,他尤为关注孤独,爱情和死亡。在爱伦・坡看来,产生美的途径之一便是使得读者阅读时产生灵魂的震动,感动读者。在他的《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等文章中,他强调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是最诗意的话题。《乌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对逝去爱人的思念: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夜晚,我独自沉思,这时,响起了敲窗声,“我”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展开了对话,但乌鸦唯一的话语便是“永不复生”,一共重复出现了十一次。一次次敲击着“我”已经破碎的心,“我”对爱人的死亡的伤心,对她的深深的思念,都清晰地变现出来。《安娜贝尔・李》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很多很多年以前,一对恋人住在海边,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嫉妒,狂风吹散了他们,安娜贝尔・李死去了,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我”对她的感情,伴着月亮,伴着星光,“我”会永远和“我”的美丽新娘在一起。这首诗歌毫无疑问以永恒的坚贞不渝的爱恋为主题,用美丽的语言叙述了“我”和安娜贝尔・李的炽烈美好的爱情,并以年轻女子的死亡作为关注点,传递出幽怨的感情。通过这两首代表作不难看出,坡擅长以美丽女人的死亡作为诗歌的主题,这是作者诗歌美感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方面,坡主张使用感伤的,忧郁的情感基调进行诗歌创作。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共创作诗歌71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孤独,死亡等阴沉伤感的基调。《乌鸦》和《安娜贝尔・李》上文已经有很详细的解读,这里试举《孤独》和《尤娜路姆》进行说明。《孤独》共有22行,最初写于1829年,被认为是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从儿童时就和别人不一样,无论是获得激情的方式还是忧伤的原因;第二部分道出了其中原因:“我”获得了一种神秘的东西,它把“我”束缚,它来源于急流飞泉,峭壁之巅,阳光,霹雳等等自然的事物。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作者孤独于世间,并饱受内心的折磨,神秘,孤寂的语调贯穿全诗。《尤娜路姆》是诗人悼念亡妻所作。1947年,爱伦・坡的妻子弗吉尼亚因病和穷困去世,爱伦・坡创作此诗。诗人用灰白色的天空,枯干凋萎的树叶,郁湿的湖边等意象开头,为全诗感伤的基调做了铺垫。之后,用一系列的对比形容自己内心极度的悲伤。生命的脆弱,无常,将死亡,忧郁等基调与唯美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爱伦坡将自己的诗歌理念与生活经历相结合,始终追求着唯美诗歌的创作,他近乎苛刻地使用节奏,音韵等手段达到诗歌形式的完美,把诗意的死亡,悲剧的爱情作为美丽的主题,用悲伤,忧郁,孤独的基调贯穿全诗,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也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坡诗歌美感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Edward H. Davidson. Selected Writings of Edgar Allan Poe [M]. Boston: Houton Mifflin Company, 1956.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5篇

完美,这个家喻户晓的词,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也不小,它的意思是完备美好;没有任何缺陷。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貌似是没有了。

在我看来,电脑,诶,蛮完美的。既能帮助大家查阅资料,还能放松心情,不错!但是想想,过度使用会产生沉迷现象,电脑发出的辐射会给人来带来不良影响……诶呀~电脑不完美……

电视,诶,蛮完美的。既能放松心情,还能学到不少知识,不错!再想想,无数的日本动画片通过电视流向我们的心中,大家从下受到日本式动画教育,奥特曼、犬夜叉、阿童木。并没有说这些动画片不健康,但是它们却耽误了我们,我们从而渐渐忘却自己国家的文化,从而渐渐开始偏向于看日本的片子,从而……有人曾经说过“电视是人类自己的制造的魔鬼,是培养傻瓜的机器!”看来我说错了,电视也不完美。

书本,诶,蛮完美的。既能学到不少知识,还能开拓眼界,不错!再想想,书本也不是都很好,有些不该接触的事物在书本中一不小心就会接触到,书本中也有漫画,不安心,分心,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基本上都有漫画的功劳,因为漫画促使自己上课无法专心,无法从漫画中自拔。额,书本也不完美。

音乐,诶,满完美的。既能开拓眼界发现不少在生活中不多用的词语、懂得押韵,还能陶冶情操,不错!不过仔细想想,音乐也不都很好,听音乐听久了,会磨损耳膜,而其如果听歌觉得好听,就会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听,背下歌词,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自己所记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歌词,学习量开始慢慢减少……无语,又错了,看来音乐也不完美……

人,是不是完美呢!

想想看!

不是!人可以优秀,可以失败,可以自恋,可以自卑,可以自负,可以包容,可以骄傲,可以谦虚,可以自嘲,可以自信,可以悲伤,可以开心,可以光明,可以阴暗,可以诚信,可以虚假,可以贪婪,可以廉洁,可以厌恶,可以可爱,可以负责,可以随意,可以……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6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生。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他,少年时“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卢藏用《陈氏别传》),至18岁仍不知读书。有一次去乡校听到琅琅书声大受触动,于是“慨然立志”而“谢绝门客”,发愤攻读,几年内遍览诸子百家,诗文大进,而且立志达则兼济天下,报效国家。文明元年(684)陈子昂中进士,拜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典司图籍),后补右卫胃曹参军,30岁时迁为右拾遗(中书省谏官)。他从政的十余年,正值武则天执政之时。他敢于揭发暴虐贪婪的苛政,反对醛吏与刑,不满于对外的穷兵黩武,所以不但不得重用,反遭当权的皇亲国戚武承嗣之流迫害打击而锒铛入狱。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今河北卢龙),出狱不久的陈子昂出于报国热情,为建安王武攸宜的参谋随军北讨契丹。武攸宜指挥无能,唐军屡战屡败,陈子昂多次进谏且愿为前锋,武攸宜不仅不予采纳,反而将其贬为军曹。陈子昂悲愤莫名,除在《感遇》诗中抒情寄慨之外,还写了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楚辞,九辩》说:“慷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荀子・劝学》有云:“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临诗”,也就是登高望远抒写怀抱之诗。幽州台,又名燕台、蓟丘、贤士台、招贤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是燕昭王时期修筑、上置千金以招揽英才贤士的黄金台。陈子昂登临此台,慨然而歌。此诗《陈伯玉集》不载,载于他的友人户藏用所撰《陈子昂别传》,后为《全唐诗》收入,题为《登幽州台歌》,遂传唱至今。

此诗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者”读zha,与末句最后一字“下”xia押韵)的五言对仗句式领起。“古人”,指战国时代能招纳才俊的燕昭王之类的人物已不能见,此为实指;“来者”,指重视才俊的后来的人。即使有也不及见,此为虚写。“前”,是日寸间的过去式;“后”,是时间的未来式。它们分别与“古人”和“来者”相应,加之“不见”的重复使用,便在时间与空间所构成的辽阔苍茫的背景之前,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者与苦闷者的形象,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哀。怀才不遇是封建时代的士人或者说读书人的普遍遭逢与感受,陈子昂仅仅是如此抒写,也能引起“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读者之共鸣。但是,不朽的诗篇之所以不朽,往往是因为作者能将个人的感受提升,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世价值的艺术情境,陈子昂此诗正是如此。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7篇

首先,学生应掌握好朗读的技巧。

1、朗读中的停顿。停顿的种类很多,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等。在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停顿恰当,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好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及在朗读时能恰当地拿捏好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多揣摩、多阅读。

2、朗读的连贯。连贯与停顿相反。当诗歌中有意义连续或者感情一直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时,朗读需要一读到底,一气呵成。用“~”表示连贯。

如: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朗读中的重音。在朗读中,需要把语气词、虚词等要轻读,亦即声轻气多的读法。而对于语句中强调的字词则要读重读响一些,必要时还要将其语音延长。

4、朗读中的节奏。节奏就是在朗读过程中根据作品感情的变化而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二、诗歌朗读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诗歌体裁。诗歌大体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朗读前,要把握好其各自的特征。格律诗讲求押韵,而且结构工整,因此读来就易琅琅上口。而自由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也不讲求对偶、押韵,节奏感不那么强,朗读时就要把握好其内容,读出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在明确诗歌体裁的基础上读懂诗歌大意。也就是要走近文本,明确其写什么。

3、把握诗歌情感,读准语速。“诗言志”,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是拿到了诗歌朗读的钥匙。对于热烈的、欢快的、紧张的、急促的,读时语速就要稍快一点,而对于舒缓的、低沉的、悲伤的。语速就应慢一点,缓一点。

4、把握诗歌的意境,读出轻重缓急。每首诗歌处出于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都有一个特殊的意境。诗歌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且语言凝练,概括性很强,朗读前,可仔细品味,揣摩出意境,方可读出诗歌语句的轻重缓急。

5、根据语境,把握好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方能展现诗歌的韵律美。一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停顿,顿号的停顿最短,逗号、分号的停顿则稍长,句号、感叹号则更长一些。有时候,也可以根据诗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诗句中的语意关系来决定停顿。

三、怎样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

1、练好普通话,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朗读的基本功。对于平时用惯了方言和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有了标准的普通话,方能准确地朗读出情感,而不受方言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时常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唱读,不用方言读,齐读时不抢读。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范读。学生阅历有限,对于某些文章的把握还不能到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范读,读出感情,比如《再别康桥》这首诗比较柔美,教师在诵读时可读出其轻柔的美感,以便学生理解。

押韵的悲伤范文第8篇

但是,我终于还是读了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初的原因是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说它“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当然,并不是获奖的书就值得购买,对另外三本书我就毫无兴趣,因为它们达不到我的阅读要求。

我从一个阳光灿然的初春的上午开始阅读此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在第二天读完了“清晨”和“正午”两个部分。我得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在阅读中我有了基于文学本身的久违的沉浸。即使作为一个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由衷发出赞叹。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品开篇时的这些拟人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

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唯心”色彩,大自然中的树木、野兽、河流、天空、星月,有着和人一样的灵性,或者说是神性,这使它们超脱出我们当下的尘世经验,使它们显现出清新、原始的格调。奇怪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它常常引发我类似怀乡的忧愁――我会忽然想念已经远去的葱茏岁月。想念少年时代的田野,想念某个初春曾经去过的山林。想念起初恋或者倾心夜谈的朋友。

有不少评论说,这部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性挽歌,如果以一个读者身份看,这首挽歌并不单单是哪个民族的挽歌,抑或还可以说是一首关于某种美好生活的挽歌、关于人类某种价值观和生命方式的挽歌。人们仰望天空,沉醉于河流和山林之中,心中敬畏神明,唱着单纯的歌曲,生于“风声”中,最后又被埋葬于风中。作品中除了作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之外,更为动人的是变化的白云、闪烁的星星、能望见天空的希楞柱、驯鹿、月亮、萨满的舞蹈、桦树与松树、明亮的流水。它们既是人物的生活背景。也同样是书中的主角。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美好而又脆弱、欢乐与苦难交织、幸福中满含悲伤的生命景象。

“精神清冽,内心温暖。”我这样指认迟子建小说的特质,她的一系列以中国最北方为地理环境的小说。大多有着白雪墓园般的安静,空气寒冷,一尘不染,却又有着静静燃烧的火堆般的心情。在那里,人类有着美好的品行,似乎人类与社会、自然以及宿命已经和解,因此苦难和死亡不再是可怕的和痛苦的,而仅是生命的另一内容。如今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除了她一如既往的真挚、澄澈和温情脉脉,我从中读到了更多的哀伤和悲悯。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具有宽阔、深刻的悲悯情怀,才有可能走向伟大!那么这部作品是一个作家持续成长的结果,还是迟子建本人的生命历程获得了文学上的补偿?

作家王树增曾说,当年在北师大作家班同学时期,莫言和迟子建是两位最勤奋的作家。每天都是大量读书、写作,据称迟子建每天能写一万字。这点。我们从迟子建大量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天赋是靠不住的,出类拔萃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另外,作家的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她的作品。大约在2002年,也就是创作这部作品的三年前,迟子建的丈夫因车祸离开人世。一对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的情侣从此天人永隔,可以想见,那种悲伤是如何让迟子建身心痛彻的,我们并不知道在以后数年她是如何从中走出来的,在她的生命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但是我相信,《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东西,看看她对一个个死亡的描述,那里有多少沉重的叹息和无奈的泪水!

作为一个小说家,迟子建从来就不以塑造人物形象、讲故事、设计冲突和结构见长,而是以优美的语言、从容的节奏、丰富的意象取胜,她所做的不是描绘具体事物,而是倾诉,从内心向世界的倾诉。事物经过心灵的含蕴之后,再表达出来。那些文字就被赋予了精神意义。语言因此产生了内在的节奏和张力。品读一下某些段落,它们几乎可以咏唱,即使并不押韵,却有一种明显的音乐性。

我以为,中文之美包括了多个层面,每个字词在它有本来意义之外,还有着独特的形状,独特的色彩,独特的声响,甚至还有独特的味道和触感。从事写作的人,如果反复推敲过一万个以上的好句子,最好是你曾经有较长的诗歌写作经验,就一定会对文字的形状、色彩、明暗、声音和气味有所领会。

迟子建这部作品中的语言,可能是她目前作品中最好的语言,也可能是中国当代小说中最好的语言――比喻丰富,感情充沛,色彩绚烂,节奏感极强,就像那条闪光的额尔古纳河,丰盈、宽阔,伴随着风的歌吟,在夏日山谷中汤汤流动。当然,它述说的是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一个关于美与哀伤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出现和消逝的故事。

这部小说尽管十分优秀,却远非完美。

我的所有关于“好”的感想,是基于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清晨”和“正午”)。我认为“黄昏”一章的写作水准与另外的部分有着较大的差距,它显得驳杂、气短,就像一个奔跑者忽然力有不逮,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这不能归结于本章所要表达的时代内容。即使单从语言上看,它的节奏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

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对一个作家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即使作家有很充分的准备、很充沛的激情,也需要掌握合适的进度。在后面的“跋”中,作者说自己两个多月写成了它,而在第二卷之后回了哈尔滨,依我看,就是从那里,第三卷发生了松弛和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