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留侯论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旅游英语;机器翻译;年代信息;功能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旅游英语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一直是应用英语翻译研究的热点[1][2][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旅游业需要翻译的信息量急剧增加,仅仅依靠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已经越来越吃力,而引入机器翻译技术进行翻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现有机器翻译理论下机器翻译所得到译文的质量显然无法达到旅游业的实际需求[4][5]。所以旅游英语的机器翻译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而在旅游英语中年代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从年代信息进行旅游英语机器翻译的研究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旅游英语文本中的年代信息
在旅游英语文本中年代信息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这给相应的机器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下文所示,这是一段国家旅游局关于中国历史的介绍。
“After the Opium War in 1840, China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s a result of imperialist invasion. In 1911, the 1911 Revolution, led by Sun Yat-sen, ended the monarchy and on October 1, 1949, the CPC,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ao Zedong, led the masses and establish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在这段英文中,涉及年代信息三处,有年代明确年代数字标志的4处,信息出现次数多。而且从分布上看,几乎每个句子都有年代信息,出现频率高。在表达上,这样的英文翻译对应的中文却是不一样的:第一个1840年,在中文一般表述为“”或“第一次”,该段英文译文是增译了时间信息;第二处的两个1911年,表示的内容完全不同,前一个是表示时间,后一个应该是“”中“辛亥”的翻译;最后一个1949年则是一个与常用汉语表达完全一致的表达方式。所以,年代信息这样多样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机器翻译的难度。
2.旅游文本的功能分析与年代信息的分类
针对年代信息在旅游文本中出现次数多,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的情况,在机器翻译中首先需要对年代信息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可以依据年代信息在文本功能表达的作用进行。对于旅游英语的翻译,一些文本中年代信息是主要的功能,一些文本中年代信息是辅助的功能,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年代信息对文本功能有效表达的帮助程度将年代信息分为主要信息和辅助信息两类。
所谓主要信息,就是年代信息在旅游英语的文本中就是需要表达的主要功能,或者体现主要功能的主要媒介。相对的,辅助信息主要就是对时间的一般性叙述,其主要功能就是阐述某些特定的时间,没有更多的引申功能。
如广西柳州柳侯公园的简介有如下一段翻译:
中文:“柳侯公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曾任柳州刺史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历史文化名园。”
英文:“Liuhou Park was first constructed in 1906 in memory of Liu Zongyuan, the famous governor of Liuzhou and a renowned writer, thinker and statesman in Tang Dynasty(618-907)”。
文本中出现的年代信息有两处,一个是“清光绪”,一个是“唐代”。文本的功能是为了体现柳侯公园的一种文化底蕴,增强游客对柳州历史的了解,所以按功能翻译理论这是一种操作型文本,以引起游客游览兴趣为目标。两处年代信息的作用也不同,第一处年代信息就是为了表达1906年这个时间点,相对来说只是一种辅助功能的辅助信息,而后一个则是表达柳州历史悠久的重点“年代信息”,这就是主要信息。
3.旅游英语机器翻译中不同类型年代信息的处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年代信息在翻译时,一般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辅助信息以反映时间为标准进行翻译,对于主要信息则要根据功能进行翻译。而这在机器翻译中则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处理方法。
对于辅助信息,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年代,可以采取公元纪年等常见的翻译方式,一般以简洁明了为主。这时翻译形式一般从常用的年代表示方法选取,而选取的标准以尽量贴近原文为主。如前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可以表示为1906年,19世纪初等多种形式,最后仍以以原文有的1906这样的公元纪年作为翻译形式。
对于主要信息,相对就需要根据文本的功能需要,选择不同的参考时间坐标进行时间对比的同时突出相应的功能。这在一些操作型文本中尤为明显。
如对于丽江古城的简洁中有如下一段翻译:
原文:“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译文:“Built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800 years ago, crisscrossed by the canals, bridges,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attracts tourists to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in the town.”
原文本来是根据汉字变化的一个典故突出丽江古城作为文化名城的地位,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这是相当难表达的。所以,从文本功能出发,这是一段介绍丽江古城的旅游简介,是以招揽游客为目标的文本,那么就可以从突出其适合旅游的特点进行翻译。译文将这段典故翻译成游客花大量时间游览古城,这时年代信息突出丽江作为“历史”“古城”的载体更为突出。所以,翻译中为了突出这一点,保留了“宋末”“800年”两个信息,建立一种时间坐标系突出历史久远,而忽略了“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两个淡化历史坐标的内容。因此,在机器翻译中可以考虑采用建立历史坐标进行时间对比的方式进行主要信息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曾丹. 论导游词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6,19(2):36-39.
[2]王君. 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 外语学刊,2008,5:111-113.
[3]陈刚. 应用翻译研究应是基于实践的研究――以旅游文本及翻译的多样性案例为例[J]. 上海翻译,2008,4:1-8.
[4]张春祥, 赵铁军, 杨沐昀, 李生, 时晓升. 机器翻译系统跨领域移植方法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3):10-12.
[5]李秀英. 术语与机器翻译-实验结果分析与术语数据库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11):51-56.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科研2012年项目资助“功能翻译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中年代信息机器翻译的研究”(201204LX272)
关键词:法律英语,翻译,常犯错误,对策
法律英语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法国家的法学研究人员、法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在以法律为职业和以法学为研究目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律习惯语言(李剑波,2003:13)。法律英语涉及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关系到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以及行为要素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严肃的内容,具有正式、严谨、沉稳等特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神圣的使命,德国著名法学家伯恩·魏德士(2003:42)曾说过:“法的任务就是稳定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制度结构和司法判决的管辖权。”根据权力守恒定律,法律规定的详略与执法者的权力成反比。换言之,法律的规定越具体、越详细,法律留给执法者的权力就越小,因而,执法者以私欲冒充法律的可能性就越小。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立法者在制订法律时力求措词准确、严密,这样,法律条文在结构上往往错综复杂、冗长繁琐。法律英语的翻译涉及到法学、语言学和翻译三个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精通法学知识,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驾驭英汉两门语言,因此,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者、法律工作者还是翻译工作者,法律英语的翻译都是一大难题,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造成翻译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混淆词汇的普通词义与法律词义
从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上看,英语的文体可以分为五种,即:庄重文体、正式文体、商议文体、随便文体和亲密文体,而法律英语“是英语各种语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侯维瑞,1998:305),它的正式性首先体现在词汇的使用上。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一样,法律英语使用大量的专业性很强的词汇,有些词汇(如tort)仅出现在法律场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往往很难理解。法律英语的正式性还体现在它给许多普通词汇赋予了法律的词义。除了专门的法律词汇外,“全民共同语,即一门语言的普通词汇也是法律词汇的基本组成部分”(王洁,1999:42)。有些词汇既可以在法律英语当中使用,也可以在其他文体中使用,但作法律词汇使用时词义却与在其他文体中不同。下表是部分词汇的普通词义与法律词义的比较:
[关键词]目的论;石油化工;英语翻译;翻译技巧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消费品,其不仅提供了生产塑料袋、服装等日用品的原料,而且是能源、工业、供暖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燃料。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与石油密切联系的石油化工发展迅速,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石油化工项目的合作日益增多,石油化工英语翻译需求与日俱增。作为科技领域下的一个分支,由于石油化工英语的专业性和读者的特殊性,本文将目的论[1]作为指导理论,探讨石油化工英语的翻译技巧。将目的论应用于石油化工英语翻译将扩展目的论的应用领域,促进目的论的发展。同时石油化工类的英汉翻译文本也将促进东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为今后相关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2目的论下的石油化工英语翻译
2.1目的论及其应用
石油化工文本的翻译有很强的目的性,基于这一点,选择目的论作为翻译指导理论是合适的。与许多现代文学理论源于欧洲类似,目的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目的论是将目的概念应用于翻译的一种理论,其认为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行为的目的是最核心重要的。也就是说,目的论强调所有翻译活动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通常目的是指目标文本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目标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者应明确自己在特定翻译语境中的具体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采取具体的翻译方法。除了“目的原则”外,目的论还包括“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构成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文本内连贯性的标准,也就是说,译文须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表达习惯,能够被接受者理解,并且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意味着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内具有一致性,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目的论在认知模式上为翻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并在克服纯粹的文本认知模式中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因此目的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广泛运用,且近十年与目的论有关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2]。同时目的论不仅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读者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还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错误思想的束缚,这对译者提升在翻译实践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将翻译置于更为宽广的范畴进行研究、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等方面有重要帮助[3]。侯易婕[4]指出石油英语中存在非常多的专业词汇、公式和数据,客观流畅地呈现出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能够让专业科技人员接收与原文相符的信息,这符合译文期望达到的忠实目的。化工英语的翻译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目的论的原则,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译者不仅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以达到科技英语传递信息的目的,而且能在当前日益频繁的翻译交流中提高翻译的效率与准确性[5-6]。
2.2石油化工英语翻译技巧
不同语言在词汇、句子、语法、时态、语篇衔接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这是导致不同语言风格和语言民族性的关键,同时也是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内容。例如石油化工英语多名词、而汉语表达多动词;句子层面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句子结构上英语修饰结构多,犹如“参天大树”,而汉语修饰语则少而短;语篇转接上英语多使用代词或者同义词,而汉语则更多的通过词汇重复来实现;此外,石油化工英语具有语言凝练、逻辑严密、文字表述客观等特点,如何有效处理上述语言差异是保证石油化工英语译文质量的关键。“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最基本的原则,该原则强调所有翻译行为都必须遵守目的读者的语言习惯,为了使译文达到这一要求,译者可使用转换词性、重组句子结构等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一定的逻辑转换,使得译文在逻辑表达上更符合汉语习惯、可读性更强。除“目的原则”外,“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石油化工英语翻译的指导也很重要,为了满足译文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明确指代词、增译和减译、直译结合意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将有助于平衡译者与原文和读者的关系,确保译文在句内、句间和段落之间内容的有机衔接,使得整个译文形成一个有逻辑的、语义完整的单元。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个例的形式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部分翻译技巧在石油化工英语翻译中的应用。2.2.1明确代词石油化工英语文本中常使用代词来替代某些信息,且越复杂的句子使用的代词更多,而汉语表达更倾向于将代词指代明确,如下表所示。例1中原文前半句为theprocess引导简单句,withtemperature……at80℃(180℉)做状语,如果将theprocess翻译为“该过程”将导致读者不理解本句主语具体是什么。在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的指导下,本句很有必要翻译时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指出theprocess指代的是水热提取工艺。由于石油化工英语存在许多专业术语,英语为了书写方便常将其缩写,而翻译时译者应将其明确化。例如例2中CHOPS指代的coldheavyoilproductionwithsand、例3中VAPEX指代vaporassistedpetroleumextraction、SAGD指代steam-assistedgravitydrainage,因此例2、例3翻译时明确了缩写词的具体意思,这有助于目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2.2.2转换词性顾名思义,转换词性就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完全遵循原文词性进行翻译,而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转换,常见的包括动词转换成名词、副词转换成名词等。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能使语句达到凝练的作用,因此单个化工英语中常出现多个动词并列作谓语以达到客观抽象、静态的特点。针对此现象的翻译时可化静为动,将其保留在原文中做偏正结构或者是将其转换为汉语动宾结构.例4中非谓语动词determiningthepositionofonewell做主语,其中的atapproximatelythesamepressureasthereservoir作条件状语限定主语,翻译时把非谓语动词部分转化为汉语偏正结构,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词性转换实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下的沟通目的。与例4类似,例5在翻译touching引导的非谓语从句时将其译为汉语动词“涉及”。此外,creation、development和empowerment在英语中是名词属性,如果译文不改变其名词属性,直接翻译jobcreation、economicdevelopment,theempowermentofwomen将导致译文不符合中文习惯。考虑到英语多名词表述、而汉语多动词表述的特点,这里给出的译文将三个名词转换为对应汉语的动词,这样使得整个译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能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2.2.3重组句子结构重组句子结构指的是在进行英汉互译时,为了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流畅和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捋清原句语篇的结构、弄懂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翻译时对句子进行的重新编排。在例6这种含有被动语态、方式状语从句、以及“in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复杂长难句中,应先划分清楚句子的结构,主句是“Propaneisrecoveredfromthetwostreams”。在明确句子主句后,处理被动语态“Propaneisrecoveredfromthetwostreamsthroughtwo-stageflashsystems”的翻译时将其方式状语提前翻译,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处理“in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时将“which”指代明确,翻译为“汽提过程”;处理方式状语“bycoolingathighpressureinthefirststageandatlowpressureinthesecondstage”提前到“condensedandremoved”前翻译。例7是含有被动语态、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以及“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复杂句,与例6的处理类似,译者先划分句子的结构,提取主句“Thepressureinthesoakerdrumcanbeadjusted”,由于主句中含有被动语态,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将其译为无主句;此句中“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实际是修饰限定“heavies”的,因此将“that”引导的后置定语从句在翻译时前置,以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译者也通过重组句子结构将介词短语“toreachoptimumselectivity”后置修饰“thepossibility”。由此可看出,在对于石油化工英语长难句的翻译处理过程中,句子结构重组法是非常具有实用性意义的。2.2.4增译和减译由于石油化工英语在表达上与汉语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常使用形式主语“it”,冠词“a”“an”“the”等;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句排布方式以及句法结构上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在英语中必不可少的词组常在汉语中可有可无。为了满足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翻译时需要采用增译和减译的方法。增译即增加原文中已省略或者不存在词语,以达到与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相符的目的,而减译则相反。例8讨论了石油裂解原理,在翻译时增译了形容词“裂解反应的”修饰inasinglestageunit,而将reducescosts翻译为减少投资成本,通过使用增译技巧后,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例9中,原文真正的主语是petroleum,而“itappearsthat”为形式主语,这里对其翻译采用了减译的技巧。2.2.5直译结合意译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有相似之处,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即“直译”——这既保证了译文的文体结构与原文一致,又符合了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但与此同时,英汉语言的差异性会导致完全直译时出现“生硬的英化汉语”。因此注重原文意思表达的“意译”在石油化工英语翻译中至关重要,只有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才能既满足忠实原则、又符合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如例10所示,该句是由两个“where”引导的长难句,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若仅采用直译,将难以表达原文意思。而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根据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汉语语言习惯对句子前半部分采用直译,而后半部分用意译,这样译文就避免落入“生搬硬套”的俗套。同样的,例11也应用了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译者应该明白意译和直译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过分主张意译或直译都是较片面的,只有将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3结语
基于目的论,本文通过多个案例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英语翻译,指出“明确代词、转换词性、重组句子结构、增译和减译、直译结合意译”等翻译技巧的应用对保证译文逻辑表达清楚、语句连贯和译文可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充分证明目的论对石油化工英语翻译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的撰写也促进了译者的文学素养养成、英汉翻译技巧提升等方面的长足进步,但本文在专业知识表述和文学修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赵静.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刊),2016,13(01):33-34.
[2]王军,陈诗月.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7(18):102-103.
[3]胡桂丽,张君.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追踪[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3):65-66.
[4]侯易婕.目的论视阈下石油工程英语的句法特征及翻译技巧[J].广东化工,2021,48(05):277-279.
[5]胡伟.目的论下的化工英语翻译策略[J].材料保护,2021,54(03):218-219.
关键词: 豫剧唱词 接受理论 《七奶奶》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的发展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密切相连。以译文的忠实为翻译目标的传统译论就是受“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等传统文艺美学理论的影响,同时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影响。传统译论忽视了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的、能动的参与作用和创造性作用。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首次把读者置于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显著地位,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接受理论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以豫剧《七奶奶》唱词的英译本为研究客体,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必须要考虑译文观众的期待视野及其接受。
一、接受理论翻译观
接受理论,或称接受美学,本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以姚斯(H・R・Jauss)、英伽登(R・Ingarden)和伊瑟尔(W・Iser)等为代表理论家。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确立“读者中心论”,即文本因读者的阅读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有个性的接受应该受到重视。[1]首先,读者具有期待视野,即读者接触作品前已先行具备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正因为如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受理解文本意义的。“一方面,文本以内在的规定性,如文本特指、文本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读者在前理解或期待视野帮助下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2]其次,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期待视野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时生变化或读者理解水平的差异均能导致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解读。随着接受理论在各个文艺领域的运用发展,文本和读者的界限不断得以拓展。文本可以指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任何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而读者即涵盖意义更为广泛的“受众”,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读者,而且包括各项创造性艺术的欣赏者,戏曲观众自然也在其中。
二、豫剧唱词的特点
戏曲这门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种类繁多而且传播地域很广,它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魅力为广大中国人及外籍友人所喜欢。豫剧仅次于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这也是豫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豫剧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的音韵美。
豫剧的唱词是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它除了具备一般韵文的主要特点外,在节奏、韵脚等方面还有着自己的规律。在语句字数上,除了常用的五字句、七字句外,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也常入戏;在韵脚上,它用韵宽泛、灵活,经常在同一唱段中跨辙转韵。豫剧唱词大多是上下对句,而且每一下句的最后一个字和上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3]例如豫剧《七奶奶》中的罗通的唱词:
多谢乡亲情谊广
罗通年少不敢当
奉圣命率三军直聚疆场
怎容那胡虏贼欺我大唐
这段唱词由两个七字句和两个十字句组成,其中“广、当、场、唐”等押韵合辙,使得唱词精练整齐,紧凑集中,听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且便于记忆。
2.浓郁的抒情性。
豫剧曲词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彩。如《小郎门外连声请》一段中七奶奶的唱词:
进唐营俺的功劳重
南杀北战立奇功
老程前面打
七奶奶紧相行
马头并马头
绳连绳
就像那弓不离箭来
箭也不离弓
那一阵离了俺王氏月英
杀敌寇就像那刀切葱
五湖四海有威名
五湖四海有威名
这段唱词是七奶奶的一段独白,高亢激昂,热情明朗。运用了反复、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如“马头并马头,绳连绳,就像那弓不离箭来箭也不离弓,杀敌寇就像那刀切葱”,描绘了程七奶奶与程咬金亲密无间,在沙场共同奋勇杀敌为唐朝江山立功的情景,修辞的巧妙运用抒发了七奶奶内心的情怀,展示了幽默诙谐的语言情趣和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
3.质朴的通俗美。
河南豫剧风靡国内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唱词的质朴通俗,唱词来自民间,中原地区的乡土语言词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性,通俗易懂。如七奶奶去罗府赴宴前的一段唱词:
八弟妹有帖她把我请,她请我罗府里动动腥,
听说吃席我心高兴,梳洗打扮不消停,
慌的我手忙脚又乱,我拿起西来忘了东,
拿起花鞋头上戴,拿起凤冠往脚上蹬,
太太的衣裳还没换好,小小啊你娘那脚,
你,催,催的太太头发蒙。
“动动腥,不消停,小小啊,你娘那脚”是河南方言用法,至今仍在河南民间使用,质朴通俗的语言表达了程七奶奶泼辣、豪爽又诙谐的性格特征。言语间浓郁的生活性比书面语言更加生动、贴切,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迷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河南地方戏唱词的语言口语化、性格化,以朴实、自然、本色为美,生动活泼,刚健清新,通俗中见文雅。正是这些特点,给河南戏曲艺术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豫剧久唱不衰。
三、接受理论指导下的豫剧唱词翻译
传统戏曲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豫剧唱词的翻译就是为了让慕名而来的外国观众充分领略中国豫剧的精髓及豫剧中蕴涵的深厚宽广的中华文明。
根据接受理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译者在翻译文学文艺作品的时候,就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此外,还应重视译者的作用与地位,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融合,从而实现译文作品两极中的审美极。为了能形成原作者、译者与译文受众的“视野融合”,拉近文本与受众的距离,探讨了豫剧唱词的翻译方法。
1.用相同或相近的韵脚保留源语中的音韵美。
如果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内涵简单,易于理解,译者可用此方法翻译,既可保存原文文化意象,同时也能有效保留原文音韵,使译文读者视野与原文文本视野易于融合。如:
多谢乡亲情谊广
罗通年少不敢当
这句唱词文化内涵简单,因而在翻译时应注重其原文的音韵,保留原文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译文:
Thank you for the greeting from your folks
Young Lo Tung appreciates[4]
豫剧的观众,不管能否真正完全理解唱词的意思,都能够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豫剧和谐的音韵美,因而对于唱词的译文具有该方面的期待。唱词上下两句结尾的押韵“ang”在译文中以“s”音体现,观众可以通过相同的音韵形式体会原唱词和谐的音韵,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融合。
类似的翻译在唱词中多次出现,如:
怒气冲天三千丈
今日要把我绑赴法场
译文:
My heart is burning mad
I’m goanna be executed[5]
原文中“丈”“场”押“ang”韵,在译文中以相同的辅音“d”来体现。再如:
展开了功劳簿我手颤心痛
一字字一行行鲜血染红
译文:
My hands are trembling when flipping over this list
Each word is written with blood[6]
原文押“ong”韵,译文则用“t”“d”两个相似的音节来体现,这样的翻译处理可以很好地再现原文的音韵美感。
此外还可以创造原文中缺失的押韵,如:
罗通杀敌立功得胜还朝
朕晋封为并肩王
译文:
Lo Tung’s fought bravely for the victory,
I honor you the Lord of Bravery[7]
2.保留原有的修辞。
豫剧唱词的一大亮点就是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为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正是这些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彩。在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尽量保留原文中的修辞,以形成原作者、译者与译文受众的“视野融合”,拉近文本与受众的距离,使得受众更加容易理解与感受豫剧的语言魅力。如:
灯花结蕊传喜讯
爆竹声声报佳音
这句唱词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欢乐的场景和氛围,翻译中只有保留才能成功再现剧中人物喜悦的心情。
译文:
The light sparkles happiness
Fire-cracker brings the message
再如:
我说哭你们哭
我说笑你们笑
我要说打一齐打
我要说闹一齐闹
这是七奶奶的唱词,她制止众诰命夫人焦虑伤痛状态下的无助与茫然,用命令的口气号召大家要不惧皇权,坚决与皇帝的错误命令抗争到底。排比的层层推进把剧情推到了一个关键点,因而在译文中保留才可保存原文文化意象,使译文读者视野与原文文本视野融合。
译文:
Cry when I say cry
Laugh when I say laugh
Fight when I say fight
Shout when I say shout
类似的翻译比比皆是,如:
常言说好种出好苗
又说好葫芦出好瓢
译文:
A proverb says a health plant from good seed
A good tool makes from good material
这两句唱词是罗通得胜还朝,众诰命为之骄傲的夸赞之词,两个比喻的运用引出罗通是名门之后,继承了其先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又为下文中罗通遭奸人陷害,众大臣不畏个人生死,为之保本埋下伏笔,唱词虽短,意义重大。比之平铺直叙的介绍,比喻的描绘与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译文将原有修辞以译文接受者熟悉的方式保留,拉近了读者视野与原文文本视野。
3.采用省略、意译、口语化、转译的方法保持其通俗美。
豫剧能够成为最大的地方剧种风靡海内外,其通俗的唱词是关键因素之一。翻译中,为了关照译文受众的接受,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特有的通俗性。如果保留有困难,则只好退而求其次,把源语中的形象替换成目标语中具有相似功能的形象或从与源语不同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以便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和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
如罗通母亲的唱词:
十数年娘抚儿盼黑盼明
教我儿练武艺五更就起
陪我儿阅兵书又到三更
这段唱词中“盼黑盼明”是通俗的河南口语,但是异域文化的受众却难以理解,因而为了易于受众的接受,用意译的方法传达相似的意思,“He is my only hope for the past decades.”译语通俗易懂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另外,像“三更”“五更”这类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是异域文化所缺失的,并没有具体的功能,只是为了强调,翻译中可省略为:
Every morning I taught him martial art
Every night I taught him to read
这样的处理,用受众熟悉的通俗语言传达相似的信息,读者可以得到和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
另外,还有一些中国文化有的口语表达,在汉语言文化中耳熟能详,却造成异国观众理解困难的表达也可采取口语化,转译的方法保持其原有的通俗美。如:
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I dare not disobey the king’s order
参见万岁
Long live the emperor
万万岁
Thanks emperor
这些翻译方法的使用都秉承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和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
在以前的翻译研究中,作者或文本中心论占绝对统治地位,没有考虑读者的接受,也没有考虑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依据读者的接受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理论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新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接受理论重新定义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把文本中心论的模式改变为读者中心论,对传统翻译观产生了极大冲击。[8]本文从读者和译者的接受角度出发,以豫剧《七奶奶》唱词的译本为例,阐释了接受理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接受,并就唱词音韵美、通俗美和修辞运用的翻译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做了一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接收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胡开宝,胡世荣.论接受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3).
[3]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4).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吊有忧,贺有喜。(《勾践灭吴》)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
例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㈢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㈠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㈡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关键词】台湾电影;电影推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216-01
最近几年,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台湾导演钮承泽的《LOVE》,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等无一例外的抢占了大陆市场,《LOVE》收获了两亿多的票房,《赛德克·巴莱》也突破千万,这似乎这是台湾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新的发展,但是早在三十年前,台湾电影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新浪潮",我们习惯把那段时间称作"台湾新电影"的时代。
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82年由四段短片组成的电影《光阴的故事》,它的发生除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还有一群热血昂扬的年轻导演在试图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台湾电影的发展,那群人里面有生长在台湾的本土导演,如侯孝贤,詹宏志,吴念真等,也有从国外学习生活归来的"新兴导演",如杨德昌,李安等,他们有的单独创作,有的聚集在一起讨论碰撞同时也相互协作,使得台湾电影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这其中有一位日后的电影大师侯孝贤。对于这位"新电影运动"领军人物的研究,我想从他的个体经验,叙事结构这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就是他的个体经验。侯孝贤1946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47年随父亲调职迁移到台中。在早期侯孝贤是一位很卖座的商业片电影从业者,这点他自己很清楚:"很多人说我的电影太平淡,没有戏剧性。其实我以前的片子是非常卖座的,卖座到一定程度,我是非常清楚的。"。1985年《童年往事》正是讲述了他在凤山生活经历的所有记忆。有几个个体经验是在他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第一个便是童年时代的懵懂。在《童年往事》中,主人公的童年时代被着重展现,阿孝咕把弹珠和偷来的钱藏在大树底下后来被妈妈发现遭打,这可能也是侯孝贤对于童年记忆的思考,他把时间空间还原到可能跟如今已不一样的环境中,勾起了观影者对于回忆细节的共鸣。第二个则是大陆人的乡愁。在《童年往事》中,阿孝咕的奶奶常常问他:"回大陆好不好?"第三个是当兵的成长经验。比如在《恋恋风尘》中,阿远在金门服兵役的时候看到从大陆乘船逃难"飘荡"过来的同胞心生感慨,而侯孝贤自身关于兵役的个体经验最为重要的则是树立了对电影从业的愿望:"在当兵的时候,我决定要从事电影这个行业。...每个礼拜天休假的时候都去看电影,有时一天赶(去看)四个片子。"第四个是情感诉求。侯孝贤的片子被很多人评价为"平淡",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中进行的。侯孝贤在电影中对于感彩的处理犹如中国画中的留白,他不打算说清楚只希望观影者能够自己猜想和体会。《南国再见,南国》里小高说"上海我是势在必行",而阿英又要转去美国帮姐姐的忙。"上海""美国"这些具体的地名仿佛成为一种代表和意向,看完本片后我们也不知道两人是否还在一起,但这点感情上的留白让观影者有更多的想象和期待。第五个是人物个性。侯孝贤的电影里总是以人为主,他把人的性格剖析在命运面前,他说:"我的片子里面大都是探讨人,至于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的批判,我不太重视,因为它自然会出现。"比如《悲情城市》中林文清是个哑巴,却深陷历史的洪流之中。二·二八事件发生之后,在火车上林文清遭遇了本省人对外省人的排查,其这些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的批判,就这样通过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事情展现了出来。而在《风柜来的人》里面,阿清、阿荣这些来自于澎湖乡下风柜的人,突然一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来到了高雄,最开始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是格格不入,"一进城就被骗上烂尾楼看电影,这里没有电影也没有浪漫故事,透过宽银幕一样的窗户眺望高雄,等待他们的是未知的未来"。这些人物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侯孝贤年轻时自己的影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是一个脾气有时候暴躁得不能控制的人,他自己回忆到:"年轻的时候一急,手就打断了。这是拍《儿子的大玩偶》时,我会把脚踢裂,这是拍《悲情城市》时"
其次是侯孝贤的叙事结构。他的电影很大一部分都是改编自小说,这跟当时的台湾电影市场有所关系。当一系列的胡金铨、李行式的武侠电影和琼瑶式的爱情电影不再风光时,这种取材自小说的文学电影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作。这种现象也被后来的学者概括研究,即"台湾新电影的开展与现代文学影像化可谓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两个重要的文化场景,在商品市场的机制运作下,名家大师的作品时时被改编成电影,耀上大荧幕粉末登场,转化成声色俱佳的文化产品,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频繁地互动与对话,形成复杂的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现象。"这种文本互涉的现象体现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就是与朱天文、吴念真等人不断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小说文本的丰富使得电影更富于文学性,但是电影的表达总是扩展了小说的范围。《海上花》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张爱玲曾将其"翻译"成国语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由朱天文撰写剧本。虽然很多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侯孝贤并没有拍出清末时期十里洋场的精髓,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值得研究、回味无穷的风格化电影。
从侯孝贤的电影我们可以看见属于他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可以窥见属于台湾电影"最好的时代",让我们通过胶片的影像回到那样一个辉煌的时代,最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法]让-米歇尔·付东.杨海帝,冯寿农译.杨德昌的电影世界[M].商务印书馆,第14页.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直译;意译;套译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所以有人说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是语言的结晶。由于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其民族个性特色,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广义的习语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一、直译法;二、意译法;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一、直译法
英语习语的直译应在那些不违背译文语言规则,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有关形象和地方色彩。尽管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生活中总有相近的物质环境,对自然、社会及情感的理解也有许多共性的因素,尤其是习语,绝大部分来自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许多时候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心目中能够引起相同的感受和联想。因此,有时我们应在忠实于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整保留英语的指称意义,采取直译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符。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纪录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The cold war冷战
The hot line 热线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此外,直译法还适合于一类习语:它们看上去有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蕴含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然而由于使用范围广、历史悠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早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对于这类习语,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的根源)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An olive branch 橄榄树枝(象征和平)
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比喻假慈)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的千差万别,英汉两种语言的联想意义也往往会不相同。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这些习语时无法保留源语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译入语同义的习语借用,如果直译出来,译文要么难以确切表达原意,要么就是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时可将源语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传达出源语原文的语用目的,可以采取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方法。
例如汉语中有“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但在英语国家中很少有人知道鲁班,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恐怕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甚至还可以找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法“to off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者“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这两个熟语。
对于文化冲突的处理尤其要谨慎,一定不能使用直译法,否则会引起读者的严重误解,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时要说“哪里哪里”或者“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谦虚话,而在英语表达中则直接说个“Thank you”就可以了,或者在“Thank you”之后不上一些谦虚之辞。如果采用直译,就会闹出“Where, where”之类的笑话,或是让外国友人误以为自己没有眼光,要么是让中国读者误以为外国人很高傲。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
三、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虽然中西方民族文化背景、地方风情有很大差异,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社会经历以及感情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创造了许多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近似且隐含意义基本相同的习语。当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含意和形象比喻相似或相同时,可采用套译法,即直接套用译入语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源文语的俗语或谚语。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能使译文易为读者所接受。
(一)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习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既可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压韵和形式,又可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Shut one’s eyes against视若无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Laugh and grow fat心宽体胖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二)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我们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习语,以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to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stony heart铁石心肠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报怨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通过利用汉语中非常相似或相近的习语对英语民族色彩不很浓厚的习语进行套译,能借助语言反映人类思维中的共性。套译不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较为吻合,而且保持了习语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结语
语言的意义一直是翻译学家和语言学家探讨的主题,而在翻译中尽量能够做到生动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则一直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语的真实内涵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多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冯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3]侯业勋.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2).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5]邢春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 (3).
[6]宋小娥.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微[J]. 科技英语学习, 2007, (3).
一、(2014·陕西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2)不能去云 (离开)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亦说乎) B.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不能至)
C.入则无法家拂士(学而不思则罔) D. 此之谓失其本心(想见其为人)
【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尚的人了!
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2)传不习乎 (温习)
(3)足食 (充足)
(4)去食 (食物)
6.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温故而知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
【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8.【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拓展延伸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
译文:全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