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1篇

一、巧用媒体,激情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电教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能使语文的导人环节扣人心弦、巧妙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人: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的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倾听他笔下铿锵的鼓点,欣赏他笔端奔放的舞姿,感受他笔尖宣泄生命的力量。

上课伊始,学生就被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所感染,陶醉于壮观磅礴的表演场面。激情飞扬的鼓点声声敲击在学生的心尖,学生的激情立刻被点燃,于是学生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诸如此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精神愉悦、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学习。

二、活用媒体,释难解疑

活用多媒体,可以将教学中繁难的内容,教师短时间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凭借声音和图像很快显示出来。一经媒体演示,学生会豁然开朗,省去了繁难的讲解,大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快速有效地理解和记忆,缓解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内饰富丽堂皇,只靠老师画个箭头或借助图片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凭借动感影像,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嘴、动脑、动手和动耳,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抓住特点进行说明和说明的空间顺序。

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演示课件,游览故宫”的教学环节,资料图文并茂,配以简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之后再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填文后图表。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同时也对故宫博物院的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化解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斑羚飞渡过程是个难点。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用课件演示整个飞渡的过程: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一样,身体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虽然这第二次跳跃力度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这是一场悲壮的飞渡,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的身体作为跳板,以老斑羚的死为代价获得生存的机会。老斑羚们是那么从容,那么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种群的生存与延续,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令人震惊、感动。这样的斑羚,这样的场面,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被斑羚的智慧、勇敢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折服了。

多媒体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人情入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具吸引力。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想象力和创新力 知识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的运用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也必然要迎合这一发展趋势。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受网络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都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信息化社会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生情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在用课件执教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用多媒体展示拙政园、苏州留园、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的图片,播放古筝曲,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各名园的历史及特点,在这悠远、柔和的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渐入情景,给学生一种安谧精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渴望。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达到“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大多具有创新能力。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画面展现出腰鼓场面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恢弘气势。学生在头脑中把精美的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对高原的热烈颂歌。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胆的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感受、想像痛快的讲出来。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喜欢,因为。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从腰鼓表演(课文内容)方面说,如: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因为作者借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的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的从课文的表现形式说,如;我喜欢“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因为它反复出现,使文章层次分明,充分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课文,解决难点

网络世界多姿多彩,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阅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上网查找资料,既方便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又能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如学习《观潮》一课时,学生从来没见过钱塘江潮的盛景,感觉不到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体会不到课文语言描写的精彩之处,更谈不上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了,感情也不易与课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点击主题网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面对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的矫健身姿,惊叹不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领略到钱塘江潮的不凡魅力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景,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学生借助图片、视频给予的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它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种事物。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如:上《化石吟》这篇文章时,应向学生展现亿万年前化石奇幻的生物世界、介绍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作用、化石形成的原因、以及诗歌的韵律、结构特点等的知识,它们涉及到有关生物、文学知识……,教师在互联网上能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知识,在通过制作课件又能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化石的趣闻、文章诗赋、“发展进化”的名言等各种资料,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外阅读量,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3篇

一、误区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辩证法,重视了课外内容的拓展,便忽视了文本的学习;重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声像取代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便忽视了学生听、说、观察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阅读、思考、想象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偏差

(1)偏离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一节课,多媒体课件用得越多越好,把教材的内容演绎得越直观就越生动。只要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好像不用,教学手段就显得落伍了。

(2)追求表面热闹。现在很多的语文观摩课都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犹如高科技产品的展示会。

(3)夸大辅助功能。多媒体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但是不少教师只知道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对它的“辅助功能”不去考虑,这样的课例我们可能见过很多。

2、效果欠佳

(1)淡化了读书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已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任重大。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读书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好的读书氛围。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加分析,片面追求直观效果,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免会挤掉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长期如此,将淡化学生直接阅读课文的兴趣。

(2)钝化了思维发展。运用多媒体能否代替学生的思维?答案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故事性比较强,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而且书上还配有插图。这些教材就不需要多媒体的帮助,通过诵读就能想象文章的内涵。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是必要的,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就会侵占学生的想象空间,剥夺学生独特的体验,造成学生思维的表层化,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习惯用眼看,不愿用脑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3)弱化了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直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呢?我想也是未必的。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的是演示,演示是教师引导学习,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缺乏有效性,就会出现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变异”现象——变“人”灌为“电”灌。

二、策略

1、适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学才会得到不断优化。

(1)激发兴趣于课文导入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安定下来,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因此,“学习新课文时,要注意导入形式的新颖、有趣,此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播放了几千人表演的安塞腰鼓的场面,那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一下子使学生陶醉了。当播放到200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参加国庆六十周年的演出场景时,学生更是感到震撼。我找准时机,适时引入课题:“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对安塞腰鼓感兴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塞腰鼓!”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优点,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2)直观显示于教材抽象处。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做到生动形象,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比较理想。多媒体用生动的画面能够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詹天佑》一文,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环节时,学生都绕不过弯来:这个“人”字形线路究竟是怎么设计的?两个火车头,一个推,一个拉,为什么看了作者的文字介绍就是不明白呢?脑子里就是不能形成这个“人”字形线路的样子。在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动画火车演示“人”字形线路的走向。通过演示,学生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与不凡。可见,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

(3)拓展创新于课堂总结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郑成功》一课的教学,在总结课文时,考虑到学生缺乏对民族英雄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仅仅凭借课文的叙述很难提高认识,因此教师抓住时机,利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整合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林则徐、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等,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等多种信息。学习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学生眼界,升华了学生情感,至此,民族⑿鄣母叽笮蜗笤谘纺岳锞屯耆⑵鹄戳恕?2、适度是指利用电教媒体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进行优化组合,选用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1)深度。目前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满足于“用”,仅仅重视感官刺激,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我看过一个案例——《船长》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有深度,注重内涵,不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教师在讲课前有指向性地播放了《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学生在影片中对“船只下沉时会产生强大的漩涡流”这一科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通过网上下载《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人物事迹介绍,引导学生诵读给予他们的颁奖词……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补充一些内容来“震撼”学生心灵,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可谓是画龙点睛!

(2)新度。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已很普遍,师生对此都习以为常了,新奇感消退,教师的研究兴趣淡了,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小了。如果教师不能使课件具有新意,那么,多媒体就会失去激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如课件制作技术上的创新、课件内容设计上的创新、媒体展示方式上的创新、人机交互平台上的创新、师生互动形式上的创新,这样才能使电教媒体充满新意,语文课堂才能牵住学生的心。

(3)活度。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要灵活运用。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只有在需要处发挥作用,才能突出它的独特魅力。

3、适量。

(1)多而不盲目。“资源”是新课程带来的很“时髦”的一个词。《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专门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么一条,足见“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做“偏”或者做“过”了,都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内容比较枯燥的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的课,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多媒体课件宜多用一些。

(2)少而不轻率。在教学中,课要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能不用课件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用,能自己范读的就不用朗读录音,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牢记“辅助”这个词,有辅助就用,没有辅助就不用,千万不要做“画蛇添足”的事。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育发展要要。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师生的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前多媒体教学系统已逐步普及,但在应用中存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不切实际缺乏针对性的滥用现象,有的还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负面干忧。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恰当选择媒体,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引进多媒体后教师备课就多了备媒体这一环节,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三备”。“三备”指备教材、备学生和备辅教媒体。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辅助媒体的类型和形式、结合选择的媒体和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系统有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书包系统等。媒体类型有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

例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考虑到山区孩子对腰鼓缺乏直观的感受,当然也对描写腰鼓表演的词语、句子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都不能正确理解。针对此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中就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了这段视频,就初步帮助学生构建安塞腰鼓表演的景象,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课件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常有一些人将课件设计成线型顺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整个课堂进入了师生围绕电脑转的怪圈。见于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围绕教材内容,认真选材,精心制作,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利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形式设计要采用开放的星型结构,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及课堂活动的灵活性。

“非线型结构”是指在课件设计中,打破顺序结构,对课堂需要辅助教学的内容逐个设计小微课件,一个问题一个课件,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型课件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就用那个小微课件,没有时间和顺序限制,课堂上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样就增强了媒体应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小微课件是指能够说明或解决某个单一问题的课件,这些小微课件可以是一个ppt文稿、一个FLASH动画、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音乐……,只要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做为一个小微课件。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张卡片、一盒粉笔进课堂。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效率低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人机交互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首先,要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用,避免“满堂灌”;最后,对于重点的字、词、句,要适当板书。在强化诵读、词语积累时,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学习,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得不到锻炼,就会让人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媒体应用事半功倍。

四.充分保障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份课件采用了线型时间顺序结构,这就导致师生都成了媒体屏幕的观众,只强调了“教”而忽略了“学”,再加上长期养成的“满堂灌”陈旧教学思维影响,穿新鞋走老路,只是以投影幕代替黑板,不思考其内容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的思路“绑架”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使学生失去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备课、做课件、教学时必须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不能让多媒体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绑架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应当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课堂活动实际调整教学活动。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特别重视语文阅读训练和情感交流。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近年来,笔者通过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Flas及影视素材综合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学习成为绚丽多彩的人文活动,语文课堂也因此而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被引入语文课堂,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精心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是“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开篇”时先入为主,博取学生的“芳心”,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导入部分,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文导入设计精彩,完全能将教材内容新鲜活泼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避免学生出现倦怠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要求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时,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表现出愉悦接受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会折射成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自觉探究的行为,学习时就会很轻松愉快,学习效率当然就高,效果会很明显;相反,他们就会被动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譬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春》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导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春天的美丽图景,制成PowerPoint在课前进行播放,同时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边看边听,不知不觉地就会被眼前的美景、动听的歌曲所陶醉,渐渐地进入情境氛围,接着对多媒体上展示的春景进行简要描述,可以结合歌曲内容寻找春天的踪迹,进而引入作者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很自然地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文的兴趣。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也被深深地“迷”住,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会得以激发,教学效果也会显而易见。

二、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双边互动活动,摒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师一人讲、学生数十人听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切实为学生营造自由创设的空间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动手去做、动流和动脑思考。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组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能力,构建一个大容量的思维信息交换“系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探索学习的规律,真正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活跃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记忆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某些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或抽象难懂的说明文,运用多媒体,可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培养和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对于《看云识天气》一文,学生学习时会认为似乎难以把各部分的文字内容和天气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却能很形象地把造成不同天气状况的云层直观地展现出来,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明白不同的云层是怎样演变成不同的天气的。然后,教师把日常生活中拍到的不同天气状况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辨别和解说,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自然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明确目标,化简疑难,突破重难点问题。

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每节课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集动画、色彩、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文字内容与图片声音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书本知识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传授。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认为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画、化疑难为简易,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领会,也便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作深入浅出、具体可感的讲解。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浓缩于课堂,生动形象,学生看得直观清楚,便于记忆理解,重难点知识自然就容易突破。还有一些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特点,用画面将课文描写的情景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如同身临境地,自然而然地走进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中。《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西北地区的风俗人情,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现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对于安塞腰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这篇文章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他们感受不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更难以理解西北黄土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和腰鼓所表现出的阳刚之美。这时就可以运用课件播放一些反映西北风貌和当地农民面貌的视图,播放安塞腰鼓表演场景,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的壮烈和豪放。同时那一幅幅恶劣生存环境、贫困生活的图画,也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加以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便能理解到西北人民内心那种渴望挣脱、冲破、撞开的情感就是通过“搏击安塞腰鼓”宣泄出来的,进而明白他们不仅是击鼓表演,更是与环境与命运在搏击。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确实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之妙趣。

四、利用多媒体,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文教学内容较多,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很繁杂,这就常常造成语文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而通过电教多媒体的辅导教学,不仅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快所授知识的传播速度,使每堂课的预设内容顺利完成,更能大量节省教学时间,以适当增加少量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延伸问题”或片段练习等课外训练内容,让学生思考完成。利用多媒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运用多媒体既能减轻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的负担,又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探索和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体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多媒体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学习 激发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状态来接受教学信息,更好地实现优化课堂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走进课本"品"语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亮点,激发学生去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引起彼此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净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绘"语文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逐渐走进课堂,这些电教手段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讲授《安塞腰鼓》时,我制作了展现安塞人们打腰鼓热闹场面的课件,同时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那宏伟的场面,激情的腰鼓声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让他们真正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美",领悟到了"安塞人民精神的美",也在心中描绘着"安塞人民美的风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所带来的魅力。

3、多种形式"读"语文

小学语文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语言优美的散文,韵感较强的诗歌等等。由于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演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通过画、唱、演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做到"人人参与,快乐学习",那样学生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更加喜欢语文。

二、学生主体,培养兴趣

1、尊重学生 面向全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表扬,让学生在点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由此增强他们的学习语文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新颖教法 激发求知

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授课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体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读读、讲讲"、 "议议、练练"或"扮演角色、表演"等形式。如在讲授《草原》这篇课文时,我采用的是"读草原-说草原-谈草原-赞草原"的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草原人民那浓浓的好客之情。在"赞草原"时,有的同学唱歌、有的同学跳起蒙古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着深深的蒙汉情,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如竞赛、智力测验等。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多种形式的新颖结合,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教师主导,调动兴趣

1、完善自我 不断提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正是这一点就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性格和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有独特性的见解,对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这样才会改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导入新课时,要考虑什么方式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够纵观古今、横贯中外,学生也会因崇敬这样的教师而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的随机性,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扩大学习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每堂课上得精彩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2、充满激情 营造氛围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7篇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0分钟,时间充分就读,没时间就匆匆带过,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大多数都是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有时留作预习,也不考虑学生是否预习了,上课就开讲,结果就是教师一言堂。例如,我在教授《智取生辰纲》一文时,由于篇幅太长,所以提前留了预习,本以为上课就可以讲解了,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毫无印象,如对牛弹琴。《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它是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2)朗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中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读一遍,然后全班齐读一下,或者是点名让几个学生读,就算是完成了朗读教学任务。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会挨批评,这压制了学生的朗读个性,失去了朗读兴趣。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朗读指导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现在教学中朗读指导方法单一、死板,只知一味地叫学生注意重读,不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使许多学生养成了矫情做作的腔调,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重音,殊不知“此时轻读胜重读”。例如,在教授《黄河颂》的时候,有的老师告诉学生要读出气势,所以学生就觉得要重读,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嗓子都读哑了,教师只是笼统地说了一句“读出了气势”就了了收场,学生收获不大。

(4)朗读评价被淡化。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没有适当地点评,作壁上观,读得声音、语调、语气如何,有没有读出作者的真情流露,具体读得好,好在哪里,差,又有什么欠缺,学生茫然不知。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

二、朗读教学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们的朗读教学有所帮助。

(1)教师真情范读。现在多媒体的广泛使用,那些生冷的、不真实的录音机朗读或下载课件的朗读,逐步代替了教师的生动、真实的朗读,导致学生的朗读兴趣、参与兴趣大大降低。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范读的表率作用、感染作用和指导作用。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教学时我范读课文,他们从我的动作、神情中领会到了朗读的种种技巧以及作品的情感意味,同时我们也配以安塞腰鼓的动感画面让学生欣赏,更让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此时学生不由自主地随我一起朗读起了安塞腰鼓中最慷慨激昂的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情绪昂扬,读出黄土高原的声音。

(2)科学指导学生朗读。由于学生对朗读技巧了解甚少,所以在朗读时就容易出现误区,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朗读时的节奏(较长“/”,较短“//”,更短“///”),语调(轻读“~”重读“.”),语速等方面的问题。不同文章表达的情感不同,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对朗读时的停顿、语调、语速等都应了如指掌,再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段写出了北方地区壮丽的山河景色,气势磅礴,语言雄浑有力。朗读时要注意用短促有力的节奏,用大的停顿表示声音的延长,用小的节奏朗读词的组合,以突出诗中表现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势。假如我们都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他们读好停顿、轻读、重音、拖音、语调,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从朗读中感受到作品优美的意境、体味作品中独有的情调韵味、作者缜密的构思及生动传神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直观化、细致化,就能通过声音表达作品中的真情实感,通过朗读触摸心灵,融入课文,与作者引起共鸣,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听大连一位老师讲授《背影》一文时,他通过“六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文中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情感。一读:读准语速。在此环节中导入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语速读得要慢的原因。二读:读准重音。主要是动词的重读,分析重读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三听读:择善而从。四练读:但求最佳。五展读:超越自我。六选读:举一反三。父亲到浦口为儿送行,只做了买橘子这一件事吗?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以读带析,使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得有了趣味,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自然而然就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3)建立评论体系。《语文程课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评价过程中应先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让他们有朗读的兴趣及信心。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宜对他们过分强求或严厉指责、应以赞赏的目光、亲切如朋友的口气、宽容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读得很到位,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灵体会”。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如果有问题也一定要指出,只是在形式上活泼一些,轻松一些,语言上委婉一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安塞腰鼓课件范文第8篇

1.多元解读,激活阅读思维

教师不仅要成为阅读的读者和感悟者,还要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并深刻体悟课本思想。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视角感受课本内涵,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明晰作者创作课文的意图,同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课文,有一个新的感悟和体会,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为学生解决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采用游戏阅读教学法,在游戏中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

比如,《两只小狮子》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做好游戏课件,上课开始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加上有趣味性的图片,一下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再引入“一枪打四鸟”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双手与大脑的协调性,之后传授新知识。在这些环节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思维更加活跃,对新知识的认知效果自然会更好。

2.从整体出发,树立整体阅读意识

所谓从整体出发,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是指不能够根据课文中一些片面的词语、语句就揣测课文的真正含义,而是应该整体把握文章,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展开细读。另外,文章的内容方面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表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想要反映的一些社会现状或者一些热点话题和民生问题,不论是什么内容,都需要从整体把握,这样就不至于断章取义。

比如,《鸟的天堂》一文阅读教学中,一般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总体结构,然后阅读“描写大榕树”的段落,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大榕树的壮观与美感。学生对于“鸟的天堂”的理解,只局限于概念上的美与热闹,不能对文章含义进行理解。而一位执教多年的教师,以另外一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文本思路梳理。首先,从大榕树为鸟儿们营造的环境开始入手:“安静―安全―安逸”,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将“鸟的天堂”一步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画面再现的主线,对文章进行深入咀嚼,然后再对词句进行细化分析。

3.关注细?,找准细读的关键点

第一,品味关键词句。关键词句,顾名思义就是文章中必不可少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安塞腰鼓》一文中,有一个句式从头用到尾,文章通篇可见,这句就是“好一个……”。“好一个”很明显是褒义词,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就表明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欢和热爱之情。

第二,挖掘课文的深意。有些文章可能读起来很简单,但是其中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根据作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的状态以及文章创作的时间来分析文章隐藏的深层次的内容。这时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对于老师来说,就更应该细致地研究文章的内涵,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章,明白其中所隐藏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