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兰诗词

纳兰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纳兰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兰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纳兰性德散文综述

纳兰性德除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其诗词研究之际,亦有少数学者对其散文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五方面对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

对其序跋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序跋类散文主要是收录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经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学界目前对其序跋类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经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该书择录了《名家绝句钞序》《渌水亭宴集诗序》二文,并为之笺注。次年,姚崇实先生在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简论》一文,解析出经解序不仅表现了纳兰性德对理学的推崇,还表达了纳兰性德的一些哲学、政治、伦理观点,还反映了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此后,罗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发表多篇论文为《通志堂集・经解序》作注释,为其他学者研究纳兰性德的经解序提供了便利。

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杂记类散文即其《渌水亭杂识》,学界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李晓明的《纳兰性德诗词美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结合《渌水亭杂识》提炼出纳兰性德诗学的四个主要观念。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篇,分别是罗艳的《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王丽勇的《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和崔双的《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研究》。三者都结合《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及纳兰性德其他作品来总结纳兰性德的诗学观。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期刊较多,但大多学者都是研究《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赵秀亭先生率先对《渌水亭杂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如对中外思想和学术的接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往古治乱得失的评论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邓伟、项小玲的《管窥》一文,从关切政事、重视人才,学精识博、长于考据,文学大家、识见不凡三方面研究该杂识中显现出来的纳兰性德这一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孙赫然发表《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中的入世思想》一文,从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为臣者需备赤子之心、兴国政需为利无穷三个方面分析了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

对其论辩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论辩类散文为数不多,主要收录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其《原诗》《原书》。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在《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中,笺注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次年,马骥先生发表了《纳兰性德的文艺观》一文,不仅研究了《原诗》中的诗学思想――承袭汉儒诗歌理论“诗言志”的传统观点,批判“临摹仿效之习”;还研究了《原书》中的艺术思想。

对《原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一文。该文崇尚自然,主张“不临摹”、反对“仿效”;强调个性,从重视作书时的“兴会”和“意造”、反对“矜持”两个方面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书法理论。对《原诗》进行研究的还有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与叶燮的《原诗》一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其书说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主要收录在《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笺注。

陈子彬于199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诗翰手卷简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发表的《印文简释》一文和铁男于1998年发表的《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一文,分别对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简介、简释和笺注。对纳兰性德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综合研究的是郭明辉的《从纳兰性德书信看其为人》,该文通过纳兰性德的书信窥探其读书生活、日常生活与思想。

此外,朱鉴珉先生的《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一文对《与顾梁汾书》进行了注释。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教育观管窥――读》提炼出了纳兰性德的教育观,并大致予以肯定。张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论五评》首要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与韩元少书》一文,并从中总结出纳兰性德论文的最终标准。张弘的《传世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及有关问题》一文,在勾勒严绳孙与纳兰性德交往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

对其辞赋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辞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赋论》一文中,而其辞赋创作主要收录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见于卷十四中。

对纳兰性德辞赋理论进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马骥先生的《纳兰性德的文艺观》、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都结合了纳兰性德《赋论》一文概括其辞赋理论。

对纳兰性德辞赋内容进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满蒙联姻”的颂歌――辨析》一文;高民凯的《纳兰性德的赏析》一文;别廷峰的《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一文。不难看出,以上多是对其单篇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尚缺乏对其辞赋作品内容相对宏观的研究。

对纳兰性德辞赋特色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别廷峰的《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和董天恩《从看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前者细致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四大艺术特色,后者结合《金山赋》,从情致投映与想象联翩、典事选择与运典破体两方面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此可见,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尚存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崔双.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王丽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孙赫然.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8]邓伟、项小玲.《渌水亭杂识》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9]别廷峰.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4).

[10]高民凯.纳兰性德的《雨霁赋》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9,(4).

[11]铁男.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4).

[12]任嘉禾.“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13]朱鉴珉.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4).

[14]罗星明.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4).

纳兰诗词范文第2篇

2、无论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3、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4、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5、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6、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纳兰诗词范文第3篇

1、顾贞观当年为了营救一个朋友而来投奔纳兰,却与他成为了最好的朋友,纳兰为其写一首著名的【金缕曲,赠梁汾】。

2、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来源:文章屋网 )

纳兰诗词范文第4篇

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总结一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总结二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总结三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纳兰诗词范文第5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的词一向被人们称颂,多愁善感,情真意切,他的才华和诗词被很多人很追捧。

被这首词所吸引的是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身从字面含意来看,这是一首颇为伤感的词,有些悲凉。

当看到词的解释时才了解,这词是纳兰怀念妻子的词。

西风微凉,残阳西下,词人站在窗前看着萧萧落叶,回想起曾经和妻子那寻常的赌书泼草的日子,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当时光流逝,想起西去的故人,秋风引愁思,当时很是平常的往事如今却已成回忆。

纳兰诗词范文第6篇

不可否认,以前我从不用‘翩翩公子’来形容他,一味认为他仅是个文弱书生而已。可现在,于他的词中我读懂了知己知彼的深刻友谊,读懂了情到深处的幸福与无奈,读懂了他满心难舍的情愫。

纳兰容若的词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劝慰,祝福,充满了对亡妻的思念,对知己的绵绵情意。多情的他为自己添了一扇愁怨之门,但他又怎个会悔多情!时光流转,黯淡了红尘。尘梦几许,只因你在我的世界里,我便为你绪诗。

‘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世上最难得的事不是能找到一个相依相守的人,而是找到一个能诉说心事,志趣相投的朋友。纳兰与顾贞观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交,相知,结成了比桃花潭水深数百尺,数千尺的友谊。

最难忘的,是你我于琼楼长亭中放歌纵酒,于明月花影中吟诗作赋,在失意时,聊且诉说哀痛。但,人生浮世,你我总不能停留在此刻,终还是要分别的。于烟柳回廊,渡头深谙处,折柳相送。‘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也许,是这常年的离别,使纳兰饱受分分合合之苦,只能用诗词来传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用一纸残诗来绪结心事。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的妻子卢氏与其相守仅仅三年,便黯然离去,留下的仅有纳兰无尽的思念。月如砒,发如雪,只能借光阴为红线,在暗浅的时光中寻觅若隐若现的她,借回忆来暖暖身。‘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偶而出现的幻觉,竟可以让他青衫湿遍,足以见他是个多么多情的人。镜花水月美好,但却转瞬即逝,随风飘零,似水无痕。

纳兰诗词范文第7篇

1、《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之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 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2、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北宋卷)》: 容若对历代诗词名篇多有评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筛选并议论前辈们最顶尖的作品,从不曾人云亦云、随声俯仰。

3、容若的点评,大多只是寥寥几笔,甚至只有三四个字,并不像一些前辈评论家那样把这当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种事业,似乎也没有结集出版、流传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读书时随手作的笔记,话都是对自己说的,不加修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评选既不用考虑世俗的口味,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论,更不会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文艺理论。

4、 容若的选评后来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并没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第一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这样一个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纳兰诗词范文第8篇

长相思里的故园是家乡或故乡的意思。怀念故乡的情绪、故乡家园,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