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学生论文

留学生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留学生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针对留学生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从他们的汉语、英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出发。东盟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母语和背景文化各不相同,来华初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普遍使用英语。他们的汉语水平还处于入门阶段,只能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译的活动,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较其汉语水平要高,特别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较发达国家的东盟留学生使用英语交流没有问题,多数学生可以听懂用英语进行的课堂教学。而广西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由于客观原因,掌握东南亚各小语种的教师配备并不齐全,因此,给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也主要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互补地进行授课,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人希望通过学好汉语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商贸、科技交流。留学生翻译教学不但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运用,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促进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翻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中国文化比较的途径。首先,翻译是源语言和目的语言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可以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翻译的文化属性使其作为文化导入教学手段成为可能。其次,翻译是一个充分运用批判思维的过程,在翻译中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中,留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留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批判的思维使很多隐藏在语言符号后面的文化意义显现出来。教师可以逐渐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独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在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比较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如节日、宗教、神话等,而针对东盟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本土文化的优势,导入深厚的中华文化。增加中国文化分量,不仅能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中国文化更加国际化。

二、翻译教学中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

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东南亚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区分其异同,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东南亚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留学生日后的跨文化适应。下面笔者就以几个具体的实例谈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比较:

1.民族风俗节日是世界人民为纪念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共同创造出一种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例如,在课堂上翻译中国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笔者引用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菲律宾留学生读此译文时很难理解“清明”是个什么时节?奔走旅行在外的人,为何心里“欲断魂”?那么这时老师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解释西方的一个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一个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节日。他们为了避免鬼怪的骚扰,在祭祀亡魂的时刻,向先祖献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过寒冬。菲律宾由于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菲律宾人民也庆祝万圣节(11月1日),是他们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师可以向菲律宾留学生解释中国的清明节(thePureBrightnessDay)相当于菲律宾的万圣节。对于菲律宾人民而言,这一天是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纪念已逝去的亲人。他们由于天性乐观,在墓前不是哀伤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经、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同乐。而中国人在当天的习俗有扫墓、祭祀祖先、食冷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户外活动。这样的文化比较拉近了留学生和中国本土文化的距离感,他们感受到虽然庆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个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扫墓祭祖和缅怀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但中国并非全民信教国家,也没有把任何一种宗教奉为国教。而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几个世纪以来都将伊斯兰教视为他们的主要宗教,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则把佛教视为他们的国教。[6]所以在给东南亚留学生上课时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导入和比较。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留学生听到有这么多中国文化用语与数字“13(thirteen)”有关时,他们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层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thePotalaPal-ace)、天宁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绝没有“六”层和“八”层;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观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儒家经典十三经(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艺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被称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行总称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传辅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孙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别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视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等。针对东盟留学生的不解,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中国和东南亚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宗教理念是一脉相承,都同属于天启宗教。东南亚凡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忌讳数字“13”,认为“13”会给人们带来不幸或灾难。“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经故事“最后晚餐”:耶稣的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灾的最后晚餐,参加者共师徒13人,于是13这个数字,就被沾染晦气和杀气了。中国几千年来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响,数字“13”成为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圆满。而在周易的81数理灵意中,数字“13”也是大吉数: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数。此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就像数字“13”对伊斯兰教徒而言,数字“4”对现代大多数中国人也意味着煞风景、犯忌讳,数字“4”的谐音是“死(death)”,人们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国人认为数字“8”是最吉祥的数字,数字“8”与广东话中的“发(makingafortune)”是谐音,意味着繁荣、财富和地位。通过这种宗教数字文化的比较,让东盟留学生加深了中国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的障碍。

3.地理环境语言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特别是熟语更是人民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对中国熟语的讲解是留学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与之息息相关的熟语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师在课堂上给泰国留学生翻译中国熟语时,他们会有许多的不解和迷惑,这时教师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差异。因为泰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丰沛,非常适合大象、鳄鱼、椰子树等生长,在泰语中出现很多含“大象”和“鳄鱼”的动物熟语。老师可用下面的例子对中泰两国的熟语进行比较:此外,教师还可以解释汉语中含“大象”“鳄鱼”的熟语很少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马作战,所以对土地的依赖和对“牛、马文化”的崇尚充分体现在了汉语熟语中,如:车马盈门、一马平川、鞍马劳顿、兵强马壮、车水马龙、服牛乘马、目无全牛、牛角书生、牛郎织女、牛毛细雨、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对泣、小试牛刀等。

三、结语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我校留学生生源主要以亚洲和周边国家、地区为主,欧美非等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有所增长[2-3]。留学生来华后都会学习汉语课程,故我校留学生教育以汉语为授课语言。中医药留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培养模式,其汉语水平差异很大。在汉语水平较好的班级授课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较多。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授课过程中存在语言障碍。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教材、幻灯,以阅读为主,以听和记笔记为辅。学生通过阅读,很多知识可能不易于理解,但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向老师问问题也较少;还有不看教材的学生,上课以听为主,会增加其学习难度。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

2教学模式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与各国留学生其所接受教育模式不同。现在国内本科教学中在逐步开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因为语言障碍的存在,并未在留学生中开展或开展较少。在汉语水平较高的班级授课,很多学生喜欢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但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提出问题和讨论较少。

3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进办法

3.1加强中医药留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教师在第一次课,预防医学绪论的讲解中,通过案例讨论等,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特点,与其他课程的不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5];还是医学生向WHO五星级医生[6]标准培养的需要,即未来医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卫生服务管理者。在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使留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中医药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

3.2加强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留学生在还未通过HSK5水平考试的情况下,就学习专业课程,有很大的难度。故应在留学生来华前期,先过语言关,再学习专业课程,否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其英语水平也各异,采用英语授课更加增加语言障碍。或者按照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英语水平等分班,来最大限度减少语言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不便。若进行英语授课,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学校需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参加国外知名高校语言、教学培训或者访问学者的机会,鼓励有留学经历及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多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

3.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在本科教学中应用成熟的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留学生教学中。在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准备。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要多借助手势、表情以加强沟通,课间及课余可以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课后可以采用QQ、电子邮件等方式进一步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7]。

3.4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

青年教师刚刚毕业不久,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后所涉猎的知识与学生相近,思维方式与学生相近,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好。尽管在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相对沟通起来要容易,通过接触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我们能得到授课质量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4小结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腐败的影响超出了行贿和经济效益低,主要影响低资金基础设施施工质量差是由于建设涉及大量的复杂的,非标准的活动,质量评估很难。项目可以涉及众多的投资者,客户,顾问工程师,建筑师和主要承包商。虽然工作转包给当地企业,大型建设项目经常吸引国际承包商。他们在那里有好的单位的建设成本,看来他们是有时可用一般腐败的措施,腐败的经济学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额外的洞察力可以有比行贿方式避免例如竞标过程腐败更糟糕的事情相关,将所有合同的唯一来源一个单一的公司但这不太可能提高整体发展的成果。这可以很差,说明了建设确实的证据,我们对该行业的高腐败成因的实证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可以说,更多的富裕国家似乎有更少的腐败承包许可和许可程序的平均水平。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rrupt or is it; looking at the mentioned industry we see that it is the most booming industry. The sector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deniable for things like housing, roads, hospitals, school and most utility networks   METHODOLOGY 方法论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goes beyond bribe payment to poor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with low economic returns alongside low funding for maintenance and the major impact of corruption is felt Construction involve large ,complex ,non-standard activities in which quality can be very hard to assess. Project can involve a multitude of players the client, consultant engineer and architect and main contractor. The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frequently attract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although much of the works is subcontracted to local firms. Where we have good units for the cost for the price of construction, it appears that they are sometimes correlated with available general corruption measures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corruption suggests an additional insight there can be worse things than a bribe payment One way to avoid corruption in competitive bid processes for example, would be to sole source all contract to a single firm but this would be unlikely to improve overall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can be very poorly illustrated by evidence from construction indeed, our empirical knowledge about the causes of high corruption in the sector is extremely limited. All we can say some certainty is that more wealthy countries appear to have less corrupt contracting permitting and licensing procedures on average, but even here 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countries at similar income.   CONCLUSION 结论   Governments are and will remain major regulators of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and consumers of construction services. Reducing unnecessary activities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sector may play a role in controlling corruption, but improving governance will remain central to any effort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impact of corrup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Our knowledge- base regard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orruption is limited, in considerable part because the act is usually well hidden

RECOMMENDATIONS 建议   At the same time, despite the industry status as one where corruption is both widespread and potentially very economically damaging,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mpanies surveyed by control risks were some of the least active in revising procedures in response to new ant bribery legislation stemming, and some of the least likely to have strong existing procedure in place governing condition such as ant bribery clauses in agent contracts. And activities that work to limit the harmful outcomes of corruption in term of shoddy construction or the commissioning of low- return investments- may go a long way towards reducing the harm done by failures in governance.   Chapter one presents a brief background of the Malaw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politics that surround it. The status of the problem is elaborated and divided further into four sub-problems; the four hypotheses,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the study, emanate from the four sub-problems. This chapter further out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the objectives, and the assumptions made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 The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effect and impact of corruption: its corruptive measures; the multiplier effects, and the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and costs. The flaws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chapter studies the economic hardships in third worl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Malawian setting. Furthermore, political greed is analys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Chapter three delineates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criteria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data collected is discussed. The chapter also   addresses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case studies.   Furthermore, sampling is strategised, discussed and quantified.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e pilot survey are summaris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rising from the study are implemented.   In Chapter four the statistics are presented in Tables, and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The Chapter further outlines the response and non response bias; incentives and cut off dates, and the sponsorship of the survey. Lastly, the biographical data is recorded and tabulated.   1.1 INTRODUCTION   Politics plays a major role in governing a country, state or constituency. Political leaders attain power from the respective political positions when elected into government. Consequently, this power is used to the good or abused to influence decision making, perceptions and overviews of the populace, investors and other concerned stakeholders.

  1.2 THE RESEARCH PROBLEM   1.2.1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Malawi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greed, corruption, flaws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he poor economy   1.2.2 THE SUB-PROBLEMS   The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Certain contractors dominate over other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retrogressed, and   Resource limitations to standard building specifications   2.2 CORRUPTION   2.2.1 BRIBERY AND CORRUPTI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Malawi is ranked as one of the most corrupt   industries. Large payments are made to gain or alter contracts and circumvent regulations. Kenny (2007: 49) corroborates that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goes beyond bung payments, to poor quality of constructed infrastructure with low economic returns, alongside low funding for maintenance.   2.2.2 CORRUPTION MEASURES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an organisation which measures the degree to which corruption is perceived to exist among public officials and politicians using the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rates Malawi at 2.29. Given that the scale reads from 10 as the least corrupt to 0 as the most corrupt, this is a very high ratin   2.2.3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Looking at business perceptions,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s 15-country poll ranked construction as the most corrupt industry (Figure 2.2). High numbers indicate relatively low corruption, whereas lower numbers indicate relatively high corruption.   2.2.6 MULTIPLIER EFFECTS OF CORRUPTION ON DEVELOPMENT   Different forms of corruption carr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ultiplier effects' in   terms of their development impact. For instance, the impact of stealing one dollar�s worth of supplies from a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impact of a dollar increase in contract costs due to collusio   CHAPTER 3   3.0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respect to the Malawi setting required an exploratory design sequence. To achieve this sequence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were us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design.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你听说过留学生吗

论文关键词: 留学生

最近几年,我国留学或者有意出国深造意向的人不在少数,并且这个数字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不得不说,国外的大部分教学条件和教学氛围要比国内好很多,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资源也是优于国内。但是很多留学生都会有一个问题,由于去到一个非母语国家,语言不熟悉,留学生论文写作显得更加苛刻和棘手。

但是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不必过分为此担心,因为现在的留学生已经越来越正规化,并且逐渐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此类服务,原因在于已经正规程序化,值得信赖,正规机构具体操作方式具有安全,方便,快速,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能满足大多数留学生的期望与要求,这使得这项服务迅速的得到了广大留学生的认可与支持。

但是,留学生毕竟属于网络交易,网络必然会有风险,所以选择此类服务是需要注意其安全性的,一定要选择靠谱正规的方,这样对论文的质量是有所保证的,另外在论文写作之前务必对其充分了解沟通,已保证得到的是高质量原创论文。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等5个学部,共53个直属院系,120个学士专业,242个硕士专业,212个博士专业。全校专任教师6441人,其中教授1701人,副教授20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3人,工程院院士8人。学校每年邀请大批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目前,北京大学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所附属医院。

根据2013年10月的统计,北京大学共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35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540人。尽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北大学习,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们和北大的联系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在本国成立了北大校友会,推动了北大和留学毕业生的交流。北京大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韩国北京大学校友成立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的约200名韩国留学生出席了成立仪式。韩国北大校友会是首个海外成立的北大校友会。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从北大毕业和正在就读的韩国留学生已近5000人,他们是北大留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北大韩国留学生校友会对于整合北大毕业生的海外人力资源、加强北大与韩国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及提高北大的国际声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1993年第一名韩国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以来,每年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的数量正在成倍增长。

抢眼专业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学;教育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继续进行各种学科专精研究的同时,努力创造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知识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定条件而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研究”则多以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大学所设立的中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养的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

三、结语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将对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以及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发展。

一、汉语言专业概况

该专业在中国自1994年开始招生,经过不断发展,现在部分高校在该专业下又设有不同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化、经贸、中国科技文化三个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下设商务汉语方向。我院设有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汉语读写、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报刊等语言技能性的课程以及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民俗、中国简史等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语言实习、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大部分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八级或以上,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以毕业。

二、我院汉语言专业的特殊性

我院汉语言专业依托于上海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大系统中,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和学校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学校存在着很大不同。

首先是学制。上海大学采取10周为一学期的“短学期制”,全年分为秋季、冬季、春季教学学期和夏季实习学期。留学生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来适应上课、复习、考试各环节的连接,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10周的教学时间,有效地消化吸收上课内容,才能从容应对考试。

其次是学分要求。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留学生除了要得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实习学分外,还需要获得20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两部分。这两部分课程都是和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统一考试,由开课部门统一管理。留学生在选修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有最大的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对自己学业、就业有帮助的一些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这些课程对只学了一年或几年汉语的留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在下文将讨论此类问题。

第三是教学管理。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国际交流学院完成,而教学管理主要根据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在涉及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上,我院在获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如考勤制度、试读警告制度、插班生学分认定办法等都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而适应留学生特殊性的相关规定比如免修政治、体育类课程,及格标准调整为48分(48分的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公共课程和跨学科、专业课程,本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及格标准为60分)等。

第四是班级概念淡化。由于上海大学采用学分制,留学生可以在教学秘书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汉语水平自主选择所上课程,他们所在班级处于变动调整的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是导师制。我院已经指派了相关教师充当本科生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该生的学习进程的指导、学术研究能力等。

三、关于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自2003年9月我院开始招生以来,笔者一直担任该专业的教学秘书工作。在此,将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对留学生进行访问调查的结果,分析和总结该专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如何加强班主任(教学秘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是上海大学为本科生配备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指导老师。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是学院和学校教育部门的联络人,起到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动态、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这三者均关系到留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我院现在的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由一名教师担任,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如何加强管理成了首要的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

建立专业学生班级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用实名或匿名发表意见和建议,就汉语问题、学习方法、生活困难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互助,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和老师以及学院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误会。

建立定时家访制度。鉴于留学生上课较分散,个人课余时间不尽相同的情况,辅导员可到留学生宿舍进行家访,这种聊家常的氛围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帮助学院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隔阂。

2.实习如何开展

我院汉语言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汉语+文化、汉语+经贸具有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习环节中进行充分的考虑。

每年的实习即语言实践安排在夏季学期进行,为期5周。这段时间不应只是一份报告或论文就能完成教学目的的。必须要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从而真正提高留学生主动关心中国社会、主动参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

我院曾多次组织该专业留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2005年6月去青浦文化馆了解田山歌,7月去嘉定文化馆了解草编和竹刻,2006年7月前往七宝古镇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写出实践报告。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上海大学莘远公司、青浦文化馆、嘉定文化馆、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街道等单位筹备建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实习基地。

3.如何建立汉语言本科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汉语言专业班级概念淡化,学生在上课以后就分头赶到别的教室上课,导致有的学生一两个学期过后还不知道同专业同学有哪些。这些情况不利于建立该专业的集体意识。一个专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有了集体意识,才会有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开展工作。

在培养目标方面,我们也期待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其他汉语生的领头羊,在学习、比赛、活动和社会交流各方面展现出他们的风采和优势。然而,现在的情形是大部分是内向的日本学生,而且分散在宝山和延长两个校区,语言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建立集体意识上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建议是,针对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亚洲,日本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大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工作。根据他们的特点,调动积极性,消除集体惰性。日本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努力但主动性不足,参加比赛等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以把学生打破国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联络和安排具体活动。另外,定期组织学生举行班级活动也是建立集体意识的有效办法。

4.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共享校资源

本院师资和外院系师资都属于学校共享的资源大平台。学生在选修公共课和跨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各专业、各领域的其他优秀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们交流学习。如对中国唐代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听历史系课程,就相关问题请教历史系教授。对中国社区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生可以请教社会学的老师。而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留学生能在文学院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5.如何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促进学业进步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分制,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上海大学在低年级设置导师岗位。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导师制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和关键。现在入学的留学生大部分是日本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鉴于其中一部分同学想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者有攻读硕士等深造的要求,为其配备导师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导师一般可采取讲座或咨询的方式予以指导。

留学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成果 述评

一、引言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众多学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都做了相应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得偏误语料的途径会直接影响到偏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说服力。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取偏误语料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获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性强,但是调查面过于狭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来收集语料库,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但容易受学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语料库覆盖面大,但分析过程较为复杂。

有了可靠的语料来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偏误进行正确地分析。笔者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30年来,与该关键词有关,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随后进行人工筛选,以确保文献研究对象为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以下数据图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国学者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基本概念,并依据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1990年以后,偏误分析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很多针对语言各要素进行偏误分析的文章。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总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则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整体而言,偏误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鲁健骥为代表的学者们注重的大多是理论的引证,通过对国外学者偏误分析理论的学习,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多从实际出发,通过搜集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个阶段则是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并且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这标志着偏误分析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阶段

1967年,Corder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打开了偏误分析的大门。1972年,L·Selinker在论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鲁健骥(1984)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五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随后又列举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语层面可能发生的四种偏误现象,以及归纳了四类语法偏误类型体现的一个共时静态的研究视角。同年,梅立崇等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对32名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并且提出了“过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针对某一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从整体上看,80年代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论文数量非常少,仅仅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为后期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对外汉语发展的繁荣时期,众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1994年,鲁健骥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192项,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鲁健骥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分析。1996年,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一文单就副词“也”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偏误分析;1996年,高宁慧发表的《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将重点放到了代词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着重讨论了HSK考试中外国学生“把”使用的偏误现象;1999年,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则从汉字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偏误现象;1999年,张永芳的《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关注点是将语言与文化初步结合,主要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从语义和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出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启示。相关文献还有孙德坤的《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陈若凡的《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

这一阶段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研究,特点鲜明,目的性、针对性强,选取的考察点也非常细致。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依据教学对象与课堂实际,根据学生的国别情况,基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进行偏误分析。2000年,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2007年,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上述偏误研究为特定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提供了教学策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三是基于汉语水平进行偏误分析。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教学需要,根据其学习时间被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学习水平。许多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偏误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此类偏误分析建立在具体语料和对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四、总结创新阶段

近十年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总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章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如:2005年,赵春利的《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研究了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所表现出的特点,认为在研究类型上先后可划分为理论引证、事实分析和创新总结三个阶段;论文还体现了从引证理论到具体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写到认知的发展趋势,并且指出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2003年,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阐述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偏误的产生,偏误的确定和描述以及偏误分析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并对偏误作出述评,从而进一步明确偏误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2011年,司艳艳的《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从偏误分析研究发展阶段、偏误分析的类型、偏误分析研究成就及问题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了归纳和总结。此外,肖奚强的《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从偏误用例的选取、偏误用例的分类、偏误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讨偏误分析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且主要对偏误分析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原则上进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热门研究话题。通过在知网上的相关检索、人工筛选、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发现,在2005年以后,关于偏误分析的硕士毕业论文平均每年多达一二百篇。而相关的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留学生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从留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具体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契合了对外汉语教学。2005年,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对尼泊尔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尼泊尔学生总体水平和不同级别水平学生的声调偏误率,找出各声调偏误特点、难度梯级,发现汉语的上声是尼泊尔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了克服声调偏误的教学对策。2005年,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学汉语的语音出现偏误的原因。2014年,王安红、具旼炯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第28卷上的《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一文,通过比较韩语与汉语中的语音同化现象而导致的语音偏误,从而得出有利于针对韩国学生语音的对外汉语教学。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国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分析》采用动词兼容性的敏感度测试的方式,对具有粤语背景的美国旧金山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产生偏误的原因既与汉语本身各给予义句式自然度不同相关,又与给予义句式在学习者所具有的粤语、英语两种语言方言背景和汉语中的普遍性标记程度不同相关,还与标记形式错综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创新性方面,这些研究者在偏误成因、偏误研究原则及办法、汉字偏误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