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数效果

数数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数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数效果范文第1篇

把脉数字法 清晨醒来,恋床5分钟,让体内各器官逐渐恢复正常功能。真诚感谢心脏一夜辛勤劳作,感谢透窗入室的明媚阳光,在良好的心情中开启全新的一天。调节好情绪之后,便可平心静气地把脉数数。先数一数脉搏每分钟跳多少次,再感觉一下脉搏是否规律,就像电脑开机时的自我检测。脉搏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它反映出机体的各种状态。

步行数字法 步行的好处尽人皆知。我热衷于走步,去公园广场玩时走,去图书馆借书时走,去医院检查时走,到车站接亲朋好友时走,参加团体活动时也走。我发现,不论是在公园中、马路上漫步,还是在鹅卵石小道上踏着细步,抑或是走一步退两步,只要是排除杂念,边走边数,都会获得无穷的乐趣。步行时可以默默地数数,也可以数出声来,在空旷地段还可以高声数数。长距离步行可以屈指计算行程,也可以用硬币来计数。每走100步,便把1枚硬币从左边的裤袋放入右边的裤袋。到达目的地时数一数硬币,就能够计算出步行的总数。步行的速度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制怒数字法 “怒发冲冠”,可见怒气之大;“怒不可遏”,可见怒气之猛。然而,怒气伤肝,对人体危害极大。当你遇到某些令你勃然大怒的事情时,数数可以帮助你控制情绪。发怒之前不妨先强制自己从1慢慢地数到9,再将舌头在口腔中轻轻地旋转9圈,或者用食指和拇指拉耳垂9次,想一想这事到底值不值得自己大动肝火。如此这般怒气往往便会自行消除了一大半。

数数效果范文第2篇

——以《数一数》为例

洪山区张家湾小学 胡婷

《数一数》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数数”是学生接触数学最早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孩子上学之前就会。“数是怎样产生的?”很多人都会回答:“数是从数数过程产生的”。我们再继续追问:“数数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规律?”华罗庚先生在他的《数学的用场与发展》著作中说:“数起源于数,所以‘数'是各种各样不同量的共性,必须通过它才能比较量的多寡,才能说明量的变化”,前者的“数”是自然数的根基,后者的“数”则是表现了计数的规则、方法等。数数就好比是数学大厦的根基,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的内容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本课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材还将图中的人或物抽取到集合圈中,标上相对应的数。让学生经历了用集合图表示事物到与数对应的抽象过程。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同时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节课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激趣建模,建立数感。

《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开课通过谈话,教师及时给予奖励并让学生上台展示数出个数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身边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来表示,建立了数学模型。又让学生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二、联系生活,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这美丽的校园中还藏着1-10这些数字宝宝,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校园里的数字宝宝。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面国旗、2个单杠……”从情境图中抽象出数,学生自然而然的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了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并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初步形成了数感。

三、构建活动,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本节课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平台,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课上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剩下的数字宝宝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找一找、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了合作参与的意识,体验数感的存在,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发展。

四、游戏训练,增强数感。

数数效果范文第3篇

以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3至5岁的孩子,在家中大多已接受家长的数字教育,初步有了数的概念。但当老师让他们数数,比如从1数到10,许多孩子往往数不上来,或者倒数数,或者跳数数,排列混乱,或者发音不准等等。特别是受方言影响较重的孩子,造成数数发音含混不清,如贵州方言把“六”(liù)读成“鲁”(lǔ)、“二”(èr)读成“儿”(ér)等。教学时,老师讲的是普通话,孩子们刚开始听起来是有些困难的。因此,在开始教孩子们学数时,老师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在对数的读音上,要尽力做到抑扬顿挫,以优美悦耳的声音教会学生数字。优美动听的声音在听觉上反复刺激孩子们的听觉器官,让数字的声音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必须苦练基本功,读数字的声音不但要准确无误,还要优美悦耳,让幼儿听起来感到舒服,乐于接受。不妨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几次不同的读音试一试,听一听哪次的最好听,就选用其中最好听的一次读音去教孩子们。

在读音上给孩子们留下数的印象,用具体可感的实物让孩子们去观察,则会加深孩子们对数的认识。首先,让孩子们从自身的组成部分来认数字。如:双手是孩子们身体上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只手有5个手指,两只手刚好是10个手指。可让孩子学会反复伸缩手指,训练10以内的加减法。比如双手手指全部伸出是10,任意缩去1个或几个手指就是减,假设缩掉3个,就是10-3=7(个);双手握紧表示零,先伸出1个或几个,再伸出1个或几个表示加,假设先伸出2个,再伸出4个,就是2+4=6(个)。这样反复训练,要让读音数字与实物数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反响而互相吻合起来。

其次,从孩子们喜爱的东西(如乒乓球)的数量变化来认识数。将10个乒乓球放在纸盒内,教师任意抓出几个(如2个)后,让某个孩子来数还有多少个,然后大家看他(她)数对没有。应为10-2=8(个)。也可以将乒乓球3个3个地放进纸盒,连放3次(3+3+3),让孩子们数一数是多少个。这样多次训练,孩子们就会牢牢记住了数的概念。对数错的孩子千万不要责怪他们,教他们学会找出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对于数对的孩子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去观看有关数数的动画片(如近期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花园宝宝》),在画面上留心观察有关人物的增多或减少,或其周围物体的数量增减等来提高对数的认识,无形中孩子们对数数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数数效果范文第4篇

颜色课:五彩缤纷的水果

水果对宝宝绝对有诱惑力,这些漂亮的“好东西”让宝宝馋得直流口水。先别忙着给水果去皮或开壳,水果的表皮可是宝宝认识颜色最好的课本哦。红色的是枣儿、绿色的是西瓜、紫色的是葡萄、青色的是还未成熟的苹果……还有呢?让宝宝自己去想!可是,宝宝怎么也想不出来,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注意过呢。不过,下一次你再问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说出许多的,因为,你的一次小小的提问,成就了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这个游戏不但可以让孩子轻松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由于同一水果的种类、成熟程度及个体差异不同,在颜色上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因此,爸爸妈妈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掌握、及时解释,避免让孩子形成诸如西瓜就一定是绿色的、苹果就一定是红色的定式思维。

味道课:酸甜苦辣咸

一些宝宝挑食严重,喜欢吃的食品味道单一,他们当然也不会说出各种味道的名称了。这样可不好,要让他们尝一尝不同的滋味!甜甜的糖果、酸酸的山楂、辣辣的朝天椒、咸咸的萝卜干,宝宝一会儿甜得咧嘴开心地笑,一会儿平静地品着咸味,一会儿皱着眉忍受着酸的刺激,一会儿哭丧着脸直向外吐着苦和辣。看着孩子的样子,爸爸妈妈是不是感到特别骄傲?品过五味的孩子,谁说他们将来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呢?

有目的地让孩子品尝不同味道的食品,可以让孩子体验和认识各种味道,了解不同食品的味觉差别,增强孩子对各种食品的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宝宝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比成人更广,味觉更敏感、更丰富,对味觉变化非常敏感,一定要避免因过重的味觉刺激而导致宝宝味蕾反应迟钝,进而发生挑食、偏食等问题。

形状课:糖果长得不一样

糖果是孩子们的最爱,那种香甜的滋味总是让他们欲罢不能。当最爱的糖果成为学习的工具时,所学的知识也一定会如糖果留下的滋味那样,成为童年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轻轻剥开糖纸,开始和孩子说起糖果的样子,巧克力豆是圆的、大白兔奶糖是圆柱形的、金丝猴奶糖是方形的、冰糖是不规则的……你的讲述让宝宝惊讶得忘了将糖果往嘴里放,他平时只知道糖果是甜的,却从来没有想到糖果里面竟然有这么多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哩!

形状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给孩子吃糖时有意识地讲述此方面的知识,让他潜移默化地掌握抽象的几何知识,从而为孩子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给孩子讲述形状时,一定不能采取记不住、答不上就不准吃糖的做法,那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

数学课:我能吃多少

数数效果范文第5篇

我在《可爱的校园》这一课的教学中,先把新生带到校园内,让新生一边看一边说找到了哪些“数”,如“我们的操场上有8棵树”“我们的校园里有5间教室”等,然后让新生观察教室有几个门、几扇窗户等,最后出示情景图,为新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新生轻而易举地说出图中有些什么。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生看图说话的机遇,培养新生看图数数、看图算数的能力,这样既能激发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新生认知能力,也能开发智力。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信息一般是不规则的,教新生数数就要引导他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在数数的过程中,培养新生观察能力。在说数的过程中,我引导新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如“图上有几棵树?”这样,学生便开始数数。有些新生会漏数或多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我就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错误。

在提高认识的练习中,我采用“从学生的自己身体上找数”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认识数有较好的帮助。当然,很多学生在认识数的符号与理解符号的意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生之间的基础也很不一样。一些新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但对数的认识、数的意义并不像数数那样自然顺畅。

一、一年级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特殊性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开始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林崇德教授在《关于一年级小学生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指出:“6至7岁一年级小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差不多,属于形象直观的概括水平。”所以我在学习中就依据“形象直观”的特性来引导他们建立数的概念。

我在学习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体会到,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写思路是:先集中认识“1―5”各数,之后单独安排学习第几、几和几、加减法。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把“6、7、8、9”合在一起认识,“10”单独认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在教学生认识“0―9”这十个数字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我把“0―9”这十个数字分成三组(第一组是认识“1、2、3、0”;第二组是认识“4、5、6”;第三组是认识“7、8、9”)进行教学比较好,学生也易于接受。在认识第一组数字“1、2、3、0”时,等学生把这一组的四个数字认识到熟能生巧,对第二组数字“4、5、6”有渴求学习的程度时,再进行认识“4、5、6”这三个数字的教学。依次类推,等到学生把第二组数字“4、5、6”这一组的三个数字认识到熟能生巧,对第三组数字“7、8、9”有渴求学习的程度时,再进行“7、8、9”这三个数字的教学。这样,对以后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就会轻而易举。

二、合理地使用数学模型、直观教具等必备工具,使学生学会使用直观教具认识基数和序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都表明: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了教师的启发引导,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直观教具的第一印象,认识与理解数学符号(不仅仅是“0―9”)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实际意义就容易多了。

当今处在信息化时代,一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动态的课件展示,教师一边展示实物,学生一边数数。有时实物一个一个地出现,有时两个两个地出现,有时三个三个地出现,有时全部出现……再加上奇妙的声像效果,学生会学得轻松自在,兴趣高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识论中曾指出:任何学习和任何记忆必须以某些早先存在的结构为基础形成。我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计数器、小磁板、卡片、小小木棒、图片等多种多样的直观教具,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的表示意义,从而形成数字的记忆。

我在教一年级小学认识“0―9”这十个数字中,一开始是用“数小棒”“数手指”等方法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我教会学生使用“在小磁板上摆印有动植物的图片”进行识数。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地体会到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但是在数数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什么样教具最合适,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教与学会显得更加流畅、生动和有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我在对一年级的12名小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中,教他们认识“4、5、6”的教学时,我先让12名小学生把自己的6根小木棒摆成一排,然后我问他们:“谁能拿出左边的4根小木棒?”12名小朋友很快把左边的4根小木棒拿在手上向我展示。接着我又说:“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4根小木棒放回原处,再从左边数一数,第4根小木棒是哪一根?并拿出第4根小木棒。”大家想了一会儿,有3个小朋友看着我还是拿出了第一次的4根小木棒。于是我就问小朋友:“小朋友,4根小木棒和第4根小木棒一样吗?”这样一年级小学生能够清楚地区分第几和几个,也就有了“数感”的最初意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实物,帮助学生做好基数和序数认识和理解。

一是对“1―9”基数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进行数数训练:门前的树上有几只小鸟、操场上停着几辆汽车、今天花坛里开了几朵花……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说说教室内有……

二是做好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充分利用课间活动的情境,如课间做操排队第几是谁、座位在第几组第几位等。

三是对“1―9”数的大小比较的渗透。利用实物图、对应关系图,认识“谁大于谁,谁小于谁,谁等于谁”,以及“从小到大排列”或“从大到小排列”等知识点的学习。

从一年级小学生数数、说数中我发现,一年级小学生认识“基数”要比认识“序数”容易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序数”资源,让一年级小学生充分感知。

三、教学生数数和算数会用铅笔尖点数,做到眼到、心到、铅笔尖到

我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中,教他们学习“6的组成”时,我先出示5颗放在一起的珠子后,提出要求“只用眼睛,不用手,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珠子”。学生用眼睛看着数,并不由自主地用小手在“空中”指着。这样数的结果是,三名小学生正确,三名小学生数错。这时我让学生再数一遍,并且允许他们动手用铅笔尖指着数,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伸出握着铅笔的小手,用铅笔尖一个一个地点数。这样数的结果是,六名都正确。我又提示到:“怎样数能数得更快些呢?”其中有三名学生说出“2个2个”的“对数”的办法。这时教师也要有效地引导一年级小学生由自然、直观的数数,向高层次抽象的认数、算数过渡。

数数效果范文第6篇

一、倾听孩子的声音,积极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幼儿期是语言交流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幼儿各个发展时期,因此,教学时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尽可能多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机会交流,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一)亲近幼儿,激发交流的欲望

要俯下身子,与幼儿促膝谈心,尽量用幼儿的语气和语调,或是幼儿喜欢的语言,谈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听取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等。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要多组织开展幼儿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在自由活动中与幼儿交流往往容易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如休息期间走到孩子们当中,与幼儿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一下幼儿的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等,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对个别幼儿表达能力差的要给予必要的补充,引导并帮助幼儿理清说的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二)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和动画片,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看动画片,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产生对文字的兴趣。避免违背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而采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与写字。

(三)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要教育幼儿爱护图书,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故事内容讲给别人听。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培养幼儿自主选择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鼓励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看图讲故事,并鼓励幼儿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大胆推测、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改编、创编故事,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幼儿身边的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

我们要经常组织幼儿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如带领幼儿去动物园和养殖场,根据动物的体型特征和运动特点识别常见的动物,并给动物分类;带领幼儿去植物园和农场,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认识各种植物花草,并给植物分类等。

(二)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动手动脑,探寻问题的答案或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玻璃球从斜面往下滚的时候越滚越快,而且要比在平面上滚动得要远。又如,当水烧开了以后,水壶会冒出很多的蒸气,有时水壶会叫。同时,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学活动,创设情境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把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如准备磁铁、回形针、小铁钉、小木块、纽扣、玻璃球等材料组织小朋友研究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利用橡皮泥、盛有水的水盆组织小朋友研究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活动中启发幼儿发现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为什么把橡皮泥做成小船就会浮到水面上?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玩一玩、想一想,增强了好奇心,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既动手,又动脑,玩中学

数数效果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83―01

计算能力的教学是建立在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上的,幼儿的计算能力不光是老师课堂上教授的,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锻炼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增强幼儿的计算能力。幼儿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如能调动他们对数字的兴趣,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教学中培养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就可以对他们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1.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喜好,在游戏中完成对数字的教学。幼儿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同时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或同一事物上,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个体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如他们这个年龄段对哪些事物比较感兴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喜好情况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幼儿,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能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做好防范措施。

把计算能力的培养纳入到班级的游戏中,幼儿的参与性就会比较高,就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让幼儿数数班级的人数是很多老师都做过的游戏,首先让小朋友一个个数数班级的人数,再分别数男生和女生,得出正确的数字的后,老师要及时表扬,激发幼儿勇于回答的信心,更是对其他幼儿的促进。然后再让小朋友找找你的班级有多少好朋友,再次让学生数数。这种带有情景的计算能力培养,小朋友是比较愿意接受的,也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 投其所好,勾起学生的欲望。每个小朋友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能让所有的幼儿都感兴趣。教师要能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权衡出利于大多数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勾起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小朋友对数字的了解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在千差万别的学生中建立共性。有的小朋友善于思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对数字的认识,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自我建立对数字的感兴趣程度;有的小朋友善于在活动中培养对数字的认识,对于这一类幼儿要创设具体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融入计算能力教学。只有弄清幼儿的喜好,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上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勾起对数字的探求欲望,以培养计算能力的形成。当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后,自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

“熟能生巧”这句话对幼儿的计算能力是比较适合的,只有在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而计算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加减,还要做到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训练量来保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采用数字辅助游戏的完成,让幼儿长期接受与数字有关的训练,激发他们对计算能力的提升。

奥林匹克数学专家裘宗沪认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熟练和准确。不但会笔算,还要会心算。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在计算教学中,先练口算,再创设情境导入新授,我认为是可以尝试的。基本训练也好,情境创设也罢,都是相当重要的,关键问题是要准确处理好,情境创设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尽可能控制无效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思维训练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三、玩中求学,体验数字的奥秘

数数效果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先从认识数开始,可以说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把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对万以内的数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个认数教学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本文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简单谈一谈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找到难点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口头数100以内的数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唱数”的层面,还没用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在数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学生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二十五数成二五等。同时,在实际数物体的数量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尤其在数到几十九时,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不知道下一个该数哪个数的现象。如在59、69、79、89等数后面接的是几十,仍有不少学生需要思考一下才能数下去。除此之外,学生从某个整十数开始数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某个中间位置开始数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从37数到48,或从67开始向后数五个数,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素材。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数班内人数、粉笔、小棒、花片等实物,体会数来源于数,感受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逐步积累活动经验。

具体而言,根据数概念教学的难点,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数具体的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棒、纸片、粉笔、豆子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具体的实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创设这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尝试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将数学知识迁移内化。

2.抓、估、数豆子

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抓一把豆子,握在手里感受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进行估算并实际数一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次,这一次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抓的颗数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上次抓的实际颗数做比较?”再实际数一数,并填写记录表。在这种自己抓、自己数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自己抓的颗数和“再来一次”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多种形式巩固数的概念

在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花片图),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指名数、男女生对口数、开火车数等),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从1数到100(重点从20数到100)。

我通过这样变化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进而掌握快速数数的基本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数,如从二十四数到三十五,跨过整数从中间位置开始数,以便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数的模型。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拍着手数,从四十八数到六十,从七十一数到八十五等。拍手数节奏快,且是跳跃性的数数,对学生的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在脱离实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数数,并重点指导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该数哪个数。

通过借助数花片图,采用多种策略数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突破了数到几十九该数哪个数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在让学生分组数粉笔、小棒和花片等实物的环节中(各类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教师的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在三个数粉笔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支粉笔断成两截的情况,最终两个小组数的是46支,而另一个小组数出了47支。我这时说到:“2个小组数的是46支,你们数的47支,你们数错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却回应我说,他们盒子里的一支粉笔断成2支了。这时候,我抓住了课堂的自然生成,对学生认真严格的实数精神进行了表扬。我通过对这种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数数的意识。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从而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概念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梅英.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2009(05).

2.仲玉奇. 扬生活的风帆 促数感的发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策略谈[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02).

3.吴汝萍.让数感在认数过程中“丰满”起来――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