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和氏之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氏之璧范文第1篇

和氏之璧范文第2篇

1、金石之言: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2、和璧隋珠: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3、瑰意琦行: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4、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5、钿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6、贵远贱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7、金口玉牙:金、玉:比喻珍贵。指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是什么,不能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

8、弊帚自珍: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作很珍贵。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9、炊金爨玉:炊:烧火做饭;爨:烧火做饭。用金玉做饭。比喻饮食珍贵,待客热情。

10、断缣零璧: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11、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形容时间的宝贵。

12、侯服玉食: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3、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14、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15、凤毛龙甲: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16、翠羽明珰:翠羽:翡翠鸟的羽毛;珰:耳饰。比喻珍贵的物品或富家女子的华丽饰品。

17、朝观暮览:观、览:看。早晨也看,夜晚也看。形容对珍贵的东西百看不厌。

18、一刻千金:比喻时间非常宝贵。

19、断壁残璋:壁:圆形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璋:象半个圭的玉器。残缺不全的璋壁。比喻虽然残缺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

20、字字珠玑:珠:圆的珍珠;玑:不圆的珍珠。形容诗文语言精炼,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珍贵。

21、金玉之言: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22、和隋之珍: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像和氏璧和隋侯珠那样的珍贵宝物。形容极其珍贵或极为难得的东西。

23、尺璧非宝:尺璧:直径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贵。径尺之璧虽大而贵,但远不如光阴的贵重。

24、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25、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26、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27、尺璧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28、冀北空群:冀:河北的简称。伯乐一过冀北,冀北的良马就被挑选殆尽。()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被接待一空。

29、奉为至宝:奉:信奉,敬奉;至宝:最珍贵的宝物。敬奉为最珍贵的宝物。

30、子罕辞宝: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31、价值连城:价:价格;连城:连成一片的城池。形容物品极为珍贵,价值极高。

32、价值连城: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33、丹心碧血: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34、千金一刻: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35、连城之璧:连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市,璧:玉。指价值极高的宝物或比喻珍贵的东西。

36、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37、珍禽奇兽:珍:贵重的;奇:特殊的。珍奇的飞禽,罕见的走兽。

38、宝马香车: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39、字字珠玉: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40、千金难买:形容某物的珍贵,不能用金钱买到。

和氏之璧范文第3篇

有一次,赵王得了1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遂派蔺相如带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发现他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秦王的阴谋未能得逞。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而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让蔺相如随行,让大将军廉颇带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会见了秦王,他要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以生命为代价逼秦王击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其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之璧范文第4篇

1.看拼音写词语。

mèi lì bào yuàn nà hǎn pái huái

( ) ( ) ( ) ( )

yú lè dǐ yù liáo liànɡ

( ) ( )( )

2.比较组词。

扰( ) 拆( ) 彻( )

饶( ) 折( ) 切(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少壮不努力, 。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

4.选词填空。

精确 精湛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 ),堪称实际杰作。

(2)( ) 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火车上山容易多了。

5.修改病句。

(1)我们热切地愿望着2008年奥运会地的早日到来。

(2)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任何困难。

二、阅读。

(一)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他的根据是:

(2)从“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

(3)读了这段话,你佩服蔺相如吗?请用“ ”画出一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的手

感恩节那天,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让班上同学画出他们感恩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yáo)。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时,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

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同学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的,他用这只手喂养了火鸡。”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一阵猜测后,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您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同学们的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可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的微小。

1.给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料想( ) 感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 ,原因是 。

3.道格拉斯为什么要画老师的手?

(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四盘礼品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了台湾的许多地方。荷兰侵略者惊恐万状,他们利用传教士四处活动,散布谣言,说郑成功的军队要抢粮食,挑拨汉族和高山族的关系,破坏郑成功军队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团结。高山族头领阿祥听了这种谣传,将信将疑。

有一次,郑成功到高山族居住的村庄视察慰问。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就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

郑成功一到,村民们夹道迎接。进屋坐定后,阿祥宣布献礼。四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手捧景致的盘子,跪献再郑成功面前。盘子里分别放着几锭金子、一块银子、一束草和一块土。郑成功连忙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们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说着,叫随从接过盛草和土块的盘子,同时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阿祥心中的疑云消散了,他马上鸣号撤走伏兵,抬出美酒犒(kào)劳郑军。几位高山族老者感动地说:“难得有不爱金子、银子的官员啊!郑成功真是一位好将领!”

“四盘礼品”的事传遍了台湾各个村庄,人人睁着为郑军做事,为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贡献力量。

1.“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在字典中“待”的意思有:①等,等候;②招待,对待;③将,要。“以礼相待”中的“待”应选第( )种解释。

2.郑成功的到来,阿祥做了哪两手准备?他为什么这样做?

3.郑成功为什么只收了“草和土块”?

4.请结合短文,谈一谈郑成功是个怎样的将领?

三、作文。

在你记忆的宝库里,是不是珍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还是一次开心的活动;是一次大胆地尝试,还是一次愉快地合作;是受到一次温馨地关怀,还是为他人的一次特别付出……请你从中选取一件事情写下来。注意内容要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400字以上。题目自拟。

答案参考:

一、1.魅力、抱怨、呐喊、徘徊、娱乐、抵御、嘹亮

答题指南:

认真拼读,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字形。

2.

扰( 干扰 ) 拆( 拆穿 ) 彻( 彻底 )

饶( 富饶 ) 折( 打折 ) 切( 一切 )

答题指南:

第一组可以运用比较偏旁部首的方法区分其意思,第二、三组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拆”字一点可以想象成是一把大锤子;“切”字右边的刀把左边的部分一切两半,运用这样的方法既有趣又不会出错。

3.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答题指南:

(1)要注意“徒”字的写法,根据诗意中对它的理解,把它与“图”区分开。

(2)填的这两处地方看似容易混淆,其实有方法:盾坚,没有东西能戳穿它,自然是“物莫能陷”,同样,运用这样的思路也能正确填写第二空。

4.

(1)精湛 (2)因为……所以

答题指南:

方法1: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连起来读一读,进行选择。

方法2:(1)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对词语进行准确搭配:工艺精湛,绝不是工艺精确。 (2)根据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选择。

5.(1)把“愿望”改成“盼望”。 (2)去掉“一切”或“任何”。

答题指南:

读句子,找病因,“对症下药”,再读。

二、

(一)

(1)他的根据是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可以了解到秦王非常喜欢和氏璧,生怕璧被撞碎。

(3)非常佩服。“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让我有很深刻的感受。他把璧与自己的性命紧密相连,逼秦王交出十五座城,既说明他很勇敢,又说明他很机智。

(二)

(1)料想(预想) 感恩( 谢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原因是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

(3)因为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他是想借此机会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付出。

答题指南:

在文中找到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敲它所表示的意思,找到与其意思最相近的词语。

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按要求填写。

找到文章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谈。

(三)

(1)查部首“双人旁”,应选第2种解释。

(2)阿祥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因为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

(3)因为郑成功的军队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所以他只收了“草和土块”,正好向高山族人民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4)他只收了“草和土块”,而不要金子银子,还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这足以说明郑成功是一位爱民、不贪图钱财的好将领。

答题指南:

第(1)小题很简单,第(2)(3)(4)小题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三、

习作指导:

1.这篇习作主要体现了对记事文章的考查,所以在确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主题之后,一定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注意:是一件事情!!!!

和氏之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先秦史;玉;玉文化;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154-05

中华民族具有极为悠久的用玉传统,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到新石器时代,玉已经进入了先民的生活,而且逐渐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含义,原始文明时代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即为例证。伴随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玉更超越其自然属性,被人为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外衣,“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玉器与政治、宗教、道德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祭祀朝聘、礼仪大典,莫不以玉为上品,个人也常以玉作为佩饰,作为信物。可以说,玉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品质,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先秦用玉观念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一、玉的审美价值

玉因天然之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类对玉的崇拜,产生于对美感追求的过程当中,始于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玉质地细密、色彩淡雅、光泽怡人的特点,《说文·玉部》曰:“玉,石之美者。”《论衡·累害》云:“夫采玉者,破石拔玉。”可见,玉本为石,但又比石美,为石之精髓。爱美之心人固有之,这种天然“美石”当然也毫不例外为古人所追求和喜爱。在以美石为玉的概念中,美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人们并不满足于玉的天然之美,通过认真选择玉材,精细雕刻,制成各种形态的玉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能制作比较精致的玉器,如玉环、玉龙、玉镯、玉珠、玉璧、玉鸟等,这些玉器最初像海贝、兽牙一样作为佩带装饰物,它在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美追求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山岳之精英,人文之精美”,一语道出了人们喜玉、崇玉的缘由,也全面概括了玉(玉器)之美的主要体现:一方面表现在颜色、质地等方面的自然之美。玉最初就是因物理属性表现出的美而为人们所发现、所喜爱,没有统一的识别标准。进人夏商以后,只有具备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声音的美石,才被认为是玉。玉吸纳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各种美质,为人间至宝。另一方面表现在玉被附加了道德、政治、礼俗、权力、贵贱、宗教、财富、价值等社会诸因素后体现出的人文美。玉的人文美和材质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将玉推上了神圣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玉文化。

二、玉的政治化

玉是标志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器物,被作为是财富、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玉器使用的等级观念体现在祭祀、典礼、军事、朝聘、丧葬、服饰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玉因难得和稀有而成为财富的象征。人常说,“金有价,而玉无价”。《淮南子·览冥训》曰:“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成语“价值连城”的产生就与“和氏璧”有关,秦昭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来易“和氏璧”,蔺相如冒死力争,可见其价值何等之高。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秦始皇拥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宛珠之簪”、“傅玑之珥”等价值连城的珍贵玉器。战国时期,玉还曾直接作为货币而流通于市场,即《管子》所谓“珠玉为上币”。

玉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对立的出现,玉器的使用要符合各种典章制度的规定。《周礼·考工记》说:“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九寸的璧琮只有天子才有权拥有。祭祀天地、诸侯会同、觐见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等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周礼·春官·大宗伯》对此作了详细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璧。”《周礼·玉人》云:“镇圭尺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用六种玉器表示爵位等级,并有严格的大小规定。在礼仪朝聘、军事发兵方面,《周礼·冬官·考工记》规定:“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九寸,……诸侯以聘女。緣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頻聘,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在服饰方面,《礼记·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在丧葬制度上,玉冶也因死者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不同身份地位,使用玉器的大小不同,天子用尺寸最大的玉器,诸侯、大夫、士则依次递减。

三、玉的道德化

和氏之璧范文第6篇

【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

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笔者认为孟繁峰先生的判定是正确的,理由是这件双鱼瓶在形制和装饰上,与唐代邢窑出土的双鱼瓶[3]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图二)。

第一,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双鱼瓶在形制上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两侧粘有锯齿形穿带槽,而后者的两侧没有这种穿槽,只有上下穿带系孔。在圈足上也不相同,前者是矮圈足外撇,而后者是高圈足外撇。

第二,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装饰上也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前后腹部刻有鱼头鱼眼和鱼鳞纹,鳞纹为片状,而后者的鱼鳞纹为圆圈形。圈足装饰也不相同,前者矮圈足素无纹饰,而后者高圈足则有条形鱼尾纹。

第三,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施釉上也有不同。如前者的施釉方法是“蘸釉”,即用手指掐住瓶器的足部蘸入釉中,故在足沿留有因手指掐捏而产生的露胎痕迹。而后者的施釉方法是“溺釉”,即将整器溺入釉中,然后将足底釉子削去,故除足底外,通体有釉。

二、唐代井陉窑细白瓷璧足碗

2008年秋,井陉的邻县元氏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细白瓷璧足碗,形制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宽圈足(图三)。该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器壁较薄,避光而视可以看到器内光点,类似邢窑的乙种透光白瓷。

元氏唐墓出土的这件细白瓷璧足碗,出土后曾被当地农民拿走,几经转让,最后由石家庄市收藏者收藏。当时几乎所有见到这件细白瓷璧足碗的人,都认为它是邢窑产品。但若将该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图四)[4]进行比对,便可看到两者的相似与区别。

第一,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形制、胎釉和装饰上,没有多大区别,比如两者的形制均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足。两者的胎质、釉质细腻,胎色、釉色洁白。在装饰上,两者均素无纹饰。

第二,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修坯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后者的修坯精细,而前者的修坯较粗,足底的外墙不正圆,底心凸凹不平,且底沿未作削棱。

第三,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虽然都是通体“溺釉”,但两者在处理施釉后的方法上却不相同。如后者施釉后,将碗扣在辘轳上慢轮用刀将足底釉子削去,并对底边进行削棱,故釉子边线清晰。而前者施釉后,对足底的釉子不是削去而是擦掉,且又不加削棱,故足底的釉子边线比较模糊。

三、对井陉窑研究的几点认识和期待

第一,笔者认为,文献对古窑的记载有局限性,即有的有记载,有的无记载。前者如邢窑,后者如井陉窑。至于井陉窑为何不见记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井陉窑地处深山,名不在外,文人墨客孤陋寡闻。

第二,井陉窑虽无文献记载,但经过考古发掘已证实了它的存在。根据窑址出土的历代陶瓷标本,可知井陉窑始烧于隋而延烧至唐宋金元,若加上《井陉县志》所记明清物产“磁器”[5],可知井陉窑的烧造历史长达千年。

第三,在井陉窑发现之前,人们常将井陉县及其周边市县唐宋墓葬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白瓷误定为邢定白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石家庄等县市文物部门收藏的唐宋白瓷进行重新鉴定,以纠正对井陉窑产品的误判。

第四,根据井陉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可证它的陶瓷种类很多,除主产的白瓷外,还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黄釉瓷和唐三彩。由此可知,有关井陉窑的研究课题很多,因此笔者呼吁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应积极地参与对井陉窑的研究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井陉窑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第五,目前井陉窑的研究资料很缺,尤其是窑址资料更缺。笔者期待井陉窑的发现认定者和发掘者孟繁峰先生能够尽快完成《井陉窑发掘报告》,尽快公布有关井陉窑的考古资料,以便促进对井陉窑的研究。

――――――――

[1]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2期。

[2]1989年,外交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10个省市电视台拍摄《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河北电视台承担了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拍摄任务,笔者被聘为顾问,协同编导李根源先生,对窑址和有关文博部门的访问。

[3]a.赵庆钢等:《千年邢窑》图版第四部中有双鱼瓶残器照片,文物出版社,2004年;b.王会民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图二九中有双鱼瓶残器线图,《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和氏之璧范文第7篇

“名+之+形”中“之”的结构功能大致有三种:定语后置的标志、充当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具体的判断,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名+之+形”结构在介词或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后,作为它们的宾语。此时“之”后面的形容词作定语,后置修饰前面的名词,为的是突出事物的某种属性。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译: 怎么能够用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浑浊的脏物的玷污呢?

解说: “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分别与介词“以”和动词“受”构成介宾关系和动宾关系,“察察”和“汶汶”作为定语分别修饰“身”和“物”。

又如: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现在凭借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

解说: “秦之强”与前面的介词“以”构成介宾关系,“强”作为定语修饰“秦”,突出秦国强大的实力。

将“秦之强”翻译成“秦国的强大”在语法上也说得通,强调的是“强大”。但结合原文语境:“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强大的秦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与赵国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对应关系。蔺相如正是从两个国家之间的角度来提“以十五城来交换和氏璧”的要求,并要秦国先作出表率,所以翻译为“强大的秦国”更合适些。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作结构助词“的”

当“名+之+形”结构处于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和介词之后,“之”还可能是作结构助词“的”。这一情况下,“之”后面的形容词不再修饰前面的名词,而是直接活用为名词。此时,在句子中与前面的动词构成动宾关系的,或与介词构成介宾关系的,是“之”后面的形容词。如: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太宗十思疏》)

译: 国君掌握国家的重要职权,占据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说: 表面上看,“神器之重”放在动词“当”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与前文定语后置的情况相同,但是句子中实际上和“当”构成动宾关系的是“重”而非“神器”,“重”活用为名词,表示“重要职权”,而非形容词“重重的”,“之”就成了结构助词“的”,“神器之重”不是“重重的神器(国家)”,而是“神器(国家)的重要职权”。“域中之大”同理。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

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之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今文《尚书》 语词

在穷尽性考察《汉语大词典》收录今文《尚书》语词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汉语大词典》失收大量今文《尚书》语词,据考察,《汉语大词典》失收虞夏书语词33例,商书语词36例,还有较多的周书语词失收。本文重点例举《大词典》失收的周书语词计45例并运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做训释(失收的偏正式语词另文讨论)。

一、《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语词书》周书联合式语词(19例)

【茕独】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洪范)“茕”,《玄应音义》卷一“孤茕”注:“茕,无兄弟也。”《玉篇・部》:“茕,无所依也。”“独”,《诗・小雅・白华》:“俾我独兮。”郑玄笺:“老而无子曰独。”茕独,孤苦无依的人。泛指鳏寡孤独。

【师尹】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洪范)“师”,《史记・宋微子世家》“八曰师。”裴铟《集解》引郑玄注曰:“师,掌军旅之官,若司马也。”“尹”,《书・大诰》:“告我有邦君越尔御事。”孔颖达疏:“尹,正也,诸官之正,谓卿大夫。”《诗・大雅・常武》:“王谓尹氏。”朱熹《集传》:“尹氏,吉甫也。盖为内史掌策命卿大夫也。”“师”为高级武官,“尹”为高级文官,师尹连称泛指周王朝的高级文武官员。

【仁若】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金)“仁”,《说文・人部》:“仁,亲也。”“若”,《墨子・尚贤中》:“既日若法。”孙诒让《闲诂》:“若,犹顺也。”仁若,谓亲柔和顺。

【懋和】惟民其敕懋和。(康诰)“懋”,《书・舜典》:“惟时懋哉。”陆德明《释文》引马云:“懋,美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四灵懋而允怀。”薛综注:“懋,悦也。”“和”,《礼记・祭义》:“致和用也。”孔颖达疏:“和,谓百姓和谐。”“和”还有“顺、睦、悦、乐、平、吉祥、不逆”等义。懋和,和悦,和美。

【显越】惟助成王德显越。(酒诰)越,《国语・周语下》:“汩越九原。”韦昭注:“越,扬也。”“《经义述闻》:“对扬在天。”王引之按引王念孙曰:“扬、越一声之转,对扬之为对越,犹发扬之为发越,青扬之为清越矣。”显越,显扬。

【若】惟周文武诞受若。(顾命) “”,《说文・羊部》:“,进善也。”《玉篇・羊部》:“,善也。”若,也是善。《尔雅・释诂上》:“若,善也。”邢疏:“若者,惠顺之善也。”若,同义连用,极言(天命)美善。

【资泽】殄资泽于下民。(文侯之命)资泽,资财福禄。“资”,《蜀・旅》:“怀其资。”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资,财也。”《诗・大雅・板》:“袁乱藏资。”毛传:“资,财也。”《国语・齐语》:“无受其资。”韦昭注:“资,资财也。”“泽”,禄也。《经籍纂诂补遗・陌韵》:“《孟子・公孙丑下》:则足干资也。《风俗通》作则是干禄也。”

【毖】天毖我成功所。(大诰)“、毖”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段云:“、毖、古通用”。《经义述闻・书・女典听朕毖》王引之按引《广韵》:“,告。毖,告也。”毖为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同义复词,意为告教。

【罚殛】爽惟天其罚殛我。(康诰)殛,《尔雅・释言》:“殛,诛也。”邢疏:“殛谓诛责。”罚殛,同义复词。罚罪,罚责。

【伤】民罔不伤心。(酒诰)“”,伤痛也。《说文・血部》:“,伤痛也。”《广韵・职部》:“,伤痛其心。”《云篇・血部》:“,痛甚也。”伤,同义复词,哀痛。

【疾很】厥心疾很。(酒诰)“疾”,《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孔广林补注:“疾,恶也。谓恶之已甚。”“很”,《说文・彳部》:”很,不听从也。”《集韵・混韵》:“很,不听行也。”《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说文・彳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引《左襄二十年传》“美而很”。服注:“很,戾不从教。”疾很,怙恶不悛,死不悔改。

【爽侮】惟事其爽侮。(洛诰)“爽”,《尔雅・释言》:“爽,差也,爽,忒也。”邢疏:“爽,谓差错,又为忒变。”《老子》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侮”,《礼记・曲礼上》:“不侵侮。”陆德明释注:“侮,轻慢也。”《书・甘哲》:“有扈氏威侮五行。”蔡沈《集传》:“侮 ,轻忽之也。”爽侮,差忒轻慢。

【承叙】王殷乃承万年。(洛诰)承叙,承顺。《经义述闻・书・百揆时叙》“尧典曰:百揆时叙。康诰曰:越厥邦厥民,惟时叙。”王引之按:“时叙者,承叙也。承叙者,承顺也。”

【念闻】惟时天罔念闻。(多士)念,思也,虑也。“闻”,《经义述闻・易・终莫之闻也》王引之按引宗大人曰:“闻,犹问也,谓相恤问也。”念闻,思虑体恤。

【祗惧】治民祗惧。(无逸) 祗,敬也。祗惧,敬畏。

【奄甸】式商受命,奄甸万姓。(立政)“奄”,《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毛传:“奄,抚也。”“奄”,安也。《说文・大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奄,《汉书礼乐志》:神奄留。按:安也。”“甸”,治也。《诗・小雅・信南山》:“唯禹甸之。”毛传:“甸,治也。”奄甸,安抚治理。

【奉恤】用奉恤厥若。(顾命)“奉”,《说文・廾部》“奉,承也。奉者,皆谓恭而持之。引申为敬。从手。”“恤”,《书・君》:“明恤小臣。”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江声云:“恤,慎也。”《群经平议・周官一》:“八曰以誓教恤。”俞樾按:“恤者,慎也。”奉恤,敬慎。

【侵戎】侵戎我国家纯。(文侯之命)侵戎,侵伐。“戎”,《说文・戈部》:“兵也。”引申为征伐。

【商赉】我商赉汝。(费誓)商赉,赏赉、赏赐。商,当为赏字之省。于省吾《新证》云:“金文赏每作商,《般》‘王商作册般贝’。”

二、《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动宾式语词(12例)

【作咸】【作苦】【作辛】【作甘】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

“曲直作酸”,孔传:“木实之性。”孔颖达疏:“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也。是木实之性然也。”作酸,呈酸性(见《汉语大词典》533页)。作,释为“呈现”。

“作咸”,《正义曰》曰:“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说文云,卤西方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禹贡》云:海滨广斥。”作咸,水之性,呈咸性。

“作苦”,《正义》曰:“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作苦,火之性,味苦。

“作辛”,《正义》曰:“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作辛,金之性也,味辛。

“作甘”,《正义》曰:“甘味生于白谷,谷是土之所生,故其为土之味也。”作甘,土之性也,味甘。

【用咎】其作汝用咎。(洪范) “用”,《 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咎”,《广雅・有韵》:“咎,愆也”《尔雅・释言》:“凶,咎也。”邢疏:“咎,谓咎恶也。”用咎,谓施恶。

【敷言】极之敷言。(洪范)“敷”,《墨子・经说下》:“先敷近,后敷远。”孙诒让《闲诂》:“敷,犹布也。”。《史记・平准书》:“或布。”裴《集解》引如淳曰:“布,布于民间也。”敷言,传播,布言。

【植璧】植璧秉圭。(金)“秉圭”见《汉语大词典》4738页:“秉圭,亦作‘秉’。手执玉。:‘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秉圭”,却没有收录与之构词方式相同的“植璧”。

“植”,《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皇侃义疏:“植,竖也。”“璧”,《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邢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玉璧是祭祀的礼器,《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植璧,置璧,将璧竖立于坛上。

【敷贲】敷贲敷前人受命。(大诰)敷,布也。敷有陈列、陈设之义。贲,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中多三足龟”郭璞注:“龟三足者名贲”)。“龟”,《书・大禹谟》:“龟筮协丛。”蔡沈《集传》:“龟,卜也。”敷贲即敷龟,把占卜的龟兆展示。

【祗辟】尹人祗辟。(酒诰)祗,敬也。辟,《尔雅・释诂》:“辟,法也。为天下所法则也。”祗辟,敬法。

【薄违】圻父薄违。(酒诰)“薄”,《释名・释言语》:“薄,迫也,单薄相迫也”。《墨子・杂守》:“寇薄。”孙诒让《闲诂》引苏云:“薄,谓迫近。”“违”,《希麟音义》卷三“衍诤” 注引《字书》:“违,逆也,拒也。”薄违,迫背逆,谓讨伐叛逆也。

【攻位】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召诰)朱骏声《便读》:“攻,犹治理也。位,城郭、宫庙、朝市之位。”《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太庙、宗宫、孝宫、路寝、明堂。”攻位,治位,划定城郭宫庙、朝甸之位。

【宅人】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立政)“宅”,《汉书・韦玄成传》:“先后兹度。”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古文宅、度同字。”宅人即度人。度人,考虑人,任用人。

三、《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主谓式语词(2例)

【民养】民养其劝弗救。(大诰)《古今韵会举要・漾韵》:“养,下奉上曰养,养,则服事之义。”民养,百姓供养、奉养的、服事的,指统治阶层,各诸候长官。

【自息】不惟自息乃逸。(酒诰)“息”,止也。《易・革・彖传》“水火相息”焦循《易章句》:“息,止也。”《说文・疒部》“疾,病息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息,止也,已也,休也。”自息,自我休止。

四、《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附加式(有+S)语词(2例)

【有极】皇建其有极。(洪范)有,词头。“极”,《蔡传》:“极犹如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有极,准则。

【有庆】一人有庆。(吕刑)有庆,嘉善。《诗・大雅・皇矣》:“则等其庆。”毛传:“庆,善也。”《礼记・月全》:“行其德惠。”郑云注:“庆,谓休其善也。”

五、《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叠音词、古成语、句首语气词、承接连词(共计10例)

【肄肄】则肄肄不违。(顾命)“肄”,《诗・邶风・分风》“既治我肄”毛传:“肄,劳也。”《左传・昭公十六年》“莫知我肄”杜预注:“肄,劳也。”肄肄,重言之,犹辛劳也。

【由哲】爽邦由哲。(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为‘昌明’、‘时势顺利’等意。”亦作‘迪哲’(《无逸》)。”

【迪知】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忱。(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君》篇有‘迪知天威’,《立政》篇有‘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迪知,用知。”

【亮阴】作其即位,乃或亮阴。(无逸)古成语。亮阴,《论语》作谅阴,《礼记》作凉,《书大传》作梁。《吕氏春秋・重言篇》:“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三年不言。”《汉书・元后传》“思慕谅阴”颜师古注:“亮,信也。阴、相通。”“”,《汉书・师丹传》“古者谅不言”颜师古注:“,默然也。”亮阴,信而沉默不言。谓心有所执而沉默不言。

【爽惟】【迪惟】【道惟】【越惟】爽惟民迪吉康。(康诰)爽惟,句首语气词。曾运乾云:“爽,犹尚也。声之转。与‘矧’对用,位于句首。“迪惟,道惟,越惟”也是句首语气词。

【曷其】曷其奈何弗敬。(召诰)

曷其,犹云岂有、何有,表诘问。《助字辨略》卷五:“后汉书李云传论:曷其绞讦摩上,以沽成名哉。此曷字,何岂二义并通。曷其,犹云岂有、何有。”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