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1篇

2008中国政府采购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8年8月1日,由《经济》杂志社政府采购编辑部主办的“2008中国政府采购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南城的开元名都大酒店拉开序幕。

本次研讨会围绕政府采购工作“创新”的主题展开,参会代表有各级政府采购中心的负责人、部委采购单位的负责人、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政府采购专家、优秀政府采购供应商和多家中央媒体。会上,由《经济》杂志社政府采购编辑部主任陈建飞致开幕词,副主任方剑做创新研讨会的详细介绍,参会的各方代表就政府采购服务创新、政府采购信息交流平台创新等,共同为政府采购事业献计献策。

“2008中国政府采购创新研讨会”顺应了我国“以创新求发展“的趋势,也是落实政府采购法的真切体现。落实政府采购法,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着各个部门的衔接不是特别顺畅,采购单位和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机会甚少等情况,这些制约政府采购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研讨会上,由南开大学的何红锋教授引领回顾了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历程,同时与会代表结合创新的思维,就此深入探讨政府采购的工作任务、政府采购活动中不规范和不完善的现象,并相应的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主办方针对政府采购供应商和采购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出了《中国政府采购》指南,为政府采购供应商和采购人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政府采购创新研讨会将我国政府采购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本次研讨会是在《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周年之际,北京举办奥运会之际,对今后的政府采购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起到一定意义的启示作用。

开启多媒体视讯新时代

第七届中国国际多媒体视讯展在京举办

6月12日,第7届中国国际多媒体视讯高峰论坛暨产品展示会在北京举行。

展会探讨国内多媒体视频通信行业现状,知名专家、多媒体视频通信企业代表对视频通信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多媒体视讯在政府及行业专网的应用交换了意见。

鉴于视频通信的便捷和高效以及可大幅度降低差旅费用、提高办公效率的特性,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可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电子化服务。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2篇

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均衡的。

首先,公办中小学由于受当地教育局部门管理,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形成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不同的情况,由于经费下拨、设备集中采购,形成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即少数示范性学校的设备充裕、先进、投资大,部分学校还为教师配备手提电脑。造成服务器资源使用浪费。而大多数的普通学校设备落后、经费紧张、投入少、全校也没有几台电脑。不论是示范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共同之处是:都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应用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日常维护。

其次,成人院校、高职学院、大专院校中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这三类学校的数量在全国超过3000多所,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国高校学生的半数以上。这些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政府有少量的拨款。由于经费的问题,非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应用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日常维护。如邮件系统的应用,只有部分院校能为教师提供邮件服务(美国的大学也为学生提供邮件信箱)。成人院校、高职学院、中小学都没有邮件系统,原因是管理者的观念、专项经费的投入、专业人员的管理、日常的维护都存在不足。

最后,硬件设备储备不均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是一种安装在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使用者不需要下载和安装任何软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使用,但软件安装至少需要3台服务器,一台用于WEB服务,一台用于数据库服务,一台用于文件存储服务,还要有连接INTERNET的宽带。有的学校只能提供一台PC机充当服务器,即便有服务器也是同其他系统共用一台服务器,还有的学校将原本三台服务器用一台来代替,这样即不安全、也不可靠,无法长时间保证运行。有的学校使用教育网,只能在校内使用,师生在家里访问受到限制,或者访问速度很慢。所以,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运行。

ASP应用服务需求很大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并非被“教育网”垄断了。全国有700多所普通高校几乎都在使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但其余的大部分都在使用当地电信、网通或铁通的宽带网络。如天津的13所成人院校全部使用网通宽带,即便教育网已经延伸到学校,也还没有使用,因为要交不少的费用,而且作用同网通一样,速度甚至更慢。部分高职院校也在使用铁通宽带,还有几所学校共用一条教育网,目的是分摊费用。

以电信运营商的资源为基础,向学校全面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服务,首先从速度上来讲是首屈一指的,电信级IDC机房的双路电源保障,专用服务器的保证,都是任何一所学校无法实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集中规划、实施、维护更是可靠保证的重要因素。

相比传统的信息化产品,这种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即网络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形式,界面更友好,操作更简便,也更安全。以前总担心电脑一丢,信息就全丢了,现在有电信运营商管理就放心了。

将原本要学校自己实施的信息化应用改成由电信运营商来提供,学校以交纳年费或月费的方式“租赁”使用,对学校来讲,不仅节省购买服务器和软件的几十万元费用,还节省人员维护和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机房条件是无法与电信IDC机房相比的。“租赁”后的系统与学校自行购买的效果是一样的,平台拥有独立的学校名称,独立的课程管理,管理人员不必担心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被泄露,因为“注册式”课程要求只有任课教师批准的用户才能访问,其他人是无法进入课程的。

这种ASP应用服务,没有参与传统电信市场争夺,更多的是与传统教育软件公司竞争,“相比之下,我们当然更愿意信任电信运营商。”有学校管理者这样说。

“按年收取服务费方式很好”

经过一年多为学校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试用,学校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到教师都对此有很强的需求,由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学校均反映,租用系统比买断更受欢迎。

河南新乡医学院成教学院的曹老师指出,学院有近1万名学生,非常需要该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可购买一套软件,加上服务器投入至少要100万元,这样高的费用学校很难批准,如果能有像网易邮箱一样的服务,哪怕让学校每年支付一部分服务费,学校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另外,学校用的是教育网,而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教育网的出口太慢,如果能有电信运营商提供这项服务,相问速度会有很大提高。

天津新华职工大学是天津成人院校中的领头羊,其网络中心主任崔欣指出,如果学校每年支付一部分年费,就相当于学校请了一位网管,每月500元相当便宜,又不需要学校购买服务器和租赁宽带,至少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几十万元,而且全校所有教师都可以在平台上开课,学校认为这种方式很好。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黎雁则认为,按年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很适合所在学校,如果一次很多钱,学校需要请专家论证、招标、周期很长,使用租用就可以免去这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右图老师利用远程辅助教育平台授课,下图为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些环节,而且如果认为不适合,第二年可以不交钱使用,这样就不存在浪费的情况了。

天津南开社区学院从今年开学起,部分课程借助该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教务管理员通过给定的权限进入课程平台批准教师开课,教务通知,监督教学情况,查看教师在论坛中的答疑情况等,在教务处工作的邸霞作为专职的网络平台教务管理员,一有时间就上网查看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就通知任课教师。学生在网上和在论坛中的提问时间都比面授时间多了许多,网络辅助教学在成人教学中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培训是最好的销售方法

专家表示“电信运营商目前面临全面的转型,这需要在机制与组织体系跟随业务而变。这个业务与原来装电话机、装宽带完全不同,学校信息化业务需要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内部,这不是过去的销售体系所能够完成的。目前的转型更多是业务与技术上的,如何创造新的体制适应中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是瓶颈。”

同时这也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链、新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之前单纯的软件销售,这需要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联合起来,共同携手打造这个产业链。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26 ― 03

实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是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职责和使命,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区域之间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总分馆制运行模式由于其在资源共享方面的突出优势而成为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点。〔1〕总分馆制在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服务运行与管理制。〔2〕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因此,在总分馆建设模式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相关的实践探索,此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展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初步形成几个较为典型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如禅城模式、苏州模式、上海中心图书馆体系、嘉兴模式等。〔3〕

为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绍兴市也在积极探索与构建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多方调研和走访,并总结其他省市的优秀建设经验,根据本市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总分馆组织建设专项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绍兴市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服务网络。

一、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模式

2015年绍兴市文广局组织开展了绍兴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专项研,并前往兄弟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了《关于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总分馆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案实施后取得了重大成效,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绍兴图书馆及各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室,图书流通站及农家书屋等为基层网点,汽车图书馆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16个省级中心镇完成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总分馆之间已经实现计算机联网借阅,文献资源统一流通、统一检索、通借通还,流通数据联网可查。

(一)政府牵头,逐级布点推进

绍兴市共设有1个市级图书馆,6个区(县)级图书馆,由于市与区(县)级的公共图书馆均属于独立建制的主体,因此,实现各级图书馆统一规划与管理存在较大阻力。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市本级直属乡镇内先建立总分馆体系,即以绍兴图书馆作为总馆,在市本级直属乡镇建立分馆。各县(市、区)在市图书馆的经验基础上,以各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并在各自所辖区域的乡镇、社区以及街道、村分级布点,设立分馆及流通站,逐层推进总分馆服务覆盖面。

各乡镇图书分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由各县(市、区)文广新局牵头实施,乡镇提出建设意愿,并提供场地、设施、图书、人员,总馆根据浙江省标准对场地进行勘察和规划设计,指导乡镇分馆建设。装修完工后,总馆赠送部分图书及业务设备,负责“一卡通”和公共电子阅览室联网测试并开通。分馆在业务上完全接受总馆指导,分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并实总分馆之间的统一流通、统一检索、通借通还。

(二)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将,绍兴图书馆将市馆和各县(市、区)图书馆以及所有乡镇分馆的各项信息资源也纳入到了统一的平台当中,方便了总分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绍兴市以及各区县图书馆也积极发挥总馆职能,统一指导分馆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如诸暨市图书馆利用本馆图书资源协助参与流通站书籍提供,指导流通站业务工作与服务;嵊州市图书馆通过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网络,在乡镇分馆统一采用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展图书的借、还及分编工作,此外,还将分馆电子阅览室所有电脑接入宽带,并联接嵊州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及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并能及时获取远程教育相关视频信息资料、国家中心资源、省分中心资源和绍兴分中心资源。

为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2015年,柯桥区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建成永丽中央公馆小区少儿图书分馆和杨汛桥百岁读书亭,受到广泛好评。新昌市在沙溪镇中心地带、镇和村安排有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志愿服务者负责读者接待工作。

(三)财政支持村(社区)以及农家书屋建设

作为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终端,村(社区)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各项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但他们在服务覆盖面上却占较大比例,为了促进城乡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市、区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在这些不具备设立分馆的区域内设立流通站、流动车以及农家书屋,如诸暨市财政每年安排三十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图书购置,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柯桥区财政每年安排五十多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图书购置,亦在全区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此外,作为全国共享工程示范县,柯桥区于2010年实现村级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此外,绍兴市还通过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制订了未来5年的总分馆制推进计划。2016年将在完成省级中心镇图书分馆建设的基础上,要求各区、县(市)分别完成一座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在市直开发区重点推进袍江图书馆分馆、孙端镇、陶堰镇分馆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励;学校管理;运用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22-02

激励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尤其如是。如果个人或者团体没有了这种外在的动力,就难以激发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具有竞争力的团队。因此,在团队中有效地利用激励的作用,就相当于给机器加上了油,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

一、学校人员管理的弊端

1.学校人事管理不够规范。传统的学校管理只停留在人事资料的存档,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绩效工资评估,等等,没有系统地对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没有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管理体制。

2.教师的培训有效性不强。每年学校都安排了专项经费对教师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有校本教研,有外出学习,有聘请专家授课,有远程教育等,但教师往往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把培训作为一种负担,时间花了,人力花了,可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绩效激励运用不合理。绩效工资本着“优质优筹”的原则进行,旨在激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努力地工作,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运用绩效激励使得员工的工作报酬能够与工作的贡献相吻合,根据教职员工的技能及业绩提高其总体薪酬水平。但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令教职员工尤为不满,动摇了军心,适得其反。

4.没有发挥学校文化对教职员工的影响。以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增强教职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建立学校和教职员工之间互动相依的关系,从而增强学校团体的凝聚力。但文化氛围的营造有一定难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一点不容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5.缺乏沟通的渠道。沟通能化解很多的误会和矛盾,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有效沟通,能让员工感受领导对他们的重视、赏析和信任,并在沟通中直接得到领导的有效激励,同时对管理者会有更多的谅解,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机会是很少的,因为沟通不畅,教职工往往会积了一肚子的怨气,没有渠道申诉,最终选择离开。

二、学校激励机制的科学性

1.帮助教职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能够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有动力。在制定规划时能够根据他们的特长、兴趣、能力去判断和评估,再结合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教职员工的专业生涯规划,为教职员工提供最适合的岗位。同时,我们要给教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必要的评估工具。可以根据每位教职员工能力的大小、工作态度的异同进行持续性评价,并及时反馈。

2.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教职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是有效的职业培训。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是要拓宽教职工的视野,知道自身的不足,有所追求,就是要给予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授予,让他们能成为最大限度展现自己的人才。但是培训之前,需要科学调研,并制定培训的目标;精心地选择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设定,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方式,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培训而培训;项目培训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要及时对培训进行评估,对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培训的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做出及时调整。一个针对教职员工亟须提高、迫切需要的培训,对教职员工而言就是非常棒的奖励。当然,我们还可以将给教师建立的培训机制能确实针对他们的职业终身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素养和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提高学习、教学技能、学科素养、人问素养、育人理念、班级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设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深造,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赴外地交流学习等培训方式,可以有助于青年教师体验学校对他们的全心全意的付出,他们会乐于用自己学到的东西给予学校回报。

3.有效发挥绩效激励机制。绩效激励是通过增加经济性报酬实现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要注重把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岗位、工作量、工作成效结合起来,注重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工作量和成果激励薪酬的满意度,使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所回报的。中年教师是学校教师架构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技巧、经验都比较成熟,学校应当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方式。所以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学突出贡献、教研成果奖励、带徒贡献等奖项进行奖励。

4.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一所优秀学校的人文氛围至关重要,团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和谐上进的人文氛围要求学校在管理中要坚持贯穿激励、信任、关心等柔性化内容。要把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贯彻落实好,才能逐步使教职工同心协力、携手并进,实现“我以学校为荣,学校以我为荣”。

5.加强沟通,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员工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激励。在进行沟通时,管理者要把握好技巧,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帮助和关心的心态,让教职员工能够以坦诚的方式与之交流,在交流中要坚持理解、疏导、正面的取向,有些学校还会采取开放政策,每位教职员工都可以随时与上级交流越级反映各种问题,让他们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总之,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机制,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对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职员工创造更大的业绩,产生更大的生产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责的智慧,让我们的激励体制更合理、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增仕强,刘君政.领导与激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欧阳洁.绩效考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骆小萍.关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考[J].财经界,2007,(1).

[4]程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5篇

“2007年我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退休了,不过,退而不休,现在正在忙着‘李一建工作室’的事情。学校领导挺重视,我也希望能再继续做点事情。”李一建说,爽朗的笑溢满了整个书房。阳光自窗台倾泻而下,洒在李一建微笑的脸庞上,她坐在电脑前忙着看自己做的教学课件,没有一点退休后常有的慵懒闲散。

“我喜欢琢磨,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做自己能把握的事情,”李一建快人快语,爽朗明快跃然而出。

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性格,她会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台上翩然而走,飞往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这棵梧桐树上,并在这里寻找到人生的事业支点,在电大系统取得了斐然成就。

四十岁开始转换专业,四十五岁学习电脑,五十岁学习开车,李一二建的人生中,年龄的羁绊几乎不存在,她只是按照自己所想所需去生活,她直习惯于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唯一不变的是,她将一生献给了教师这一个行业,一生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从宏观经济学转向会计学

多年前,梁晓声的《年轮》在全国热播,电视剧讲述的是一群上山下乡到东北的一群青年男女的瘟青春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如今大概也有李一建般的年龄了吧。因为,李一建,也曾是这些千千万万上山下乡中的一员,1969年十六岁的李一建坐着绿皮火车从北京驶向黑龙江,在寂寞的大山中呆了六年。六年后,她作为工农兵学员回到了北京,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六年的青春岁月,当时是苦涩,现在回望,是财富。

“有了那六年的生活磨练,生活中还有什么苦是抗不过去的呢?”李一建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因为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主教政治经济学,一教便是十年。慢慢地,她感觉到这一专业的不确定性,教授宏观政治经济学所受的环境限制太多,很不符合李一建崇尚自由的性格,她想换一个专业,她想在一个不受大环境影响,能够潜心做学问的专业内深造,于是,三十六岁的李一建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选择,去南开大学攻读会计学硕士。

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转向微观的会计学,之后,又在职业生涯中做了一次重大调整,从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转到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讲台。

“很多人问我,对职业的转换,专业的转变后悔吗?”李一建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觉得在北京电视大学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在北京电大,我的教学能够得以展开,我能安心做我的学术研究,能通过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我的学生,我没有一点遗憾。”

立足电大,潜心教学

自1994年李一建到北京电大,屈指算来,她已经在电大系统工作了十六年。在北京电大,她教授的专业是会计学。她先后担任《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政策判断与选择 》等课程责任教师,以及《会计政策职业判断与选择》电视课主讲教师。

李一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她在互联网教学中屡屡创新,她最先在教学中运用双向视频,而其中的电脑辅助设施,以及软件的运用,全都是她自己在课余时间琢磨的。

“我喜欢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李一建说,“在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时,自己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到新技术带来的便捷。”

多年来,她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网上教学资源,2006年由她主持制作的《中级财务会计》网络课获得中央电大紫金杯网络课二等奖。在教学资源的制作方面,她努力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精心设计,提出“绿色资源”的理念,在相同信息量的条件下,最少豹占用网络带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下,都能顺畅的下载,收听,收看网络课程。

在李一建负责的会计课程中,她积极采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努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2005年6月,北京电大举行了“会计本科模拟实验大赛选拔赛”,选拔出海淀电大3名优秀学生代表北京电大参加了“福思特杯”全国电大模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决赛,并获得大赛的优胜奖和组织奖,而李一建正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和选拔竞赛的主要组织者。

2006年,她收获了四个重要奖项: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师,中央电大ODE杯教学金奖,北京电大奖教金获得者,中央电大紫金杯网络课二等奖,此外,北京市总工会的爱国立功竞赛标兵,北京电大师德标兵,北京电大校级评估优秀个人等等奖项也收入囊中,多年的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

在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而对于李一建而言,做电大教师的最好回报则是学生的优异成绩。多年来,李一建在北京电大教学中,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电大学子。

正如电大的一位老师评价的那样:“她的付出,她的奉献来自于她对电大远程教育事业以及电大学生的质朴的热爱,十几年如一日,痴心不改。……”

李一建的教学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除了其业务精湛,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将励志教育融入教学中,却又不说教,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激励人。

李一建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备课,通常一节课的内容要查找资料,搜索素材,准备好几天,为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多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只是最初,她会遇到不明白她苦心的挑衅的学生。李一建清楚地记得,在电大教学的第一年,她到北京石景山电大分校去上课,她辛辛苦苦准备了教材,正讲的带劲儿,忽然一个中年模样的学生站起来懒洋洋地问:“老师,你教的这个有用吗?考试会考吗?”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李一建有一瞬气结,但是事后就会分析,学生学习的角度不一样,有的是奔着多学点知识,有的是奔着学历来的,做老师的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于是,下一次备课,她先就考试大纲上的细枝末节讲清楚,然后再补充上相关知识点。

李一建曾经带过一个班,班里的学生大都是年龄偏大的在职人员,多数人是是环境所迫进入电大学习,对于学知识有畏难情绪,李一建看到这种情况,挺着急,她认为首先要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在上课时,就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年近四十转换专业的经历,并告诉班里的同学,学习让人感觉到年轻,应当珍惜这个二次学习的机会。她的一番谆谆教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又重燃学习的热情。

每年的教师节,春节,李一建都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各种祝福信息,还有人邀请她参加自己孩子的满月喜宴,婚礼等等。李一建从来没有当过班主任,却和学生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她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李一建曾经带过一个班的课,这个班的学生很团结,非常有凝聚力,班长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那一年,他们班毕业,有七个人的论文需要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班长并不在这七个人之列,但他热情地和李一建沟通,希望李老师能抽出半天时间辅导一下这七个学生,李一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那个周末,李一建上午去顺义电大上完课,下课后,马不停蹄地与学生们约好在东直门地铁汇合,一行九人找了一个餐厅,从下午一直到晚上,李一建挨个给学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及答辩中需要注意和补充的资料,最后,这七个学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全部通过了。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Web2.0 高校图书馆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04-04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Web2.0

Chen Shuzhe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b2.0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mode, and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By introducing the web2.0,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ducation quality from aspects of new teaching idea, teaching organization pattern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web2. 0; university library;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LC number: G252.7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04-04

在过去的几年里,Web2. 0已对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Blog、Wiki等形式的互联网服务让用户切实体会到了Web2. 0的力量和优势。Web2. 0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随着人们对Web2. 0在认识与概念上的逐步明晰,如何将Web2. 0的典型应用引入图书馆实践中改善和扩展现有工作服务,已成为许多图书馆期待尝试或正在进行的新课题。

随着Web2. 0环境对当代人信息素质要求的提高,目前以静态网页和数据库介绍为主、教学形式单向和简单的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图书馆需要尝试引入Web2. 0,以Web2. 0的技术和理念对目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构建全新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1 Web2.0的内涵与学习模式的转变

1.1 Web2.0的内涵

Web2. 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1 ];是互联网的一次变革,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新应用、新技术;是以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为特征,由传统的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的模式的发展,是依据六度分割、XML、A2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 0的实践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RSS (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服务)、Wiki (维客)、Tags (民间分类标签)、Bookmark (社会性书签)、SNS (社会网络)等。具体来说,在信息传播方式上,是从单纯的“读”向“写”和“协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创造信息发展;在信息构成内容上,是由“网页”向“微内容”发展;在服务运行架构上,是由“C/S架构”向“Web Services”转变;在阅读工具上,是由网页浏览器向RSS阅读器变化;在信息者方面,则是由专业程序员变成了普通用户。

如果说Web1. 0是以数据(信息)为核心,那么Web2. 0是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服务过程的交互化,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人性化的服务,用户的参与性是几乎所有人提到的Web2. 0的特性。

1.2 Web2.0支持下的学习模式特征

(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2. 0最显著的特征。在这里“人”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他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信息,信息主体与受众、信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地位是等同的。传播主体的不确定性和消散,使得Web2. 0应用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特征。

Web2. 0提倡去中心化,将它用在学习上,学生将能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和进度,打破了传统学校中的身份等级。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对象,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主体,通过技术支持,学生既可以学习现有的知识,又同时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学习者都贡献、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想,自发地协同组织知识,真正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去中心化”。伴随着去中心化,还有两个伴生的特征,即开放性和共享性。

(2)社会化。Web2. 0强调用户之间的社会化协作。如Wiki提供无限的团队合作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团队,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团队参与合作和贡献,通过集体的智慧创造使知识快速递进。博客可以主持某个主题讨论、与人分享观点和原创内容。网摘则与大众分享阅读的内容。因此,“从社会化协作的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加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2 ]

学习的社会性体现在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参与交流和对话的人包括教师、学生、专家和其他社会成员,交流和对话存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专家与社会成员之间。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将学习置于一种社会环境中而成为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习过程置于特定的具体情境之中,而不是抽象的、脱离情境的、意图笼统的逻辑推理过程中。学习的社会化有利于协作学习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3)个性化。Web2. 0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和信息自。从博客贴子,到RSS和我的空间,Web2. 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方法内容,用户可自由发挥,自己定制和管理个人需要的信息和形式,拥有个人的信息空间。如,RSS技术推动了满足个人兴趣的“我的报纸”、“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等服务,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收藏空间,而博客则是彰显个人原创和思想脉络的信息交流空间。

Web2. 0技术的出现,博客、维基、RSS、网摘、在线书签等在线协同软件正逐步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所使用。Web2. 0的新理念、技术,带给我们融学习、交流和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和场所。“Web2. 0能为师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信息交流方式,使用者围绕某个主题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和Wiki,借助于Tag、RSS、SNS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可以很自然搭建起网上交流平台与虚拟教研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Web2. 0还可以充当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为基于网络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一个完善的、自发性的交流系统。”Web2. 0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促进交往、拓展交互空间,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个体网络道德的提升”[3 ]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孕育着学习模式的变革。“学习不再只是消耗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体验、交流和创造;教育也不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获得在未来环境中生活的适应能力……”。[4 ]

2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开展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的研究与实践。国外许多图书馆通过建立信息素质指南网站(如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项目,简称TILT)和利用商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WebCT)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5 ]为了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笔者对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网上调研,可以看到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采用方式:目前主要是利用网站开发技术自行构建信息素质教学网站,该类网站多隶属于图书馆网站。只有较少数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同时利用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自行开发网站的方式在课件制作、更新维护等方面比较费时费力,同时,网站所能提供的同步交流、学生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强大。另外利用网站构建的指南比较适合于普及性的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则比较适合于开展提供系统内容、强调学生管理和需要成绩评判的正式课程。近年来,国内利用引进的国外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不断出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Blackboard其《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文档、作业、调查和测验。

(2)资源建设问题――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呈现形式:提供网上课程、在线培训/讲座、图书馆参观、新生教育、各种指南等形式。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络课程一般都包括本馆资源的服务与导栏、数据库使用指南。有的高校网络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有的高校对网络课程内容只是简单描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新生专栏,南开大学图书馆有面向馆员的岗位培训。[6 ]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在其网站上以PPT文件、Word文档或PDF文件形式一些数据库的介绍,网上课程也只是利用现代化技术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教学内容多以静态方式的网页形式呈现,音频、视频尤显不足,其组织方式也多为线性,更新频率也不够快。

(3)如何用好的问题――教学组织模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决定了其教学组织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按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来设计,为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网络化翻版,是教材和教案的简单搬家。重视教学内容呈现,轻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单向、孤立、封闭,缺乏真实课堂的实时与互动,没有用户使用的反馈意见、调查表,缺乏对学习追踪监控、及考试评价等。该教学模式在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用户创新思维等方面效果并不显著。

3 引入Web2.0,改进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与信息的和对教学电子化任务的实现,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个体差异引入的诸多个性化元素。因此,在适应知识更新节奏、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生命力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致命缺陷。而Web2. 0支持下的教学表现出“以人为本、主动建构,创新开放、自由体验,协作互动、汇聚分享,实用易、重视内容,准真实交互、增进交流效度”的特征,给教育学带来了内在动力。所以,可以通过引入Web2. 0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组织模式进行创新。比较现实的尝试途径是采用一些廉价甚至免费的新技术和软件工具构建与用户交流的互动平台,对于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Web2. 0混搭技术(Mash-Up)进行资源、应用和教育的有效整合。基于Web2. 0,在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通过用户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其被认知程度,进而丰富教学资源,在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用户信息素质,真正建成集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伦理教育于一体的在线、互动、充满生机的Web2.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3.1 教育理念――变以内容为中心为以用户为中心,突出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员工和用户都需要明确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已不再是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民的参与、分享和互动。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在分享别人的知识经验时,也能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人分享。高校图书馆需要改变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以构建完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变为Web2. 0支持下的以用户为中心,制造一种 “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系。 “以用户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去除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模式,转而追求一种体现用户能动价值的主动模式,这些正符合Web2. 0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对于众多的本校师生、远程用户,Web2. 0支持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建立个性化、分层次教育体系。如利用Portal进行门户设计。基于Portal的门户设计是统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其他诸功能的基础,提供个性化、单点登录、不同来源的内容整合以及存放信息系统的表示层。它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以往以内容为中心的Web1. 0教学方式,而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系统中,所有其他功能都以Portlet窗口的形式作为一个个内容可订制的频道出现,如信息产业新闻、专业动态、教学师资等公共资源,以及个人Blog、RSS、WIKI等个性化资源。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希望出现的内容,甚至窗口风格,如同在Web上操作自己的桌面。Portal的引入迎合了用户的展现个性化特点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2 教学组织模式――变单向的人人或人机交互,为单向传递与协同共享教学方式的融合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站或平台提供虚拟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的职责就是授课及编排学习内容,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知识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不一定都会在网络的另一端授课,因此更强调人机间的交互,使用交互性提问、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方式更多表现为内容的单向传递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和交互。[7 ]

Web2. 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更加强调合作和共享,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义,在教学中的角色分工不再明确。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定义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参与计划的决策和知识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由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一起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课题,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人分享。其教学方式则更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共享。

单向传递教学方式注重提供优秀的教学内容、课件,其优点是内容的权威性,协同共享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多由学生自己提供,因此在课件质量和条理性上可能不如单向传递教学方式,但课件内容更符合学生需求的。其优点是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协同共享式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单向传递式教学,而单向传递式教学也缺乏协同共享式教学的“人性”。在Web2. 0背景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把两者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引入支持协同共享的硬件设施,如即时交流工具。允许用户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打分和评论,使得用户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显式或隐式的贡献出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可以从别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教学内容也变得更有活力,更能迎合用户的需求;教师则能与用户一起学习,帮助用户制定学习计划,引导用户学习和进步。同时帮助用户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圈子,通过社区来共同学习、分享。

3.3 资源建设与管理――由“网页”向“微内容”发展,变资源统一管理为知识管理及传播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主要由图书馆老师制作后提交,经过审批、分类、整理放到网上,再由学生下载使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是无选择性的学习有限的信息。

随着Web2. 0技术的推出,出现了越来越多在web上原生的新兴类型的数字资源,资源以小块的微内容流行,信息常常围绕着某个主题,但不是以等级的方式组织,内容格式呈现多样化,可包括文字帖子、照片、录像等格式用户自创元数据标签,随意、易于共享、但动态性较强、学术权威性又不确定。

Web2. 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博客和维基构建在线知识库。其中,博客偏向于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而维基则更强调协同创作。博客可以很好的构建起一个以写博客的人和以信息素质相关主题为中心的生态圈。一方面,博主通过博客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另一方面博客生态圈聚集了和博主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8 ]知识在这里通过来回的引用和链接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播,每个人对于其他所有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博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同时也是延伸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使得信息素质教育一直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获取他们的反馈,博客功能并不单单作为个人网络日记,同时也记载着用户的专业成长过程,为图书馆提供了对用户专业发展的追踪手段,这些对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经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促进教学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和正反馈机制。基于博客的数据聚合给予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一个不断扩展自身功力的空间。维基适合学习小组共同编写课本或知识库的场景,任何人都可以对内容进行编辑。图书馆信息素质教学工作者以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新知识一一收集并介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不允许。通过Wiki将这种以往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只需要完成初期建设和启动内容,其余的所有工作便由用户来完善。通过提交资料的过程,用户不但锻炼了能力,消化了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大量知识的迅速汇集也为更多的后来人提供了学习的源泉,通过wiki的建立,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传播知识的建设者,如蜜蜂在吸收花蜜的同时也完成了授粉的工作。提高学生参与平台的热情。同时,在知识传播上,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多是由用户主动拉(PULL)过来的,知识传播方式效率低下。而Web2. 0通过Poscast及其它网络共享应用进行知识传播,很好的解决知识传播效率低的问题。教师把自己的课件连同讲课过程放在网上,通过订阅和下载,这些课件可以被自由的传播给每个人,加上联合订阅协议帮助,知识主动推送(PUSH)到用户面前,订阅者能自动收到有关课件的更新信息,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4]梁斌.基于Web2.0的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8,(2):40-41.

[2]张静波.Web2.0时代的信息素养能力 [J].图书馆杂志,2008,(1):58-60.

[3]张丹,戴心来. 基于web2.0的学习特性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6,(6):64-65.

[5]黄如花. 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完善 [J] . 图书与情报,2007,(5):61-63.

[6]赵润娣,许萍.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调查与分析 [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22-424.

[7]牛端,田晟.Web2.0下的E-Learning变革: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享[J]. 现代教育技术,2008,(8):15-17.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经济结构高等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翟悦(1986-),女,辽宁沈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宁永红(1970-),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ZD201120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09-03

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转变,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适应于这种社会需求的崭新的教育理念。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集约化趋势。现今,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各高校要努力培养出具有跨专业背景的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在高校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通过不断研讨制约我国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促进其改革与进步,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专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转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也相应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以农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的绝对平均主义、城乡分割等问题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逐渐协调化。同时,三大产业的相对比例逐渐缩小,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右图的数据可以看出,1978~2009年,在三大产业就业的人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各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相差很大,逐渐趋于均衡,这说明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间的人员分布逐渐模糊化。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产业结构的日益紧密,将会使得专业间的分隔更加模糊与淡化。这就要求我国各高校必须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为适应这种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更加强调技术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使得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10页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0~2008年我国各行业的单位职工人数逐渐减少,由1990年的9459万人降至2008年的5006万人,但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却不断增加。如今,科技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使得许多技术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单一的学科和单一的思维方法所难以解决的。据有关数据显示,调查的49家有技术创新项目的企业,当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24亿元,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41%,利润总额为11.3亿元。这49家企业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267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有147项;授权及申请专利数123项,其中授权专利数50项,可见技术的创新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丰富与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汇流,不仅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近年来,我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增加消耗来增加产量的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重视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和充分利用的少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10页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种资源的耗费从1990年的98703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91448万吨,虽处于持续的增长状态,但到2008年所消耗的资源与前几年相比已经趋于平缓,相比2007年的消耗量仅增长了1万吨左右,其中各分类资源的消耗量也趋于平缓。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更加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因此,对于具有多种专业知识相融合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同时这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

二、高校实施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管理制度缺乏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管理思路和管理体制都作了一些调整,如扩大高校的办学自、调整专业目录、推行学分制等,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按照产业划分对口招生对口就业的观念十分强烈。这些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着高校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开展。由于传统模式的桎梏使得高校在办学方式、管理体制上同样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更加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实施得不彻底,校际间选课制度不健全。

(二)不同专业间缺乏有效沟通

三大产业结构相对比例的不断调整使得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三大产业人员就业的不断模糊化使得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相关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高校教学组织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划分和设置科系的构建方式,使各高校以系为单位对专业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种细致的划分使得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形成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各学科与专业之间无法达到交汇与融合,难以有效沟通。各专业的课程内容也按不同专业的类型进行设置,把原本交叉融合的知识分割给每个学科,使原本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变得零散,其结果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复与知识漏洞的产生。这种专业的划分方式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转变,对于现在日趋变化的人才供需市场,这种现象造成了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专业对口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通过对某校2006~2010年学生转专业情况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每年要求转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分别占当年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为2.8%、5.5%、5.5%、7.7%、6.2%。据统计,20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人左右,150多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登记失业率的两倍。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已经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经济市场需求的转化。

(三)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有效合作

要使跨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高等院校教师本身的知识程度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许多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虽然逐年提高,但是一般导师最熟悉的依然是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学科的了解程度还并不是很理想。这种现状使得高校的教师对于一些综合性问题不能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处理与解决,也不能对高校的学生从多种知识相融合的角度进行引导,这些都会对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产生阻碍,使广大学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由于各学校之间以及各专业间的教师互相沟通较少,即使沟通也是同一专业的教师互相交流较为频繁,使得各校各专业间的教师缺乏有效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广泛推进。

(四)缺乏对于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处在尝试阶段,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支持。然而,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往往忽视了对于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学校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加强各学院的资料室建设,以满足本学院学生、教师用书的需要,开放实验室,提供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实验条件等是每所高校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五)缺乏灵活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沿袭的做法基本包含教师的授课情况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监控等,而其中最为重视的还是各专业学生各科目学习成绩的考察。这种单一而传统的方法,一直在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缺乏灵活性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对高校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由于其体系不灵活,评价标准单一,扼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衡量标准。

三、高校实施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以弹性管理制度为保障

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各个部门清醒地认识到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其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调整管理制度。鼓励高校跨学科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高校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在过程中注重以弹性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例如,推行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可以改变一些学年制度的硬性规定,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延长学年,自己安排时间攻读第二学位。还可以推行联通培养制度以及联合学位制度,使多种管理制度并存,让其管理更加有弹性。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合理运行,可以实行学分制,使学习年限更加灵活,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有选择权。对于高校学生也可以实行重修重考制,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此门课程而有余力学习其他课程。对于某些课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实行免修免听制,他们提出申请后可以直接参加考试,使学生的学习和选择变得更加灵活。变刚性为弹性使管理制度更适合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专业间沟通,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高校应打破专业分割的壁垒,促进各专业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各高校应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专业调整,拓宽专业口径,适当增加一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使其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如今,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要求我们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实现多专业知识的融通,对各方面学科知识拥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三位一体建设,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符合跨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开设一些适合跨专业学习及市场经济需求的课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另外,在教材改革上,改革一些20世纪80年代遗留的部分陈旧的教材内容,使教材更能满足时展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在相关专业或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间进行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为学生的跨专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合作的教师队伍

对于跨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种多学科、多专业领域的导师队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的导师队伍大部分为某一专业的专修教师,这就使得对导师的再教育变得十分重要,作为高校应该定期为导师安排培训进修,使教师在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高校人才进行培养。在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教师的资源达到共享,使资源优化配置。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以建立起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流动制度,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进行跨学院资源共享,相关教师也会有更明确的个人努力方向和发展动力及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一些名师进行交流,带动教师及学生们的学术研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注重高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对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首先应该保证其自身的教学资源条件,能提供基本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材料资源,同时具备供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源。对于图书等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弹性,使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对于教学资源,我们可以使高校的各个校区、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合作,使学生可以在各校互选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建立各高校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经济结构转型情况下所需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还可以配以现达的信息技术,建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使各校区的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加方便而灵活。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利用国家的“开放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还可以与企业联合,进行校企合作,使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训基地,培养高校人才的动手能力。这样多方面使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使其优化配置,将会促进高校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

(五)构建完善灵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在构建一个完善灵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首先,应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变传统的一元质量观为多元质量观,建立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对于不同的学生,不仅仅以学科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需采用多元的衡量标准,注重校内评价制度与社会评价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要在各层面上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有良好的运作程序。促进配合与协作,使各部门人员能够共同努力履行保障教学质量的职责。在监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沟通,可建立不同学院间交流与协作的教学工作组,共同商议,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更加科学,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异地远程管理得以实现,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地为高校跨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B/OL].省略ki. 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8136504.nh&dbname=CMFD0911,2008-06-01.

[2]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B/OL]. epub.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4126751.nh&dbname=CMFD9908,200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