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 重视朗读、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有多种形式,默读、速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前可结合汶川大地震,营造氛围,再通过配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仿佛进入当时的情景,也就能理解课文的语言了。而那些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桂林山水》,教学时可让学生闭起眼睛随着音乐静静地感受,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优美的画面,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二 深刻理解、及时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只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刻”在心中,背诵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趁着小学生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在他们的脑海里装进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脑子中有东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学校应该定期开展诗文诵读活动,学生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反复背诵,如能天天坚持,定能水滴石穿,到时满腹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同时,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词语、句式、写法。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以板书大榕树(静态)、大、茂盛、鸟(动态)、多欢快这些词,进行复述的练习,然后拍一些树的照片或就窗外的树进行口语训练,这样就不会孤立地学习课文和掌握词语。

三 广泛阅读书籍,写好读书笔记,积累好词佳句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说明,写作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多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中汲取语言的营养,积累与丰富语言词汇,积累好词好句,并以摘记的形式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做好读书笔记。低年级侧重摘抄好词佳句,高年级可增加读后的感想,这样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勤思勤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一、注重写作激情的引导

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写作,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这么做的话,一定大又长进。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的激情。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生活,才可能产生出锦绣文章来。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除了可以积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二、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这也是积累的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下笔成文。深入生活,决不当旁观者,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多积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用心发现才会有所收获。教师可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看展览、听报告、参观等拓展视野;学生读报、剪报,留心观察生活。

三、注重教材语言的积累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四、注重写作技巧的运用

写作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才能把文章装扮的花枝招展引人注目。我仍然喜欢在教学时,分析到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创作。例如教授《散步》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按照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回忆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写一段话,如有的学生完成的很好,抓住了父亲一次不经意的回头写出了浓浓的爱意。学习《口技》文章介绍口技人的本领和听众的反应采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就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写一个感人的情节。

五、培养读书兴趣,勤写生活日记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下,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数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增加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评价手段,通过多种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习作的触角伸到课外,伸到广阔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 创造性表达;积累;创设情景;评价的自主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而很多小学生要么不愿意写作文,一堂课下来,捧着作文本无从下手;要么写出的作文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害怕心理,一提起作文不是皱眉头,就是唉声叹气。如何培养孩子如鱼得水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观察是作文之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鼻嗅十国”,敏感地、全方位地捕捉生活信息,纠正观察只是用眼看的错误认识。其次要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细心,要做到下马看花,不能走马观花。如有的学生写雪总是鹅毛大雪,写雨总是离不开倾盆大雨,就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再次,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按顺序观察,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抓住特点观察。在大千世界中,没有完完全全相同的东西,即使再精密的零件也不可能做到。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让你的“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二、深入生活,回归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素质、思维水平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开始时,不限定说话内容,只要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愿意说的都可以说。学完汉语拼音后,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当识字数量足够多时,鼓励学生写完整的事件描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举办小型讨论会,带领学生走出去体验大自然,和学生一起阅读《小学生报》、《新少年》等活动,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点滴积累,打实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想“一鸣惊人”,只是幻想而已。任何作家的成长,都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正道出了积累在作文习作中的巨大作用。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积累。如对教科书中的名篇、名句鼓励学生背诵、抄写、写读后感;开设口语交际课、自由读写实践课;背诵唐诗宋词;组织成语接龙游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摘记;养成每天记日记的好习惯等,让学生能够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观点,使他们能通畅地表情达意。

四、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创设情景写作,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语言,恰当表达。如根据词句编故事,教师让每个学生在三张纸条上各写一个短语。第一张写“谁”,第二张写“干什么”,第三张写“为什么”。然后把每个同学写的纸条分类放入三只箱子,并把这些纸条搅乱,再让每个学生分别从每只箱子中拿出一张纸条,拼合起来后成为整个句子。如“蓝猫淘气/吃西瓜/天下雨了”。学生就此展开想象,编写故事。

重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让语文训练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五、自主开放的评价

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试着把评价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让教师做甩手掌柜,而是教师的批改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鼓励,激发习作的积极性。在评价作文时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温情批语法、委婉修改法等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可以提供开放的舞台,让学生互相指出习作的优缺点,以及改正的建议和意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还要多方面展示学生佳作,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参考文献

[1]继续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阅读;兴趣;方法;积累;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50-03

一、兴趣:不待扬鞭自奋蹄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更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首要条件。

阅读的实质是从图书文献中获取知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强调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名著、读好书、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成绩的书,这没有错,但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增长知识和能力。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渐渐形成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阅读动机,产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从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方法:锦囊妙计为我用

提高阅读效果,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条件外,还必须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在阅读中,要多读多思,根据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思想内涵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情感的脉搏,再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体验,达到阅读的心理感同,同时也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也许一本书的写作意图一遍读不懂,只要你反复看反复琢磨,自然得其要义。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摘抄精彩,集腋成裘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也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最主要的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把读书、思考和动笔结合起来,才能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加强记忆。[1]动笔有多种方法,在书上做注脚、画线、写眉批、作标记,尤其要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彩内容,不但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累积资料,而且还便于过后重温、检索和应用。在阅读时,只看不作笔记,容易忘记,在脑海里的印象不深,造成一定时期的阅读失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前人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和利用。

(三)学以致用,水到渠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化掉,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持续不断的阅读,然而未经思考琢磨,所有读过的东西也许很难在头脑中扎根,甚至还会残留某些错误的印象。对所有学生来说,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读”来的东西融为己有。只有阅读经过心灵交融产生的独特感受,笔下的文字才能摇曳生姿,珠玑毕露。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精致美文,水到渠成。

三、积累:博览群书显真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是人生沉淀的过程,是人生精神财富的升华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增长阅历,培养能力。具有阅读兴趣,采用良好的阅读方法,再有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处处留心积累素材,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一)博采生活,清水芙蓉

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看你怎样去挖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所以要引领学生“读”社会生活的素材,引导他们品味生活内涵,思考生活真谛,用心用情观察生活,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美景,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采撷到美丽的珍珠。生活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周边的一些事物景象,一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将现实生活的感悟、喜怒哀乐采集成一个个生活片段,等到写作时真实的素材比比皆是,作文就会如鱼得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奔流不息。

(二)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能力也逐渐成熟。生活只是阅读积累的一个方面,但许多知识还是靠读书得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书读得越多,其内心世界的厚度和宽度就越大。时常博览群书,在学海书林里行走自如,思维的触角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思想的空间跨越时代的长河,思考的角度将会千变万化,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厚积薄发。

(三)博浏网络,去伪存真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中,网络是我们的另一个生活的空间。网络天下,无奇不有,无所不能,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并且速度更快,时间更短。这不但解决了课内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还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但是,网络是个缺少约束的自由王国,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漠视纸质文字的艺术魅力,容易造成假大空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强巩固,化为己有。

四、体验:运筹帷幄在笔端

强调学生阅读,就是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储备量,而要获得感兴趣的知识是必须亲身体验的。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咀嚼、领悟华章情感内涵。

(一)赏识教育,锦上添花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教师除了要给予肯定外,还必须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鼓励,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而且还要让学生享受阅读成功的幸福。

对于阅读兴趣浓的同学,要“锦上添花”。如笔者所在班级某同学A每一个月平均要看5至6本书,从世界名著《牛虻》《卡门》等到青春文学《微笑的爱》及小说《长安乱》等。对于这类学生,笔者首先肯定他们的阅读,赏识他们的作为,在给予他们鼓励和欣赏的同时,还给予更深层次的指导,通过“读”,然后“写”,才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用,并不断从中享受到阅读图书到写作成功的乐趣。

对于阅读兴趣不是很浓的同学,要“润物细无声”。如某同学B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喜欢读书,但她唱歌跳舞都很棒,也是一个个性突出的学生,笔者给她推荐流通量大的并适合她们的青春文学系列《二月里的梧桐树》《留给生命的叹息》等,从而使她渐渐地爱上了读书,语文成绩也上升了不少。所以有人说,赏识教育是很成功的教育方法。

(二)真情实感,撼动心灵

学生在上阅读课时,会有指定的课本阅读,例如《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习故事》《青少年学法读本》等,并据此写出读后感。因为是硬性规定要阅读的内容,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读后感,所以这种文章平淡,写作效果不佳。笔者就告诉学生,无论读什么类型的文章,无论是否要评比,都要用心用情去读,要把阅读内容融入自己的内心,从“我”的角度感受世间的人情世故,要用心灵去抒发自己的心声,才会感到“春有繁花秋见木,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章贵在真情,感人心者贵在发自肺腑之言。因此,惟有真情实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神飞”。

(三)学有专长,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其实,独特的感悟就是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思考角度,一个深入阅读的触发点,一个高层次的独到见解,一个有创意的理解等。因此,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阅读兴趣,从某一点出发,对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2011年4月,南师附中17岁的小才女芮雪被哈佛大学录取,她告诉记者说:“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背诵各种国学典籍,包括四书五经、庄子、老子、唐诗三百首等等。一直到我准备出国考试之前,我一直保持每天诵读古文、诗词的习惯。”她自己创作的一本诗词集,里面有她写的40多首古体诗词。芮雪持之以恒的个性阅读的成功例子印证了那句名言“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由此可见,只有良好的个性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让学生乘着个性的翅膀飞翔在文学的天空。

培根说过,凡是阅读,都是有利于性格的;凡是阅读,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2]阅读不仅让心灵轻盈,而且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美更充实。阅读能使学生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历史人物的成功与伟大,感受情感的真挚与美好,感受自然河山的恬淡与静谧,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与奥秘,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王红梅.感受学生心声的途径[J].锡图学刊,2008(7).

Enriching Students' Mental World by Reading

WANG Hong-mei

(Jiangsu Wuxi Xishan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Wuxi 214101, Jiangsu Province)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确定阅读原则

1、阅读教学原则: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2、学生选书原则:采取分级阅读方式,低年级以图画书阅读为主;中年级桥梁书、图画书并重;高年级文字书为主,桥梁书、图画书为辅。以学校统一推荐为辅,以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为主。

3、阅读引领原则:引领方法: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阅读拓展原则:专题阅读,读写联动。不断激发学生内在渴求,鼓励学生创作而不是强制要求。

二.确定阅读措施

1、选定阅读篇目,向学生家长推荐,保证图书资源。

在分级阅读的思路下,教师将学校确定的推荐阅读篇目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下发给家长,争取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并号召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藏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打造五种阅读课。

(1)自由阅读课。每周一节固定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自由徜徉书海的零压力阅读。让学生读自己喜爱的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阅读整理课。每周一节固定课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完成“成长的书香”读书笔记或进行读书小报、绘本创作等。

(3)读书成果展示课。由教师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读书成果展示课,每月最后一周,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确定阅读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整理读书成果。

(4)阅读整合课。各学科教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思品、科学、信息技术等)可根据自身学科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挖掘学科阅读元素。班主任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定期向学生推荐传统文化类、德育类、安全类、环保类阅读篇目或阅读小报。

(5)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课。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合,并结合课内文章的知识点进行主题拓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材料以年组为单位,由语文教师收集整理课外资源。课型大致分四种:一是整体识字课、二是以文带文课、三是读写联动课、四是单元汇报课。

3、建立班级书吧。

以班级书吧为载体,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三.确定阅读要求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与要求下按时完成读书任务。

2、能够阅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书籍,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3、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能够自主查找、主动识字。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并能结合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收获。利用晨读、诵读课、阅读课以及部分课余时间至少做到每天读书一小时,并做好阅读笔记。

5、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法。学生在阅读时使用自己设计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

②提纲笔记法。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

③摘录笔记法。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

④心得笔记法,即写读后感。由于小学生作文刚起步,所以要求应降低,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与想法即可。我校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记录的读书笔记就更有成效了。

四.激发阅读兴趣

1、诗句启发法。

课堂上教师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熏陶学生,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名人名言激励法。

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高尔基、鲁迅、老舍、朱自清等中外名人名家热爱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故事,并把他们有关读书的名言张贴在教室里。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3、优秀读物引导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少儿科普知识、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

5、活动促进法。

经常开展以上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文;积累;阅读

一、课外阅读可以提供学生探索、积累的空间

阅读是基础,作文是表达。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好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给写作带来的好处,这就是积累。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用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就是创造。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营养,学会积累。

1.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

读书是一种艺术再加工,读书时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是人与书本产生的综合效应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2.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大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常用的笔记方法有:

(1)随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的空白处。

(2)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

(3)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4)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小文章保存下来。

3.教会学生做卡片

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特方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十几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的评价放在一起,方便学生查看。

二、课外阅读可以创造学生阅读的环境

为了加强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成“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间阅读,还可在其他时间朗读所教的课文,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留出一两节课时,保证师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三、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多样化的结论。语言是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表象的一种。实践证明:表象越丰富,求异思维就越开阔而深刻;表象越贫乏,求异思维也就越狭窄而肤浅。正是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表象,学生的思维才变得丰富多彩。《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人人皆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2中“说说写写・受骗以后”,若要求学生说说写写《狐狸与乌鸦》的续集,学生编出的故事还是与课文大同小异。如果要求学生不依常规,编出不同的故事内容,一些吸收了课外知识的学生,就能另辟蹊径。

一位学生在练笔中这样写道:受骗的乌鸦又找到一块肉,又被狐狸耍尽花招骗到了手,可谁知竟是块有毒的肉,狐狸一口吞下肚,便一命呜呼,落了个“恶有恶报”的下场。戏剧性的结尾,与那些侦探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些学生通过网上阅读的方式,吸收了许多比较有时代气息的网上信息。他们笔下的狐狸虽然也是大肆吹捧乌鸦,想骗得乌鸦嘴里的那块肥肉,但绝不是只夸夸乌鸦的羽毛如何如何美,而是把乌鸦那身黑羽毛吹捧成巴黎时装,并故作好奇地问乌鸦,这身巴黎时装花了多少美金买来的。见乌鸦不搭理,干脆豁出去了,信口胡吹,说乌鸦如果开个人演唱会的话,什么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统统靠边站。各大娱乐周刊、各档娱乐频道的记者将会竞相采访乌鸦,乌鸦每天会被鲜花、掌声所包围。这样说得乌鸦晕晕乎乎,再次上了狐狸的当。虽然这个续集的结尾与《狐狸与乌鸦》相似,过程却不依常规,求异的思维火花闪现在字里行间。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课外阅读确实是一块叩开学生求异思维的敲门砖。我们不禁感叹:课外阅读竟然使学生编出如此奇特的内容。试想,如果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支点,学生的创新作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并非凭空而想,它要充分调动现有的知识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出新表象。知识积淀得越厚,可融入思维过程中的知识越多,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7篇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1.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2.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3.拓宽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可读《鲁滨逊漂流记》……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4.巧设阅读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让学生结合当今的环境状况,再读一读大自然现在的文字,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和保护“大自然的文字”,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营造美好的家园。因而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麋鹿》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了“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8篇

    一、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  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  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  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         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