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字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字改革范文第1篇

加的音序是:J。音序(sequence)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就是以汉语拼音为顺序。通常用于字典上的字词排列。不过在音节中,韵母ü可以代替V。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字改革范文第2篇

独字的音节是:du。音节(Syllable)是表音语系中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字改革范文第3篇

因的音节:yin。音节(Syllable)是表音语系中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字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鲁迅 语言文字观 日本语言发展 关系

在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史上,文学革新往往都是以语言形式的变革为主要手段的。历史上的五四之所以能成功并进一步发展,其语言的力量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71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指出了文言作为文学工具在当时情况下已经丧失了活力,因此,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语体变革,废除文言文进而大力提倡白话文,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实际上汉语的变革和转型早就已经开始,而且它的提出到转变乃至成功都和日本语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变革最早源于黄遵宪出使日本,他到达日本后目睹并观察了日本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从而提出了废除文言,提倡汉字简化,言文合一,也就是语言文字统一的新思想。随后兴起的维新运动则把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成功看作是维新运动成功的意义所在,并大力倡导白话文。因而白话文的最初启蒙来源于日本,正如长沙理工大学吴建华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日本。”鲁迅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从白话文的倡导者到杂文的开创者,他的文学创作无一不在展示着白话文的由来。虽说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发现鲁迅论述语言的任何专著或长篇文章,但这并不能代表鲁迅没有完整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纵观鲁迅关于语言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一条鲁迅语言学思想发展和演变的脉络,而这条脉络就与日本文字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日语对汉字的吸收

我国文字产生于约公元前13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还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文字和语言。百济学者王仁携带着《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于公元285年左右东渡去到日本,为日本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教授儒家学说和汉文,这也是有关日本人学习汉文汉字的最早记录。直到6世纪时期,日本正式学习汉文及后来直接向中国人学习汉文文字,汉文逐渐被日本社会所采纳。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往来频繁,日本当时的部分人士逐渐具备了汉字汉文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文为主要的学术领域圈。7世纪到8世纪时期,日本人对汉文的了解和掌握就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

随着中日两国的往来,汉文书籍不断传入日本,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及语言文化逐渐地不断被日本人吸收,并把它和日本文化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日本人通过对汉语古典书籍的研究学习汉文和汉字,将汉字作为母体,由借用到变体用,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接着,日本人又研制出了其特有的“国字”,和制汉字。

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对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书写往往没有得到统一,明治维新的以后1900年,日本政府才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故而形成今天的这种形状。

二.日本现代语言文字发展对鲁迅语言文字观的影响

(一)鲁迅提出废除汉字

鲁迅自家道败落以后便四处周游留学,南京求学时期是鲁迅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思想的时期,真正大量地、系统完整地接受西方文明则要推到日本留学时期,他通过自己最精通的日语技能学习了西方现代的文明知识。就在鲁迅留学日本这一时期,日语此时自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鲁迅。在日语发展变化历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对汉字的引用时期,当时的日本人为了学习先进的中国文明,采用了直接搬用汉字的方法,到公元6世纪奈良时期日本正式使用了汉语,并在当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直到16世纪中期,日本一些学者发现了荷兰文字的方便之处,由此产生了对汉字的排斥,并由前岛密提出废除汉字,进行文字改革。至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其他国家欺负的原因在于自己过于落后,而落后的原因正是采用了落后的汉字。因而日本当局采用了限制汉语使用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福泽谕吉提出后在当时日本得以采用。对新知识新文化渴求向往的鲁迅恰好也是在这一时期留学到了日本,加之日本轰轰烈烈的文字改革运动时期引起了他的极度关注。鲁迅曾经反复阐述过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得汉字成为了部分人的专利品,全国多数人没有也不可能掌握汉字,这样就使得人民群众永远地和前进的文化脱离开来。”由此他还用自身的经历来举例说明了汉字必须除去的必要性:“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用新文字来代替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鲁迅表明提出废除汉字,提倡拉丁化的语言文字思想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一生都要奋斗的目标。他在《对世界语的意见》一文中还指出:“我自己确信,我是赞成世界语的。赞成的时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来年罢。”鲁迅比较细致地谈论自己为什么要赞成世界语的原因,其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这样有助于互相介绍文学。当然,鲁迅的语言文字观和当时日本文字观有着相同的地方,但不表明两者之间就没有任何的区别。鲁迅坚决主张的是“拿来主义”而痛恨“送去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地保守过时的东西,应该引进外国好的东西,借鉴好东西的同时又绝不是简单地抄袭。他提供的语言文字划定化,也不是否定了中国文化没有好东西,这与当时日本的文字改革是有区别的。鲁迅坚信把文字交给大众,这样才会使文字有好的结果,从而促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图强。

文字改革范文第5篇

“是自己”这三个字共有18画,分别是“是”字9画,"自"字6画,"己"字3画,所以9加6加3等于18画。

笔画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竖、撇、点、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又称“永字八法”。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又称为“札字法”。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字改革范文第6篇

关和耳是什么姓

关和耳组合起来的姓氏是郑。本来郑字的左边是“奠”字,但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被强制改为“关”字。但是现在部分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华侨仍然在使用繁体的郑字。

郑姓的简介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郑姓的来源是周朝的郑桓公。郑姓在宋朝时人口大约有75万人。现在郑姓主要是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其次是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

郑桓公的简介

文字改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语罗马字 不利原因 历史借鉴

一百多年来,汉字一直在试图走拼音化道路,“国语罗马字运动”是这一拼音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国语罗马字是一套相对科学、严谨的拼音文字体系,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深入研究国语罗马字运动,发掘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国语罗马字的学术定位、今后的语言规划意义重大。

关于国语罗马字,众多学者做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有1956年《拼音》杂志转载了《国语周刊》三十年表的黎锦熙的《连号的用法》、萧迪忱《复音语词连写的条例》、孙先六《我的词儿连写条例》等一些列国语罗马字写法资料,详细介绍了国语罗马字的拼写理论与应用实践,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陈升祥《国语罗马字探源》和高艳丽的《留学生与国语罗马字运动》也都回顾了国语罗马字方案制定的实践探索过程。《学过国语罗马字的人怎样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详细介绍了国语罗马字的学习方法。

这些众多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因而,对国语罗马字进行探讨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语罗马字简介

(一)制定

国语罗马字的全称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在1925-1926年间由国语统一筹备会 “罗马字母拼音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1928年,政府大学院正式予以公布。这是中国第一个用来推行国语并且帮助注音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二)规则

国语罗马字仅以已有的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组成声母21个,韵母17个,没有增加新字母也没有另外增加新符号,只是在声调的拼写规则上采用变换拼法来表示。

自1932年5月7日新国音颁布以后,声母中v、ng、gn三个音位便不再继续使用。声调的标注借助于增加新字母或者替换另一个字母,更多的是改变a、e、i、o、u、y等元音或者双元音。浊音声母指的是m、n、l、r等字母。儿化音方面,如果韵尾是i或者n,那么则直接省略;像y、i、iu等韵需要在后边加上el,而其他韵则直接加l。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七”、“八”、“不”等字的声调虽然会随着词组的搭配而改变,但它们在国语罗马字中的拼法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一种拼法,即i、chi、ba、bu。

二、国语罗马字的推行情况

国语罗马字自公布以后,并没有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只是出版了少量的课本或教材。课本只有黎锦熙的《国语罗马字模范读本首册》和赵元任的《新国语留声片课本》。

1928年9月,自国语罗马字公布以后就做了大量的推行工作,众多学者积极宣传和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然而,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推行国语罗马字并不热心,加上其繁琐又难学的拼写规则,这就严重妨碍了国语罗马字的普及和传播;尽管积极的进行宣传,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国语罗马字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知识分子的圈子。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在教育机构,始终都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934年以后,国语罗马字逐渐转入了低潮。

三、难于推行的原因

(一)政府支持不利

国语罗马字推行不利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从1930年起,华北地区一直战火纷飞,政局动荡不安,政府自顾不暇,这一情况使得政府很难集中精力支持和发展教育事业,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自然也受到很大影响,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国语罗马字“公布后到民二十已有两年多,不见有很大进展”。[1](P208)

当时的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国语罗马字并不热心,并没有采取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支持。后来尽管大学院颁布了关于国语罗马字的政令,但从政府自身来看就没有严格的进行遵从,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北平大学”校名的翻译事件。“查《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标音的分别不厌精详,拼切的形式尤务求平易,信可谓斟酌尽善,毫发无憾之法式。这种法式既由全国最高教育机关公布,则已成固顶的正式拼法。自公布以后,凡汉字音译,都应该以此为准,尤其是国家的机关,更应该遵守无畔,以资表率”。[2](P211)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态度诚恳,理由充分,但是政府就是没有给予任何反应,根本不去理会。

(二)自身体系过于繁琐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相对科学、严谨的拼音文字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但由于其繁琐的拼写规则使得国语罗马字不便于推行和使用。

因为国语罗马字以拼写来标调,所以在它的拼音中有很多用字母来标示声调,但有时候这些字母并不代表实际的音节。例如汉语拼音中的音节ai,在国语罗马字有四种写法,即ai、air、ae、ay。而r在这里只是表示阳平这个声调,与发音无关。但阳平不一定用r来表示,就像国语罗马字中的iou、you、yeou、yow,对应汉语拼音中you一样。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这些繁琐又复杂的拼写规则使得它的传播和普及受到很大阻力,自1926年制定完成到1937年爆发,这十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很难发展,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国语罗马字’公布后的境遇是很寂寞的,除了在学者群中引起一些讨论外,民间几乎一点影响也没有”。[3](P109)

(三)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冲击

拉丁化新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这一方案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在社会大众中普遍推行。

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国语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在标调方式上与国罗差别很大。以为代表,包括赵元任、林语堂等在内的“国罗派”主张国语罗马字对所有的音节都要标调,并采用字母来注音,即“字各有调,以字母注”。[5](P36)

导致国语罗马字推行不利的原因有很多,以上几点不过是其推行不利的原因中的一部分。尽管黎锦熙曾称赞国语罗马字是“大火轮船”,希望它“将来可以满载着大众,加足马力,破浪而行”,[7](P267)但却是难以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最终虽然失败了,但却在中国的汉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值得后人去发现、去研究、去借鉴。

四、语言规划的启示

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者们用心良苦,全力去倡导,但由于自身体系过于繁琐和政府支持不力等原因,并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推行。这启示我们一种方案的制定要难易适中,做到普遍适应各个阶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而正确的分析其推行不利原因对于国语罗马字的合理定位、今后的语言规划意义重大。(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

[2][7]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11、267.

文字改革范文第8篇

一、首先我认为作为老师在教学拼音时从思想上要明确以下几点,方能更好地教学拼音

(一)懂得汉语拼音概念: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二)明确拼音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中指出: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三)准确把握拼音功能:《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对汉语拼音进行了正确定位。《语文标准》不再把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定在“帮助阅读”的位置上。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是:(1)它是识字的工具;(2)它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四)重视拼音教学: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拼音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二、老师要在教法上多做文章,让学生产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教师在语文拼音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能精心地设计教学,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注意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想学、乐学,变无趣为有趣。

在教学拼音时我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借助儿歌巧记字母。

1.编儿歌巧记字母音和形。儿歌可以算是拼音教学方法中的“元老”,它的特点是接近儿童生活,有一定的情趣,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既好听又好记,因为它巧妙地结合了拼音字母的音、形,如:嘴巴张大花花唬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这是把字母的发音与儿歌结合起来了。

2.据图片、实物、插图编儿歌。如“鲤鱼跳跃t t t ,像个伞把儿t t t等等。看图上蝌蚪可引导学生编儿歌:蝌蚪蝌蚪kkk。其实每一副图都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儿歌,让学生们参与,学拼音乐在其中。

3.拍手说唱歌诀巧记字母音与形。我教学单韵母和声母时,师生齐编歌诀,帮助学生记忆。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的智慧,也学会了汉语拼音。

三、以童话故事带新知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用故事来教学,不仅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aa。将“a”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练一遍。接下来是同样的方法,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o――oo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e――eee。身子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哇!清晨的小河好热闹啊!

这样就营造出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小女孩、大公鸡、大白鹅这些实物加深记忆。学生在听、学、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对于学习汉语拼音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四、做游戏中识记字母

教孩子们的方法得时常换换口味,不能天天吃荤,也得吃吃青菜。除了儿歌、讲故事还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拼音。

例如“摘苹果”游戏,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挂满了苹果的挂图,每个苹果上都写有一个或一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表示生活中的一样事物,如水果、动物、植物等,问学生,你想摘哪个苹果,学生自己上来摘下苹果后,须带领全班同学拼读一遍,读对了就把卡片赠送给学生。除了以上几种游戏之外,我还找到了其他一些新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比如“猜拼音”、“抢读字母”等等,我认为切忌把一种活动“贯彻”到底。

五、反复练习也是拼音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完拼音字母及拼读方法,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拼音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持之以恒,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拼音规则。一开始由于教时强调口型、舌位,发得较准,慢慢地由于疏忽,学生容易平翘舌不分,前后鼻不分。教师要不断正音,不断提醒,因而要反复练习并及时表扬发音准确的学生,形成正确拼音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