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押韵的诗

押韵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押韵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押韵的诗范文第1篇

现在流行禅修,因为日常太累人,日常的压迫让人成为机器,赚钱的机器或现代编程一样的生活机器。

因此,很多人觉得可以通过禅修来让自己慢下来。打坐,追寻上师,都是形式,真实的内涵是找到自我。

不迷信的禅修就是诗意,或者倒过来,诗意就是禅修。因此,诗意也就是日常的,这种日常不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日常,更接近古人的日常,准确地说,更接近古代闲人的日常。

所以,陶渊明即使不是佛教徒,他比现在学佛的人离自然也更近。

他的诗歌天真自然,如果我们能乘坐时光机回到公元五世纪之初,亲睹陶渊明读诗,一定如寻常说话,“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王维则是皈依的佛教徒。虽然,他的诗比陶渊明多了些丽色,也不过是山中的“木末芙蓉花”。我想他也会是坐在辛夷坞的别业庭院中,嘴里叨叨着“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

因此,诗意是日常的,古人从自然中得来,西人则从意念中得来。自然是存在于我之外的宇宙,意念是存在于自然之外的宇宙,它们是平行的。

所以,诗歌说到底是关于平行世界的说话,关于万物在我之中的说话,关于我如何代言他人和万物,最后归结为关于捕捉意念的说话。

人类过往的大部分文明史在没有录音设备中度过,因而我们无从知道绝大多数诗人是如何读诗的。是的,我用读而不用诵。既然诗与歌相连,诗的最早读法也许是歌唱。那么,押韵为了什么?朱光潜推测押韵就像击掌,读完一句后击一下掌,让大家合拍,否则几句读完后所有的人都不一致了。我觉得靠谱。

但也不排除押韵为了便于歌唱,另一种说法,来自英文诗,押韵是为了便于记忆。西文拼音语言的诗还有押头韵的,首字母相同,在汉语中也就是押声母而不是韵母,是双声。我想,这也是为了节拍和方便记忆。

到了伟大的诗人惠特曼,诗歌内在节奏变得更重要,押韵在现在看来反而无必要甚至有时显得滑稽。

黑人的说唱艺术,中国的山东快板,没有押韵就没有了神韵。

读诗,不全是诵诗。从读到唱据说有几个速度阶段,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吟诵。念、颂、吟、唱,顺着这个次序速度越来越慢。到了最后的唱,音乐占了上风,诗歌的语言退居其次。如果要体会诗本身,恐怕自然的念还是最好。

戏剧有很长的历史,至少自古希腊始。中国现在流传的戏剧历史并不很长。诗歌到了京剧和昆剧,将戏剧化发挥到极致,远离了日常。

不过,读诗过于戏剧化会让诗性本意流失。现代最大的流弊是千人一面的广播腔,谁读起来都是夏青。当你的左脑力图占上风控制你的声带和面部表情时,你的右脑完全不工作,你的诗意浸透广播腔的水分,拧干之后一无所有。诗歌不是戏剧,因此,读诗的人千万不能进入戏剧演员的角色。

将朗读当做作诗的行为艺术的,我们知道有垮掉的一代。英文诗歌界现在有一种诗歌表演的方式,边朗读边作诗,而不是先有诗歌。我觉得中国广播腔朗诵与金斯堡的朗诵有一拼,目的不在诗歌而在行为,但前者很假,后者是本真。

读诗,可以配乐,但读诗并不是为了配乐,这和广播腔一样,将声音和音乐置于语言之上。过去和现在,我喜欢常常打开英文的,那里有诗人读自己的诗,诗人朗读已经故去的著名诗人的诗,几乎所有的朗读都是自然的,是诗人自己阅读的节奏,很少能够听到金斯堡式的朗读,更不用说什么广播腔了。

英语广播腔是有的,例如NBC的体育解说,听多了,烦。即使如此,对比他们的奥运会解说和央视的朗诵式解说,还是自然得多。

现在,朗读诗歌越来越流行。美国从1980年代有了诗歌朗读竞赛,叫Poetry Slam,复兴了英语诗歌。

押韵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忏庵诗;修辞;声音美;意义美;均衡美;联系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节奏的匀称感和音韵的和谐感。修辞是使语言产生美感的手段,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对语音的协调、词语的选用、句子的调整来实现。常常有人会认为修辞是文人摆弄的语言技巧,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修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很平易近人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为了使我们的交流更顺畅,就会对词语的使用作出选择,对句式的安排作出思考,这就是修辞,只是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而已。而诗歌中的修辞技巧的运用,由于是诗人仔细推敲,深入思考的结果,产生的语言魅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我们往往会作为典范来加以研究,而胡先先生的诗歌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一、植物分类学家中的诗歌奇才

纵观古今诗人墨客,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清代的曹雪芹、蒲松龄再到时期的梁启超、严复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但说起《忏庵诗》集及其它的作者胡先先生,身为文科出身的我,却是如同陌路,相见时难别亦难。问起原因,我就不得不拜服于胡先先生的聪明才学。胡先,字步曾,号忏庵,他专精生物学,海内外推为巨擎,而尤工于诗,但由于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太突出,世人关注的焦点都在于此,也就掩盖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光辉。他擅长作传统诗,他的诗歌对仗工整,韵律感强,充分体现了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特征;同时又有科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钱钟书先生在1960年对《忏庵诗稿》所作序跋中曾说:“挽弓力大,琢玉功深。登临游览之什,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尤擅一集胜场。”可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厚,在当时的文人儒士中就被颇为推崇。

二、诗歌中的修辞

爱默生曾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而我认为修辞是使语言成为诗歌化石的凝固剂。所谓修辞,《现代汉语词典》中曾定义:它是通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一种手段。而我认为它是使我们能够最有效地运用语言,来充分美妙地发挥作者情意的一种技术。修辞在诗词中的运用最为广泛,由于中国人在心理上追求一种和谐的对称美,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就表现为押韵、对偶等技巧,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诗歌具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但诗歌中的语言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修辞格上,它也体现在语言的风格和意境上。胡先先生的《忏庵诗》集中的诗歌正是集语言美的特点于一身,读起来具有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的享受。著名诗人陈三立曾评价胡诗曰:“摆落浮俗,往往能骋才思于古今人清深之境。”,“意理气格俱胜”。如他的《远近》

这首诗歌:远近田家叱犊声,纤云不动午风轻。楝花落尽流莺老,消得江城十日晴。平仄交错和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尾以轻和晴互为押韵字。通过对叱犊声、纤云、楝花、流莺等景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秋高气爽,怡然自得的情境。

三、声音美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无处不在。而声音则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使人类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声音我们的世界将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而有了声音我们的世界就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不管是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如: “轰隆、淅沥、哗啦、咕嘟、嘎嘎。”;还是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如:烂漫、窈窕、弥漫、玲珑、澎湃,它们都是声音美在语言中的体现。正如胡先先生的诗句: “世事久隔绝,邮传亦不存。”;“墟落夕照中,炊烟其轩轩。”;“斜风细雨常山道,黄叶萧萧满眼秋。”中的双声词“世事”和叠音词“轩轩”和“萧萧”的运用,能够充分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的旋律,给人仿佛身临其境的美感。

押韵的诗范文第3篇

对此,冯唐回应称,与已经被视为经典的郑振铎的译本相比,自己的翻译更加具有诗的韵味。“我不认为‘信达雅’对于每个译者和每种译著都应该是同样的顺序和权重,每个译者对于原作原貌和作者意图都有不同理解”,“历史和文学史会对此做一个判断。时间说话,作品说话”。

《飞鸟集》事件已然成为文化公共事件,对它的争议或有助于厘清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翻译经典,如何建立翻译评价标准,是否需要建立出版阅读分级制度等等。

关于“裤裆”

争议集中在一些“俚俗不雅”的诗句,比如“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等等。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刘晓蕾认为,翻译经典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水准和品位,不能借题发挥,另起炉灶,这不是个人趣味问题,冯唐翻译的毕竟是公认的经典,要对读者负责。“很难想象中小学生大声朗读冯唐译本,违和感太强了。打上了冯唐印记的《飞鸟集》,无法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诗意的种子。”瑞汉文学翻译家万之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翻译家的态度是,希望读者领略原作的诗意与美,而不是表现译者的自我。冯译并不尊重原文,重点是要表现自己,其实是让读者看到冯唐而不是看到泰戈尔。”

这样的指责成为比较主流的意见,但在一片质疑声中也有“挺冯者”,有批评者认为,冯译《飞鸟集》大部分是认真的,只不过是“给蒙娜丽莎的脸上添了两笔胡须”,“为什么只看得到‘裤裆’?”冯唐本人称,《飞鸟集》流行译本的作者郑振铎是民国摇曳的人物之一,郑振铎旧译总体偏平实,“我现在有能力把中文用得更好。诗意不只是在翻译中失去的,诗意也可以是在翻译中增加的,仿佛酒倒进杯子”。至于对“俚俗不雅”的指责,冯唐回应道:“你想教育你的孙子,可以在家里发声。我看过一个13岁孩子写的小说,眼界比我那会儿开阔多了。你现在还能说,博物馆里的半裸维纳斯,青少年看了不合适,给她盖上一块遮羞布吗?你说我俗,唐诗里的诗歌就不俗吗?雅俗,只是一个词汇而已。一部翻译作品是否存在译者的烙印,这是读者自己的体悟,我不可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做,我认为我翻译的风格就是我理解的泰戈尔的风格。郑振铎翻译《飞鸟集》时不过20岁出头,被称之为经典流传,那也是后来的事。如果说意境,我没觉得有几句被记住,被挂在嘴上的。我要问,说这话的人,有没有认真去读一读《飞鸟集》的各种版本?说实话,泰戈尔的原著和我的汉语翻译都摆在那里,毁誉由人,唾面自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活好不害怕,冷对千夫指。”

针对冯唐“都摆在那里”的言论,一些媒体晒出了“郑译”与“冯译”的对照诗作,由于立场不同,“挺郑”方晒出的都是冯唐的“不雅”诗句,而“挺冯”方晒出的却是那些充满韵味的“佳句”。由于冯译坚持押韵,读上去更有韵味,看得出冯唐对此花费了心血。所以有读者这样评价如下“名句”――“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为什么只看到“裤裆”,看不到“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这样的佳句?

冯唐一直跃跃欲试,他译《飞鸟集》的一大原因就是认为以郑振铎为代表的民国时代的中文还在转型期,而他现在已经把中文用得更好了,可以为《飞鸟集》找回应有的意境和韵律。对此,一位专栏作家说,泰戈尔需不需要重译,我基本认同冯唐的看法,之前泰戈尔诗歌的中文翻译是过于轻柔,汉语也确实在更新,已经有能力提供更好的译本。但在冯译版本中的汉语是不是就代表了比郑振铎更高的水平?刻意粗俗是否就有效地纠正了轻柔?这些都值得怀疑。

关于“押韵”

有专家认为,相比谈论冯唐的翻译,更值得讨论的是冯唐的诗歌观念,换言之,冯唐的译诗风貌根源于他的诗歌观念。在冯唐译诗札记《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押韵”说:“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有人对此揶揄道:仿佛“押韵”这个被冯唐自诩为“诗人最厉害的武器”拥有一票否决权,可以随时反转“一流”和“二流”的最后裁定。泰戈尔用英文写的部分原本就是不押韵的,而冯唐翻译时则决定全力押韵。这好像摆明在说,就算我冯唐译得二流,泰戈尔你因为不押韵,哪怕一流,也还是不如我。

专家指出,《飞鸟集》孟加拉文版才是原版,且是有韵律的。泰戈尔将《飞鸟集》翻译成两个版本,一个是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版,内容贴近原作,是郑振铎翻译的底本;另一个是分行押韵的诗歌版,形式上接近原作。冯唐对泰戈尔和《飞鸟集》来龙去脉的历史并不了解,又怎能胜任翻译工作呢?

对于冯唐押韵至上的观点,《诗刊》杂志编辑赵四说,庞德那一代英语诗人早已破除了“诗一定要押韵”的迷信,现代诗歌中,“节奏”比“押韵”重要得多。“如果一味押韵,可能会造出带着打油感的语言产品。”

复旦大学朱绩崧博士认为,冯唐把逻辑关系搞混了,押韵应该是诗歌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飞鸟集》第119节,“The night kisses the fading day whispering to his ear,I am death,your mother. I am to give you fresh birth.”郑振铎译为“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轻轻地在他耳旁说道: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冯唐则翻译成“白日将尽/夜晚呢喃/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朱绩崧读后评价:“冯唐的押韵,翻出来是个二人转。”

关于“下架”

虽然并没有管理部门的明令,但浙江文艺出版社考虑到社会舆论,还是自觉地将《飞鸟集》下架,对此举动,有获赞,也有商榷。专栏作家侯虹斌的观点比较激烈:“《飞鸟集》下架,才是糟蹋《飞鸟集》的最佳方式。”侯虹斌对下架回收的行为表示反感,认为,一个人出版的作品,不管好还是不好,可以批评、可以抨击,你也可以不看不买,但这不能成为该作品被禁毁的原因。侯虹斌说:“不介意冯译是好还是不好,那是你们文艺批评家的事儿;也不关心卖得好不好,那是你们市场的事儿。但我在意的,是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书就要被下架这件事儿。这意味着,我们每个写字的人,都将惴惴不安,都将得不到自由。因为,没有谁能保证自己被所有的人喜欢。”

大部分不支持下架的读者主要是觉得“罪不至此”。专栏作家魏英杰认为,若只看那几句“俗译”,许多人或会认为全书尽是这类恶搞式翻译,其实不然。全书看下来,类似这种风格的译作大约也就六七首,肯定不超过十首。《飞鸟集》全书共计326首(一首重复),恶搞式翻译或仅占3%以下。实际上,在网上被当成笑柄广为传播的,主要就是这几首了。如果多翻几首冯唐的译诗,你是找不到“惊悚”“可笑”之类的感觉,那就是正常的译作。再说,夸奖这本《飞鸟集》的人也并不少,学者李银河就夸奖“冯唐的译本是《飞鸟集》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一些网友在一首一首贴出冯唐和经典的郑振铎对比版本之后,同样也发出感慨:“郑先生何其无辜,这么多年过去了,译作还被人拿出来对比着羞辱。”

对于冯译“污染了文坛,沾污了原作”的说法,侯虹斌认为,太小看经典、太小看文坛了,这么薄的一本小册子都能毁了经典,那你们这个文坛也忒脆弱了。就算,这真是一本不成功的译作,那又如何?请问,是否是你认为写得不好的,甚至写得垃圾的,都应该强行下架?郭敬明写得好吗?不好,价值观混乱,炫富、互撕、纸醉金迷,艺术性差。《鬼吹灯》写得好吗?不好,宣扬封建迷信不说,而且还有引诱青少年盗墓的恶果。《甄执》写得好吗?不好,女人之间除了宫斗、堕胎、抢男人,就没有别的追求了,男女极度不平等……随便举几个例子,都是他不喜欢的作品;有的不仅不喜欢,还觉得其价值观有严重错误导向,遗毒甚广。他们的传播广度比冯译大多了,要论危害程度,比起冯译当中的粗鄙也大多了。是不是该一禁了之?在我们现在这个技术手段极为发达的情况下,出版社本身又已习惯自我审查,如果还要求一本书一旦做不到完美和没有任何不讨人喜欢的地方,就会被举报、下架,那么,我们将再也找不到一只飞鸟。

押韵的诗范文第4篇

我赶忙转过脸去,一边将两手背到身后,一脸专注地看着“老师”。

“老师”很严肃地瞥了我一眼,又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读起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冬冬,该你读了。”

我站起身来,学着女儿的样子,使劲清了清嗓子,放声读了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

“停!”还没等我读完下句,“老师”上前喊住了我。“冬冬同学,书上明明写的是Xié,你怎么偏偏要读成Xiá呢?”

“老师”忽闪着一双大眼睛,仰起脸来,茫然地看着我。

我俯下身来,伸手将“老师”抱到了座位上,告诉她说:“女儿,刚才你给爸爸讲的这一课,很好啊!当然,因为是第一次讲《山行》,有的地方还不是很明白,是吧?”

女儿默默点了点头,眼里依然充满疑惑。

我拿起《唐诗三百首》,开始给女儿讲解起来:“杜牧写的这首诗,仔细品味时,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风景画:秋天,远处的高山上山路崎岖,不断涌动着的白云之间,可以隐约地看到人家。美景惹得人们干脆把车子停下来欣赏,仔细一看,眼前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竟然比春天盛开的鲜花还要鲜艳啊!”

我停顿了一下,轻声唤道:“女儿,现在就跟爸爸一起闭上眼睛,想想这样的图画出现在自己眼前,该是多么的迷人啊!”

小家伙眯起了双眼,口中喃喃地默读着诗句,很是陶醉的样子。突然,女儿猛地睁开双眼,将小脸蛋凑到我的面前,压低声音问道:“不对!老爸,绕了一个弯子,到现在你还没跟我说清楚那个字为什么要读Xiá呢?”

我哈哈大笑起来,身为家长,当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时,有必要及时予以解答,即便遇到了自己并不熟知的问题,也该尽快讨教个准确的答案,尽可能精准地反馈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视野才会益发地开阔,心境才会益发地透明,所学得的知识才会益发地充实!

思考了片刻,我随即给女儿解释说道:“杜牧是唐朝的诗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古人。读古人的诗,当然要尊重诗中的韵味。你以前读过的古诗,还有这首《山行》,其实都是讲求押韵的。什么是押韵呢?就是把相同韵母的字摆在同一位置上。你看,押韵的位置总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我再次把《山行》摆到了女儿面前。“《山行》这首诗的韵脚是i,第一句,第二句,还有第四句,都是韵句,这样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讲求归音押韵了,特别是第二句的斜,要读成Xiá才算合适。”

押韵的诗范文第5篇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押韵的诗范文第6篇

诗人用细腻浪漫的情感,浅唱轻吟的格调,仰望星空,勾勒出了一幅《天上的街市》,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诵读全诗,闭目瞑想,那虚无缥缈的夜空,真好像有一条美丽而繁华的市街。无数的街灯通明,橱窗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珍,令人应接不暇,颇有昏眩的感觉。牛郎和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摇摇摆摆地自由来往。此情此景,使人心旷神怡,笑逐颜开,为牛郎和织女的美好生活庆幸!因为在我国古代的传说里,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没有快乐,只有伤痛,是一出令人同情,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而郭沫若却从理想主义的视角看去,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说天河并不宽广,牛郎和织女可随意地骑在牛背上你去我来,可以提着红彤彤的灯笼在天街上自由来往。在郭沫若的笔下,他俩朝夕相处,生活得那样地自由,快乐,欢悦,没有悲伤,从而给予这个凄美的故事以全新的意义。作者之所以挥洒他的生花妙笔,革故鼎新,在诗稿里涂抹上如此浓烈、如此欢乐的色彩,乃是为了古为今用,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肮脏和腐朽,引领人们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主要就在这里。

但是,诗歌毕竟不是绘画,而主要是诉诸听觉的艺术。诗人就曾这样说;“诗之不高兴被人看,我看怕就是因为离开了音乐的缘故吧?诗本来不是供人看的东西,落到供人看的现状,它是赶不上绘画和小说的。”(《关于诗的问题》,《郭沫若文集》第十一卷《集外》)《天上的街市》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另一个主要原因,便在于诗人在这种正确的认识下,使它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请听: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真是琅琅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之至!诗人用哪些方法使这首诗具有如此强烈的音乐性呢?概括起来,大致是:每节四行,行数相等,每句都采用双音尾;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少则七字,多则十一字,字数相近;除停留时间较短的顿之外,每句三顿,顿数相同。而其中,以押韵和每句顿数相同,最为重要。

押了韵的分行文字不一定是诗,但诗歌必须押韵,即使是自由诗也应该在关键性的地方押韵。只有押韵才可能使它具有音乐性,好像插上翅膀,便于远走高飞。由于郭沫若反对诗歌是“供人看的东西”,所以对诗歌的韵律也就特别讲究。他说,“韵律的推敲总应该放在第一位”,“新诗的韵律虽然没有旧诗严,但平仄的规定是不能废的’。

押韵的诗范文第7篇

经过一年多对学生诗词吟唱的指导学习,下面将个人对教学诗词吟唱的体会略谈如下。

一、吟唱能使学生领悟诗歌情感

吟唱能使学生始终伴随着诗中的形象、意境、旨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交流,从中得到感情上的效应和心灵上的通感。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给古诗配上音乐来演唱,其乐无穷。像《静夜思》《咏鹅》这些古诗,现在的音乐教材有现成的歌曲,可直接教唱;对于有些古诗,教师可创编一些好听又简单的旋律给古诗配上乐曲,教学生演唱,学生不亦乐乎。学生更感兴趣的则是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旋律来演唱。记得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吟唱,有一个学生配上《天仙配》这首歌的旋律,效果非常好,无论是乐曲还是节奏都配得很协调,全班学生都非常喜欢。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古诗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构思新颖,刻画十分细致,色彩异常浓丽:先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又描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我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小径,观赏春天的风光:花儿朵朵,层层叠叠,蝴蝶翩翩,娇莺恰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平仄押韵的特点,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再让学生通过平长仄短押韵长的吟诵节奏反复诵读、体会,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有些古诗,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还被学生谱上了锡剧曲调反复吟唱,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暗合之美。这不仅从小培养学生的乐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吟唱多了,学生对诗词的平仄押韵规律越来越熟练,也能得到许多创作技巧上的启示。

二、吟唱是诗词声情艺术的创作表现

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意和意趣。如在积累《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吟唱这首诗,由于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因而吟唱起来曲调低婉,充满豪情壮志。经过多次吟唱,学生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壮烈誓词: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经常吟唱诗词可陶冶情操,敦厚人品,温柔人的心地。又如,在积累《鸟鸣涧》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吟诵,熟练之后再让他们吟唱。你看,花落,月出,鸟鸣,营造出春天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诗暖人心,学生的心随诗情一齐飞溅。学生自从学习了诗词吟唱,经常在班上开展诗词吟唱比赛,学生们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变得浓厚。由于诗词的熏陶,又有读者的悟性和心灵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诗意与豪情,并逐渐提高文化素质。

三、吟唱诗词,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写作技巧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多次吟唱,学生慢慢就会领略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的真谛。经过几个月的诗词吟唱的学习,我班的学生已有好多能把自己的所见写成诗或词来表达; 吟唱还可以使我们熟悉理解诗词意旨内容,鉴赏前人诗词中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吟唱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之前学生积累诗词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枯燥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读,最后死记硬背记住一首诗,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就淡忘了。现在学习了诗词吟唱的技巧,对吟唱会了的诗,学生不会轻易忘记,他们越唱越有劲。如《芙蓉楼送辛渐》是开学初我教学生们吟唱的第一首诗,半年多了,我一次都没有复习,最近拿出来,学生个个不是吟来就是唱,熟练于心。一个学期来,我班的学生至少能积累30首古诗,这与天天的吟唱是分不开的。

押韵的诗范文第8篇

2、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3、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4、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厉声教的《观潮有感》等。

5、明清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燕歌行》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6、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