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企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国企改革在诸多改革中的确定性最大。2013年12月,上海国企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春风再起,当前各地各级政府、国有国资企业正密集讨论改革方案,预计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将明显加速,或有模式创新和制度突破的方案出台。

国企改革投资年

新一届政府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手段将有助于形成有效率的政企关系,而进一步扩大开放也倒逼国有企业重新进行布局,以适应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也需要国有企业担当重任,通过国有企业的布局和调整激活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

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赋予了新的战略目标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任务,也将通过自身的改革带动全社会的改革。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后期的经济转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是经济继续发展深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国企改革也将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整体社会改革也将使得本轮以经营权下放、产权明晰向实现国有出资,市场化运营的高效率模式取得成功。

我们认为,本轮国企改革将带来一种全新的市场化模式的创新,政府职能改革权力下放和事后监管的转变也使得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更加清晰,国企在这一背景下,长期困扰的一些矛盾将得到解决。

2014年初爆发的中诚信托刚性兑付的考验和增长预期下调都在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风险偏好和市场无风险利率维持高位的背景下,主题投资主导市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其中国企改革主题的确定性最强,将贯穿全年。

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国企改革的动力强烈。我们认为,相比上海市提出的国企改革方案,不排除有部分省市的国企改革将会以更快更深更强的方式展开,在未来的国企改革进程中跑得更快。

当前已有的国企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略有不足,未来可能在两大方面得到改善:①我们认为未来国企改革试点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可能会被纳入试点范围;②我们预计政府会出台更多的配套落实政策。

目前配套落实的政策多集中在法人治理结构和任期管理相关的方向,未来不排除政府在培育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薪酬管理、工资总量调控和国有企业土地管理等方面出台进一步文件的可能。

国有企业高层人事任命制度也有进一步改革的可能,我们认为,伴随着国企改革铺开,核心高层以外的人事管理将逐渐市场化。在约束机制建立之后,长效激励机制可能会进一步放开。

国企改革投资大潮

国有国资企业将首先受益,主要投资方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竞争性行业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公司治理改善和股权治理机制理顺;②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③国资国企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重组。东方明珠、老凤祥、全聚德、上汽集团这样的国企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国企改革加快传统行业的国资国企向新兴行业战略转型:我们预计政府会在项目审批、融资和税收上给予政策优惠,加速国企向新兴行业转型。上海机电、太极实业属于这一类典范。

3.部分省市理念先进,改革准备充分,可能在本轮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独有模式或推行制度创新。物产中大、合肥三洋、广电运通、中华企业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标兵。

4.央企改革进程加速,年内可能出现实质突破。中国海诚、太极股份、航天长峰这一类可能成为改革的先锋。

伴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国资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也将再次加速,同时,一些被国企垄断的行业和领域也有可能会逐渐放开,也存在相应的投资价值。

当前市场风格在短期内最大的敌人是风险偏好变化+资金宽松预期。

创业板和不少主题板块的调整来源于资金宽松预期在节后的放大,但这种预期是“无源之水”:首先,资产价格通胀在强化(如房价);第二,风险偏好上升推升资金价格中枢。全社会风险偏好在年前中诚信托事件后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属性股票回调在短期内提供新的买入机会。其中国企改革又是最能体现高风险属性的主题机会。

国资委于1月28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小组工作细节和分工方案。

我们认为,国资委紧跟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说明国企国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资委对全面深化改革准备充分,一旦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改革进程将快于市场预期。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求是》发文称国企改革将深化,重点在于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并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认为,核心刊物密集发文预示国企改革将再次加速,两会前后是重要时点,地方政府将用实际行动回应中央,地方性改革配套措施和试点企业短期内即将出台。

国企改革三部曲

我们理解的国企改革核心三部曲是:管资本—分类管理和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分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最终的目的是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

以管资本为主,首先是要管国有资本的流动和进退。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然后就是管资本的再投入方向,把企业做强做优。

国企分类监管的划分标准: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竞争类国企要搞活资产,但需真正承担风险;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同时经理人也不再归政府管。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要保障稳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退居其次,考核主要由政府和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进行。分类改革将以“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为导向。发挥国企的窗口作用,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目标,逐渐向新兴产业转型;同时政府从国企中退出是有步骤有限度的。目前来看,政府暂时还不会放出相对控股权,竞争类国企绝对控股权则可以逐渐放开。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深化国企改革其一就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吸收非公资本转换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二是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实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真正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或内部人控制的国企常见弊病;其三是改进和完善内部具有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高管和员工的关系,实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配套。

无论从海外成功案例或者是中国国情出发,国企改革路径都会是先易后难。因此,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

竞争性行业国企改革主要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靠企业自身上报方案,政府审批。成熟一家搞一家,搞好了就推广。总的来说,法人治理机制比较优秀的竞争类国企将优先进行。

我们认为,竞争性行业国企效率提升驱动力主要来源于: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权利义务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中国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距离。

在“管资本”进程中受益于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行业将有重大的投资机会。机会主要集中在国企ROE与同行业的民企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行业。毛利率市场化和严控跑冒滴漏降低三费占比是主要的改善举措。尤其是农林牧渔、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子行业中非国企ROE水平要显著高于国企,有较大改善空间,但这个过程较长。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表示,将积极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的比例,加大市场化管理力度。我们认为,薪酬市场化、股权激励和市值管理是竞争性国企提升经营效率的主要激励手段。

2013年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突出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

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收入分配与市场水平接轨。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受益于通过股权激励、高管薪酬市场化和市值管理来提升经营效率的行业有投资机会。机会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占比较大、历史经验表明股权激励意愿较强、国企高管薪酬与同行业的非国企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以及市值管理动机较强的行业。

近三年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企业中,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房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市值占比较大,皆超过了三成。而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建筑装饰、家用电器和电子行业个数占比较大,都在18%以上。实证这些行业股权激励意愿较为强烈。

在人力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中,人通常是最核心的资源,在这些行业中逐步放松股权激励限制将起到降低激励成本和提高激励效果的双重作用。数据表明,非银行金融、传媒、电子、国防、计算机和通信行业内的国企受益最大。

2012年上市公司前三高管报酬总额中,大部分行业国企高管的薪酬要高于非国企,这一现象与国企所管理的市值、资产、营收、盈利、人员等要大于非国企有关。数据表明,纺织服装、农林牧渔、房地产、采掘和化工行业国企高管薪酬与同行业的非国企相比有提升空间,该行业内的国企将会更显著受益于国企改革薪酬市场化所带来的激励。

市值管理的本意是上市公司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市值管理不单是用来评价国资国企的工具, 也应该是调整国资分布和提升绩效的管理手段,会逐步成为国资带动竞争性行业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统计了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钢铁、建筑材料、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和汽车行业回购金额占流通市值比重较大,其中的国企可能更显著受益于市值规模成为国资管理重要指标的过程。

结合股权激励意愿、人力成本占比、高管薪酬水平和市值管理行为的分析,我们判断,计算机、纺织服装、房地产和通信四个行业中的国企将最受益于竞争性行业效率提升。

“翻烧饼”的投资魄力

上海一大型国企领导提出“要大改要‘翻烧饼’”,我们认为这一改革思路值得在国企改革的主题投资中借鉴。

我们通过数次的国企改革主题调研,看到了过去一年多国企改革在各方面各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变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来看,可以确定国企改革“改”是大方向,自上而下改革决心十分坚定。

改革决心决定了国企国资管理面临的各种困难必须被跨越。因此,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制度性的变革。从微观角度上来说,改革对国企带来的影响,往往不是现状的渐进改善,而是非线性的巨变。

既然方向和变革的幅度都是相对确定的,又何必在乎一尺一寸的得失?在投资国企改革主题时,要有“翻烧饼”的精神,解放思想,勇于贪婪。我们一直强调国企改革是跨年度的主题行情,投资机会丰富且空间巨大。把握这个大方向才是关键。我们认为,东方明珠、老凤祥、全聚德、宝信软件、上汽集团这一类竞争性行业将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先行领域。当然,传统向新兴行业战略转型、理念先进地域的模式创新、央企资产证券化等方向也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第一,在经济繁荣时期进行国企改革,通过改变国资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等,当然能使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但与危机时期进行改革相比,经济繁荣时期的国企改革在改革范围与改革深度恐怕将有所打折。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正面临各种因素倒逼,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第二,从国内外因素看,国企改革刻不容缓。从外部因素看,发达国家贸易再平衡,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在收缩,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从内部因素看,过去十几年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国有企业产能高速扩张的时期,而这个产能高速扩张过程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的,“911”事件后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主要工业领域的产能迅速膨胀,如油气工业、煤炭和制造业等。2008年金融危机标志着重化工业的结束,而中国国企特别是央企很多是大资本、大工业,因此产能过剩是造成我们国企今天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国企正遭遇外需回落和产能过剩的双重不利冲击,现在来看改革确实是刻不容缓。国企不是改革不改革的问题,肯定需要改革,问题是怎么改。

第三,国企改革相关文件应该是各方共识,文件出台实属不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的部分,对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兼顾了不同的看法和声音。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历经几十次的起草与修订,充分考虑了学术界、企业界的观点,考虑了不同的观点甚至质疑。

第四,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最重要的亮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文件里说的,公益类国企以后应朝着一个特殊性的企业打造,它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甚至不是市场化的企业;而商业类国企应该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商业类国企与民企仅有出资人不同这一区别,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甚至可以进行完全的资产证券化。如果国企能按这种分类推进改革的话,我个人认为改革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第五,资产证券化是目前争议最少、成本最低的改革方式。文件出台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文件只能说是综合考虑了各方意见、“性价比”最高的文件,但与最理想的状态仍有一些差距。资产证券化比较折中、比较中性,能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阳光化,因此易被各方接受,争议最少、成本最低。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比较容易地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第六,集团化、财团化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比较稳妥的方式。《指导意见》中有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个人认为在几种参与方式中比较稳妥的是集团化、财团化。我在调研某省民营企业时发现,应该说民营企业对参与国企改革不是没有热情,但是也有一些懈怠。这个省的民营企业过去在资源领域积累了非常多的原始资本,有资金参与国企改革,但对国企改革有一些顾虑。多个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当地的工商联也参与,以一个所谓企业财团的方式参与本省与外省国有企业甚至中小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财团的形式分散了单个企业的风险,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是目前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时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

第七,资本市场可关注国企改革中兼并重组、科研院所改革、资产注入和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等投资机会。国企改革是一个大的主题,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的关注由来已久,应该说现在仍然是相当关注。但资本市场比较注重收益,而且决策短期化,会去关注国企改革是否真正落实,比如资产是否有最优化的配置、对管理层是否有正向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是否落到实处、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时是否真正能够物超所值。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笔者个人更看好山东、湖北两省的国企改革前景。

山东:开放式重组重实业

山东国企改革将是赢家有什么道理?

山东推动国企市场化开放式重组整合,按照产业相近、业务相关的原则,通过合资合作、股权置换、资产置换等方式,推进跨企业重组整合。支持上市公司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从山东这里,我们看不到资本运作的浓厚迹象,因为我国股市已经因大小非上市而受到超负荷供应,现在各地国资委还在大谈特谈实现国企整体上市,请问这不是把股市压扁又是什么?很明显,这种资本运作在中国股市未来五年或股市没有对全球开放之前,前景还是未知。

山东改革重点强调国企之间如何重组,笔者认为,方向上对了。另外,股权置换、资产置换均不是资金购买对方的股权,而是抱团股份制发展,没有消化资金。如果能够在抱团股份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引导技术化或特色化或差异化发展,那么将更加保证改革的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山东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内部产业重组整合,并加快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关闭破产长期停产停业企业。严控盲目无序扩张,有序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劣势企业。

对于山东省国企改革一手加法一手减法同时进行,笔者还是看好的。不过,山东需要注意一点,国企之间重组的落脚点是相同产品的不同国企资产,才能进行股份制抱团发展。所以,重组有精细型和粗放型的不同模式,只有走相同产品重组或配套产业重组或上下游产业重组,才能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利润率。

湖北:“五个转变”促转型

湖北省国企改革也将会是这一轮改革的赢家,原因如下。

湖北省出资企业要力争实现“五个转变”。这个转变是:由重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转到推进股权多元化;由重视资产规模扩张转到重视质量、效益;由重视投资、重建设转到大力融资、带动社会投资上来;由重视经营者业绩考核转到加强对经营者激励和同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上来;由重视发展环境转到重视企业法制建设上来。

湖北省国企改革的亮点是,当很多地方政府把国企改革的重点落实到业绩考核时,湖北重视的是经营者的激励。这是一种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举措。很明显,与传统业绩考核下完成任务的心态相比,重视经营者激励必定调动国企决策管理层的积极性。这是湖北高出全国国企改革的地方。

国企混合制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资产总量的扩张,当然也是通过国权多元化,增加股东之间相互监督。但是,这些并没有新意。湖北省提出从重视国企改革规模扩张上升到重视质量、效益,这一点很好。但是,也比较含糊,这种效益到底是国企产品创造还是国企套利创造呢?显然,湖北省没有区分这一点。

另外,湖北从重视投资、重建设转移到大力融资、带动社会投资上来。可以认识到高投资、高建设已经成为昔日的模式,这点认识很好。带动社会投资也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大力融资如果仅仅是国企自身融资,也许高风险会相伴而生。但如果是让外部机构大量投资,就是好事。

虽然,湖北在国企上市上也是恋恋不忘,但是对国企改革实体上的思考比较细腻。

浙江:金融改革有风险

浙江省国企改革将受挫有什么道理?

浙江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制度,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和地方金融,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

浙江省关注的是金融改革带来的红利。然而实际上,从温州金融改革的经验来看,金融改革并没有拯救实体企业,集合债、担保业、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均没有发挥效果。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感情用事是无效的。比如,每年的世界温商大会,地方政府都会鼓励温商企业多为家乡做贡献。可是对于一个没有回报利益的鼓动,有些温商碍于面子,小量投资,就是不成功不赚钱,也无伤大雅。如果是大规模投资,如果是没有回报率,投资家乡也就没有动力了。

所以,企业产品利润率才是拯救地方经济的关键切入点,人情仅仅是点缀,不可能救活一个地方的经济。

从浙江省主推的改革目标是打造一个统一的市场而非打造一批国企产品来看,似乎这个发力点出现了偏差。而上文已经说明,温商回头并不积极。所以,国企改革混合私有股权,浙江省私企有可能很不情愿。所以,笔者预测浙江省国企改革将是下挫。另外,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依靠金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英国玩金融,经济增速很慢。美国玩金融玩出金融危机,依然是经济陷入大衰退。所以,温州金改会耽误实体经济改革,将加大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可能。

国企改革需结合政府战略

那么,各地政府如何让国企改革发力发在刀口上而非刀背上呢?

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国企改革并非两个相同产业的企业合并再引进私有资金、集体资金、外资就能够成功的。以钢铁国企改革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全国的角度,寻找全国取向电工钢企业,比如武钢。将全国所有钢企的取向电工钢资产全部抽取出来,以股份制方式并入武钢,并以相应股份比例的税收、利润、GDP回归到股份所在地。另外把全国的汽车用钢资产全部抽取出来与宝钢进行股份制重组,加强宝钢汽车用钢的规模化,减少竞争压价,提升汽车用钢的话语权。另外把武钢的非取向电工钢资产剥离出去,把宝钢非汽车用钢剥离出去,并入别的钢铁企业持股。如此,别的国企钢铁也如此照做,就形成中国钢铁业特色竞争力了,利润率也大大提升了。如果不是以这种全国主打竞争力为相同的产品资产归类集中,那么公私外混合制依然没有提升产品利润率、竞争力。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升打造一批跨国企业,但是当地的国有媒体不能联诀走出去,变成软实力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地方媒体依然是没有国际化视野,但是却已经通过改革了。显然,这种国企改革是蜻蜓点水。

三是对于海运业,中国国企基本上是处于保留原来的中小型船,如果通过淘汰一批拆除一批旧船得到补贴。而如果国内海运业企业能够少量持股国际会展业、展览业、博览会等等,将有利于国内海运业。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中央发起央企高管“控薪令”、“节薪令”,以举重若轻的定向改革方式对“国企改革动了谁的奶酪”作出有力回应。国企高管能否改变“既拿高薪,又享特权”的现状?

央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按照我国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央企基本上都是在事关国计民生或者国家命脉的关键重要领域占据行业龙头地位,起着引领国家经济前行方向,推动国家产业升级,维系保障国家经济、国防、产业安全的根本作用。央企高管的薪酬始终是个争议话题。一方面,某些央企老总年薪高得惊人;另一方面,央企高管除了有明面上的高薪之外,还享有可观的隐性职业消费。从产权的角度说,央企的资产系全民所有,按理其红利也应归全民享有,央企高管究竟应该拿多少薪酬才算合理,应该是根据其业绩经营情况,由人民或者代表人民意志的机构说了算,而不是由高管自说自话地给自己发高薪。

此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以改革央企高管薪酬为切入点,可谓抓住了国企改革的关键要害,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四点意义:

央企薪酬改革是建立高效健康国企治理体系的基础。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先进的劳动报酬制度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凝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高管是企业的核心层,其作用和价值与企业一般员工不同,享有比一般员工高一些的待遇是合理也是应当的。但是高管的薪酬并非比一般员工越高越好,既要考虑企业的成本负担,也要考虑到基层一线员工的心理感受,收入差距悬殊无疑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也在事实上制造收入分配的不公。合理拉开差距也是国外先进企业制度的通常做法,值得借鉴。

央企薪酬改革是建立公正廉洁国企治理体系的关键。推动央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做到薪酬待遇透明化,高管人员拿怎样的待遇必须放在明面,彻底铲除所谓职务消费的“暗箱”。此次中央改革决策一旦落到实处,将彻底打碎职务消费黑箱、控制国有资产流失、阻遏不当利益输送。不难看出,在规范公务人员收入分配的同时,对国企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予以合理规范已经纳入改革的进程,而这必将有效约束国企高管的权力,压缩腐败空间。

央企薪酬改革是推动国企整体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易后难,曾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优化选择标准。然而,时至今日,留待改革的都是硬骨头,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企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深入,选择改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是啃一个硬骨头,对于下一步的国企改革会产生示范效应。约束好国企领导们的权力,在推进其他国企改革项目时才更有说服力,以局部带动全局,进而形成整体性推进格局,国企改革将会在有效破解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黄丹华

尊敬的成思危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和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在这里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企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事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升级与创新驱动”。这个主题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及任务深度契合。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因此,在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探讨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

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委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骨干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处于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等问题仍然很多。

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为我们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点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1.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2.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

3.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

4.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2.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

3.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

4.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

5.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三、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商场现代化.2008(5).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7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产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根据这一路线,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分明确。相比较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第一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此次第二波改革的重点显然放在了国有资本体制改革上,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为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各方合力尤为关键。目前,有消息显示,国企改革总体方案由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人社部分别牵头,各部委分工也已明确,财政部主要负责三个文件的起草,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成立和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投资公司的方案,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方案的制定。本文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国企改革的财政推手。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怎么改?先摸清家底十分必要。

财政部公布了201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决算数据。该数据是财政部首次对外公布我国国有企业家底,在国企改革整体方案出台的背景下显得很及时。数据包括94个中央部门所属企业、113家国资委监管企业、5家财政部监管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这一数字与2000年的17.3万亿元相比,增长数倍。这说明国有经济规模不断增加,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越发重要。

巨大的成绩背后,特别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些问题也在凸显。比如,用行政手段推动大国企之间的合并而组建超大规模的国有集团。依赖行政力量推进国企的央地对接与国企无边界扩张。追求国资及国有经济更大范围的控制而极大压缩民企发展空间。强调国资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忽略国有经济的效率和质量等等。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经过研究认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仅要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调整及完善,实行行政主体与产权主体的分离,强化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及专业化;还要制定国资规模、国资变现及国有股权减持的中长期规划,编制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预算;更要着手解决国企监督成本与国资控股成本过高的问题,推进央企产权多元化改革而弱化其已经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效应,加大国资变现与国有股权减持力度而筹集社会改革成本。

根据这一设想,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另外,有几个操作路径尤其值得注意。首先,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主体与产权主体分离,要求由具备资格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履行产权管理职能。在产权主体选择及授权上应该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多元化的思路来

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形态或处于不同行业领域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设置不同的产权主体,推动并实现产权主体的产权管理专业化。

其次,要尽快启动并编制未来5-10年国资规模及国有资本进退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现来实现部分国有资产出售和国有股权减持,进而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有效调整及优化。

第三,在国有资产对社会体制改革支持上,应重点推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人的城乡一体化”。由此形成的社保等支付缺口,可以考虑通过变现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及减持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来弥补,使国有资产成为消除社会动荡风险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有多种方式:一是国有资产的直接出售;二是国有股权的减持;三是国有资产证券化后的变现。在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变现中,要尽可能通过证券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操作。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投资公司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的总体布局,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投资公司是其重要方向,这就意味着国资管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

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投资公司什么时候组建,以何种方式组建和运营,成为关注焦点。财政部企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启动几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试点,同时印发混合所有制等实施办法或指导意见。2016年到2020年分批完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等,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本次国企改革。

据透露,改组建立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是本次国企改革的关键。其中多种组建方案遭到否定,比如现有央企集团直接转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或者在现有央企集团之上组建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将现有央企集团分类合并改组为不同功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按照这一办法,对现有央企集团按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分类,以同行业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内公认的企业集团作为发起人,改组建立综合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按不低于万亿元资本规模设计,可能会有大量小规模集团母公司被改组合并。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应由中央任免,可从现有企业集团领导班子成员中产生,实行董事会决策机制,通过董事会实现国家意志和战略。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应当熟悉国家战略、行业政策和资本投资运营等。完善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成功关键。

业内专家认为,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标志着国企改革指导思想从“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两层次架构向“国资监管部门――国资运营/投资公司――国有企业”三层次架构重大转变。

在组建过程中,上述专家认为,各大部委的利益博弈是国企改革方案推迟出台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国资委和财政部之间将来扮演的角色尤其让人关注。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国有资本运营与投资公司组建后,财政部将侧重于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运营与投资公司作为国资预算单位,通过编制和执行国资预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国资委从管人、管事、管资产、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侧重于监督,以产权管理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通过公司治理,来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落实出资人的职责,不干预具体经营活动,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但履行国家所有权的政策执行职能。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文宗瑜认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功能上可定位于纯资本运营,是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跨所有制、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不仅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且追求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功能上定位于产业投资的国有股权经营,其依托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产业布局上会各有侧重,就某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要在其国有股权分布的领域通过国有股权经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型或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以跨1个以上或2个以上有关联的产业领域,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及带动力的作用。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决定了其运营模式的差异。可以以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谓新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出资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谓重组是指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少量国有资本增量注入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设立上要重视产业属性及产业升级导向。当然,通过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相对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国内和国外都能找到参照系,比如国内的中央汇金公司,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的国有独资公司,汇金公司直接控股参股的金融机构,包括6家商业银行、4家证券公司、两家保险公司和四家其他机构。汇金此前一直是问题金融机构的拯救者,但此后随着国有银行的陆续上市,其演变成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大股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金融资产的监管者角色,从而成为准政策性机构。

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并负责监管,专门经营和管理原国家投入到各类国有企业的资本。目前,淡马锡直接控制20多家大型企业,基本占据新加坡金融、交通、通讯、电力、科技、地产等关键领域;间接控制2000 余家各种类型的其他企业,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新加坡证券市场总值近50%。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反映了国有资本所有者与国有资本经营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是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正是政府立足于宏观层面对国有资本及国有经济调控的衍生手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着眼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面对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一度陷入停滞的现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企改革尤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推手。

相关研究认为,通过国有资本经营中中长期预算和广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要对未来5-10年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完成的程度、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的比例等做出规划性的定量预算并给出年度的量化标准。在推动国企尤其央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充分评估国有资本的控股成本。国有资本的控股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按35%―51%比例控股,一般领域如铁路、公路、钢铁、煤炭可按15%―35%比例控股;充分竞争领域可按1%―15%比例参股。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8篇

在中小国企大部分已经完成改制的情况下,对于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到底该不该改,该怎么改,认识仍然没有完全厘清。反对改革的声音,既有对过往国企改革的余伤未了,也有对现时利益格局的维护,当中还存在意识形态之争。

回头去看,90年代末期的那轮大规模国企改革,确实带着很强烈的“私有化”色彩,大量工人失业,国有资产流失,少部分人一夜暴富。改革中工人群体的利益受损和改革过程中的大量腐败将改革的真实面目模糊甚至扭曲,并因此走向一个认知上的极端:即认为国企改革实无必要,只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权贵私有化运动。

对腐败和少数人暴富的痛恨掩盖了国企为什么要改革的本质,当时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普遍亏损,难以为继,及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被遗忘了。但实际上,即使在很多国企工人眼中,也并不反对改革,只是改革过程缺乏公开、公平和公正,以及改革后承诺的落空,使他们丧失了作为企业“主人翁”的地位,丧失了对改革的认同感。

但这并不必然全盘否定改革的成效。从改革前后的对比来看,在改革前,计划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形成了巨大的城乡落差,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相当于农村反哺城市,反哺工业,城市的国有企业以及工人群体成了获益者,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利益,城里人与乡下人,工人与农民之间有着巨大的身份和待遇隔阂,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世袭”,农民很难进入工厂和城市。

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民参与了新的工业化进程,不仅仅是计划外的增量,对存量国企的改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在身份上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一部分。

因此,国企改革的成效不应该狭义地定义在工人阶层的受损,而应该着眼于更广阔的格局,看其对其他利益群体的惠及。

只不过,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的滞后,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对农村的“歧视”,农民虽然进了工厂,进了城,但依然没有能够取得身份上的真正平等,上升通道仍然是狭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