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式练习题

整式练习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整式练习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1篇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是整式加减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学好整式加减的关键,也是今后学习方程等其他知识的基础.此课属概念新知课,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巩固.笔者认为此课的练习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有效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设计练习之前,教师要读透教材内容,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此课的教学目标可细化为:1.正确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准确辨别同类项,熟练运用同类项定义解题;2.明确合并同类项的含义是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并为一项(即化简多项式);3.明确“合并”即指同类项的系数的加减,同类项的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4.正确地合并同类项.

教材中的配套例题及习题皆为合并同类项,这些练习明显不能很好地达到以上目标.为此,针对概念学习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下列各题中的两个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2b与ab2 (2)-2xy与6xyz (3)2a2b与5ba2

(4)23与32 (5)πa2b与52a2b

2.下列合并同类项结果正确的是( ).

分析:

设计练习一、二两题目的是通过正反实例反复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同类项概念、强化合并同类项法则.这组练习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有效提高练习效率,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有效练习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要由自己去发挥、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数学思维功能僵化这一现象在学生中大量存在,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大量重复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自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进而使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练习的变化性.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设计下面的练习.

3.如果单项式2a2m-5bn+2与ab3n-2的和是单项式,那么m和n的取值分别为( ).

A.2,3 B.3,2 C.-3,2 D.3,-2

分析:

设计的练习三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它需要解题者自己去探索,此类型题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四、练习五是两道同类项概念变式题.对于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变式题给数学问题赋予了探究的成分,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这组练习的解决过程需要解题者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思维升华,达成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三、有效练习要切合学生实际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秀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设计练习要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合他们的实际,使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可完成学习任务,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有了积极学习动机的产生,学生才会自觉、主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接下来的合并同类项的练习笔者是这样设计.

合并下列各式同类项.

(1)12x-20x;

(2)x+7x-5x;

(3)-3x2y+2x2y+3xy2-2xy2;

(4)4a2+3b2+2ab-4a2-4b2;

(5)6xy-10x2-5yx+7x2+5x.

分析:

这是一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训练目标一致:让学生能正确合并同类项.(1)(2)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3)(4)(5)为发展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有效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本节课由于有意识地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为后续方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之,好的练习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不能忽视练习的有效设计.若每位数学教师都能精心有效地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让每堂课都有效,则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减负”才会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2篇

x+y+z=26⑴

x-y=1⑵

2x-y+z=18⑶

在讲解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常规解法,即由⑵式得到x=1+y ⑷ 式,然后分别代入 ⑴式和⑶式得到关于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利用加减消元法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可得到它的解。

但这道题让学生掌握这种解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题目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明确了常规解法后,我及时地提出要求让他们针对三个方程的特征和关系寻找灵活多样的解法,在我的启示下很快就有一名学生得到此题的另一种解法即:由.⑴+⑵的2x+z=27⑷式,将⑷时整式代入⑶式可得y=9,再代入⑵式和⑴式分别求出x和z,在他的这种解法的启发下,又有一名学生得到了此题的第三种解法即:有⑶得:(x-y)+(x+z)=18,而x-y=1,则x+y=17,再整式代入⑴式可得y=9,在二名学生得到二种巧妙的解法后,应及时给与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为下次的灵活用脑打下基础。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整个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是集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习题,以巧妙的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再次,在师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围绕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而不是专门回答问题的“主体”。最后,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及时给与合理的解答。用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3篇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就是这种认识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只有那种引起结构不平衡状态的信息输入,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完全是从中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按照教育规律总结出来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造成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和冲突,从而激起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能极大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我是这样做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因此,引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对象,大都是前人已经发现和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自觉参与。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迫切需要。

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联系,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尝试回答,进行归纳:右边是由左边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得到的,是找一个乘式;如果问:等式的右边能否得到左边?如何得到?从而解决了找除式这一类的问题。这样目标达成度高,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逆向思维的训练。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一环。所谓“探究”,就是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思维环境而“铺路搭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点明问题关键等,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归纳”后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探究指导,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智力和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3组织变式练习,提高训练效率。

经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尝试活动后,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概念和技能,还有待于围绕目标进行练习巩固。为此,我采取组织变式练习的做法,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什么是变式?怎么变?变式即对象的变式,在直观过程中,要注意变换作为直观对象的事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对象的本质要素是学生形成表象的必要条件。变式练习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运用概念、法则等变式,编制好顺序排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充分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地训练。

编制变式题应使练习的思维过程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题组应利于学生概括多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角度更换解题方法,尽量地向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受到多种形式的给出问题训练。

同时,以“新课标”为准则,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设置初级阶段、熟练阶段和灵活运用阶段的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尽管题目在发展,障碍在增添,只要坡度适中,通过老师在问题情境上的演染,大多数学生不至于望而生畏,大都能投入到解题活动中,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同时还要注意一题多用,一法多用,充分利用正迁移(助长性迁移)原则,尽量防止和减少负迁移(抑制性迁移)的产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两次变式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在学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之后我又将其变式成(3):在(2)的基础上连接DE,如图三,你能说明AO和DE的关系吗?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大多数学生想到全等三角形,也有个别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甚至还有几个学生联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该题学生们探索了要说明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这个题主要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化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使概念或问题的本质不变。简单地说,变换问题的条件意味着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有利的前提,在变中求不变,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不变的成份。

组织变式训练题,还要使其有内在联系,体现一条主线,如何变要有一定的思路,按各变式题的内在联系组织变式,这样更能把握规律性。

以上这些做法,在教学方式上,一改过去“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找到了一条克服“题海战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及时反馈评价。

目标教学是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反馈的手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检测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因此,要认真做好反馈工作。

教师如果单纯地批改练习题,而不附加其他的措施,常常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采用“面批+鼓励+期望目标”的方式处理练习题。教师通过面批,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反馈周期短,针对性强,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心理,附加上鼓励的措施,使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兴趣,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创造条件。在鼓励中再加入恰当的期望目标,使学生渴望教师关注的心理得以满足,就能激发起强烈的上进心,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局面,使各类学生的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4篇

解:设任意想的那个数为x,根据题意,得代数式■(2x+8)-■x,化简得2.所以这个代数式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即x取任意一个数,这个代数式的值都是2.

在上面的问题中,列出的代数式是与x有关的,但化简后却不含有字母x,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之为“与某个字母无关”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这类问题的解法.

例1 多项式(xyz2+4yx-1)+(-3xy

+z2yx-3)-(2xyz2+xy)的值( ).

A.与x,y,z的大小无关

B.与x,y的大小有关,与z的大小无关

C.与x的大小有关与y,z的大小无关

D.与x,y,z的大小都有关

【解析】先化简,结果中不含哪个字母,代数式的值就与这个字母无关.

原式=xyz2+4yx-1-3xy+z2yx-3-2xyz2-xy=(1+1-2)xyz2+(4-3-1)xy+(-1-3)=-4,结果与字母x,y,z的大小无关,所以选A.

例2 有这样一道题:“当a=2013,b

=-2014时,求多项式7a3-6a3b+3a2b+3a3+6a3b-3a2b-10a3+2013的值.”小明说:本题中a=2013,b=-2014是多余的条件;小强马上反对说:这不可能,多项式中含有a和b,不给出a、b的值怎么能求出多项式的值呢?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条件是否多余,关键看化简后的代数式是否含有字母a、b.

原式=(7+3-10)a3+(-6+6)a3b+(3-3)·a2b+2013=2013,结果不含有a、b,所以小明同学的观点正确,本题中a=2013,b=-2014是多余的条件.

例3 已知代数式2x2+ax-y+6-2bx2+3x-5y-1的值与字母x的取值无关,求a和b的值.

【解析】因为代数式的值与字母x的取值无关,所以合并同类项后x2和x项的系数必为0,从而可求出a和b的值.

原式=(2-2b)x2+(a+3)x-6y+5,所以2-2b=0,a+3=0,即a=-3,b=1.

由上可见,“无关”类问题是整式加减中的一类重要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先化简题目给出的代数式,再看化简后的结果中不含有哪一个字母,则这个代数式的值就与这个字母无关.“无关”类问题主要有:(1)直接说明“无关”,如例1;(2)间接说明“无关”,如例2;(3)直接应用“无关”,如例3;(4)间接应用“无关”,如下面的练习题.

练习 已知P=■m-1,Q=m2-■m(m为任意实数),则P、Q的大小关系为( ).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引导;示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85-1

为了提高“阅读”环节的质量,教师必须事先精心编拟阅读提要,以下是笔者在初中七、八年级的教学中,就编拟阅读提要方面所做的尝试:

一、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启导、阅读、研讨、练习”教学法,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阅读提要的给出,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指导,它以活跃课本,完成解决教材中规定的问题为目的。因而阅读提要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七年级方程为例,教材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难点是正确区别等式、代数式和方程,正确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编拟的阅读提要是:

1.什么叫等式?等式与代数式的区别是什么?

2.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3.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提要的指引下,逐字逐句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反复揣摩,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知识的系统归纳。“阅读”环节的目标明确,学生就会用心钻研解决疑难之处,阅读之后留下深刻印象,再通过“研讨”、“练习”等环节,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从而较好地解决学生容易混淆的“等式与代数式”、“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教材的知识引向深化

如果把课本比作第一层次的知识,那么阅读提要应是第二层次的知识,它不能只是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简单地提出为什么,怎么样,或者只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而应该对已学过的知识与即将学到的知识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阅读提要必须有思考价值,把教材知识引向深化。以分式为例,教材首先复习算术中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两个实例,用与分数相对照的方法引出分式的概念,进而归纳出有理式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说明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情况。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分式的概念,明确分母不得为零的造成部分。对此,本人编拟的阅读提要是:

1.什么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2.分数与分式有哪些类似的地方?

3.整式相除与分式是什么关系?

4.下面两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1)“分式的值为零,就是分式没有意义。”

(2)“只要分子的值是零,分式的值就是零。”

5.什么叫有理式?代数式是怎样分类的?

提要中的“问题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产生掌握新知识的自豪感并理解两个整式不能整除而引进分式的必要性;提要中的“问题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正确掌握分式的概念,加深分母不为零是分式概念的组成部分的印象;提要中的“问题5”既指出了思考的问题,又为课堂“研讨”留出悬念,压下伏笔。

三、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对课本上的例题,在阅读时笔者曾要求学生再解答一遍,但是往往会出现照搬照抄的情况,效果不好。因此,在阅读提要中可以对例题议论、引伸、或对例题解答提出一些要求,使学生在弄懂原题解法的基础上畅通思路或开阔思路。如几何教材中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中的第二课时的阅读提要可以针对例题给出三个问题:(1)例三已知什么?(2)例三说明什么问题?(3)为什么证明线段相等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再给出一个题目:若DE=30米,求池塘两端A、B的距离。(附例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提要的给出,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道题是证明题,强调了证明这道题的思路。同时通过变式的运用,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隐含注意解题格式的区别。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

在初中数学“错题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把做错的试题进行整理和归类,学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这些错题总结到自己的错题本上。“反馈矫正”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或者是教师的指导,把自己的做错的试题进行矫正和学习,达到改正自己错误的目的。学生通过“错题整理―反馈矫正”会让学生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性,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分析解题错误的原因

1.遗憾错误

初中生性格并不是很稳定,他们还不是很沉稳、冷静,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遗憾错误。例如把“6”写成了“9”,把y-(2y-x)看成了y+(2y-x),或者是本身算对了,但是写到作业本上或者是试卷上的时候就抄错了……这些都是学生因为马虎、不认真而犯的错误。在发现错误后学生会感觉到遗憾,但是为时已晚。

2.考虑不全面错误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学生有非常严密地思考和探究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和公式掌握的并不是很熟悉,以至于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因为考虑不全面而出错。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练习题:若一次函数y=2x+b的图象经过A(-1,1),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1,)。学生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就是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求出“b”值,之后把B点的数值带入到解析式中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了。可是有些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求“b”,使得解题处于搁浅状态中。

3.无为错误

在初中数学的最后的答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往往被看做为压轴题,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他们望而生畏,根本就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其实,这样的试题并不是都很难的,他们的第一问和第二问中等生通过思考和探究也是可以解出来的,但是很多学生就是连蒙带猜,或者是干脆不做,犯了无为的错误。针对这样的题目,学生要认真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地来探究问题,学生还是可以攻克难关的。

二、预防出错的指导性策略

1.主动反省,寻找错误原因

为了避免错误,学生首先要主动地进行反省和反思,对做错的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错误的原因。通过学生主动地思考,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找出解题的正确方法。内因是是决定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有意识地去避免错误,学生才能够提高。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时候,解决x2-3=0,169x2=100等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就会忽视:负数也有平方根。学生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错误,有意识地避免。

2.合作探究,实现错题共享

对于学生做错的试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去听听其他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视野能够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完整。学生之间纷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于所学的知识也会有很深的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时候,有些学生对于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联系和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1)4a(a+2b)=4a2+8 ab;(2)6ax-3ax2=3ax(2-x;(3)a2-4=(a+2)(a-2);(4)x2-3x+2=x(x-3)+2等让学生去探索,尤其是要讨论那些学生自己做错的试题,并把他们整理到自己的错题本上。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把错题共享,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其他学生避免这类错误。

3.不断练习,归类分析总结

学生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教师关键是要指导学生面对错题该如何去解决。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和巩固。在练习中学生要注意把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和总结,促进学生矫正以往出现的错误。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集》的时候,学生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和3总是有弄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1)x-2≥-4;(2)2x≤8;(3)-2x-2>-10等等。练习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同类错误的出现,让学生对以往的错误知识进行了矫正。

4.教师指导,启发做题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引者,在错题面前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更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只是教师的一句话,学生就会焕然大悟,发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公式,让学生总结出:l=πR,S扇形=πR2,之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如扇形AOB的半径为12cm,∠AOB=120°,求弧的长和扇形AOB的面积。学生刚刚讨论了公式,对这些知识还非常熟练,所以只需把具体的数值带入到公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但是有些学生也会做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是因为计算错误还是公式写错了呢?教师的指导会让学生快速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矫正。

三、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重要意义

错题整理让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反馈矫正让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的问题。在不断地时间练习中它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地探究和学习,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探究和总结会对于自己的弱点有了清楚地认识,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提高,促进了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甚至达到了改善和转变部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作用,让学生变得更加细致、认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自主交流和合作讨论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和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7篇

一、 以数学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数学阅读同其他学科的阅读一样,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与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可以吸引学生不断深入阅读的素材,这些素材经教师的点拨与加工,就是非常好的课堂阅读材料。因此,以数学文本为载体,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不失为一个就地取材又效果明显的方法。如学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国庆长假期间,某旅行社接待一日游和三日游的游客共2200人,收旅行费200万元,其中一日游每人收费200元,三日游每人收费1500元,问该旅行社接待的一日游和三日游游客各多少人?”由于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很大兴趣,这时可充分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先将提前制作好的“学会阅读”的卡片发到每个人手中,然后让他们根据卡片内容认真填写,包括本题的关键词、句在哪里?你能够读出的方程或者是数量关系有哪些?需要你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会采取的办法是什么?阅读后你有什么体会?要求学生至少对本题阅读两遍,然后将填好的卡片进行讨论交流。有的同学深受其益,感觉细心阅读之后很快能够根据题意得出方程组:

x+y=2200200x+1500y=2000000

教师可以借此契机,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并让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阅读对提高自学能力的功效。

二、以教师引导为手段,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所谓数学阅读能力,指学生是否能在众多文字与符号中找准中心点,找准阅读的要点,同语文阅读教学相似,数学阅读同样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展开细读与精读。让学生学会透过文字看实质,努力挖掘蕴含于图形、符号、概念、定理背后的“隐性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通过阅读、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如在学习函数时,先让学生阅读书本上函数的定义,对函数概念有个初步印象,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自变量与定义域取值范围存在区别吗?作为比较特殊的映射,函数特殊点在哪里?决定函数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然后再让学生们将所理解的概念与书本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而牢固的领会和把握,还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知识的对比中,不再满足于对知识一般性理解,而是产生了将书读透、读深的意愿,在这种意愿的支撑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三、以探究式阅读为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易错题;解析思路

一、初中数学易错题的形成原因

1.忽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不能快速掌握学习方法等问题,而且教师对于讲题过于重视,并未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这就会造成许多学生面对易错题时理解不够,且自身数学知识体系不完善与不扎实,从而对学生数学推理的可靠性与精准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在对下面这道“因式分解”题的概念理解时,许多学生会常犯一下几种错误:

(1)因式分解a2+b2-2ab-1

容易错解为:原式等于(a-b)2-1

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只是将原式中的部分数字进行化解是错误的根本原因,这造成学生对原整式化成积的忽略,这种题型,是初中数学中学生易做错的题型之一。

(2)因式分解(x+2)2-(2x+1)2

容易错解为:原式等于(x+2-2x-1)(x+2+2x+1)=(x-2x+1)(x+2x+3)

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在做题时并未彻底分解第一个因式(x-2x+1),彻底分解之后应该为(x-1)的因式,学生在做这类型的数学题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概念掌握不扎实有直接关系。

2.忽视解题中的隐含条件

初中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还存在对明显条件太过重视,对隐含条件太过忽略的现象。比如,在解答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数学习题的时候,存在着学生解题思维不全面、考虑问题不周密等问题,从而得出解答不完整的结果,并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忽视隐含条件的问题上,最为突出的是对二次项系数不为零、顶点位置及根的判别式?驻≥等隐含条件的忽略,这是干扰学生解题整体思路的主要根源所在。

二、初中数学易错题解析思路探讨

1.提前干预易错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易错题的提前干预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比如,在对某一章节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对于学生在做题时易出现的错误做到提前干预,提前预警。对于需要学生重视的数学知识要重点强调,并形成有效控制出现易错题现象的预防体系。比如,在解答这道题时:

相切两圆的半径分别为10 cm,8 cm,求圆心距为 cm。

学生就很容易错解为18 cm,主要是因为学生片面地认为,两圆外切就是两圆相切,并未考虑到还存在两圆内切。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及时做出干预,重点讲解是要强调两圆相切、两圆外切和两圆内切三者之间的差别,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正确解析思路因为:两圆相切包括有两种:内切和外切,当两圆是内切时,则d=R-r,得出圆心距d=2 cm;两圆外切,则d=R+r,得出圆心距d=18 cm;因此,圆心距应为2 cm或8 cm。

2.对易错题进行现场跟进

在学生解答课堂练习题时,对于普遍易错的数学题,老师应做到适时观察和及时指导,对于老师当堂指出的错解和给出的解析思路,学生的记忆将更为深刻,这能够有效杜绝此种类型的数学题再出现相同错误。基于此,教师应坚持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自己的不断讲解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

例如:y=2x2-4x+1,如果0≤x≤5,那么求出y的变化范围。

容易错解为:当x=0,则y=2×0-4×0+1,当x=5,则y=2×52-4×5+1=31,因此,当0≤x≤5,得出1≤y≤31。

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对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性质缺乏深入理解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只注意到了明显条件,却造成了对抛物线定点的位置的忽略。

正确解析思路为:在解题中会发现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变化,接着x与y的数值也会发生改变,特别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做到足够重视,不然就会得到不精准的解题答案。对于此类题型的讲解,老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解析思路,加深学生印象,避免再出现二次错误。

3.总结教学中普遍遇到的易错题

这主要指初中数学在课堂教学之后,或经过一段教学活动之后,结合教学现状对典型易错题进行总结,并做出客观评价。在总结之后可依据易错题特征,进行易错题正确解析思路的深入研究,并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和总结。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如果老师不能对学生遇到的易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一定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产生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水平,正确地易错题解析思路能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永东.浅议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解题技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