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治通鉴白话版

资治通鉴白话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第1篇

这是我随手从网络作品《大风歌――汉朝的故事》(乌角道人著)中摘出的一段,它所讲述的背景是巨鹿一战之后,实力大增的项羽不愿见刘邦的实力威胁到自己,又不愿背负违背约定的骂名,于是便把当时地处偏僻的汉中作为封地封给了刘邦。作品将这一在楚汉争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插科打诨的形式赋予其轻松调侃的幽默色彩。这样的语言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构成了这部叙述汉高祖刘邦创建汉朝、平定天下的“讲史”作品的风格和基调。

但是,且慢,当我们屡屡被这部作品字里行间的轻松幽默所吸引并发出会心之笑时,是不是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呢?我们不会以为是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吗?不是易中天在讲《三国》,或是王立群在讲《史记》吗?而现在又有一位乌角道人,站出来给我们讲“汉朝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这位主讲人没有走上电视,登上“百家讲坛”,而是隐身于网络之后,凭借电脑键盘所敲打出的“静态”文字,取代了“动态”讲演,有声的语言变成了无声的语言。然而表达方式依旧、语言风格依旧、 传奇色彩依旧、对历史的生动化演绎依旧……

《百家讲坛》栏目在新世纪的中国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然而仔细分析,这一现象又并非孤立的,而是有着远为深广的文化背景。改版前的《百家讲坛》跟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风格近似,虽然在文化界享有不错的口碑,反响却不够热烈。而改版后的《百家讲坛》却一路蹿红,其原因何在?归纳起来,节目做了几个重要调整:一、主题基本限定在讲中国历史或国学经典;二、每位主讲人做一个专题系列(长达数集)的演讲;三、演讲风格幽默生动,富于故事性与时代气息。可以说,《百家讲坛》吸引人的“秘诀”在于,主讲人充分展示了历史故事的魅力与演讲修辞的魅力。《百家讲坛》也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处理历史的方式,即以草根式的通俗语言,将历史进行现代演绎。但这又不同于带有野史和传奇色彩的历史演义,主讲人所依据的来源基本是正史,因此在史实方面,主讲人想象力发挥的余地不大,所能发挥的只能是讲述的方式以及“当代启示”方面。

在这部网络作品《大风歌――汉朝的故事》中,我们随处可见“百家讲坛”式的讲史方式的影响。我一直不称这部作品为“小说”是因为,作者几乎没有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虚构,他依据的是严格的史实,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就是《史记》或是《资治通鉴》的白话翻译简略版。正如叙事人自云:“……这不能怪我,只能怪司马迁、陆贾、班固以及司马光等等长胡子及没长胡子的老先生。对不起,我虽然有时很不情愿,牢骚很大,腹诽甚多,但依然要忠实于他们的记录。可以戏说、不能杜撰。这,是我的写作原则。”“首先声明,以上所述,皆出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我没敢乱做发挥。”因而这部作品准确来讲不是小说,而可以称之为“乌角道人讲楚汉历史”――历史是限定的,可发挥的只是这个“讲”,这是显现作者个性之处。比如我们在作品中常常读到这样的句子:“当下刘氏企业效益下滑,散户、小股东清仓或盘中换股追求效益最大化,完全可以理解。”又或是“项羽的理由是,俺现在发达了,就要回家显摆,不然好比穿着LOUIS VUITTON的品牌男装,顶着LOTOS的高档眼镜,戴着ROLEX的手表却行走在夜晚,无人欣赏,无人喝彩,有啥意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种以现代语汇对楚汉历史的演绎在作品中数不胜数,在某些地方确实令人拍案叫绝,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感、联想力与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在不少地方又让人有失之油滑之感,让人感觉到作者对于历史本身的不敬――这种分寸感并不容易把握。而作品开篇和结尾一再总结身为一个流氓无产者的刘邦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成功的条件,也让人不免将其与时下流行的各色“成功学”的读物联系起来。这种对于历史的“当代”处理,我们应当作何评价呢?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学;全体师生;校园文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思想高科技不断涌入人们视野的同时,“国学热”也正在悄然兴起。而这种对于国学重新的重视与认同,也反映着国人植根于内心的精神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灵魂之认祖归宗,以及行为之恭谨守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学校教育,国学的重要意义更不可小觑,其推广与教学应深入到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以促进其走近经典,并最大程度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以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素养。

基于目前,多数学校对于国学进校园的理念都较为认同,只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及疑惑,包括小初高是否都要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材的选择应如何适应各个学段的要求,以及相同的经典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等等。在此,我针对国学需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本文中谈一下相应实施策略。

一、由浅及深,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特点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2]的教育理念,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而在学校教学中,由于尚未出现被广泛使用的全日制国学教材,所以,根据学生年龄差异而进行国学教材的选用更是尤为重要。在我国古代,即有专门针对于幼儿的“蒙学”教育,以诸如“三百千”等蒙学教材授之,进而有针对于“中学”“大学”的经史子集。事实上,古代的国学教材选择与教育理念的应用,对于孩子的文学素养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这种以传统教材为依托的由浅入深的诵读记忆模式,也催生出许多的少年才俊,如广为流传的李白五岁诵甲,王勃六岁属文,司马迁十岁通《尚书》《左传》……而在今天学校教育的国学教材选择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参照古人惯例,取其精华为教学所用。如对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识字较少,理解能力不足,但记忆力很强,故在国学教材的选择上,以蒙学读物中朗朗上口之课本为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都是不错的读物。其文字简短,多用押韵,内容简单,有诵读乐趣,并容易记忆,孩子很容易熟读成诵,并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背诵下来之后,也会提高其成就感。而对于诸如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则可渗透四书五经的经典章节,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挑战记忆较长的文言语句,以丰富其文学底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授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加深,从《世说新语》的段文理解,到《史记》的长篇背诵,从小学初中的文言短篇故事,到高中的《资治通鉴》、《三言》、《二拍》……这样,学生在原有国学基础上,不断深入学习,循序渐进,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增强个人文化底蕴和修养,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由表及里,相同书籍调整讲解深度

国学经典是历史的产物,不可复制和再生,所以,在由浅及深的书籍选择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有些学年也不可避免会出现经典书籍的重复运用。对于部分较为浅显的书籍,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就可基本掌握,并完成诵读和记忆,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不需要再次学习。但是,一些内容丰富的经典作品,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只能了解极少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涉猎,如《论语》《孟子》等,还有一些书籍,内容相当丰富庞大,即使利用几个学期,学生也只能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所以,在国学教材在各个年级的安排上,不可能完全做到避免重复,但重复使用时,课堂安排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那就是相同教材在不同学段的使用过程中,深浅不一,各有侧重。以《论语》为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3],其内容之博大及丰富并非某一学段就可以掌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论语》的学习从三年级即可开始,学生此时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句子,并且初步理解句子内容,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而进入初中阶段后,《论语》的学习同样重要,除了丰富掌握背诵《论语》的其他章节以外,学生可更深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以及“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在《论语》中的应用,更可以全面了解孔子,并将其事迹和思想与其他历史名人进行比较,得到自己的认识和人生启示。而到了高中阶段,《论语》的学习同样可以作为重点内容,这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更为丰富的思想以及更为成熟的世界观,加之之前国学学习的基础,所以,完全可以引领学生自己去讲解《论语》,并知人论世,知行合一,对其内涵进行更深刻的思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由此可见,作品的反复有效的利用,也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有效途径。从小学的诵读知其大意,到初中的学而思,到高中的论而行,层层深入,从而达到乐之好之行之用之的最佳效果。

三、提升课质,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法国教育家蒙田曾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应该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教材使用的优化者。国学所涉及到的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异较大,许多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非常紧密,而文字的内容也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最高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致力于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目前的一些小学在开设国学课时,由于师资配备的一些困难,存在着让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去教国学的现象,认为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国学老师,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自己也只限于对照翻译读懂句子大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仅是带学生诵读翻译,枯燥至极。这其实就走向了国学教育的误区,所谓国学面向中小学全体学生,其教师的选择配备更理当如此,小学的国学内容虽看似简单,却并不有失其专业化。由于国学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自我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更显得格外重要。例如,一句看似简单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4](译文: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如果教师对于孔子和《论语》的思想没有理解,而仅限于字面的翻译,就难以向学生传达出句子的真正内涵,即孔子对自己传播周文化的不得的叹惋,更不能与其为复礼而十几年周游列国的执着相联系,从而忽略了对孔子的为人和主张的相关理解,也没有围绕儒家的哲学观念向学生传递其深层内涵,导致课堂无内容,阅读无意义,教学无深度。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只有多读书,勤思考,真正理解国学之哲学内涵,才能在课堂上将知识由内化至外化,唤醒文学,给学生以熏陶、 陶冶。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开设国学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教师国学专业的培训,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国学课的教学内容和大方向,进而带着教学的规划和成熟的教学目的走进学生,还其以真正意义的国学课堂。

四、走出课堂,国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即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人文社团、人际关系、学风校风等等。而将国学面向全体学生,校园建设则可以给予师生以良性的熏陶,尤其是小初高均有的综合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校园的装点布置,可以为国学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国学墙”于校园醒目的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绘画国学板报并张贴,设立专门的国学教室……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古典书香的氛围当中,使其最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以及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同时,学校还可为孩子们增设国学兴趣课程,丰富其对于古代文化的体验,并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参与其中。如设立古琴社团,围棋小组,书法兴趣班,绘画园地,茶艺课程……这种形式可以将传统的琴棋书画,中华传统艺术最真实地还原再现,并让孩子们能在课余生活中,培养自己更多的特长,养成良好气质。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相应的国学活动,比如在学完《三字经》《弟子规》之后,让小学生们演绎古代礼法,中学生的传统诗歌朗诵大赛,以汉服形式举办高中成人礼……这些仪式感十足的活动,也可以起到让学生缅怀古人,了解古代礼法的效果,并在将其搬上舞台的同时,为校园注入鲜活的人文气韵。总之,以课堂为依托,以课外为辅助,教室内识记诵读文字,校园里营造书香气韵,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为国学在校园内的良性发展,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坚实的保障。

诵读、认知、于践中学习和发展国学,并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学进校园的重要课题。我们虽身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应该被抛弃,我们每位教师自身,以及新世纪的每位学子,都应该怀揣着中华民族的信仰,借助传统文化的光辉,给现代文明注入更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让国学生发出璀璨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礼记.大学》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5年7月

[2]《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年10月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心理学;时尚消费;营销对策

作者简介:王便芳(1967―),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20-03

收稿日期:2006―05―07

一、营销心理学视界中的时尚消费

何谓时尚?时尚就是当时的风尚,它是由社会的整个审美情感走向、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时尚消费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消费趋向,是大众消费中最具生命力、最有情感因素参与的消费形式。当代时尚消费行为在买方市场中凸现得更加活跃。

有句俗话:“欲作斗牛士必须先作牛”。营销者认真分析消费行为有助于他按市场需求去研发产品并懂得如何取悦、吸引消费者去购买其产品。营销的基点就在于准确地把握时尚消费的心理发生规律,并采取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情感性的营销方案。时尚消费是面广量大、人数众多的上座率、收视率、发行量和畅销度的主要支撑力量,谁能受到这部分消费者的欢迎,谁便能获得滚滚的财源。时尚消费大众历来不是铁板一块,其构成十分庞杂,虽然其中不同成分的界线相对模糊和不确定,但是仍可分出一定的层次,分出精粗浅深,分出消费水准较高的层面、中等层面以及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那个层面。当前虽然时尚消费中层次不同,特性各异,认真分析起来仍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一)消遣性。当前中国文化正处于转型期,主要表现为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人治到法治、从禁欲主义到世俗幸福的转型;从经营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型等,这是当前时尚消费呈现消遣性的文化背景。身体理论的变迁,在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大规模地推进。随着生活的改变,个人空间的建立,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人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一个自由支配的身体。人不仅有思想上的自我,也有身体上的自我,一个人自由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能不受限制地思想,还要看他是否能照着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穿衣、打扮和恋爱。美容消费、时装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等呈现关注自我、满足自我个性需求的时尚消费特点。时尚消费中个人情感色彩更加浓厚。商家营销策略必须更加迎合消遣性的特点,才能制定出与时尚消费相吻合的营销方案。

(二)平面性。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充满情感体验的生活过程,尤其是时尚消费呈现出的深度情绪性与情感性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如服饰文化中,从鞋的变迁可看出时尚消费的平面性、短期性,火箭式、方头式、马靴式、高跟式,风水轮流转,来去一阵风。这种短平快的时尚消费使企业不得不跟上形势,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三)包装性。在中国当代的商业活动中,每一种场合都少不了女性美丽的面孔。车展上宝马汽车,美女依车弄姿,女人被用来美化产品、包装商业环境;身披彩带的时装表演队,定期在公众场合进行公益演出,让老百姓在欣赏女性之美的同时,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引导时尚消费的潮流。美容消费,呈现出更为直接的包装时尚性。美容院是对女人进行再制作的梦幻工场。当前,再造美女的整形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比如隆鼻及鼻形改造、双眼皮及眼袋割除术、永久无痛脱毛、抽脂减肥、法国特效隆胸等等。对时尚消费中的这种特点,营销策划者可以从心境上研究女性消费群体的特点,从激情上找准产品的营销定位点,从热情方面找到营销的路径、方法和手段。

(四)低幼性。时尚消费的低幼性在当前大众时尚文化消费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姚文放先生所言:“如今的文化市场仿佛成了一座向全社会开放的大幼儿园,将种种文化食品捣得碎碎的、嚼得烂烂的喂给消费者。”此言不虚,如有的出版社刚刚隆重推出白话《二十四史》、白话《资治通鉴》、白话《唐诗三百首》等“白话”系列,便又有出版社在精心策划绘图本《史记》、绘图本《左传》、绘图本《战国策》等“绘图本”系列。这样以来浅显则浅显矣,易懂则易懂矣,但却是以丧失文化深度为代价而培养出一种低幼化的认知,加上戏谑性、煽情性的渗入,消解了高深和典雅,同时也消解了存在于哲学、历史、文艺之中的理性,将其统统变成了谁都能看懂的连环画。任何事物过分地夸大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和性质,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消费者对这种快餐性、泡沫性的文化消费胃口败坏,兴趣锐减,因为消费者的理智感是其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越深刻,理智感也越深厚。在时尚消费中,由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美感体验。

(五)感觉性。时尚消费的最大心理特点就是排斥理性,跟着感觉走的感性消费。广告在时尚消费的系列活动中显得十分活跃和醒目。今天文化传播媒介最突出的变化则在于它加重了人们的欲望、冲动、潜意识等感性心理,而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理性的色彩。例如,广告极其坦率直露地激发消费者的欲望,它所挑起的欲望起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消费欲望。在时尚消费中,广告是开路先锋,补钙补锌的大幅度宣传、送礼只送脑白金的无休止灌注以及隆胸、抽脂的频频说服等,它们都在刺激着、引领着大众时尚消费欲望。第二层是自然欲望。皮鞋油广告将拥有油光可鉴的皮鞋与拥有少女的青睐相连;口香糖广告将口腔清洁卫生与少女的喜爱相连;洗发露广告则将一头爽滑亮泽的乌发与众多男士的注视相连等,其中的成分是一目了然的。第三层是群体欲望。这是指种族的群体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某种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例如对于健康和幸福的渴望,对于青春和生命的憧憬,对于力量和威望的崇拜,他们以压缩的、抽象的形式镌刻在人们意识深处,成为时尚消费的内在心理动力。

时尚消费的以上特点,为营销的心理战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时尚消费在相应的营销策划下,引领时尚。消费者购物活动的过程,也是营销人员与消费者交往沟通的过程。营销人员要把握时尚消费的情感走向,自发调节心理状态和控制情绪,做好时尚消费的营销工作。

二、时尚消费中的情感维度

时尚消费的以上特点,实际上都是人们消费情感的一种折射和显现,当代日常时尚消费中,情感的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维度。在日常生活的基本层面中,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是最为基本的层面,因为它直接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使人的肉体在自身以及另一肉体之上得以延续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各种需要和欲望的驱使下不断进行生产与生活的存在物。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

生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在论述人的动机时,把人的基本需要分成五个基本层面,最基础的层面是生理需要,接着依次是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依次由低到高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当代时尚消费的多元化,正是人们在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向着更加个性化、社会化的一种消费诉求。

情感符号的聚变。在后现代的城市文化中,大众文化产业与消费文化更深地相融合。大众文化产业的扩张不仅是文化商品与信息市场的扩大,而且体现出商品的购买与消费行为不断被弥散的文化影响所控制、引导。在这个时代,商品记号与符号方面的消费,反倒成了满足消费的主要源泉,商品的品牌、象征意义如款式、色彩、造型的品位、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后现代城市更多的是个影像城市,是文化上具有自我意识的城市。”城市的日常生活与休闲生活,都不能脱离某种文化符号来解释。“漂浮不定的大众记号与影像产生了一个无止尽的、相互冒仿的仿真系列”,鲍德里亚把它叫做“超现实世界”。时尚消费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汇集与聚散。

休闲心理的体现。当代著名学者王小波先生说,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表面休闲,背后匆忙。这种概括,是形象恰切的。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享受的文化商品的增多,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性增大,而且它激活了整个社会对文化生活新风格的追求与体验。在这种氛围下,消费与休闲就意味着种种狂欢与的体验。这是一个新的、更为民主的、花花公子式的、充满着美女与绅士的城市。人们只是需要快乐,人们习惯并期待一种模糊的、无深度的、没有中心的、不能提供的甚至于也不需要提供真实世界基本意义的生活。“在当代城市的购物中心、商业广场、博物馆、主题乐园与旅游体验之中,出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文化的失序与风格的杂烩混合的空间特征。”后现代的风格走进了城市的建筑、商业广告、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混合在一起。大众文化不再是下层社会文化新的风格,它是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中消费与闲暇的种种体验。时尚消费,在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显得更加活跃和激进化。

消费的情感指向。我们从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活动的角度把日常生活领域界定为日常消费世界。为了揭示这一消费世界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于“消费”的范畴作出界定。一般来说,“消费”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通常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个人消费”,主要指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它是恢复人们劳动生产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也包括享受资料,这些通常被称为“生活资料”和“消费资料”。它们不同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后者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手段”。而广义上的消费既包括个人为了延续生命力而进行的个人消费,也包括社会为了保证生产的持续而进行的生产消费。因为,说到底,人在世界上无非做着两件事情:一是不停地制造出各种产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产品;二是以各种方式不继地消耗自然物和人的产品。从这种意义上看,消费体现在人的各个活动领域之中。日常时尚消费,主要是一种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消费,或者说是一种品牌符号的消费。

时尚消费的人格需求。一般来说,人格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缺乏性动机,即排除饥渴和摆脱危险的动机,这类动机起因于生理上的缺乏,一是丰富性动机,与人获取满足和寻求发展的要求有关,包括对自尊、爱、人际关系、探索、理解、创造、成就、游戏、美、艺术的需要,这些需要并不完全以排除饥渴和危险为前提,但表现为超越缺乏性动机的饱满状态。人格的构成以及它所达到的水平取决于这两类动机。一方面,这两类动机都不可缺少,如果缺少食色、安全一类缺乏性动机,人本身能否存在下去尚且得不到保证,进一步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但是如果人停留在低级性动机水平之上而止步不前,不能形成更高的丰富性动机,那也将严重影响人格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格上升的标志不在缺乏性动机的强烈,而在丰富动机的充沛,丰富动机兼顾那些与人的生存攸关的物质需求,但又摆脱了低级的物质需求的束缚,以丰富多采的精神性需求展示了更高的人格境界。

三、时尚消费中的营销心理对策

人用这样一句广告词来概括当前种类繁多的时尚消费特点,“我选择,我喜欢”。虽然媚俗是对时尚大众趣味的趋从和附合,但它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主动的,其主动性是通过制造时尚的文化策略而得到体现,而制造时尚又是通过制造时尚消费者的需要和趣味而实现的。正如乔治・西梅尔所说:“东西不是生产以后才会变得流行的,东西是为了流行才产生的。”试看近几年的流行时尚:美容包装热、银行按揭消费、自费出国留学热、人造美女、行为艺术、缩微景观、洋餐的涌入、英语的走火入魔、手机的袖珍化……无不是人为的,无一不是像炒股票一样炒热的。时尚消费中潜在的巨额利润刺激着营销者必须制定出适应该消费潮流的营销心理方案。

(一)控制时尚消费者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其行动,以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控制时尚消费者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引导那些有利于产生商业效应的需要和趣味,进而强制推行某种消费时尚。如现在文化市场上公诸于众的“流行歌曲风行榜”、“卡拉OK金曲榜”、“年度最佳畅销书”、“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等评估体系,还有形形的评估性、演示性、预测性的会、大奖赛、展销会、博览会等等,都是通过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操纵而向公众推行流行消费时尚,左右广大消费者的内在消费意志,造成强大的时尚消费浪潮和氛围,刻印在人的消费感性诉求点上,由原来的强制性转化为消费者迎合时尚消费的内在自觉行动。

(二)制造时尚、变换时尚、复制时尚,激发消费者的时尚兴趣

营销心理的关键点是刺激时尚消费者的兴趣需求。事实证明,人的各种需求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购买活动中,兴趣对促进消费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兴趣有助于消费者为未来的购买活动作准备;(2)兴趣能使消费者缩短决策过程;(3)兴趣可以刺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重复购买或长期使用。时尚消费的最大特点是更迭快,那么营销心理战术也必须通过马不停蹄地变换消费时尚范式,不断以新的态度、倾向、风格、情调来刺激公众的消费欲望,牵动时尚消费量的激增,并从中得到好处。再一种情况就是重复以往曾经流行过的消费范式,使之东山再起、再度辉煌,利用人们的怀旧感和认同感来唤起消费需要,从而创下高收视率、高上座率和高畅销度。如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通过经典老歌的重唱,唤起人们对往昔沧桑岁月的回顾;再比如《大河报》开设的“厚重河南”版,让在市场大潮中左冲右突,名声低落的河南人,在对古老中原文化的畅想阅读中重新振作精神,焕发自信的激情。时尚是怀旧的,人们在时尚消费中,回首观望的目的也是消解当下生活的失意缺憾,以获得精神的和满足。

(三)注重时尚消费者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体现人们个性心理的差异。当前时尚消费的普遍化、生活方式化标志着一个新的生活时代的到来,不仅日常生活成为时尚消费的重心,而且引发了生命活动更加丰富化、动态化、开放化。如当前一些商家大打“洋节日”文化牌,洋节日的狂炒,过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成为假日经济中的新亮点,也成为新的消费时尚;茶楼戏馆、周末派对、旅游观光,都成为极具私人化、多元化的时尚消费种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时尚也发展了大众的感性生命,扩大了生命感性审美的领域。

(四)积极开发时尚消费中的社会人格潜力

时尚消费也是大众化消费中的一种,它注重群体性,它的文化意义代表一种社会人格取向。社会人格,意指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人格取向,时尚消费的起兴,成为市场与文化、人与社会相沟通的一个交汇点,它代表了许多人性化、非伦理化,非标准化的诉求,人们在娱乐、消遣、消费中获得的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的满足,也成为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延伸。营销心理战术就是在时尚消费中策划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人格心理诉求重点,如健康新理念讲座,孩子智力开发工程等让时尚消费向纵深发展,充满很高的文化含量。

总之,时尚消费是营销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在对未来的时尚消费预测中,营销心理方案也必然日趋完善和系统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