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开放存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一种全新的学术信息交流和共享模式,它基于“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使科学研究成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传播。它允许任何用户免费读取、下载、拷贝、分发、打印、检索、获取在线全文信息,或对这些文章的全文进行链接、索引爬行、将数据传递给软件,即在尊重作者著作权的基础上的任何其它法律许可的用途。使用者基本没有财政、法律或技术上的许可障碍,唯一的约束是禁止复制销售,以及在这些领域版权应该由作者进行完整性控制和使用者对版权适当的承认、引用。开放存取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开放存取的渐入人心,网上已经有大量的开放存取资源,研究人员也纷纷从不同角度提示这些资源和研究他们的获取方式。
1. 网络开放存取学术资源的分布
网络开放存取学术资源主要分布在以下三种类型的网站中即开放存取期刊网站、开放存取知识库网站和免费个人空间(包括个人博客、网页、社区和论坛等)网站。
1.1开放存取期刊网站
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期刊),是由作者支付论文评审费、读者通过互联网可免费查阅的网络期刊出版网站平台。目前,一些国家的政府、科研资助机构和大学正在大力提倡开放存取出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和机构同意通过开放存取方式并支付费用。
根据开放存取期刊网站平台出版开放存取期刊的数量,人们又将开放存取期刊网站分为单一期刊网站平台和多期刊网站平台。
1.2开放存取知识库网站
开放存取知识库(Open Access Repository,OAR)也称为开放存取仓储库或e印本文库,是指作者通过相关的辅助工具软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电子全文形式存放到一个公众可自由获取的网络平台上而产生的供公众免费获取所需学术信息的网站。目前开放存取知识库主要有学科知识库(Disciplinary Repositories,DR)和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R)。.
学科知识库(Disciplinary Repositories,DR)是收集、存放某一学科学术信息并提供给网络用户共享的数据库。例如,美国国家实验室建立的arXiv学科知识库中汇集了634930篇来自物理学、数学、统计学等7个学科领域的文献。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pnal Repositories,IR)是收集、存放由某一人或多个学术机构的专家、教授、学生创建的各种不同数字化对象(数据、论文、报告、软件、多媒体等资源)的集合。
1.3免费个人空间网站
指作者将文献资源通过自存储(self-
archiving)方式汇集在个人主页、博客等公共网页上,供读者开放使用。如国内科学网博客(http:///blog)的博主们就汇集了大量学术资源供读者免费使用。
2. 网络开放存取学术资源的获取
2.1直接进入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知识库及交互式网站查找获取
如果我们知道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知识库及交互式网站的网址,那么直接登录就可以快速地找到在这些网站上所存储的学术信息资源。这种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交互式网站主要包括专题讨论小组、论坛、网络会议、电子公告板、网络博客等。研究人员往往针对某一感兴趣问题在网上讨论,这些议题经常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热点或疑难问题。而一些个人博客常常选摘博主的论著及论文,涉及其个人研究领域、研究经历及项目进展等,通常还对相关站点进行友情链接,所以其利用价值也较高。这些网站是混合了许多学科信息于一体的信息集合体,其出版活动没有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的参与,主要依靠学术水平来确保其公信力与权威性。
2.2利用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导航(也称开放目录)获取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
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导航是指整理、汇集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知识库的整合平台,它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逻辑结构或某种顺序对大量分散无序的开放存取学术资源按照题名、出处等外部特征进行著录序化,或对其内容进行提炼、组织与整理,从而形成有序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和开放存取知识库目录。
2.2.1利用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1)瑞典隆德大学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DOAJ)。
DOAJ是顶级的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它是由瑞典大学图书馆整理的一份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以开放存取期刊是否采用同行评议或编辑审议等质量控制机制为收录标准,分化学、家业与食品科学等17个学科门类收录5553种开放存取期刊。
(2)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开放存取资源整合平台Socolar(Beta版)
Socolar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于2007年开发的国内首个开放存取资源整合平台。
2.2.2利用开放知识库名录
开放知识库名录通常采取列表方式登记所收录的开放存取知识库,并向用户提供知识库名址检索、链接以及知识库内容检索等服务。
(1) 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DOAR收录2000个开放存取知识库。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库内容、知识库列表等方式对知识库地址进行检索。
(2)开放存取知识库登记系统(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
ROAR收录2089个知识库。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库类型、所属国别、使用语言类型、使用软件类型等检索方式对登记的知识库地址进行检索。
2.3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
由于收集、整理、组织文献资源的机构遵循互操作性元数据库收割协议,并注册OAI、认证后,其元数据便暴露出来,故可被搜索引擎所寻获。
2.3.1 Scirus(http://)
Elsevier公司开发的Scirus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学术搜索引擎之一,可以检索到.4.1亿条相关科学信息。利用其高级检索功能,将内容来源选项设定为E-Print、ArXiv、BioMed Central等选项,就可以直接动态地检索到网络上的开放存取学术资源。
2.3.2 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le.
com)
Google Scholar不仅可以搜索各个学科的论文、图书馆、技术报告等资料,还可以搜索到包括预印本等在内的开放存取学术资源。
2.3.3 Citebase(http://)
Citebase是由英国南开普顿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合作建设的开放存取专用搜索引擎,目的是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检索开放存取资源,并提供电子预印本文库的引文与影响分析、参考文献与引文链接等服务。
2.3.4 OAIster(http:///oaister)
OAIster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开放存取专用搜索引擎,目前可以检索来自110个机构,涉及农业、天文、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态学、工程、医学、数学、物理、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2500多万条开放存取资源,数据每周更新。
结语
开放存取资源获取方便,时效性强,学术价值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了解与掌握学术信息获取的的方法,有利于科学工作者及时获取最新科研信息,实现科研信息的开放与共享。
开放存取运动目前已经越来越被学术界所接受和重视,学术界特别是信息资源领域对开放存取模式的研究日趋深入。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从整个信息资源的角度,对开放存取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以所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一下在高校档案工作中,高校档案资源如何实现“开放存取”的服务机制。
一、“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含义
在讨论“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含义之前,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学校全部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助一线教学科研、支持学校行政后勤等部门顺利办公,以及记录学校历史、宣传树立学校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校的正常运转、改革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信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广大的学生、教职员工所了解,并且,由于高校档案内容的特殊性以及惟一性,在社会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高校内部以及社会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对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所不断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式的利用模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传统的档案利用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一向被认为成熟、安全的“部门归档”以及“调阅式”的档案利用模式开始动摇。虽然这种方式仍然占据着高校档案部门的主流,但是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如档案收集难以实现前端控制、存储成本不断上升、利用效率偏低、有偿服务屡遭争议等,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如利用门槛相对偏高降低了利用者的利用兴趣;保存成本的上升与档案部门可支配资源短缺的矛盾,影响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对档案人员形成不小的困扰。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由于档案自身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档案部门的特殊性,完全照搬互联网模式或者数字图书馆模式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靠的。此外,由于利用者、成本费用、质量控制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机制,不同于其他信息文献领域。
基于上述情况,开放存取在高校档案管理实践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有条件地将档案信息向学校所有学生和教职工以及社会公众开放,降低利用门槛,减少权限障碍,从而提高检索效率和利用效果;二是降低获得档案信息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通过OA资源库的建设,在理论以及实践中,提高高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力度,使档案价值全面得以实现。可以看出,上述含义是对“开放存取”定义的一种修正,使之更符合高校档案的实际。这样的修正在高校档案工作实践中具有实际意义。
二、“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笔者认为,“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馆中的实现和具体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建设
如前所述,“开放存取”机制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和运作的,“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数字化校园和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现代大学。高校数字档案馆是数字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概念与理论上的虚拟档案馆不同。从硬件上说,它在网络硬件的物理连接上属于校园网的一部分, 档案馆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内部局域网,有自己的专用服务器,局域网通过一个核心交换机连接到校园网主交换机上,实现档案馆网络与校园网的互联。从软件上说,档案馆内部网络一般包括两大项内容,一个是档案馆办公系统,一个是档案管理系统,这是高校数字档案馆的两大支柱,同时,所有档案实现数字化,是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前提和基础。档案数字化有自身的特点,具有层次化、级别化的特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对于防火墙、密钥、后门等安全机制以及管理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资源管理
开放存取的资源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利用科学方法,将不同类型、来源分散、异构、海量的档案信息资源经过编目、整序,编辑,形成可以通过网络利用的有效数据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零散档案信息数据化的过程。
1、编目
在网络环境中的档案编目,不同于传统的档案手工编目,需要编制适合网络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的著录格式,目前这一工作大多通过扩充传统的机读目录格式来实现。
2、整序
高校档案资源需要得到永久性的保存和利用。在开放存取模式下要实现这个目标,档案部门必须能够快速、准确获得正确、完整的档案资源。但是由于网络环境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甚至造成档案的缺失和伪误。为此,有必要在网络上为学校档案资源进行整序、标识。如可以采用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 ObjectIdentifier,DOI)与档案分类号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档案管理者和档案用户可以按照需要获得指定的档案信息资源。
3、编辑
在网络环境和开放存取机制下的档案信息编辑,主要是利用元数据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帮助识别、描述、限定和定位资源的数据。利用元数据可以提高开放存取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档案部门要制定相关的OA标准,规定归档者要提供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元数据,同时通过编辑、转换,实现即时存储和提供多种格式的元数据。目前,关于档案元数据的规范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供高校档案部门进行借鉴和参考。
(三)提供利用
开放利用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源。但是与其他领域的开放存取机制不同,档案信息具有机密性、内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无论档案的提供者还是档案的利用者,都存在着特定条件,如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环境等等。因此,在提供方便快捷的准搜索引擎式的服务时,还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高校档案数据库与高校电子资源库的关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设或购买了相当数量的电子资源库,这些资源库作为整体知识库的一部分,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于纯学术性的资源库,高校中非学术性的资源库(包括高校档案数据库)保持着不透明的状态。国外某些大学对高校档案数据库是否可以开放,人为控制到何种程度,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笔者认为,只要能够在法律上对版权、费用等问题进行了清楚的界定,高校档案数据库中所保存的档案信息中的学术性信息,应该可以纳入学校电子资源库或者知识库中。
2、高校档案数据的开放存取方式
目前,高校档案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的开放存取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
(1)网页链接
即通过校园网或者高校档案部门自己的主页,提供开放存取档案信息的链接入口,由高校档案部门自行决定需要提供开放存取的档案资源,包括目录、全文以及相关链接,用户可以登陆相关网页,通过点击来浏览相关档案信息。
(2)建立高校专题档案数据库
高校档案馆根据需要,建立相关专题库,通过收集分类系统搜集校内所有开放存取的档案资源,并将它们整合、组织,形成专题档案数据库。如学生成绩库、学历学位认证库、工资工龄库等等。高校档案馆充分利用数字校园中各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所有校内开放存取的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理和揭示,用户则直接访问相关的高校档案数据库。当然,这需要安全性、政策支持、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保证,对高校档案馆的自身建设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3)通过馆藏目录获取高校档案信息
机读档案馆藏目录,是高校档案馆最重要的数字化资源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检索工具之一。利用机读档案馆藏目录,可以实现所有馆藏档案资源的检索,这也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利用者所熟悉和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此外,可以通过增加相关字段等方法,使高校档案资源转化成为开放存取的网络资源。在这方面,档案工作者可以充分借鉴图书馆的一些成熟经验。
(4)通过集成、挖掘技术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传统的简单调阅、浅层次的档案利用显然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对高校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因此,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纳入开放存取机制,利用开放存取机制,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先进软件,实现高校档案数据库资源行政化和学术化的有机统一,可以达到扩大利用面、优化利用效果、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目的。
三、高校档案部门实现“开放存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放存取运动能够优化高校档案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果,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思考。
(一)开放环境下档案的信息安全
随着网络与人们生活的日益密切,人们似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任何想要找到的东西,在给人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不安全感。高校档案是在高校各项工作中自然形成的,档案的公开,会动摇一些人对档案在传统认识上的安全心理。
因此,开放存取运动在高校档案界开展,有赖于逐渐建立一种开放的理念,能够得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认同,解除人们戒备心理。高校档案人员要大力宣传开放存取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和场合,灌输、渗透这种方式的优点和好处,使学校有关领导、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了解到档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仅吸引高校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成为高校档案开放存取的利用者(取者),还能够主动成为高校档案资源的提供者(存者),从而推动高校档案开放存取的健康良性发展。当然,将这种模式完全纳入现行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还有一定的难度,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二)成本和费用
开放存取机制,是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任何人都不能低估它的运行成本。理论上讲,高校档案部门可以从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机制中收取适当的费用,但在实际中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精神,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问题如何处理,直接影响开放存取机制在高校档案部门的运行。
在目前开放存取运动的实际操作中,通常会采用“作者付费、用者免费”的模式,例如OA期刊,但是这些费用通常会计入科研成本中。高校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不完全适合这种成本分担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借鉴。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协议、与第三方中介合作等方式,建立或者拓宽成本补偿机制,兼顾国家、学校、相关部门以及个人的合理利益,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优化建设
基于目前高校管理体制,档案部门还不能完全实现档案文件的前端控制,加上高校档案产生的自然属性等问题的存在,对档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建设存在很大难度。然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开放存取的发展前景,高校档案开放存取机制的顺利建立,需要齐全、完整、准确、高质量的档案资源。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大力提高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率,这是开放存取机制的起点和重要基础。同时,高校档案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档案开放存取质量控制策略。通过加强档案的鉴定环节,完善档案的审核制度,规范编目著录,不断优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四)硬件建设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高校档案开放存取机制的建立,需要购买硬件设施,配备相关软件,搭建符合条件的基础网络平台,特别是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存储环境、存储设备,都与高校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目前OA期刊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评价方法和创新评价方法。传统评价方法主要是引文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创新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库评价、纳入信息系统检索界面进行评价、纳入网络影响指标评价以及从经济学角度建立评价模型等[11-12]。②评价指标与模型。目前OA期刊评价指标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能力指标,如载文量/年、发稿时滞、篇均引文数、著录规范;二是学术影响力指标,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影响广度、被引半衰期、期刊h指数;三是网络传播能力指标,如出版周期、检索入口数目、访问量/年、开放的程度、被重要数据库收录、网络影响因子。利用这些指标可构建OA期刊评价模型[13]。期刊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OA期刊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审稿、出版中期格式规范和出版后期的质量评价4个环节建立OA期刊质量控制机制[14]。特别是针对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个主要环节,可以通过加强主动约稿与提高稿源质量,创新审稿方式与严把质量关,强化编辑加工和提升形式与技术规范等措施来增强OA期刊学术质量控制[15]。此外,还可以从加强OA期刊全面质量控制(包括期刊获取的稳定性、期刊定位的专业性、期刊格式的规范性及期刊价值的学术性)和完善同行评议法(如采用积分回馈法、专刊自荐法和同行评议法同时使用)两个方面来提高OA期刊质量控制[16]。OA资源长期保存OA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①保存政策。目前,OA资源的长期保存政策还很不完善,可以借鉴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原则、规范和标准、具体行动计划中有利的部分,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调整完善[17]。②保存模式。开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通常可分为独立保存模式、分布式合作保存模式、集中合作保存模式、分散合作保存模式。这4种保存模式根据各权益方协作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大类:集中式保存模式、分布式保存模式,而采取合作保存的方式几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共识[18]。③保存责任。OA资源长期保存应该是一个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OA期刊、OA文库、国家图书馆、期刊出版社和第三方的数据存档机构等都应负有一定的资源保存责任,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保存和保护中心[19]。④技术规范。OA资源长期保存在技术上要遵循国际标准,解决元数据的标准化、长期保存元数据、永久标识符等问题,建立OA资源长期保存系统。⑤资金支持。OA资源长期保存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做好经费预算并努力争取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的资助是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⑥法律保障。OA资源长期保存涉及版权法、合同法、缴送制度等法律问题,需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缴送制度、建立积极和可靠的合作机制,本着区别对待原则、利益平衡原则、版权激励原则、开放共享原则等解决知识产权问题[20]。OA版权与政策OA版权分为OA期刊版权和OA仓储版权。OA期刊版权模式主要有4种[21]:①出版社拥有版权,作者除授权协议明确规定之外,不能自由使用其作品。②作者保留版权,可以自由使用其作品。③转让商业利用权(如应用“创作共用”协议保留部分权利),作者只要不涉及商业目的就可以自由使用其作品,不需经过出版商的许可。④保留部分权利,作者可以最大范围地传播其作品,读者也可自由使用。为解决OA期刊版权问题,应该加强OA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引导;倡导版权开放观念;编制版权政策指引工具;构建合理的OA期刊版权模式;实施灵活的版权许可协议,并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建立国家许可证制度;完善授权制度等。OA仓储版权包括内容资源版权和软件版权。在内容资源版权保护方面,可以应用“创作共用”许可协议;与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分别签署协议;提高授权协议的规范性;根据资源版权归属情况(作者拥有版权、机构拥有版权、其他权利人拥有版权),采取不同的版权保护措施。在所用软件版权的保护方面,利用开源软件时,只要在网站的显著位置添加软件所有权标识,不需承担任何费用,一般不会引起知识产权纠纷[22]。OA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国构建OA政策体系的时机已日趋成熟。从结构层次上看,科学合理的国家宏观OA政策体系应该是由国家、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出版机构分别制定的OA政策共同组成;从内容上看,OA政策体系的内容至少应涵盖资金支持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技术支持政策[23]。在制定OA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作者、出版机构的利益等。
OA仓储OA仓储是OA出版的实现方式之一,包括基于学科的OA仓储和基于机构的OA仓储,前者即为学科知识库,后者即为机构知识库。有关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建设、版权(如前述)、资金、管理维护等方面内容已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其中,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建设涉及资源类型、资源数量、全文获取率、资源收集策略、资源质量控制等问题。在资源的类型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知识库收录的类型有所区别,大致包括论文、报告、教学资料等;在资源数量和全文获取率方面,要尽可能收集更多资源,提高全文获取率,以丰富机构知识库和保证服务;在资源收集策略上,既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倡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对其学术成果进行自存储,也要制定强制性存储政策和建立协助提交机制,还可以采用作者自行提交、学科馆员或辅助研究人员提交、批量提交等多种提交形式[24-25];在资源质量控制方面,目前机构知识库还是实行“文责自负”的原则,很难确保质量,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应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对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创新。目前机构知识库所需的经费来源单一,大部分来自国家和机构的投资,经常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26]。为做好机构知识库的管理维护,需要加强新增内容管理、原有内容更新和内容有效期管理等质量控制工作,同时也需要注意知识库中数据的备份[27]。此外,机构知识库的其他问题,如联盟构建、技术、政策、服务模式等方面也正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OA出版OA出版是基于OA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网络出版模式。目前,OA出版的主要实现方式是OA期刊和OA仓储。OA出版对传统出版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①OA出版打破了传统商业出版机构垄断学术出版市场的局面,削弱了出版机构对于学术出版的主导地位。②导致各大传统出版机构的期刊发行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年以来学术期刊定价大幅度增长的势头,使传统出版机构的利润下降。③促使传统出版机构参与OA出版并修正相应的版权政策。广大商业出版机构,应该顺应OA运动的大趋势,积极探索新的OA出版方式,重新定位其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的功能与角色。目前,大多数出版商均已察觉到OA期刊的威胁,并积极采取新的出版策略,有些出版商开始采取传统期刊出版与OA出版的融合模式,例如,使印刷版期刊向纯电子版期刊过渡以减少出版成本,期刊出版后半年或一年即免费开放,允许作者将其论文开放存档供同行使用,允许作者持有版权,等等;还有部分出版商开始尝试OA出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OA发展现状与对策目前,OA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OA期刊开始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如CA、SCI)的认可,成为它们收录的对象,并且收录量迅速增加[28],OA期刊的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也在不断提高[29],已经覆盖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全球的OA仓储数量已有一定规模,进入一个发展的相对平缓阶段。
超过一半的OA仓储收录多学科的内容,OA仓储类型以机构仓储居多,软件系统大多采用开源软件,其中使用最多的是Dspace、Eprints。OA仓储收录的文献类型多样,既有常见的论文、图书等正式出版物,也有其他类型的新文献资源,且以英文文献居多,还有一些小语种文献[30]。OA仓储在朝着标准化和合作化的趋势发展。为促进OA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①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对OA的了解和认同。②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发展OA期刊,大力发展自存档[31]。③加强OA论文的质量控制,加强OA相关技术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32],解决知识产权问题。④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OA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3]。3.8OA对图书馆的影响OA给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经费使用、读者服务、角色定位、馆员素质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影响:①OA期刊及OA仓库是图书馆的另一部分宝贵资源,既弥补了图书馆外文期刊资源长期短缺的不足,又使图书馆资源更加多样化,但图书馆需要对OA资源进行加工与处理,如对OA资源进行选择、收集、分类、整合、保存等,这就加大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②OA由于能够提供免费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的压力,但同时图书馆因需要承担一部分OA资源的长期保存责任而相应地需要增加资金投入。③OA扩大了图书馆信息获取的数量与范围,保障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且使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服务内容更为丰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但由于各种出版商、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都可提供OA资源,读者也可不依靠图书馆,直接通过互联网使用OA资源,因此,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图书馆的中介作用逐渐被弱化,图书馆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与角色,巩固信息中心的地位。④OA给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图书馆员创新观念、提高素质,掌握OA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技能[34],既要兼具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能够将大量的OA资源加以整合、组织与揭示,为用户提供指导与方便。面对OA运动的挑战,图书馆可以通过宣传与引导读者认识OA,并积极利用OA资源,加强对OA资源的组织与揭示,创建OA知识库或OA资源保存系统,实现OA资源与原有馆藏的整合等措施来促进OA的发展。
摘要: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全新的文献服务模式,开放存取可以实现文献资源传播与共享的自由、查询与获取的公平,从而使学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放资源与日俱增,给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地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开放存取这一新资源形式,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自身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文献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日益增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开放的学术资源当前主要表现为放期刊、仓储、图书、课件等的开放,为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开放存取概述
1.1开放存取的涵义
开放存取模式形成的指导思想是信息资源自由共享的新理念,是学术资源价值实现的一种全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必将给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对其定义为:文献在互联网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搜索、链接、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可以看出,使用开放存取的文献资源,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和技术壁垒,使用者对知识产权所有人不需要尽义务,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唯一需要做的是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的完整权。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放存取”模式以“出版付费、阅览免费”为实施原则,对科学领域学术论文进行信息共享。其基本特征是“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使用”。这种免费且极其方便的获取方式,大大方便了学术传播和成果转化[1]。“开放存取”包括学术论文作者的存放过程和读者用户的获取过程两方面的内容,这种出版机制和信息共享理念获得了各个领域学者的普遍认可。
1.2开放存取的主要特征
1.2.1创新了出版方式。开放存取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模式,著作权人和读者的利益本末倒置,需要支付成本费用的是著作权人,而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可以免费获取信息资源。在开放存取的模式下,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没有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尤其是收益权进行保护性规定。虽然缺乏了这种保护,但著作权人却并不排斥这种出版方式。
1.2.2扩大了信息的用户群。开放存取的模式下,著作权人不以收益为目的,让更多的读者获取到了所需文献,文献的引用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影响范围得到了拓展,普通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也有所增加,最终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2.3使信息用户利用资源更自由。科技文献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变得更容易获取,用户查找信息、使用信息将变得更加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沟通渠道将变得通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将具有相同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整体上的科研进步。
1.2.4促进信息获取理念更新。免费获取学术资源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一种直接表现,对人类文明传播有益无害。社会出现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越多,社会的公共信息量就越大,对人们的信息观念的冲击也就越厉害,为人类最终实现信息的免费共享做了很好的铺垫。免费与自由正是开放存取最大的魅力所在[2]。2开放存取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积极意义2.1数字资源规模扩容得以实现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辅单位,经费投入大都得不到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受到多重制约。为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图书馆在处理“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时左右为难。教育部规定了本科院校图书生人均纸质图书的标准,但容量大、前沿性强的电子图书又非常诱人;学校有学科建设重点,图书资源建设要对其倾斜,但是一般学科也需要发展。这些矛盾导致图书馆扩容顾虑重重,而免费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在没有大量增加经费的情况下,使数字资源规模得以大幅度扩容。
2.2实现数字资源访问的便捷
有的图书馆经费充足,在这种前提下,“免费”的因素就不再是图书馆所考虑的重点。但开放存取资源的短平快、限制小的特点对很多大学图书馆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纸质论文的发表,经历各个环节,短则数月,长则经年,才能见诸版面。如果作者采用在预印本仓储进行自我存档的方式,在完成之时该文献资源能迅速得到充分利用,这种近乎“同步”的交流,就可以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2.3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使用
数据库服务商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图书馆引进的所有数据库里,都进行了种种限制、多种技术防范,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使用户的使用权受到多重限制。数据供应商设定的限制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桎梏。而开放存取则没有这种人为限制,只要用户具备应有的设备和互联网络,就可以免费、无需许可地使用数字资源,而且可以永久使用。3开放存取模式给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开放存取模式为电子资源的开放使用创造了条件,必将对现有电子资源秩序带来冲击。图书馆和读者作为供求双方,一方面,因开放存取获得了意外收益;另一方面,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他们的利益又受到了冲击。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文献中心,在信息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而读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开放存取的实施,使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大大减轻,文献信息的来源渠道由单一变成多元,读者在信息获取上更具有主动性和主导性。图书馆地位的相对弱化,迫使图书馆人改变思维和工作模式,为了抓住读者,必须更好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开放存取的资源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对于读者来说做出准确科学地判断和读取并不容易。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通过对开放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可以保证研究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得有效的学术资源,这就是高校图书馆将开放资源纳入到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意义所在[3]。
4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对策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积极、主动、认真地研究,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倡导者、参与者,使开放存取资源能真正为广大读者服务[4]。
4.1加大宣传工作,以提升对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
开放存取模式发展迅速,规模膨胀较快,内容日渐丰富,每年有近五分之一的成果被放在开放存取平台上,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步加强。但作为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一种补充,开放存取毕竟是新生事物,社会公众的认识、认可程度都还不够。有人统计,90%以上的读者对开放存取的意义、功能、实现途径都不甚了解,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仍然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义务[5]。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开放资源进行宣传,以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使读者了解其运作模式和优点,还可以开设“开放资源”专栏、讲座。此外,图书馆员还应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推动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
4.2对开放资源的搜集与揭示要进一步加强
作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受益人,图书馆更应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供应者。因此,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上,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在网站或主页上,将已收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建立链接,或者予以存储,便于自己的读者检索使用。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做了很好的先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东菏泽学院图书馆也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链接了部分免费学术网站,提供了一些开放资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效果显著。
4.3补充馆藏,以实现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结合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得到了极大丰富,尤其是近几年,其加大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但由于检索系统的差异,使得用户无法一次性获取所需的信息,使用效率低下,所以进行资源整合十分必要。南大图书馆采取的是“一站式”检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的是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特点鲜明,各有千秋。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6]。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当研制或采用更加先进的集成系统、集成检索、跨类型链接、不同层次间传输,实现馆际间充分交流。各个高校图书馆都要密切跟踪开放存取的出版动向,及时获取国内外有关学术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以弥补自身馆藏之不足。
4.4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存取资源
开放存取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弱小、新建、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开放存取带来的资源便利,努力扩大自身文献存量,提高为学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建立科学的开放存取体系,以推动本校的学术发展,同时借以服务社会,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建设本校开放存取资源时,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目的,考虑好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育人特色,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和建设重点。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相关人员队伍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能力。
4.5推动开放存取资源共建共享
开放存取的模式虽然出现时间较晚,运行不久,但创造的社会效益却是有目共睹的。开放获取的优势,能使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速转变为社会公共知识财富[7]。建设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要动员校内多种力量,既要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又要取得校内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校内基金项目成果,或者学校进行了资金匹配的高层次立项成果,学校可以强制要求其在学校图书馆平台上以开放存取模式发表。此外,学校还要做好本校老师的动员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开放存取的意义,认可开放存取的影响,把他们的一些成果以开放存取形式公开。最后,学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情报文献机构的合作,做好馆际交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各种平台,走共同发展之路。
开放存取模式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出版发表的新模式,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学术交流,未来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开放存取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指引了一条资源建设的新道路,对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也将会逐步地显现出来。开放存取为读者提供的免费资源服务也使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赞誉,树立了高校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发挥好学校学术中心、社会知识宝库的作用,为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春波,黄晓春.我国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2009(6):80.
[2]郑晓雯.开放存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1):32.
[3]陈振辉.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浅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4):33.
[4]杨文珠.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09(7):58.
[5]马莉.开放存取图书馆如何应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5.
[6]吴漂生,邹佑云.基于开放存取资源利用调查及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5):62.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0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20-04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pen Access to Innovative Ways of Library ServicesZhang Wenjuan
(Library,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open access caused a wide range of concerns in the library,scientific and publishing communitie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open acc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open access in the library community.It focused on impact of open access,the library changed the mix of library resources making full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high precision,high-speed service and innovative ways.
〔Key words〕open access;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innovation
当代历史发展的中,无论是科技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在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文化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而近年来,传统出版商为了追求巨额利润,凭借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垄断和控制,导致期刊价格暴涨,而图书馆本身的预算经费又增长缓慢,促进了“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生,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术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的困扰,学术期刊数据库购置费用的持续高涨已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了丰富馆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作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界一直都在尝试着如馆际互借,集团采购等各种方法缓解这种危机,但这些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10月,由德国马普学会发起,召开了柏林会议,继承《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和《Bethesda开放获取声明》的精神,通过了《柏林宣言》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以推动以因特网作为媒体实现便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开放获取,为科研政策决策者、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图书馆等机构提供具体的方法[1]。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35个机构签署了《柏林宣言》。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为消除学术交流过程中的经济、技术、法律障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学术出版模式[2]。
1 开放存取对学术界的影响
1.1 开放存取实现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有时也称开放获取、开放访问、开放共享、开放阅览,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其目的在于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免费保存和获取。2002年2月,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将开放存取定义为:文章可以免费获取和重复使用,作者继续保留文章的著作权:对于开放存取文献,定义其为文献可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获取,即: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除非网络本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对复制和传播的惟一约束,以及版权在此所起的惟一作用是应该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引用出处[3]。开放存取的定义是随着各种不同的解释而发展的,取决于其支持者实用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程度,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组织宣言和声明支持开放存取,并给OA定义添加内容或扩充定义。开放获取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让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自由传播的主张和运动。它可以让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是IR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之一。
1.2 OA的主要驱动力
开放存取是学术出版领域的新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论文预印本服务器出现,一直有推动因素在促成OA的出现。由于学术出版的消费者和提供者双方都积极倡导OA出版――作者、读者、学者和图书馆人员都希望改变现状,主要驱动力有以下几个:
(1)无处不在的因特网存取和技术;
(2)印刷出版的成本构架和逐步上升的期刊价格;
(3)不断增加的研究产出;
(4)商业出版机构的合并;
(5)图书馆人员在寻找价格不断上升的系列出版物的低价替代品;
(6)电子格式的新形式,特别是开放资源搜索,还有改善的界面和搜索传统出版商出版的期刊。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基于开放存取理念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式思考Feb.,2012Vol.32 No.21.3 各机构对OA的推动
作为对日益商业化的学术出版模式的积极回应,图书馆界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998年6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发起非商业化学术出版合作项目SPARC(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是一个由各大学、研究图书馆和研究组织组成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最初由美国十所大学的图书馆联合出资创建,目前其成员已经超过300多家,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SPARC拥有若干开放获取的合作者,包括:Algebraic and Geometric Topology,Documenta Mathematica,Scholarship,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New Journal of Physics等。它致力于推动和创建一种真正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交流体系,其战略目标是减少科学研究资源在获取、共享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障碍。从2002年起,SPARC将最高宗旨确立为推进开放获取这一目标。
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科学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参加的致力于促进全世界的科技和医学文献传播的非赢利机构,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目标是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号召出版社在期刊出版后将期刊存入档案库。PLoS自2003年11月至现在,相继创办了6种网络版开放获取期刊,即: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Clinical Trial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PLoS Genetics,PLoS Pathogens等。
PMC(PubMed Centra),公共医学中心是一个数字化的全文数据库,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生物技术信息国家中心开发、管理和维护。创建于2000年2月,到2005年11月已发展到214种期刊。学科领域涉及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临床研究等学科领域,提供完全免费的全文服务,所报道的研究论文均经过同行评议。出版社自愿参加PMC,但参加的期刊必须满足编辑出版标准,PMC论文的版权属于期刊或作者所有。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LA)于2005年6月在卡尔加里举行的第60届年会上审议通过了有关支持开放获取的决议。美国图书馆学会、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美国专业图书馆学会和SPARC等机构合作成立了信息存取联盟。2005年4月,图书馆、信息和文献协会欧洲局声援开放存取,了《为建设有效的欧洲研究的科学出版系统的宣言》[4]。
2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2.1 对图书馆经费使用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兼并和收购,商业出版者日益垄断学术信息市场,大幅度地提高期刊价格,从而导致了所谓的“学术交流危机”和“许可危机”。商业出版商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肆意提高价格。Elsevier集团刊物价格在1986-2000年期间上涨了226%。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的调查,自1986-2002年,美国的研究图书馆期刊经费增加了227%,但是订购的期刊种数却只增加9%,购买图书的种数则下降5%[5]。开放存取意味着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它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价格障碍和使用权障碍,从而使学习研究资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得到任何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图书馆可以将这部分开放存取资源挖掘整理出来,列入资源导航中,纳入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上来。对原来购买的印本的文献品种,现在可通过开放存取获得的资源,取消订购,避免文献信息资源重复购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减少了图书馆采购科学文献信息的经费。
2.2 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影响
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这些图书馆是学术信息的主要管理中心,是最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了完整、品种丰富的馆藏。开放存取的广泛传播、自由存储与利用的出版模式,能为学术交流提供很好的运行平台,开放存取能使图书馆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应该成为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开放存取资源常见的类型由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以及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原生数字化资料共同组成的,其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个人博客、维基百科等等[6]。其中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最受学术界的关注。截至2007年12月,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Journal)共收录了2 893种免费的、高质量的、全文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前还在以每月大约30~50种的速度增长。我国也出现了像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在线、奇迹文库这样的机构库,成为学术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有益的补充。世界著名检索系统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收录数量也越来越多,到2006年4月,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属下的三大世界著名引文数据库收录开放存取期刊270多种,内容涉及地球与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化学、化工和材料科学、农业和食品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医学和健康等[7]。开放存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资源,对可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整合,纳入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储藏量。
2.3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既是一个物理的图书馆,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图书馆,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传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是以馆藏资源为依托的,读者服务方式以阵地服务为主。而开放存取资源是在馆藏资源范围之外的,师生不再完全依赖图书馆,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使用户能够以最短的流通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最快的速度免费地直接从网上获取大量最新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2.4 对图书馆员素质要求的影响
当前的图书馆员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技能偏低等问题[8]。传统图书馆员是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而存在,其角色为图书“管员”,主要从事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资源保管,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递。处于被动服务阶段,图书馆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开放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变化发展趋势,要广泛收集、阅读、积累有关开放信息资源方面的资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服务创新方式
3.1 改变馆藏资源结构比例
有统计发现,17~22岁的用户获取一般信息更多的是依靠朋友的推荐、电子目录或者是Google搜索方式,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很低,获取学科性信息则是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电子资源。根据2010年底统计,清华大学图书馆全年到馆读者131万人次,访问、登录主页的读者则高达2 974万人次,利用网络资源读者的人数是借阅纸质文献读者人数的22倍。大规模数字化迅速改变着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截止2010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总量:数据库464个,全文电子期刊5.8万种(含外文2.5万,OA1.9万),电子图书182万种(外文约40万),电子学位论文157.3万种(外文约25万)。电子资源经费占文献总经费比例逐年递增,由2007年的40%、2008年55%、2009年59%,到2010已经增长到62%。资源购置经费逐年向电子资源倾斜主要是电子资源的使用率高:二次文献检索浏览/下载353+325万次、电子期刊浏览/下载453+764万篇次、学位论文浏览/下载3.5+129万篇次、电子图书浏览/下载53+88万册次,这种规模的使用量是任何印刷型文献远无法比的[9]。
3.2 充分利用图书馆联盟资源
美国学者S・K・Baker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为了解决数字信息资源种类的急剧增加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图书馆联盟成为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借助于互联网的传递与交流,图书馆联盟能够实现跨地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广东网络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这些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表1)。表1 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基本情况表
联盟名称成立时间主管单位成员馆数量合作内容管理中心分中心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2001北京市教委39联合引进一批中外文献数据库,建立几种服务模式,有计划的联合建设一批具有学科和学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根据各馆的需求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进行图书馆文献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首都
师范大学无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000上海市教委152在上海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间实现图书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上海地区文献保障率和信息服务水平上海交大无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1997江苏省教委几乎省内
所有高校致力于统一图书馆管理系统,联合采编、馆际互借、共同培训、建立特色数据库南京大学下设8个地区、学科中心和4个书刊采编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2002广东省教育厅68由广东各高校馆组成,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华南师范大
学图书馆 不详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2004天津市教委20联合图书馆系统运行及管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中文版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组织文献信息应用培训;开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研究;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献信息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天津工业
大学工程文献中心,文理文献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9上海市
人民政府79实现上海地区公共、高校、科研系统的联网,共建信息平台,开展文献采购协调,实现信息合作与人才培养上海图书馆不详
目前,图书馆联盟开放学术资源越来越多,开放学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支持用户无障碍获取。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联盟开放论文、期刊、图书、机构库等进行整理,提供给用户开放资源的导航服务。
3.3 提供高质量、高精确、高速度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信息的重组和创新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海量的信息会浪费读者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图书馆应该强化网上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供高质量、高精确、高速度服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那些经过浓缩的、精确的、综合的学术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以及图书馆建立的开放存取机构文库的资源分门别类地组织好,放置在“开放存取资源”栏目中,并链接到图书馆的网站上,供师生使用。二是在网上图书馆的统一资源检索平台中将开放存取的资源纳入检索范围;三是在图书馆网页中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信息服务系统,以便以读者需求采用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RSS等方式及时推送他们需要的开放存取的学术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宛福成.开放获取运动、政策与服务综述[J].情报科学,2006,(11):1746-1751.
[2]张淼.OA环境下学术图书馆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Christine Lamb.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dels:opportunity or threat to scholarly and academic publishers?[J].Learned Publishing,2004,17:143-150.
[4]肖冬梅.开放存取运动缘何蓬勃兴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8-131.
[5]夏有根,黄晓英.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应对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2):108-115.
[6]詹自强.高校图书馆整合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初探[J].现代情报,2009,(12):26-31.
[7]高坚.开放存取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8(4):87-89.
[关键词]机构库;开放存取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1-0061-04
1机构库在大陆高校发展的现状
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但6年来大陆高校机构库的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大陆高校机构库基本上都是基于DSpace构建的。笔者 2011年9月至10月间通过访问各高校网站、以“DSpace”为“关键词”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用“DSpace”为“关键词”查询“谷歌”等3种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查询到大陆高校仅有7家已构建机构库,它们分别是: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 [2―8]。其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机构库仅对本校师生开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实验室机构库中的信息资源也仅有已注册的用户才可以浏览、下载,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存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了“211工程”计划,至今获得批准成为“211工程”的大学已超过了100所。这些高校既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我国产生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但遗憾的是,在这100多所优秀高校中建有机构库的不到10%。这说明,大陆高校在开放存取方面做得明显不够。近几年在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开放存取和机构库的理论研究论文数量不少,但是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实践经验的不多。大陆机构库建设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国外机构库的评价来反映。在2010年1月由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推出的以规模(size)、显示度(visibility)、内容丰富度(rich files)和学术性(scholar)4个指标为依据的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400强名单中,大陆高校仅有厦门大学上榜且排在第252位。[9]
2大陆高校机构库的构建情况比较
2.1 本土化情况比较
建有机构库的6所大陆高校(因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机构库仅限内部网访问,无法打开其用户界面,因此本文未将其列入研究中)所建机构库都是基于DSpace构建的,它们的基本功能大同小异。如何使DSpace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则取决于本土化的优劣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DSpace本土化情况进行分析。
界面语言的本土化是机构库本土化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了用户利用机构库的效率,甚至影响用户使用机构库的意愿。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机构库用户界面仍旧是DSpace默认的英文界面,而其他高校均采用中文作为默认界面语言。大连理工大学不仅有中英文两种用户界面语言,还特别提供了日语的界面语言。
日期的显示格式是否进行本土化转换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DSpace默认的日期显示格式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首先,默认的“日-月-年”的日期显示格式不同于中文的“年-月-日”表达方式;其次,默认的日期显示格式中年份和日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月份却采用英文缩写来表示。虽然部分高校将月份的英文缩写转化为汉字,但是汉字跟阿拉伯数字混合表达具体日期的方式仍然是不协调的。
作者姓名格式的本土化关系到用户对机构库的整体印象。英文姓名表达方式中姓和名之间需要用逗号隔开,而中文姓名的表达方式则不需要。姓和名之间逗号的存在会影响读者对作者姓名的正确识别和阅读舒适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实验室都没完成作者姓名格式的本土化转换。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通用资源标志符)链接错误无疑会削弱DSpace的系统功能。在对资源进行浏览时,如果未申请“Handle service”,DSpace会提供默认的“123456789”作为临时的URI,但是此URI如不经过本土化处理是无法正常显示的。因“Handle service”是需要付费的,所以多数机构库主办机构没有开通这项服务。大陆高校中仅厦门大学申请了“Handle service”。其实,并非只有通过申请“Handle service”才可以使URI正常显示,也可以通过隐藏URI直接用“浏览/下载”链接来完成,至少这个过程可以避免产生错误的显示。表1中除厦门大学之外的其他机构都未在URI问题上做出很好的处理。
从总体上看,厦门大学机构库的本土化情况在大陆高校机构库中较为成熟,而浙江大学机构库在本土化方面显然存在很多不足。大陆高校机构库要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必须在构建过程中借鉴厦门大学机构库本土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2.2 信息资源建设情况比较
信息资源是机构库的核心部分。高校构建机构库的目的在于促进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减少资源建设重复浪费、长期保存数字资源和增强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信息资源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机构库质量的重要指标。信息资源数量过少无法发挥机构库的作用,同样,信息资源太过繁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细致的归类,达到信息资源数量丰富、组织有序的目标。
在机构库拥有的信息资源数量方面,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都超过千条,而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则仅分别有90、11条,这些数字明显与这两所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不匹配。
信息资源的“全文浏览/下载”是机构库的主要功能。除大连理工大学机构库外,其余各机构库中信息资源都可以进行全文浏览或下载。大连理工大学机构库中的 “大工文库”是该校的特色书库,主要收录该校师生的专著和译著,无法提供全文浏览、下载。
信息资源组织是否合理影响到机构库内信息资源的检索。笔者主要依据信息资源所属学科类型和文件格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各高校多数能依照自己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分类,但是大连理工大学机构库中的“大工文库”将1 242个不同学科类别的文献资源收录在一起。随着机构库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上传信息资源数量的逐步增加,这种不分类组织信息资源的方式会给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带来很多的弊端,也增加了用户查找文献资源的时间,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机构库构建模式与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和管理方式有关。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机构库构建模式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均采用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但仅有厦门大学的各院系在学校统一的领导下能积极参与到机构库的资源建设中来,其余的3所高校都未调动整个高校师生参与机构库建设的积极性。清华大学虽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但其OAPS特色数据库仅收录本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优秀成果,并未构建涉及全校师生的机构库,这自然导致了高校师生对于机构库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采用自下而上机构库构建模式的中国科技大学嵌入式实验室具有学科单一性的特点,虽然拥有的信息资源数量达到了双百,但信息资源增长幅度受到限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厦门大学在信息资源数量、资源显示度和组织合理性上都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在信息资源丰富度上做得较好的大连理工大学忽视了信息资源组织的合理性,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实验室却对资源浏览进行权限控制,给资源的利用设置了屏障。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机构库信息资源匮乏,暴露了机构库在大陆高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 大陆高校机构库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开展开放存取的实践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普遍重视和支持开放存取运动。如2009年3月18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员会议以全票通过了“开放存取”决议,即该校全体教员的学术文章将免费对公众开放,公众可自由在网上获取。国内香港、台湾地区高校也非常重视开放存取运动。如2009年11月,香港大学副校长Tsui教授签署《柏林宣言》,要求本校全体教员将所有已发表的学术作品提供一份复本提交到IR中并鼓励全体教员在OA期刊上发表学术作品。[10]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发展比较成熟,在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最新推出的机构库400强名单中,台湾大学成绩最佳,排在第7位,排名其后的分别是淡江大学(第36位)、台湾“清华大学”(第38位)、台湾“政治大学”(第69位)、台湾“中央大学”(第89位)、台湾“成功大学”(第101位)和台湾“交通大学”(第267位)。[11]大陆高校虽然也重视开放存取运动,如2005年7月在武汉大学举行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中发表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在声明中明确提到对学术信息开放存取的鼓励和积极参与,[12]但从大陆高校机构库的具体实践状况来看,却与开放存取的理念差之甚远。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13]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构知识库(NSL-IR)[14]作为研究机构在DSpace本土化转换中做得相当出色,它们不仅完成了界面语言、日期显示、作者姓名显示和URI定位4个方面的本土化转换,而且对整个界面布局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其具有自身特色。同样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却做得远远不够。有的高校虽然构建了机构库,但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机构库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机构库对科研和学术带来的积极意义。
3.2 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构建机构库联盟
机构库联盟是机构库发展的趋势。台湾地区学术典藏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2005年5月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建置《台湾学术研究资源中心》运作架构、机制与执行策略计划”。截止2011年10月,由台湾大学发起的台湾学术机构典藏(TAIR)已经有123所院校申请加入。[15]可见,台湾地区机构库的构建数量较之大陆已超出了许多。此外,截止2011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牵头构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所知识资产管理平台[16]已经有61个研究所构建了自己的机构库。无论是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还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研究所知识资产管理平台,二者在机构库建设方面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主管部门对构建机构库的重视和支持。而大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可能认识到机构库的重要性及其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是并没有在实践方面采取措施。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将构建机构库作为评价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指标,势必会大大激发高校构建机构库的热情。机构库联盟的构建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经济条件好的沿海省、市可先行一步。
3.3 加强机构库构建技术的合作和推广
从大陆高校机构库构建的现状来看,机构库的本土化现状不容乐观,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本土化却做得很出色。这说明,即使DSpace在简体中文显示是乱码,但是国内是有技术、有能力改变这一状态的。在大陆已构建机构库的高校中,厦门大学机构库本土化做得较好,上海交通大学则明显不足。二者在本土化上的差异说明了各高校机构库的构建没有走向合作交流的层面,从而导致本土化水平参差不齐,而这种差异让很多高校对Dspace的运用望而止步。尤其是像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这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使得一般院校会高估DSpace本土化技术的难度。
大陆关于DSpace安装、使用以及本土化技术的交流平台除了一些零散的博客外,只有厦门大学构建的“机构仓储”QQ交流群,而这种交流只是短暂的、浅显的,很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根本无法在此得到解答。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机构库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整个台湾地区的机构库也都是采用NTUR(基于开源软件DSpace来研发的机构库软件)系统构建。在2009年6月19日举行的“台湾机构典藏研讨会”上,台湾大学机构典藏小组成员吴瑟量在题为“台湾机构典藏推展现况”的报告中,提出了“邀集参与学校组成联盟,共同讨论系统功能、界面需求及著作权等议题及解决方案”[17]的TAIR规划。因此,大陆高校要提高整体的机构库本土化水平,有必要在技术上走向交流和合作,推广成熟的系统软件。
3.4 采取灵活的管理体制
构建机构库的管理体制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优点在于整体提高了资源的丰富度,但是此构建模式往往会形成下属部门对机构库认识度及参与度不高,导致信息资源提交滞后甚至不提交的现象;而自下而上的构建模式避免了下属单位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但信息资源的学科类型偏向单一。无论采用何种构建模式,都必须做到扬长避短。
台湾学术机构典藏在推广时采用的是“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运作机制,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机构库也采用类似的运作机制,即各研究所分别构建自身的机构库,而所有的机构库全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研究所知识资产管理平台上呈现出来。大陆高校数量庞大,显然不能照搬这种运作机制,但这种机制的运作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陆各高校可以以各院系为单位创建机构库子库,相应的院系自行对本院系的知识库进行管理,即自上而下地构建机构库、自下而上地管理机构库的运作体制。这样既避免了各院系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信息资源的丰富度问题,避免机构库重复构建、减少资源重复浪费、降低管理费用等问题。
总之,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目标。作为扮演着培养人才和创造科研成果双重角色的高校,更应该积极开展开放存取的实践,而非单纯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机构库实践经验来构建大陆高校机构库,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MacKenzie Smith. DSpace: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rom the MIT Libraries and Hewlett Packard Laboratories[EB/OL]. [2011-10-22].dspace.mit.edu/handle/1721.1/26706.
[2] 清华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EB/OL]. [2011-10-21]. oaps.lib.tsinghua.省略/.
[3]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EB/OL]. [2011-10-21]. dspace.xmu.省略/dspace/.
[4] 浙江大学机构库[EB/OL]. [2010-04-26]. dspace.zju.省略/.
[5] 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数据库[EB/OL]. [2011-10-21]. oaps.lib.sjtu.省略/.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数据仓储系统[EB/OL]. [2011-10-21]. embedded.ustcsz.省略:8080/dspace/.
[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图书馆[EB/OL]. [2011-10-21]. lib.zsc.省略/.
[8] 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典藏库[EB/OL]. [2011-10-22]. 202.118.72.26/jspui/.
[9] 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于2010年1月推出的机构库400强名单[EB/OL]. [2011-10-22]. repositories.省略/toprep.asp?offset=250.
[10] 陈 和. 国内IR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 [2011-10-22].dspace.xmu.省略/dspace/handle/2288/7133.
[11] 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于2010年1月推出的机构库400强名单[EB/OL]. [2011-10-22]. repositories.省略/toprep.asp?offset=0.
[12]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1
[13]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EB/OL]. [2011-10-21].westdc.westgis.省略/.
[14]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EB/OL]. [2011-10-21]. ir.las.省略/.
[15]台湾学术机构典藏(TAIR)[EB/OL]. [2011-10-22].省略.tw/.
【关键词】开放式存取;图书馆发展;创新管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知识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全民知识水平,应该全面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并进行创新,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顺应现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图书馆工作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降低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对图书馆工作缺乏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二)图书馆馆藏资源不丰富。当前的图书馆馆藏形式大多是纸质资料和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我国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类型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而且还存在馆藏资源不均衡的情况,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三)图书馆管理理念陈旧。图书馆的功能除了保存资料之外,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但现在一小部分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质量,造成了馆藏资源的浪费。(四)图书馆中缺乏硬件设备。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大部分图书馆都应用了数字化、信息化的设备来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但仍然有一小部分的图书馆没有应用数字化等硬件设备,这些图书馆因没有应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工作,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1]。
二、开放存取模式的必要性
(一)价格障碍。传统的出版模式过于注重商业化和兼并行为,使得一些期刊的价格不断地上升,除此之外,由于出版商提高了印刷的质量,使得成本增高,价格也就呈现上涨的趋势。(二)出版时滞。每一期杂志或是期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传统的出版模式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作者从开始写作到印刷成品需要很长的时间,造成了出版时滞的现象。
三、应用开放存取模式的意义
(一)交流方便快捷。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相关学者能够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学术论坛,学者们在论坛上相互交流、沟通,这样既方便了学者们的沟通,又节省了传统模式中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等[2]。(二)增加读者数量,保护读者合法权益。作者的影响力,同时开放存取模式还能保护作者的权益,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个人所有。(三)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现阶段,图书馆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纸本和电子期刊捆绑在一起的书卷,这样的情况大大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存取,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的经费压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四)提高了电子期刊资源利用率。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检索到国内的资讯,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国外的内容,这对部分研究学者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利用率,为学术和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五)扩大图书馆的可检索率。目前,图书馆所订购的电子图书都会存在限制访问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能够从图书馆网络上得到真正想要的数据或者是资料,通过实行开放存取,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地对图书馆网络上的IP地址进行访问,这样不仅方便了人民,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可检索资源,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保障[3]。
四、开放式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图书馆应大力宣传开放存取模式,并积极鼓励相关学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对所研究的对象加深研究,要充分利用论坛或是邮件,积极地推广开放资源,同时,还要开办有关于开放存取模式的讲座,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二)积极参与活动。图书馆应积极地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并通过网络构建开放存取档案,建立具有特色的开放存取档案库,以此来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源[4]。
五、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不断增长,使得图书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现状,图书馆应该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一些期刊或是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制定一套完善的文档,以此来保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就成为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5]。数字图书馆能够使用户更加快捷的获取信息,为用户提供方便。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数字图书馆,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了解国内外的消息、资源。
综上所述,将开放存取模式应用在图书馆中,能够极大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实际上,开放存取是一种信息自由传播的思想,它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放存取模式能够有效地保存科学的研究成果,加快科学信息的传播,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开放存取更是一种行动,它将改变科学界的动向,创建出一个真正服务社会的平台,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郑春锦 单位:浙江省苍南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陈明芳.探析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4(8):472-472.
[2]刘微.学术信息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2007,29(5):26-28.
[3]蒋玲.开放存取模式下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开放存取 网络版权保护 学术期刊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 国家许可制度
张雁凌,宿州学院副教授,博士。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012YKF23);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SS2013125)。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网络出版成为学术期刊的新阵地,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自愿或者顺应潮流地加入到内容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的潮流中。在我国,由于目前的数字标准不统一、国民习惯免费阅读以及受学术期刊自身数字化建设力量不够等条件制约,学术期刊在网络出版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仅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较为成熟。由于学术期刊只将独有的内容资源交由数据库公司经营,而不能介入具体的工作,这就带来了期刊络版权保护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保护模式,值得我国的学术期刊网络版权保护学习借鉴。
欧美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可分为以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和以非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
一、以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机制
开放存取(Open Acce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1]开放存取的主要矛盾在于免费获取及版权人的授权使用,即只有在满足版权人提出的各种授权协议的基础上,开放存取才能实现。目前,开放存取在欧美学术期刊界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型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有以下3种。
1. 版权归作者所有机制。这种模式在期刊数字化早期被普遍使用。除以单纯的教育目的,外使用他人论文者,均需要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版权完全归作者的具体保护政策如下:首先,承认作者拥有完全的版权。其次,版权声明,除教学使用免费外,其余均需经过作者同意。再次,期刊刊登需要获得第一出版人的授权许可。最后,作者通过其他渠道再次刊登该文章时,应该标明开放存取期刊为来源刊。
国外早期的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通常由期刊社等出版单位自行操作,未涉及出版商及其他出版机构。
2. 版权部分转让机制。这种模式将版权权利一分为二,即将论文的商用价值和版权价值分开,商用价值转嫁给出版商,版权依旧归属作者所有。从具体操作看,出版商与作者签订版权许可协议后,可以获得论文的首发权,同时其带来的各种商业价值归出版商所有。但如果开放存取出版商想要进行论文再包装从事其他商用时,需要付给作者一定比例的版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版权模式运作下,只要作者无商业用途,可以随意刊发、处理自己的论文作品,而无需征得开放存取出版商的同意许可。
3. 版权部分保留机制。目前,大多数开放存取期刊都采用版权部分保留的模式与作者签订许可协议。协议的参考依据及资料有多种,如GUN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NU免费文献许可协议)、Common Document License(共享协议)、Open Content and Open Publication on License(内容与出版社开放许可协议)等。[2]其中,Common Document License(共享协议)使用率较高,目前已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该协议由创作共享组织于21世纪初制订并。
创作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Lawrence Lessig倡议,2001年建立。[3]该组织致力于为创造性作品提供机动灵活的著作权许可协议。针对数字作品,其根本原则是“保留部分权利”,即保留作者的部分精神权利,如作品完整权、署名权(Attribution,BY)等,而将创造共享、非商业用途(Noncommercial,NC)、禁止演绎(No Derivative,ND)及保持一致(Share Alike,SA)等4项核心权利与包括转载、复制权在内的其他11种权利进行交叉组合后,授予使用者(开放存取出版商、学术期刊等)。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有互斥(“ND”及“SA”)以及必须含有BY等条件存在,以上条件交叉最终实现了16种部分保留版权模式。
在国外,随着开放存取期刊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作者发现保留全部权利并不明智,保留部分或者不保留权利的版权模式反而更利于作品的无差异交流和推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机构也遵循保留部分版权的准则设定了授权许可方案。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和BioMed Central 出版社(BMC)均使用了创作共享协议的相关细则。[4]
二、以非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机制
目前,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如斯普林格集团、爱思唯尔集团等,仍坚持非开放存取的方式,依靠学术期刊订阅和阅读获益。而通过论文订阅、购买获取收益也依旧是很多出版商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因此,这些出版商、出版集团在收录论文时,多数时候会同时要求作者将版权(包括电子版权)一并授予。
在国外,论文作品在网络平台的共享使用极为便利,由此也延伸出一系列关于论文使用版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of Physics,AIP)明确规定,在数据库平台使用过程中,只有订阅用户以及被授权的个人或单位,以学习、科研等为目的方可下载、打印并保存该数据库中的论文资料。已下载资料内容的版权所有人允许他人(订阅用户及授权访问者)引用、转载部分简短内容,但须标明引用出处及原作者信息。而“peer to peer”(口碑相传)或者个体间的非持续性、规模性、系统性的学术交流行为,则可以对期刊内容进行复制。[5]
1. 构建统一平台,版权保护与资源共享并行。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字复制权许可组织,[6]是欧美国家除开放存取外,期刊络共享主要来源平台,已有超过2 000万人使用该中心的年度许可协议和付费使用服务进行信息共享。因此,CCC使用的版权许可方案,已经成为整个欧美地区解决期刊络共享版权问题的重要参考版本。作为作者和权利人的桥梁角色,其提供的版权许可方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度许可。年度许可的前提条件是打包授权,指将CCC系统中所有已获得的著作权人授权的著作集体打包以年为单位,授予使用方,用于内部复制和交流。该方案的执行需要通过两项协议合同完成,即结算中心与著作权人的协议合同,以及授权后的结算中心作为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完成协议合同。
(2)以次为单位付费。以次为单位进行付费是指使用人需按照作品授权情况,依据使用次数进行付费,授权金额需要版权人预先设定。一旦金额设定,使用人所享有的包括使用分数、收件次数以及享有页码等均会自动给予限定。此外,CCC系统还可以对某些著作权归属他人的作品进行提醒,告知使用人目前的版权所有情况并给予相关信息。
(3)影印文件许可。此许可协议是一项商业授权协议。使用人在获得授权后,可获得100万张影印文件的权限,可以随意复制、下载CCC系统中的所有影印文件。这一授权多适用于院校或科研机构等需求大且集中的单位。
(4)教育及出版信息咨询及推广服务。CCC除为出版商及出版集团提供授权服务外,还可利用自身资源,协助进行与教育及出版效益相关指标的分析。帮助使用人了解网络版权重要性,促使使用人了解授权的相关细则,并帮助其了解如何获取版权人的授权。
目前,包括斯普林格、Nature、SAGE等在内的200余家出版商均在使用年度许可制度。该制度的大幅推广使用,使众多科研机构及院校获得使用授权,避免了单一授权浪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爱思唯尔数据库(Elsevier)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商,该集团于21世纪初便开始与CCC进行内容版权许可。使用人在使用爱思唯尔数据库的时候,只要点击“获取许可”并输入想获得的权利,数据库自动检索后,便可罗列出符合条件的信息内容供使用人参考。
2. 国家层面进行版权保护,护航学术期刊发展。
国家许可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加拿大、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家,[7]该许可制度通过政府授权,由出版商与第三方非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共同签订国家许可证,明确第三方非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负责向公众免费提供数据资源的上传、检索、浏览、下载等渠道。这样一来,避免了使用人和授权人潜在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在此制度下,国家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弥补对作者、出版商造成的部分利益损害。因此,出版商也同意通过修改授权协议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责任。事实上,国家许可制度建立的根本意义上在于举国家之力,整合国内信息渠道,引进更多学术资源,繁荣国家学术市场。
三、对于我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权的启示
我国的学术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虽然较国外稍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以中国知网为例,该数据库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等期刊为主,内容覆盖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截至2013年3月,收录国内期刊8000余种,囊括了近90%的国内学术期刊。[8]然而,截至目前,并没有关于学术期刊的收费标准及盈利分配方面的细化规定和政策约束。由于盈利方式不明细,数字标准不统一,学术期刊的权益始终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独有的内容资源被技术提供商和运营商用于获利,学术期刊自身却无法得到应有的版权收益。
此外,作者作为作品的创作人和最初版权所有人,为了能够体现其作品价值,作为公开发表物发表问世,很多的时候无条件将除署名权、作品完整权外的其他商用权利授予期刊社、数据库;而作者又常常在作品问世之后将其包装,如演讲等再出售获益,这种行为和之前与期刊社承诺过的版权权利相悖。如此境况,便产生了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者之间的版权归属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网络版权制度的首要问题在于明确权利归属及配置,细化规定出作者、期刊社及数据库各自享有的版权权利及许可协议可以授予以及不可转让的权利部分,以此来界定、规范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权行为。目前,网络版权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1. 行政法规先行,付费阅读习惯养成是关键。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权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协调和配合。行政力量的介入能够帮助学术期刊网络版权侵犯问题快速解决。在网络版权制度的具体制订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
首先,要将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含在内,在先构建起整个网络版权的大框架和关系网的前提下,明确彼此关系后,再进行各环节的职能界定。其次,由于技术运营商的强势和学术期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网络版权制度在制订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各方利益,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只有把握住激励创新、推进社会整体利益提升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整个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9]在这两个原则基础上建立起的学术期刊网络版权制度,才能真正帮助学术期刊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再次,要通过行政手段,帮助读者养成付费的阅读习惯。目前的读者除了在中国知网等几个数据库中不得已进行支付阅读外,在其他免费网络中,依旧可以搜寻到免费的期刊内容肆意下载、使用,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对网络进行规范的同时要引导读者进行付费阅读。
2. 版权归属明确,建立科学、公开的分成机制。建立科学、公开的分成机制,直接关系到版权能否顺利让渡和整个学术期刊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目前,学术期刊的分成机制,并没有相关制度可以遵循,主要通过版权人和使用版权人协商决定。而纵观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分成不均现象比比皆是。
3.建立国家许可制度。就我国国情看,国家许可制度更适用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办法,将现有学术期刊数字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学术资源,运用政策杠杆,平衡各方利益,转嫁并解决收益问题和版权问题,推动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
结 语
由于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有比例十分微小,所以其包括网络版权在内的各项数字版权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但作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术期刊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引领作用,因此,业内人士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帮助学术期刊尽早构建起适合其发展的网络版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开放存取. 百度百科[EB/OL]. http:///wiki
[2] 王超. 数字传播环境下版权观念发展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1.
[3] Creative Commons[OL].http:///
[4] 季思聪. 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J]. 学习博览,2011(10).
[5] 林姿蓉. 欧美科技络共享的版权保护模式[J]. 出版科学,2012(5).
[6] 杨宏芹,黄海榕.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规制――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为视角[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11).
[7] 魏洋.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制度的探究[D]. 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