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帝国的惆怅

帝国的惆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帝国的惆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1篇

汉代,一个让多少现代人引以自豪的帝国,多少遐想、奇迹、神话的发源地,曾那样令我们着迷,那样使人崇敬。不必说高祖斩蛇当道、布衣升天的传奇,也不必说文景之治,昭宣中兴的奇迹,甚至孝武的铁骑三千,光武的雄兵白万,单是班超的虎穴探深也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尽管,牧羊的苏武远了,著书的司马遥不可及了,这些故事却总在我们的心中回荡、跳跃,口口相传。

然而这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全部,几百年的岁月即使不断出现浓墨重彩,也总会有停顿和败笔。我关注那些在历史的暗角哭泣的不幸者:

有这样一位美人,起初她也曾享受过衣食奢华的生活,帝王的宠爱、侍从成群的优待也曾像彩虹笼罩过她短暂的年华。戚夫人,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彘,用自已悲惨之至的结局哭诉着嫔妃间勾心斗角的残酷程度,挖去的双眼、熏哑的歌喉、烫聋的双耳、砍断的四肢,那一日的历史是用戚夫人无辜的鲜血染成框架的。岁月,像一位始终不满意自已作品的艺术家,不断抹掉往昔的记忆,却难以掩盖一个弱女子的泪水;

从始到终,他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栗太子,皇帝的长子,史书记载甚略,历代文人评价甚少的人物,他默默地走进历史,甚至也曾离权力中心那么接近,却最终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历史的边缘,走尽这段人生,剩余的岁月,或许会为金屋藏娇的诺言而悔恨终生?你始终是个惨然远去的背影;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2篇

昨夜的雨,侵润了塘里的莲,那亭亭的叶掌愈显碧翠,脉络更是纹痕清晰。清晨的阳光也不再如初夏般暴烈,暑气褪尽,那光线射在脸上还存留着泥土的丝丝清香。聒噪的蝉也开始蛰伏,一个个像熟睡的婴儿。一夜雨,竟一下把心带到了秋的国都。

一个人,躺在青藤椅上,葡萄架下,捧一本宋词,兀自遐想:那北国晃境是否也触了秋的微凉?

夜雨的淅沥,让人久久辗转。也许,久违的感觉就是这般的让人神往,让人难以揣测。终究,蜡炬成灰,静坐念想,不知多少光阴,已是满地晶莹,拂晓天亮。

雨后的夜,会是无眠。披一袭白布棉袍,望一眼上弦之月,来找寻你留下的诗章,那隽永,将过往回放,闪动的泪光如昨夜的凉雨,把心涤荡。

(二)阁楼凝望

展一方薛涛笺,举笔欲摹,只猜想:千里之外的君是否也在奏笛惆怅?窗外明净的月瓣之上,镶嵌着你我的朝思暮想,和那曾经的蓝色梦想。不知何年,我们又留明月,相依共赏?

隐约的烛影,摇曳着墙角腊梅的枝干,那斑驳的墙根,青苔点点,痴痴地守望,守望瑞雪祥年的金光,递来悠悠的暗香。

一个人的空床,锦衾透凉,为何秋日的月光,总夹着定定的露霜?午夜的黄莺,为何还在迟迟的吟唱?夜已阑珊,卸了红妆,也无法将你遗忘!

晨曦微上,红绣鞋底轻染满地,扶依栏杆,向北回望,你马蹄的声响,将机杼的丝缕织成锦绣的衣裳,待你凯旋,登靴披装,再慎重的为你描妆。

(三)铁马冰河

莲萎了,枯了,化作泥香,撩动了双鬓的花霜。岁月,将过往穿在身上,耳畔的蹄声回荡,是否你已荣归故乡?可为何偏偏,愈来愈远,一眼苍茫,催鞭加赶,原是又一批将士奔赴援疆。

菊谢梅芳,却没了去岁的馨香,蜂蝶寂丧,有的只是寒枝的杜娟啼血悠长,百花争香俱成伤,徒留梅枝多怅惘。梅落碾车辙,为你捎去我余香,朔风凛北疆,一抹仙掌守空旷。赤壁黄沙,染血红斜阳。

又重阳,我站在不知哪朝哪代的城墙,拭泪凝望远方那残成一线的夕阳,寄挂着久违的模样!

金刀铁戟,何时正旌旗趁南风飘扬?

(四)归来兮辞

满眼的荒凉,沙石纷扬,你古铜色的脸庞,褴褛的着装,把驼铃击响。你伟岸的肩膀,像赳赳的雄鹰展翅翱翔。黄河的喧嚷,如你的心潮一样,那擂鼓,把万里的河山,谱成新的汉赋乐章!

你掏出怀中,临行我赠你的素锦,我们用滚烫的血液,把回文诗镌刻于上,映着日月的光辉,你像帝国一样,是何等的泱泱!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雅致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89-01

我国仕女画历史悠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从人物画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画科是始于唐代。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放在那些花样的面容上,是那样的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再没有哪一种题材能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在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一、唐代仕女画中的外在美

唐以前仕女画得主要作用是记述历史事件或是表彰贞洁烈女和宣扬伦理道德等教化的实用功能。女性的形象不突出其美艳的特色。经济的发展为美术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商业的活跃,在思想上引起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强烈兴趣。唐朝,贵族之间流行着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画家,迎合了上层的审美需求,创作仕女画,突出女性形象的美艳特点,因而其仕女画多被称为“绮罗人物”,反映的多是贵族妇女的闲散生活。

仕女画作为美人画的同义词,首先必须具备美丽的外表,即女性的面容、身材、姿势等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美的标准。李唐宗室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所以唐王朝有英勇的尚武之风,再加上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开放,兼容并包,所以这时期女子以健康、英武甚至丰硕为美,再加上唐朝统治者对饱满、圆润体型的钟爱,上行下效,所以丰肥艳丽乃为美。史称“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显然,“楚王好细腰”的时代早巳过去了。“丰颐厚体,袒胸露背”、“绣罗纤缕见肌肤”,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代表那个时代的女性美的典型。《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画中仕女们身穿宽松对襟的衫子和裙子,具有美丽花纹的裙子。正像唐代诗人描写的“绮罗纤缕见肌肤”;纱衣的袖子宽肥,垂及地面;肩部还披着彩色的织锦披帛。整套衣服和头饰给人一种充满华贵气质、又充满女性魅力的感觉。当时的诗人经常在作品中赞美这些精美的纺织品,元稹“藕丝衫子柳花裙”;女子的长裙,是唐代诗人们纵情讴歌的对象,唐诗中,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白居易“血色罗裙翻酒污”,李商隐“折腰多舞郁金裙”等等。

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画中的妇女体型丰厚,脸型圆润。从而她们的服饰既保持了中华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因素,在思想上,破除了一切束缚和局限,服饰的花样层出不穷,艳丽多彩。

二、唐代仕女画中的内在美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古代的妇女来说,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是在开放的唐代;表现贵族人物游乐欢愉与显赫声势的张萱、周昉,也注意到了宫苑女性世界中“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同时也着力描绘了宫中下层妇女沉重的劳作生活,生动的传达出她们的情思、性格、气质等内在美,可谓神形兼备,个性鲜明。《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周昉与韩干同为汾阳王郭子仪之婿赵纵侍郎画像,众人皆称赞画的不错,郭子仪也不能定优劣,而赵夫人回娘家时却认为“二者皆似”只是周昉的画“兼得赵郎性情言笑之姿”而得到更加的赞誉。这正说明周昉在人物画中的特点之一。周昉在仕女画上的成就被后人评为“画子女为古今之冠”。他画人物,不仅注重外表特征,还注意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在《簪花仕女图》中生活在宫廷中的妇女,虽然穿着极度奢华的服饰,神态雍容,但妇女们那种在狭窄生活中的寂寞、孤寂、闲散的感情生活也表露无遗。图中用一株盛开的辛夷配以牡丹山石,衬托出贵族妇女们在华丽的外表之下的忧郁之感。

《挥扇仕女图》描绘了几个刚刚睡醒的妃子和宫女们在在院子里纳凉的情景,给人一种充满华贵、富丽的气质,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但她们的表情都呈现出苦闷惆怅,郁闷不乐的样子。皇帝所赏赐的山珍海味、绫罗绸缎等都不能阻挡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其青春年华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寂寞无聊中不见了踪影。

如今,这个强大的朝代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了,但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像唐代那样自由、开放,也没有一个朝代的仕女画像唐代那样的富丽、大方、健康;唐代的仕女画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4篇

每天早晨,老师让全班齐读课文的时候,我常常偷偷脱离,小声地自己读。对我而言,朗读一直是一件美好而私密的事情。那些文字沉入心里,再通过自己的声音,与作者的思想进行联接。

那时候,我不喜欢朗诵活动,即便表演者字字珠玑、情深意切。当我看到那人站在偌大的舞台上,面对台下的人群,只觉得孤独――情感喷薄而出却无处可依、会当凌绝顶却孑然一身的孤独。

今年央视的《朗读者》播出后,我才明白了这种“孤独感”的由来。当一件私密的事情成为了一场人群前的表演,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以及观众的理解,是无法形成和谐统一状态的。而由此生发出的孤独感,是朗读者独自狂欢的孤独,是写作者思想悬而未达的孤独,是观众不知为何而动的孤独。

《朗读者》的成功在于,它一种私密的体验合理化为一次故事分享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朗读成为依托,谁是朗读者,为谁而朗读,成了节目的核心。当故事的情境被建构而成,故事的情绪被抬升到一个点时,朗读的文本顺势而出,意义便最大化地实现了。

我接受《朗读者》,是因为麦家。

《朗读者》的第三期,麦家来到节目里,讲述了三代父子间充满了挣扎与隔阂的故事。镜头里的麦家,不是作家而是一个父亲,眼眶红了一次又一次,惆怅的神情藏也藏不住。

他说起自己与父亲的疏离,说起儿子与自己的对峙。青春反叛中的愤怒、残酷一览无余。“我非常地讨厌自己曾经有那么叛逆的时期。”因为经历过这种青春期的父子隔阂,麦家在遭遇儿子与自己相似的痛苦青春的时候,给予了无限的包容和坚持。

麦家站在舞台的中央,读起写给儿子的信。那一刻我意识到,他是读给自己的儿子也好,或者读给他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代人也好,《朗读者》所试图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实现真正的共情,一切的前期准备都是为抵达这种共情而设置。

若朗读者是公众人物,那就将它返璞归真,借以他们更为直接精准的情感表露,让观众意识到生活平凡部分的意义所在。若朗读者是普通百姓,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所为之奋斗的理想则是闪闪发光地藏匿在世间的角落。这不是一个朗读大赛,稚嫩的、苍老的、紧张的、从容的、沁人肺腑的、带有乡音的……这些声音环绕于舞台之上,共情于普罗大众。

到目前为止,《朗读者》一共播出了三期。三期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每一期节目,董卿都会对着镜头,说出大段对于这一期主题的解答。词句诚诚恳恳,就像主题词的选择一样,简练而抽象,是背驰于互联网时代标题党的风格。

这三期节目里,19个故事,19段文字,19种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朗读者中,有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们,也有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的企业家,有光鲜亮丽的明星演员,也有言语羞涩、不善交流的普通人。有终生厮守、相互搀扶的亲情爱情,也有父子之间漫长的、难以填补的隔阂。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5篇

餐馆无疑是唐人街最坚硬的风景。庞大的餐馆,置放着近百张覆盖着白色桌布的餐桌,侍应推着放满精美点心的手推车,在暖烘烘的餐桌迷宫里穿梭。人们喝茶、吃东西和高谈阔论,进行着各种私下的交易。所有的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试图让对方听见;所有的耳朵都在紧张地耸立和转动,生怕遗漏来自对方的消息。整个大厅在这呐喊和谛听中散射出粗俗的热力,而人的感官快意就此获得了周期性实现。正如土耳其浴室是通往肌肤按摩的门扇,唐人街是通往口唇享乐的走廊。

从这嚣张的美食激情中,我看见历史在海外飞驰的停顿。文明正在流露出它最为软弱的一面。远东的美食文化在宋代开始兴盛,而与此同时,启动了走向衰败的计时器。这不只是一个时间的巧合,相反,似乎就是肉体的信念阻止了精神的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帝国的官吏和人民从美妙的餐桌上拉开。而在餐桌隔壁,古老的厕所臭气薰天。

只有一种东西能够短暂地取代美食对人的操纵,那就是舞龙和醒狮。每年的春节和中秋,龙狮的队伍从唐人街的一端出现了,鼓点与锣声像风雨般袭来,龙和狮在盘旋及跳跃。民族的容貌闪现于这些神物的夸张的面具上。演员在气喘吁吁,大汗水一般从额上流下,似乎难以承受神物的重负。游客和路人带着古怪的微笑观看这数百年以来一成不变的仪式,明晃晃的阳光像脂粉那样涂在石狮脸上,使它露出了几千年以前的表情。

在墨尔本以南的淘金时代小城班迪戈,竟然有一条号称世界第一的布质长龙。它不动声色地盘踞在“金龙博物馆”的大厅里,由一把大锁小心翼翼地看守着。它的长度被隐瞒起来,以便能够随着各种新的世界记录而不断生长,并永久保持其“第一”的称号。我只能从门的缝隙中约略窥到它的法相。这一由华人淘金者后裔所创造的神迹,表达了某种渴望和寻找民族伟大性的焦虑。是的,班迪戈没有唐人街,但它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有力的龙,澳洲的黄金戏剧性地转换成了这条龙的肤色,为它的品质作了不容置疑的保证。

有一些晚上,我独自走过位于悉尼德信街口的中国牌楼,阑珊的灯笼在风中摇晃,绿色瓦当下的铁铃发出单调而失意的声音。在失眠的午夜,尽管路人已非常稀少,那些灯火辉煌的酒楼却尚未达到美食的。吃“夜宵”的人们才刚刚启程,为他们准备的菜肴还停泊在厨房的案板上。

这真是令人惆怅的时刻,在历经了整个白昼的紧张和躁动之后,唐人街开始变得松驰而柔软,空气中弥漫着它所特有的那种厨房气息。有个女人在路灯下哭泣,还有一个男人则在生气。一只野猫追赶着另一只野猫,飞快地穿越街道,消失于“海港城”宽大台阶的阴影里。巨大的月亮照临在这里,像照临着一座细小的围城。一种若有若无的隐秘的琴声在四周响起,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何处。唐人街的沉默比它的聒噪更加耐人寻味。

这就是一个漂流到南半球的少数民族所呈现的全部外貌。文明的步履停顿在诸如龙、狮、麒麟和牌楼之类的古代标记面前,使唐人街拥有历史博物馆的全部特徵。而在它的里面,充满了商贩式的贪欲、欺诈、狡斗、勤奋和生意激情。这些永垂不朽的市俗,同伟大的传统一起涌现,散发出二手文化市场的气味。那些精于算计的脸庞,流露出赌徒般贪婪而友好的混合表情。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6篇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人生如戏”来形容一个人生活精彩。但看看林志颖的经历,你会发现,这四个字完全无法形容他的精彩生活的万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人生比他主演的任何一部电影电视剧都要精彩。

15岁。尚未出道的他就接拍了三大广告。

17岁。1992年2月28日,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出道,两个月红遍华语歌坛,被称为“亚洲小旋风”。

18岁。即登上香港红开唱,是首位全部以国语歌曲入主红的歌手,同时成为有史以来在红馆开唱最年轻的歌手,并在当年完成世界巡回演唱会,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被媒体誉为“娱乐圈最神的神话”!并且有“十年之前没有林志颖,十年之后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林志颖”这样惊人的论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林志颖现象”。

19岁。从台湾华冈艺校毕业。林志颖在读那一年,相当于华冈艺校全校总人数的人为与林志颖同系报考华冈艺术科,竞争15个名额,从此华艺名声大震,林志颖因此被华冈称作“超级杰出校友”。

20岁。抛下巨星光环,决定参军。从一月到十月,发行四张专辑,拍了三部电影,两场暂别演唱会以及无数场告别演出和通告。当兵前,他召开了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告别媒体,也为他17-19岁的辉煌成绩作了总结。唱片公司当场公布,小旋风出道两年半推出七张专辑,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张!

至此,小志的辉煌暂时告一段落。有人断言,当兵后的小志,小旋风将从此止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那些挫折与惆怅

当兵期间,小志因为头顶的光环而被军官恶意辱骂,在艺工队表演时被阿兵哥们喝倒彩,但他鼓起勇气走下台与他们握手,扭转不友善的人对他的观感,回忆这段时光,小志感慨地说:“这段期间我经历各种舞台表演,改变很多!”

部队有规定,成绩优异的人有机会放荣誉假,林志颖射击、跳箱、投弹、匍匐等等各项成绩几乎都是满分,得到了四次荣誉奖。退伍后,他积极证明自己从男孩变成男人,刻意成熟地唱着《男人是很好骗的》,反应却不如预期。此外,他还接拍了很多古装戏,如《陆小凤》等,都由他担纲主演,但口碑之差和收视率之低已经说明了他的转型有多不成功。之后林志颖的演艺事业进入了漫长的低潮期。

正所谓祸不单行,2004年林志颖拍《书剑情侠柳三变》时发生意外,由于吊索的扣环插入,致使林志颖脊椎旁的一块小骨头骨折。医生一致建议林志颖至少要休息三个月。但临时换演员,意味着剧组要遭受巨大的损失。林志颖不顾家人反对,在一个疗程后,带着强力镇痛药回到了剧组。不仅如此,由于治疗耽误了十二天的时间,此后的拍摄林志颖甚至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剧组弥补损失。那段日子,给小志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他感激那些曾经的挫折,在出道20周年那天,他这样一条微博:“从一个平凡的学生转变成家喻户晓的艺人,这一切来得很迅速,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这演艺生涯当中去服兵役为了自己的梦想去赛车,也曾经断腿度过低潮期,又在小鱼儿身上学到快乐至上永不放弃的精神,重新开始。说了这么多,最想感谢是我的颖迷们,谢谢你们的支持!”

那些战果与卖萌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7篇

晁错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太子府的时候,和朝廷大臣的关系就不好(太子善错计谋,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进入中枢以后就更是关系恶劣。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的职责是“掌治京师”,相当于京城的市长,是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级别则是秩二千石。晁错一下子越过秩千石的副部级(丞),变成和九卿(部长)平起平坐的“部长级干部”,自然春风得意,也认为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便不断向景帝提出各种建议(常数请闲言事),景帝也言听计从(辄听)。结果是“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

俗话说,树大招风。朝廷大臣对这个靠着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一路青云直上的家伙原本就心怀不满,现在见他今天改革,明天变法,把原来的秩序搅得一塌糊涂,弄得上上下下不得安宁,便恨透了他。第一个被惹毛了的是丞相申屠嘉,当时就找了个岔子要杀他。事情是这样的:晁错因为内史府的门朝东开,出入不方便,就在南边开了两个门,把太上皇庙的围墙(垣)凿穿了。这当然是胆大妄为,大不敬,申屠嘉便打算拿这个说事,“奏请诛错”。晁错听说以后,连夜进宫向景帝自首(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于是第二天上朝,景帝便为晁错开脱。景帝说,晁错凿的墙,不是真的庙墙(非真庙垣),而是外面的墙(乃外垣)。那个地方,是安置闲散官员的(故冗官居其中),没什么了不起。再说这事也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碰了一鼻子灰,气得一病不起,吐血而死。申屠嘉是什么人?是追随高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也是文皇帝任命的宰辅重臣。这样一个人都搞不定晁错,别人又哪里斗得过?不难想见,这件事以后,晁错自然更加恃宠骄人。这里得顺便说一下,就是申屠嘉这个人,绝非小人,司马迁称他“刚毅守节”。他“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也就是从不在家里面谈公事,任何人都别想走后门。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和晁错搞不来呢?除了“道不同,不相与谋”外,性格也是一个原因。晁错的性格是不好的,《史记》、《汉书》都说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什么叫“峭直刻深”?峭,就是严厉;直,就是刚直;刻,就是苛刻;深,就是心狠。这可不是讨人喜欢的性格。不难想象晁错一定是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饶的。

晁错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执著。他是那种认准了一条道儿跑到黑、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他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汉景帝二年八月,晁错由内史晋升御史大夫,极力推行削藩政策,引起舆论哗然。晁父特地从颍川赶来,问他:皇上刚刚即位,大人为政用事,就侵削诸侯,离间人家骨肉,究竟是为什么?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错的父亲说,他们刘家倒是安全安稳,我们晁家可就危险了(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我走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也就是服毒自杀了。

这当然证明了晁错的忠心同时也证明了他的执著。执著好不好?做一个学问家,执著是好的。做政治家,执著就不好,而且是大忌。政治家需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该坚持时坚持,该妥协时妥协,坚持而不失灵活,妥协而不失原则。晁错显然缺乏这种特质。

晁错是那种为了理想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受人崇敬,但也往往误人大事。也就是说,这种人只有“美学意义”,没有“现实意义”;作为小说人物十分好看,担任朝廷大臣就很可能误国误民。因为他的头脑中,只有“该不该做”,没有“能不能做”,而后者却恰恰是政治家必须考虑的。政治家不但要考虑“能不能做”,还要考虑是“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汉文帝就懂得这个道理。晁错向文帝上书,说“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文帝回答说:“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也就是说,作为建议,没有什么狂妄不狂妄的;作为决策,却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因此应该道理归道理,事情归事情,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不能混为一谈。

同样,像晁错这样的书呆子,也只能让他发议论,出主意,不能让他办实事,掌实权。文章写得好的,事情不一定做得好;调子唱得高的,手段不一定高。高瞻远瞩的人,可能看不清细节;深谋远虑的人,可能看不见眼前。所谓“知人善任”,就是要把策划与执行、设计与操作区分开来,让他们各就各位。汉文帝欣赏晁错,却不委以重任授以实权,除晁错资历尚浅外,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晁错极力主张要做的事情,用坡的话说,是最难做的。坡在《晁错论》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就讲了这个道理。他说,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最难对付的患难,是表面上看天下太平,实际上潜伏着危机,而且难以预测(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是非常难办的。为什么呢?因为坐观其变,静待其时,解决问题的条件虽然更成熟,就怕那时政治已彻底糜烂,局面已不可收拾(则恐至于不可救);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行着手消除隐患,则承平日久,天下无事,谁又相信我们说的危机呢(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这就两难。这个时候,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绝非那些只想一蹴而就、暴得大名的人所能担当(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要知道,在大家都认为天下太平一片祥和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地挑起一场风波(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是要担极大的风险,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除非你能收放自如,还能对天下人有个交代(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否则,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削藩,恰恰就是坡说的这种事;晁错,却不是坡肯定的人。也就是说,削藩其事是其事(决定削藩是对的),晁错其人非其人(起用晁错是错的)。汉景帝用晁错来主持削藩之事,恐怕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帝国的惆怅范文第8篇

血火中的阴柔美男子

高长恭,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三子。虽生于帝王之家,但其生母地位卑微,甚至连姓氏都不曾被载入家族史册。

但高长恭很特别,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尽管在《北史》、《兰陵忠武王碑》等为数不多的正史材料中,也不曾详细记载他究竟俊美到什么程度,只是说“音容兼美”,不过从有限的材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揣测,他应该是长得很阴柔的那种。

微妙的身世,加上父亲的早逝,养成了高长恭要强的性格。长得美不是错,让高长恭烦恼的是走到哪都引来男人色迷迷的目光和女人嫉妒的眼神,他下决心要向世人宣告他不是个娘儿们,所以苦练骑射武艺,力求在战功上取得突破。

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中记载称,他因为长相太过柔美,在战场上不足以威慑敌人,只得在每次出征时都带上狰狞的面具。

这又关乎高长恭的另一个身份:战场上的无敌勇将。那个时代充满浪漫情怀,那个时代却也崇尚勇武,从漠北草原上乃至更遥远的地方驰骋而来,带着人类初始时的剽悍和野性气息,一头撞上了以社稷和五谷、诗书与伦理为图腾、自诩文明的南朝。

高长恭一生最著名的战役,是564年的洛阳邙山之战。是年,北周联合突厥向北齐发起进攻,十万大军重重包围洛阳城,高长恭奉北齐武成帝高湛之命,率领500名骑士,日夜兼程从晋阳赶赴洛阳前线。

军至洛阳城北,面对敌军数万,高长恭毫不畏惧,一路冲杀撕破敌军防线,竟杀出重围到达了洛阳城下。而后,北周军队出阵紧随兰陵王的军队,欲将其一举歼灭。面对越发逼近的敌军,属下连声高呼兰陵王驾到,城中守军却因不识眼前这位戴着狰狞青铁面具的男子,辨不清来将是敌是友。

高长恭这才脱下面具,守军随即欢呼、士气大振。守军利用绳索垂下弩手,击退北周军,解救了高长恭的孤军。随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城解围,北齐军大获全胜。

是役,士兵们为了歌颂他,创下了后世争相传唱的《兰陵入阵曲》。战歌起舞中,传递的是一个英勇善战而又内外美德兼修的兰陵王形象。这首曲子也当之无愧地入选“当年十大金曲之首”,成为北齐征伐必备的曲目。

自污其名,也是自保之道

邙山之战大获全胜后,威名远扬,兰陵王自己却深深惆怅――他于帝王之家长大,深知何为高处不胜寒。北齐一朝,历短短二十八年、六代君主,一直在阴谋和杀戮中更替,并且个个荒暴虐、多疑猜忌。

此时,北齐皇帝高湛忽然宣布退位,继位的是十岁的太子高纬,皇帝不到30岁就要当太上皇,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10岁当上帝国名誉元首,关键是有个好爹。

不过帝王之家,却视至亲如仇寇。身处其中又是高湛庶子的高长恭,自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高长恭开始收敛行迹,夹起尾巴做人,不再出风头了。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在任职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时常受贿。出身于权贵顶端家族的高长恭,锦衣华冠随手拈来,又何须贪得那些许钱财?

同样不解的属下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长恭无言以对,相愿继而追问:“是害怕战功过高而震主,所以作令人看不起之事?”被相愿提及心中苦楚之事,长恭随即流泪屈膝求问“安身之术”,相愿以“勿预事”答之。

勿预事,也就是不要干预政事,不再参政某事。从此事看,高长恭并非不通政治谋略、不知自保的愚人。然而,他面对的君王高纬,是一个猜忌心起说杀就杀、既不念亲情也不通道理的昏君、暴君。

高纬养的牛马狗鸡,地位都和大臣们一样,他的爱马封为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君。斗鸡则得到了开府斗鸡、郡君斗鸡等封号。

有人告发高纬兄弟南阳王高绰的暴行:有妇女抱着小孩走在街上,高绰命人夺了小孩,丢给狗吃。妇女哭死了,高绰大怒,放狗去咬她,但这些狗可能是吃饱了,没有再咬。于是高绰把小孩剩下的血抹在妇女身上,刺激得狗们立即扑上去把妇女撕烂吃光。

高纬听说这件事后的反应是:还有没有更刺激的?高绰说,把蝎子和蛆混在一起看它们互咬最爽。于是高纬派人连夜搜寻蝎子,好不容易找到两三斤蝎子,放进大浴盆,再绑个人扔进去,看人被蜇得狂吼乱叫。高纬直埋怨高绰:这么有趣的事,你怎么不早点想出来。

天颜何由可见

在高纬的逻辑里,任何得人心的文武大臣乃至皇族,都可能是潜在的篡位者。

高长恭尽管极力贪财自污,但作为北齐高氏中几乎绝无仅有的高洁之士,为将时,心系于士兵,事必躬亲,细致到食物都力求分给每一名将士,深得人心。如此,纵使他作出自贬之事,高长恭依然难逃被猜忌的结果。当北齐后主高纬听着《兰陵入阵曲》,看着士兵对兰陵王的忠心不二,还有各处口耳相传的赫赫战功时,猜疑和妒忌的种子,便在这个多疑而暴虐的君王心中迅速发芽生长。

高长恭有过躲避,可是君主的疑心一旦被激起,又哪管你到底衷心耿直与否,不得你长眠之讯,心中的猜疑只会越发汹涌。

大祸很快降临。随着高长恭战功的累加,他的威望越来越高,本来高纬跟这个哥哥关系还不错,哥俩有时候还在一起拉拉家常什么的,坏就坏在关系好了说话就随便,说话随便了就容易说错话,

高纬对高长恭的感情也逐渐从欣赏过渡到猜忌。

有一次兄弟二人在一起闲聊,高纬说:“哥哥你太猛了,带五百人深入敌阵,这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耿直如高长恭,听闻皇上对自己如此用心关怀,激动之情难抑,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吐口而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高纬就不乐意了:天下是我高纬的天下,啥时候成了你高长恭的天下了?他想的是,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于是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臣子何须理由?不过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已,不过是“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而已。

武平四年(573年),北齐后主命使者徐之范赐药将兰陵王鸠杀,年仅33岁。死之前,他烧掉了很多别人借钱的凭据,可见他根本不是贪钱。

《北齐书》记载: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还天真地说:“或许是跟皇上有些误会,何不求见天颜?”长恭唯有苦笑,说:“天颜何由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