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团体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团体活动范文第1篇

井口脱险:瓶子代表一口井,瓶中的每一颗跳棋代表一位组员。两组PK,只能拖拽绳子,看哪一组成员最先从井口脱险。目的是让学生们体会计划和分工的重要性。

软硬不吃:每组40根意大利面条、10块棉花糖、一卷胶带、一把剪刀。各组利用以上物品搭建任意结构的作品,10分钟过后,以搭建作品的高度取胜。面条和棉花糖在使用时可任意裁剪,但最高点必须为一整块棉花糖,搭建好的作品至少能稳定保持1分钟。目的是让学生们体会统筹规划的重要性。

风火轮:每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小组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踩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最先抵达指定终点的小组获胜。目的是训练学生指挥协调能力。

传送带:全组并排躺在平地上,然后依次请最前端的一人充当货物躺在由其他人用手臂组成的传送带上(最好有两人在旁边保护),通过下面的人的传递,将“货物”送达终点。目的是训练学生间的信任和支持。

寒假是小组磨合的宝贵时机、不容错过,所以我留的小组寒假作业是:制作主题为“向上的青春”的微电影。第二学期一开学,我马上利用班会课进行微电影节的展评。

下面是我的“影评”摘选:

4组灵感来自央视的街头访问,展现了不同人眼中的青春,中间还插有很多搞笑的广告,创意好、情节好、台词也好。恭喜4组获得高二(1)班“天天向上”杯微电影节银奖!

没想到呀没想到,获得高二(1)班“天天向上”杯微电影节金奖的竟然是8组!“闪亮的漫研部”,讲了一个濒临废部危机的学生社团崛起的故事,可能是由于地瓜的电脑技术较领先,故事又天马行空,所以得了高分!又是一支女组长带领男组员的队伍,希望在常规考核中,你们也会领先。

团体活动范文第2篇

二、活动时间:5月12日星期3下午

三、活动场地:操场

四、活动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负责人:林蓉蓉 陈小娟

六、活动过程:

1、纸板渡河

材料准备:若干纸板、口哨

游戏方法:

(1)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分成4队;

(2)地板上各画出一条起点和终点线,中间当渡河:

(3)各队派出二人以传递纸板的方式前进,到达对岸后放下一位;

(4)另一位再回到起点,以同样的方式把下一位队员运过去;

(5)如果脚着地,全部队员都要重新做起;

(6)最快渡河的一队获胜。2、赶鸭子

游戏方法:

(1)每队成员为10人,每班共6队,4个班级之间进行友谊赛。

(2)地板上各画出一条起点和终点线,4个班级的4个队伍同时比赛。

(3)每队成员移动时需蹲下,后一位同学的双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肩上或腰间。

(4)移动时,双手不能离开前一位同学的身上,如果离开,则从头开始。

(5)最先到达终点的一队获胜。

3、人椅

游戏方法:

(1)全班分为6组,每组约8至10人;

(2)每位成员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同学的双肩上;

(3)听从同学的指令,缓缓坐在身后同学的大腿上;

(4)最好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不松垮;

(5)最后请全部同学挑战大圆圈,完成并维持姿势,共唱《团结就是力量》。

4、结对而行

材料准备:绳子若干、口哨

团体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体活动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策略;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担负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教育学生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采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

一、团体教学法的含义

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使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方式,手脚并用,开展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强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二、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实施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实践进行如下的设计:

1.课前准备

团体(如小组)是团体活动的基础,团体活动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所以首先要构建团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堂课上就要精心设计组建活动小组。一般在第一次课上,可设计一个“相逢是缘”的团体活动,花10到20分钟时间,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一个小组8~9人),由班长组阁选小组长,然后,自由组合,分配小组长,教师放《相逢是首歌》。

2.课堂实施

在课堂上实施团体教学活动。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应的采用适当的团体活动、团体讨论、团体游戏等,让学生在团体内进行,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课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求教师巧妙主导教学过程,采取和借助多种手段充分展示课程知识所包含的“问题”和现实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二、“基础”课中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团体活动的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

创设团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所以创设的团体活动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符合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在进行团体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目的,教学重点设计出了教学活动,但学生不买账,不来气,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得到发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团体活动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挖掘团体活动形式

团体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多看(观察)、多听、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也就是要求学生参与。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的。在探索学生团体活动教学的形式时,教师要充分设计,要做调查工作,充分了解上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需求,使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特点。这就对教师要求较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要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枯燥难懂的纯理论”的思维定式;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让学生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的怪圈,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爱华.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梁爱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参与式教学法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0.

[3]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4]陈春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5]陈瑞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团体活动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logic therapy),即通过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病(《心理学大辞典》第1541页)。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及普及程度,艺术治疗在狭义上通常指绘画治疗。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绘画团体辅导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但根据本次活动尝试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来访者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团体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团体辅导

在我国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大的部分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的留守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问题突出的特殊群体。经调查,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现有留守学生比例高达学生总数的50%左右,我所带的班级共有41名学生,其中25人的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地打工,而且在省外打工的居多。中职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里,其中很多人在学业、品行、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当前,各种社会力量都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和报道,因此,“留守儿童”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词汇。然而,在不同概念的字面表达上,曾出现过“留守少年”、“空巢儿童”、“留守学生”、“留守孩子”等不同的称呼。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6~12岁为儿童期,12岁到18岁为青少年期,其中14、15岁~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而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已不属于儿童期范畴。因此,本文把研究对象称之为“留守学生”,而非“留守儿童”。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正在经历留守生活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而忽视了对处于15~18岁留守学生的研究,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缺失。

“留守”的概念目前多指“农村留守儿童”,又多以“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来限定。而我校位于城市,是一所寄宿制中职学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他们大多为农村户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着长久的留守经历,众所周知,这种童年期的留守经历对他们中职生涯的成长,乃至一生的成长,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我校还有部分来自城市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也因经商、异地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而把孩子留给父母中的一方或其它代养人照看。即使在各种假期返家,他们也很难见到父母。因此,中职生的生存状态不管是从过去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大都处于留守状态。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群体的研究。

一、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原因

(1)价值观模糊。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留守学生耳濡目染的同时,却又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及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文化和越轨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力的学生接受,造成价值观上的模糊。表现为:不愿意接受正面教育,缺乏理想和追求,是非观不清晰,不辨真假,盲从等。

(2)性格缺陷。由于父母打工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和转折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代养人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养能力的限制,对留守学生不敢管、不会管,采取的是保护的、溺爱的、过度照顾的、忽视的、拒绝教养的态度,而父母在外地管不了、舍不得管,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厌学。大部分中职留守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业不佳者,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学习能力低下。农村家长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祖辈监护,这些人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与留守生思想观念差异很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大部分留守学生无明确的目的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旷课、上课睡觉、讲话、作业不交、考试不及格、作弊等时有发生。即使班主任及时向家长反馈,无奈家长“天高皇帝远”,无法直接干预,因此学生有恃无恐。

(4)情感缺失。融洽甜蜜的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经常性的亲情交流,对学生良好情感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进行正常的亲情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而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

(5)品行障碍。中职学生存在的行为问题,主要有逃避,攻击,,团伙,逆反等。其中在留守学生中较普遍的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留守学生由于没有家长的约束,以及从小缺乏家庭理财方面的知识教育,花钱无节制。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留守学生,习惯了高消费之后,一旦生活费花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可能产生偷窃心理,甚至敲诈、搜身等犯罪行为。

(6)人际交往不良。据了解,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时空的阻隔,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限的沟通也仅限于学习成绩,精神和心灵的交流甚少,这也与父母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有一定关系。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产生了严重的失落心理,并且习得了不良的沟通模式,表现为:不爱交谈、不愿交往,他们往往封闭起自己的内心世界,胆小拘谨,沉默寡言,为人处事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远离人群,体会不到集体的快乐。有的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交往障碍,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存在较低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习惯采用退避、幻想等非合理化的应对方式来面对人际挫折情境。

二、针对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个案咨询一样,都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经常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团体辅导经济而高效,感染力强,效果易巩固。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解决中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早期,是个性完善的重要时期,是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充分重视其负性心理和行为的矫正,以期寻求正向的心理发展。我校留守学生较多,他们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十分相似,彼此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和慰藉。因此,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团体辅导,让他们共同面对自己的问题,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分享快乐、分担困惑,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反思,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开展团体辅导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设计完整的团体辅导方案是团体辅导成功的基础。首先是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弄清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要特别关注这种经历所对其个人造成的影响。二是要进行团体性质分析,根据年龄、性别、留守经历、人际关系状况、在校所学专业等现实因素,找出团体的同质性,招募或联络相关学生作为团体成员,建立同质性较高的关系团体,为设计主题活动奠定基础。三是进行团体目标分析,从而确定团体活动性质、目的和任务,为团体活动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确定团体活动的主题。四是设计和开展团体活动,要为团体命定一个合适的名称,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步骤、方法等,吸引团体成员参与。五是做好分享和巩固设计,通过结束性活动避免成员的团体依赖情绪,通过填写评价量表评估和跟踪观察团体活动成果,以及后续的团体成员日常的相互联络和互相帮助,进一步巩固团体辅导的成果。

(2)开展主题活动是团体辅导的核心。留守学生存在的成长困境和教育问题,大部分只是一般性的心理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可根据中职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开展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价值观培养、自我认知等成长性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3)做好结束性团体活动并对效果进行评估,是团体辅导的必要环节和自然延伸。在活动结束时,一是要设计和开展好结束性游戏或活动,以解除学生可能产生的对团体的依赖心理,让他们回归日常的集体生活。二是填写“成员评量表”,让成员对活动经验进行理性的反思,交流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此表也是教师评估团体活动成果的重要依据。三是鼓励团体成员在后续的生活过程中要继续保持联系,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四是进行适当的个案咨询和个体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团体活动中获得的心理经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职学校学生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工作技能。

团体活动范文第6篇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团体活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 e Students.Li YanhuiLi Hu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 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650092,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by group counseling. Methods Two g roups composedindividuallyof 9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type Universities receive d the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afterthe group counseling,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self-Esteem Scale, 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Shyness S cale all decreased. The total scor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and post-tests ofthe 5 scales except one group's average score of Shyness Scale. The results of T he Self Subjec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show that all the group members madea great progress with understanding others, enjoying making friends and having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Feedback of Group Counseling Questio nnaire suppose that they thought the content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was good an d valuable; the results of The Open Group Counseling Effect Assessment Questionn aire indicate that they also thought they had learned how to understand and hand le poverty properly. Conclusion The well-aimed group counselingthat has good atmosphere is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has a practical effect on it.

【Key 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Group couns eling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占20%,特困生占8%。研究 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1]。因此,对于高校贫困 生来讲,经济的帮助和心灵的引导同等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帮助多 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对于如何减少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重视不够。近年来个别研究者 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辅导[2,3],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 式对高校贫困生是 否具有普适性?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增加辅导内容的针对性以提升辅导 效果等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就是为探讨以上问题而设计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师范大学和某民办高校同时张贴招募广告,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从2所 高校报名学生中各筛选出9名贫困大学生。年龄19~23岁,包括一至四年级,涉及文、理科 共十几个专业。某师范大学入组男生2名,女生7名,月花费在200~3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元以下;某民办高校入组男生5名,女生4名,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15000元之间。

1.2 评估工具 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UCLA孤 独量表、羞怯量表[4]和个人信息表、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5]。

1.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

1.4 团体实施 通过基线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5,6]和团体成员实际状况自行设计 “贫困大学生成长 小组”团体辅导方案。辅导由6次活动组成,每周1次,每次约2.5小时,持续6周。每次活动都 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分别为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 沟通;合理认知、认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采用游戏、讨论 、角色扮演、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促使成员 把在团体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5 数据处理 全部测量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团体辅导前后两组团体成员自尊、抑郁、焦虑、孤独、羞怯量表的差 异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团体成员在团体辅导后各量表平均得分均低于辅导前,除某民办高校团体成 员在羞怯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量表前后测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 平。表明团体辅导有效降低了两组成员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程度,提升了两组成员的自尊水 平,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某师范大学团体成员的羞怯状况。

2.2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和团体活动反馈表测量结果 自我主观评价量表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后,所有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在理解别人、乐于交友、 有责任感、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关怀别人、与人沟通、分享经验、控制情绪和了解自己这 10个方面有明显进步,各项平均分介于2.75和4.11之间(量表为正负五级评分)。其中前3 项在2个团体中均进步幅度最大。团体活动反馈表结果表明,所有团体成员均认为来参加团 体是自愿、愉快的,团体过程是渐近、有目标的,团体气氛是友善、接纳、温暖、尊重、安 全、轻松、信任和自由的,团体内容是有益、有价值的。

2.3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开放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结果与家庭作业摘录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都对贫困问题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更积极的应对 贫困,成员们表示:“通过辅导我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现在贫困不代表以后也会贫困, 通过增强自己的实力,努力去改变现状,以后一样会过得很好。”“我从团体中找到了榜样 ,现在贫困并不让我像以前那么敏感了。”“我学会了自强自立,认识到其实自己是幸运的 ,生活是美好的,我不用抱怨太多。”“这次团体活动真正以贫困为话题,使我学会了以正 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参加团体之前比较安于现状,但现在我想,我要争取奖学金,争 取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我可以出去闯一闯。” 两组成员在家庭作业中写到:“读了洪战辉的故事,让我知道生活是靠自己经营的,命运掌 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自强不息。贫困决不是我们的绊脚石!”“洪战辉 的事迹使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动……和他相比,我的生活要好很多,可我却还在抱怨生活… …我应该像他一样,让自己变得更勇敢。”“他让我明白了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 活,感谢命运,感谢苦难, 感谢周围的人,因为我们因此而懂得生活,懂得生命。”“他说 得一点也没错,贫富在于人的心理状态……个人的价值才是永恒的。我们要像他一样记得自 己的有用之处,光是这一点就是无上的财富。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得心态, 勇敢地面对困难。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难得倒自己的。”“贫困在带来困难的 同时也在炼就一个人才。贫困可以使他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因为 贫困使他更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两组成员在认识自我方面的改变:“团体使我发现我有许多优点,我可以做我曾经认为自己 不能做的事……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清楚的知道 了周围人怎么看待我,让自己成长了很多。”“让我们都从内心真正充分认识了自己,也从 别人身上学到了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好的面对自己,更有信心的迎接 挑战。”“团体让我有一个充分思考自我的空间,让我反省自我。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该 做什么。”“知道了自己其实也可以帮助别人,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增强了自信心。 ”两组成员在接纳他人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变:“我变得更自信,更喜欢交朋友,更想接纳与 了解别人。”“团体让我更能容忍朋友的错。学会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使我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人,不会再带太多偏见。”“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也有 缺憾的一面。明白了就算性格不同但只要彼此坦诚相待一样会相处得好。”“通过活动我学 会了信任别人,知道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打开心门和每一个人分享自 己,也分享了别人,才知道其实别人没自己想得那么恐惧,于是不再害怕与人交往。”“我 学会对别人的真诚赞美,学会孤单时找一个朋友倾听我的心情,也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悲伤 和愉快。”“我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主动。”“体会到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别 人也需要自己的帮助。”“我比以前热情,懂得关注人际关系,以前我并不在意,除了学习 还是学习。”两组成员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改变:“我不再是一条筋,懂得了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做法, 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式。”“团体活动使我的观念和认识改变了很多,也增强了我对美好生活 的憧憬,使我更加积极向上。”“我的心态因为团体活动而发生了变化,我发现了生活中其 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团体改变了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我看问题更全面了。”“我从团体中 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平的豁达态度,学会了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们的心 灵得到释放。”“改变了我的消极情绪,以及有时候对自己讨厌的人就很冲的坏脾气。”“ 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团体使我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应对压力。”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干预,2所不同性质高校的贫困生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均有明显 改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团体心理辅导 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

3.1 团体干预的目标和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团体干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预 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均是在访谈、基线调查和大 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的,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沟通;合理认知、认 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每个专题均围绕高校贫困生最普遍且 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而确定,力图对症下药。正是这种针对性提升了辅导效果,增加了团体成 员对活动设计所持的积极肯定态度。

3.2 重视良好团体气氛的创设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本次团体干预始终注意 精心营 造温暖、接纳、安全、信任、尊重的团体心理气氛,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 进行。团体领导者始终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态度带领团体,并积极倾听、敏锐 觉察、坦然表露自己,成员感受到领导者的真诚、关心和接纳,于是能够放下角色,开放真 实的自我,融入团体,从而导致积极的行为改变,促进了自我成长和进步。如同成员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中所云:“老师和同学们真诚待人的态度很有感染力。”“温暖、开放 、坦诚的交谈气氛,相互倾听,沟通融洽。”“与同学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没有虚伪的 成分,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在这个团体中每个人都会友善的接纳我 。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因此使我更有自信。”“大家对我的信任、赞赏和鼓励使我感 受到爱与被爱,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和快乐。”本研究证实了针对性强、团体气氛好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实效 性和普适性。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属探索性研究,加之样本的特殊性所以样本量不大 ,也没有设立对照组,对团体辅导的长效评估也还可增加追踪调查。

4 参考文献

[1]安琪.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 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学杂志, 2004,12(1),78-80

[3]徐浩岚,游向宇.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中国学校 卫生,2006,27(3):225-226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194,235,246,284,318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8-253,317,331 ,335

团体活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欧文・亚隆团体;学生成长;辅导性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团体来支持。一项有说服力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非常明确地表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心理辅导手段。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即通过团体活动协助参加者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它能提供成员有更多视角,更多资源,更多可能性,效果有时甚至超过个体辅导,最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人从心理咨询中受益,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欧文・亚隆团体概念及其作用

1.什么是欧文・亚隆团体

亚隆团体心理辅导是由美国著名存在心理疗法及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经过40余年研究摸索而发展出的一种基于人本--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团体模式。以团体为核心,运用团队中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建立模拟社会。通过团体动力,提升自我觉察,促进个人快速成长的同时,协助成员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重塑信念、拓展资源、习练技能,从而有效发展和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2.欧文・亚隆团体的作用

辅导性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到底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对辅导过程发生作用,并最终影响辅导效果的,不同的心理流派有不同的观点,欧文・亚隆认为是“随着人类各种体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些作用机制,称为效果因子,可概括为以下几个:

(1)情感性支持。在被接纳、被聆听及信息的传递中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

(2)信息传递。由带领者提供传授一些有关疾病或生活情况等方面的教导式指导,以及带领者或其他团体成员给出的忠告、建议或直接指导等。

(3)人际互助。团体成员在辅导过程中,互相间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支持,彼此提供帮助活动,双方在这种互助行为和关系中有所获益。

(4)普遍性。组员了解到自己并非唯一受某方面问题困扰的人,自已和其他人并非大不相同,获得“属我族类”之感。

(5)原生家庭矫正性体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迟早会以曾经与父母双亲及兄弟姐妹互动的方式在团体中与带领者和其他成员互动起来,重新体验小时候的家庭关系模式,并在带领者和团体的保护下进行矫正性处理,以便修复遗留的不良行为和情感。

(6)行为模式检视。以“此时此地”为核心,成员学习辨认自己重复出现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检视这些模式和反应如何形成并作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7)存在意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了解到生命中有时是不公平的;有些痛苦和死亡终究是无法逃避的;无论和别人多么亲近,仍需独立面对人生,面对生与死,要因此更诚实地生活;认识到人终究必须为自己生活的方式负起责任,无论从别人那儿得到多少指导和支持。

二、欧文・亚隆团体适合职校学生

1.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中职生正处在青春初期,是从幼稚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发展迅猛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心理准备的不足,自我意识呈现相对幼稚和封闭,许多同学进入职校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情况,出现了适应不良的表现。其次,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面对的是在选拔中失利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就目前而言,多数是以“失利者”的心态走进中等职业学校大门的。因为遭遇了太多的失败,许多中职生消极心态比较重,相当部分人有浓重的失败心理阴影,自卑甚至自弃,对人生前途失去了自信。再次,由于职校教育的特殊性,中职生与社会接触更多,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对他们的影响比普通中学生大得多,“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无时不在侵袭他们,使他们处于困惑之中。除外,伦理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与合作意识等缺点在职校生身上也比较普遍。

以上这些心理特点,综合表现在人际冲突上,使他们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2.欧文・亚隆团体适合职校学生

韦志中说:“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医生可以提供支持,但在小组中,你获得的支持会更多。”欧文・亚隆也如是说,“一切心理困扰均起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团体治疗的过程解决人际关系冲突进而消除心理症状。”亚隆团体正是是通过运用团队中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建立模拟社会。通过团体动力,提升自我觉察,促进个人快速成长。因而尤其适合对人际关系中的某些方面希望有所改善和提升的人,以及体验到自我的孤独感、希望与别人更亲近的人。

在职校里,很多学生反映感觉被孤立、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难以与别人建立与维持亲密、互悦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在欧文・亚隆团体里,成员可以获得接受和提供支持、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促进主动性,学会自我暴露、坦然面对自己。他们会在团体中经历个人变化并将所学转移到团队外的生活中去,建立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三、欧文・亚隆团体的组建及其注意的问题

1.团体的创建:时间、地点、规模、和准备

作为团体带领者,必须对团体辅导就保证的时间、地点与学校相关处室进行很好的恰谈。

一是时间:定时定量。团体辅导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学生成员来自各专业各班,若白天正常上课时间进行就会导致“翘课”行为的发生,事与愿违,确定在晚自修的时间进行,以保证成员在那个时间段能安心团体活动。二是地点:开阔私密。由于团体成员需要围圈而坐,让每个成员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其他成员。同时,场所要能够保证成员活动的隐私和自由。(我的第一个团体,前面有几次在咨询室的办公室,有长沙发和办公桌,里间的小咨询室有时会有其他老师对学生做个体咨询。学员反映办公桌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彼此之间有阻隔感,且有人坐在沙发上,有人坐在单独靠椅上,这一开始就让他们亲疏有别,感觉不舒服,里间有其他老师和同学咨询,让他们感觉不安全。)三是规模:12人左右。团体规模与团体互动是成反比的。小团体易被动,成员之间的互动大为减少,团体的许多优势,会因为团体规模的缩小而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导致在团体中进行的实际上是个体治疗。发展容易受阻,容易使团体产生负面形象。团体规模越大,能用来处理个人问题的时间就越少。有些成员停止不前,一样影响效果。所以,为了给全体成员提供最大的参与机会,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的优势,规模一般为12-16个人最佳。四是类型:频率与封闭。确定团体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一个封闭式的团体一旦开始治疗,就不再接受新成员,并按照预定的次数进行;本人在学校做的是短程、封闭的团体,频率是每周一次,一般持续十二次,但在前面二周,是一周二次,这样进行比较密集,以保持人际互动,促进成员们可以就上次的议题继续进行讨论,使整个团体活动具有连续性,能更好的增进强度以推动团体更有效的发展。

2.欧文・亚隆团体的组建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认真负责的筛选成员,澄清目标。在带领短程团体时,在团体活动前,对成员进行个别会谈是非常必要的,尽管治疗时间有限,但是,不管是社会团体还是学生团体,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团体辅导前的个别会谈。相反,必须格外重视成员的准备和筛选问题,以便筛选出合适的成员,签订辅导协议以明确想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清楚作为团体带领者与被带领者地位是平等。作为欧文・亚隆团体带领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团体中,与其说是一个导师角色,倒不如说是对团体起促进作用的参与者。带领者要专心去“观察”、去“看见”团体中的互动与行为,尤其特殊个体在团体里的言行,推动团体的进程。当有成员想对带领者说些什么的时候,鼓励他们在团体会谈中说,如果有紧急事情必须在团体外或在团体聚会间隔期间讨论,也可进行安排。但要把这个讨论带到接下来的团体会谈中。再次确定学校的亚隆团体是属于“成长性”的。注重学生成员通过在团体中不断地自我成长,重现自身的存在感,获得内在心理与社会现实的整合,协助他们了解内在深层的需要,挖掘自身内在资源,发现并发挥出更多内在力量,建构积极正向的适应性的行为。

四、效果追踪与反思

本人从2010年开始在学校组建学生心理团体,其中有三个是欧文・亚隆团体模式,第一个团体活动了12次,第二和第三个团体活动16次,通过跟踪和各方的反馈证实,欧文・亚隆团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好的优势。

1.效果追踪

团体结束后跟踪,普遍反应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改良及对人事物的感受性方面有了很大的促进。如班主任陈老师说,该班曾同学,很想为班级做事,经常主动讨好同学,但班里的同学对她很是反感,不愿意与她一起。参加团体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该同学的变化,现在,曾同学跟同学关系融洽,同学普遍反映较好。曾同学说“我至今还记得,在第十次小组活动的时候,大家就对我提出了一个我一直没有在意的问题――当别人在叙述经历或阐述观点时,我总是会随意打断别人,然后谈论自己的看法。他们说,我的这种习惯让他们感到很讨厌。从而让我开始着力解决问题,学习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很快,我就明显地觉得,身边的人开始越来越喜欢跟我说话了。”另有同学说“我说出了从未说过的话,想了从未想过的事,团体让我开始认识了一个不大一样的自己,我发现自己很棒。”

2.效果比较

一般心理团体尤其结构化练习最多的团体,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很喜欢,感觉一开始就会有大的收获。但发现学生明显改变者少,发生正性改变者少。而且,明显改变者的改变很少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学校的亚隆团体,团体开始后感觉似乎原地踏步,进展缓慢,或者不知所措,无力感,其团体成员往往承受较大张力。但随着团体动力自然运作,活动过程开始变得自然,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后期及结束后的随访与跟踪,发现成员明显而持续的正性改变稳固。

3.效果机制-让成员主动参与

一般性心理团体,是把团体结构化,带领者居于主导作用,结构化练习有时甚至是团体聚会的核心。每次活动会让成员进行较多的结构化练习,较多的应用“热身活动”,利用许多技术,分派互动性的个人作业等加速团体互动,有计划地帮助成员迅速触及被压抑的情感、自己未知的部分和躯体自我,使成员最大程度体验团体的发展过程,以期加速个体进步。这样成员较少主动性,知识和技巧由外向内推进的,被动吸收的,因而缺乏应有的感悟和觉察。而亚隆模式团体,为使团体快速通过最初保守的、传统的仪式化社会行为,有时也会进行一些结构化干预,但目的不在于煽情,而是用于帮助塑造自主性团体,或将团体带入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或阐释过程,带领者只是个参与者,团体更多的是依靠本身的动力自然往前推进,知识和技巧的获得和行为的模仿一般经历这样的体验过程:觉察-感悟-接受-行为,是由内而外的主动改变过程,自然会带来积极而持久的效果。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其目标与功能是促进全体学生能自我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集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为一体。在团体互动中,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促进自我认识并发展独特的认同感,适当的自我开放、增进自我接纳、自信自尊,解决存在的自我意识;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如何去信任自己与他人、对他人的需要更敏锐、如何以关心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找到处理问题与处理冲突的可行方法,学会情绪控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发挥潜能、探索内在需要、澄清个人价值并决定是否要或如何修正,为这些改变、修正作出具体计划并付诸努力,从而完整人格、促进心灵成长、创造幸福;总之,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疾患,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亚隆心理团体活动能发挥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