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胸怀大志

胸怀大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胸怀大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胸怀大志范文第1篇

2、[解释]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3、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4、[出自]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胸怀大志范文第2篇

烈火熊熊。

芳草拂拂,

少年飞鸿!

读书朗朗,

汲取千古荟萃。

纯洁友谊,

雁鹰云聚冲天!

少年气魄,

胸怀大志!

野火熊熊,

浩然正气!

于苍茫大地,

誓海阔天空:

胸怀大志范文第3篇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胸怀大志范文第4篇

人生就是一张无边无际的地图,走啊走,永远走不到尽头.......

在银川的三年生活让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一切都若隐现。我不知道可以留恋些什么,那里似乎没有我值得留念的东西。一切一切......就这样,我的内心在黑暗中整整三年.然而这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我狂妄的想法和骄傲的个性让我一败涂地。在老师的眼中,我已悄悄地成了"差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我坚定的信念也被击破......

在同学眼中,我成了无心学习,不物正业的学生,但实际上我是一个胸怀大志,内心冲满热情的青春少年,我渴望找到灵魂的出口,内心充满善良和对未来的期待,只是与中国教育方式,程序化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已,这才导致了我的愤世嫉俗,以微弱的“坏”与周围的坏竟相抗争。然而,直到最后的的寒假,期末考试考的一塌糊涂。当我用颤抖着的手把成绩单递给父亲时,父亲那不可思议的表情让我无法忘记。这时,我才猛然觉醒,为自己青春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而备感凄凉,在此情可待成追忆之时,才知道友情和老师,还有生活,学习的可贵!

当我回到我的家乡吴忠后,我终于又变回了原来的我。那个自信,而又胸怀大志的男孩。 在这里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友情,爱情,荣誉等等一切一切。自信的笑容又挂在了我的脸上。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优秀的而又帅气的学生,同学眼中我是一个自信活泼的朋友。一切的一切都在转变,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好。看着我拿到的一个有一个的奖状,父母也不在整天愁眉苦脸了。我又想到了我的理想,我终于又可以再做梦了......

三年足一让一个原本无比优秀的人颓废。让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变的支离破碎。但是如果你还年轻那么你还有希望,还有希望照会原来的你!只要你依然记得你的梦想!

胸怀大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诗”教学;“爱己”主题;胸怀大志;游学修身;从容悲壮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长期以来,对“杜诗”的教学,偏重于挖掘诗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对教材中的这些诗歌作简要梳理,就会发现,这些诗歌还有一些主题值得我们去挖掘。例如,在入选教材的这些诗歌里,有一部分诗作体现了作者的“爱己”主题。当前,很多学生不爱护自己,碰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如果我们能挖掘杜甫诗歌里蕴含的“爱己”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以启发,就能更好地发挥“杜诗”的典范作用。

爱护自己,在杜甫看来,首先要胸怀大志。关于这一点,在杜甫的《望岳》一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是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考落第之后写的。因为考试落榜,所以“放荡齐赵”。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还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作,可见其胸襟之旷达、志向之远大。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和孟子之所以都能成为圣人,与他们“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心壮志是分不开的。杜甫也一样,怀抱圣人的雄心,所以能在挫折面前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壮歌声。这就是杜甫爱护自己的写照。仇兆鳌在评价这首诗时引用王嗣]《杜臆》中的:“‘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可见,在挫折面前,杜甫不但没有气馁,反而表现出实现伟大志向更为强烈的信心。杜甫的这种“爱己”精神,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杜诗”这方面的主题,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爱护自己,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为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而努力拼搏。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传统儒家把“修身”视为实现一切理想的先决条件。杜甫出身儒学世家,因此早早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游学修身。与上文《望岳》诗大约写于同一时期的《游龙门奉先寺》诗曰: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首诗的“诗眼”在“深省”二字,充分体现了杜甫奋发有为的“警悟”。

仇兆鳌评此诗曰:“闻钟发省,乃境心清旷,倏然而有所警悟欤。”杜甫在佛境中得到洗礼,感悟到自己所要得到的以及如何去得到。这种精神或者说道德上的洗礼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正如仇兆鳌引用王嗣]《杜臆》中的:“人在尘溷中,真性沦隐,若身离尘表,其情趣自别。而又宿于其境,对风月则耳目清旷,近星辰则心神怵惕……勿浅视此深省语也。”所谓“勿浅视此深省语”,就是要感悟到杜甫所感悟到的。另外,唐代的士子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科的考试。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壮游》曰: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称自己年少时就开始步入文坛,而且文才可与唐朝的进士崔尚、魏启心,汉代的班固、杨雄比肩,这与唐代进士科考试注重文才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当前,比起杜甫的时代,虽然各种考试还相当重要,但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只要学生愿意去拼搏,掌握真正的本领,自己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来说,拼搏本身就是爱护自己的表现。

爱护自己,除了志向远大、勇于拼搏外,还要具备从容应对怀才不遇的心态。杜甫胸怀大志,一生追求“入世”,以便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唐朝到了唐玄宗的时代,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国运开始衰微。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对于这一切,杜甫都亲身经历过。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杜甫无路展志。可贵的是,面对人生的不幸,杜甫能从容应对。杜诗《旅夜书怀》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去成都,坐船下渝中时所作。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三岁了。为避“安史之乱”,他携家人流浪异乡。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我们丝毫不觉得杜甫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仍然传达给我们一种力量,教给我们对待怀才不遇的积极态度。他不怨天尤人,不无端发牢骚,而是从自身找原因。仇兆鳌引黄生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无所归咎,抚躬自怪”,正是杜甫的崇高所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一旦遇到挫折,总是归罪于他人或社会,很少能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从杜甫身上得到启示。

同时,面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还善于从古代的英雄那里找到知音,以排解自己的遗恨。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至夔州时的《八阵图》曰: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仇兆鳌注引朱注:“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生平遗恨。”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生尚且有遗憾,何况常人!杜甫深知这一点,故能从他心目中的英雄那里得到安慰。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杜甫类似的时作里感受到杜甫一生的悲壮美。如《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就是在杜甫流落夔州的时候写的。这一年,离杜甫去世仅四年时间,其感伤可谓难以言状。仇兆鳌注引唐解曰:“久客则艰苦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是以白发弥添,酒杯难举。”然而,杜甫的坦然依然不减。古人有登高作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作大丈夫。杜甫以“登高”名诗,说明其大丈夫的气概老而不衰。诗的前两联描写自然环境,虽不免凄凉,但这是自然的规律,人生也必然要面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眼前的境况。因此,后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英雄末日,但却无怨无悔的悲壮之情。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坦然地面对人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在这方面,杜甫不愧是典范。

总之,杜甫的这些诗作,抒发了他早年的雄心壮志,并叙述自己为了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然而,由于社会的衰败,游学修身之后的杜甫,最终还是找不到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在怀才不遇面前,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杜甫因挫折而放弃自己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就算他失败了,我们也感觉不到丝毫的悲伤。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美。因此,对“杜诗”“爱己”主题的挖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乃至学生的整个人生中,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连“自己”都不懂得去爱护,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也许对我们当前社会上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杜甫.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胸怀大志范文第6篇

永远被束缚,

永远在挣扎。

难道这就是风筝的使命?

难道这就所谓命中注定?

胸怀大志的风筝,

不会向命运低头。

当它飞上蔚蓝的天空,

刹那间,

它就明白,

自己要得并不仅此。

它要飞得更高——更远

它认为自己可以。

它明白,

命运并不在线手里。

风筝想要超越理想,

风筝想要获得自由。

终于有一天,

风筝离线了!

它拥有了自己真正的羽翼,

伙伴们一起,

与雄鹰为伍,

飞向蓝天深处。

无垠的天地,

浩瀚的宇宙,

无所谓空间,

无所谓自由。

那种感觉,

是理想的超越;

胸怀大志范文第7篇

少年李世民胸怀大志,智勇双全,在乱世中劝父起兵直取长安。后来,他征战四方,统一天下,成就了一代英雄帝业。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599年,卒于649年,在位23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来源:文章屋网 )

胸怀大志范文第8篇

不试试真的不会知道,原来生活真的不容易,赚钱真的不容易。我们平时都是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所以才不会受到社会的伤害,所以才能天真无邪地笑出来。

慢慢地才知道,原来历经沧桑真的不是说着玩的那么简单,那些品茗赏花安然惬意的生活,都是给生活有保障的人的战胜品,而我们,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就只能认命,只能任劳任怨。

不要怪身边那些人如此苟且,得过且过。他们也曾胸怀大志,也曾理想抱负很高远,可是,再伟大的抱负都受不了生活的再三磨炼,我们到最后,抗争不过只能屈服。

可是,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屈服啊。真的在阻力面前努力抗争并且敢于坚持的,才能笑到最后。

看来我的世界观该改一改了,并不能那么盲目地看待人和事,城市里的繁华在每个人眼中那么让人羡慕,可是人们总是不轻易看到城市背后的黑暗。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敢那么大胆地提出来。毕竟,他们已经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