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伟大的博弈

伟大的博弈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1篇

从8月18日开始,美国历史学家、华尔街观察家、《伟大的博弈》一书作者约翰・戈登(John Steele Gordon)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与中国资本市场精英一起探寻“中国华尔街”。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已经沉沦的华尔街是否还能再次崛起?还会上演哪些伟大的博弈?这位有着一双蓝眼睛的65岁美国老人坦率直接,他的答案是:繁荣与萧条的周期会不断重复,华尔街依旧还会辉煌,各种博弈也依旧继续,因为人的本性是健忘。

博弈在升级

经济危机给了华尔街当头一棒,“或许,只要这个世界有人需要资本,而又有人能够提供这些资本,在曼哈顿南端的这个伟大的金融市场就不会消失,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戈登说。

在北京谈及美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时,戈登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机看起来没有那么糟糕,越来越像一次普通的衰退了。他认为,同1929年的那次危机相比,当前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合作使得危机变得容易度过。

当被问到华尔街的危机是否已经过去,他说现在说结束还太早,不过情况比去年9月有所好转。他认为华尔街一些银行再次推出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可以的,“但银行要在贪婪与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

戈登表示,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如摩根大通是不能倒闭的。因为大银行涉及面太广,投资者们也需要大的投资银行。随着监管的增强,风险已经得到了控制。

有人说金融危机让华尔街的伟大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戈登不这么看,“我们已经看到过它曾经从其他的萧条和管理不善中重生,纽约还是世界上最佳的商务城市之一,而且还是比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喜欢做生意,包括上海。当然华尔街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抽象,因为全球的金融市场都越来越移向互联网和24小时的交易日。但这条在教堂墓园和一条小河之间的小街,总会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在戈登看来,伟大博弈的升级版已经开始了,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存量财富与增量财富之间的博弈,这个博弈在一个大舞台上正在展开。

戈登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予以了赞扬,“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传奇,而且值得研究很长时间。现在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金融方面,中国会继续增长,而且中国人口如此之大,中国的GDP终将会超过美国。”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表示,中国作为金融中心的成长将是剧烈的,而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当到了某一个发展的时间点上,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但那时它已经是世界最著名的金融市场之一了,和伦敦、纽约一样重要。

历史总是很相似

《伟大的博弈》一书是2005年在中国开始出版的,与戈登相比,这本书的译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同样小有名气,他就是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在戈登中国行的第一站北京王府饭店的会上,祁斌同样作为嘉宾与戈登一同坐在了台前,由于翻译这本书,这位前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与戈登成为了好朋友,祁斌自己说,每次去美国都会请戈登吃饭聊天。

祁斌开玩笑说,因为这本书,戈登在中国比在美国更有名气。戈登随后说,随着经济危机爆发,他在美国也有名气了,因为有人认为他预判了经济危机。“危机很难预测,但是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我只是根据以往的历史做出了一些结论而已。”戈登说。

作为戈登的代表作,《伟大的博弈》描述了华尔街350多年的历史,展现了华尔街上的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的过程,也展示了其强大的市场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于美国崛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戈登在书中将证券市场比作一个博弈场,投机、内幕交易、坐庄等行为一直伴随着华尔街的成长。不断的投机,不断的监管,形成了持续的博弈过程。无论是在市场的初期还是现在,这种博弈始终存在,只有程度的差别。人的本性是贪婪的,特别是在一个充满冒险和机会的市场上,必定会有一些人在窥视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机会而不顾及其他,或来不及顾及其他。

戈登认为不能奢望一个纯洁而充满理性的市场存在。“在华尔街的这个伟大的博弈场中的博弈者,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们都是,也永远是普通人”。

戈登表示,要建立证券市场,就要有与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进行博弈的准备。投资者与投机者,投机者与监管者,违法者与法官,时时进行着博弈。不断地制定规则与修改规则,构成了市场运行的持续进步与繁荣稳定。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只要一个经济体选择了资本市场,就不可能选择绝对的稳定,这是资本市场设立的机会成本,一个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写出来的经济学家

戈登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经济学家:“我研究经济史。我喜欢讲故事,喜欢用故事来诠释历史。我从来没有想过创作,我只是喜欢写真实的历史和人物,因为真实的历史和人物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戈登喜欢文字,喜欢用文字叙述那些过去风云变幻现在看来云淡风轻的时代。戈登曾祖父曾是《纽约先驱报》的编辑,他自己称之为“家族写作的传统”。

与经济史结缘来自于他的祖父和外祖父的影响,他们都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当戈登还是个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6岁孩子时,他就从祖父那里知道了怎么通过“卖空”来赚钱――在高价将股票卖出去,再在低价将股票买回来。谈起这个戈登很自豪:“你知道,没有太多6岁的孩子会知道什么叫做‘卖空’。”

后来他成了经济史和金融史的专栏作家。“我发现自己很适合这项工作,因为没有太多人能把经济史写得让普通人也看得懂。”他对自己的状况非常满意。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蜈蚣博弈 逆向归纳法 理性人假设 混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6(c)-0214-02

蜈蚣博弈于1981年由Rosenthal提出。博弈中有两个参与人,策略包括“合作”与“终止”。博弈双方分先手与后手,轮流进行决策,当一方选择“终止”时,博弈即停止,否则双方将持续合作直到最终环节。博弈的总收益会随着过程的持续而不断增大,但是每一参与者在自己本回合选择“终止”时的自身收益,要小于对方在下一回合选择“终止”时自己的收益。根据持续的回合数,蜈蚣博弈可以被分为短期蜈蚣博弈、长期蜈蚣博弈和无限期蜈蚣博弈。

在“蜈蚣博弈”出现之前,逆向归纳法一直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逆向归纳法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理性人假设,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会做出使自己收益最大的决策;二是共同知识,博弈方对其他人行为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并且相互知道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判断。“蜈蚣博弈悖论”是关于逆向归纳法的一个重要悖论。根据逆向归纳法的推理,由于双方在每个环节都会选择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最终导致先手方拒绝合作,但这与实际中的选择明显不符。

1 文献综述

理论探究方面,孙洪罡等[1]基于风险偏好分析参与者的支付满意率。潘天群[2]在逆向归纳法的内涵中加入交流理性的概念。何伟等[3]着眼于预期心理,认为参与者一旦在主动选择时能获得与被动选择最大利益相同的收益,就会产生终止的动机。方志耕等[4]将“灰数规整”与顺推归纳法结合,通过计算期望值探究博弈终止时的纳什均衡。胡晓娟[5]等利用“颤抖手”方法,详细论证选择波动时,参与人合作的条件。

在实践中,McKelvey和Palfrey[6]让参与者分别在四阶段低收益蜈蚣博弈、四阶段高收益蜈蚣博弈和六阶段蜈蚣博弈中做出选择,发现参与者很少选择第一轮终止,更多选择倒数第二、三轮终止。

2 基于连续混合策略对长期蜈蚣博弈的分析

2.1 模型构架

博弈在时刻t1开始,在时刻t100结束,时刻用tn表示(1≤n≤100)。参与人1在时刻t1开始做选择,之后双方轮流做选择。参与人1、2都做完一次决策记为一轮,轮次用i表示(1≤i≤50)。若博弈持续进行,达到最终时刻t100,且选择人仍选择C,则双方收益都为51。若在tn时,某一参与人选择策略S,则其得到的收益为W(1,n),对方收益为W(2,n)。

蜈蚣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在蜈蚣博弈中,会存在下列假设,以保证各子博弈中,参与者在进行纯策略选择时,总会选择S。

2.2 B续混合策略的应用

我们基于理性人假设和共同知识,采用混合策略的方法分析问题。为便于计算,我们按照轮次对参与人的选择概率及收益期望进行研究,并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2:参与人1、2在第i轮做选择时,合作的概率分别为、。在tn时刻,参与人1、2的收益期望分别为E(1,n)、E(2,n)。收益期望函数如下:

在混合策略中,若要参与人选择合作,则需其合作的预期收益不小于终止的预期收益,并且其下次决策时的收益期望不小于本次决策时的收益期望。以参与人1为例,若其选择合作,需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1:作为理性经济人,参与人双方为了使自身在整个系统内获得最大利益,不仅需要在每个子环节考虑到预期收益,同时还要预测到对方合作的可能性。

逆向归纳法只考虑收益层面,忽略决策概率,并且独立分析各子环节,未充分考虑各环节间的联系,仅单纯认为整体的最优选择是各子环节最优选择的集合。

推论2:当一方认为另一方在下一轮行动中更具有合作倾向时,他在本轮就会合作;否则则会停止。

另需说明,当达到合作概率临界值时,决策人会概率性地停止合作。这一临界值又和下一轮的收益期望相关,即收益期望与合作期望是相互影响的。

依据以上阐释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3:双方的共同合作,是基于共同知识下对对方的信任;而双方停止合作,是因为决策方认为对方在下一轮的合作概率将等于或低于临界值,即个人行为受对客体主观判断的影响。

推论4:在达到临界值之前,博弈一方愿意在自己决策的tn时合作,那么他在之前都会合作,这是基于他对对方的信任;在临界值之后,博弈一方在自己决策的tn时终止,那么他在之后都会选择终止,这是基于他认为对方会选择终止。

推论5:个人的收益期望与对方合作期望是相互影响的,而逆向归纳法在逆向分析对方合作期望时更有实际意义。

双方的合作期望在整体上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在博弈后期,提升空间有限,决策方会选择终止攫取最后的利益,这一方式尤其体现于最后四期。

3 结语

根据理性人假设,参与人应追求个人在博弈整体的最大利益,而非各子系统最优方案的集合;根据收益情况,继续博弈的潜在收益要大于过早结束的风险;根据共同知识,双方在知道对方愿意合作的前提下,在一定期间内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笔者提出,利用连续混合策略,正向顺序计算收益期望,进而分析参与者选择合作或终止的影响因素。该方法从整体角度对博弈系统进行剖析,将合作意愿这一与收益期望相互影响的要素独立分析,重新解读了动态博弈中对理性人假设的认识,较好地解释了蜈蚣博弈悖论。

参考文献

[1] 孙洪罡,刘亚相,王丽波.支付满意率――对博弈论理性假设的新思考[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78-80.

[2] 潘天群.交流理性与逆向归纳法悖论的消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25-28.

[3] 何伟,徐飞,陈洁.蜈蚣博弈新视角――预期心理的应用[J].上海管理科学,2006(3):1-5.

[4] 方志耕,刘思峰,施红星,等.破解“蜈蚣博弈”悖论:“灰数规整”顺推归纳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2):180-186.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3篇

品着一杯咖啡,心里忽然泛起“博弈”这个词汇,这个词在这些年十分热门,究竟人们赋予它什么色彩,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静动博弈、生死博弈、市场博弈、游戏博弈……。按词的表面意义:博,名词,大通也(《说文》);动词,赌。弈,名词,围棋也(《说文》);形容词,大。博弈,原意下棋,然而现在人们已经丰富了它的内容。例如经济管理书籍的博弈论把它演绎得出神入化,其内容包括:一分析博弈参与者,二搜集分析博弈信息,三分析博弈方可选择的方式、行为集合,四分析博弈者决策行为次序,五博弈后的得失情况等等。说到这里,想起自己在2006年初以弈棋送别美丽小铺马军亮先生情境,或许我们意志相投——企业策划人员,所以下棋的时候还讲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他边下边讲棋道与市道相相似与不相似,最令自己记起的一句话:棋道可以极短时间重来一次,但市道可能没有重来,也不曾留下人的泪迹,棋盘里布满了诱惑致命的利器,时时让人身陷绝境,并可能使你失去生命。与他分别后的二年后,静静地回忆自己在慧妮集团曾经与无数的人博弈棋局,还是与人事行政总监邝君先生的博弈最为怀念。那是因为与他的博弈,不是个人利益的博弈,而是集团与子公司的博弈,以及个人为人处世的理念博弈,因此我们的博弈是健康快乐的、双向赢利的博弈。

2005年进入美丽小铺的时候,最后一关到慧妮集团人事行政部复试,并进行入职备案。匆忙地踏进人事行政办公室,一个中等身材,平头有点国字脸小伙子正襟危坐地坐着。两人对视了一下:“请坐。”他那双炯炯有神眼睛,透露出一股寒冷的审视目光,让人有点不自在:“谢谢您,您好!”邝君:“自我介绍一下。”“我毕业于2004届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学,姓名为冯伟雄……”“停,请你讲普通话,别把客家话、重庆话、普通话混在一起。”他这轻喝,让我有点乱了方寸:“先生,是的,我的普通话是有点不标准,但请你相信我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好工作,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我想自己应具有。先生,我想你应该也是客家人,客家人的本性是善良、勤劳、宽容、务实。”邝君:“思维应变能力还蛮强的,但你在狡辩。既然美丽小铺决定录用你,你就办理入职手续。小伙子,自信很好,但不能过于,谦虚使人进步,多多学习,提高你的普通话。”走出办公室,心里嘀咕着:凭什么叫人小伙子,难道你不是小伙子,不过真的很感谢你的提醒。这次的入职博弈拉开了我们三年博弈的帷幕:双正值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

随着美丽小铺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其组织机构也相应地变化,这就避免不了与集团公司进行权益博弈。在2005年年底,美丽小铺进行了组织大调整,并与集团进行分权管理;因个人一直认为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以经营管理机制为企业生存核心基础,以人才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以产品为企业美名核心武器,所以我提出人事任免权、事务处理权应该全部下放给美丽小铺,但集团却坚决反对了这个提议。因自己气在头,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为什么集团公司会反对,就去找邝君先生探讨:“邝总,凭什么集团公司不下放权力,是不是不想让小铺发展呢?”邝君严肃道:“凭什么?就凭你这种责难的态度!”自己苦笑:“邝总,刚才态度是不好,诚盼你说明集团为什么不放权?”邝君微笑:“黄毛小伙子,你懂企业管理吗?人权是企业的核心权力,公司能随意全部下放吗?在你的申请书里提到的企业效率能与企业生存相提并论吗?公司不是不相信你,但也不能不防着你——带一个团队走人。如果你是人才,就应该懂得顺势而为,信任、理解、支持公司的决策;如果你是人才,就应该懂得和谐发展,宽容、激励、帮助公司执行决策;是,美丽小铺在曾思海和你的努力下取得不小的进步,但你要记住一句客家俗语:不要吃了一颗黄豆,就以为自己成仙了。”自己哑然摇头,他接着说:“回去好好想一想,想通了,你自然会理解我刚才所说的话。”这次的博弈是子公司与母公司权力之争,虽然自己退让一步,使美丽小铺在集团领导下办事效益低点,但美丽小铺在这三年来确实是健康成长,没有出现大的危机。

经过几次的公事对弈,我们渐渐地熟悉,自己也知道king哥(邝君)确实足足比自己大了一轮生肖,但他的外貌年龄却实和自己相差无几。我们常常以一个主题进行博弈,使自己在博弈中快速成长。例如:我们曾经以恕进行辩论博弈,我们曾经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辩论博弈,我们曾经个性如何影响人生进行辩论博弈,我们曾经以野外生存竞赛进行胜负博弈……,但我们的博弈都以情明理,以理服人,和谐博弈。曾几天,浏览邝君的杂谈坊时,一句个人签字让自己的心灵一震:万法归心,或许这句的感慨大概也代表了我们的双正值非零和博弈——乐在情理中,让自己进步!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博弈论;地方政府博弈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JDXM63004 )

[作者简介] 包苗苗,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 F26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008-0004

在经济全球化、新型产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间由于存在利益的争夺而产生博弈行为,博弈困境导致了产业同构化。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博弈问题, 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因而有必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博弈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梳理与归纳总结。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①。产业结构调整指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机制改变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比例和配置关系的过程。对于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国外的起步较早且比较成熟,而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演变,有关研究亦迅速得以开展。

一、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缘起及发展

西方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起源于17、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17世纪时研究得出结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多。亚当・斯密(1776)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而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20世纪以来,在产业结构理论领域众多西方学者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霍夫曼(1931)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及其工业化阶段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霍夫曼定理”。沃西里・里昂惕夫从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费希尔(1935)提出了三次产业,为后来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统计资料。克拉克(1940)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库兹涅兹(1941)统计分析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提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的论断,即库兹涅兹法则。刘易斯(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筱原三代平(1957)提出了两基准理论,即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要将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或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赫希曼(1958)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不平衡增长路线”发展,即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某些行业,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罗斯托(1959)对产业主导部门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开创性地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1971)根据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应用回归方法对三大产业间的价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进行研究。钱纳里(1975)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证分析和国家间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几年也出现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成为众多国内学者讨论的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讨论也得以逐步展开。

在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方面,郭克莎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偏差明显,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受到需求的制约 ①。毛健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协调并提出了政策建议②。张平考察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通过将各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如何促进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方面,石磊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需求、技术进步水平、中间需求以及产业关联效应是决定产业演变的六个主导因素③。周冯琦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就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现实条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④。原毅军用经济周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解释了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长期变动和全球性趋同的原因⑤。

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方面,杨治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⑥。周振华通过对产业结构机理的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实现机制⑦。俞可琴运用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王元地等认为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技术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⑧。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方面,杨治从产业政策出发,就产业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进行了探究;刘伟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研究中他发现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⑨。蒋选指出应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技术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⑩。而刘治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张俊伟认为我国今后将由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向以技术和知识为主的发展阶段过渡①。

三、西方政府博弈的研究历程

对于政府博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政府竞争或制度竞争是最初对政府博弈的表述。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之际,政府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能做到有效保护产权,否则,资本所有者就会迁往他国,这样就形成了国家间的政府竞争机制②。亚当・斯密主要是通过分析人们对资本税差异的不同反应,来研究要素可移动性对于制度竞争的影响。他的论述不仅开启了研究制度竞争的先河,也为以后研究政府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效应提供了借鉴。

Easterly认为增长需要提供“合适的激励”才会发生,而这一激励的影响因素也就制约着经济增长,其中最致命的因素就是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低效。诺斯提出“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③,由于政府本身的腐败无能及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地方政府陷入博弈困境从而导致产业同构化问题,造成帕累托效率的损失和经济的负效应。

蒂布特、阿波尔特、哈耶克等学者研究了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及由此引起的政府竞争问题。蒂布特认为如果地方政府存在竞争关系,居民有足够多的区域可以选择,那就意味着居民可以在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区域间自由流动,这样就驱使地方政府要提供居民满意的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从而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②。阿波尔特提出制度竞争“必须始终把政治行为主体置于竞争压力之下,且它必须提高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居民的福利”③。哈耶克认为竞争促使地方政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同时也激励地方政府寻找、发现更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方式,这样该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也就居于有利位置②。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着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方政府博弈

国内学者在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间行为及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分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原因、结果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博弈的原因

关于政府博弈的原因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观点集中于行政体制、利益争夺和政府官员的晋升三个因素。张维迎、栗树和指出民营化趋势是由于中国地方分权引起的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的,这也为地方经济发展走不同路径提供了可能。周业安认为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为了争夺经济资源而展开竞争和博弈,但竞争的结果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是因为受到垂直化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的限制。毛寿龙指出由于自身的特定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必然竭尽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④。周黎安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治晋升会导致政府博弈的产生⑤。

(二)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博弈结果的集中表现就是各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以及产业同构化。在以往的非合作博弈中,地方政府为了限制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设置诸多的行政壁垒,而现在则更倾向于采取技术壁垒的方式,其中“招商引资”成为博弈的焦点,各地方政府为此展开激烈竞争,招商引资也转变为各地的工作重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⑥。姚震宇通过考察地方政府间及地方政府与外商之间的博弈关系,认为其他方式的博弈需要成本,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以非合作博弈的方式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⑦。曹洪指出由招商引资所产生的产业同构化在前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发展瓶颈的出现,产业同构化问题日益突显,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①。陆铭、陈钊的研究表明,在收益递增条件下,地方政府竞争将导致地区重复建设,不能按比较优势参与分工②。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和短期经济效应的追求而容易忽视整个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同构化问题,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博弈的可能发展趋势

由于采用非合作博弈的模式地方政府陷入博弈困境,导致社会整体效益的损失,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而通过构建合作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合作博弈也许是打破博弈困境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冯兴元从区域制度竞争的角度研究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属性,认为要提升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需要制定完善的外在规则和内在制度,区域实现成功转型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保障。陈进通过对比众多博弈模型,指出“零和博弈”和“对抗博弈”结构必然带来效益的损失,区际间的最佳选择是非零和合作博弈,这种博弈模式可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进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③。

五、述 评

事实上,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由此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低度化”问题,不仅是市场作用下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剩,更与地方政府行为有直接关系,是地方政府间博弈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流量,也深刻影响着双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博弈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重宏观分析,轻微观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和定量研究,主要以历史数据为根据,通过国别(或地区)间的比较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标准模式和演化规律。他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研究视角较多涉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体制安排、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战略等,但是较少探讨各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也很少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的困惑。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性成果。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产业选择和政府政策等宏观层面,较少涉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探究,未能认识到现有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源,研究成果难免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能用于指导遏制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博弈研究重原因分析,轻对策分析

国外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化在短期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利益的实现。但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行为带有个人主义,其政策调整是依据政治筹码改变而进行的,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呈现非合作性化,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实现资源配置,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次优策略。国内主要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政府博弈的原因、结果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三个层面。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导致资源配置受到种种限制,这并不必然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相反,地方政府利益却进一步扩大,从而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在市场化的分权状态下为了争夺经济资源而展开博弈,追求地区利益的最大化,并以此为筹码实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绩效和政治晋升,从而导致资源流向特定的行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也是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同时作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间又存在利益争夺,这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地区利益而产生博弈行为。所以,研究地方政府基于利益的博弈行为为产业结构

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作为博弈方的地方政府应从对策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冲突中实现整合,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从博弈论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地方政府有效作为,从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机制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和有效途径等问题仍值得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德]霍夫曼.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5]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7]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王述英,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9]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10]何太平.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与经济行为[J].社会主义研究,1997,(2).

[11]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5]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远东版社,1998.

[16]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M]..王晖,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孙华平,黄祖辉.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博弈[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3).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29-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汽车产业希望通过引入可替代燃料和可替代动力总成技术来改变汽车产业的现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不完备,消费市场不成熟,互补资产不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局限。中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和企业之间仍在不断博弈。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项目中,企业(被补贴方)的研发生产收益低,市场风险大,政府(补贴方)希望通过资金补贴促使被补贴方进行研发生产,以达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局面。但是面对政府不断增加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政府补贴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以及企业存在策略性获取补贴的动机,补贴不仅造成了社会成本的增加,而且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所以,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进行分析,从博弈的视角讨论企业坚持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意愿与政府补贴的关系。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1]。在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问题中,可以将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简化为一个两阶段博弈。企业会根据已有信息选择自己的策略,政府根据企业前一阶段的行动做出判断和下一阶段的决策。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不清楚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和能力,会导致企业进行投机或者寻租,使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将建立补贴双方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补贴对企业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影响,从而对政府制定产业补贴政策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补贴政策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其本质是政府对产业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通过制定补贴政策影响企业发展,企业通过调整经营策略获取政府补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提出了著名的SCP范式,并把SCP研究范畴和国家公共政策联系起来,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2]。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SCP分析框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主要工具。然而,产业组织理论是在完全理性的条件下,运用静态均衡的思想,对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不能体现市场的动态性。近年来,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关于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国内外学者运用博弈论研究政府和企业在补贴政策执行中的策略问题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学者Richard研究指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府补贴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能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行保护,会弱化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3]。周绍东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研发补贴之间的博弈,认为当政策制定者拥有关于企业创新类型的真实信息时,补贴的提高能有效激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4]。邹伟进从博弈论的角度,建立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博弈模型,深入分析政府与企业的决策过程及博弈结果[5]。许箫迪认为,政府选择不同的扶持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和业绩的效果不同,因而政府应根据企业的特征来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和方法[6]。黄彬彬和王先甲等人研究了在不完备信息下,生态环境补偿中政府和企业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区域的策略选择以及不完全信息如何影响补偿大小和环境质量[7]。

本文尝试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策略,以及不完全信息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影响。具体的研究思路:①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②分析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过程及结果。

2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

2.1基本假设

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博弈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主体,是一个动态的、非合作多方博弈。为了简化这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本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

(1)博弈过程只考虑政府和企业,忽略企业之间的博弈,忽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差异。政府和企业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企业和政府的博弈分阶段进行,企业必须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才能获得补贴,政府在每个阶段的补贴额度是有差异的。

(3)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愿意使用补贴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越快,获得的补贴越多。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到某个时期时,政府会减少政策干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越快,获得的补贴会越少。本模型主要研究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的博弈。

(4)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采取不当行为,如投机、寻租等,不考虑投机和“寻租”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成本。

2.2模型描述

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问题中,博弈对象包含补贴方(政府)与被补贴方(企业)。政府希望通过运用补贴手段,对企业的研发产生正向刺激,弥补企业损失,分担企业风险,最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企业通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获得收益,同时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贴,当政府的补贴力度增加时,企业获得的补贴就越多,相当于政府帮助企业承担了部分技术研发的风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企业从技术研发中获得的收益增加,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和企业的行动策略会对对方下一阶段的策略产生影响,但是双方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3模型参数

3结论

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突显,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萌芽期,无法依靠市场化运作来获得收益。政府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选择不同的补贴策略对企业研发行为和绩效产生的效果不同。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企业通过政府补贴获取了高额的收益,甚至部分企业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政府补贴。实践证明,政府如果不能合理运用补贴手段只会弱化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的制定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调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我国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萌芽期,企业独立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大,仍然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所以,在初期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可缺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减少投入,加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最终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正确使用补贴手段刺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为了鼓励更多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政府在发展初期重点扶持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补贴弱势企业,降低弱势企业采取投机和寻租策略的可能性,实现通过补贴措施优化产业环境的目的。因此,政府需要正确识别企业的研发行为和绩效。

(3)提高政府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的补贴效率。优化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投入的资源配置。政府对提高社会效益的新技术研发项目需要积极扶持,既要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提供支持,也要使企业获得的利益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259- 261.

[2]牛丽贤,张寿庭.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36-139.

[3]Richard E Romano. Aspects of R&D Subsid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104(4):863-873.

[4]周绍东. 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R&D补贴:一个博弈[J]. 产业经济评论,2008(9):38-51.

[5]邹伟进. 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J]. 企业改革与发展, 2009(6):161-164.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6篇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promoted today’s logistics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o the rise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plenty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ris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market. Currently,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particularly the pricing mechanism and logistics services. Theref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pricing mechanism, to apply the game theory to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standard logistics service and core logistics services,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external companies.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博弈 标准物流服务 核心物流服务

Keywords:TPL Game Theory Standard Logistics Services Core Logistics

作者简介:白燕华(1987-),女,山西省神池县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环渤海经济区

一、 第三方物流企业传统定价机制

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是物流服务,大部分企业都包括标准的物流服务与核心的物流服务。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是物流服务,但这些服务同样是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中的,既然是一种商品,那么就必须有其定价机制。第三方物流企业仅仅是将这些物流服务作为与普通商品一样的产品,在定价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定价机制,即通过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等因素,以最低成本为导向,局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根据竞争者的定价行为来制定自身物流服务的价格。

二、 第三方物流企业定价机制供需博弈分析

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在经营活动中都有自己的目标,提供方希望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求方则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满意的物流服务,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用。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就通过博弈来实现各自的目标,并达到纳什均衡,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最大化。

(一)标准物流服务与核心物流服务的非合作性供需博弈分析

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它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相对来讲,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客户更接近最终消费者,因此博弈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同,所以供需双方都有各自的策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策略包括提供物流服务与不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服务需求方即客户的策略包括选择外包(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与自营物流业务。假设市场上这一博弈过程中参与人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并且只进行一次博弈。同时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成本为C1,所获收益为R;不提供物流服务所获得的收益为-C2。而假设需求方选择物流外包的成本为R,自营物流业务的成本为C3。一般而言,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专业化服务,所以C1

从表中可以看出2中客户的收益是R-C3,这是因为R是其机会成本,由于其选择自营物流业务,那么它就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而其中最后一行中的3和4两个状态所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在这里主要解释3的结果,因为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提供物流服务,那么它在客户身上所得的收益就只能是-C2了,而在一开始又假设市场中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两个经济实体,那么客户只能自营其物流业务了,也就只能获得-C3的收益。在实际市场中,这种情况是出现的也比较多,但结果一定不会是这样的,这里,为了简便分析,所以得出与4一样的结果。

然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不仅相互博弈,同时他们也要进行自我博弈。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若R-C1

对于标准物流服务和核心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可以运用此博弈分析来进行定价,但是,对于核心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占得优势更明显,所以在博弈过程更具有主导权,所以在其定价中,可以将其定价比标准物流服务定得更高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性。

(二)标准物流服务与核心物流服务的合作性供需博弈分析:

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不仅仅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需要通过合作性博弈来实现这些目标。它们不需要再像非合作性博弈那样,彼此之间没有信息交流,不再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博弈。它们需要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沟通,利用彼此所得到的信息,在合作的条件下发展。合作的双方需要彼此之间的妥协与让步,通过达成战略联盟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这样制定出来的价格不仅节约了彼此之间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成本,并且还能更好的服务最终消费者,使双方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三、结论

在非合作性博弈中,博弈双方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博弈策略。对于服务提供商,只有当其为客户提供服务所获利益大于其不提供服务的成本时,它才会采用提供物流服务这一策略;对于客户来说,只有当其自营物流业务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外包所需成本的2倍时,才会采取外包策略。而这一博弈,由于是零和博弈,所以在现今供应链竞争的市场中,不利于博弈双方的发展与竞争性,因此这种博弈不应提倡应用于竞争激烈的中;而在合作性博弈中,双方通过合作,达成战略联盟,不仅实现了双方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利益最大化,因此这种博弈需要大量运用于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去,以实现“三赢”结果,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价值最大化,客户利益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利益最大化。这种博弈需要建立在博弈双方共同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双方信任机制在博弈分析定价机制中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7篇

【P键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 水生态环境 超标排污 环保监测

一、文献综述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支付了沉痛的代价。全球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而且伴随着水质的不断恶化,水污染造成的水体功能丧失进一步加重水资源危机的形势。全世界每年排入河流和湖泊的废水使14%以上的全球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70%以上污染水直接排放[1]。污染水大量排放导致我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只有不到11%的人引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面对其他博弈者选择的不确定性的一个理性对策,其主要特征是作为混合策略一部分的每一个纯策略有相同的期望值,否则,一个博弈者会选择那个期望值最高的策略而排除所有其他策略,这意味着原初的状态不是一个均衡。Nash(1950)[3]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并利用不动点理论证明其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齐(2004)[4]介绍了我国环境管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建立了排污管制的简易分析模型,依据该模型对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进行了博弈分析,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建议。雷玉桃(2006)[5]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两种情况下的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状况,得出实施排污交易制度是我国将来进行流域性水污染防治的一种发展趋势。郭新帅等人(2009)[6]运用一个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授权官员对企业排污进行监督的情形下,作为监督者的政府官员与企业主之间的合谋行为对企业的排污量以及监督者的监督努力所产生的影响。建议政府严惩监督者的失职行为、降低监督者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督者的议价能力。胡震云等人(2014)[7]认为应该从考核的分配公平维度、程序公平维度和互动公平维度来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并提高生态文明指标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同时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环保政绩奖惩机制和建立企业排污行为奖惩机制。金帅等人(2011)[8]认为在严格依据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社会福利最大化与管制成本有效的监管机制目标一致; 在低执法收益下,社会最优的监管策略是采用边际处罚线性或递减的惩罚结构,设定足够的监管力度以激励企业守法排放;而当执法收益过分大于制裁成本时,任何追求成本有效的监管机制都会使制度流于形式。

马晓明(2003)[9]认为单纯依靠公众与企业通过环境协商谈判解决环境问题有很大局限,目前中国的环境管制,主要是政府、企业在进行博弈。刘金平(2010)[10]认为应该通过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来降低排污率,并依据企业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的排污费用与补贴。高红贵(2012)[11]认为要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体系,需要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治理污染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对民众进行舆论宣传并给予适当的补贴。张雁林等人(2015)[12]认为政府罚金对企业的规制效果优于政府补贴,且高罚金和高补贴并存的制度会降低企业顺从规制的积极性;环境NGO的监督力度对政府检查概率有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顺从概率。Tietenberg(2001)[13]分析了诸如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的污染控制的手段,论述了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各种手段的效果和优缺点。Michael(1981)[14]认为管理复杂水资源系统,应该考虑供水服务成本的回收,同时还应该对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以形成全面的合作博弈均衡框架。Kaveh(2010)[15]分析了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包括冲突和利益的相关者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利益相关者可能愿意做出改进,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Lyon(1982)[16]较早就比较了污染排放权的分配方法,试图通过政治上可行的政策来控制污染和捕鱼。曾思育,傅国伟(2001)[17]用博弈论分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达标排放检查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关系,并对如何核定工业企业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了相应研究。王艳(2007)[18]以排污量为控制变量,以下游污染存量为状态变量,建立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合作与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给出促进区域间自愿环境合作效用转移的一般化公式。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本文通过构建排污企业与环保部门博弈模型,求解出排污企业与环保部门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并且进行算例演算。最后给出解决超标排污问题的建议。

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构架方法

(一)排污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参数设计

假设排污企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为R(R>0),如果不进行污水治理,排污企业的利润率为r。设污水达标治理的费用率为ω(00),同时环保部门将罚款专款专用,对检测到的水污染进行治理,治理费用设为A(A>0)。如果排污企业污水排放超标,而环保部门没有进行检测,超标排污企业就不能及时被整改,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应该由环保部门承担。设环保部门为此需支付的成本为B(B>A),(B-A)=φ可以看成对污染不及时治理比对污染及时治理多出的支付成本。如果没有环保部门的监管,排污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牺牲水生态环境,而环保部门的目标是在保证水生态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二者的博弈关系描述如表1。

(二)环保部门的策略分析

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如果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环保部门为追求费用最小化会选择不检测;如果排污企业不达标排放,那么环保部门的策略取决于-C+F-A与-B的大小,如果-C+F-A

在F

而在F≥A+C-B时,环保部门会在排污企业达标排放时选择不检测,在排污企业不达标排放时选择检测,不存在占优策略。

(三)排污企业的策略分析

对排污企业而言,在环保部门不检测时选择不达标排放,在环保部门检测时的策略选择取决于(r-ω)R与rR-F的大小,如果(r-t)R

可以看出,当对排污企业违法排污的罚款金额低于排污企业处理污水的成本时,环保部门检测与否都不对排污企业的污水排放行为产生影响,排污企业会排放不达标的污水,政府监管效应难以发挥。

(四)构建并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只有当对排污企业违规排污的罚金F≥max{A+C-B,ωR}时,环保部门才会有动力进行检测监督,并且这种监管才能对排污企业行为产生影响。而此时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问题变为:如果环保部门进行检测,排污企业就选择达标排放,反之则选择不达标排放;如果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环保部门就选择不检测,反之则选择检测。博弈双方都不存在占优策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概念来求解并分析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

混合策略的含义是指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i的策略空间Si={s1,s2,…,sm},博弈方i以概率分布Pi(p1,p2,…,pm)在其m个可选策略中进行选择所形成的策略,p1+p2+…pm=1。混合策略表示的是博弈方对各个纯策略的偏好程度,是对多次博弈达到均衡结局的各个纯策略选择的概率估计,表现一种主观概率的意义,纯策略也可以看成混合策略的特殊情况。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定义为:假设博弈方1、博弈方2的纯策略集分别是S、T,混合策略集分别是X、Y。若一个混合策略(x,y)∈X×Y同时满足对?Si∈S,u1(x,y)≥u1(si,y)都成立和对?tj∈T,u2(x,y)≥u2(x,tj)都成立两个条件,则称(x,y)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与纳什均衡类似,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意味着任何一个博弈方如果将策略改为纯策略或者改变策略的概率分布,都不能从博弈中获得更多利益。

在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的博弈中,任何一方如果能猜到对方的策略选择就会在博弈中占上风,因此博弈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让对方猜到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每一个博弈方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让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某一纯策略使得赢取博弈的可能性较大。假设排污企业选择达标排放的概率为p,选择不达标排放的概率为(1-p),环保部门选择检测的概率为q,选择不检测的概率为1-q。

四、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混合策略{什均衡博弈模型,解决了如何减少排污企业发生超标排污现象的问题。由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排污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博弈均衡主要与对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水的罚款、环保部门的检测成本、环保部门延后治污支付成本有关,针对这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一)对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水的罚款

只有对排污企业违法排放污水的行为给予足够的惩罚,才能使得环保部门有动力有能力对其进行监管,对排污企业行为构成约束。另一方面,由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可以看出,虽然罚款金额越高,排污企业排放不达标污水的概率也就越低,但是应当注意到,当对超标排污的排污企业罚款金额越大时,环保部门选择不检测的概率也就越大。

(二)环保部门的检测成本

排污企业是否会达标排放污水与环保部门的检测成本有关,环保部门的检测成本越低,排污企业排放不达标污水的概率也就越低。所以要想提高环保部门的检测意愿、降低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水的概率,需要开发更简单的污水检测技术,降低检测成本。

(三)环保部门延后治污的支付成本

环保部门延后治污比及时治污多出的支付成本越高,排污企业排放不达标污水的概率也就越低。因为没能及时检测出排污企业超标排污,环保部门需要支付的处罚金越高,对内部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越大,环保部门进行检测的概率就越高,相应地,排污企业选择达标排放污水的概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陈燕武.中国环境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6-48.

[2]许嘉宁,陈燕.我国水污染现状[J].广东化工,2014,41(3):143-144.

[3]Nash J F.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 [J].Procee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10,36(1):48-49.

[4]王R.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的博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119-122.

[5]雷玉桃.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博弈分析[C]//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22-126.

[6]郭新帅,缪柏其,方世建.排污管制中的授权监督与合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24-29.

[7]胡震云,陈晨,王慧敏等.水污染治理的微分博弈及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93-101.

[8]金帅,盛昭瀚,杜建国.区域排污权交易系统监管机制均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4-19.

[9]马晓明.三方博弈与环境制度[D].北京:北京大学,2003.

[10]刘金平.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1]高红贵.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诸方博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13-18.

[12]张雁林,杜建国,金帅.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三方博弈[J].生态经济,2015,31(4).

[13]Tietenberg T.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M].Rutledge,2001:31-52.

[14]MICHAEL S,KOGIKU K C.Game theory analyses applied to water resource problems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1,15(3):109-118.

[15]KAVEH M.Game theory and water resources [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81(3-4):225-238.

[16]Lyon R M.Auctions and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llocating Pollution Rights [J].Land Economics,1982,58(58):16-32.

伟大的博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弈论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作用

一、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又称游戏理论,是一种源自游戏的数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求最佳的游戏,使得游戏的局中人能够获得最大的赢得。由于在游戏中,每一个参与者得到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因此博弈论对于策略问题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决策方的立场和策略,还包括对各决策方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得出具有最理性的策略,从而实现最大收益。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若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能够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则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目前来看,合作博弈主要强调集体主义、公平公正,而非合作博弈主要强调个人理性及个人的最优决策,两者在社会、政治、国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笔译的博弈形式

在外语翻译中,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翻译人员的策略选择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由于翻译人员与源语作者很难达成一个双方认同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此表现为大量的非合作博弈及少量的合作博弈。

例如,在高校外语笔译教学中,教师往往针对课本中的例句进行讲解,这种对既定内容的传授,使得学生普遍认可教材中的翻译结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博弈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模仿性学习,同时也是笔译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以及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同样是对既定内容的传播。换言之,教师认可教材中提到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原译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约束力的协议,同样属于合作博弈。因此,如果笔译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模仿和认可阶段,只是一种初级的合作博弈。

要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笔译教学从初级到高级的提升,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摒弃和纠正,推动教学活动进入到讨论和研究的层面,实现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原译者的质疑,属于一种非合作博弈形式,同时也是笔译教学中的高级阶段。

三、笔译的博弈教学

对于外语的翻译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和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在翻译中很难做到一一对应,这时就只能通过词语与文章的上下联系,进行意译。例如:‘그 사람은 구두쇠입니다’,意译为“那人是个吝啬鬼”,这里的구두쇠在韩国语中是一个派生词,如果直译,会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在本质上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且中韩两国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式也不会产生歧义。例如,‘철수는 소와 같이 자기의 투박한 본성을 지켜왔으며 꾸준히 일만 하였다’,就可直译为“哲秀就像头老黄牛,有着忠厚老实的本性,光知道埋头干活。”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直译属于合作博弈,而意译则属于非合作博弈。但这两种翻译方式是十分简单的二分法,对于较为复杂的作品,很难使用直译和意译进行解释,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也就是从归化与异化的博弈策略进行审视。

在笔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各种意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也涉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包括一些主观因素,如源语作者的要求、读者的期待等。归化,就是要把原文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例如,‘그 동안 우리 고향은 모든 것이 몰라 보게 변했다’,应该译为“这期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中文里一个常用的成语,能使读者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这种翻译策略主要是在综合考虑中国读者阅读期待的前提下作出的选择。反之,异化的原则是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例如,韩国有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叫做‘판소리’,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曲艺形式。对‘판소리’有多种译法,如“板声”、“清唱”、“南唱道”等。《高丽亚那》期刊中将它翻译为“盘瑟俚”,无论在译义上还是在译音上,“盘瑟俚”都与‘판소리’吻合,较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构词形式和文化内涵,可以说翻译得天衣无缝。

从实际应用方面看,笔译教学应该坚持直译策略、意译策略与归化策略、异化策略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灵活机动的策略反应能力,将翻译动机与制约因素相互结合,培养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翻译理念,才能切实保证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语

总之,将博弈论概念引入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翻译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