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陈奂生上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1篇

文学,作为时代社会生活的象征,在特定的时代,其中的艺术形象都是应运而生,体现时代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作为 历史 转型期出现的陈奂生,既体现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热情,理想愿望,又表现出在过去生活方式中形成的落后性格。对于后者,作家高晓声作了突出的刻画,展示在读者面前的陈奂生是一个背负着沉重传统文化精神负担的农民形象。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过了20几年了,陈奂生形象也诞生了20多年。目前,新时期的新理念( 现代 性)已经成为

“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对国民性的探讨,除了深刻地反省主奴根性外,另一个反省主题就是关于阿q性问题在陈奂生,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身上的一般特征:盲目的自尊自大可怕的自轻自贱自解,惊人的健忘,以精神的虚幻的“胜利来掩盖现实生活中彻底的失败,并从中求得慰藉和安宁。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7—01

想象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边观察、边分析、思考、想象,这样,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真挚,更感人。如进行“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作教学之前,可组织学生观察具体的景物,如一盆花,一幅画等,然后练习。学生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自然写不出生动的文章。可能只是直观的描述.有的学生这样写:“这盆花颜色真多呀,白的红的淡红的都有。”还有的学生这么写:“这幅画多美啊,远山苍翠,秋水潺潺。”这些学生也观察了,他们看到了眼前具体的景物。但我们读了觉得干巴不生动。经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可能写得更具体,但也仅满足于细致的描绘。这就是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动脑筋思考,没有进行想象的缘故。写景物,若只是停留在一般现象的叙述和枯燥的记录上,文章就像个瘦弱的婴儿,仅有几根骨头支撑,缺少血肉,显得十分干瘪。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充分的想象,由眼前景而至心中景,由言中意而至言外意,由相关的景物而想到相应的诗文与精神,文章才能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内涵。

在课文阅读中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想象丰富。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幻灯片、课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另外,阅读文章时,引导学生积极启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事、物等,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觉。如在阅读《阿房宫赋》一文时,当读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融融,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这些句子时,可启发学生想象,仿佛自己此时就置身于阿房宫,面对着壮丽的建筑,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由此及彼生发道理的写法。

在自由写作中培养想象能力

所谓自由写作,就是不受时间、不受内容及写作方式限制的一种练笔形式。日记、随笔、杂感、游记、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均属于自由写作。例如有的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又拓展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奂生上城》一文,开始陈奂生心疼自己的五元钱,愤愤地说:“我是半夜里来的呀!”那最后陈奂生又会怎样做呢?会怎样说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可把文章的最后部分压缩作为续写的开头,让学生延续故事情节,想象陈奂生会有怎样的语言、神态、动作。然后再进行续写练习。学生续写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或内容进行想象作文,这样有助于与原文对照,加深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能激发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改变原文的种类有:改变故事情节;改变人物的环境;改变人物的个性等。

借助电教、多媒体手段培养想象能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把音乐、图像、文字集于一身,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3篇

1. 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断: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这样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2. 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如王愿坚《粮食的故事》的如下片断: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

3. 梦境描绘

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这是曹雪芹《宝玉挨打》中的文字,作者通过梦境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

4. 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的如下片断: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 行动表现

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6. 环境衬托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7. 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断: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 编码 精确性 模糊性 倾向性

“编码”本是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领域常用的概念,一般指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信号,即把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借用在文学活动中是指作家将普通语言形式转换成文学语言形式的过程。我们知道,普通语言与文学语言各自具有不同的两套编码守则。普通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个多层级、复杂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追求的是一种规范守则。而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有自身的内在涵义,追求的是语言的艺术表达效果。因此,文学活动过程也是作家对普通语言进行重新编码的过程。但是在当前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编码却出现了许多弊端。尚贵荣在其《词语乱象杂说》认为“生造词语、破坏语法、错读错写、平庸和滥用”等现象是当今语言编码中存在的“乱象”,尤其是在文学语言的编码中“许多作家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糟蹋祖国语言文字”[1]因此,我们需要对文学语言的编码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了解文学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编码的基本守则。只有了解掌握了文学语言编码的基本守则,才能发挥文学语言的表现张力,凸显文学语言的审美潜能。

一、精确性编码守则

朱光潜曾经在《文学与语文》中说,文学语言的最高要求是“精确妥贴”,即“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就是“精确妥贴”。这种精确性的标准看似平常,实则抓住了文学语言编码的精髓。汪曾祺在谈到文学活动时说过:“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2](P32)精确性编码守则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编码写出文学对象的特征,写出作家的思想意蕴。

在文学语言的编码中,要符合精确性编码守则,必须对文学活动的对象进行仔细体会,把握对象最本质的特征,然后用最准确的语言进行编码。如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段语言编码:“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一段语言编码,描写了孩子们驾船去看戏的情景,其中有一系列精确的语言编码,如“跳”“拔”“聚”“点开”等,将动作和神情相当精确地编码出来,并且把孩子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去看戏时兴奋而急切的心情也用语言编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文学活动中,作家总是会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进行编码。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丰富复杂的,变化细小、微妙。事实上,语言作为文学的编码媒介是有其优势的。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往往只有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的艺术媒介恐怕很难达到语言的这种功能。正如姚文放所说:“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种类的媒介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特别是刻画人物内心生活和感情活动”[3](P37)。

又如高晓生《陈奂生上城》中的一段语言编码:“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他想到此趟上城,由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晤!……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一辈子窝囊的陈奂生无端地花了五块钱住了一晚县委招待所,但回家后该如何向老婆交代这五块钱的去向呢?作家采用自问自答的语言编码,相当精确地刻画了陈奂生具有“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内心世界。

二、模糊性编码守则

文学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在编码过程中,追求编码的精确性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守则。但文学“语言要表现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思,诗必须是美的。”[4](P32)文学必须是美的,用于表现文学美的媒介必须是美的,必须是充满想象力的语言。而要达到这种审美效果,文学语言编码的模糊性守则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守则。所谓模糊性是指对事物类属的划分不明确而引起人对事物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突破了规则性的樊篱,从而引起人们对事物产生多向度的理解。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在语言编码中打破语言常规,使描写对象产生多义性,从而达到拓展审美想象空间的效果。其实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不像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那样要求准确、严密、清晰,文学语言所塑造的文学世界只有通过接受者的想象、联想,才能再造出新的形象。

语言编码的模糊性守则更适宜于塑造文学形象、展示生活画面等方面。如《红楼梦》中描写宝玉、黛玉放风筝,当风筝放到高处,丫环紫鹃剪断了线,表示要放去黛玉多病的“晦气”。“……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就不见了。”这一段语言编码充分运用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又比如汪曾祺《七里茶坊》中的一段语言编码:“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这看似平常的叙述语言,日常的对话语言,却包含了深远的审美想象空间,这得益于汪曾祺在语言编码中模糊性守则的运用,所以汪曾祺才会得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论断。

语言编码的模糊性守则能增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它强调的是语言编码中的审美效果。文学活动中要取得语言编码的审美效果,首先要强化语言的不确定性。语言本身是抽象的符号,但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合,就可以引导读者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把作家所要传达的事物、情景、情感等审美想象空间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倾向性编码守则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活动是具有倾向性的,文学活动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受与体验、认识与评价,渗透了作家强烈的思想感彩,“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有感情的。”[2](P21)而且文学的倾向性对于文学来说至关重要,文学意蕴的魅力得益于不同作家的不同倾向性。因此,文学语言的编码也应该遵循倾向性守则。所谓倾向性守则是指作家在编码过程中要遵循明朗而突出地表达对文学对象个性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态度的原则。作家在进行文学语言编码时一方面要对对象作出绘声绘色的编码,另一方面还需在语言编码中表明对人物、事物的情感倾向。比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厌恶假洋鬼子假辫子时的语言编码:“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鲁迅在该段语言编码中,用了一个特殊的句式“辫子而至于假”,用“而至于”这一关联词,把“假”字强调出来了,明确地表明了阿Q的满腔“正气”和他对于“异端”的“深恶而痛绝”的态度。

文学活动中,要体现文学语言编码的倾向性,作家首先要有鲜明的倾向性态度,其次在语言编码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倾向性的编码素材。如《阿Q正传》中鲁迅对描写阿Q形象的一段语言修改:“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抛(手稿中为‘舍’)了石块,一面走一面吃,而且想到,这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寻,不如进城去……。”[5]“抛”这一动作,鲜明地表现了阿Q当时几分得意的神态,而且也表现了他自以为又“胜利了”的心态。而“舍”字仅仅只能说明阿Q舍弃了石块,倾向性并不明显。

文学是一种个人性的艺术创造,在语言编码中只有将作家个人的情感倾向融入到描写对象中,使语言编码具有作家个人的倾向性情感时,才能写出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作品。

四、简约性编码守则

文学是一门形式有限而内蕴无限的艺术,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文学语言的编码中就应该遵循简约性守则。所谓简约性守则,是指在文学活动中应遵循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言简而意丰,才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意蕴理解。在文学活动中语言编码的简约性不仅仅是语言编码的技巧问题,也是编码的构思问题,“语言的粗糙就是思想的粗糙”[2](P2),构思清晰,抓住对象的本质的文学语言才能言简而意丰。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叉出闺成大礼”中的语言编码就是典型的遵循了简约性守则。黛玉临终之前的语言编码:“宝玉,宝玉,你好……”达到了文学语言简约性的最高境界,一句话,几个字,饱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又能够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文学活动中,要想做到语言编码的简约,首先要对对象有清晰的认识晰,在构思时理清头绪,然后找到最简约的符号进行语言编码,从而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留下最大的审美空间。正如汪曾祺所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是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2](P5)如茅盾小说《春蚕》中的一段语言编码:“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象一头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一个“发”字,语言编码虽然简约,却内蕴丰富,耐人寻味。

四、结语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其语言编码也是复杂多样的,以上只是就文学语言编码的基本守则做了简单的探讨。在文学创作中应对遵循这些基本编码守则,使文学语言健康发展。当然,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创作会不断创新,文学语言编码也会发生许多变化,对文学语言编码的探究也需要不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尚贵荣.词语乱象杂说[J].草原,2012,(6).

[2]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3]姚文放.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郭小川.谈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5]刘刚等.鲁迅作品的修改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5篇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小说的线索是鉴赏小说故事情节的前提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串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抓住了这条发展线索,就等于抓住了整个故事情节的纲,为进一步鉴赏故事情节铺平了道路。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纠葛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要能抓住这一线索,就能读懂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意图。

二、抓人物性格是鉴赏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

情节是展示性格的基础,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情节的发展,其内在根据是人物性格的变化。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利用蒋干明访旧友暗探军情的机会,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瑁、张允二员大将。这一段故事中作者抓住周瑜、蒋干和曹操等人的性格特点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水到渠成。

三、抓细节描写是鉴赏小说故事情节的钥匙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如《陈奂生上城》中“帽子”的设计。陈奂生上城是为了买帽子,没买成帽子只好露宿车站,没有帽子所以感冒了,生病了所以巧遇书记被送进招待所,由此上演了一出“漏斗户主”住进高级旅馆的喜剧。作者抓住陈焕生的“帽子”这一细节,将故事深入推进。

四、抓结构安排是鉴赏小说故事情节的航标

结构是对人物、事件的组织安排,是谋篇布局、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每篇小说的结构安排都有讲究。为使小说的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哪些地方该埋伏笔,哪些地方该设照应,哪些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有助于强化主题的细节刻画,等等,都是作者在安排结构时需要考虑的,阅读时我们一定要细细加以赏析。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向往上流社会,部长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然而她却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饰物。买了衣服和借得项链后,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在情节结构上的精心安排是分不开的。

鉴赏小说的情节,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成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阅读训练】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着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儿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儿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住,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火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是50元。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目盲的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的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走……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很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学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8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答:

2.本文的主人公——盲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不少于3点)

答:

3.作者描写盲夫“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这一细节的意图是什么?

答:

4.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从古至今,农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受到普遍的关注。文人在文学创作上,没少以“农民”形象为主要描写的对象。其原因是农民这个角色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下,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它的每次改变往往伴随着历史的巨变,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它已成为反映历史的主角,所以文人通过再现当代的农民生活,写出了真实的社会形态,还有文人对社会环境的深邃思考,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功不可没。反映时代的作品是丰富的文化宝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智慧,改变着社会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自给自足经济下

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殖民地大多在城市,而乡村还保留封建社会的剩余势力,两者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外国人将商品经济引入中国,中国被迫放弃原先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创办的民用企业,都在加速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此时,城乡出现二元化经济,这是直接导致了农民大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很多进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在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从此,城乡的单向流动的状况鲜有变过。

3.建国后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后,文学作品量日益丰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并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文人对于这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似乎有着强烈而执着的兴趣,几乎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中孜孜不倦探讨的主题。分析下不难看出关注“农民工进城”的意义:1.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关注他们的生活有社会意义。2.他们是传统的剩余,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研究他们在社会巨变下,思想轨迹的转变很有价值。3.他们中的大多人的结局都以失败而终,究其原因将引发社会深思。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较早的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小说。有如潘训的《乡心》,小说讲述了在农村衰败后,主人公阿贵成为较早一批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代表。原本以为从此幸福生活降临,没料到来到城市后,人生地不熟,勉强维持生计都还算困难,阿贵最后灰心意冷。还有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也有类似的描写。处于由殖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农村的自然经济必然破产。而多年处于传统安逸下的这些农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身心上都难以接受。即使他们许多渴望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没有意识到在“城里生活”所需的转变,这必然导致失败。20世纪30年代,作家吴组缃、王统照、老舍等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描写。在长篇小说《山雨》里,主人公奚大也是被逼进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很有名,祥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拥有着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最终还是以幻灭结尾。这种结局的实质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不好。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全部都因家乡经济破产来到城市寻求谋生。但城市的环境又不能适应,个人本身素质就有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让生活牵着走,失败是必然的。看着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际却也无可奈何。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由于没有过渡和引导,对乡村和农民来说,被迫转变没有准备,无法消化,只能不断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困苦。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趋于稳定甚至停滞。其原因很复杂,大致有: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建立,阻挡了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题材的描写不再像原先那样对农村的破败突出描写。此时,“农民工”在文学视野中的形象是欠缺的。

21世纪初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更大。农村的建设走入瓶颈。户籍制的略有松动,造成大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社会现状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时期作品有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以写农民陈奂生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的变化。小说《哦,香雪》写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明成果对一位乡村少女的吸引程度,借乡村少女形象,来写出无数的乡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后,社会由于过多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不得不弃城返乡。这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仍是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想方设法进城的故事。如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还有小说《城市里的一颗庄稼》讲述的是名叫崔喜的农村姑娘,为了进城,不惜嫁给死了老婆的30多岁的城里人宝东。小说《富萍》讲了农村姑娘富萍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留恋,为了留在城市,她婚变后选择了嫁给城里的一个残疾人。有些小说从另外的角度来写农村人进城,它们以进城后的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展开描写。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从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都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却不容易,小说《北京候鸟》讲述的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就像候鸟迁徙一样,虽然来到了北京,却不能及时适应都市环境、文化。还有的一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这些农民工重返家乡,城市生活的岁月成为了一段记忆。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返乡者形象,如小说《归去》、《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海一夜》、《异乡》、《紫蔷薇影楼》等等。看似他们的重返是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他们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城市的生活资料丰富,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节奏很快。这些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亦有可能影响是负面的。

近现代文学史上,作家通过创造典型人物形象,一方面激起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引发读者思考。其中更有作者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农民工作为百年历史的主角,他们的人生遭际受到普遍关注,探索他们人生的轨迹,对社会思想的进化很有益处。从他们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社会的缩影,看到了社会变化的过程。文学上对“农民工”的描写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08.1

[2]樊星.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文史哲.2009

[3]熊峰.谈谈我国现代文学中农民形象变化的“轨迹”.九江师专学报.1989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7篇

1.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及要求。

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神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学生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两个范例语段:比较细节的作用

范例1:(1).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2).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范例2:(1)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2)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课堂案

一、 激趣导入,目标引路

(一)猜一猜:分别呈现描写主持人的两段文字,让学生猜是谁。

1、他是谁?(概括语句)。他是节目主持人,大家都认识他。他的脸很有特点,嘴也长得与众不同,他的头发造型很时尚。

2、他到底是谁?说出他的具体特征,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增加细节语句)。他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样子长得挺滑稽:高高的个子,两条腿瘦得像两根火柴棒;一张马脸,额头宽宽的,仿佛能停得下一辆小轿车;眼睛有点小,一笑起来就变成一条细缝;他的嘴巴特别大,吞下一个驼鸟蛋准没问题。哦!对了,他留着狮子一般的卷发,还精心染了几缕黄色,还以为帅呆了,他最擅长使用“兰花指” ……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及要求。

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神韵。

(1)细节描写的定义: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2)细节描写的分类

人物细节描写:

景物细节描写:

生活细节描写:

二、 典范导航,寻幽览胜。

感受描写(观看《音乐之声》影片片段)

品味描写

段一: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父亲为孩子和玛丽亚小姐互相介绍。

段二: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神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的哨声,挺胸抬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站成整齐的一列。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父亲从尾到头巡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煞有介事地纠正着孩子的动作……

1、这两段描写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小姐与她的七个学生见面的情景的文字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_ _ 。

②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

2、请同学们结合段二文字分析一下,生动的人物描写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身份特征鲜明。父亲: ;孩子: 。

②选用词语准确。例如: , 两个词就准确地写出了玛丽亚小姐吃惊、害怕,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的表情、神态。另外还有 字写出了孩子们听到哨声后往外跑时动作的敏捷、迅速。

③细节传神。例如:"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中 这一细小的动作就很传神。

④修辞恰当。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三、人物细节描写的类型及写作技巧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

技巧指导:

(1)、抓住特征。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2)、巧用修辞。如果能适当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例句)那富婆一身珠光宝气,五根手指像五根胖墩墩的香肠。

2、写好语言,传神出彩

(1)、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抓典型化的语言

3、写好动作,展示个性。动作描写一要显示人物性格,二要符合生活真实。 要抓住特征,写出个性,忌面面俱到,要选择准确的动词,写出动作的连贯性。多用短句。

(1)、运用特写镜头

(2)、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4、写好心理,倾诉心声。写人写面须写心。心理描写一要真实合理,符合人物个性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二要符合文章表达的需要。

示例:“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一下:‘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巩固案

四、小试牛刀,实演实练。

陈奂生上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理分科制 语文学科性质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德育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5-01

学会做人,是学生立身处世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等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和高中生打交道的人,特别是家长、老师,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许多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实在太差了!难道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吗?当然,你会认为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跟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关系,那你就有失偏颇了。

首先,从现行高考文理分科制度来看,高中语文最有资格、也更应该担负起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高中不宜过早分科,并且出台了很多的政策,高考考哪些科目,如何设置相应的科目等等,从而使大多数高中生能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高一下半期,文理就分科了,迟一点的学校,也就高二开学就分科。又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一个学校选择文科和理科的学生比例常常高达3:1,甚至更高。而分科以后理科设置的科目为:数学、物理、生物、英语、化学、政治、语文。因为政治属会考科目,大多数理科生都不重视,要利用它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其他的科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解题能力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很难结合知识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出现了大片的空白。而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的一门课程,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些特点,使它最有资格、也更应该担负起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庄文中:《审定中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 中包括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新课标》也提出了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

第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呼唤德育的回归。

课改前,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语文课成了思想品德课,老师会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这种情况当然要改。于是,素质教育登上了舞台,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转变。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强调要回归文本,如阅读教学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这种改革是所有语文老师拍手欢迎的。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想必再也不会出现教《胡同文化》,却去教许多有关胡同的文化这种情况。可是,在回归文本的同时,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却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应该担负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项链》,忘了提醒学生虚荣心的危害;教学《离骚》,忘了告诉他们要象屈子一样忠贞爱国;教学《陈奂生上城》,忘了要求他们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今天的社会可谓日新月异,诸多的因素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拿网络来说吧。

网络在中国普及虽然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它却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并成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会浪费这些学生宝贵的青春,荒废他们的学业,而且会毒害他们的心灵。面对这些,我们又怎能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德育、智育、体育,都要抓好,一样也不能忽视。倘若智育没有抓好,就要出“次品”;体育没有抓好,就要出“废品”;德育没有抓好,就要出“危险品”。此话可谓一针见血。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也一定要育好人。

让那些精美的课文,流芳百世的文化精品成为学生不断吸收的养料,帮助这些高中生鉴别人性的善恶,积累人生的经验,张扬自己的个性,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体验式读与写》 单云德著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