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观潮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潮课文范文第1篇

现就初中语文中的自读课文,谈谈如何进行导读教学。

一、拟定自读导言

1 自读导言是学习自读课文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尽快明确目的,抓住重点。达到要求。

2 自读导言一般包括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两个方面。要根据“披文人情”和“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法则。

3 自读导言的拟定要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作业,要重视基础。要依据课文特点,要突出朗读。

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和背诵上,因此,设计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全诗较短背诵不难。

自读导言设计要注意两点:

第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之意;(3)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自读重点:(1)朗读,背诵;(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安排自读程序

1 设计自读程序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体现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突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2 自读程序应体现情境熏陶,读品迁移的思路。

3 自读程序着眼于语言学习,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教师范读或借助教学媒体能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所设置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整体感知全文。

4 自读课文要突出精段研读,反复玩味。

5 要遵循“初步感知一整体理解一综合评价”的认知步骤。

6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默读一诵读一研读”,以读入境,以读带思,以读推动整个教学过程。

示例:《鹤群》一文自读程序设计:  (1)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除“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外,注意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飓风 飞 崩溃 翱翔 引吭高歌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

(3)学生带着问题读。

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领会作者寄托的深意;②精段研读,体悟语言;课文哪一部分最打动你。为什么?

(4)分组讨论,交流感受。

(5)表情朗读,读出情味。

示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读程序设计。

第一步:诵读。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读。

第二步:理解。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内容;②比喻;③语言;④层次关系;⑤主题及感情。

第三步:品味。①品评诗中语言,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②做课后题和自读思考练习。  第四步:积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认真组织自读点拨

1 自读点拨力求全面理解形式和内容而又重点突出――侧重内容理解的原则。

2 点拨要有浓度,有量度,有坡度,有角度,要抓住点拨的时机和点拨的尺度。

3 点拨要做到扩展学生视野,要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解疑释难,要适时、适当、适量,不宜面面俱到。

4 点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重要内容具体落实,训练,消化,通过朗读、讨论和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读中养成要有目的地进行朗读。防止盲目地进行朗读;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要有兴趣地读,防止硬读;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

5 点拨的内容包括:①作家作品及背景;②主题说明;③思想剖析;④写法解说。

示例:《观潮》自读点拨:

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笔墨十分精练。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作者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用物价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比喻、夸张使描写十分生动。

四、精心设计自读思考

1 思考应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巩固与提高结合。

2 用朗读训练语感,用字词巩固基础。用迁移强化能力。

3 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4 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迁移模仿,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所学所知。打开思维的大门。在语文课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示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读思考。

观潮课文范文第2篇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这两个学科之间很难产生交集。我则不这样认为。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音乐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春的气息,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当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显得很茫然,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看到这种情形,我说道:“这是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请同学们把这首乐曲的意境和课文结合起来,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似有所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思维似乎飞到了那春天的原野之上,如痴如醉。音乐播放完毕,学生久久沉浸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为了尽快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到同学们刚才如痴如醉的表情,我想你们一定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脑中都出现了何种画面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争相回答。一个学生说:“我刚才似乎看到了小草正在泥土中慢慢生长,最终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正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踏青,感觉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很欣慰,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一起重温了课文,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充满了更多的感情,完全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这种结合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不是在任何课文中都可以运用的,它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细致的预设才可以实现其理想效果,切不可盲目运用,否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生活启情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思想,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次创设生活情境时,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我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读课文的感受编写一个剧本,可以在剧本中根据自己的感悟灵活设计。在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写,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看看自己父亲的背影。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有一个小组的课本剧最让我难忘,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小华,我要去上海打工了,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学费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寄钱回来。”小华:“爸爸,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也会好好照顾妈妈的,她生病已经多年了。到了上海一定要记得打电话回家。”父亲:“一定会的。火车来了,我得赶快上车了。记得我说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看着父亲那佝偻的、慢慢离去的背影,小华流下了两行热泪。看完这段表演后,很多学生都哭了,他们感同身受。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更加深刻,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基本掌握。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图画生情

结合图画创设情境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编者之所以在课文中配以插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课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文插图的重要作用,往往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把插图给忽略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的重要作用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再让他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口头描述出来。通过认真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阅读,学生一致认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犬。接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还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用漫画形式画出来。听到这一提议后,学生纷纷忙碌了起来,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漫画便出现在了学生的笔下。看着学生精心画出的漫画,我要求他们把漫画中的情节口头表达出来。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就这样,课文在图画情境的设计下变得生动起来,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再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钱塘江潮来时候的实景,我制作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课件。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初读之后,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很大的视觉冲击,都表示钱塘江的潮水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学生观看完课件后,再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照,也让课文阅读更加立体化和直观化,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那一番观潮画面。有的学生还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钱塘江去观潮。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给课文教学增添了几分生机,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图画对于语文课文阅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可结合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深刻理解课文,增强直观感受,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切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本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参与到情境创设的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媛.浅谈语文“问题教学法”[J].广西教育,2005(34).

[2]丁建华.中学语文问题教学中多元性思维境界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9(6).

观潮课文范文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观潮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18-01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艺术。

一、目标明确,选定合宜的作业

要提高作业与目标的相关度,使课后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例如四下年级《语文练习》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这三课的作业目标集中在检查字词上。第2学段应该十分重视的语段学习、主要内容概括等阅读能力训练,却没能体现。因此,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选择或定制合宜的作业题目,剔除可有可无的作业题。以《观潮》为例,根据教学目标,可增设以下作业题目:

《观潮》填空:潮来前,江面 ;潮来时,只听见 只看见 ,到了近处,听见 ,看见 ;潮头过去时,听见 ,看见 。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作者通过听到的和见到的两个方面,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写出了钱江潮的壮观。请你也用这种方法把雷雨的气势和壮观写出来。

上述题目着重训练语段概括能力、按时间顺序写段能力的培养,符合年段要求。

二、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六下的“丰碑”这一单元后,请学生去查找更多的丰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荐《感动中国》让学生阅读。

3、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三、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有些学生会知难而进,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跳一跳,尝试“摘树上的果实”。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别。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作业,低年级应以摘抄为主,中年级要以概述为主,高年级以谈感受为主。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习相同的知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多梯级作业,充分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承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四、寓学于玩乐,设计趣味性作业

喜欢玩乐是儿童的天性,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在玩中学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1、画一画

“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喜欢画画,因此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画画的作业,如为课文画插画等。这种作I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编一编

(1)为家长讲故事。课本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非常有趣,我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给家长当小老师。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尤其是老师的一举一动。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当老师,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讲给家长听。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讲得头头是道,效果不错。

3、做一做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制作字卡、贺卡等。

五、作业应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生活

观潮课文范文第5篇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为了进行思维训练,我在教学中以“疑”为教学起点,激发、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问题”情景,进行分析而表达出问题来,再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经过思维加工,重新发现作者当时的情景和经验,解决问题,并完成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一般情况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组织并引导学生研讨,解决问题。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我紧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 引导、激发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古人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我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从多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并从横向、纵向比较进行质疑,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如教《听潮》,我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听潮的环境与听潮描写的关系。结果,学生从描写方面就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作者想象大海时象“诗人一般”,而不象“战士一般”?描写海潮涨潮时,连用8种声音,既有古战场的厮杀声,又有现代武器发出的声音是否杂乱?描写大海沉睡时,大小岛屿怎么会“依”在一起?我还激发学生从《听潮》与《春》、《海边仲夏夜》等进行横向比较,学生就又提出:一般写景的散文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而本文为什么却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可见,只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激发他们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的认识进行比较,积极思维,就一定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来,这是学生思维飞跃的起点,应充分肯定与鼓励。

二、 针对学生提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以解决

教《听潮》时,我以题目为何不用《观潮》为题引导学生,先简略解决结构方面的问题,接着重点解决具体描写方面的问题。我让学生谈自己认为描写的最美的段落,并阐明理由。相应解决每一段落中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既得到了美的感受,又学习了抓住特点展开联想、想象,会声会色的描法。然后再体会观潮者的感情起伏,引出作者用“伟大的乐章”来赞美海潮,这样自然地弄清了用《听潮》为题而不用《观潮》为题的原因。

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问题,略加点拨,给学生思维加工以适当的坡度

在解决为什么用“血腥”来修饰“浪花”这一问题时,我除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与作者想象成千军万马的战争相呼应外,还请学生估计:作者听潮听了多少时间?这样点拨,使学生既领悟到此时旭日东升,浪花为朝霞染红,用“血腥”来修饰很贴切;又体会到作者整夜听潮,对大海深沉的爱。

四、不限于语文,按教学目的,灵活多样地强化思维训练,以开发智力,促进学生进行自身的更新与发展

观潮课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插图;语文;教学;导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们是编者根据教材背景、教材具体内容、教材的特色精心设计选编的。这些插图的内容与形式、造型与色彩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语言理解及审美欣赏水平,能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分享的美好境界;能烘托艺术形象,渲染课文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应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握教材插图的特点并合理利用,彰显插图魅力。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以插图导入,点燃激情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使他们情绪高涨,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能诱发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小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渲染课文意境,能使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中迅速回过神来,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步入文本建构的精妙世界。

《颐和园》一课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这三幅插图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颐和园独特的美。教学本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上课伊始,在有目的的互动谈话后,我在屏幕上出现课题及融山水、建筑、花木于一体的长廊、金碧高耸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宛若飞虹、横跨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因为学生课前对颐和园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插图一出现,像是向学生的心湖吹去了一阵清新的风,为他们漾起了“想读”“想说”及“ 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情感涟漪,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反复运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有些课文内容,特别是课文的重难点,仅凭教师单调的语言讲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收效甚微。插图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是对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根据学习进程,反复地运用插图层层推开,往往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重要情节、人物特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相应的细致刻画,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成功突破重难点。

《观潮》一课记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全文描绘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配有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一幅展现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眼前,钱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江面上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的场景;另一幅展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插图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教学时,我按照“潜心阅读――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江潮的变化及观潮者心情,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接着抓住关键词句――“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江潮的声威和气势。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他们由“阅读理解想象画面”过渡到“形象感知真实画面”,“如临其境”地感受江潮静态、动态的神奇壮观,理解“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关键词句。最后,我让学生以插图为辅,进行“观潮”的现场直播,对课文中“大潮的景象”进行解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出词句背后所蕴涵的画面,又通过观察画面,描述画面,使神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眼前“咆哮”起来。静态的文字在插图的映衬下鲜活起来了。

三、潜心“品读”插图,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固不可少,但插图也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在观察、欣赏插图的过程,便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会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去填补画面的空白。课文插图不是课文语言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插图,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见解。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获得新的体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猫》这一课时,为了体会猫的性格特点,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两幅插图,并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谈谈从图中读懂了什么?(生1:从图中猫的神情,我知道猫正在耐心地等待一只老鼠出洞。生2:我读懂了这是一只非常尽职又特别贪玩的猫,我喜欢这只猫。生3:我读懂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含义。生4:我仿佛看到一只淘气的猫为了耍一根鸡毛,摔跟头、跌倒、撞到墙壁、撞上桌腿……)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再次引导: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看,现在我们用耳朵听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受到了启发,于是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猫发出咕噜咕噜、喵喵的声音,草丛中的蟋蟀在唱歌,风呼呼的大叫……大家畅所欲言,一个个有趣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最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猫,想象猫还会做些什么?猫还有什么性格,并试着用作者的口吻说一说。因为猫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津津有味地说开了,有的手舞足蹈,俨然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猫;有的眉飞色舞,如同猫科专家……学生想要表达的激情达到了沸点。这样,借助插图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睛观察猫的动作、神情、外形,用心灵感受猫的淘气、可爱、尽职、胆小,而且用语言描绘关于猫的新形象、新画面。“画”变成了“话”,“话”又变成了“画”,学生不知不觉被带进了文本。此时,他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灵光闪现,丰富的语言如涓涓细流不断地涌出。他们兴致勃勃地叙说猫的表现,猫的各种特点,猫的故事……课文内容,在他们的观察、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丰盈、生动了。

把握插图特点,合理利用插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编图者的意图,灵活整合图文,彰显插图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炜.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使用[J]. 祖国(建设版),2014(6).

观潮课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多媒体课件 应用

1、多媒体课件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最普遍的应用方式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南国农先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去展现教学内容,并用计算机进行记录、存储与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通俗来讲,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用于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是一种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增强课堂的密度,提高信息含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教师会过分强调课堂容量,过分追求直观形象,淡化了教学语言,抹杀了学科个性。然而,我们怎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重要的课题。

2、巧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进入课题

在 21 世纪追新求异的时代,进行语文新课学习时,枯燥的讲解,或者是激情的演说,都无法完全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难以主动跟随老师快速进入新课题,其主动性未得以充分调动。然而,我们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引导教学,图文并茂和声像同现的知识信息传递,让学生耳目一新,它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其心弦被拨动,在轻松欢乐中进入新课题。同时,图文并茂和声像同现的知识信息传递,学生如亲临其境,全新的视觉形象使他们受到很深的感染和获得深刻的记忆。例如在教《海底世界》这一课时,可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不仅让学生还身临其境,亲眼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海底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录像片后,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愉快而又急迫地进入到《海底世界》新课。

3、巧用多媒体教学,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如果单靠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则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上《观潮》一课,传统的讲法是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学生觉得没获得直观生动印象,于是我把从网络上下载的钱塘江潮涨潮落壮丽景观的视频放给学生看,把枯燥的课文变成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身临其境之感使他们建立了《观潮》的形象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观潮》在学生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换。

4、巧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利用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丰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一是以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人们总想把美不胜收的景象、振奋人心的激情、令人难忘的场面记录下来。运用多媒体创造再现这些场面,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助其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杏梅》时,通过范文引路,学生没有写作欲望,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杏梅花开、花蝶共舞的景象,过一会儿又呈现一片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树枝上的繁花项果,情不自禁小声议论起来,一下子打破了无从写起的僵局。二是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充分发挥写作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生创新写作时,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一幅长城的画面,让学生联想长城的画面说说课文《长城》的内容,学习看图写作的方法、要领。然后再打出一幅蓝天白云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通过展开无限遐想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目的。

5、巧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适时性,避免误区

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但短短的 40 分钟,必须注意多媒体使用的适时性。多媒体出现的时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要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时机。学生想问题,有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时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存在的种种误区,应当避弃。一是要走出为表现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的误区。弄清其功能是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一定要注意心理策略,遵循教育原则,避免弄巧成拙。二是要走出为表现技术水平而使用技术的误区。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而不是展现技术,显示实力,技术只有为展现教学内容而设置,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三是要走出盲目追求艺术美感华而不实的误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要为课文学习服务,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艺术美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四是要走出定式课件误区。不能每堂课都是一个模式,这样会滋生学生的厌倦情绪,产生消极后果。多媒体应用设计和制作的出发点,必须落到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

6、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应用多媒体课件,并发挥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总之,既应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又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长处,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让语文教学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蕊.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思考[J].学周刊,2011,( 03) .

[2]陈碧琼.做多媒体教学的主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6).

观潮课文范文第8篇

一、在导课时激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如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兴趣无形中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在课堂交流中激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先设计好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和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我问:“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我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学生经过自己的朗读体会,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从而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三、在自主学习中激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地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扼杀孩子的一切。

在教学《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导入课文之后,我马上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你们想用什么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通过多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有的说通过列表格写出每一段所写的景物及特点来学习;有的说通过画图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还有的说通过标注重点词句理解,不懂的再小组合作学习等。于是我把这堂课交给孩子们,孩子们各展身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完之后,我让孩子们来汇报自己自学的成果,明白了什么?哪里还不懂的就通过难易小组或全班交流解决。

四、巧用直观媒体激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上《灰雀》一课时,当我把“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在合理评价中激趣

评价是教学活动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传统的评价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识方式、认识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运用评价还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鼓励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我会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请你上台来大声说给同学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关怀,从而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