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1篇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句作为印证。而且,按照东方道德至上理论,普罗米修斯具有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此为“道德英雄”主义,这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习惯。然而,王老师却认为这样的解读对于普罗米修斯而言,是有失偏颇的,他在《神话文本的美学解读与文化想象》中的阐述,颠覆了我们许多教师对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的建构:

《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故事,是一个关于“爱的神话”。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因为他爱人类!在古希腊神话中,人是普罗米修斯一手造出来的。正如在中国神话语境中,女娲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一样,普罗米修斯则是西方语境中人类共同的父亲……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来到人间;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看到悲惨;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下定决心;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奋不顾身。他为人类造福是人伦之爱,更是天伦之爱,是无须推理、无须证明的真理之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文化在这里是互通的,因为人性本无二致。

将普罗米修斯定位为“英雄”,是对天神的贬低,是对博爱的亵渎。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圣父”,正如基督教文化中的“耶稣”。

不得不赞叹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宏大的文本解读视野,他从东西文化圆融的视角开掘了《普罗米修斯》一文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主题和文化传承。他对本文的解读是建立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上进行的,将文本置身于中西文化融合的立场,回望神话的源头,追究东西文学与思维的本质差异——中国人眼里的英雄是神,西方人眼里的英雄却是人,神性背后蕴含着的实质是人性。因而,他在《普罗米修斯》中看到的是真善美,看到的是 “仁爱”,看到的是熠熠生辉的人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王老师的课堂围绕着“爱”,打通了希腊精神与学生的当下生活,从而在西方文化的心灵底层,“长”出为生所用的语文素养——语言的力量与精神的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王老师的课堂彰显着“爱”,实现了《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文本在文化语文上的诗意关怀。

二、想象:谱写爱的神话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类教材的语文课堂,应该顺应童心,让儿童享受神话的神奇魅力。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典型的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凸显了神话的感染力,那如何让学生们在神话这一特殊的文体语境中感受人物的神奇与神性?王老师的策略是在课堂上聚焦一个个画面,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的想象,把他们带进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场景,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走近”人物,在说、读、写的过程中“走进”形象内心,和人物进行心灵沟通,使得普罗米修斯这一形象有血、有肉、有声、有情,巍然矗立于学生心中。他是这样层层推进的:

(一)想象画面,追寻爱的原点

在初识了文中出现的神之后,王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开头陈述人类“没有火”和“有了火”这两个完全不同画面的语句,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一句“只好吃生的东西”来想象吃哪些生的东西,想象天天吃生的东西的感受;从一句“无边的黑暗”来想象人类都看不见什么,想象听到野兽叫时人们内心的感受;从“烧熟食物”“驱寒取暖”“驱赶猛兽”等文字,想象人类都在用火干什么。在教师的造境引导下,学生们的想象之门打开了,抽象的文本一下子还原到了历史的场景中,落脚于实际的生活,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没有火”的苦难,以及“有了火”的幸福。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分别引领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进一步体验不同的画面其承载的普罗米修斯的内心情感。

师:孩子们,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过着如此痛苦、如此悲惨的生活时,他的心里一定感到———

生:……

师:是的,他难过,他着急,他担忧,他心里不好受啊!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画面———

……

师:是的,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用火过上了安全的、光明的、幸福的生活, 他的心里一定又会感到——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高兴。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温暖。

师:孩子们,这样的感情就是一个字———(师用红色粉笔板书“爱”)

生:(齐读)爱。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对普罗米修斯的情感认知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真切地走进“取火”前后人类不同生活所产生的情感认同,王老师在这两个画面中打开了学生们的生命情感之门,使他们一遍遍自我感悟到“火”的重要,一遍遍跟着远古人类呼唤着“火”“火”“火”,也一遍遍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之爱的根本缘由。

(二)还原画面,直面爱的力量

按照王老师对《普罗米修斯》的解读,认为普罗米修斯“受难”情节是这一神话文本的主体,是彰显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核心,因而他在课堂中浓墨重彩地引领学生直面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两个画面:

师:是的,因为爱,因为爱人类,普罗米修斯竟然冒着生命危险触犯天条,拿取火种,带到人间,让人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正因为爱,他触犯了天条,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于是,故事的画面继续展开。接下来,你会很不情愿地看到两个画面,那是两个惨不忍睹的画面,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两个画面的时候,请你也不要轻易放过去,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用波浪线将这两个画面画下来;第二,圈一圈,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

(大屏幕呈现:默读课文第6、7 两个自然段:第一,用波浪线将这两个画面画下来;第二,圈一圈,体会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默读、圈画)

师:尽管我们很不愿意,但是,我们还得把这两个画面找出来。第一个画面在哪里?

生:(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就是这个画面,惨不忍睹。第二个画面,又在哪里?

生:(朗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师:是的,就是这两个画面,这两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我们不情愿,但是,我们必须走进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王老师带着学生们义无反顾地走入了这两个充满血腥与残忍的画面,与第一次走入“火”的画面不同的是,这次不仅凭借了学生的想象,更凭借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咀嚼,教师要求学生在读画面时“圈一圈,体会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紧紧抓住“死死地锁”“没有尽头”“啄食肝脏”这些词语,引领学生想象“渴”“饿”“冷”“累”“困”“痛”等身体的感受以及时间漫长的跨度给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生不如死的痛苦和折磨。这样的还原过程使这一神话文本的诗意开始鲜活起来,让学生与神话主人公“心灵相遇”,催化了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普罗米修斯爱的力量。

(三)创作画面,飞扬爱的情怀

想象可以让文字变成画面,给文字注入生命,也可以让情感飞扬起来。在学生体验普罗米修斯爱的力量之后,王老师再一次引领学生深入神的内心,探究神爱的源泉。

师:孩子们,我们看—— (大屏幕呈现一组普罗米修斯受难的画面,凝重而悲怆的音乐响起)这就是被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这就是被鹫鹰啄食着肝脏生不如死的普罗米修斯,这就是为人类拿取了火种却无怨无悔的普罗米修斯!

(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配文字:在高高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坚定地望着大地,望着人间,他看到……)

师:但是,他却是那样坚定地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尽管他的双手和双脚被死死地锁着,他的目光却坚定地望着远方,望着大地,望着大地上生活的人类。孩子们,拿出你的笔,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看一看,普罗米修斯看到了大地上一番怎样的情景。

(生伴随音乐开始想象写话)

师:(提示)一个画面,一段故事,无论他看到什么,我相信有一个情景一定会在他的面前不断出现,那就是——熊熊燃烧的火!一次,两次,也许更多次。

(生继续伴随音乐想象写话)

在这儿,教师创设“凝望”的情境,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普罗米修斯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无数的画面。正是这些画面,坚定着普罗米修斯日夜遭受着痛苦的折磨;正是这些画面,坚定着普罗米修斯坚决不向宙斯屈服,也正是这些画面,坚定着普罗米修斯对人类无私、坚贞、博大的爱。因而,在这儿,想象写话并非只是语言运用这一功效,还有对文本主旨的再次眷注,对普罗米修斯爱的信念的再次体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了神话审美的通幽曲径。

三、超越:圆融爱的文化

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体验普罗米修斯爱的信念之后,课进入尾声,出乎意料的是,王老师创造性地解构了这个文本。

师:孩子们,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三万年之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受难,愤愤不平,一气之下,他射死鹫鹰、砸碎锁链,救了普罗米修斯。假如,故事的结尾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知道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也是宙斯的一个儿子,也许他碍于父亲的情面,纵使愤愤不平也只能不了了之,他走开了,没有解救普罗米修斯。那么,你想一想,我们的普罗米修斯还有获救的可能和希望吗?

生(自由应答):有。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好心的天神非常多,只不过他们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再过上许多年,肯定也会有一个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的天神,敢于去拯救他,违抗宙斯的命令,维持正义。

生:我觉得就算天神没有人救他,人类也会救他的。

师:你就是人类的一分子,当你看到普罗米修斯这样受难的时候,假如你拥有无边的法力,你愿意救他吗?

生:愿意。

师:为什么?

生:普罗米修斯给了我们火,我们一定要报答他。

师:他给我们的何止是火,更是——

生:一颗爱心。

师:孩子们,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去拯救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也一样会得到拯救,因为他是爱的化身。法国人彭沙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大屏幕呈现: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法国]彭沙尔)

师:其实,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别的什么神,而是他自己。让我们永远牢记这样一条宇宙的法则——

生:(齐读)“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让我们把普罗米修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磨难写下的这一条宇宙的法则牢记在自己的心上———

生:(齐读)“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热烈的掌声)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2篇

摘要: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缩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体系。中国和希腊是两个文明古国,两者都有丰富的神话内容。审美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虽说都是用泥土造人,但是两者还是有差异的。两者不同的民族心理、审美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体现出了审美高度的不同,认识不同类型神话,有助于认识不同的文化,有利于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造人神话;审美心理;审美差异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政府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什么是审美?在美学理论中说法不一,有的主张审美是主观的精神现象,康德主张审美是与主观、情感相联系的。中国学者潘知常所说:“审美活动绝不是一种对美的把握方式,而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本文以中希泥土造人神话为例,从女娲造人和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形象、内容、特征、人格、命运等方面出发,探索两者在审美上的差异及其根源,并在差异上的基础上寻找共同之处。

一、审美的差异

(一)对于神的形象的差异

中国的造人神话以女娲造人神话为代表,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庄召力所撰的《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K(绳)人也。”中国造人神话以女性为主。希腊的造人神话以普罗米修斯为代表,他的名字有“先见之明”的意思。他知道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他使用河水把泥土沾湿调和起来,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为了给人类赋予灵性,他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在天神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惊叹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于是便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使它获得了灵性。虽说两者都是用泥土造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这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女娲神话主要是由于生产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女性居于主导地位,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人类充满了恐惧与敬畏,而且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手足无措,人们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与魔力,祈盼通过神秘莫测的未知力量来寻求保护。远古人们对女娲产生了图腾崇拜,”蛇的蜕皮意味着重生,对“蛙”的崇拜,蛙在水中繁殖能力非常强,这反映了中国远古人民对生殖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其深层含义是对物的崇拜,以及衍生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儿孙满堂”、“祖先崇拜”等。

关于希腊神话的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荷马的《伊利亚特》。而且他最早造出的人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对于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他身材健美硕大,刚劲有力,反映了希腊人渴望征服自然的心理特征,这和希腊的地里环境有关,希腊濒临海洋,耕地稀少,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行航海,在航海过程中必然充满各种困难,必须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因此拥有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所以希腊人非常注重体育竞技和体育锻炼。

(二)对社会地位的态度

一方面从女娲造人的过程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K(绳)人也。我们就看出了阶级观念,“富贵有别”、“生死在天”的思想,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顺从、和谐、敦厚的品格。普罗米修斯虽说是神,但是他被赋予了人性,古希腊的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普罗米修斯因为违背了宙斯的意志遭到了惩罚,这都体现了希腊神重视个人权利,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冒险精神。一方面他帮助宙斯取得了主体地位,他对宙斯是忠诚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帮助人类,不得不违背宙斯的意愿,最终他受到了宙斯惩罚,在面对宙斯的威逼利诱下,他没有屈服,坚持自己的意志,最终得到了解放。从普罗米修斯身上体现对“神”的挑战与抗争,这种神话观念既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时人对于“神”的敬畏,导致中世纪漫长的宗教统治。

(三)对待命运的态度

女娲和普罗米修斯虽说两者的命运结局都是悲剧的,但是两者的命运存在很大的差异。

女娲的命运结局反映了中国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建立在“悲感”之上的,女娲造人之后,教人们各种生存技艺,最后女娲补天与天合为一体,她的结局给人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追求生命的永恒,喜欢完美结局。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中庸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做事不走极端主义。

普罗米修斯的悲剧一方面在于他是神,却因为为人类做事受到了长达三万之年的肉体痛苦,另一方面他的悲剧在于他知道别人的命运,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何时被解放。他的命运让人们感到同情和怜悯。普罗米修斯的悲惨结局,让西方人觉得人一生都在受罪,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在女娲神话中,我们看出神是神圣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们没有滥用手中的权力残害人类,反而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很多贡献,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神虽说没有“人性”,但是他们身上都体现出道德美,像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都体现出他们的高尚。因此,中国人在处理事情时,经常从道德层面出发,另一方面,女娲的无私奉献,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

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则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的思想,崇尚自由,正是这种意识,催生出了希腊的民主意识,中国神话宣传神的不可侵犯,人的命运完全是由神控制的,人只能听命于神,在受到灾难时人还是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而在希腊神话中,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神具有人性,他们具有人的形美与精神美,但是神对他们而言没有那么神圣。因此,希腊人不迷恋权威,而是注重自我意志,自我发展。

二、审美的共同点

(一)崇尚美

女娲和普罗米修斯两者的内容来看,都强调他们高尚的品格,他们被人们赋予了精神和力量美。显示出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征服自然的渴望。但是能力有限,女娲和普罗米修斯的出现体现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对土地的热爱

女娲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用泥土造人的,这体现出了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人民在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希腊濒临海洋,土地狭小,正是因为土地的稀缺,使希腊人对土地充满了热爱。从这些看出人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

探索两者审美意识,进而了解中西方的人格差异,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美学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反省自己,在与别人交流中尊重差异,吸收优秀文化,让多元的文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绽放。(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连元《中西审美差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2月第27卷第4期.

[2]朱超威,李君兰《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

[3]张建梅《从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

[4]吴童.中希神话审美特征寻异[J].重庆师范学院哲社版,1994(1).

[5]商智茹《浅析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悲剧美学特征的差异》[J].黑河期刊,2011(9).

[6]何琦《以神话视角反思中西文化差异》[J]读与写杂志第11卷第2期.

[7]董雅莉中西方神话文化的内涵比较,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年6月第3期.

[8]王念选中国与希腊神话美之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7月第14卷第4期

[8]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悲剧性审美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3.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3篇

一、 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期待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促进精神成长。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要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什么是语文人?我们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适当地调整一下叙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语文人的标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如何有效地传好语文之道,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语文人?

1.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做一个真正语文人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关键,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基础。顾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提出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说”;二是提出了这次语文学习的目标:上完课以后,反思一下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及更丰富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勤思乐学,上课时的积极参与,在于一堂堂语文课上的学习与交流。顾老师在整堂课上都在引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的育人目的。在顾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他们去思考了,他们开始交流了,他们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也欣慰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前提。创设情境是语文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整个课堂学习而言,不仅仅是导入需要创设情境,或是某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创设情境,而是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创设一个和谐、自主、交流、共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氛围的创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情境串连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教师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

《普罗米修斯盗火》作为神话故事的一个典范,顾老师在以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突出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一是充满丰富想象,二是寄托善良愿望,这也是顾老师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吸收精华的一种表现。所有的讲授环节,顾老师都本着“为学生而教”的理念,放下教师架子,走进学生圈子,环环导入,使得课堂气氛自然而然。

二、 授业,授的是语文之业,授的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之业

语文老师授的是语文之业。我们欣慰地看到,在顾老

教学札记

师的课上,通过循循善诱,那些原本拘谨、不善学习的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1. 学习精彩的构段方式。如果说低年级以句子学习为主,那中年级主要是学习段落。顾老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了课文的段落层次后,没有按顺序去学习盗火、受罚和获救,而是先让学生把盗火这一段作为一件事来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讨论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盗火,并将每一自然段标上“盗火的原因、决心、行动、结果”四个标题,让学生明白这四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盗火这一中心内容来写的。正当大家以为顾老师会围绕为什么盗火及盗火经过让学生展开学习与体悟时,他却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重点――认识构段方式。他先是出示了盗火原因一节,让学生找这一节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再让学生在读好句子的同时,联系上下文,找找其他句子是围绕哪一个中心词(学生找到了“困苦”)来写的。接着,顾老师让学生讨论,有了这句中心句、中心词,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得到了答案――“如何困苦”。在体会困苦这个环节上,顾老师通过一项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

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

没有火烧烤食物,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会没有火如何困苦之后,顾老师点出了这一节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

接着,顾老师又出示第4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该段中心词句后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习惯于从内容上去比较,没有一个学生从写法上去比较。顾老师指出了大家在交流中的不足之后,指出在思考问题前首先要听懂老师的要求――体会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第二次比较,终于发现了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的不同,也就是构段方式的不同,第1自然段是先概括后具体,第4自然段是先具体后概括。顾老师又出示了学过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两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不同的写法,对构段方式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巩固。

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语文学习,这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学习,这就是语文技能提升的学习。

2.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顾老师除了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把第1自然段的“困苦”写具体,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把第4自然段的“文明”写具体,还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写出人们有了火之后的“欣喜若狂”。

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顾老师在教学“受罚”一段时,先让学生明白“普罗米修斯受到刑罚越( ),就越能表现普罗米修斯的( )”。在讨论普罗米修斯受到了什么刑罚时,顾老师陆续出示了四句话,让学生朗读、体会并比较。

1. 宙斯派天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经受折磨。

2.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经受折磨。

3.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折磨。

4.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

通过四句话的体会、比较,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普罗米修斯受罚的程度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

在学习第二种普罗米修斯受罚的句子时,顾老师再次让学生去体会比较。

1.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鹫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2.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3.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这两个句子训练,并没有孤立地进行,而是融合在学习受罚这一段的整个环节里,自然生动,切实有效。

三、 解惑,解的是语文之惑,解的是语文学习与运用之惑

语文老师解的是语文之惑。但解什么惑?这些惑从何而来?这些惑如何去解?应该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解什么惑?我觉得要解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方面的惑。惑从哪里来?我觉得应该有三个途径,一是老师在解读文本时的预设,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现,三是师生在交流、碰撞中的火花。怎么解这些惑?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去解。

在顾老师的课上,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共享。整堂课,学生在一环又一环目标明确的学习中,不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惑,而且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解决了这些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构段的方式和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感悟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和神话故事的两大特点,实现了本堂课的预期目标。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神话;石头;符号

一、概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的神话更是世代相传,作为西方文明的典范,它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古希腊神话来源众多,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对整个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提到西方文化,必然会涉及到古希腊神话的典故,现在,对希腊神话作系统的了解已经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做的事情。当然,古希腊神话并不是由一个或一群人演绎出来的,它是许多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神话传说相互混杂和历史演化的结果,这些神话传说开始都是彼此独立,形态各异的,通过种种历史机缘和持续不断的改造而最终形成统一的传说。这些改造主要归功于古希腊时期的游吟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F在的古希腊神话主要改编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赫西俄德的《神谱》(赵林,2008)。

中国古人有云:“历史是写在石头上的。”古希腊神话就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细读古希腊神话,会发现里面用到了很多的符号象征。关于符号一词的意义,历来已经争论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病人的症状看做符号,被称为“符号学之父”。此后,虽有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等学者提出各种关于符号的解释,但是一直到20世纪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的三元关系理论,即符号有符号形象,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才明确概述了符号的基本意义。皮尔斯认为,符号形象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符号解释就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就是意义(黄华新,陈宗明,2004)。要说到符号的意义,在古希腊神话里,而最典型的莫过于里面石头的符号意义了。比如在《伊利亚特》中,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Hector)在特洛伊城门前等待代表希腊方的英雄阿克琉斯(Achiilles)决斗时自言自语:“现在我和他不可能像一对青年男女幽会时那样,从橡树和石头絮絮谈起,青年男女才那样喁喁情语。”(荷马,古希腊)又比如,在《神谱》中,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在一处提到,缪斯(Muses)女神曾经将一种神圣的声音吹进他的心扉,让它歌唱过去和未来的事。赫西俄德反问道:“但是,为何要说这一切关于石头的话呢?”(赫西俄德,古希腊)。在类似的故事中,如果不明白其中石头的符号意义,就很难理解这些神话。所以,本文选择了三个比较典型的神话故事来阐述。

二、三个典型的神话故事中的石头

(一)普罗米修斯

古希腊神话里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按照神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了最初的人,并且教会了人类利用宇宙万物,调制药剂来抵御各种疾病,解释梦和异象,如何勘测地下,发现矿石,金,银和铁,总之他教会人类一切生活的技术和生活上的用品。这个时期的人类是黄金的人类。但是因为普罗米修斯偷走了火种给了人类,而彻底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他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悬崖边,日夜不能入睡,不能弯曲疲惫的双膝,而且一只鹰被派来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无论肝脏被吃掉多少,随即又复长成。这种痛苦过了很多年,直到后来英雄赫拉克勒斯经过这里,一箭射落了鹰,才解开锁链,放下普罗米修斯。但是,为了充分履行宙斯的判决,普罗米修斯永远戴着一只铁环,上面镶着一块高加索山的石片,使宙斯能夸耀他的仇人仍然被锁在山上(斯威布,2006)。

世界上的很多神话都和宗教有关,希腊神话也不例外。

在这个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虽然在最后已经被解救出来了,但是身上戴的高加索山的石片说明他永远没有获得自由,宙斯的处罚仍然有效。由于石头巨大而且质地坚硬,而且石崩等自然灾害对古人具有十分震撼的威慑力,在当时,恐怕再也找不到比石头对人类威胁更大的来自地面的东西了。冰冷巨大又坚硬的石头,像灾害天气,日月星辰一样不可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对石头产生崇拜。同时,当时的宗教观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几乎任何的宗教,都要追求灵魂的不朽,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几十年的时间在不朽面前显得十分短暂,石头的完美,永恒和人生的短暂,遗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凡人想要得到神灵的帮助,必须要崇拜神灵,而石头则成了神的代言物,因为它与神灵相通,它可以代替神保佑人类,也可帮助人类通过石头和神灵沟通。所以古希腊的公共场所,比如神庙,都是由石头建成,不仅仅是因为石头的质地,更是因为石头和神灵相通,石头的属性在当时的人类看来是永恒的,这和神灵的永恒一样。而普通的民居,则都用太阳晒干或是泥土烘焙而成的砖块堆砌而成,所以现在古希腊的很多神庙仍然保留着它们的遗址,而普通的住宅已经消失殆尽了(哈里斯,2006)。在这种石构神庙中,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相互融为一体,人的灵与肉就通过石头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在第一个故事中,普罗米修斯身上的石片,里面有宙斯的神性在,通过这块石片,宙斯可以牢牢的监视普罗米修斯,也在宣布着自己的处罚仍然有效,自己依然统治着这个世界。石头中有神的属性,在另一个一个希腊神话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曾经得到一个诅咒,自己众神之王的地位会被自己的一个子女所代替,所以每当妻子瑞亚生下一个孩子,他便把它吞下去,当最小的儿子宙斯出生的时候,瑞亚用布包住一块石头,谎称这是刚生下来的孩子,克罗诺斯信以为真,一口吞了下去,宙斯被送往克里特岛秘密养大,长大后回来了父亲的统治,自己当上了众神之王(斯威布,2006)。在这个神话中,瑞亚选择用石头来欺瞒克罗诺斯而不是其他,而克罗诺斯作为当时的众神之王,居然没有识破,普通的东西恐怕做不到这一点,唯有石头。克罗诺斯和瑞亚作为神,他们的孩子自然也是神,而能欺瞒丈夫最好的东西,就是石头,因为石头里有神性的光辉,但不是太强,正好像刚出生的小婴儿。

(二)丢卡利翁和皮拉

从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出人后过了很多年,到了青铜人类的世纪,人类逐渐变得自私贪婪,并且不敬畏神灵。宙斯很生气,他和众神用一场大洪水毁灭了人类,但是只有一对夫妻,丢卡利翁和皮拉免受这场灾难,因为他俩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敬畏神灵的人。大洪水过后,整个大地一片死寂,但是正义女神忒弥斯告诉他们,把他们的母亲的骨骼扔到后面。突然间,丢卡利翁就明白了,大地是母亲,她的骨骼便是石头。于是,丢卡利翁和皮拉从肩膀上向后扔石头,突然奇迹出现了,坚硬的石头变得柔软成形,人类的形体显示出来了。丢卡利翁扔的石头变成了男人,皮拉扔的石头变成了女人。人类并不否认他们的起源,他们永远不忘记造成他们的物质(斯威布,2006)。

在第一个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做人,泥土是比较柔软的物质,相应的,这些“泥巴人”并没有得到永生,在神话中,由于他们的自甘堕落而被以宙斯为首的诸神毁灭。只有品质最好的两个人存活了下来,并且在神灵的帮助下,他们创造出了新的人类。希腊神话中涉及人类的起源就是这两处,此后并无其他,也就意味着现在的人起源于石头。在神话的最后,这些新出现的人向神灵表示永远不会忘记造成他们的物质―石头。从最初的和神灵沟通的媒介和代言物,到第二批人类的自身,石头实现了巨大的转变,里面的神性转嫁到了人类身上。新的人类是最善良最敬畏神灵的人创造出来的,自然可以拥有这些神性,也可以说,这是一批宙斯和其他诸神高度赞赏的人类,因为他们有道德极高的祖先。从这个时候开始,石头代表的是新的人类,也代表着新的人类希望永生的美好愿望。

在地中海一带的巨石文化中,石头既是神明的住所,也是人类死后的葬身之地。比如在马耳他的巨石地下神庙里,有7000多具骸骨。越往神庙里走,房间就越窄越暗,墓穴呈曲线形,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子宫,仿佛进入了女神的身体之中(布罗代尔,2005)。神庙就好像是被放大的复制的子宫,其隐藏的观点即是:石头出自大地女神的内部,人类死后葬在石墓穴中,就能进入大地母亲的子宫得以再生,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得到了永生,因为只要死后进入了石头墓里,就又能从女神的子宫里出生。在丢卡利翁和皮拉创造的新人类,由于有良好的品德和对神灵的崇拜,神灵让他们成为石头的后代,把永生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奖励给人类。

石头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从天地存在开始它就与人在一起。从第二个神话里可以发现,人们从开始把石头看成是和神灵相通,把它作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到石头变成了人类。也就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的人类是石头本身,那么从此,对石头的崇拜的实质变成了人类对自身的崇拜。在第一个神话中,人类尚处在黄金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7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末期,这段时间爱琴海上是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人类对神灵还处在非常崇拜的时候,这段时间的神灵主要是从事生产活动的神o。而在第二个神话中,人类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对应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早期到公元前14世纪末期,也就是已经从克里特文明过渡到迈锡尼文明时期(赵林,2008)。这个时候统治地中海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阿卡亚人,在两种文明交替的时候,阿卡亚人对爱琴海世界的是血与火的征服活动,这段时间被崇拜的神主要是在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不是劳作而是响了,是征服者的神话。也就是说,在克里特文明时期,人类需要祈祷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希望能吃饱穿暖,而到了迈锡尼文明时期,只要能力强,打败他人,便可为王,便能得到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很自然的会从神灵的崇拜转向对自身的崇拜,而反映在神话上,神的石头变成了人的石头。

(三)美杜莎

美杜莎原来是雅典的祭祀,身为祭祀的她必须永远保有处女之身,但是强大的海神波塞冬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在战神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神庙里占有了她,这件事彻底激怒了雅典娜,因为美杜莎在失去贞洁以后选择了苟活于世,被雅典娜视为不够坚贞,于是她把美杜莎变成了面目狰狞的蛇发女妖,最可怕的是,任何人只要看到她的眼睛,都会马上变成石头。美杜莎被赶到了荒无人烟的冥界的尽头,最后被珀尔修斯所杀,珀尔修斯杀了她以后,割下她的头给了雅典娜,雅典娜把她的头镶在了自己的盾牌上,这就是著名的雅典娜之盾(斯威布,2006)。

在这个神话当中,石头展现出它另一面,冰冷,坚硬,不近人情,带来的是绝望和毁灭。由于任何一个人见到美杜莎的眼睛就马上会变成石头,所以她永远没有人会和她有交流,注定她永远一个人孤独下去,陪伴她的只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石头中没有神性,因为人类不会想和她有交流,每一个人都害怕她;这些石头也不再是人类重生的地方,因为她用蛇尾轻轻一扫便能使它们粉碎。在美杜莎眼睛的直视下,变成石头的人成为了她内心的写照,她的心也变得冰冷,坚硬,任何人都打开不了她的心扉,虽然也没有机会。这是从美丽的少女变成可怕的蛇发女妖后,雅典娜女神给予的最致命的一击。

第二个神话是发生在青铜时代,而美杜莎的神话讲述的是古希腊的英雄时代,英雄时代的人们与半神和英雄们住在一起,力量与智慧接近神,在这个神话中,珀尔修斯就是典型的半神。在现实中,这个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11世纪初,当时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从日常生活中就可见一斑。比如客人来了,女眷不能一起吃饭,只能退入内室;平时妇女也一般只能在小桌上用餐,不能和男主人一起吃饭,更不能随男主人一起出去会友,否则就会被视为风月场上的女子(哈里斯,2006)。因此,反映在神话中,美杜莎受到侵犯,作为女神,雅典娜非但不同情她,还迁怒与她,甚至给她巨大的惩罚,而她的心最终也和石头一样便得冰冷坚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这也不足为奇了。

三、结语

从上述阐述中可以发现,希腊神话是有一定的衍生关系的,神话里的描述,比如石头的符号意义,要和当时的历史结合起来,便能理解的更加深入。实际上,从地理环境就可发现,古希腊人生活的爱琴海一带,克里特岛,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土地大多是不适宜更重的山谷和丘陵,再加上降雨量不足,水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大面积灌溉的需要,因此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为一些耐干旱的品种,如葡萄,橄榄等。优良的海洋环境和贫瘠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当时的希腊人更热衷于航海和商业,他们常将本土出产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运往西亚,埃及等地,然后换回自己所需要的金属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海岸边众多的礁石,并不会像一般农田里显得那么碍事,相反,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坚硬沉重的石头反而给人一种踏实的陆地感觉;而且当海上航行遇到风急浪高的恶劣天气,能找到一个避风石头小岛,是一件令人非常庆幸的事。所以在普通的石头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希腊的航海文明。

石头在希腊的航海文明中显得如此重要,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石头的崇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对石头赋予的符号意义,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一直在变化的。第一个神话阐述的是黄金人世纪,是克里特文明时期,那时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里面有神性,石头可以作为人类与神灵的沟通物,甚至可以代表神。第二个神话发生在迈锡尼时期,人人崇尚武力,只要够勇敢便可得到一切,于是对神的崇拜实际上转移到了对人自身的崇拜上,所以在第一代由泥做的人毁灭后,第二代的人来自石头。而第三个神话是发生在英雄时代,这是一个相对平和的时代,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关注在日常的生活上,所以美杜莎神话里的石头变成了一种心灵上的折射和反应,这也代表了在这个时期,人开始关注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讲述事实。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关于石头的符号相互关联,彼此互动,反过来又对石头的象征意义进行构建,从而不断丰富了其原来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作为原型的石头总是被既定时代的文化赋予一种全新的意义,并被一次次的编码,而每一次编码都是对原符号的再创造,原型的意义因此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颠覆。

参考文献: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M].蒋明炜,吕华,曹青林,刘驯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德]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腊神话与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黄华新,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5篇

一、全面关注,溯源寻因

1.察言观色,练就一双慧眼

一般而言,学生在公开课上都是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神情是一本正经的。这时,碰到学生很突兀的回答,可能就是其独特的感受。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深情地总结全文:“天鹅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是多么伟大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对吗?”期待着孩子们那肯定的回答时,我却听见了一个不同的声音:“我觉得中国人更伟大!”看着他那认真的表情,我觉得他有话要说。“为什么这样说?”“老师,今天是5月5日,距5・12大地震,马上要整整一年了。回想汶川地震后,我们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低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我觉得咱们中国人更伟大!”面对这样的回答,我还能说什么?只能神情激动地和全班同学一起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所以,教师练就一双慧眼,能更准确地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生成精彩。

2.用心聆听,塑造一颗慧心

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现象】《我不是最弱小》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在你们的家里,谁比谁弱小呢?

生1:妈妈比爸爸弱小。

生2:我比妈妈弱小。

“妈妈比我弱小!”突然有个学生一本正经地插话进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大笑声。见此情景,教师严肃地说:“大家别笑,听听他这样说的理由。”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老师,别看妈妈的年纪比我大,个子比我高,可是她身体不好,前阵子还开了刀,躺在床上不能下来。爸爸说,妈妈身子太弱了,是我们家的重点保护对象,我也应该照顾她。妈妈是不是比我更弱小呢?

师: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呀!让我们向他翘起大姆指,对他说声,“你不是最弱小的!”

可见,教者应该带着一颗慧心,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再作出恰当的评价,才能把握精彩。

3.仔细思考,铸就一个慧脑

“慧脑”指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决策有力的头脑。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育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我们教育行动的高度。面对学生的“插话”,老师们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评价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善于思考”和“不善思考”之间的距离。

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让学生谈谈对普罗米修斯的感受,他们都能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亚星突然发问:“普罗米修斯盗火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说真的吧,明摆着欺骗,说假的吧,课文的情感基础架空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马上犹如纸做的老虎,不堪一击。我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希腊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故事中有一样是真的,是什么你能发现吗?”“故事中的精神是真的,含着的意思是真的。”有个孩子回答。“是的,你很会思考。”我肯定了那个学生,继续说:“读故事,我们一般不去关注故事的真假,而是关注故事令人感动或精彩的地方。神话故事最让我们关注的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我又问亚星:“这样回答你满意吗?”他点点头,满意地坐了下去。

二、巧妙点评,智慧引领

1.深入解读,点石成金

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然而智慧引领的前提是什么?毫无疑问,必须是对教材文本的精确把握和深入解读,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性、艺术性。哪怕是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等等,都要做到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当碰到学生的“节外生枝”时,就不会显得束手无策,而是能自如地把握和引领了。

2.巧用幽默,出奇制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遇到有意插话时,幽默更是显出别具一格的力量,它不仅能委婉地劝诫,避免激化师生矛盾,还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使课堂气氛更为和谐。

3.因势利导,借力打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兀的插话往往在大家的意料之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如若处理不当,难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或是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可同时,这一现象又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充满了张力。若教师能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学生的插话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也许会达到更好地互动、交流的效果。

4.义正词严,刚柔并济

《论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都应如此。面对学生的插话,有时就要“义正词严”。当然,在义正词严的教育之后,我们仍要给学生希望,仍要激励学生。我在教学《蚁国英雄》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老师提问:“蚁团冲进了河流里,向对岸滚去,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呢?”“一定是烧焦了,变成了烤蚂蚁丸子了!”陈响笑嘻嘻地说。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我严肃地说:“别笑。同学们,小小的蚂蚁在这生死关头,能这样团结、奉献,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感动吗?学习是一桩很严肃、很认真的事情,老师相信陈响同学的内心一定不是这样想的,能重新说一遍吗?”他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想,外层的蚂蚁肯定是牺牲了,而包在里层的蚂蚁们一定还会活着,它们滚到对岸后,会在那里筑巢安家,重新生活。”“为他的这次发言,掌声!”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5.委婉搁置,迂回突破

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面对学生的插话,教师有时需要懂得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从这一层面上说,面对孩子与众不同的见解,应首先在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搁置生成,寻求平衡,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因此,插话生成有时需要搁置,需要委婉拒绝。

当然对于游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偏离了价值的插话,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倾向的中立者,不能强行压制学生的思维,或者对学生进行呵斥,而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课堂中解决不掉的问题放到课外去探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必将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

插话,就是教学旅途中一次快乐的意外,是思维河流里一朵可爱的浪花,教师唯有善于捕捉这种动态的生成,溯源寻因、智慧引领、恰当评价,才能让这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催生出无比鲜活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8(3).

[2]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6).

[3]小学教学设计:语思版,2004(4).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6篇

假期计划

希腊,最早被中国人了解应该是通过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所著的《圣斗士―星矢》,里面涉及了大量的希腊神话故事,还有黄金十二宫的所在地――雅典卫城,这些都成为80后小时候对希腊最初的印象。近年来《诸神之战》和《诸神之怒》的接连上映又让我们重新回味了这个神秘的国度。根据赵雪同学提出的假期诉求,我们请到了中国国旅出境旅游部中东非处的邓俊男,为我们推荐这个时间段到希腊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假期诉求

姓名:赵雪

职业:某保险集团总部人力资源

工作。

年龄:典型的80后

假期诉求: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游记叫做《两个人的爱琴海》,除了被里面那对夫妻的浪漫爱情感动以外,爱琴海这个地名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真的想去感受属于我的爱琴海。另外由于五・一没有拼假成功,所以计划五一之后能够成行。

时间:五・一之后,10天年假

预算:15000元左右

关键词:爱琴海 浪漫 雅典卫城 伊斯坦布尔

邓俊男建议,如果10天只去希腊一地的话,可能时间比较充裕,虽然能比较深度的体验希腊,但是10天全在希腊,感觉还是有些浪费。建议可以考虑选择希腊与周边国家的连线线路,目前比较成熟的就是希腊和土耳其这条线路。

首次去希腊的话,不可不去的当然是悠久历史的雅典卫城及诸多神庙。希腊神话与传说、奥林匹斯众神、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的英雄传说,历时10年的特洛伊群英会……游历于希腊古建筑中,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不时在触动神经。浪漫的圣托里尼也是不容错过,可以欣赏到世间最为壮观的日落美景,这里还是“全球十大婚礼圣地“之一。到土耳其能看到的更多的则是历史的痕迹。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这可是阿拉伯世界最为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在索菲亚大教堂,感受强大的土耳其帝国昔日辉煌。

推荐线路

中国国旅【经典系列】

欧亚蓝色梦幻之旅

―希腊土耳其10日游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翻译中,英语习语是难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英语习语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因此,英语习语的翻译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习语定义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精华,一般指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习语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提炼的精华,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通过某个词来理解。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英语习语来源涉及到多个方面,如自然环境、生产实践、历史、文化、宗教等等。

1.来自自然环境、生产实践

这部分习语和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日常交流息息相关。如,Beating east winds.刺骨的东风。英语习语也和生产、航海相关: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

2.来自历史典故

用典故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如:burn one’s boats(bridges),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美国人用bridges,现在多表示“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

3.来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中的习语多来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等。 如.(1)blow hot and cold.(朝三暮四)来自《伊索寓言》(2)an ugly duckling (丑小鸭)来自《安徒生童话》(3)an open sesame.(开门咒语)来自《天方夜谭》

4.来自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英语国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被广为流传。如: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灾难的根源。源自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休斯为人类盗来了天火,激怒了宙斯,宙斯决定惩罚人类,让火神造了美女Pandora去勾引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比米修斯,埃比米修斯上当,接近Pandora,打开了盒子,盒子中释放出罪恶、灾难、疾病、不幸,因此,“Pandora’s box”就成了灾难根源的代名词。

5.来自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各历史阶段生活的一面镜子,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中的精华,是属于不同阶级和社会阶层的作家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形象地体现了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如. A man who tries to live like white people or always tries to please them, even though he may not really want to do so, is an Uncle Tom. Uncle Tom出自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部真实的描述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小说。他原本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的奴隶,他从小便努力劳动,一心维护主人的利益。Uncle Tom指谦和温顺的人,现泛指白人社会的黑人。

6.来自圣经故事

《圣经》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是英语国家文化源头之一。对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圣经》中的故事广为流传,形成了大量的习语。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出自《圣经·旧约·诗篇》“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现在多译为“掌上明珠”,表示很珍视的人或事物。

二、 翻译的基本原则

关于翻译的准则,世界各国翻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傅雷则认为: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 “译道三难: 信、达、雅。”。作为语言的精髓,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英语习语的翻译也就是要求翻译者的采用适当的方法把习语中的文化特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就是将原文再现,简单来说,就是要求翻译者:第一,要忠实于原文;第二,要翻译出原文的意境;第三,英语翻译为汉语时,翻译的汉语表达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是思维方式的转化。英语翻译成汉语,要经历从英语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中文思维模式的过程。

英语习语来源的多样化,就造成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不管是从翻译方法,还是从思维方式的转化来说,都比一般的翻译要求高,以下为英语习语常用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 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有其优点,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有些英语习语的比喻,汉语读者不太熟悉,但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明显的地方、历史色彩,适合用直译法。如:the cold war 冷战,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意译法

直译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译文有时冗长啰嗦,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的意义,甚至有时事与愿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意译法。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就不能翻译为“两个头比一个头好”,而是翻译为“两个人的智慧胜于一个。”

3、直译加意译法

直译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只用意译,会是译文脱离原有的表达,但与此同时,直译和意译也都有自身的优势。英语习语的翻译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会把有些习语翻译的比较贴切。如,Laugh off one’s head 不能翻译为“笑掉了头”而是找到同样意义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表达“笑掉了大牙“。

4、省略法

省略法是在抓住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使用,可将译文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精炼、准确、流畅。使用省略法能使一些习语的翻译的较为贴切。如:We live and learn.不能直译为“我们生活和学习。”而是找到中文中对应的表达“活到老,学到老。”翻译中省略了做主语的人称代词。

5、增添法

增添法是指为了清楚的表达原意,有时要结合上下文的需要,在译文中增添一些说明。有些习语翻译适合使用增添法。如:“树倒猢狲散”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之意,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义,加了使形象突出,有声有色。

英语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积累一些历史、文化、风俗、文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准确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涵义,这些是英语习语准确翻译的前提。因此,英语习语的翻译对译者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能把握各种语言的特点,还要注意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才能使翻译的质量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P6-P11

[2]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P159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第8篇

时光像蜗牛一样静静的蠕动。夕阳傍晚黄昏都曾带不走的记忆的剪影,却在不曾注意的秒针左偏右偏1°中,可以琉璃掉。这个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蜗牛蠕动的痕迹,轻轻柔柔的,连成一线的,像小时古典神话故事中缚住普罗米修斯的那条富有魔力的绳子,永远地也不会断开。当一滴墨染上它掩掉了一部分时,那只标上时光二字的蜗牛依旧按照它平稳的步伐脚踏实地的行走,似乎没有任何任何的事情可以干扰它。所以在以后学了物理,才明白其实那是叫短路。然后我就会思考:这个特殊的电路可不可以断路呢?又会是在何时何地?事实却始终没有告诉我答案。他只说:这个电路是由曾经现在和未来组成的。曾经断了,还有现在;现在断了,还有未来。那么等你知道未来断了的时候,恐怕他已经不再叫做未来了。

时光也似以流沙的速度前进,我们拉不回一个真实的自己。或许有人会问,一光年是多少距离?那么我便想相似开玩笑似的开个玩笑: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光,剩下的自己算算就可以了。那么化简得,流沙的速度乘以一光年等于一光年的距离。这个是我见过算过最奇妙的方程式了。但是我不知道中间的到底是等号还是不等号。我想问时光。白昼与黑夜的交替,一次次的基因成果便得了时光。你有没有过疑问:为什么刚刚热血中烧的上帝之子金乌转眼已有了吴刚伐月亮树的身影?有吧,或许没有。因为明天未等你真正体会完今日的喜悦便已捷足先登,给你一个思考的机会可能都是另一种无端的奢侈。

时光有的时候更似不随光年流逝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这个抽屉那个陈旧物品里抽出以往的相片,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感觉还是一切如旧?当触着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时,又是否找寻到了曾经获得偶像的喜悦,然后久久徘徊消失不去的触感回到从前了吗?有人说每天的日月都是不同的,那么你有没有在今天的明月或夕阳中看到昨天日月的影子?我们也总是不知疲倦的停留在昨日的焦点,贪恋昨日的温暖,死缠烂打住昨日的明媚。那个时候,在你的心里时光没有变吧,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