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盔一带

一盔一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盔一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盔一带范文第1篇

2021年上半年XXXX深入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活动共31次。进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18次,利用清明、五一、端午、六一等节假日假期节点到各乡镇十字街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以“一盔一带”“农用三轮车禁止载人”等内容为重点,详细讲解了驾乘车辆不系安全带、骑乘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无证驾驶、无牌上路、酒驾、人货混装车辆的危害性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大家要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引导群众切实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大队充分利用农村超市、农商银行、乡政府门口等有LED显示屏的地方投放“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拒绝酒驾”、“一盔一带”等宣传提示语,提醒广大驾驶员拒绝分心驾驶、严禁酒驾、超员、超载,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

还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范围广、宣传效果好的特点,结合辖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编制通俗易懂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农村交通安全常识及酒后驾驶、一盔一带、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危害性等方面内容传递给村民。

一盔一带范文第2篇

1、自2020年6月1日起,全国将开展“一盔一带” 安全守护行动!

2、行动期间,公安交管部门将加强执法管理,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所以头盔突然就火了。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盔一带范文第3篇

紫葡萄不顾生死冲下悬崖捕杀幼鹿,九死一生,幸好上天眷顾,有惊无险,饥饿的狼群得以享受美味的鹿肉大餐;紫葡萄也终于如愿以偿,给盔盔和它的孩子燕燕一个算得上体面的葬礼,免受同类蚕食。一个危机解除了,另一个更加恐怖的危机接踵而至,而这个危机关系着整个帕雅丁狼群的存亡!

山谷雪地里,那只倒霉的幼鹿被吃得只剩下一堆白骨。狼们散落在四周,有的蜷(quBn)缩在树根下,有的蹲坐在岩石旁,有的站立在积雪中,有的伸出舌头舔理唇吻和爪子,有的伸懒腰打哈欠,有的卧在地上将脸埋进臂弯做瞌睡状,狼群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

绕道奔袭,扑杀幼鹿,争抢食物,大家都疲倦了,吃饱喝足,是该休息一下。

表面看起来,帕雅丁狼群风平浪静,似乎大家都沉浸在饱餐一顿后的惬意与舒适中。但俗话说,于无声中听惊雷,仔细观察每一只狼的表情,不难发现,表面的平静下,正酝酿着一种紧张情绪,令狼惴惴不安。

蜷缩在树根下的大公狼歪歪脖,两只前爪正交替抠抓石头,“唰唰唰”,“嚓嚓嚓”,感觉像在磨刀霍霍;蹲坐在岩石旁的大公狼斜斜眼,正瞪着一双白多黑少的阴沉的眼睛,偷偷打量着周围的同伴;站在积雪中的两只年轻公狼,颈部和背部的狼毛已经悄悄竖了起来,狼眼里闪烁着渴望厮杀的光芒;那只正在舔理唇吻和爪子的雌狼羊踢踢,狼眼蓄满恐惧,身体正不由自主地颤抖;另一只成年雌狼虽然伸着懒腰打着哈欠,但四肢肌肉却绷得极紧,好像准备随时跳起来奔逃;老母狼朵朵菊虽然把脸埋进臂弯做瞌睡状,但两只尖尖的狼耳却竖得笔直,耳廓不断左右扭动,谛(dL)听四周的动静……

焦虑与恐惧正在帕雅丁狼群迅速蔓延,原因很简单,狼王宝座的争夺战即将爆发。

在人类社会,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狼的社会,狼群也不可一日无王。现任狼王盔盔不幸被孟加拉虎咬杀,帕雅丁狼群出现权力真空,狼王宝座虚位以待,应尽快产生一位新狼王,以恢复或重建狼群新秩序。

动物学有句名言:每个雄性都是社会地位的角逐者。这句话套用在狼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可以这么说,每一只公狼,从小就有一个理想――长大了当狼王。所以,本质上,每一只公狼都是野心狼!狼群社会没有选举法,也不存在世袭制,更不会有禅让之说。登上王位的唯一途径,就是争斗,就是抢夺,就是血腥的厮杀。在狼社会,政权决不会和平过渡,改朝换代必然伴随一场。

区别在于,同样改朝换代,同样,有时冲突较小,血流得少一些;有时冲突激烈,血流成河。

狼群改朝换代,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挑战型和混战型。所谓挑战型,就是到了某一个时间节点,一只年轻力壮的大公狼,向年老体衰的老狼王发起挑战,争夺狼王宝座;所谓混战型,就是出现突发事件,现任狼王意外死亡,野心勃勃的公狼谁也不服谁,谁都想趁机占据空缺的王位,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最后由一只优秀大公狼力压群雄,脱颖而出,争得狼王宝座。

通常情况下,挑战型改朝换代,一对一噬咬,冲突相对来说小一些,血也流得要少一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盔盔夺取王位的经历,那是两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盔盔还是一只普通的大公狼,牙口五岁,正处在狼的黄金年龄段,体力与智力飙升到巅峰状态,而当时执掌帕雅丁狼群统治大权的是一只名叫哈锅的老公狼,牙口十一岁。对于在荒野挣扎求生的狼来说,这个年龄,已属于夕阳生命了。

有一天,狼群追捕一只雪兔,走投无路的雪兔钻进荆棘丛,枝条上长满尖刺,一不小心就会划伤皮肤,其他狼在荆棘丛外踟(chJ)蹰(chV)徘徊,盔盔平卧在地,将身体压到最低,贴着泥土匍匐爬行,以避开枝条上的尖刺,机智地钻进荆棘丛,成功地将狡猾的雪兔捕获,但盔盔的背上还是被枝条上的尖刺划出好几条血痕。尖刺有毒,伤口很快肿胀隆起,背上就像盘着几条红蚯蚓。当盔盔叼着雪兔艰难地爬出荆棘丛,老狼王哈锅突然蹿上来,蛮横地夺走了雪兔。当时也是冬季,食物匮乏,所有的狼,肚皮都是空瘪瘪的,大家都围上去试图分一杯羹,但哈锅咆哮扑咬,驱散了苍蝇般围上来的乞食者。小小一只雪兔,根本不够众狼分食,哈锅想独吞。盔盔也饿得慌,想着是自己冒着被荆棘划伤的风险捕得猎物,于情于理,怎么说自己也应该有权享用这只雪兔,便跑过去想与哈锅共食。没想到,哈锅根本不买账,龇牙咧嘴地嗥叫着,跃跃欲扑做驱赶状,那是在说:我是狼王,我有食物优先权,识相点儿快滚吧,不然休怪我不给你面子!盔盔气不打一处来,嗥叫一声,猛扑上去,一场王位挑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朝阳生命与夕阳生命对决,结果可想而知。几个回合下来,盔盔身上挂了几处彩,哈锅一条腿被咬瘸了。在众狼的哄闹声中,哈锅落荒而逃。半个月后,帕雅丁狼群路过一个山坳,发现哈锅的尸体。被废黜的、负伤的且落单的老狼王,饥饿、孤单和忧伤很快就会夺取其性命。但不管怎么说,王位更替,只死了一只老狼,代价极小。

混战型改朝换代,极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宛莫沙狼群覆灭的悲剧了。宛莫沙狼群与帕雅丁狼群以日曲卡雪山南麓那条绵延的山脊线为界,毗邻而居。宛莫沙狼群也有二十余条狼,在日曲卡雪山一带,也算是狼社会的名门望族了。大约一年半以前吧,宛莫沙狼群那只年富力强的狼王发冲,在一次外出狩猎时,走到一条杂草丛生的山沟,被一条盘踞在草丛里的蝮蛇咬了一口。蝮蛇也称五步蛇,意思是被剧毒的蝮蛇咬一口,走到第五步就会中毒倒地。狼王发冲还算坚强的,腿上被蝮蛇咬了一口后,坚持走了五十步,终于毒性发作,死于非命。狼王猝死,权力真空,一场王位争夺战随即展开。谁都想当狼王,所有的成年公狼都像注射了兴奋剂,你咬我,我咬你,咬成一团。经过三天鏖(Bo)战,有一只名叫凸凸的大公狼总算力压群雄,消灭了七个竞争对手,踏着同类的血迹,带着累累伤痕,光荣登上王位,但两天后,凸凸却因伤口感染发炎,也被死神收容去了。最终的结果,宛莫沙狼群八条成年大公狼,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无一幸免,都倒在了血泊中。没有成年大公狼的狼群,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很快,宛莫沙狼群崩溃了,年轻的雌狼投奔其他狼群,拖儿带女的母狼流落荒野自生自灭,猎物丰盛的领地也被其他狼群瓜分掉了。

此时此刻,帕雅丁狼群就面临混战型改朝换代。

混战型改朝换代,关乎到每一只狼的生死存亡,关乎到帕雅丁狼群的前途命运,所以,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每一只狼都紧张得快要窒息,仿佛空气都快凝固了。

大公狼歪歪脖蜷缩在树根下,树梢上有个大嘴乌鸦的窝。乌鸦是一种聪明的鸟,很讲究卫生的,拉屎时一定是将屁股伸出鸟巢外,直接喷到树下去。就在这时,一泡乌鸦粪从天而降,落到歪歪脖的头上,歪歪脖好像不太喜欢乌鸦粪便的味道,便站起来甩甩脑壳,想甩掉满头满脸的污秽,准备挪个位置。

歪歪脖刚一站起来,原本蹲在岩石旁的大公狼斜斜眼突然“嗖”地腾跳起来,“嗷嗷――”发出一串猛烈的咆哮;紧接着,另外两只站在雪地里的年轻公狼,也“噌”地跳了起来,浑身狼毛恣(zL)张,露出满口尖利的犬牙,摆开一副格斗的架势;还有那只名叫番茄的大公狼,也冲动地扑到一棵小树前,“咔嚓咔嚓”使劲儿啃咬树皮,也不知是在炫耀武力还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法缓解内心的紧张。

帕雅丁狼群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要有一点儿微弱的火星,就会引发一场剧烈的冲突。

几只公狼,互相用嗥叫对峙了一阵,似乎谁也没想好该用什么办法压倒众多竞争对手,嗥叫威胁一通后,便又安静下来,瞪着不怀好意的阴毒的狼眼,相互打量。

虽然狼群喧闹了一阵又平静下来,但每一只狼心里都很明白,那不过是大战爆发前的沉默,帕雅丁狼群不可避免会刮起一场血雨腥风。

王位只有一个,野心狼少说也有七八条,和平根本就没指望。

紫葡萄领着膝下的五只幼狼,找了一个土拨鼠遗留的地洞,将五只幼狼塞进狭窄的洞里,自己堵在洞口,严阵以待,以防备杀红了眼的大公狼伤害到幼狼。

那只站在雪地上的年轻公狼尿急了,便按狼撒尿的方式,撇翘起左后腿想方便一下。它刚一动弹,便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引起一只又一只公狼的狂嗥咆哮。

那些个大公狼,剑拔弩张,摩拳擦掌,王位争斗一触即发。

突然间,老母狼朵朵菊站了出来,迈着沉稳的步子,来到狼群中央。所有的狼,不管公狼还是母狼,都惊讶地瞪大眼睛,望着朵朵菊。

也难怪狼们会惊讶。在狼社会,明显具有性别差异,公狼无论体格、力量还是胆魄都胜过母狼,因此,王位是雄性的专属品,王位争夺也是在公狼之间展开的。一般情况下,大公狼之间展开王位争夺,母狼不会参与,只会作壁上观,在一旁眼睁睁看着公狼们互相打得头破血流,直到某一只体格特别健硕、胆魄特别出众的大公狼登上王位,母狼们这才依次向胜利者顶礼膜拜,举行一个拥戴仪式。

可以这么说,每一次狼群发生王位争斗,母狼只能是旁观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毫无发言权,更没有干涉权。

在众狼惊讶的目光中,朵朵菊抬起下巴,抻(chEn)直脖颈,向着布满阴霾的天空,向着巍峨的日曲卡雪山,“呜――呜――”发出一串婉转而悠长的嗥叫。

通常都认为,狼嗥粗俗刺耳,阴森恐怖,其实这是因无知而造成的偏见。狼是狗的近亲,狼的声带构造与狗的声带构造大致相同,狗吠与狼嗥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也会在表达或渲泄不同情绪时发出不一样的叫声。捕食时,它们用高亢的嗥叫提振士气;走散后,它们用尖锐的叫声相互联络;求偶时,它们用绵绵轻嗥诉说情怀;争偶或争霸时,它们用粗野的嗥声威胁对方;心情沮丧时,嗥叫声嘶哑难听;喜悦时,嗥叫声悦耳动听。

对狼来说,声音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们具备初级语言功能。据美国动物学家研究,生活在洛杉矶的野狼,会发出47种不同的声音。

朵朵菊那串婉转而悠长的嗥叫,清晰地表达出这只老母狼此时此刻的心情:惬意、喜悦、欣慰……它抬起下巴,嘴吻翘向天空,翘向日曲卡雪山。这个形体动作也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只狼: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来到了!

生活在帕雅丁狼群的狼都知道,凝望天空和雪山的形体动作,再加上婉转悠长的嗥叫,这意味着什么。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狼才会以这样的姿势,以这样的嗥叫予以庆贺:一是群体里有母狼成功产下狼仔,族群添丁增口;二是王位争斗有了结果,新一代狼王产生。对狼群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两件头等大事:产下狼仔,标志着种族兴旺发达;产生新狼王,则标志着王位争战平息,动荡不安的生活已经过去,狼群又能过上一段相对平静稳定的日子了,当然值得感谢主宰命运的苍天和雪山神灵。

让狼惊讶的是,此时此刻,帕雅丁狼群没有哪只母狼产下狼仔,不仅没有母狼分娩,连怀孕的母狼也没有!狼的繁殖是有季节性的,通常春秋两季并繁衍后代,阳春,暮春产仔;或立秋,仲秋产仔。春天与秋天食物丰盛,有利于养育后代,夏天虽然也食物丰盛,但天气炎热,寄生虫肆虐,对新生狼仔不利,冬天就更不行了,冬天食物匮乏,成年狼尚且糊口不易,且天寒地冻,脆弱的新生儿很难存活。所以,在适者生存这条规律的支配下,狼是不可能在大冬天里产仔的。眼下正是暴风雪多发的隆冬时节,绝不会有添丁增口这样的喜事发生。新狼王产生,那更是无稽之谈了!不错,现任狼王盔盔罹(lJ)难,帕雅丁狼群是急需产生一位新狼王,但王位争夺战还未正式拉开序幕,大公狼们只是乌眼鸡一样地你瞪我我瞪你,血腥的厮杀还未开始呢,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新狼王是谁还是个谜呢,怎么可能要为新狼王的产生而举行庆典仪式呢!

莫非朵朵菊年老昏聩(kuL),因过度紧张而神经失常了?

紫葡萄忍不住这么想,在场的其他狼也都这样想。

这个时候,老母狼朵朵菊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狼都目瞪口呆的事情,它伸出舌头仔细梳理自己的体毛,又挥动狼尾,将粘在臀部与后腰上的雪尘、草屑清扫干净,好像为了出席重要场合刻意在为自己梳洗打扮一样,然后神情庄重地来到紫葡萄面前,优雅地侧躺下来,露出最易受到攻击的脖颈。

狼是大自然的优秀猎手,具有尖牙利齿,但狼的颌骨远不如狮、虎、豹的颌骨有力量。换句话说,狼面对大中型猎物时,不可能像狮、虎、豹那样扑到猎物身上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住猎物的颈椎,猛烈一拧,将猎物的颈椎拧断;狼没有那样的本领,狼扑到猎物身上,首选就是叼咬猎物的颈侧,将动脉血管咬断以致猎物毙命。由于具备这样的打猎本领和噬咬习惯,狼在日常生活别注意保护自己的脖颈。与其他犬科动物相比,狼脖子上的毛丛特别厚密,就像套着狼毛项圈,同类之间发生龃(jW)龉(yW),狼总是正面向着对方,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致命的颈侧。即使同伴之间扑打嬉闹,狼也会小心翼翼,避免将自己的颈侧袒露在同伴的尖牙利齿前。只有三种情况,狼会放松警惕,将自己脆弱的颈侧暴露在同伴面前。第一种情况是期的狼,无论公狼还是母狼,在自己中意的异性面前,会袒露自己的颈侧,以示自己不设防,以示友善与真诚;第二种情况是育幼期的母狼和它的狼仔,双方生死相依,绝对信任,当然也就不会在意是否暴露了致命的颈侧;第三种情况就是当狼群产生新首领,群体成员会依次来到新狼王面前,侧躺下来,暴露最易受到攻击的脖颈,以示对新狼王的信赖和臣服。

事实上,侧躺下来暴露脖颈,让新首领伸出舌头在自己颈窝舔两下,已成为新狼王的登基仪式,类似于人类社会皇帝的加冕大典。

此时此刻,老母狼朵朵菊在紫葡萄面前做出这样的姿态,没有其他可能,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向新狼王表达自己的信赖与臣服。

所有的狼,泥塑木雕般一动不动,凝望着老母狼朵朵菊,比看到一棵树会走路还感到震惊。

紫葡萄更是脑子一片空白,不明白朵朵菊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老母狼朵朵菊是在跟它开玩笑?紫葡萄想。不像!朵朵菊神情严肃,举止沉稳,不像是在开玩笑。再说了,也没有谁会拿新狼王登基这样关乎整个狼群前途命运的大事来开玩笑。那么,老母狼朵朵菊突然得了狂犬病,脑子短路了?也不像!老母狼朵朵菊目光坚毅,表情庄重,丝毫看不出精神有什么问题。

紫葡萄怔怔地望着老母狼朵朵菊,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老母狼朵朵菊拼命朝紫葡萄眨眼睛、咂嘴唇、甩尾巴,十分明确地用形体语言催促紫葡萄:赶快向前跨一步,伸出你的舌头,在我脆弱的颈侧来回舔两下!

凡成年狼都晓得,一只狼伸出舌头在另一只狼最易受攻击的颈侧舔几下,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地位排序的标志,也是身份确认的仪式。伸舌舔者用这样一个动作告诉被舔者:我认同你是我麾下的臣民,我有权支配你的一切!

假如狼群里所有的狼都完成了这个仪式,新首领就算是获得了全体狼的拥戴,正式登上狼王宝座。

“呦呦”,不,不!紫葡萄惊恐地往后退了两步。它是一只雌狼,让雌狼当狼王,是不是太荒唐了?说真的,它从来没有想当狼王的野心,连这样的念头也从没在脑袋里闪过一下。作为一条牙口四岁的年轻雌狼,它最大的愿望就是跟随在年富力强的狼王后面,该打猎就外出打猎,该进食就快乐进食,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相夫教子上,经营一个幸福的狼家庭。它才不稀罕做什么狼王呢!

老母狼朵朵菊执拗地往前爬了两步,再次将易受攻击的颈侧袒露在紫葡萄面前。

“呦,呦”老母狼朵朵菊发出两声轻嗥,眼睛里流露出恐惧、期待和恳求。

>>未完待续

号外

一盔一带范文第4篇

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当我们用心倾听一曲乌拉特民歌,犹如站在苍茫的草原上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高山与大河的眷顾,让乌拉特草原的美丽胜似江南,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碧千里,跑马无疆。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乌拉特人,用豪迈大气的生活方式,演绎出北国草原的醉人风情。

来到这里,你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也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族歌舞,还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的马奶酒、清香的手扒肉。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以及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产生无限遐想……

“能工巧匠”乌拉特部独具风情的草原婚俗

乌拉特部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他们善于制造枪炮和各种器皿,被成吉思汗封为“乌拉特部”,意为“能工巧匠”。清朝中期,乌拉特部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带领下,迁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清顺治年间,政府以封赏的方式,将河套北部,阴山及其所属的狼山、支脉乌拉山等地分给了乌拉特部,并改编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随着部落的迁徙,乌拉特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阴山南北的草原上,并与兼容并包的河套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为河套文化增添了一抹异彩。

如今的乌拉特人延续了蒙古的传统生活,也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婚姻活动中,就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习俗。

通过最初的接触,在男女双方家庭同意亲事之后,媒人就会领着男子及其长辈,带着礼品到女方家订婚。订婚时带的礼品很有讲究,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羊乌叉(整羊背子)、哈达、白酒等,一般人家就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原油饼、一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替羊乌叉的,同样属于“重礼”,4块油饼代替4条羊腿,砖茶代替羊背子。

到了良辰吉日,娶亲队伍启程时,男方唱起“辞行曲”,新娘在伴娘的照应下,告别双亲和家人,依依惜别。一般情况下,娶亲队伍要在7~9点之间回到男方家中,最晚不能超过10点。而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并不是只顾赶路,还要上演热闹的追逐、戏斗场面,如击镫、抢帽等活动。由此,在婚俗上还产生了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

当然,最重要的仪式还是举行婚礼。在乌拉特婚礼中,男方必须专门聘请歌手来演唱婚礼歌曲――律歌,为婚礼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所唱歌曲曲目和顺序都有规定,不能颠倒也不能随意更改,这些歌曲,都是梅力更活佛创作的(梅力更活佛是18世纪的音乐家)。在婚礼中,一般人家唱9首歌就可以了,大家族可以唱18首或更多,如果全部唱完,能持续三天三夜。

乌拉特人结婚时对新娘的头饰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儿子快到结婚年龄的前几年,父母就开始为未来的儿媳准备结婚头饰。而大部分家庭的头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并且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儿子较多,头饰就传给最小的儿子继承。

乌拉特人的盛宴粗犷的酒肉豪情

草原是豪放的,在草原上游牧的乌拉特人,自然也习惯了豪放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乌拉特人招待朋友的美食,大多与羊有关。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羊群逐水草而牧,因此有人戏称“草原上的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唱的是爬山调,跳的是“迪斯科”――这里的羊肉是驰名全国的优质肉食品牌。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乌拉特人,在招待宾客的宴席上,一定少不了羊肉,特别是在宴请尊贵的客人、喜庆酒会以及祭奠摆供时,为了表示尊敬和隆重,往往要摆全羊席:以烤全羊压桌,再配上以羊肉及羊内脏烹饪制作的各种冷热菜肴。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烤全羊是接待贵重客人的一道名菜,它色、香、味、形俱佳,别有一番风味。席间,主人先以膝下地,高举酒杯,唱起劝酒祝饮的蒙古族民歌,直到客人接杯畅饮,方才罢休。

一盔一带范文第5篇

今年58岁的民间考古人士王根权先生历时20年潜心研究秦汉史,对“秦十二铜人”留下的千古之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计算出“铜人”重量、身高,寻找到了2230多年前铸造铜人的遗址和遗留物,以及破解出铸造的工艺与方法,并断言:“还有两个‘铜人’留在西安境内。”

“十二铜人”究竟有多大?

凡是游览过阿房宫的人,对宫前两侧一边6个两边共12个笔直挺立的巨大铜人塑像,一定印象深刻。据导游介绍,这些高达4人高的铜人,就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铜人”模拟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为拍电影留下的道具。

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干部、痴迷研究“秦十二铜人”的业余考古学者王根权研究后认为:道具“铜人”与“秦铜人”有着不少差别:其一,“秦铜人”比道具“铜人”高;第二,“秦铜人”的服饰应是狄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而道具“铜人”却是汉服;第三,“秦铜人”全部是男性,而道具“铜人”中有两名女性;第四,“秦铜人”没有手持乐器的艺人乐工,道具“铜人”中却有。关于秦铜人的重量,王根权认为史料中有“重各千石”、“钟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万斤”、“各重二十四万斤”记载。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非确切数字,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如此计算下来,最小的一尊铜人重量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王根权认为,史料记载有三说,“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足屡六尺,皆夷狄服……”这就是说“秦铜人”的高度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是五丈合今13.7米;第三种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16.24米。根据相关资料考证,“秦铜人”当为16.24米高。

“十二”到底寓意什么?

王根权介绍,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秦铜人”的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什么呢?王根权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

秦人如何铸造“铜人”?

2000多年的秦时,能铸造80余吨的铜器实属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王根权研究后认为它是采用地坑法铸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秦时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钳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料,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铸造铜人具体地点在哪里?

时光进入1986年,王根权所在的部队要在咸阳市淳化县安子洼乡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施工,他负责前期工程,在施工中意外捡到了一块完整的“甘林”瓦当,若干“长生未央”及云葵纹瓦当的残片。根据这一发现,考证证明此处就是秦汉时期的甘泉宫所在。之后,他还对甘泉山下古云阳城里的两个大土堆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两个大土堆周围除了大量秦汉砖瓦残片外,还有大块大块的烧土和烧渣。由此,前后历时20余年,他确认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就是秦十二个铜人的铸造地。

王根权取出自己20多年前拍摄的照片说,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呈东西排列,均为圆锥形,间距75米。西台基高约15米,底围约200米。东台基高约16米,底围约225米。民间传说东台基叫“望母台”。传说汉昭帝怀念他母亲时,到台上相望,以此得名。王根权说,汉昭帝母赵婕妤墓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原家村东,名云陵,与两土台基相距10余公里。皇帝思念母亲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走到高处去望坟墓,昭帝思母筑台相望之说是不可信的。“望母台”实为“望模台”。“母”“模”两字地方读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台上观察铜人范模的制作,监督指挥“铜人”的浇铸,实为指挥台。西边土台,民间传说叫“圣水台”,传说汉武帝要饮用天上的“圣水”(露水)筑高台以取之,这个传说也是附会的。台北紧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筑台取水不是离天更近更容易吗?“圣”与“升”同音,西土台实为“升水台”。升什么水呢?升浇铸铜人的铜水。即在西土台上建造熔铜炉,以此提高铜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后自行流入范模中。另外,两土台东边有条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

“秦十二铜人”今何在?

《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鄴,符坚又徒之长安而毁之。”王根权精心查阅史料,结果发现,“被毁一说”有误。魏明帝要把两枚铜人运往洛阳,运到霸城,重不可致,留到了霸城南。魏明帝无能为力了,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季龙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值得怀疑的。石季龙有这个能力将铜人运到了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符坚有没有这个能力再从邺运回长安?符坚有能力将铜人运回长安,既已运回为什么又要毁掉?既然要毁掉为什么不在邺地毁掉,而要运回长安后再毁掉?他查阅《石季龙传》发现,石季龙“徒之鄴”的“铜人”非长安之“秦铜人”,乃洛阳之“铜人”。如此,符坚运回长安并毁掉的“铜人”是洛阳“铜人”,而非长安“秦铜人”。

一盔一带范文第6篇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称“ 披挂拳”。劈挂拳原属通备拳中的第一路子拳。近百年来,劈挂拳传播较广,为人们所熟悉。清末民初,也曾将劈挂拳列为通背拳系中的一派,故在一些武术专着里称作“劈挂通背”。据考证,劈挂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其传袭师承虽无可靠记载,但劈挂拳法早在明代戚继光所着《纪效新书·拳经》中已有反映。戚继光搜集当时16家拳法编成的32势中,列为一势的“抛架子抢步披挂”,至今尚完整地保留在劈挂拳势中。清代后期,劈挂拳在河北省盐山县、沧县一带流传较广。

劈挂拳有4个套路: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还有包罗以上4个套路的“大架子”。劈挂拳以“大架子”为母,练功时,慢拉柔练,调劲运气。此外,还有供基础训练的“十二大堂子”,即12个基本招势(在行进中盘练称作“堂子”),还有十路弹腿、溜脚势等。运动方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砸、擂、猛等18字廖。身法要求吞吐伸缩和虚实往还,劲道追求翻扯劲和辘辘劲。劈挂拳的器械有奇枪、六合大枪、风摩棍、七十三剑(亦称通备大剑)、梯袍剑(亦称通备小剑)、劈挂单刀、劈挂双刀、苗刀、凤头阁(护手钩带刺)、拦门撅、三节棍等。近数十年来,劈挂拳吸收了西北陇南鞭杆,通过劲力和技法和改变,逐步形成了源于陇南而又不同于陇南的鞭杆技法和技术套路。

劈挂拳在拳法实战中要遵循理(拳理)象(拳势)会通,体用(技击)具备的原则。其招法要则和套路内容无论如何庞杂,都要求“一以贯之”。拳法练习历来有注重“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说法。

劈挂拳是一种广为流传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古老拳种之一。劈挂拳为少林佛门内武技,相传始于清代乾隆年间(1775)年,一韩姓僧人(韩透露)去海望诗探望师兄,由于长途跋涉,受尽千艰万苦,病倒在河北盐山县,被大左村的一位人称左四爷的布施行善收留家中,请医治病,疗养身体。一日散步,偶尔经过一拳坊,听到有习武之声。和尚见此地乡情有好武之风,为报答当地人好善之情,便将自己的武功劈挂拳,传授给当地乡民。本村习武少年左宝梅见此僧人身怀绝技,便求教拜师为徒。左宝梅苦练十余载,悟出劈挂拳之真谛。从此左门世代相传。后左氏传人左东君,破家规传于外姓,从此逐渐传开沿袭至今。

劈挂拳是一种以滚、搂、缠髂、劈、挂掌,两肩披形臂,不招不架,闪展腾挪,见招打势,随势进招,搂膝绕步,拧腰切跨,翻车辘辘,辘辘翻车。大劈大挂,大开大合,上下翻飞,迅猛彪悍,滚翻扑搂,劈撩挂砸为风格独特的拳种。劈挂拳功正劲整,架子舒展大方,势势开敞畅达,气力贯通,流畅彪悍,以气贯力。以根力催腰力,以腰力摧稍力,滚翻迅速。正所谓:劲力畅达势子悠,功架舒坦腰为轴,脚趾黄泉头顶天,横平竖直臂轮圆。滚搂缠髂劈挂掌,翻滚撩砸内中藏,乌云罩月龙形势,蜂蜇狗咬上下忙。劈挂拳则以丹田气贯通,发劲饱满,劲足力透。而气浮则力单,气沉则劲透。举轻落重,冷脆硬弹,气随意念,力在丹田。亦以脚为根,手为稍,腰为轴,以意催气,以气带力,气贯小臂与手则以丹田气为本。意随于心则机警如猿,气催于根则力如熊虎之威猛则无坚不摧。气催于腰则是灵腰似蛇,龙腾彪悍、气贯于稍则迅猛如鹞鹰之搏翼攻敌而不及。气通则力达,力达则劲整而不散。甩膀抖腕遥击、圈拦、捆锁,放长击远。即所谓:乌云罩月龙形势,甩头一指是偷袭。劈挂拳用力圆润,雄厚。快速敏捷,刚强有力,势势运用自如,招招称心如意。俗话说:快打慢,慢打迟”。所以劈挂拳要求:来无踪,去无影,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脚似钻,迅速敏捷,不可呆滞。滞呆本无则不灵,机警生智则有素。轻似狸猫,猛如虎。峻切如鹰,腰灵似蛇,机警似猿,冲腾似龙。要打的手手似蛱蝶翻飞。柔里调刚,无不具猿臂、蛇腰、龙腾、虎跃之象。形如鹞鹰之翻展,转碾之迅速敏捷,一举其态如飇风迅雷不及掩耳,真乃英雄叹莫及。劈挂拳之引手,是引蛇出洞而后击,速打七寸莫迟疑,快打、猛打手连手,真真假假是虚实,攻其不备,防不胜防,然而我自守来螭,歌日:气沉丹田不要忙,沉肩舒臂内力藏。见招打势腰带力,两臂平展为横击,滚搂缠髂圈拦手,辘辘盘打抡臂劈,见空即人前戳手,顺势进招脆劲击。

劈挂拳之一动无不动,动则似蛇无足伏水草而行之,似鹞鹰之穿林而翔,似蛟龙翻江捣海。似灵猫之捕鼠一发即动,倒翻午雷,怪蟒翻身,迅穿猛击。劈挂之一静无不静,而气势神态则无不生威。静则等待袭击时机,似弓满待发,打势、进招,闪展腾挪,蓄劲在我,挺胸拔背,开胸舒臂。松肩合胯,灵腰慧眼,然而守来螭。劈挂拳之两臂伸展,则似剪子张股,似老虎大张嘴,似锄刀之撑起,似渔翁手中之叉举起。突如其来,则似劈雷闪电,泰山压顶,滚搂缠髂,探海缚龙,刁拿锁扣,无不应手。失掉此机,真乃英雄叹莫及。

劈挂拳之要诀综谓:腾如龙、猛如虎、狠如鹰、机警似猴、腰灵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电、行如风、站如钉、一要精神,二要眼,三要力气,四要胆。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脚似钻。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成钢筋铁骨,不怕筋骨皮受苦,拍打功练内膜,功到免伤我。 劈挂拳早在明代中叶,就流行于民间。戚继光(1528-1587)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有精辟的论述。他在《拳经捷要篇》中说:“披挂横拳,而其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挂战衣之意“劈、横”皆为拳术招法。这里描述了劈挂拳快猛迅变,犹如“辘辘翻扯”,立劈横抽,直来横挡,横来直击,使敌进犯不利,胜似戴盔披甲,“劈挂拳”因而得名。又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之灵活。正是对劈挂拳中提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又曰“十字被红”)等腿法妙用的赞誉。

戚继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择其善者编成三十二势,势势相承,变化无穷。其中第十图势“埋伏势”,第六图势“倒骑龙”,第十七图势“摧地龙”,第二十三图势“顺弯肘”(搜肚)(详见附图图势)。可见,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把劈挂拳引入了军界,广泛用于战场。

戚继光之后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之间,此拳缺乏详细记载。约在嘉庆年间,河北一带出现两支劈挂拳流传。

一支是河北盐山县小左庄的左安梅(人称左八爷),其传授的主要内容有: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等。据说左安梅擅“八极”,后人一姓韩的逃僧,学得劈挂并以之流传下来。

另一支是河北南皮县大石佛咎村的郭大发(清宫御史),其传授的主要内容有:劈挂拳快套、挂拳和炮锤。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武术高手云集馆中,其中劈挂拳高手有盐山一支的马英图任国术馆拳术科科长;南皮一支的郭长生任国术馆特聘教授。马、郭十人对两支(共五套)劈挂拳进行了研究和综合整理,并在此期间创编了劈挂刀和疯魔棍,在内容和技术上都有了相当发展。

爆发后,许多劈挂高手流散各地。如马英图移居甘肃,郭长生、郭景春等回到沧州。他们积极发展和传授技艺,使该拳种在河北沧州、甘肃等地盛行。在此期间,象马英图、郭长生、曹砚海、高玉清、郭景春、张群炎等劈挂高手,都为劈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指导政,劈挂拳了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技术上也有了改进和提高。沧州的郭长生主张“快打迟”,将通臂拳步法移植到劈挂拳中,有效地促进了动作速度。由此产生了“沧州劈挂通臂劲”的说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体育学院73届的运动系武术班学生到沧县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沧州劈挂拳进行了调研,并改进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结构更为合理,演练技术了有所提高。

劈挂拳的内容很丰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沧州一带称为:挂拳,青龙拳,慢套劈挂,快套劈挂和炮锤;甘肃一带多称为: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虑,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两者说法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同出一源。其中挂拳要求“疾行高跳,惊以动魄”,突出“高”;青龙拳要求“青龙出水贯长虹,舒展潇洒身法捷,”突出“密”;快套劈挂要求“起落钻伏,落燕点水”,突出“敏”;炮锤要求“朴素浑厚,刚劲饱满”突出“健”。

另外,在沧州一带,由于劈挂拳与通臂拳相结合,所以在劈挂拳中,还流传有与通臂融合的单式(散手招法)练习,并有“通臂加劈挂,神魁都害怕”的拳谚流传。在劈挂拳中,常见的单式有:单劈手(单扯肩),反劈手,铁扫帚,开门炮,大、小跨步,倒发乌雷,搅地龙(还有人称的瞧地龙),鹞子穿林,前劈加横,抄手起脚,反点腿,激步勾子,蹶子脚等,目前甘肃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弹腿”,大体与些相同。

劈挂拳要求,单式与套路相结合,体用兼备,互为补充,势法要求都表现为:流、勒、劈、挂、斩、卸、剪、裁(采)、掠、摈、伸、收、摸、探、弹、锄(砸)、擂、猛等十八字。

一盔一带范文第7篇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1:

阜阳灯会

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2: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3:

淮河两岸

旧有“正月xx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4: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在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元宵民俗更是丰富多姿,令人流连。

盛行于该县东乡的民间灯会游艺活动源远流长,当地在元宵节当日要燃放一种叫孔明灯的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

除放灯之外,当地还举办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艺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蚌壳舞、划旱船、抬花轿等表演,相关民间艺人当日会齐聚现场,现场PK。其中来自该县湖村的“秋千抬阁”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此种秋千系风车形,转轮于花船上缓缓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四名幼女穿着古戏服扮作彩旦,缚坐在椅上,有乐师伴以吹奏。抬阁为木棉方箱,四周镂花,俨然一小小舞台,由七八位壮士抬着走。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脸上化着五彩的妆,扮作生旦净末丑等各式戏剧人物,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有惊无险。秋千抬阁与耍狮舞龙、彩船队相互交融,一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时间万人空巷,一睹为快。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5:

舞龙赏灯闹春来

春节渐行渐远,元宵转瞬即至,迎来送往之间,说不尽火树银花、春风得意的盛况。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要说皖东南元宵民俗,却也是五彩缤纷,既有宣城本地的圆灯会,又有郎溪、广德一带的花灯节,还有绩溪等地别具一格的“秋千抬阁”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圆灯之说。原来,从腊月开始,这里的农村灯会就开始走村串户送灯、玩灯,包括布龙(滚龙)、板龙、旱船、虾子灯、河蚌灯及采茶戏等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要圆灯,取圆圆满满之意,表示此后就要专心稼穑,准备春耕。元宵节当日,还要举办为期一天的“灯坛”汇演,算是这一年灯会的“告别演出”。在宣州区洪林镇万村,还存在一种延续百年的“龙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有连续三次的“龙神三巡”活动,龙灯巡游全村,名曰“龙神大拜年”、“回龙保平安”和“龙舞元宵庆丰年”。

安徽元宵节各地的习俗6:

一盔一带范文第8篇

史书记载,中山国居民好饮善酿,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喝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卧千日。一天,好饮者刘玄石前去求酒,狄希以酒未酿好为由拒绝,刘玄石再三请求,狄希执拗不过,便给了他一杯,刘玄石一饮而尽说:“太好了,请再来一杯。”狄希说:“只此一杯,便足以使你醉眠千日了。”刘玄石回到家,果然醉死过去,家人以为他已死,便将他埋葬了。三年后,狄希算计着刘玄石应当酒醒了,就前去看望。刘玄石的家人感到十分奇怪,说:“玄石已死三年。”狄希得意地说:“我的酒真是太好了,以致使他醉眠千日,现在该醒了。”于是和刘玄石的家人挖坟破棺,这时只见刘玄石刚好醒来,口中喷出一股酒气,在场的人闻到这股酒气,都醉卧了三个月。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可能会被质疑,但中山国古酒的真实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中发现两件扁壶中满盛液体,一件盛满清水,一件壶内是6.7公斤重浅翡翠色的液体,出土时还闻到浓郁的酒香,在另外的两件圆壶中发现一壶内为清水,一壶内为3公斤呈现墨绿色的液体,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化验,内含乙醇,应为酒。因酒内含有铜、铅、锡、镍、银、镁、铝、锰等多种金属离子,故中山国古酒呈现浓如墨玉、淡似翡翠的绿色,它是当时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

从中山国出土的盛酒器判断,中山国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在用酒制度上效法周礼。按照礼制的规定,祭祀用酒分为郁鬯、五齐、三酒和与其相配的明水和玄酒。

郁鬯,鬯是用黑黍酿制的酒,用鬯酒与郁金香草煎煮合成。《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齐”可理解为五种不同规格的酒。因祭祀有大小,用这种酒的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三酒”,即事酒、昔酒、清酒。大概是西周时期王宫内酒的分类。事酒是专门为祭祀而准备的酒,有事时临时酿造,故酿造期较短,酒酿成后,立即就使用,无需经过贮藏。昔酒则是经过贮藏,冬酿接春而成的酒。清酒大概是最高档的酒,经过过滤、澄清等步骤。酿造时间最长,酒清味浓。明水和玄酒均是水。

在中山王墓西库中存放有一小两大三对圆壶,一对小圆壶,原应盛放明水和郁鬯。据《礼记・礼器》记载,郁鬯量不能多,所以盛放在小圆壶内。而两对大圆壶内应盛放明水和祭祀常用的醴齐、盎齐,发现的实物酒因酒味较浓推测为盎齐。在东库中出土有三对壶,分别是圆壶、扁壶和方壶,原应盛放玄酒和三酒。圆壶应盛放清酒,扁壶应盛放昔酒,方壶应盛放事酒。所发现的实物酒为昔酒。按礼制规定在酒放入盛酒器之前均需滤清,在滤清时不同的酒要掺入不同的酒和水,滤三酒时需掺水,所以发现的昔酒是被掺入清水后酒味变淡。

在中山国墓葬中发现的实物酒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鉴定表明酒中不含有酒石酸盐,不是水果酒,酒精含量很低,酒壶内的沉淀物很多,非蒸馏酒,另外还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种成分,推测为粮食酿造的可能性最大。

中山国进入中原后,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其他国家相比毫不逊色,农牧业是立国之本,大量使用铁制农具;中山国国都灵寿一带,有滹沱河流过,水源丰富,阡陌相连,沃野百里,是较富庶的农业区,造酒用的稻、黍、粱等在中山王墓中都有发现,应为传统酿酒技法。

中山名酒如何酿造史书中未见记载,而对“醇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酎”为三重醇酒也。西汉帛书《养生方》中记载三重即采用两种酒曲,先浸泡后取酒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三重醇酒”,即“酎”的特有工艺技术。

中山人之所以能酿制出如此好酒,源于游牧民族狄族鲜虞部好饮善酿的民族特色,中山进入中原地区,占领了今河北石家庄地区大部、保定地区南部、邢台北部及衡水西部的“方500里”区域。所居之地原是商代人聚居的地方,有着发达的先商文化传统,而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就发现了酿酒作坊。在作坊遗址中发现有成套酿酒器具,包括煮料用的将军盔,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等,并且出土有重达8.5千克的酒曲,就是人工培植的酵母,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酒曲实物,说明使用酒曲酿酒的制酒技术早在商代就已成熟。从酿酒具器的配置情况分析,酿酒的基本过程大致是现将谷物蒸煮,蒸熟的原料便于微生物的作用,制成酒曲,也便于被酶所分解,发酵成酒,经过滤,滤去酒糟,得到酒液。正是因为中山国将自己民族的特殊工艺与商代先进的酿酒技术相结合才酿制出极负盛名的“千日醉”。《礼记》中记载了至今仍被认为是酿酒技术精华的一段话:“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礼记・月令》)。”“六必”是酿酒时要掌握的六大要素,涉及内容广泛全面,缺一不可。虽然中山国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与《礼记》中的记载应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