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登岳阳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登岳阳楼范文第1篇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指导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以“登高”与“临水”的联系为切入点,以“悠悠临水情”为主题,结合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各自选择一个角度,探究品味诗人在“临水”情境中寄托的独特情怀。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为基础,从“音韵效果的安排更能传达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角度领悟杜甫在飘泊江湖、俯仰登临时抒发的悲怆情怀。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对诗歌的粤语朗读。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落木萧萧”四个字用粤语读特别凄怆:粤语的“萧”音比普通话读音少了a的音素,作为飘零落叶的拟声词,它就更能传达萧瑟的秋意;“落木”两字用粤语读为入声字,传达的又是一种压抑感。“滚滚”作为长江流水的拟声词,粤语读音比普通话读音更开阔嘹亮,更能传达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在杜甫《登岳阳楼》中,“尤”韵本来就宜于抒发悠长的愁绪,第四句的“浮”字只有用粤语诵读方有这种在广阔天地漂泊的意韵;而第三句安排了“坼”这个入声字,撕裂痛感犹在耳边,第七句末的入声字“北”,更好比流水遇上了石头,不由不发出呜咽之声了。

我对《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下理论背景的:一是钱钟书先生关于“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理论。钱钟书先生认为,“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学典型意境,也是中国文学千古母题。“登高望远”蕴涵着人类古今相通的心理情感流动规律:期望(不见)——失望(至极)——怨望(遣忧)——登高望远(胸怀期望)。在什么心境下的人常常登高望远?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登高望远,曲传心理。“登高望远”时,往往“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归纳了这样几种情境:一是望远方,思远人,无奈关山难越(空间);二是望故迹,思古人,无奈思慕难及(时间);三是望天地,思人生,无奈超脱难企(时空)。在古人的联想思维中,“登高”与“临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所以“登高望远”文学意境在中国诗文中又可流转变型为“在水一方”文学意境,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意境“遥遥沟通”的联系:一是由“关山难越”联想到“流水无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二是由“空间之辽阔”联想到“时间之悠远”(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三是由“骋怀望远”联想到“在水一方”,或“道阻水长,欲渡无楫”(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或“既清且浅,不得逾越”(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是余福智先生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

余福智先生认为:唐诗从古乐府时代大踏步跨过来,甩脱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音乐外衣,要用自己的字音形成旋律,独立谋生。唐人读诗可以读出怎样的旋律,我们固然没有办法亲耳聆听。唐诗的旋律是依靠平仄来支撑的,聪明的唐代诗人,为了更丰满地传达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总要把平仄安排得抑扬顿挫,使之恰好和他的情感活动模式相一致。而追溯文献推究,使用粤语朗读显然更能接近唐诗平仄安排的原味。通过《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我有两点肤浅的思考:一是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可促进古诗文阅读鉴赏的“圆览旁通”。

登岳阳楼范文第2篇

伴随着潇潇春雨,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岳阳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入口处的匾额“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匾额两侧柱子上所撰写的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岳阳楼的非凡魅力,便是“五朝楼观”景点,这个新辟的景点展现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建筑风格各异的缩小了的岳阳楼建筑模型。离开“五朝楼观”景点,便来到碑廊景区,从玉衡亭而入,但见石碑一个挨着一个,石碑上镂刻着古今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些描述岳阳楼的手书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无限美的书法艺术享受,也使人们对岳阳楼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告别碑廊景区,“南极潇湘”的牌坊便展现在眼前,牌坊正门的石柱上刻有门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此门联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撰,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补书。沿台阶而上,穿过牌坊往前走,扑入视觉的就是名闻天下的岳阳楼。瞧,那岳阳楼重檐盔顶,楼角飞翘,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就像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是何等的气势雄伟,难怪人们将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紧临洞庭湖,岳阳楼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将领鲁肃的水师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岳州大守张说修葺了楼台,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力五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是名声益大。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楼高近20米,宽三间17.24米,深三间14.54米,主楼三层三檐,盔顶式,运用插榫法的纯木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进入岳阳楼一楼,但见这里陈设着一块宽4.2米,高3.2米的《岳阳楼记》木刻雕屏,黑底绿字。面对雕屏,驻足低吟《岳阳楼记》,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的感动。二楼也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黑底金字二楼的为真品,是清代书法家张照所写的,而一楼的是模仿品。《岳阳楼记》共有368个字,原来紫檀木从洞庭湖底被渔民打捞上来时,紫檀木上有十一个字被损坏了,后由清代书法家吴敏树为其补上了。

登岳阳楼范文第3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写于769年,当时杜甫已57岁,距生命终结仅余两年。彼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此诗正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我们先看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时风华正茂,今日垂垂老矣;昔时国运昌盛,今朝国破家亡。昔时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他曾经在《壮游》中写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他曾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气,他曾经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这是他个人。那么昔时的国家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忆昔》,诗是这样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以“今、昔”二字的对比不仅写尽了老杜的沧桑,更是道尽了老杜的酸苦。

下面我们再看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写目之所及。同样的一个地方,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不一样。此联运用想象夸张,写尽了洞庭水的开阔之境,自此而后,文人士子过此惟有投笔叹息而已。李白也有过关于时空描写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的这些诗句写尽了浩瀚的空间,浩渺的时间。而杜甫的这一句“乾坤日夜浮”亦有如此力量。那么能够写出这样的景物的人胸中必有天下。当然说老杜胸中必有天下,不是说他一定能称王称霸,是说他胸怀天下,有一颗广阔浩荡的仁心。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里面有一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联诗也写得好,气势磅礴,但他最后来了一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一下马上就显出境界的不一样了,离老杜远矣。孟浩然想干什么?他想像姜子牙一样钓鱼。他钓的是鱼吗?他钓的不是鱼,他钓的是文王,钓的是功名。而老杜最后想到的是什么呢?他想到的是国家百姓,想到的“戎马关山北,他“凭轩涕泗流”皆因“戎马关山北”也。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说首联用了“今昔”的对比写出老杜的沧桑酸苦之情,那么这一联用了“有无”的对比突出老杜的无限心酸。“亲朋无一字”,亲朋为何无一字?因为“烽火连三月”,家书不能达?因为老不得志,穷而亲朋散?读者于此自可想见。虽然“亲朋无一字”,但所幸的是“老病有孤舟”。这个“有”字用的好啊!这个“有”字道尽了老杜孤苦心酸之情。没有孤舟比有孤舟还好一点,没有孤舟我们还不会更加关注到他的孤苦。有段时间我看见大街上经常走着一位老人,那位老人抱着一条宠物狗,蹒跚地在大街上走着。我觉得他很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他家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现在只有这条狗陪伴在他身边而已。没有这条狗我还不会对他的孤苦感受那么深切,有了这条狗,反而让我们倍加感受到老人的孤苦无依。所以这个“有”字用得好。

当然我们在鉴赏这一联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联和上一联结合起来赏读。颔联浩大开阔之景和颈联的孤苦渺小的个人相对比,更能增加诗人孤苦渺小之情。杜甫写这种诗很多,都写得很好。比如他的《旅夜书怀》先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描写的是浩大开阔之景,摹写日月星辰大江奔涌之状;而最后一联突然来了这样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到这一句我不禁潸然涕下。沙鸥是什么?沙鸥是那种细瘦伶仃的长腿的一种水鸟。你想,在浩瀚广阔的天地之间,有那么一只细瘦伶仃的小鸟,踽踽独行在那里,你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说越是浩大的景物和渺小的个体作对比,越能衬出渺小的个体之渺小。杜甫曾经在《江汉》中写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乾坤”和这个”一腐儒“相映衬,更能凸显这“一腐儒”的孤苦伶仃。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在《题彷徨》中写到的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天地之间有一个小卒子,荷着长长的一根戟。我总想像这个小卒子就是鲁迅先生,个子矮矮细瘦的鲁迅先生荷着这根长长的戟,戟很长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在浩茫的天地间,鲁迅先生拖着长长的戟似乎在瞄准着什么,随时准备射出。但他能射什么呢?那根戟我又把它想象成唐吉可德的长枪,他只能和风车作战。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找不到敌手。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被打败,也不是敌手如何的强大,而是他的敌手无处可寻而又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说诗人用浩大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体相对比,更能突出的诗人的孤苦与渺小。因此这首诗颔联和颈联一定要结合起来对比阅读鉴赏,方能体悟到诗人巨大的心酸悲苦之情。

登岳阳楼范文第4篇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滕王阁诗序》,诗与序均文采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叫人激赏叹服。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此哲理足以启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此楼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评论大家严羽论唐人七律,以此诗为第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别,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阳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景象壮观,气势宏大。杜甫《登岳阳楼》诗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登楼览胜之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表达了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为国分愁、为民谋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登岳阳楼范文第5篇

首先我们来看《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闻名,秋风用一“急”字给人肃杀之气,天用“高”字使得独自登高的诗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尤其渺小和孤单,猿鸣用一“哀’给人无尽的悲凉之感。渚和沙用“清”、“白”这样的冷色调给人清冷之感,“鸟飞回”让我们马上想到诗人在“旅夜书怀”中写的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长期羁旅漂泊无依的诗人不正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吗?所以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看到落叶飘零,诗人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黄叶飘落还能落叶归根,自己漂泊十年之久却还无法返回家乡真可谓老无所归,这是何等的悲凉。长江――“一泻千里,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诗的首联虽然极力描写出了萧杀悲凉的秋景,但颔联萧萧而下的落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雄浑高远,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雄浑,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所以整首诗的写景部分真可谓是“萧瑟中的雄壮”。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所以全诗最后两联作为抒情部分既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哀,也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真可谓“悲苦中的圣人”。

其次《秋兴八首》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苍凉之状。但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给人雄浑壮阔之气,所以前两联写景的特点也是“萧瑟中的雄浑”。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可是我杜甫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整首诗似乎只是通过写景抒发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但颔联中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诗人在漂泊无依的时候还不忘国事,真可谓是“悲苦中的圣人”。

最后《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此时登上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很高兴。但“昔”与“今”,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化为一声长叹,我们仿佛看到阴沉沉的天底下,两鬓如霜的杜甫衣衫褴褛,带着一身的疲惫步履蹒跚,艰难的登上岳阳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却是在自己颠沛流离,友人故去,贫病交加的时候,再加上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眼前浩瀚汹涌的洞庭水丝毫激不起他昔藏胸中的豪气,而只能衬托出他沙欧似的渺小、孤单,不仅让人悲从中来。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个“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从中间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明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景象。所以前两联的写景仍然具有“萧瑟中的雄壮”的特点。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登岳阳楼范文第6篇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

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出师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内容相似,手法有别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数量不胜枚举,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咏物、怀古、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边塞等,很多诗虽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内容常有相似之处。如学生在了解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背诵了起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描写技法和各自的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明确了白诗侧重现实,多用比喻,着重写乐曲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侧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张,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两诗虽然手法有异,侧重点不同,但都将那不可触摸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学生不由地赞叹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

四、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同一诗人,生活境遇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创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个由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将此词与必修4学过的《声声慢》作了比较。写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这份相思之愁不过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写于南渡后,北宋灭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难,这时的愁已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之愁,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识”的雁,《一剪梅》中还能“云中寄锦书”,有望“月满西楼”,而《声声慢》中却已是“雁过也”,徒留人“正伤心”。比一比,两词的“愁情”差异便凸显了出来,学生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五、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文如其人,其异如面。”即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人去写,仍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透出诗人不同的个性。极具代表的是唐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两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了比较。两诗同写了登岳阳楼之感,但面对同样宽阔宏伟的洞庭湖时,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关注现实,时刻不忘身世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李白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注重夸张想象,心情轻松欢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飘飘似仙,带人进入一个似真似梦的迷人境界。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飘逸豪放。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便在比较中更加彰显。

登岳阳楼范文第7篇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

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

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

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

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

登岳阳楼范文第8篇

“衔远山,吞长江”。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有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论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

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气氛。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湖景物的优美,可与毛译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衬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担从词义分析,则“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则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

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稳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为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壁”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